统计学的研究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学的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统计学的研究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2

1 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一定的活力和情感

音乐是一门集情感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要重视情感的融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干涉,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只重视学生的死记硬背,没有加强与艺术性的结合,忽视了音乐知识的艺术活力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将其当成是理论科目进行讲解,更加重视知识内容的灌输,机械地强调学生进行记忆。进而失去了一些情感因素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建立相应的情感,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和评价缺少新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老师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老师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方向与方式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在学习中却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处在被动的局面。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均不喜欢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无味。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经常以分数判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评价太过片面,缺少相应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2 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方向

2.1 融入新音乐理论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音乐理念也在逐渐更新,更加与时俱进。要想使基础理论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一定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新音乐理论的融入,使音乐名词、概念更加科学、规范,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色彩,对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与补充,完善了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强新音乐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强化课堂的动态与活力

在开展音乐理论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课程当成是单纯的学科,提前制定教学规划。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活力,自然也就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加强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其更加具有活力。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3 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依靠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环境、工具、体制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也越来越科技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先进科技的应用,进而全面增强其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基础理论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4 强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一定要增加评价内容,不要只是依靠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应加强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的应用,在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而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并且相应的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科学。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一定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而言,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进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东.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14-03

0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1,2]。基于此,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了CDIO项目式教学,增设了以项目为主线的实验课程――三级项目。三级项目,即教师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分配项目内容,小组成员共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项目,最终汇报验收。

传统实验课程是文化课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而开设的课程。三级项目与传统实验课程在立足点和培养模式上有着较大不同,三级项目能够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传统实验课程应从三级项目中吸取有利因素,做出适当调整,让学生从传统实验课程中既能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又能打好实践基础,为更为复杂的三级项目学习做好铺垫。

从三级项目教学中寻找传统实验课程的改革之路,同时要求实验教师加深对广泛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个人素质品质,更加耐心的帮助学生解答疑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学生解答在实验课程中碰到的高水平学术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传统实验课程与三级项目在立足点和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从二者的优劣中,提出传统实验课程在课程项目、上课思路、指导实验的方式和评分依据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并提出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教学在知识点掌握、个人素质和学术水平上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对改进之前与改进之后的传统实验课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为三级项目做铺垫的效果上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

1 传统实验课程与三级项目的区别

1)立足点。传统实验课程立足于课本的某一个知识点,相对孤立。因此,传统实验课程的每堂实验课操作量相对较少,加之实验教师对操作方法会有简单讲解,无法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完成实验的兴趣,使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下,对教师依赖性强。但传统实验课程知识点明确,学习过程目的性强,学生学习速度快。

三级项目立足于某一个具体问题(项目),具体问题包含一系列相关知识点。在完成三级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可针对其中不熟悉的知识点,主动翻阅课本,查阅资料[3]。三级项目能够:(1)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2)通过自我主动学习的方式,将所学知识相互关联,灵活运用。但由于目标开始不明确,会造成学习周期长的问题。

2)培养模式。传统实验课程需要在规定的上课时间,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并带领学生根据实验所要求的内容,动手实践。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教师所讲的操作步骤,照葫芦画瓢,并不独立思考。另外,传统实验课程中,不同小组同步进行同一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操作方法的问题,易出现“一人干活,多人偷懒”的现象[4]。但传统实验课程预习方便,学生间针对实验知识点易于交流。

三级项目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任务,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以PPT汇报的方式答辩验收。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较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依靠实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求知路上摆脱了依赖老师的心理[5]。三级项目并不能仅仅依靠小组某一个成员的力量就能完成,杜绝了“一人干活,多人偷懒”的现象。三级项目的这种培养方式对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PT汇报方式也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三级项目接近实际,可以锻炼团队能力,但不同组的实验方式不同,不利于学生课后交流。

2 对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上文中对传统实验方法与三级项目的比较,得到两种方法的优劣,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实验方法与三级项目的优劣

传统实验方法 三级项目

① 知识点明确,易上手, ① 教师干预少,充分发挥学

优点 适合初学者;②由浅入 生学习的自主性;② 可充分

深,条理清晰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① 教师干预多,阻碍学生 ① 实验实施困难多,易陷

不足 积极性;② 课程内容少, 入僵局;② 不同组学生间

师生交流少;③ 易造成雷同 交流范围窄

从结果而言,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相对于三级项目有较大不足,但仍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急待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此,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液压实验室对目前所承担的实验教学工作,从三级项目上借鉴优势方法,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进。

1)对实验开设项目进行调整。从学生角度,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易清晰掌握的实验原理、只机械重复几个操作动作的枯燥实验去掉,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且能够从中学到更多动手实践知识的实验项目。例如,在液压实验室开设的16学时综合实验中,将泵和马达的形式实验去掉,替换成利用PLC控制气缸的往复动作实验(如图1所示,图1(a)为泵和马达的形式实验台,图1(b)为PLC控制气缸往复动作实验台)。

2)改变以实验教师讲述为主的实验课程的上课思路。(1)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多创造机会给学生展示,多提问题,让问题贯穿在整个实验讲解过程中,增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6];(2)授课过程中将实验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展,与工程应用的案例相关联,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3)将实验内容分成小单元,各组以不同顺序完成各小单元。保证同一时间各组所做内容不相同,解决相互借鉴操作方法的问题,并根据各组各小单元的表现情况,记录下各小组平时操作得分。

4)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教师以引导为主,不替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动脑,能对知识点理解性的接受。

5)成绩给定不单取决于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还要将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平时出勤、实验操作得分)计入成绩中。学生成绩将参考平时成绩与报告成绩。

3 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结果

2013年春季学期,燕山大学液压实验室对10门传统实验课程开始试点,这10门传统实验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力传动与流体机械、液压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控制工程基础、气压传动与控制、专业综合性实验。在每门传统实验课程上课班级中,随机抽取一半的班级采用改进前的教学方式教学,另一半班级采用改进后的教学方式教学。分别统计这10门课学生平均成绩,学生成绩依然采用平时成绩加报告成绩,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改进后教学方法的试点班级,其学生实验成绩明显高于未采用改进后教学方法的班级。说明,对传统实验课程的改进是行之有效的。

传统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改进后,学生动手操作更加熟练,基础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直接体现在传统实验课程之后开展的三级项目上,如图3所示。图3(a)为学生在传统实验课程改进前,在三级项目中完成的气动压弯成型机,图3(b)为学生在传统实验课程改进后,在三级项目中完成的气动压弯成型机,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更多的功能。

4 改进后传统实验课程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传统实验课程改进后,对于实验教师也有着新的要求。

1)加深对广泛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对于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有较多不在当前课程内。创新前并不要求实验教师对教授课程外的知识点进行掌握,这就导致在改进后的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上造成方向少、思路窄和命题难等问题[7]。为了使学生能在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中更大的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就要求实验教师做到对相关知识点面面俱到。

2)加强个人素质品质。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摸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速度慢、问题多,但这正是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师的任务量会比改进前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实验教师能更耐心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肯花费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敷衍了

(下转第122页)

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深刻理解课程内容[8]。

3)提高学术水平。改进后的传统实验课程中,学生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可能都会超出预期,出现课程要求中不会达到的高度。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师应仍能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在平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解答学生在实验课程上所碰到的高水平学术问题,让学生能深刻的学习课程内容。

5 结束语

在积极倡导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体制下,实验课程的开展是提高学生这一能力的主要途径。在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三级项目,作为基础实验的传统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体现在调整部分实验项目、改变上课思路、优化实验操作环节和改变评分制度方面。同时对实验教师在知识点掌握、个人素质和学术水平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后的传统实验课程,无论从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还是为三级项目作铺垫的效果上都有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4-16.

[2]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7-119.

[3]梁桂英,刘俊景.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63-64.

[4]陈爱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4-55.

[5]苏瑛,曹五七,黄冠庆,等.高校多元化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1(1):1-4.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93-02

患者桡动脉穿刺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基本操作,须动态观察其数值变化,也是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难点之一。因此,常需反复多次穿刺,他们的血气分析才能做好,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紧张恐惧,而这极有引起血中PaO2、PaCO2的变化[1]的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为了能快速准确采集血气标本,为治疗提供依据,减少并发症,依照基础护理操作原理[2],联系临床实际,我科对两种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方法作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1-7月收治的需要采集桡动脉血气分析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男56例,女4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68.43±1.35)岁。其中冠心病20例,心律失常21例,高血压22例,先天性心脏病21例,心力衰竭11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试验组男53例,女48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5.43±1.27)岁。其中心律失常23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17例,心力衰竭23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桡动脉穿刺方法,采血时,记录其所用时间、穿刺成功数、患者的疼痛反应等。采血量均为1ml。采血均由6名护龄在4-7年的护师完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氧并卧床休息15-30min,急诊及抢救除外,做好解释,取得配合。两种方法均需做好患者的固定工作,定好穿刺部位后不能再变动。两种方法均需将患者平卧,掌面朝上,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将小棉垫放置在患者手腕处,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1.2.1.1 对照组 用5ml注射器经桡动脉斜刺进针穿刺采血法。即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手腕部的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左手食指触压判断动脉的深浅度和走向,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6cm,右手持注射器30°-50°迅速刺入血管,穿刺方向由远心端向近心端,与前臂内侧中线平行。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按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3]。

1.2.1.2 实验组 采用垂直旋转进针法采血。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软枕,使腕关节背伸,触摸腕关节上约两横指处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以穿刺点皮肤为中心环形常规消毒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及中指,穿刺者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利用食指触压感觉动脉的深度及走向,右手持采血针(5.5号头皮针连接5mL一次性注射器,内加肝素),与皮肤呈90°垂直旋转刺入血管,见回血停止进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拔出针头后,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

1.2.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软件采用SPSS17.0。

2 结 果

2.1 穿刺成功率 见表1。

3 讨 论

垂直旋转成功率明显高于斜刺进针,可能的原因是,对照组在针头刺入皮下接触血管壁且未穿透血管壁时,进针时局部损伤大,穿刺成功率较低,患者疼痛明显,患者易动,易使血管滑动,导致穿刺失败,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影响了穿刺时间[4],而垂直进针法使针头直接穿透皮肤刺入血管壁,减少针头在皮下停留的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刺激及疼痛,易穿刺成功。要减轻穿刺的疼痛,就要缩短刺激时间和降低刺激强度。采用垂直旋转法采血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小,受损组织释放的某些致痛物质较少,使神经末梢传入中枢的痛觉减少,所以疼痛较轻。此外,垂直进针法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减少了进针路程,缩短了刺激时间,从而减少了对皮下纤维的伤害,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5],提高了血气分析准确率。进针时针斜面向上,回血快,见回血后针头斜面向左转向操作者,与血流方向一致,可减少针眼处渗血及血肿的发生能有效避免血肿形成,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经股动脉采血易混入气泡,又大大减少了误采静脉血的几率。综上所述,实验组采血定位准确,易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局部损伤小,疼痛程度低,省时省力,易掌握,其明显优于对照组,是值得广泛应用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窦静.血气分析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9.

[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9.

篇(4)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26-02

自我意识即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状态的一种主观评价。个体自我实现与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儿童早期阶段和整个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与周围环境均有着一定的联系,父母的教养作为周围环境的重要主题,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主要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单一性与父母教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关专家对1326名9~12岁的儿童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于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均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和学校的生存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由于自我意识不良而出现的学习、行为、人格障碍等不良思想倾向。在家庭生存环境中,父母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均有较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父母的情感以及理解对儿童的自我概念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父母是否严厉、父母的拒绝和否认、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与儿童自我概念有着负相关的关系。通过对部分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意识关系的调查结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研究主要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和初中生,对高年级儿童的研究较少,下面笔者就进一步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小学高年级儿童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教学基础,引导家长正确的进行教学活动,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儿童的认知、意志和情感等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全面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天津市某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他们来自不同省市、不同的家庭环境,其中男生47人,女生51人;四年级41人,五年级36人,六年级21人;城市73人,农村25人。

1.2 工具

1.2.1 儿童自我意识问卷(PHSS)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该量表共80个项目,分为六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及总分,可以个别施测,也可以团体进行,量表为正性记分,凡分量表得分高者表明该分量表评价好,即无此类问题。该量表已经制定了区域常模,其信度、效度检验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本研究采用岳冬梅对Perris的EMBU量表的修订版。父亲教养方式共58个项目,主要包含6个维度:情感温暖与理解(EFl)、惩罚及严厉(EF2)、过度干涉(EF3)、偏爱被试(EF4)、拒绝与否认(EF5)、过度保护(EF6);母亲教养方式共57个项目,主要包含5个维度:情感温暖与理解(EM1)、过度干涉和保护(EM2)、拒绝与否认(EM3)、惩罚及严厉(EM4)、偏爱被试(EM5)。该量表题目计分方式为:回答“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方式的总分。某侧面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该量表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施测程序

使用团体测试的流程,在测试开始前,主试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向被测试者详细说明测试的目的,并发放问卷。确定每位测试者都拿到问卷后,告知其测试的注意事项以及问题,解决被测者的疑问,在测试期间,如果被测者有任何疑问,均可以随时举手发问。整个测试时间为40~50分钟,测试完成之后,当场收回问卷。

2 结果

2.1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意识各因子分及总分的相关分析

对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意识各因子分及其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显示,儿童的自我意识行为因子与父亲的惩罚及严厉、过分干涉、父亲的拒绝与否认、母亲的惩罚及严厉呈显著负相关;在智力因子上以及学校因子上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呈显著正相关;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因子上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在焦虑因子上与父亲惩罚及严厉、拒绝与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在合群因子上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上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及严厉、拒绝与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在幸福与满足因子上与父亲惩罚及严厉、拒绝与否认,母亲拒绝与否认上呈显著负相关。

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程度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儿童自我意识程度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拒绝与否认对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拒绝与否认程度越高,儿童自我意识水平越低。

3 分析与讨论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儿童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

自我意识起源于婴儿时期,到青春期基本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对于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在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扰,那么儿童的自我意识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将直接导致儿童出现各种行为和情绪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和儿童意识总分、各因子分均呈明显的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则与其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这表明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正性情感有助于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负性情感如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可使儿童缺乏对温暖情感的体验,逐渐产生自卑感、无助感、被遗弃感、不安全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压抑或阻滞,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个人的定位因之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一些不良人格倾向的形成,成为各种临床心理疾病的人格基础。

本研究还发现,父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力要大于母亲的教养方式,其大部分的养育因子与自我意识的总水平、部分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一方面可能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家庭模式氛围已逐渐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方式向男女共同承担养家责任的家庭生活方式有关。母亲不再承担大部分的子女养育义务,父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父亲往往是子女心目中的崇拜对象,父亲的肯定对子女有着正面和鼓励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与女性独特的情感表达有关,母亲大多体贴耐心、情感细腻,与子女的生活接触多,情感沟通也相对较多,子女对母亲情感的体验也更加丰富,因此不会对子女自我意识的成长造成过多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亲应该多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母亲则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3.2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证实了父亲的拒绝及否认因子对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父亲对子女拒绝与否度越高,子女自我意识水平就相对较低,小学高年级儿童自我意识水平还带有较大的绝对性和具体性分析和评价自己活动往往还顺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尊体验,更加注意别人的评价了,父亲作为家庭教养的重要的角色,其对子女的否定和肯定对子女的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育发展有极为密切的作用。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对孩子多给予正性情感,减少负性情感的暴露,保证儿童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顺利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石淑华,张静,胡美荣,等.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2):71-73.

篇(5)

中图分类号: O 436文献标志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5.02.004

A measurement system to study the technique of

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SONG Leilei1, KONG Ping2, YU Xiaoqiang1, LI Ran1, YANG Hui1

(1.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Foundation Department, Shanghai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College,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LSFG) technique, also known as laser speckle contrast analysis (LSCA), is a full field optical imaging method without scanning, which can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hange of blood flow. LSCA method is commonly used in space, time and the ratio of contrast lining spatialtemporal speckle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 W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s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 which the analysis methods lack of three different contrast factors. Through the use of TiO2 containing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fluid through a hose simulated b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blood flow, we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of LSFG technique, and compare the methods of space, time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We implement the various different speed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various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 compared to the simple spatial contrast or the simple time contrast test range can guarantee the time resolution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comput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peckle contrast.

Keywords: 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spatial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引言如何进行血流监测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一种能对区域性血流速度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是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现有的血流监测手段,如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受限于较低的时间分辨率(秒量级)和空间分辨率(毫米量级),并且设备价格昂贵。X射线血管造影和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均需向被测者体内注射造影剂,不利于其推广。目前应用相对广泛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技术属单点测量,若要进一步实现二维血流成像则需要结合机械扫描装置,这会降低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1]。相比传统的血流监测技术,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区域性血流速度分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几十毫秒)和空间分辨率(数微米)的特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光学仪器第37卷

第2期宋磊磊,等:一种用于研究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方法的测试系统

1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基本原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laser speckle flowgraphy,LSFG)技术也称激光散斑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contrast analysis,LSCA)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血管中红细胞运动产生的后向动态散斑对比度值来获取血流速度信息。通过散斑成像的方式就可获得全场的二维血流分布图像,可进行长时间连续的血流监测,真正实现了实时高分辨率血流成像。在1960年早期,伴随激光器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发现,当激光照射在粗糙物体表面时,在接收面会观察到光强随机分布的高对比度颗粒状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散斑”。散射粒子的运动会引起散斑图案的模糊,并且随着散射粒子运动速率的增大,模糊程度越显著。为描述散斑图像的统计特性和模糊程度,Goodman利用散斑强度的一阶统计特性引入“衬比”[4]的概念,其定义为散斑图像灰度变化的标准偏差与其均值之比K=σII―(1)式中:K为散斑衬比;σI为散斑图像灰度变化的标准偏差;I―为其灰度均值。根据Fercher等的工作,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5]为K=e-2x-1+2x2x2(2)式中x为散射粒子运动速率,x=T/τc,其中T为CCD相机的曝光时间,τc为电场去相关时间。τc反映了电场强度波动的快慢,而散射粒子的运动速度决定了电场的波动。综上可知,通过计算散斑图像的衬比可以得到散射粒子的运动信息。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是利用激光散斑图像提取被观测物体的二维流速分布信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现有散斑图像的衬比计算方法主要有空间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spatial contrast analysis,LSSCA)方法、时间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LSTCA)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时空联合衬比分析(laser speckle spatial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LSSTCA)方法。如图1(a)所示,LSSCA方法是通过计算Ns×Ns(其中Ns为空间滑动窗口的像素数)大小的空间滑动窗内的像素衬比,将其作为中心像素衬比,利用此方法绘制整幅图像的空间衬比图。图中R、C为CCD接收面长宽方向上的像素数。如图1(b)所示,LSTCA方法是通过连续采集多帧图像,计算它们相同位置处像素灰度的衬比并将其赋值给相应位置,得到整幅图像的时间衬比图。两种衬比计算方法各有优劣:LSSCA方法对单帧散斑图像进行计算,保留了原始图像的时间分辨率,但由于采用Ns×Ns空间滑动窗,因此导致空间分辨率下降;而LSTCA方法未使用空间滑动窗,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但由于需要采集多帧图像,因此导致时间分辨率下降。如图1(c)所示,LSSTCA方法是利用计算Ns×Ns×Nt(其中Nt为时间滑动窗口的图像帧数)的时空窗内像素灰度的衬比,绘制整幅图像的时空衬比图。由于LSSTCA方法所用的滑动窗维数小于单纯空间域上分析的LSSCA方法,时间轴上的帧数小于单纯时间域上LSTCA方法,所以具有较好的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3]。

图1激光散斑血流成像衬比分析方法

Fig.1Laser speckle flowgraphy contrast analysis

本实验针对3种不同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采用含有TiO2的悬浮颗粒的液体流经软管实验模型模拟生物体血液流动的变化。通过观察实验模型中不同流速处的衬比结果之间的关系,验证激光散斑血流成像3种不同衬比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处理结果的准确性。虽然Fercher等通过推导建立了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联系,但是在生物样品中,我们无法准确判断血流的速率,因此,我们无法利用生物样品进行判断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测试含有TiO2悬浮颗粒的溶液在不同速率下流动的实验来模拟生物血流的变化,验证散斑衬比与散射粒子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6]。2实验装置及方法

2.1实验装置典型的激光散斑衬比成像系统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激光光源模块、成像模块与图像采集模块3个组成部分。本实验系统采用含有TiO2悬浮颗粒的液体流经透明软管搭建的实验模型,测试装置3D模型图如图3所示,其中a、b两处软管分叉部分表示软管由一支管分成两个大小、直径均相同的分支,目的是使流经几处软管的颗粒数量相同,保证图中C1与C2以及C2与C3之间的颗粒速度为倍数关系。通过监测不同区域血流的变化,并重点对图中选取的成倍速率C1、C2及C3处的衬比值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不同激光散斑衬比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曝光时间固定为10 ms,通过采集不同速度区域内的图像进行衬比计算,判断激光散斑衬比计算方法与流速的关系。

图2系统组成结构图

篇(6)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体内三种含硫氨基酸之一,是蛋氨酸循环和半胱氨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正常机体内,Hcy的生成和清除保持着严格的动态平衡,其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许多研究相继证实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并且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对高Hcy血症进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cy是多功能损伤因子,易发生自身氧化生成多种强氧化物,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此外,Hcy还可能干扰脂质代谢、促进内皮细胞表达凝血物质和抑制抗凝血物质的表达、干扰细胞上通路等多种途径损伤细胞。正常空腹状态下,Hcy血浆浓度5~15μmol/L(通常指总Hcy浓度),由于遗传或获得性因素,体内的Hey浓度持续高于正常值,即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临床上防治高Hcy血症的主要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防治是多方面的,对不同原因的高Hcy血症患者的干预和临床治疗方法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虽然维生素干预是一种安全且便宜的治疗方法,通过补充Hcy代谢酶所需的辅因子,从而达到降低Hcy水平的作用,但此治疗方法仅对因饮食习惯不良导致的高Hcy血症有效,对遗传性因素导致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其他实验性治疗手段如补充甜菜碱、血管活性肽、抗氧化剂、维生素E、雌激素、青霉胺、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方法,但疗效尚不确切,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并且还存在费用过高和有不良反应等问题。

随着临床防治高Hcy血症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由于现行西药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防治高Hcy血症的药物还不多,中医药显示了良好的防治作用,但治疗周期长,见效慢。

利用机体内源性Hcy生物效应拮抗剂如牛磺酸、金属硫蛋白、谷胱甘肽剂、硫化氢等通过膜稳定、清除自由基及维持钙稳态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而对抗Hcy的损伤作用,该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缺少人体、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的研究。

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方面的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血浆Hcy水平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Hey可增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危险性。另外,Hey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同时通过内质网应激机制诱导细胞凋亡、未折叠蛋白反应、影响脂质代谢、促进炎性介质释放等其他机制最终导致VEC功能损伤。

篇(7)

1.教学课程缺乏

2011年统计学专业才作为一级学科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统计硕士的教学尚未形成体系。统计学专业在研究生专业中的开设历史短,各大高校对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及各个研究方向的培养计划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模糊。课程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统计硕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统计基础才能更好地从事统计的研究工作。统计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理统计基础较好。统计硕士的培养计划中,专门培养统计能力的课程较少,其余多是根据每个导师所研究的领域安排的课程,与统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尤为缺乏。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统计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统计硕士的教学形式却还很单一。统计硕士教学多是板书或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只有极少数的课程由学生讲解或讨论。这些少数的课程是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讨论,加深了学生在自己研究领域的知识领悟,但统计学基础知识并没有巩固。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应用广泛,通过各种软件来实现取据的分析。高校开设的软件课程一般包括SPSS、Matlab、R软件等,掌握这些软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中来运用。教学实例的欠缺,让统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或应用统计知识时困难重重。

二、方法建议

1.合理规划研究方向

目前统计学硕士教学中存在统计学各研究方向教学模糊。合理地规划各个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是培养统计硕士的基础。如今统计学渗透于各行各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统计学研究方向的划分,需要结合统计学实际的运用及当前的研究领域。不管研究方向如何设置,都要着眼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及与之相结合的学科,例如教育统计,应该结合统计知识与教育学的知识,而不是单方面的教育或统计知识,统计学的作用就是运用统计知识处理解决其他学科的实际数据等问题。

2.适当增加教学课程、教学实例

研究生的课程较少,统计学更需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再运用于实践。增加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增设统计学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统计学是研究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的结果正确地推断出某种现象规律的科学。统计学教学与实际例子密不可分,增加教学实例不仅能加强专业方向的研究,还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以及加强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3.采用多元化教学

统计硕士的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改变目前教学单一的一种方式。通过数据收集,根据所学统计知识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及提出建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运用,而且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除了统计软件的教学,学生还可通过感兴趣的实际案例来学习掌握知识。学生讲课的形式也是一种可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前准备要讲的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篇(8)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7-02

1 关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基础应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注重融合贯通,指导学生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合理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突出定量分析,即培养学生对各种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能力。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是统计专业学生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出色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捉供信息和进行交流,是发挥统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对于统计学来说,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是统计学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信息传递的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所以毫无疑问,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当扩展课程设置。

(5)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统计专业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经济和统计词汇及基本表述方法。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环境,使学生不因通用英语课程的结束而荒弃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方面,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6)了解与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生物统计或社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因数据处理和采集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就属于交叉性学科,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就涉及到了统计数据描述和推测统计学。无论哪个方面,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在中国需求量很大,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几乎都需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极度缺乏,但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对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培养具有统计专业能力的复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从很大一部分意义上讲将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后,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与所确定研究方向一致,其次要能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下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有区别的。但无论什么研究方向,其专业课程都应包括以下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类素质课程。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社会等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

3 关于统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了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并且决定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2个问题: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篇(9)

伴随着高校办学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部分地方院校专业的发展也进入了调整组合的新时期。目前部分地方高校依托传统的学科优势,结合日新月异的新学科发展,开设了一些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专业,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诸如高校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和思考,围绕当前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关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前景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学界和同行。

1应用统计学开设的必要性

应用统计学发展的广袤前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不同学科的重构。这同样让传统统计学也开始走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从2014年11月29日至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上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到来引发了传统统计学的一次革命。目前在天文学、基因学、宇宙学、流行病学、经济金融学、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同时当前依托网络的金融创新工具也异军突起。而金融统计侧重于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从该定义可以看出,金融统计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放在应用统计学的语境下,其特殊性是不言自明的。寻求二者之间的差异化,填补地方高校办学中的“红海”困境,构建高校办学的“蓝海”战略,是当前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应用统计专业(金融统计方向)的毕业生也得到了人才市场的认可,同时人才市场也反馈出了渴求的信号。据财经网“阿里云联合8高校开新专业3年培养5万数据工作者”报道,LinkedIn网站在全球调查得知,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能是2014年最受雇主喜欢的项技。[2]为此在目前高校办学竞争日趋加剧的环境下,部分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整合资源,办好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现实场域中的尴尬

1、跨学科教学的尴尬。担忧两层皮教学,顾此失彼。现实场景下,从教师维度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来自于纯粹数学领域,要不来自于金融学学科,在教学中,缺乏跨学科、重实践的丰盈厚重的教学经验。授课过程中,较容易出现教学的顾此失彼现象。即要不过于偏重数学理论,而忽视了金融学领域;要不过于倚重或者强调金融知识,而弱化了统计学。从学生维度,研究显示,该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偏向于金融方面,将统计和其他知识视为了金融的辅助。[3]在选取该专业的动机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世俗色彩与功利性动机。显然,这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吻合的。

2、职称评审中的尴尬。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研究方向的聚焦,便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和爆发,也有助于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一些高校该专业的教学就存在如下的尴尬。由于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在授课老师的选取上,受到了一定局限。目前的授课教师,主要还是依托于传统数学学科的教师,该学科的教师在职称走向上,主要是数学领域。而金融学教师讲授该专业课程,就略微显得尴尬了。尤其在金融经济类职称的申报上就无形中受到了弱化边缘。现实情境造成了目前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单一或者“近亲化”现象,部分一线教师存在边讲边学的处境。这对于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优化发展是不利的。

3、学生未来发展的尴尬。担心就业力的下降,也构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尴尬。优质的学科专业未必是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市场所需求的学科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给予积极回应。由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都是新专业。毕业生的届数不多,总体人数不多,就业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信心。

3现实场域困境的化解对策

1、凝练专业方向。其一,围绕该专业,应该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的梯队。以科研成果带动专业发展,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导下,建设数学与金融相融合、学缘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设置合理的评聘标准与要求,打通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教师的上升通道。采取引进海内外优秀金融统计人才和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等方式,拓宽学科教师的视野,筑牢学科教师的金融统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科学合理的评聘为牵引,留住专业人才,争取走在金融统计教育教学的前列。其二,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引进案例分析法、讨论式参与法、科研项目的教学方式。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对学生的培育应着眼于业界发展的实践问题。基于此背景下,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培育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与深入分析,契合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如强化金融统计理论和微观金融统计业务的结合,运用Eviews,SPSS,Matlab等各种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凸显金融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或者以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相关联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及实践活动。三是也可以试行多导师制联合指导。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有数学学科背景,也要有金融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契合紧密,关涉多个学科,单一的学科背景的教师指导难以统摄教学与实践,可以探索以数学教师为主导,金融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采用多导师制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4]多个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统计建模、数据挖掘等基础上,开展金融统计应用的实践,提升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2、搭建交流平台。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交流平台的搭建意在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形成与外界教学资源对接融合的生态格局。高校教师最好能够在相应公司学习实践,而相应的公司人员(比如电子商务与大数据分析机构等)可以走向教师讲台。这样该专业的传统视野下的封闭性,就有望得到解决。这旨在打通与外界交流渠道的阻滞,让高校一线教学与社会的具体应用尤其相应的公司机构有效衔接起来。笔者今年三月份学校组织参加了河南省金融工程学会会议,感受颇深。参会的人员有金融机构,也有咨询公司,同时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也很高。

3、规划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推出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学生的期待就是高校办学的动力之源。学生一入校,应该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四年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个明晰的理解。可以以当前知名企业对于数据分析工程师的要求作为参照系。同时在职业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的研究中来。尤其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要充分运用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理论知识,运用建模思维,来解析金融问题,构成学生四年专业发展的主线。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有必要在依托“数学统计学”和“金融统计”基础性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本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实力,“引入学科前沿及互联网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实例,督促学生计算机实现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Monte?Carlo?method),养成统计与计算机融合的意识”。[5]打造与构建数学统计与金融统计想融通的优势学科,以推出更具个性化的金融统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相长,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当前勃兴的慕课或者翻转课堂,其实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启示。这些崭新教学形式的背后,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办学的挑战,昭示着传统和现代的转换。这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应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应有所呈现。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特色一在跨界,二在应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办学宗旨。首先要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随着大统计的思想深入人心,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实践中运用日益广泛,部分高校及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专科、本专业统计学教育教学中,仍保留与延续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有现实与实践意义的内容,譬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对于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必需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好基础,其需要学习及掌握的内容将会更多。依托统计实验室,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科的认知和体悟中来,让纯粹的数学技巧转换为具有极强应用性的教学范式上来。同时对金融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测量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必须结合自身喜好选择性学习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其中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显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学相长和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4结语

高校开办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惑。但是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和长久愿景已经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具参考的坐标。同时一个专业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也需要几个、十几个的办学周期的滋养。为此,当下教学实践中,不能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和错觉。高校要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重构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教育理念,加快专业教师梯队队伍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金融统计课程建设,必然能加快推进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与应用统计”研究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重构与创新———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述评[J].统计研究,2015(2).

[2]张学新.大数据时代本科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3).

[3]管强,何冬泉.有效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方向)专业导论课的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4]祝丹,陈立双.大数据驱动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1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31-03

一、引言

“生物统计学”是把数学的语言引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将所研究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研究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应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对生物学试验进行合理设计,对数据资料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1]。目前,从数量角度研究生命科学现象已经为大多数生物学研究者所认知,“生物统计学”为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生物学专业普遍加强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习试验设计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正确应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1.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生物统计学”是在研究生物现象的过程中,与数学的发展相伴随逐渐发展而来的。它把生命科学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以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1],这其中就必然会涉及到排列、组合、积分、导数等数学知识。例如,大数定律是用样本统计数推断估计总体参数的基础,需要掌握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在推导直线回归方程时,回归系数和回归截距的计算,是建立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需要用到导数的计算;正态分布中变量的概率计算,需要了解积分的性质[1]。尽管在“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但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仍相对薄弱,由此对学习该门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加上很多学生没有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内涵,主观上认为该门课程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进而导致厌学情绪。

2.概念术语多。“生物统计学”不同于生物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概念术语,并且这些概念术语常成对出现[1]。例如,总体和样本、变量与常数、参数与统计数、效应与互作、准确性与精确性、频率与概率、标准差与标准误、因素与水平、相关与回归、双尾检验与单尾检验、弃真错误与纳伪错误、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等。如果不理解这些概念术语的含义,生搬硬套,在应用时就会出错,得出错误的结果。

3.计算公式多。“生物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生命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数量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符合科学实际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用到大量的计算公式[1,2]。如反映变异性的指标有标准差和标准误,二者的含义不同,计算公式也不同。在正态分布中,为了计算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取值概率,通常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学习了变量标准化公式之后,接下来在应用时还需要用到平均数的标准化、平均数差数的标准化、频率的标准化、频率差数的标准化、成对数据差数平均数的标准化等公式。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中,需要掌握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回归截距等计算公式。尽管目前有很多统计软件可以直接对一些统计量进行计算,但学生们必须掌握和理解相关统计量计算的原理和具体内涵才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统计软件。

4.课程内容连贯性较强。“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内容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1,2]。例如,概率分布是学习统计推断的基础,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是相互联系的,单因素数据资料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对多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很可能导致后面的许多内容听不懂、难理解,陷入越听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内容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

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

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

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考核采用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成绩由期终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和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两部分组成。其中,闭卷考试内容偏重实用性、基础性,避开需死记硬背、理论性强而无实际用途的题目和偏题怪题,并且尽量减少需要进行计算的工作量,目的是考核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实验课则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摆脱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单纯应试模式,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小结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统计学观念,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设计试验,正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统计学推理思维能力,并能用专业知识对推断结果加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张恩盈,宋希云.提高《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1,(8):131-133.

[3]石培春,龚江,李春艳.“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探索和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03-104.

上一篇: 高分子化学专业 下一篇: 高新企业财务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