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简述德育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简述德育的概念

篇(1)

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中,处处都会涉及数学概念。“数与代数”方面的概念有些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是处于“深处”的概念,如果将概念“做”“简入”化处理,贴近学生生活,是否可以变概念的无趣为有趣呢?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第12册“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一课中,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我采用儿歌“简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n只青蛙几张嘴呢?几只眼睛?几条腿呢?嘴的张数随着青蛙的只数增加而增加;同样,眼睛的只数随着青蛙的只数增加而增加,腿的条数也随着青蛙的只数增加而增加。在儿歌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一种量在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变化”即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下来,再通过一些练习辅助理解,如圆的周长和半径、圆的半径和圆周率、老师的年龄与身高……让学生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正是由于前面儿歌的铺垫,学生才能充分掌握知识点。

这里处于“深处”的数学概念,由于儿歌的“简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无趣的概念“做”成了有趣的概念,让人朗朗上口。当然,“简入”的方式不仅仅有儿歌,还有谜语、游戏等,目的是将“深处”的概念“简入”成趣味概念。

二、在“简洁”和“深辟”之间,“做”出生动概念

在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课程中,也有“深辟”的概念,比如苏教版教材第11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孙谦老师通过猜乒乓球的游戏,呈现“■”,并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联系实际场景,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分母的2表示共有左手和右手2种情况,分子的1表示球在左手或右手,只有1种情况。“简洁”的导入后,孙老师顺势进入扑克牌游戏:将2张扑克牌(其中一张是红桃A)洗一洗后反扣在桌面,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多少?接着孙老师又放入一张红桃3,问现在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还是■吗?如果要使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你打算怎么办?最后,孙老师又将5张扑克牌反扣在桌上洗一洗,问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是什么影响了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

通过猜乒乓球和玩扑克这两个游戏,孙老师“简洁”地带领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发现“用所有情况作分母,可能的情况作分子”的“深奥”概念,并生动地感悟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内部组成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在“简言”和“深意”之间,“做”出形象概念

在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中,也有“深意”的概念,需要“简言”来陈述。比如第11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特征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面、棱、顶点三部分,为了不分割面、棱、顶点,可通过切土豆的活动导入新课:依次切3刀,以3个层次呈现面、棱、顶点;接着通过活动记录单(如下表),将零碎的众多知识点集中地呈现,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如此直观的“简言”,可以将“深意”呈现出来!

篇(2)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篇(3)

数学概念教学有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数学概念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形成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抽象的数学学习基本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精练、严谨的数学语言组织能力,体验数学研究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数学概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科学理性地解析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创造体验概念形成过程的环境,并在体验中学会分析、比较与概括、验证与探究等数学学习基本素质。那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重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大多只能理解数学概念的表面语义,而对概念的内涵和真实意义往往认识不透,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仔细、科学、理性地分析了数学概念?所出示的教学道具是否全面、有效、丰富?是否能真实地让学生全程体验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点?下面以《认识分数》教学实例展开分析和反思。

课前我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道具:有水果、花朵、动植物和家居物品集合图,这些图里的物品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有的是平均分的,有的不是平均分的;有的平均分为2份,有的是3份,有的是4份。上课伊始,我把这些材料展示给同学们看,然后设计如下问题:“上学期我们认识的是一个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么现在每一个物体与它整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开始思考,怎么分类呢?得找出一个共同的参考标准才能分类。让学生真正体验分类过程就是分析材料,然后找出材料中整体与个体间关系的过程。

经过思考、讨论,学生得出以下几种分类:一级分类,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剩下平均分的继续分类。二级分类,以整体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没有考虑到部分;以部分的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没有考虑到整体;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标准进行分类。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抓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教师与学生在讨论这些分类及分类标准的过程中逐步剥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向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这一本质属性靠拢。教师让学生再次经历这个分类的过程,对这一标准再次感悟:不管总数有多少个,也不管事物的类别是什么,都可以把这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面对一组都是平均分成2份的集合图,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学生会很自然地说出这组图形都可以用来表示平均分。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把内隐的认识用语言表述出来,是对概念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的过程。

学生通过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凸显了研究的都是平均分这一本质现象,在分类过程中学生的感悟是真实的,不是为分类而分类,而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分类,丰富对分数概念内涵的认识。学生从自己理解的分类,到对他人分类依据的讨论,经历了感知材料、观察比较、讨论辨析、再次分类、归纳提炼的概念建构过程,真正参与到概念形成过程中。

二、丰富学习资源,整体感知数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学习材料,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把数学概念表现出来,拓宽学生的认识面。彻底摒弃原来那种只有知识点而没有整体感悟的认识方式,注重数学概念的内涵感知和领悟,并能从整体感悟过程中提升数学分类比较、概括抽象的水平。如《面积的意义》一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部分内容的讲授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我先展示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通过观察、手摸、讨论、思考的学习活动,从中抽象出物体表面积的内涵本质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首先给学生提供扇子、方形模版、光碟、一段圆木,让学生通过眼观手摸感悟物体的表面。第二步,同桌互相手摸积木、药盒的表面,并说出摸的是什么面,物体有几个面,是平面还是曲面。第三步,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比较作业本封面与相片的大小,再让学生举出几个比作业封面大的面,或者比相片小的面。然后,抽象出面积的概念。通过提供大量丰富多样的,常见的道具材料,让学生通过全面感悟物体的表面特征,自然而然地提炼出面积的概念。

篇(4)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因此,在数学课堂小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把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或者加上以前学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或者知识单元.

例如,初中数学“相交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这节课的课堂小结教学,教师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结,即

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学习过程中由知识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同学之间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用点线连接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得到:

这个数学概念图的构建,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反映了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展示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习了多个知识点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中的“点”、“线”加工来构建数学概念图

学习了多个知识点后, 要指导学生进行点、线“加工”,讨论并编织“结点”的连线. 例如, 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进行如图所示的“点”、“线”加工:

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点”、“线”加工,使各个知识点的位置得到合理的分布, 也使这些知识点的关系更加完善和牢固, 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系统的子系统.当提取一个知识点时, 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也被激活.

三、在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概念图

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单个”的,多个知识点的“点”、“线”加工也是“小局部”的,到章节复习时,必须把“单个的”和“小局部”的知识编织成一个较大的数学概念图.

在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由理到题”(即按本单元的概念法则原理,逐一举例)或“由题到理”(可通过解题,总结本单元的概念法则原理)的复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通过建构网络化的数学概念图、也可以让学生借助目录回忆本章学习了哪些知识, 讲了些什么定理等. 再让学生把该章的知识点科学地、有序地、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建构数学概念图,等等.

例如, 在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的章节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如下的数学概念图:

篇(5)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而正确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迁移能力的增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由于聋生的听力障碍、知识面狭窄、缺少实践经验等因素,使聋生的思维缺乏形象性;加之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数学概念的教学必然成为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效地开展聋校数学概念教学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当前聋校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聋生的语言障碍及其抽象思维的束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概念教学。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死记硬背――“假性理解”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聋生学习增加了难度,不少学生对概念只是简单地记忆和表面地理解,在教学中若提问学生概念时,聋生能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复述,但一到解题,就无从下手。例如:有的学生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保持不变,只需分子相加减的道理,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这说明学生虽能复述,但却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未能深刻领悟,更没有形成应用能力。这是聋生概念学习中常遇见的一种现象――“假性理解”。

2.重计算、轻概念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依据聋生理解能力弱、直接模仿能力强的思维特点,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模仿例题的解题练习上。这种教学方式是希望学生能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中形成数学概念和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但是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种重计算、轻概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制约了聋生的发展,影响了聋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聋校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知识面狭窄,又缺少实践经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1)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聋生从认识数到建立数的概念到掰手指和简单地运用计算器,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聋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聋生的生活环境。如建立减法的概念,在讲“2-1=1”时要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让学生认识“1”是从“2”这个物体中拿走1个,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拿走的1个与剩下的1个不同,从而认识到减数与差的实际含义。在让学生看演示“2-1=1”时要讲出哪个是减去的“1”,哪个是剩下的“1”,这样一开始就建立准确清晰的概念,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香皂盒、牙膏盒、粉笔盒、饼干盒等。学生踊跃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再利用教具进行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作为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应该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和形象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

(2)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苹果、梨来理解“平均分”及10 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 四边形等探索规律,这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3)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语言缺陷是聋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功能,注意发挥学生直观模仿能力强的优势,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感知、表象、分析、综合、比较,逐步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在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进一步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观察认识米尺,然后直观地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指导学生将米尺与课桌面、书、铅笔、文具盒等的长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而后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米尺量窗台、黑板、教室的长,不但使学生对米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且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又一次锻炼。如在讲解圆周率“π”的知识点时,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自己找一个圆形的物体量出周长和直径,并做好记录。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周长÷直径”算出一个数值,然后把全班得出的十几个数值,进行了约等于3.14的讲解及求周长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比单纯用视觉感受老师的教具演示、板演、总结出的“π≈3.14”效果好,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周长=直径×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聋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加强直观性在聋校教学中尤为重要,直观的运用更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这些概念,并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从而缓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聋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冲突。

总之, 在教学概念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教材和对象而定 ,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二维艺术是一门为视觉服务的艺术,相对于其它体量造型艺术来说,平面艺术是非物质性的主观体验。平面艺术所创造的的空间是一种只能被视觉感知的二维虚构幻象,不是实存的三维空间,单独的一条线,一个点,无论粗细,大小,都没有意义,但当他们在局限的范围内不断重复,变化,推演后就成了接近真实的空间幻象。如同绘画借助光影,使平面呈现各种凹凸感,且彼此间的距离不等,绘画表现的就是这种物与物之间、物与环境或者是物与自身距离之间的空间感。艺术家通过黑白,色彩,透视等造型手法,在限定的二维平面中创造三维甚至矛盾的空间效果,使这个二维平面呈现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世界。

如中国古老的太极图案,黑白相互依存,相互推动,无始无终,互为天地阴阳,围绕一个中心旋转,图案本身形成“正负”的空间感,这可以归结与是用正负形表达空间的方式。另一种构建画面空间感的重要手段就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从西方绘画中兴起的透视法。透视法直到如今都在绘画的空间塑造方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透视法使画面真实地展现了自然空间,不仅是出于感官的偏好也是基于理性的法则,但真实与现实之间并不完全相等,艺术家努力描绘的“真实”空间感,只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状态。

体量造型中的空间特性

三维造型艺术的空间关系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另一个方面。在实体造型中,对空间的掌握比在平面艺术更加困难,因为实体又多了一个维度,在纵深的认识上,与平面有很大差别,同时它又伴随着触感的体验,且在现实中占据着真实空间,并非平面幻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作品。

实体艺术虽然与平面构成都能称作是空间艺术,但是它们的主要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体量感,立体形态的创造不仅仅依靠点线面的平面逻辑,还要依靠“量”的把握,对二维艺术而言,通过光影透视的表达造成的“体量”感,只是视错,而实体艺术所创造的却是可感知的实在的空间量。

二是动线,就是运动的属性,平面形态可以通过观察者的视点运动来表现动态,而与观众本身的运动无关,例如《蒙娜丽莎》,人们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作,人们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但是观众无论身处图画的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本身是不会变的。实体造型则不然,它能根据人物位置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观众的动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是光的因素,光对于平面艺术来说,只是产生视觉现象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实体空间,光是十分重要的造型要素。

四是材质的语言,在平面艺术中,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选择都是围绕视觉效果来进行的。但在立体的空间形态中,它们还作为材质感、肌理、空间感及触感的表达途径例如金属能带给空间冰冷感,陶瓷又能让空间觉得高贵。

篇(7)

中图分类号:TN929.5;TP391.44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内部的信息交换与传输协议,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环境的信息网络化连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对象识别、定位、追踪、管理、服务等综合化的网络管理技术。

1 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物联网是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产物,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管理技术、传感技术、服务与管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将应用拓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狭义上的物联网技术指的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的功能为物品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可以延伸理解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一切事物的数据化、网络化,在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构建起新型的信息交换与传输体系,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维网”,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物联网通信的对象以及技术实现过程来分析,实现物与物之的信息交互、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整体的将物联网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技术特征: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和可靠传送。结合现代对象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如激光扫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通过信息感知、分析、处理与捕获技术是采集的物体信息接入网络数据库,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技术、共享技术等,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效的、可靠的信息交换、传输与共享;最后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与密码保护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与集中化控制。

2 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2.1 感知与识别技术

感知与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一切“物”具体数据信息,实现对“物”的对象感知与识别功能,目前主要应用的感知与识别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现代智能扫描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等。

2.1.1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网络技术,来采集待处理对象的物体信息。传感器技术依附于现代信息敏感处理材料、敏感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基础技术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传感器技术在对“物”的数据采集精度、稳定度和可靠性方面仍存在着欠缺,我国的传感器技术仍缺乏自主创新,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瓶颈之一。

2.1.2 识别技术。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物体识别技术、地理位置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识别是实现物与物互联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物联网识别技术是以射频标识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基础的。从应用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识别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物”的全网内标识问题,需要建议一套系统且可靠的物联网物体标识体系,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数据准确传输与交换。

2.2 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传感器通信技术是实现信息数据传输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对先用的网络体制进行重组和改建,适应物联网的业务开展要求,如实现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要求是现代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大体的分类两类:广域网通信体系和近距离信息传输体系。在近距离传输技术方面,以IEEE 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传输协议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规范,其免许可证的2.4GHZ频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实现通用,为物联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的实现提供协议支持。就广域网通信技术而言,以现代TCP/IP传输协议,3G网络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物联网远程信息传输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以IPV6信息传输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通信网络将成为物联网远程传输的主要研究课题。

2.3 计算与服务技术

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传输是物联网要实现的核心功能。而数据信息的服务与实际应用是物联网技术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2.3.1 信息计算。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感知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化处理技术将是物联网应用普及化应用所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对海量感知信息的大数据整合、云存储、多设备共享、高速率下载、有用数据发现与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的攻克,采用现阶段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为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2.3.2 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应该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应用模式,这对物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技术路线已经束缚了物联网的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服务的内涵将得到革命性扩展。为了适应环境和服务模式的变化,物联网对行业普遍存在和要求的核心技术进行提炼总结,面对不同的需求,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等

2.4 安全管理技术

由于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的私有特性,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物联网中的传感节点部署的环境通常不会有人看守或者一些不可控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传感节点比较容易被攻击者获取,盗取节点中存储的信息,进而侵入到网络。除了这方面的威胁,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还受到一般无线网络所面临的信息的泄漏、篡改、重放攻击等多种威胁。从安全技术角度来看,需要加强的相关技术包括:(1)认证技术――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确认;(2)密钥建立及分发机制――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3)数据加密等数据安全技术――以保证数据自身的安全性等。因此在物联网安全领域,上面提到的几项安全技术就成为加强安全管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3 结束语

物联网是在现代网路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体系,在未来的社会生活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可应用潜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朝着更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技术层面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要建设我国的物联网战略规划体系,需要国家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张益铭.物联网关键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6).

篇(8)

难点:由数列的递推式求通项,因递推式的不同,方法较多,差别很大.

方法突破

1. 创新题中的“观察―归纳―推理”思想

(1)由数列的前几项求它的一个通项公式,要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点,可使用添项、还原、分割等方法;对于正、负符号的变化,可用(-1)n或(-1)n+1来调整,转化为一些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来求.

(2)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出的通项公式只是一个“合情猜想”,对其正确性,通常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2.由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技巧

(1)累加法:递推关系式为an+1-an=f(n),采用累加法. “累加法”实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

(3)构造法:递推关系式为an+1=pan+q,an+1=pan+f(n),an+1=pan+qan-1等,都可以通过恒等变形,构造出等差或等比数列,利用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定义进行解题,其中的构造方法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来确定.

3. 数列的前n项和Sn与an的转化

当题目中给出的数列的前n项和Sn与an的关系式为an=f(Sn)或Sn=f(an)时,我们通常利用公式an=S1,n=1,Sn-Sn-1,n≥2转化为an或Sn的递推关系式求解.

典例精讲

六边形数N(n,6)=2n2-n.

可以推测N(n,k)的表达式,由此计算N(10,24)=___________.

思索 本题可构造新数列,其中p为常数,使之成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即an+1+p=3(an+p),然后用待定系数法求出p.

另外,对于形如an+1=pan+a・n+b形式的递推式,还可以用“差分法”转化为等比数列求解.

所以数列{an+1}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所以an+1=2・3n-1.

所以an=2・3n-1-1.

破解二 由an+1=3an+2,当n≥2时,an=3an-1+2,

两式相减得an+1-an=3(an-an-1),即数列{an+1-an}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所以an-an-1=(a2-a1)・3n-2=4・3n-2,再由累加法得an-a1=4(3n-2+3n-1+…+3+1)=2(3n-1-1),所以an=2・3n-1-1.

对于不能直接运用累乘法的情形,可先将原递推式变形成这种形式,然后再用累乘法求解.

破解 因为an+1=5n・an,a1=3,

思索 该数列的递推式中所含的3n是变量,而不是常量,故应构造新数列{an+λ3n},其中λ为常数,使之成为公比是2的等比数列.

破解一 构造数列{an+λ3n},λ为不为0的常数,使之成为公比是2的等比数列,

即an+1+λ3n+1=2(an+λ3n),整理得an+1=2an+(2λ3n-λ3n+1).

对照原递推式可得2λ3n-λ3n+1=3n,所以λ=-1,

所以an+1-3n+1=2(an-3n),所以{an-3n}是首项为a1-31=-2,q=2的等比数列,所以an-3n=-2×2n-1,所以an=3n-2n.

变式练习

1. 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λn,若数列{an}为单调递增数列,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为( )

A. λ

C. λ

2. (2012年四川高考)记[x]为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例如,[2]=2,[1.5]=1,[-0.3]=-1. 设a为正整数,数列{xn}满足x1=a,xn+1=(n∈N?鄢),现有下列命题:

①当a=5时,数列{xn}的前3项依次为5,3,2;

②对数列{xn}都存在正整数k,当n≥k时总有xn=xk;

③当n≥1时,xn>-1;

④对某个正整数k,若xk+1≥xk,则.

其中的真命题有____________.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3. 若已知数列{an}中,a1=1,an+1=an+,则an=________.

4. 已知数列{an}中,a1=1,前n项和Sn=an,求{an}的通项公式.

5. 数列{an}的首项a1=5,前n项和Sn,且Sn+1=2Sn+n+5(n∈N?鄢),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参考答案

1. 法一(数列的单调性):因为数列{an}为单调递增数列,所以an+1>an(n∈N?鄢)恒成立,所以(n+1)2-λ(n+1)>n2-λn(n∈N?鄢),所以λ

对于②③④可以采用特殊值法列举:当a=1时,x1=1,x2=1,x3=1,…,xn=1,…,此时②③④均对;

当a=2时,x1=2,x2=1,x3=1,…,xn=1,…,此时②③④均对;

当a=3时,x1=3,x2=2,x3=1,x4=2,…,xn=1,…,此时③④均对.

综上,真命题有①③④.

5. 法一:由已知得Sn+1=2Sn+n+5(n∈N?鄢),得Sn=2Sn-1+n+4(n≥2),

相减得Sn+1-Sn=2(Sn-Sn-1)+1,即an+1=2an+1,即an+1+1=2(an+1).

篇(9)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减负”声潮一浪高过一浪,面对“高考”重压之下的高中生,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感觉数学学习时间多、学习效率不高、数学学习负担重,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不熟悉数学概念,不能很好的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因此,在“减负”声浪中,探究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与现实意义。

一、“减负”前提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一)多样化引出数学概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的导入环节能够影响全局、辐射全课,一定程度决定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一个精彩的概念导入,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们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引出数学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出: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例,引出概念;类比旧有知识,引出概念; 抓住具体问题的特质,引出概念;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出概念等等。特别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的展示抽象概念的生成和变化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认识,让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通,使“难点不难”。

(二)积极引导学生剖析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对例题的解析,而忽略对数学概念的解析,使得数学概念的运用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化、重复化的模拟例题解法,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形成系统的解题方法,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特点,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抓住概念的本质,积极引导学生剖析数学概念,提高对于数学概念的重视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有效“减负”。

1.注重数学概念中的

关键词 语。通过一定方式得出数学概念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剖析概念,运用实例(包含正例和反例)认真解读概念中的

关键词 语,详细考察概念特性,使学生明确、深化概念本质的认识。例如函数的概念为:“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这里的“任意”、“唯一”为

关键词 ,教师应重点讲解它们所包含的意义。

2.注重数学概念中的语言翻译。数学是由文字、符号与图形语言组成的一门逻辑学科,其中符号语言概括性较强,能够清晰反映概念本质。因此,适当翻译数学概念中语言,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

3.注重例题中数学概念的解析。高中数学中的函数与立体几何例题,都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延生,只有清楚解析例题中的具体概念,为学生指明解题的方向,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

面对这样一道函数例题,教师应不忙于求出正解,而是引导学生回忆反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性质,在对概念的解析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快速、准确的得出正解,并能对类似问题举一反三。

(三)应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宗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有效解决问题。通过数学习题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巩固数学学习效果。在设计习题练习时,教师应认真研究,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典型性高的练习,在巩固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乐趣。

1.对数学概念中的易错原因进行剖析,强化数学概念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探究乐趣。在数学学习过程汇总,许多概念本身即为解题方法。剖析数学概念中的易错点,能够促使学生从概念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概率时,学生常常容易将互斥事件概念与相互独立事件概念相混淆,导致不易察觉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错误原因进行具体剖析,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实质,避免重复犯错。

2.积极采取变式训练,强化数学概念的辨析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个别至一般;而数学概念的运用过程,则是从一般至个别,它们为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变式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深化、巩固,而通过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交集、并集的概念后,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交集、并集的概念及其性质,笔者设计一下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1:已知集合M={x|x+y=2},N={y|y=x2},那么M∩N为________

变式训练2:已知A={x|x2-px+15=0},B={x|x2-ax-b=0},且A∪B={2,3,5},A∩B={3},求p,a,b的值。

二、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数学知识基础中的基础,数学概念对于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不断完善和优化概念教学,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特性的基础上,让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生活化和通俗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数学概念,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变“负担”为乐趣,显著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三五”期间发电企业将面临节能减排、减员增效等多重压力,但同时也是电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转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于这样的大背景,电力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电力市场表明,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发电企业如何积极应对经济转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建设高效、安全节约的数字化电厂是发电企业的首选。做为培养发电企业中自动控制人才的专业,进行相应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先行启动。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和国内外数字化电厂的现状,然后阐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1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数字化工厂在全世界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在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01-2012中,对数字化电厂采用了电厂数字化和数字化 电厂二术语进行解释。电厂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及微处理器技术将反映火电厂生产和管理过程对象的现象、特征、本质及规律的声音、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和图象等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数字化电厂是电厂数字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概念。

电厂的数字化应包括在其各个生存过程,分为六个层面:即电厂规划和设计的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数字化、电厂运行的数字化、电厂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等各个层面,才可称得上是全面的数字化电厂;数字化电厂具有以下六个特点: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互操作性、信息化、智能化。

热工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参与到电厂的各个层面,因此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国内外数字化电厂的现状

2.1 国外现状

近年来,数字化电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德国的尼德豪森电厂是全球第一家数字化电厂,控制系统为西门子TXP-2000,除锅炉安全监控系统(FSSS)、汽轮机控制和保护系统(DEH、ETS)、重要的模拟量采用常规方案外,均采用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被称为尼德豪森二期工程的德国诺伊拉特电厂1100MW的F机组和G机组,控制系统西门子TXP-3000,与尼德豪森一期相比,不仅被控对象采用了Profibus-DP协议,仪表与全部采用了Profibus-PA协议,同时在常用电源系统还采用了IEC61850协议。

2.2国内现状

国内电厂在运行方面基本实现了过程控制及设备运行的初级数字化,具备了一定的控制优化和状态检修能力。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火力发电厂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如即将投产的华电常德电厂(2?60MW)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占40%,在主控和辅控系统中都有用到;

3基于数字化电厂理念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数字化电厂的推进,要求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转型

我国经济正向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转型,“十三五”规划期间对电力行业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统能源方面,因此将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电厂。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力消费者对于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及多元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发电企业内部也面临减员增效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基于行业的需求,要求专业人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适应社会和发电企业的发展,这样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在具备理论基础的能力上,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3.2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电厂采用故障预警、无人值守等技术,将满足发电企业节能减排和减员增效的要求,而实现电厂的数字化主要依据自动化技术。其中先进的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和在线优化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故障预警技术,能够实现锅炉燃烧的优化及故障预警等,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员增效。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都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发电企业将全面实行数字化、智能化,这主要依赖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4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拓展

目前专业培养人才主要是面向火电、核电行业,但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重点预计会向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等方向发展,以及更高容量、更高参数、更高效洁净的方向发展,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能够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利用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并适当开拓新的领域。在优势领域里做深做强,并适当探索新领域,这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4.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及采用教材的不适应显得尤为突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减相应课程,并修订课程中的内容,也需要修订相应教材。

5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5.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校的热工自动化专业是为电力行业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改革首先要适应电力行业的要求,并根据本专业的现状,借鉴和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进行改革。因此,首先到本省、外省的先进发电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自动化技术现状,以及对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其次,到同行业高校进行调研,学习改革的措施,借鉴成功经验及教训;并实时关注本专业毕业生的动态及听取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切身体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动态更新。

5.2 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对具体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

5.2.1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于数字化电厂理念下,电厂的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都将在电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应这些内容课程的增设就十分必要。除传统的一些必要的专业课外,可增设选修课或开设讲座等,或通过专家学者的报告等,使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前沿的知识,做为知识储备,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

现有课程的教材也需要实时更新,测控技术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编写讲义、教案等,或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向学生补充先进的技术的内容。

总之,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手段相结合,为学生补充信息。

5.2.2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的改革。

目前学校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不断更新增置教学实验设备。利用此契机,新增加的设备应面向数字化电厂的运行及管理,例如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智能设备的添置,将来还应加大对大数据利用、互联网+等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并为将来的创新提供驱动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人才。

6结语

基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大背景,适应数字化电厂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都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热工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探索改革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新企业财务培训 下一篇: 海绵城市的市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