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绵城市的市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海绵城市的市场

篇(1)

1.前言

城市道路指的是通达该城市各地区,以供市内行人行走及交通运输,与城市外的道路相连通,便于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与文化娱乐的道路[1]。城市道路多半连接着城市与周边的一些镇屯和乡村,发挥着经济往来、物资流通、居民出行的重要连接作用,城市道路一般具有比较鲜明的经济性与社会性,是城市发展大动脉。多数时候,城市道路包括路基、路面与路床。最能体现城市道路优劣的部分就是路面,路面影响着道路的可使用年限,也影响车辆运行舒适度。

2.我国沥青路面城市道路的常见病害

2.1泛油病害

泛油病害常见于一些新建的沥青混凝土道路,这些道路在建成后迎来的首个高温季节中容易出现泛油现象。所谓泛油,指的是沥青由土层下部和内部向顶部移动,使得路面沥青过多。如果经过了连续多天的高温,行车量又比较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导致泛油的,尤其是在油石比比较大的地段,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另外,高温夏季一般伴随着大量雨水,雨水到达沥青路面的内部以后,在矿料和沥青粘结力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沥青的剥落,导致泛油严重。多数情况下,泛油呈间断式片状分布。泛油的主要原因是沥青的用量太大,导致沥青用量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混料配比击实功达不到要求,其次是施工不严及管理不善,最后是一些施工单位的使用习惯问题。这些是导致泛油病害出现的常见原因。

2.2水破坏病害

相比于泛油病害,水破坏病害的破坏力要大得多,一般而言,水破坏指的都是水对路面的结构层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主要形式包括网裂、辙槽和坑洞等。先说网裂,网裂一般是多边形的小块构成的一种网状的裂缝,从单条和多条平行纵缝开始衍变,逐渐成为横向与斜向的缝网。再说辙槽,辙槽是路面上的车辙留下的一个凹陷的坑槽,大小深度不一,主要分布在路面的两侧,是很多城市路面容易出现的现象。这些都属于水破坏造成的路面病害。水破坏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沥青和混凝土配比不恰当,导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随着水的渗透,沥青剥落就会导致网裂与形变的产生。尤其是降雨后,当车轮将松散石料甩出后就会出现坑洞,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破损。

2.3裂缝病害与推移病害

裂缝病害在城市道路中也偶有出现,裂缝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一般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都是路基问题,此外,路基的压实度不一样,还有程度不均的沉降,施工接缝有质量问题,结构的承载力不能满足需求等原因都会导致裂缝的出现。横向的裂缝多半属于疲劳裂缝,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向下发展速度很快,而且还会导致沥青老化的现象,使得路面的其他缝隙增多。推移病害的出现则与基层的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此外还关系到透油层、超载车辆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城市道路在铺筑的时候没有清扫干净基层表面,透油层不均,这些问题慢慢就会使沥青面和基层的粘结愈加不实。如果路面的负载量过大,就很容易从拉缝处发生推移,时间越长,轮迹侧面越容易出现壅包。壅包是很常见的路面病害现象,时间长了,很多壅包还会导致大裂缝的出现。此外,还有部分城市路面会出现波浪式推移病害。

2.4松散病害

松散多数是道路的表面层出现问题,其中集料颗粒的脱落是导致松散病害的主要原因。造成松散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是集料的含泥量超过标准要求。含泥量比标准程度高时会导致沥青膜接触的是大量粉尘而不是集料颗粒,道路投入使用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造成集料脱落,最终导致松散病害。其次,混合料的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只有在密实度能够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粘聚力才能满足道路所需,不然集料非常容易脱落,造成局部松散。

3.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消除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病害,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并注意强化施工管理,提升施工质量等,通过这些方式尽量防治城市沥青路面病害,充分延长路面寿命。

3.1对泛油病害的防治措施

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时,要注意混合料的组成比例问题,尽量设计成更为科学的组成比例,不要造成沥青量过大,并注意施工的精细性,控制路面的施工质量。当道路建成投入使用以后,一定要进行悉心的管理和养护,尽力避免大量雨水渗透。如果在修建中发现了可能出现泛油的话,可以增加粗砂使用量,直到沥青不粘为止,如果油石少的话,可以把碎石当成原料进行铺设,把碎石压进路面。

3.2对水破坏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破坏造成的几种情况基本上都取决于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与密实性,还有粗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防治水破坏造成的病害: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混凝土,最好选择空隙率小于百分之五的种类[2]。其次,可以使用抗剥落剂来增强碎石与沥青间的粘附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把关施工质量、控制超载量等方式进行进一步预防。

3.3对裂缝病害和推移病害的防治措施

裂缝病害是十分让人头疼的,对于这种病害,可以分横向、纵向和网状三种类型进行区别处理,如果是微小的横向裂缝的话一般可以不进行处理,如果裂缝稍大一些的话我们可以使用改性的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处理。如果是纵向裂缝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积极查找裂缝出现的原因,采用防渗、排水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避免裂缝进一步发展。如果是网状裂缝的话,对于轻微裂缝我们可以玻璃纤维布进行罩面处理;如果裂缝的面积较大,可以用乳化沥青进行封层;对于不稳定的结构层,则需要进行铲除处理;对于积水导致的网裂,要在铲除面层的基础上增设排水设施,并铺设新的混料;如果是路基的原因,那么可以使用水泥或石灰对路基进行重新处理;如果是基层软弱的原因的话,可以对其进行调换、加厚等。对于推移病害,需要对不稳定层进行清除,再用铣刨机进行拉毛处理,重新对面层进行铺设。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处理完全可以将裂缝与推移病害对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

3.4对松散病害的防治措施

篇(2)

2,4-D丁酯。棉花对该药很敏感,受害后棉株叶片变小变窄呈“鸡爪”状。受害严重时,果枝不能正常伸出,花和蕾的生长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乙草胺。苗床用乙草胺除草,极易发生药害,容易导致棉苗芽鞘下部吸收除草剂的浓度过高。药害发生严重时,甚至会使棉苗全部死亡,其症状是整个幼芽表皮呈现黄褐色,部分子叶柄也出现黄褐色。药害轻时,内部维管束为绿色,药害缓解后可逐渐恢复生长。

敌草隆。如果在棉花2片真叶前使用,因该药剂难以向上传导,一般不会发生药害。但在棉花出现2片真叶后施用时,棉苗生长受到抑制,会出现茎和叶弯曲、扭曲和卷曲现象。

氟乐灵。棉株根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受害植株主根粗大形成肿瘤状,木质部变脆易折,次生根稀少,引起第2、3片真叶皱缩变小,严重的会造成子叶深绿、增厚变脆,茎基部增粗,植株变矮,甚至造成生长点坏死,侧枝丛生。

百草枯。喷药当天即会表现出药害症状,开始时叶片呈水渍状,以后出现白色枯斑,严重时茎叶焦枯。在棉花生长后期如用百草枯催枯,会对棉花造成很大伤害,受害棉花叶片基本上会全部脱落。

草甘膦。受害棉株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顶芽停滞生长,倒数1~3叶褪绿变黄,且叶小皱缩,1个叶腋萌芽发生1~2个矮小枝条,小枝条叶芽再次萌发叶枝,呈丛生状多头棉。根系受损呈黑褐色,少白须根或无白须根,受药害轻的20天后可缓慢恢复生长,但结桃少、产量低;受药害严重的棉株则不结桃,甚至施药后10~20天棉株枯死。

二、引起药害的原因

一是用药量过大。用药量过大、喷药不匀都会使棉株局部药液浓度过高,这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如48%氟乐灵乳油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不能超过150毫升,20%百草枯水剂不能超过300毫升等。二是随风飘移造成药害。在喷施二甲四氯和2,4-D丁酯时,喷雾器喷头上不戴保护罩,喷头位置距地面过高(机引式、背负式喷雾器的喷头高于60厘米),液泵压力过大等,均易造成雾滴挥发与漂移,在棉田附近尤其是在上风口喷药时,极易对棉田造成药害。三是药械混用。喷雾器在喷过二甲四氯或2,4-D丁酯之后,没有将残留在器械上的药液清洗干净而造成药害。四是土壤残留型药害。钠盐型的草甘膦易在土壤中沉降积累,从而引起土壤盐碱化产生对棉株的毒害。有的在苗床上发生,棉苗移栽至大田后不久即表现出明显症状。五是渗透型药害。施药时土壤过湿或施药后不久出现降雨,将药液渗透至根际通过根系的吸收输导而形成药害。

三、预防措施

棉田喷药时,使用的喷雾器械必须先彻底清洗干净,尤其是已喷过二甲四氯钠盐、2,4-D丁酯的喷雾器和量过这两种药的量杯等。喷用农药时,棉田上风头如果使用含二甲四氯钠盐或2,4-D丁酯等除草剂时,尤其要防止发生对棉田的飘移性药害。在选择好除草剂后,用量必须准确,不能超量施用,并且不能重喷或漏喷。在使用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或百草枯防除棉田行间杂草时,应选在无风天气进行,喷头必须加上防护罩,尽量压低喷头,防止药剂喷到棉株上形成药害。喷药出现药害症状后,可采用一些应急措施,如百草枯误喷后,立即用泼泥浆水的方法(该药遇土钝化)使药物失效。另外,还可喷施0.15%芸苔素内酯5000倍液,以促进棉株恢复生长。

篇(3)

我国的城市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正在逐步的革新,城市建设内部隐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在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当中对于资源的不当利用,城市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的新型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此为国家顺利建设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提供指导。

一、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每个城市自身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绿色海绵体”稀缺现象严重

就当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现状来说,都面临着“海绵体”不足的现象。深究其原因,必然与我国当前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相挂钩。出于逐利的本性,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加速了土地的地产流向,房地产自身的价格远远高于价值,土地价格哄抬而高。各种商业用房层出不穷,城市的绿地规划正在逐渐的减少,硬质地面土地的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可以吸水的绿色海绵体严重稀缺,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缺少了基础性的保障。

(二)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不完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国家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比较新颖的理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城市当前还处在试水的阶段。每个城市自然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的政策法规的实行也需要逐步的推进,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地方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对海绵城市的推进进行适时的调整。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还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的支撑和引导,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统筹,建设过程仍旧无章可循。

(三)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尚且缺乏

由于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利用不当等原因,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缺少水资源的国家。在遭受雨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雨水泛滥所导致的灾害,如何有效的将雨水变成进一步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人们对此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刻。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还仅仅局限在政府自身的观念当中,广大居民百姓对此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因素。

(四)相关的科研支出和研发水平相对滞后

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型的观念,我国对此的认识和利用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发展模式可以加以推广,对很多模式的利用也是借鉴国外一些城市的做法,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科技水平相对来说比较滞后,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资金投入也不到位,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这也给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的应对策略

(一)统筹规划,加大“绿色海绵体”的建设

前文指出,当前我国商业地产开发过热,“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给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要切实的解决好这一问题,城市就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做好整体规划和建设,减少商业用房的建设,不断的增加城市绿地诸如小公园、湿度面积。保障城市有充足的海绵体可以对雨水进行吸收,增强土地的渗透能力,实现雨水的再回收和再利用。

(二)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引导,完善政策纲领的指引,对海绵城市进行规范化、合规化的设计,将城市建设纳入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保障海绵城市建立有章可循。政府可以适当的制定一些强制政策,指标化海绵城市的设计规格,引导海绵城市的建设走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加大普及力度,增强社会公众意识

长期以来固有的城市发展模式禁锢了城市自然生态的发展,海绵城市的推广和普及迫在眉睫,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很多公众仍然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在海绵城市理念创立发展的初期,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的限制,经济效益比较小,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和一些生态效益,因此很难全面的调动社会全局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引入一些奖罚措施,增强海绵城市创立的效益。

(四)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切实提升研发水平

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还任重道远,国家应该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政府补贴,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国家应该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发展的模式,加以吸收和利用,建立示范性海绵城市工程,最大程度的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海绵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追求城市发展和自然和谐发展之间的一项平衡,是新兴城市规划的一项重大尝试。要想真正的实现雨水滞纳,实现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加大绿色海绵体建设,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大社会普及力度,合理化资金融入渠道,切实推进好海绵城市的打造,利用好水资源,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继坤 单位:芜湖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分析[J],园林科技,201(504)

篇(4)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089-01

“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是指城市在应对大规模降雨带来的灾害以及水资源的供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降雨过程中,能够吸水、蓄水、净水,需水时可以将存储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的城市雨水集蓄与利用系统[1-3]。沈阳市是我国最重要的大型重工业城市之一,城市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沈阳市地处我国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秋、冬、春季干旱少雨,合理利用降雨等水Y源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创新城市雨水再利用理念,完善城市雨水合理再利用的政策法规与实施办法,创建适合沈阳市的雨水再利用的技术与方法,为沈阳市乃至于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1.转变城市建设理念

转变原有城市建设中只注重开发的强度而不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为以生态环境约束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转变原有城市生态环境单靠“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统筹设计”的建设模式。从源头减少雨水的径流量,提高地表的渗透率;径流过程中设置滞留带延缓径流洪峰,从而降低降水的排量;对集蓄的雨水进行净化、治理,提高雨水的再生利用率;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绿地、城市水面进行统筹设计,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2.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2.1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原则

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以优先选用自然渗透、自然集蓄、自然净化为原则,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并在需要保护的重点生态区划定红线,重点加以保护。海绵城市在实现城市排水防涝、实现雨水的再生利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外,还需考虑依靠排水系统排放过量的地表径流,保证城市安全。

2.2因地制宜的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根据规划区域水文特征、人文特征、地形条件、水生态保护要求等不同,合理制定建设目标与控制标准,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海绵城市。

2.3建立与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运营过程涉及到国土、环保、建设、交通、市政、园林、财政等诸多部门。然而,目前各行政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协调的现象时而发生,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建立起与之适应的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城市的国土、建设、环保、市政、园林等各行政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统筹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职能。

3.资金保障

政府可通过多渠道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如:私有(私营)小地块的开发建设中,要明确开发商的责、权、利,鼓励私营(有)业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在市政及公用设施建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尽可能引入社会资本,多方筹措资金。

二、“海绵城市”体系框架的构建

通过调研沈阳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文、地质、径流等状况,综合分析我市径流总量与防洪排涝间的关系以及我市蓄、排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我市雨水可调节空间,制定城市径流控制方案与控制目标,进而构建城市雨水集蓄系统构建方案与技术框架,并确定我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城市集蓄水系统的构建方案,包括:渗水系统构建、滞水系统构建、蓄水系统构建、净水系统构建、排水系统构建、用水系统构建等。

1.构建城市渗水系统

从源头削减雨水的径流量,初步净化雨水径流过程中的污染,改造或建立高渗透率的自然路面、透水路面,建设绿色屋顶等。

2.构建城市滞水系统

滞水系统可实现延缓径流作用,如生物滞留带、下凹绿化带等。

3.构建城市蓄水系统

城市蓄水系统可实现收集积蓄雨水、降低径流峰值流量的作用,为雨水的再利用创造条件。城市蓄水系统可包括蓄水池、湿塘、城市水体景观、地下雨水调蓄系统等。

4.构建城市净水系统

通过整治城市河道、建设河道沿岸生态缓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减少雨水径流与收集过程中对雨水的污染,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雨水利用效率。

5.构建城市排水系统

建立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将雨水径流高峰时期超过集蓄能力的雨水通过排水防涝设施、水系河道排出,避免水患发生。

6.构建城市用水系统

将集蓄的雨水进行再生利用,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海绵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城市宜居性

1.海绵城市建设简析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对传统城市建设的发展的理念,实现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初期,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的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在增量规划的环境下,大量的新城新区不断涌现,对土地资源进行高强度的开发,由于产业布局为粗放式,功利性导致城市的健康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海绵城市这一政策的推行,是一种治疗城市病的先进理念,从宏观到微观局面把城市的人与自然,土地与空间,能源和水资源等的关系协调开来,从而实现对环境造成低影响从而去开发建设城市。

1.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与土地的矛盾关系突出。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大量占用城市和农村的农用土地,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另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进行工业建设用地比例过高,生活用地比例偏少。

1.2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及海绵城市建设实例分析

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一体化的观念是正确的,合理解决城乡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农民的生产用地,来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农村向城镇发展的稳步过度,打破城乡格局两极分化的的局限性,充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规划、设计、审图、建设、验收等一系列为线索的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度,提出开发蓝图、实施战略,原则与目标要求,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灾、节水系统规划以及绿地防护系统、城市排水管道、道路交通、中水利用等专项规划的大发展,从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青岛城市建设规划局还将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层展示,编制完善城市道路技术、促进园林绿化技术发展、河道疏通技术导则以及透水铺装、雨水合理利用方案等,开展海绵城市相关专业性技术课题研究,形成本地化的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近年来,青岛市在城市建设改善过程中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中德生态园将是青岛城市建设中的重点示范区,按照“绿色、低碳、和谐、共融”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建立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包括绿色建筑、海绵城市、雨水再利用、绿色交通标志等专业的绿色规划完善体系。

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较快使得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用地规模急剧扩张、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用地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措施又相对不合理、管理尚不完善。政府既是规则的制订者、执行者,又是市场秩序的守夜人,对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是我国土地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1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

在建设新型城市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城市化建设速度。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产业园、物流园、大学城等高新科技园大量圈占土地,占用了不少耕地,导致土地资源严重缺失,难以在数量上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2.2土地利用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严

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是合理调节、分配、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利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尚缺少对土地建设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不大。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功能较弱,土地管理措施较为松散:对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登记制度管理不完善: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不相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3土地产权混乱和经济支持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城市土地所属权的问题,并没有法律条出明确界定;土地使用权以金钱来衡量所属权和对土地之间划拨界线模糊。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地以空间流转的方式进入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秩序混乱;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种土地所有权不属于同一范畴,法律规定只有国有土地才能直接进入市场,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国家征用变成国有资产之后才可入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国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垄断了土地供应渠道。此外,我国大力支持经济建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土地利用方面的支持,导致土地在利用整改方面缺乏资金,整改的前进动力不足。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存储,积蓄,净化,循环利用和城市管道排水密切结合。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将实现城市雨水流动开发前后净流量和峰值流量保持不变的目标。同时,我们应该对在城市建设中已破坏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尽量采用生态的手段恢复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按区域改善雨水分散流动能力的规划。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城市排水系统、防护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小区建筑系统建设,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将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城市生态体统,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1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和垄断城市土地供应渠道的新的政策制度,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保证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具有垄断地位,有效控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出现乱占多占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活跃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未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开发和再利用;使出让的土地能够得到增值,增加国有资产的储备量。

3.2强化城市土地的科学规划

各级城市建设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的文件,切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Τ鞘泄婊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统一审核批准建设用地和临时用地的合理搭配,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地理位置,用地面积和范围,并负责划分土地范围,发放土地合理利用许可证;对改变土地性质的和违反土地规划局管理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制裁。另一方面,城市绿地在城市减灾,防灾以及灾后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城市绿地在灾后重建中要承载更多的责任,在城市灾害发生之后,绿地要为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充当临时家园的义务;充当城市安全隔离带,阻止火灾灾害的蔓延;充当救援或者修复家园的临时站点;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或者成为捐赠物质存放的基地。

4.结论

由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海面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者需要有谋划未来的远大目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定期修订相关规范和标准,使法律法规能更好的融入与城市建设当中,从而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众。除了在各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还需要建立一个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协调发展的有机系统,按照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需求不同进行操作,应时而变,应势而定,进一步的推动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加快海面城市的建设。

篇(6)

因连续降雨,鹤壁市兴鹤大街部分路段明显积水,而桃园公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公园内所有园路及停车场虽然湿润,但看不到积水。

“园路的铺设材料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塑胶、透水砖等,雨水落到路面后可很快渗到地下蓄水装置。蓄水装置蓄满后,通过管道流入人工湖。”淇滨区园林局局长郭高峰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桃园公园周边的鹤壁海关、鹤壁旅游综合体、高铁广场、兴鹤大街等区域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将来桃园公园不仅可以吸纳公园内降水,还可吸纳周边区域降水。

据悉,改造后的华夏南路,超过70%的降水可被吸纳,用于补充地下水;桃园公园可吸纳超八成降水,实现区域水循环。

鹤壁市是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目前,该市大部分海绵城市工程的设计和招标正在进行,50余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2016年年底,300多个项目将基本落地。该市住建局副局长郑全智说:“海绵城市建成后,将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目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十分缺水的鹤壁来说,也将有利于补充地下水源、修复水生态。”

鹤壁市的情况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海绵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近。

政策频出,护航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中国城市“雨后看海”“逢雨必涝”现象屡屡发生。住建部曾对31个省(区市)的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2008年―2010年期间,有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被调查城市的63%。2013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直接经济损失3100多亿元。而同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对于雨水,一般都是通过巨大的排水管网,力图尽快将它们排入城市周围的江河湖海。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每当遭遇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内涝难以根除;降水又都被白白排走造成旱涝急转,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利用。

作为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海绵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技术指南的出台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落实推进速度令人赞叹。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指导各地建设海绵城市,旨在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等现象。

2015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

2015年4月,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16个城市名列其中,它们是经过竞争性评审,从全国13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包括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国家补助政策, 16个城市将在3年间累计获得中央财政230多亿元的补贴。

专家介绍,首批试点城市,多选择的是新兴城市或城镇化过程中聚集人口较快的地区,同时也考虑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兼顾等因素。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包括规划阶段、建设阶段、政策支持以及组织落实四大部分共十项具体措施。

2015年12月,在时隔37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海绵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也成为解决城市雾霾、水患、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方案之一。

2016年3月17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章节,专门提到“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规定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也是在3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启动新一轮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试点要求更加严格、标准更加细致,具体参数都比之前的有所量化。此外,这次对申报城市增加了一项资格审核条件,即试点区域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老城区。

4月底,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 14城入选2016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

业内人士表示,海绵城市兼具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双重功能,投资建设可容纳万亿元,将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环境治理,或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既减少了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破坏,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大众来说,海绵城市不仅是个新鲜的名字,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虽然工程大多在地下,但这“地下乾坤”却实实在在装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多地开启新一轮海绵城市热

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广大民众的现实呼唤,使多地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热。

根据部署,目前列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的各地正积极推进,并摸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

浙江省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似的“为海绵而海绵”,坚持“管得宽”。首先,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方面“管得宽”,从城市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山水林田湖”的广度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杜绝片面肤浅地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把铺一些透水砖、修几个蓄水池、建几块下凹式绿地等同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嘉兴的特点和水环境差、水生态恶化、局部地区有内涝风险等因素,确立了恢复生态,重现江南水乡特色,使嘉兴成为“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田园城市目标。

其次,是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方面“管得宽”。嘉兴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的项目,而是将跟“水”有关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统筹兼顾,与“五水共治”、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域外引水工程、城市有机更新等举措协同推进。这一做法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最后,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管得宽”,而且“管得远”。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符合技术标准,嘉兴印发了《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办法》《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和《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竣工测量评估办法》3个文件,从设计、规划、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控。同时,为了让这些文件落到实处,还制订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标准图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养护技术规程》《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监测方案》和《嘉兴市区雨水控制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养护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一套科学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旨在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今后市区城市(镇)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市域内各县(市)可参照执行,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及停车场、绿地等都必须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让海绵城市建设在嘉兴的城市开发建设领域步入‘新常态’。”该市市委书记鲁俊的这句“新常态”,算是对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管得远”的完美诠释。

跟部分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不知朝何而去”不同的是,武汉的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力求“好看管用” ,化“水忧”为“水优”,恢复百湖之城昔日“江汉交流波渺渺”“檐前槛底大江流”的“旧模样”,既要“彰显滨江滨湖特色、挖掘城市魅力”,又要“夯实生态基地”的城市“海绵体”。

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青山示范区总体布局中两河区域生态示范带建设项目之一,武钢二号明渠治理工程连同青山港及一号明渠综合整治工程,具有清通引水通道、排水干渠、形成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实现区域提档升级的重要战略地位。二号明渠整治项目将采取在渠里种植水生植物、岸边开挖植草沟和生物滞留带等措施,利用自然的力量控制雨水径流,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和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经过这样自然生态的方式处理后,渠水水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除了同一旁的公园相得益彰外,还能解决武钢生产所需的功能用水,实现景观和功能的融合。

在园博园的建设中,更是处处体现海绵设施与景观的结合。园博园的道路、广场基本上都采用了透水铺装,在停车场大量运用的透水混凝土,雨水能透过混凝土和砖的缝隙渗入地下,一部分自然回灌地下水,一部分经由地下埋设的透水盲管收集,用作浇灌园内花木。而长江文明馆的屋顶绿化、杉杉湿地的水净化与循环系统、楚水“一湖四溪”作为全园最大的雨水存储设施,最大水容量为10万立方米,成为绿化浇灌的重要水源。此外,园内还建有6个容量各100吨的弃流池、12个雨水花园以及遍布园区的生态草沟,用于汇集、过滤、存储雨水。

青山区武青堤江滩是武汉市两江四岸江滩建设的重要内容,长7.5公里,总面积为110公顷。与以往江滩建设不同的是,青山江滩完全按照“景观+功能”的建设思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在景观方面,现有武青堤坡度将降低一半以上成为缓坡绿带,市民可以在堤上散步骑行。由生态草溪、体育运动、都市时尚、工业遗迹、市民广场、青山记忆等七大景观区组成的景观带,完全延续了“青山文脉”。同时,武青堤江滩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服务设施,在缓坡堤防内设置地下覆土建筑,作为地下停车场。这样的生态江滩不仅能避免出现传统江堤阻隔断市民亲水空间的现象,还能有效地开发城市的立体空间,达到兼具景观和功能的效果。

4月9日,萍乡市主城区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超过28毫米。经过“海绵体”改造地段周边的百姓却没再见到此前“逢雨看海”的景象。而且,此次强降雨量,已远远超过《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制订的“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设计标准和目标。提及此事,萍乡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立马儿来了精神:“海绵城市建设关键要看实效,简单地挖条植草沟、建个雨水花园,这样‘为海绵而海绵’的做法,劳民伤财不说,即便暂时通过了考核验收,将来还是会挨百姓骂的。”

然而,要做到“不挨百姓骂”,就得练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功夫”。萍乡市通过科学的统筹和规范体制的建立,把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落到了实处。萍乡城区处于丘陵低洼地带,雨季比较集中,过去的城市建设没有注重对原有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利用,内涝已成为这座昔日“江南煤都”的一大重症。同时,作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些“先天不足”有了充分的认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盯上了“科学统筹”,树立了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与机制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培植海绵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相结合的“六大结合”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的全过程。

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普遍存在的散、小、乱问题,萍乡市将新老城区121个子项目整合为6个项目包,全部采用PPP模式。如此,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还解决了审批、评审、招投标环节因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特点缺乏了解而导致的障碍和阻力,大幅度提升了效率。在运维方面,萍乡市采取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控交由技术服务方负责的方式,将统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和一体化管理模型平台延伸到项目全周期,借此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各环节技术问题,防止多个政府部门考核导致管控体系碎片化。这种将多个责任主体合并为一个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提高绩效、保障项目的整体质量,还能大幅降低投入成本。据了解,仅此一项,就节约了上千万元的成本。

同时,针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市税务部门还出台了16条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及海绵体建设的管道、涉水、透水砖等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对推动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关联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眼下,不仅试点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 “海绵城市”也成为各地热词,进入重点项目投资菜单。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不少省份纷纷发文,在全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6月1日,河南省评定许昌、濮阳、焦作、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安阳等8个省辖市为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城市,省财政将对这8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连续三年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其他县(市、区)要分别于2016年10月底、2017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新建单位和小区,都必须建成“海绵型” ;新建公园绿地要全部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等。

江西省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全省各地新建的城区、园区和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以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其中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实施中的刚性控制指标。

福建省提出,2016年将着力补齐市政设施“短板”,突出解决“逢雨必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

云南省下发《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到2017年,昆明、曲靖、玉溪、大理、丽江等省级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70%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争取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此外,上海、陕西、河北及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等省市都积极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海绵综合体”未成气候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处景观,而是系统性、若干个互动式的工程组合,在各部门的协同下,建成规模的“海绵综合体”。近几年从市政设施到居民小区,将雨水和洪涝变成蓄水存量的实践已屡见不鲜,但种种原因使得“海绵综合体”建设未成气候。

理念认识受限,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融资模式创新乏力,这是日前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集中“会诊”的“共性”结论。

首先是资金投入。以鹤壁市为例,作为首批全国试点城市,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为:西起107国道,北到淇滨区黎阳路,东至护城河,南临淇河,总面积大约29.8平方公里。就这不到30平方公里的投入,除了中央财政下拨的12亿元专项资金,河南省财政每年亦有4000万元的奖励补助,加上市财政资金的配套,仍有较大资金缺口。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需求之大可见一斑。其他未进入试点城市行列、不享受一系列补贴的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压力也可想而知。

据了解,目前,我国99%的城市还都是雨水快排模式,远达不到海绵城市的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需对现有的地下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地上综合设施进行整治,均涉及到巨额的投资资金。

有报告称,预计2020年海绵城市整体的市场空间可达2.3万亿~3.4万亿元。收益模式成为万亿市场落地和推广的关键。

如何在金融方面创新机制、继续加力?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曾表示,将采取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目前,各地多在探索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设计建设管理。

PPP模式助推海绵城市发展在政府此前出台的政策中已多次提及: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应积极推进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财政部2014年首次出台《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提出鼓励措施,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则明确,试点工作中采取PPP模式操作项目投资占试点工作总投资比例,以及这些项目工程量占试点工作总工作量的比例。

其次是统筹建设和协同作战的落地问题。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建设”,但截至目前,真正将此要求落到实处的试点城市并不多。业内专家表示:“这样做不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影响到三部委的阶段性考核业绩,还会增加投资成本,在地方财政‘压力山大’的当前,真正将统筹兼顾落到执行层面,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结合城市建设实际经验,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应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监理和投资等六个环节。涉及到与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的有效协同,还要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结合棚改、危改、旧城改造等项目,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园林绿地、地下管网、水系整治等。从政府职能出发,涉及到规划、建设、水利、水务、环保和绿化等部门参与。

篇(7)

《决策》:作为长期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的业内人士,您如何看待《指南》的出台?

刘波:海绵城市的技术理念和产业体系在欧美已经发展了20多年,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环境,并且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海绵城市技术在我国还处于理念推广阶段,设计体系、工程技术体系还没有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和市场需求还需要一定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指南》的是中国城乡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展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光明的前景。相关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也会逐步建立起来,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促进作用,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决策》: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

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

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指南》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决策》:海绵城市适用于哪些领域?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就是这种关切的表达。

社会应该如何利用雨水资源?如何看待洪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如何处理水、土壤、空气的辩证关系?这些问题都能在海绵城市技术中找到答案。

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如果每一个城乡社区都完成了这一使命,那么美丽中国的梦想就实现了。

当然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我估计5-10年初见成效,10-15年大见成效,但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有所作为。

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建设生态社区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社区生态功能,要看到社区(汇水区)与湿地、河湖的关系,也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这样我们在社区生态建设时才不至于迷茫,避免投资浪费,达到投资效益。

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破除体制与

部门利益牵绊”

《决策》: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体制上看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刘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首先要做好战略规划,包括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海绵城市技术才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如果受到体制与部门利益牵绊,任何好的发展路径都会夭折。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住建部一家来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海绵城市技术是城乡生态建设的基础技术和方法,也是实现城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要在宏观层面解决流域性法律缺位的问题、行政管理分散的“九龙治水”的体制问题、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支持空乏的问题,而且,还要从微观层面解决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流域性的水生态建设规划问题、市场和企业培育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等等,最后实现我国生态工业腾飞的战略目标。

《决策》:从试点城市来看,应该怎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为解决我国城市面积成倍扩张,城市地表无限制硬化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各流域城市政府应以2014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国家应将这一指标纳入各流域城市政府的年度考核体系。同时,对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地面硬化情况进行管理,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

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三是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五是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催生万亿产业机遇”

《决策》: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资,这对产业发展来说将带来哪些机遇?

刘波: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呈现健康势头。

《决策》:现在,中央和一些地方也开始行动起来了,如何看待各地海绵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篇(8)

0 引言

2014年10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以根治城市内涝顽疾。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从实践情况看,《指南》的出台不代表万事大吉了,城市要告别“城中看海”的窘境,还任重道远。海绵城市的技术体系还远未建立,实践操作还有待细化,产业支撑也还没有创立,也就是说万里才走了第一步。海绵城市究竟如何从纸上蓝图变成现实?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学习实践,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1 什么是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的基本定义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2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1.3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领域

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2.1要扭转观念,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我国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已经展开,首批有16个城市进入试点,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2.2要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2.3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2.4要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2.6要兼顾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水生态。有关专家同时指出:可以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设施协同起来,促进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道检测以及反应和水循环利用、地表水污染的实时监测和反应、暴雨预警和水生态、水系统的智慧应对。

2.5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篇(9)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能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减少城市建设对水生态循环系统的破坏,而且能推动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015年4月,常德市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首批16个试点城市,试点工作正式铺开。市委市政府拟定了努力实现“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打造一张城市名片、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为培育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在城市建设开发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的雨水生态循环系统,让我们的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渗水、蓄水、净水、排水、用水等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意味着我国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也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政策机遇: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2015年(第一批)、2016(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城市管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中央财政对第一批(16个)、第二批(14个)共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给予600多亿元的资金补助,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再奖励10%。

市场机遇: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据初步测算,按照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需要1.3-2亿元的资金投入, “十三五”期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每年持续上万亿的投资,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常德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催生了湖南道诚、鑫盛建材等一批新型技术和材料企业,还带动了七星泰塑、湘北水泥水管厂等一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尽管这几家企业的现有产品,目前仅仅只涉及到与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新材料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产品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湖南道诚工贸有限公司为例,他们通过一年多时间自主研发的树脂混凝土排水沟和路缘石,通过本市、本省,以及上海检测机构的检测,产品质量达到了欧洲EN1433标准,可与德国亚科及米亚的产品媲美,其r格不到德国产品的一半!该公司的产品仅在本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就有年销售一亿以上的潜在市场。若全省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培育几个上百亿元的新兴产业绝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研发力度,做大海绵城市这块巨大的蛋糕。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加强产业引导: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也还处在试点阶段,这正是培育新兴产业的良好契机。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与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导,由政府牵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组建新兴行业引导小组,学习和研究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和方向性引导、搭建企业与科研单位连接的桥梁。

(二)加强政策扶持:无论是经济特区的腾飞还是经济开发区的高速发展都与政策的扶持密不可分。新兴行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加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建议从税收、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手续、人才引进、研发奖励等各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扶持。对于符合质量要求、符合新兴产业发展业态的新产品开辟市场准入的绿色通道。

(三)搭建平台

一是成果展示平台:常德市作为我省获批的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要给予热情关注和支持,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展示本地的新产品、新材料。扩大和全国各地相关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篇(10)

投资要点:

1、大宗纸价格上调。

2、纸浆价格继续低位运行。

龙头企业宣布5月份白卡纸、铜版卡价格上调100元/吨+棉花价格大涨,可能带动溶解浆价格上行。目前时点,我们基本维持前期观点:1)关于浆价,4月漂针报价600美元/吨,同比下降60美元/吨;漂阔价格持平505美元/吨,同比下降130美元/吨。目前我们的观点是维持低位,因为需求偏弱的状况未变,加之16年前三季度仍有400万吨新产能陆续投产,相当于商品浆消费总量的8%,浆价有望继续低位运行,但由于近期针叶/阔叶已大幅下跌50/150美元/吨,目前浆价仅略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在当前价格供应商已基本不赚钱,所以期望继续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

浆价下跌,受益最大的品种是生活用(价格粘性强);对于文化纸等大宗纸,我们认为也将受益,但幅度仍需跟踪,因为我们认为在供需过剩的背景下,浆价下行可能拖累纸价下跌,具体二季度观察。

2)纸价:白卡纸连续上提了几个月后,价格回升至4500-4600元/吨(这个价格仍低于铜版纸300元/吨;铜版纸/白卡纸价格一般差不多)。考虑到白卡纸产能过剩状况,白卡纸后续继续提价难度较大,估计5月份即是高点;

3)浆与纸的关系:从历史情况看,浆纸一般是联动,浆驱动纸价上涨或下跌,浆在纸先。所以Q1浆价暴跌会不会带动纸张淡季价格下滑需要关注(6-8月份是淡季),我们总体判断浆价下跌利好纸企,幅度仍需关注纸价走势,生活用纸应该是最受益的。

重点推荐:太阳纸业、晨鸣纸业、中顺洁柔。

海绵城市:多因素驱动开启万亿市场

安信证券

投资要点:

1、城市水资源三重困境孕育海绵城市。

2、“政策+资金+技术”三轮驱动开启万亿市场。

城市水资源三重困境与城镇化不合理开发孕育海绵城市:城市水资源面临三重困境:水多,水少,水脏。目前我国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此同时,不合理的城镇化导致绿地、湿地退化,城市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一遇到暴雨就“看海”。在以上两个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

“政策+技术+资金”三轮驱动开启海绵城市万亿市场:我们根据估算,得出到2020年海绵投资总额1.9万亿,到2030年投资总额7.6万亿。开启海绵城市万亿市场必须“政策+技术+资金”三轮驱动。政策上,2015年以来,国家关于海绵城市的政策密集,并把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了“十三五”规划。技术上,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通过“蓄、渗、滞、净、用、排”等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资金上,鼓励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来开发海绵城市。吸引社会资本,收益模式是关键。借鉴国外,收益模式有以下几种:日本墨田区对当地设施利用雨水储存装的单位和居民实行补助;德国采取的是收取雨水管理费,平均下来1.84欧元/m2;美国的收益模式比较丰富,马里兰州收取雨水费,折合人民币6.21元/m3。在我们目前试点的城市当中,采取的是政府按效果付费的模式,每年的付费金额在各地的海绵城市标书里标明。

推荐投资标的:环能科技、云投生态、江南水务、聚光科技。

物流:电商大潮层层涌快递顺势逐风流

东北证券

投资要点:

1、我国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

2、行业向多元化、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转型升级。

电商大潮兑现国家经济运行体转型升级。在我国巨大的生产消费市场中,“互联网+”iT在催生国家经济运行体的一场伟大变革,电商发展将加快B-B和B-C供应链的大融合,B-B的融合核心在供应链整合,B-C的融合核心在供应链一体化。可以预见,未来供应链将在大范围内进行强势整合,快递行业亦不例外。

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并有望稳居全球第一。我国快递业从无到有,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EMS??占主导地位的起步阶段,90年代以申通、顺丰为代表的民营快递的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电商发展带来的快速成长期。近十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与收入复合增速分别达40%、28%,行业规模快速扩大,民营企业迅速壮大。未来三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有望稳居全球第一,并保持年30%以上的增速。

可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是未来快递企业投入重点。可视化物流包括电子标识、识别、跟踪和可视化物流管理系统;自动化物流包括自动分拣、传输、仓储和机器人作业将大量运用;网络全覆盖是大型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服务能力基本要求,目前处于扩张整合关键期。三者将成为当下快递企业融资后率先投入的领域。

在行业高速发展景气度下,我们首要推介优秀核心快递企业,如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圆通速递(借壳大杨创世)以及湘邮科技;其次重点关注物流公司,如飞力达、华鹏飞;最后推介物流装备公司,如音飞存储、东杰智能等。

电气设备:充电桩建设在爆发风口

东北证券

投资要点:

1、车桩严重失衡,充电桩建设加速势在必行。

2、顶层规划与补贴政策力助建设推进。

车桩比失衡严重,充电桩建设加速势在必行。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量已达近50万辆。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相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截至2015年底,国内车桩比大约为9:1,远低于l:1的标准配置。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上扬,充电桩建设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形成制约,充电桩的加速建设迫在眉睫。

上一篇: 简述德育的概念 下一篇: 法律文化的传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