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信息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行政管理信息化

篇(1)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其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等为手段,服务于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可以极大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并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在行政管理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公平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天津某开发区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简单探讨。

1行政管理信息化

行政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产物,有利于增强行政管理效能。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会继续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而是会促进管理向现代化方向进行。总体上,行政管理信息化除了信息化技术通常所具有的快速、准确、高效性外,还有以下特点:a.促使行政管理向公开透明民主方向发展。能够改变行政管理机构与行政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增加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改变以往的服务方式,打破信息和权力垄断,增加管理的透明度。b.凸显管理的政治性。能够使全面的数据统计、经济统计、信息处理输出成为现实,减少错误出现,使行政管理更加规范。c.促使各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相互协作,使管理模式由单向向多向转变。

2天津某开发区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现状

与一般行政管理机构相比,大多数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开发区管委会具有较大自主性,对各项事务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例如天津某开发区开发区拥有招商、规划、土地、财政、劳动人事、项目审批、外事审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服务、安全生产管理和科技管理等行政管理权限和经济管理权限,但管理模式较为简化,管理模式灵活,既有政府管理的特点又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该开发区行政管理信息化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即综合性、系统性。由于该开发区的行政管理管理权限集中统一,职能众多,管理流程不尽相同,各项工作往往走在改革创新的前沿,因而开发区信息化平台不仅要功能多样,涵盖各个领域,而且还要经常要对流程进行修正、变更,乃至重新规划,这对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该开发区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a.缺乏统一规划。表现为对近期、中期、长期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往往哪个部门提出要求,就先解决哪个部门的问题,不能做到各部门统筹考虑,这样的结果可能会造成重复投资建设的情况。

b.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表现为不能适应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难以体现开发区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管理构架的调整、管理角色的转变时常滞后于流程的优化和变更。每一个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要马上组织推广使用,这既需要领导层的大力推进,也需要中层的积极配合,还需要普通管理人员尽快学习掌握。总之,高效、运转良好的管理体系必不可少。

c.责任规范需要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发区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也是行政管理规范化的过程。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随着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推进,会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都要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明悉责任和目标,增强工作责任感,大量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但是,信息化平台使用中仍然时常会有工作人员出现错误、延误等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使用技能差,更重要的,是由于责任制度不够完善。d.网络信息安全建设还不够健全。众所周知,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对于行政管理部门十分重要。虽然该开发区网络建设和网络办公过程中已区分了内、外两套网络,以保证内网的信息不会泄漏到外网上,在信息化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着不清楚什么网该上,什么网不不该上的问题。

3对开发区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建议

3.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科学规划

可以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同时安排各部门专业工作人员,根据开发区管理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要求对现有已经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和网络按照功能进行梳理,逐步制定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项标准和规范,以期实现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尽可能实现原有系统与规划建设的信息化平台的目标一致,互联互通。新建的平台系统则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加以建设。

3.2尽快形成管理体系

推进行政管理信息化必须确立以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为指导的行政管理创新理念,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大力变革,实行管理创新。领导的重视能够迅速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有利于新管理构架的迅速搭建,可以说,只有领导重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才会得到认真部署、实施,才能真正调动起各个层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落实好各项工作,各方形成合力,解决好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3.3大力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多方学习,掌握相关单位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形成有效的制度,规范岗位职责,明确操作规程和奖惩措施。与之相应,对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平台使用培训要常态化,而且要邀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人员举行讲座,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认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3.4高度重视网络安全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除了要加强全员网络安全教育外,建立严密制度也必不可少,同时,可以聘用高水平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进行信息平台的维护工作,减少网络出现异常的概率。

总之,开发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需要自上而下大力推进,真抓实干,简化管理流程,使行政管理向灵活、动态化发展,提高效率,真正服务于广大企业。

参考文献

[1]齐明山.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7.

篇(2)

在高校的组织结构中,行政部门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也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部署的提出,互联网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是高校行政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高校的行政部门也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积极引进信息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更多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创建绿色、高效、智慧的管理服务理念,进而开创高校行政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滞后性

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行政管理工作则是处于相对从属地位,主要强调其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这就使得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未能及时建立系统、高效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在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建设上的投入也缺乏持续性、稳定性,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相对单一,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例如,在高校的人事、教学、科研、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仍旧习惯于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全面展开,这既占用了大量的纸张资源,也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五项职能日益显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都在不断增多,尤其是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多和教学管理任务的日趋多元化,高校行政事务也在持续增长,需要有更多年轻化、专业性强的行政管理人员补充到原有队伍当中。但是,高校行政人员的编制配备还存在不足量、不及时的问题,岗位专业能力培训措施不充分,存在对信息化建设内涵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只是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设施理解为一种应用工具,没有从系统角度思考信息化给高校整体运行、战略规划提供数据基础、决策依据、智慧管理。

3.存在一定的信息化资源浪费行为

在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活动中,对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系统等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或者没有树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意识,所以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上存在各部门系统单独建设的情况,导致后期行政管理系统在部门之间不兼容,信息传递和共享效率比较低,这不仅降低了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效率,也是行政管理信息化资源的一种重复建设。

二、高校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1.人员专业化因素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人员专业化是最关键的因素。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还需要具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思想上提高对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自身在信息化管理中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对此,高校的领导需要首先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个人对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负责,将相关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宣传、教育和推广,提高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战略的有效贯彻、落实和执行。

2.管理制度因素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仅仅依靠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不够的,学校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制,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能够对行政人员的信息化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督促行政人员养成良好的信息化工作思维,确保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应用中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为了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内容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和共享程度,以及出于信息的安全性考虑,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要有顶层设计,对各类信息化业务的制度建设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为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3.信息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高校除了要提高行政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完善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外,还应当加强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对于学校行政部门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学校一方面要对相关技术设备进行性定时维护和保养,另一方面要做好硬件的更新换代和软件的及时升级,增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性,确保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三、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1.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办公领域的应用在不断延伸和拓展,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所以高校只有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在行政管理领域重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才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对此,高校要加强对于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规划,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信息化建设,保证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性、稳定性,积极适应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

2.加强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升级和完善,注重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建设,以保障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首先,要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和完善,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设备、校园网络条件等,学校只有对其进行有效建设和维护,才能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其次,在软件系统方面,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战略布局,要瞄准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规划、设计、开发整体性、兼容性信息管理系统,打通卡脖子环节,将教师、学生、教学、科研、学科、资产、后勤等信息系统打通,实现系统共建、信息共享,增加数据分析功能,让信息技术可以多方位促进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密切学校管理者与在校师生之间的联系,提升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和管理质量。

3.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能够对一些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这无疑是决定高校行政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关键。对此,高校必须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对自身的信息科学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招聘或选拔的形式,将一些专业型人员充实到行政管理队伍中来,这样便于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促进行政管理队伍信息化能力在整体上的提升。再者,高校需要建立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标准进行界定,明确划分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范围,如行政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都需要有具体的规定,以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

4.重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考核与激励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仅仅依靠持续性的建设还是不够的,学校还需要在行政部门内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对行政人员的日常行为和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引导,督促行政人员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应用活动中来,将学校的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运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内部建立考核目标,并将信息化应用目标细分到下级部门和个人,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激励策略和考核机制,定期对行政部门以及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引导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信息化高校的创建活动中来,在高校形成重视信息化建设、参与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机制。总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是必然选择,所以高校在变革行政管理的传统模式时,一定要强化信息化思维的工作渗透,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和信息化能力,确保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进而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篇(3)

1、工作效率低

随着我国高校的改革及合并,高校本身在不断的扩大和兼容,许多高校现在都是多个学校合并在一起的产物,各类的管理报表和决策运行都相对复杂,大多数的电脑和系统都只是打字和日常输入信息的工具,一些真正有管理功能的系统却得不到真正的运用和实施,而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录入虽然也有专人去做建立电子文档的工作,可是这种手动和半手动的工作,必然会造成数据上的误差。因为高校的管理结构繁琐,组织结构复杂,不管是管理还是教学,都是金字塔的模式,所以这种构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层面的发展,而且高校对于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配置并不优化,也造成了管理信息化的滞后,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有什么显著的提高。

2、数据共享难

高校的数据统计工作,是涉及部门最广,人员最多,工作样式最复杂,统计方面最宽泛,而且往往部门做完的数据统计,对于其它部门来说也是需要的。但是就高校目前的状况来讲,部门统计所需的数据,通常都是按照本部门自己的要求和需要来统计,往往忽视了其它部门的需求,而且从格式、样式、系统、模式等,都不兼容,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工作重复,浪费了劳动力,也耗费了一定的资源,而且各部门之间沟通越来越难,这就造成了当需要跨部门资料和数据日寸,其它部门还得进行统计,相应的数据再次统计,工作量大、耗8寸长、速度慢、人员少、数据多、手工录入形式过于落后、数据更新慢等弊端。所以,要在加强各部门联系和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数据格式和模式,实现数据资源的真正共享。

二、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上层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对于我国的高等院校来讲,行政管理只属于教辅部门,而学校的教育、科研、以及对于教师深造,对于学生培养等都是高校的首要,而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所给予的重视就是少之又少,对于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的投入和重视自然也是相对不足,而且对于高校来说,主要的领导也是从教学之中选,所定的政策也自然而然的向教学倾斜,向教师倾斜。再者,在高校里,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教学楼室室多媒体,实验楼又处处有科技,而且普遍的师生和上层领导认为对教辅部门不必要投入过高,也不必要投入太大的精力去改良设备、改进手段,对提高人员素质等关注很少。

2、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

在重视不足和认识不够前提下,自然而然的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问题。首先,对于人员的配置和选拔上,相对要求较少,很少的工作人员对于电脑和计算机系统有专业和系统的知识和经验,还有一部分学校内部的员工家属的安置问题,也都往往转向了工作并不需要那么专业的教辅部门,尽管这几年,对于人才的招收和引进上,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但历年积累的人员配备,在最初的人员定位上造成了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其次,由于对行政管理的不重视,在人员的后续培养、深入教育以及提高信息化知识方面认识就相对不足,也造成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较慢的现象。

3、系统安全和稳定不足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目前的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往往系统在使用人过多,或是过久的时候,就会出现系统崩溃的现象,还有一些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很差,安全性不好,很容易造成数据泄露,数据丢失,数据紊乱,以及数据重组等等,而且往往系统的升级和完善过于缓慢,这种不稳定和安全性差的管理系统,也并不十分适合现在越来越繁多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了。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提高对行政管理的认识认知

要加快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上层领导的认识,提升教职员工的普遍认识,只有在认识上深化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体现。首先,要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于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其次,要高度重视,增强管理部门的资金配置,增加对于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投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给教学部门以帮助和支持。

2、增强管理人员素质

要重视人员配置工作和提高人员的素质。首先,从人员选拔和调配上要做到工作对口,专业对口,让初步走上行政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和数据管理系统的运用能力。其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后期的培训l,由于设备不断地在升级和完善,工作人员对于驾驭系统的能力也应该相应的有所提高,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篇(4)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3

【作者简介】陈澜,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南京,210000)信息中心副主任,南京市建邺区信息技术中心组成员,南京市技术装备专家组成员。

学校的行政管理包含了教务管理、总务管理、教研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工作管理等方面,系统庞大,事务复杂,涵盖了除党支部、工会以外的所有组织机构,辐射了全体师生及总务后勤人员,关乎学校的正常运转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如何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推进学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呢?本文以我校自主研发的网络办公平台《我的新城》为载体,介绍我校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如何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做法。

一、《我的新城》网络办公平台概况

《我的新城》网络办公平台是一款由我校信息中心自主开发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综合应用系统。它源于学校选修课程的网络申报需求,经过五年以“粘贴性”为主要诉求的持续开发,目前已逐步演化成一款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管理、教学、学习环境,能够为师生提供资料与管理以及自主学习与评价服务,能够为教师提供教研协作与沟通服务,能够为学校各个行政职能部门提供相关的管理与考核服务。基本涵盖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为我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实施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其主要特点是:实用、易用、开放、稳定及内容丰富。

二、《我的新城》网络办公平台在学校行政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我的新城》网络办公平台包含信息服务、事务中心、教学辅助、学生与班主任、项目专题等五大功能模块32个应用子系统,涵盖了学校校务、教务、教研、总务、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

1.信息服务:各类信息、汇集的窗口。

信息服务模块中主要汇集了短信服务、学校日程的申报与查询、学校网站新闻的与管理、通讯录、办公室电话、云文件分享、业务档案的查询与上传等事项。

我校的日常接待、部门工作、教研活动等常规性事务频繁,以往通过纸质稿进行日程的申报、审核、修改,工作量非常大,容易出现协调不到位的情况,而且效率低下。通过信息服务的日程安排平台,各部门、学科组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日程的自行申报,在申报时可查看学校已申报日程,这样就可以避免时间及地点上的冲突。在教师申报日程之后,系统会通过短信平台自动的发送一条短信到校务办负责审核、协调的教师的手机上,提醒他有日程需要审核。当审核结束之后,日程安排平台同样会通过短信平台发送一条短信到申报教师的手机上提醒日程是否通过审核。这种网络申报、审核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日程的汇集、审核、的效率。

业务档案的应用同样也提高了学校的行政事务处理能力。市、区每年的各项评比、验收、考核中需要学校及教师提供各类的荣誉、竞赛、论文评比等获奖证书,里面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劳动,给老师们添加了必要的负担。业务档案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位教师、各职能部门在获取相关的证书后直接在该平台上进行申报,上传相关信息及证书扫描件并有专人进行审核。这样,学校在准备各项材料的时候只需在业务档案中查询相关信息,选择对应的材料进行打印汇总即可。这样的平台也为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相关情况,发现差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此功能模块内长期积累的数据,也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参考,为学校的相关制度的出台提供客观依据。

2.事务中心:总务后勤工作平台。

事务中心由信息技术设备报修、基础设施报修、办公用品领用、机动车管理等6个应用系统组成。

学校的总务后勤工作非常繁杂,常规性事务很多,比如说物品的领用工作,在以往教师要领用物品,并不知道有什么物品是可以领用,数量还剩余多少。只能先去填写申请单等待批复之后才能去仓库领取,还不一定能够领到想要的办公用品。如何能及时、有序、有效的处理相关事务一直以来都是总务部门头疼的问题。通过事务中心的物品领用平台,教师可以在系统上看到仓库现有的物品及其数量,申报结束后系统会通过短信平台向总务部门负责审核的老师发送一条短信通知,当审核完成后系统同样会发送一条短信到申报人的手机上通知他可以去领取物品。

诸如此类的总务后勤工作,我们都通过相应的平台进行业务的汇总、通知及反馈,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总务后勤工作的师生满意度,更好地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平台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为如何优化总务后勤工作、合理分配人员、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提供了一定参考。

3.教学辅助:教务、教研综合事务处理中心。

教学辅助功能模块是由“选修课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管理”“评学评教”“成绩统计与分析”“阅读与评价”“微课教与学”等七个应用系统组成,主要承载着我校教务及教研相关工作,是学校日常行政工作处理的重要平台。

学校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在初一年级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在初二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每年的教师课程的申报、审核与统计,学生的课程报名与统计是件工作量颇大的工作。我校运用网络申报系统,极为方便地处理了这项事务,实现了全网络申报、审核、报名、汇总、调整等相关工作,只需非常少量的人为参与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开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同时,我们通过学生在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网上抢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课程报满耗时表可以分析出学生主体喜爱什么类型的课程,为我们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提供依据。

“阅读与评价”“微课教与学”是学生重要的课后学习与交流的线上平台,通过“阅读与评价”的“新城书吧”,师生们可以就阅读的书目、阅读的内容展开讨论。其中,教师可以阅读书目及相关资料,包含文本、图片、链接、视频等,学生也可相关资料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而“微课教与学”主要是由各个学科组针对本学科重难点内容录制的简短视频,配备对应的文本材料或是巩固练习,为学生课后预习、复习提供重要的支持。这样的两个平台为学生课后,特别是假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场所,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为了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与高科技公司合作开展智能作业数据采集分析的实验项目,并以“成绩统计与分析”为其网络端接口。

智能作业采集分析系统以强大的图像识别、数据分析为手段,对学生日常作业、考试的数据进行采集。对大数据进行深入、全面、精准的分析和挖掘,每时每刻监测、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完善的智能诊断系统,即刻生成学习报告,找出波动原因和薄弱点,自动生成1对1个性化辅学方案。其流程如图1:

智能作业采集分析系统运用强大的图像识别技术,将试卷内容转化为数字或文本信息,准确率高达99.5%。模式见图2:

该平台记录学生每一次作业和考试的详细信息,自动生成学习曲线(见图3),成绩波动一目了然。教师根据试题关联的知识点、完成情况,迅速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高效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研发此平台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及个性化的分析,尽可能剔除无价值的重复学习,根据学生个人知识图谱和学习报告,针对错题、薄弱点推送学习资源,以期满足最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学生与班主任:学生工作平台。

“学生与班主任”功能模块主要包含了健康监测、班级与班主任、学生成长档案、学生行为评价等6个应用系统。

学生工作是学校行政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各班级各项考核、评比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针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大多数时候除了成绩是可以量化的,其他各方面的评价往往缺少客观的依据。为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予量化,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进行打分,并且将学生志愿者服务、竞赛获奖等实行网络申报及审核,将以往纸上的工作电子化、数字化,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分析、统计,客观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给学生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学生也可进入学生平台查看自己的成长足迹,并且学生账号及数据永久保留,这对毕业后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成长资料。

5.项目专题:学校个性化的网络应用。

由中层评议、数据统计、投票系统等5个应用系统组成的项目专题功能模块主要服务于学校管理者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对于某项学校政策的实施可以先发起网络投票以了解学校教师对此政策的大概态度等等。在“中层评议”应用系统中,老师们的评议可以是实名的,也可以是匿名的,充分保护老师们的隐私,以期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结果。

三、利用网络平台推进学校行政管理的思考

利用网络平台固然切实地推进了学校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教研、学习、沟通交流的线上场所,但是要想将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学习环境最大化地利用并消除其不利因素,我们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适度运用,强调沟通。

篇(5)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39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02

信息化革命,是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革命,信息化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企业在这场变革中,也享受着变革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利用信息技术等基础技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让企业的行政管理,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管理层的分层,减少了管理的过程,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且行政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趋势,是目前企业改革所必须选择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对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 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单机用户,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受到国外市场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也选择使用单台计算机作为办公用品,虽然其可以加快办公速度,但在当时主要是以打字和整理文件为主,工作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选择使用单机模式。第二个阶段,实现了局域网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在内部实现了资源共享的模式,这可以加快企业内部文件的传输、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很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时,开始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这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雏形。第三个阶段,是企业开始使用广域网,也就是把企业的局域网加入到广域网,然后利用C/S软件以及B/S软件,形成混合结构,实现企业广域网的建设,让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邮件的传输,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个阶段,就是现阶段的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化管理和发展。同时,也是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模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模型和趋势。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且势不可挡。

2 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2.1 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

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目前正处于信息管理专项知识管理的模式,这是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所产生的变化结果。最初的行政管理是利用数据管理,实现对数据的分析,然后管理企业;而后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信息的管理,这样可以在经济市场发展中,针对信息的变化,找到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后期,信息管理变为知识管理,这是一个递进关系,也是一个管理层次升高的关系,同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是简单的代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和发展时,产生的演变,是逐渐的,技术发展积累形成的。所以,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是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2.2 信息化管理是一种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信息管理集中管理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凭借信息技术,实现了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质改变,让企业的信息系统不断升级,且把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利用信息管理实现,并且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加快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了企业系统自动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而借助行政管理信息化,更新企业管理手段,让管理理念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可以保证企业行政管理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具有公司管理理念的支持,能够加快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集中管理。

2.3 信息化管理采用计算机进行存储

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计算机,可以储存相关的管理数据和行政数据,对企业战略和决策的判断,起到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企业的办公场所,使用的是办公室网络,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和目标,加快了办公室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也可以把相关数据,直接储存到计算机中,而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存储工具,实现办公目标,加快办公的效率。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储存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完成相关工作。

2.4 信息化管理的管理层次减少,实现“精简”

企业的组织和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通过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发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层次有效的减少了,实现了“精简”管理的目标,这可以让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和完成公司其他的项目和任务,可以让企业高效运转起来,企业的人员可以更集中精神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这有助于企业调整结构,让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具有更高的抵抗能力,而且企业的所有人员,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的,也都是信息化管理的对象,有效的实现了行政信息化用于实际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实现管理层次减少,实现“精简”。

2.5 信息化加强部门之间合作,打破信息壁垒

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任务是不同的,但企业的部门却不能被分割开来,每一部分都是为了完成企业的任务而在不断运转的,所以,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果不畅通,就会导致任务完成的更加困难。因此,在出现行政管理信息化后,其有效打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障碍和隔阂,打破了信息交流困难的现状,打破了信息壁垒,有效实现了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企业项目快速完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项目投资成本。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管理模式改变的趋势和要求,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全部门合作、减少单兵作战模式的改变。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打破信息壁垒,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 结 语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构成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的,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行政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促使了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所以,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而发展趋势主要是集中化管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强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合作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付欣欣.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2]李升朝,张萌.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信息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5).

[3]徐文海.广东公安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篇(6)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全球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使人们更加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了合理利用,以不断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质量和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行政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讨。

1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实现自动化办公、加强局域网建设、采用信息公开方式、电子政务等,从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当中,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应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和流程管理,以促进政府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政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电子政务运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作出正确处理。因此,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政府应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对信息化流程进行优化,以推动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水平和效率。

2信息化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政府抛弃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引入了信息化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在信息化应用上,政府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简化了公共事务管理,优化了网络流程,提高了办公的效率,这是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使政府部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模式,以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政府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在行政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办公管理效率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迅速地获取数据,实现信息平台的共享,保证信息的安全,并能及时和处理信息,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水平,确保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更优的服务。

3政府行政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1信息化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断完善政府机构的组织体系,同时,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加强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②政府传统的服务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冲击,采取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技术水平;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政府绩效。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当中,其建设核心是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与利用水平,重新安排政府行政管理流程,规范行政管理制度。信息化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是政府信息化事务发展的过程,在行政管理中通过采用数字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了政府对民众的行政服务能力,提升了行政服务效率,减少了行政管理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使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确保了行政服务工作有效、有序进行,不断完善了行政管理制度,使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时代,解决了以往行政管理中需要大量人力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管理时间。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经济统计、信息核算等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效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并将这些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当中,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3.3实现行政管理模式网络化目标

以往,行政部门在传统的信息应用中,一般是通过文件的传送来实现管理目标,这将会导致文件不能及时到达,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然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服务体系,可以确保信息的迅速传送,减少中间传递过程和时间,这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政府信息化建设采用了完善的网络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共享,加强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能,减少了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在行政管理中采用网络化管理模式中,能够确保组织成员良好沟通和协作,提高行政部门的绩效。

3.4体现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灵活化

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将会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出现时效差等,且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大了政府的经济投入。而通过建设信息化行政管理体系,以上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电子监控设备在公路中的运用可以实现上路车辆的实时监控,且可以观测车流量情况,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依据。此外,社会公众还可以通过政府的电子信箱,积极参与到政府部门各种讨论当中,比如在网上讨论和收集的决策方案,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随时与行政部门、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实现相互监督。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信息化的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行政管理部门应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网络化发展模式,重视信息化共享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等问题,尽可能地提高政府行政部门组织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

4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作为政府行政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行政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是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办公网络化、管理一体化目标,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信息化管理在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实现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趋势下,高校需要立足于数字时代,实现自身的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资源共享,部门协同管理,并且实现行政管理的效率的提升。

 

1 信息化与高校行政管理

 

信息化的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广泛且高效地应用,信息资源被广泛共享,从而能够实现人的智慧以及潜力的发展,使得社会物质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行为、组织的角色以及社会高速运行步入正轨,实现合理的状态。基于当前的数字时代的角度,从高校这个载体出发而言,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便是高校的整个运行体系的行为日趋合理的过程。

 

在我国,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现代化一直被认为是信息化。但是人们却忽略了信息化作为手段从而实现合理目标的途径。笔者就自身的实践经验,得出结论,高校具体的目标对象而言,实现信息化便是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先进的通信以及网络的技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工作水平,最终达到行政管理过程信息化、教务管理内容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及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

 

高校实现信息化,重中之重便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协调学术和行政的相互的关系,合理调整行政管理之间的部门功能,优化行政管理的人员结构,最终达到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的目标。

 

2 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2.1 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经济的支撑来源于知识、信息和创新。其中知识的特征日益表现为资源的共享程度的加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在资源共享方面做的努力仍然不足。电子教务系统与统一的行政管理平台的建设处于低级阶段,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2 网络环境较差

 

高校的各种管理系统化采用了先进的校外访问技术但是速度称为令人头疼的问题。高校一般处于教育网之中。大多数的校外用户使用的是公网进行接入。校外用户在进入校内网进行查询的时候,因为信号需要进行折返,所以使得获得数据的速度较慢,传输效果较差。因此,应该在访问系统之中进行改良,从而使得有专属通道。

 

2.3 信息化认知水平较差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时服务性质的工作,但是参与高校行政管理建设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很好的进行相关的研究,使得信息化建设成为了一个口号,成为了一个表面工程,实际并没有发挥应该的效果。

 

3 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历经网络化、制度化、统一化几个阶段,最终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与合理。基于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信息网路设施,提升网络环境

 

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的网络设施建设以及管理,尤其是避免恶意用户的使用,提升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之中服务器的安全性,设置自动拦截以及异常报警的程序,保护服务器安全。例如,实现用户登陆的密码认证系统,减少密码被盗用牟利的现象。

 

3.2 提升信息化的认知,加强重视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在学校领导重视的情况下,加强管理人员、设备以及学习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政管理提升措施,充分利用校园网是必要的措施。充分运用校园内的内部网络及时,加强网络技术的理念与方法,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拓展,加强管理人与服务的功能的提升,大幅度地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以及实力。在信息传播的当下,每个人都有着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播媒介,并且利用此种传播媒介传播自己的思想的权利。

 

3.3 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行政管理相关的理论,人的行为是受到了内在的需求并且需求影响视多层次的。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参与离不开内在的驱动。具体的设置行政管理工作的奖励激励方案,形成“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是指在学校的行政管理实践之中,将内在需求与行政管理措施相结合;“负向激励”,也是通过微信与微博的平台,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样使人引以为戒,从而起到了“负向激励”的效果。行政措施应该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强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比如加强校内事务性工作的播报以及更新,使的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对于这些手段做好相关的评论互动的管理,树立学校正面形象。

 

4 结论

 

篇(8)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凭借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对内实现业务工作办公自动化,对外实现市场监管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具体的讲就是:对内要能够把业务尽可能地移到网上来办公,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完成工商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业务信息的采集以及相关的分析、处理、决策与共享;对外要建成以市场主体为电子经济户口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建成网上工商法律、法规、政策、办事程序等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信息公示系统,网上登记、注册、备案管理系统,12315消费者投诉系统,企业登记基础数据、信用数据、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违规数据等信息查询、共享系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就是集“服务、办理、监管”功能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实现系统内部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切实转变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十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建设同级政府及连接中央、省、市、县政府的专用信息网络,建成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部的共享以及政府信息系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当然也包含在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之内。因此,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时展的需要。

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当前信息技术已普遍运用到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异常迅速,如果工商部门自身不能学好、用好现代电子、网络技术,那么很难想象工商部门能够承担起今后市场监管的重任。发展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尤其是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的有效保证。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提升工商部门的形象。可以激发广大工商干部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起工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不断适应时展的自信心。

(三)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可行性

1、对内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和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利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办公自动化处理软件系统,把工商行政管理内部的一些业务性工作搬到网上来处理,例如公文处理、督查办理、信息、会议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等等都可以通过成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来实现。部门之间,也可以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实现企业基本登记数据、信用数据、政务信息等信息资源共享。例如江苏省工商信息系统的“三网三库一中心”的网络设计和布局,即是一个例证。“三网”指的是内部业务网、对外协作网、信息服务网;“三库”指的是业务管理数据库、共享信息数据库、多功能信息数据库,“三库”可以为内部业务网、对外协作网、信息服务网提供相关的数据汇总,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分析;“一中心”是江苏省企业电子身份(CA)认证中心,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提供身份认证、数字签名、信息加密等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服务。

2、对外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主要有:一是实行网上注册,建立快捷的市场准入机制。依靠信息网络平台,挂市牌、省牌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关登记信息的高速传递,加快企业名称核准和企业登记设立的速度,为办事者节省时间和开支,提高办事效率。上级局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下级局的有关登记流程进行网上监控。二是实行电子身份管理,建立动态的市场监管机制。基层工商分局把辖区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基本登记数据录入网上“经济户口”,把在日常监管中的关于个体、企业在商标、广告、合同、公平交易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网上“经济户口”,不断更新、完善数据信息。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快速反应和查处机制。通过“经济户口”信息查询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个体和企业在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有无资质、是否商标侵权、违法广告、合同欺诈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及时提醒和快速查处。可以通过完善12315网上举报受理系统,做到及时受理和快速调查、处理。

3、要继续加强同IT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电子政务真正成为热点还是近两年的事,即使在国外,也不过是数年的时间。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应当说更具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供应商,都还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作为政府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实现工作业务和流程的优化与重组,最终达到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规范、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目标,可谓任重道远。它需要工商部门和IT企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加强交流,共同研究,克服难关,共同推动工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向更快、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员素质

    要使工商行政管理真正走上信息化,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处在市场监管前沿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分局(工商所),更需要大力提高人员素质,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培养用电脑网络手段办公的习惯。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要首先培养那些业务能力强、事业心强的干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要把他们充实到各个业务科室和基层分局(工商所),让他们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带头人,带动整个单位成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通过招收公务员的途径,引进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以此带动全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网络建设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扩散的前提下,各个高校都在谋求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从目前某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来看,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人工或半自动化工作方式,即便对于很多已建设校园网的院校而言,其信息化水平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对于我国广大高校而言,高校信息化是高校从传统的运营方式转变为现代运营方式的过程,这一转变至少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二是高校基于信息化的制度创新、基础设施重建、信息资源拓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过程,三是高校通过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四是挖掘高校内部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并由此提高高校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根据高校信息化的内涵,可进一步归纳出高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首先,高校信息化强调对过程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其次,高校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在于挖掘高校内隐的巨大潜力,并由此提高高校效益和竞争力,集中体现于实现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校教职员工的现代化转变;再次,高校信息化所实现的总的转变由高校整体运营中的各个构成要素转变之和所体现出来。

2.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高校的信息化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其一,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高校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是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到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其二,从时间层面来看,高校信息化贯穿于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事项,随着高校所处的教育政策导向、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也表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高校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续合理的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

第二,密切关注高校信息化进程中边际收益的大小。除了肩负社会责任之外,高校整体运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于追求相应的效益,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壮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成本支付。对于高校信息化而言,其投入并非一次性,例如:随着信息系统复杂性的增强,信息开发成本也会随之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信息平台的软硬件投入以及日常维护工作都会随之变得更加复杂,从而造成成本增加。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信息化进程中密切关注边际收益的大小,从而保证正常的利润来维持有效运转。

第三,使用适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软件。随着我国高校近期内不断整合,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来说,即使自身拥有IT部门以及充足的研发力量,并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制作和研发能力,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高校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自然还存在差距,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构造高校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研发,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高校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高校外部的专业公司。对此,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以充分分析和描述自身需求为前提,与外部的产品提供供应商有效沟通,并通过供应商的产品性能演示、高校个性化要求答疑等一系列流程来选择适合高校自身状况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如教学型或科研型),从而为信息化平台的日后升级预留一定的升级空间。

第四,坚持全员参与。尽管高校的IT部门在高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枝独秀的推动作用,然而,信息化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高校的其他部门、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庞大的学生群体,这就意味着,只有高校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教职员工都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的信息化新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高校向前发展,这同时意味着高校的信息化实施过程也是高校更新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篇(10)

二、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根据发展过程中标志性技术的应用,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单机用户使用阶段:在信息建设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受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应用的影响,不少企业纷纷购置计算机。但当时的计算机只能起到打字和辅助部分管理的作用。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利用率低、信息化程度低,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计算机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任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总要经历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2.企业局域网建设使用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的加快,许多企业纷纷开始组建局域网,在局域网内从文件的共享使用到软件和硬件的共享使用,逐步进入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使用阶段。

3.企业广域网使用阶段:从21世界初开始,许多企业纷纷将自己的局域网环境扩展到广域网。从局域网发张到广域网,从C/S软件结构发展到C/S和B/S共有的混合软件结构,实现在Internet范围内使用软件和共享信息。OA(办公自动化)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电子邮箱系统等系统纷至沓来。在这一阶段,各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开发和维护人员越来越多,设备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网上办公系统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硬件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集成管理。

4.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阶段:信息化的发展终将把人们从复杂系统维护和重复性的管理决策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方向等决策中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者感受到了企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趋势,正逐步沿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信息化赋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新特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信息化、自动化、流程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特点。

1.信息化。表现为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信息自身的商品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2.流程化。其对象是企业中已经存在的一定的工作流程,相应的基于流程管理的电子工作流程管理系统。

3.网络化。通过先进的通讯网络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各个组织部门互相连通,及时向核心部门反馈信息。例如宅急送公司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掌握货物的流向。

4.柔性化。企业管理好坏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成本和利润,而是客户满意度,柔性化正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而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和技术。

四、企业管理智能化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各种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了各种专业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是还没有带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没有带来企业管理的革命性变化。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在提炼总结计算机网络时代成功企业管理做法的基础上,超脱各个企业的具体环境和具体行业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技术。它的推广应用有可能带来企业管理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企业效率的普遍提高,是企业管理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并不是所有被称之为智能商务或商务智能的软件都是智能化管理技术。目前大多数智能商务软件所代替的主要是重复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工作。ERP系统在国内外应用的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只代替了企业经营中具体的操作性业务,但并没有将整个数据分析处理的水平上升到企业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程度。智能化管理软件解决的并不是重复性的操作性管理工作,这些问题已经和正在有ERP、CRM等各种操作性、专业性管理软件解决。智能化管理技术要解决的是各种重复性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决策性问题,这些问题是解决企业生死、效率和效益的重大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的智力和脑力劳动。智能化管理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某一专业管理领域,凡是需要人们重复进行脑力劳动、需要凭知识、凭经验决策的地方均可以开发和使用智能化技术。

五、企业文化不知不觉进入信息文化时代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过去的三个阶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形成、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活字发明和印刷,现在正逐步进入第四个阶段,即逐步进入电子信息文化时代。电子信息文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电子信息文化冲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办公自动化、ERP等软件可以实现网上办公,借助于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只要在网络信号覆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均可上网办公、处理事物。也就是说,办公地点不固定在办公室,而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这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是一种电子信息文化的渗透,这种改变给予企业职工的是工作方式更为方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工作时间十分灵活,工作时间缩短了,工作成本降低了,实现了家庭办公、旅游办公、白天休息晚上办公等等。这种崭新的工作方式,传统的手工管理是无可比拟的。

2.网上会议、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将会得到普遍应用。对于企业的行政办公来说,上级公司与下级公司可以实现网上会议,逐步实现基于电子商务的资金流、基于协同工作平台的信息流,彼此之间实现广泛的互动。

上一篇: 地理教资知识点 下一篇: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