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篇(1)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 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 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篇(3)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商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一)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发现和通知交易者的费用、谈判费用、签订合同以及保证合同条件的履行而进行的必要检查费用等。银行等金融机构一供应链为基础,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有效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事前的逆向选择,另一种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就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来说,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采取的贷款前控制是“主体+债项”的评级制度和审慎审查交易真实性,而对于第二种情况,贷款后的控制包括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和建立银行内部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银行负责供应链上的企业的信贷支持,而物流企业负责货物运输、仓储和质押物的监管等。防止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产生委托问题,可以通过双方签订监管协议和银行对物流企业过程监督并进行信息交流。

三、风险管理

银行业务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主要风险的控制就聚集在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上。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传统方法包括: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国际上测度公司信用风险指标最常用的是信用评级。而现在可以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为信用相关的损失提供保险。供应链金融中可以使用的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互换和信用期权。

(一)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信用衍生产品,其主要作用是将信用风险从其所在的金融工具中分离,使信用风险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从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信用互换主要包括贷款组合互换和全部收益互换。

1.贷款组合互换

假设有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两家银行,两家银行分别贷款给了两个不同的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通过一个中介机构A,两家可以将等量的贷款,比如说1000万元进行互换。两家银行分别将各自的收益交予金融中介A,金融中介协助收益互换的完成,这样通过对贷款组合分散化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金融中介机构也得到了服务费,存进了经济稳定和经济的金融化。

2.全部收益互换

全部收益互换与贷款组合互换有所区别,全部收益互换,顾名思义是交易中的双方或多方将各自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全部收益交给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依据互换协议给予该全部收益相应的回报。承接上面的例子,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将他们的全部收益交给金融中介机构A,A将资金转给共同基金B来运作。然后共同基金B会分别给予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和金融中介相应的回报。这样对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来说,他们贷款组合的收益就变成了稳定的固定收益,从而规避了风险。

(二)信用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金融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用期权一般是用于成熟金融市场上能够发行债券的企业,而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根本不具备发行债券的条件,而且即使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发行债券,还需要对这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

(三)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中,我们具体来看信用利差期权。(布赖恩.科伊尔)信用衍生品在保留资产的前提下,将贷款和债券的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在市场上被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使信用风险管理拥有了和管理市场风险同样的对冲手段,从而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机制“信用衍生品的出现使金融机构可以将原来只能依靠内部管理或多样化分散的信用风险通过市场对冲来解决”。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基础资产保留在表内,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

四、结论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讨论了供应链金融中使用信用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其中具体的的信用衍生工具有信用互换和信用利差期权。简要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风险监管和使用条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市场条件具足时,我们就可以使用上述的标准化的信用衍生工具来为供应链金融所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篇(4)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里,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数额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并且相应的监管成本较高导致其普遍融资难。

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融资这一全新的融资模式,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创造了三方共赢的局面即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银行互惠共进,和谐发展。

一、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商品贸易的正常运行,银行在核心企业原材料购买阶段或商品生产销售阶段提供的融资,对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相关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企业,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和反担保,上下游相关的中小企业即可解决因融资信用不足的问题而获得融资。

核心企业因其实力雄厚且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位置,在经营中往往占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或将财务成本转移给其他关联中小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因为本身规模小,且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属于高风险群体,因此需要应对较高的融资成本,甚至难以获得银行的授信。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决定着核心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因此关系到核心企业的自生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核心企业也有必要帮组其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

以我国上市家电公司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为例。在上市的19家日用电器制造商中,格力,美的,总资产规模和净利润都排名前二,多数指标相近,每年的营业收入均在几百亿左右,都属于大型的日用电器制造业,且都属于国内一线家电品牌,具有较高的信誉。以2011年末的数据来看,美的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931亿元,年末存货123亿元,应收账款63亿元,应付账款122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为13.21%、6.77%和13.1%;格力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835亿元,年末存货175亿元,应收账款18亿元,应付账款156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为20.96%、2.16%和18.68%。家电制造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中游,上游为原材料,配件等供应商,下游为苏宁或国美等零售商,其上百亿的应付款对应的是其供应商的应收款项,其本身相对于零售商的应收款项较少,存货相对较多。那么以美的或格力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即可对相关上下游企业展开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的参与方主要有银行、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及相关的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仓储等企业。链条中的中小企业以第三方物流监管下的存货或应收款项等的抵押来获得资金。

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根据融资特点,供应链融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分别对应于企业运营的采购、销售阶段。应收账款融资即当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出售货物的收款期限较长时,融资企业可通过核心企业开出的应收款单据向银行融资,由于核心企业通常是信用级别较高的大型企业,降低了银行以此融资的风险。预付账款融资用于当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要求中小企业提前预付货款的情况,此时中小企业可针对预付款项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货物,将其开出的仓单向银行质押取得相应的贷款。若银行同时取得核心企业对货物的回购,则大幅降低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动产质押即当中小企业因大量存货占用资金时,可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其存货和核心企业担保,并向银行质押为其融资。

三、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内控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履约偿还借贷资金。其主要为受宏观经济或行业变化导致企业不能按期偿还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原因所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内控风险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所蕴含的管理或操作类的风险。包括授信审批、支持性资产的控制管理等。市场风险是指所抵押的商品货物因受市场经济条件影响而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最后是法律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整个过程都涉及法律,而相关法律本身的完备性和执法的不确定性给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供应链融资为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国银行业目前存贷差仍然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等趋势的转变,使得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以及外资行的不断进入,将会使得整个银行业的竞争更激烈,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已经在国外行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不仅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希望解决了供应链中资金周转的问题,也提高了整个链条运行的效率,也给银行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更多的客户资源。

由于国内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市场潜力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有的客户基础上以供应链为线索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客户资源。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平安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比较成功。一般主要集中在核心企业实力较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整固较好的行业如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

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不再只关注中小企业的规模,财务指标等,而是强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规模和信用,以及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贸易的真实性和连续性等。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将大大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并相应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核心企业对贸易真实性的核对,银行可以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对手进行融资,既保证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稳定,又保证了融资的安全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能得到有效的降低。

但是,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监控,由于链上业务流程多,这就要求银行人员对企业经营等有深入的了解,并建立专业化的审批、监管团队。

五、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的风险问题

由于我国银行业主要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的管理模式,即经营以国家行政区划进行配置,主要限定于地理位置,这样的组织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身的一些特征。通常供应链所涉及的空间跨度都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无法应对整个链条服务的要求,因为供应链往往涵盖了很多分散各地的企业,这就要求力图开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要有相应的事业部制改革。再就是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身的模式和操作方法都区别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且专业化程度高,银行在具体操作时,会面对传统银行业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势在必行。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供应链融资庞大的资金需求也给银行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譬如资本充足率,这就要求银行也加入融资的行列中来,而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选择。

六、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未来会有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聚集起来,通过重组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实质就是融资者将可以将被证券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转让给投资者,而资产本身的所有权则可以不转让。

可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确定的支付方式,较低的拖欠率和违约率,分期偿还,较高清算值等。供应链金融的多数产品都满足这些要求,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是良好的证券化的标的,是我国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向市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途径。

证券化实现了基础资产与其所有者之间的隔离,降低了投资者面临的原始所有者破产的风险,并改善了原始所有者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了自身的破产的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相关资产打包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以此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这样,银行既可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又可以降低风险,以此改善经营状况。

七、证券化的关键——特殊目的机构(SPV)

资产证券化后由于破产隔离而使得其信用级别增加,更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破产隔离是通过特殊目的机构SPV实现的,即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间的破产隔离。

所谓的特殊目的机构(SPV)是专门为实现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信用级别较高的机构,它的作用就是从基础资产原始权益者处购买资产,然后以自身的名义发行相应的资产支持证券。将投资者和资产原始权益者的破产风险隔离开,从而提高了其信用等级,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SPV通常采用公司和信托两种形式,在信托的形式下,证券化资产的原始权益者将资产转让给SPV,形成信托关系,由SPV发行代表对资产享有权利的信托收益凭证。在公司的这种形式下,原始权益者将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完全转让给SPV,再由SPV以该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

八、关于我国SPV形式的选择

SPV的设立应该是全国性的,否则难以监管,在初期试点时,可先设一到两家机构,等市场成熟,可再慢慢增设,因为数量太少也不利于分散风险,并且还能有利于增加相互之间的竞争。

SPV也属于金融机构的一种,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我国SPV应该由银监会和证监会共同监管,同时应将其业务范围限定于购买可证券化资产,并以此发行债券,以及相关的交易活动等。

在国外,由银行设立一个附属的SPV作为子公司相当普遍,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设立SPV还有限制,商业银行要遵循分业经营的原则,并且业务上被限制不能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成立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单一业务的SPV。

由于我国不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限制了发起人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我国现行公司法也对其发行股票和债券有严格规定,这些都使得空壳SPV难以注册为公司法人,也不具有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

目前国际上,SPV主要有两种设立方式,一种是由政府出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另一种是由发起人或民间机构设立。实践证明,由政府设立的SPV更能开拓市场,并规范其运行,且更能提高证券的信用等级和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正处于证券化的初始阶段,各方面都还不完善,政府的支持对SPV的设立和稳定市场更有效。

在目前制度环境允许的情况下,组建SPV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国有独资,跟据《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有发行公司债的资格,而且还可以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但是国有独资一般都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不能够完全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到政府应该在适时退出,改组为股份制公司。

由国家开放银行担当,国开行是政府的开发性银行,具有国家级信用,担当SPV有优势。国开行本身经营业绩比较好,无论不良资产率很低,且资本充足率很高,盈利水平也较高,其次在对内和对外发债上都有优势,是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发债主体,也可以用自身信用在债券市场上融资,简化发债过程。最后由国开行直接担当SPV能避免机构重设的繁杂过程。但国开行本身还有其他的业务,这点不利于SPV的独立核算和管理。

设立特殊目的信托,信托本身所具有的财产隔离的性质,使得信托形式的SPV符合资产证券化运行的要求。《信托法》规定委托人的信托的财产与自有财产相隔离,并与受托人的固有资产相隔离。这些规定都保证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现了证券化所要求的破产隔离。

九、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具有SPV功能的机构,现行的制度法规环境导致设立SPV还存在许多的障碍。并应允许SPV成为发债主体以发债收入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使得资产所有权转移能够实现以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

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需要资金来源,需要对于证券的需求,即证券投资者。我国目前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尚不发达,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可通过设立一些专门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的服务机构,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信誉评级体系。

注释

{1}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研究人员,本文研究得到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课题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刘红忠教授、许友传博士的中肯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12.

[2]许学武.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

[3]董炜娜.我国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的设置构想,开封教育学院报,2005.

[4]王世军,陶晓燕,朱九龙.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06.

篇(5)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1.金融工程的内涵

“金融工程”一词是由美国财务管理学专家约翰•芬尼迪(John D.Finnerty)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这是狭义的金融工程概念。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借鉴工程管理的概念,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用金融创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和财务中的问题,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价、交易策略、金融风险的管理等。金融工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性,它是金融创新的技术支持,其目的是解决金融问题如投融资问题、风险管理问题等。

2.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竞争的两大核心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金融机构会大批涌入,与中国金融业进行竞争,而那些“洋金融”真正的优势就在于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因此,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工程是采用创新的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著名金融学家,美国金融学会前主席富兰克林•艾伦认为对于比较稳定的产业采用银行间接融资比较合适,对于创新性强、风险高的产业,最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能获得足够的权益资本金,同时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嫁给投资者。从这个角度上讲,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可见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而且风险管理仍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

风险的内涵。风险是指人们在事先能够肯定采取某种行动所有可能的后果,以及每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状况。

风险的处理。金融工程理论以最新风险管理理论成果为核心理论,包括估值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利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尤其创新性地提出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将金融市场中的某个头寸结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能产生不承担风险的利润组合头寸,由此计算该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即均衡价格。面对风险时,金融工程通过建立一个风险趋势与原有业务刚好相反的头寸,达到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风险的完美中和,从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1. 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机理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供应链系统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如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较大的风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再如,委托之间形成的合同是否恰当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合作双方相互讨价还价、协商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交货状况会有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不确定性;另外企业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等等。归纳起来,可以将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如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等)和外生风险(Ex-ogenous Risk)(如自然环境风险)两大类。

2. 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面对各种人为的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其直接反映在各个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与其预期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和利润的变化。供应链合同条款与金融工程中许多衍生产品具有相似之处,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期权合同条款,例如:回收条款(buy back policies)、备份条款(backup agreements)、弹性订货量(quantity flexibility)等。

供应链中企业面对的风险特征:(1)互动博弈和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会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为争夺资源,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势必展开激烈的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的合作。(2)传递性: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都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具有环环相扣的特征,故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牛鞭效应”: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扭曲而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

3.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

供应链系统是由许多独立的企业环环相扣构成的一种非线形的复杂系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间的虚拟系统,使各成员企业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把相关信息当作商业机密加以封闭,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资源的不能共享,使产品的价格偏离其价值,增加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带来复杂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供应链中不仅涉及众多的企业和货物供求双方,还涉及政府不同层次的多个管理部门,使供应链中风险来源复杂多变;再加之物流行业在我国还是个比较新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在风险补偿上没有一个定量的法律约束,致使供应链风险处理和供应链风险监控,在目前企业中还不能有效地实施。所有这些都增加了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三、利用金融工程解决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措施

1.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最终都体现在其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预期的不一致,导致其交易成本的上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工具“天生”就是用来规避风险的,其具有准确性、时效性、成本优势和管理上的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以其特有的财务杠杆(保证金交易)和对冲交易的操作,降低了交易成本,独特的双向建仓(买空卖空)使投资者的交易更加灵活,无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动,都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有效的规避和转移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可以将风险由承担能力较弱的个体(风险厌恶者,如套期保值者)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风险偏好者,如投机者),有的甚至转化为投资者的盈利机会,提高了投资者的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供采用的金融工程工具有很多种,例如远期、远期利率协议(FRAs)、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等。

2.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在期货市场可以进行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商品生产商、批发商、经营商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操作,一个市场的亏损会被另一个市场的盈利所对冲,达到锁定成本,锁定利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减缓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供应链的开始环节(生产资料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构造一个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实物远期合约,通过远期交易买空卖空,使供应链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各期购买一定数量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向供应商购买一个选择权,通过选择权供应链企业可以决定并调整未来定单的数量,从而使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承担来规避,最终实现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率益性。

利用期货和期权构建组合合约,规避风险。期权交易是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按事前规定的价格购买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期货合约的权利,但不负有必须购买或卖出的义务。超出规定的期限,期权合约自动失效,损失的只是所支付的权利金。期权交易可以使投资者在面对剧烈价格波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期货价格上涨还是下跌,只要波动达到一定的幅度,就可以规避风险实现盈利。如交易者预测未来价格上升,买入期货合约的同时买入相关期权的看跌期权。如果期货合约价格朝不利的方向运动而出现下跌时,行使看跌期权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期货合约获利,从而降低持有期货多头的损失。如果期货价格真的出现上涨了,朝着对投资者有利的方向运动时,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高价卖出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的同时放弃看跌期权,对投资者而言损失的仅是有限的权利金,却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供应链企业间通过下一定的定金(权利金),拥有在将来某一时间内以协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指定产品(期货合约)的权利(期权),同时买入与预期价格波动相反的期权,从而使供应链企业风险最小,实现盈利。

四、总结

虽然金融工程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首先,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金融价格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均衡,这样使金融工程制造出来的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受到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例如没有卖空机制;其次是我国企业改革尚不完善,金融工程的应用缺乏广泛的市场需求主体;再次是在我国基础金融工具品种开发不足,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的缺乏,衍生品市场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还远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局限了金融工程在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金融工程虽为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仍不是风险管理的“解决之道”。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等,从容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付鸣.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必要性[J].辽宁经济,2006.(9).

[2]侯祥鹏等.运用金融工程管理企业风险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

[3]李湘露.应用金融工程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012-04

一、现代航运业的特征分析

1、航运业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以全球采购、配送为特点的新兴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生产与贸易的主要形态,而以航运为中心的相关物流在整个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世界航运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据统计,国际间贸易超过90%通过航运运输实现,航运业已成为联系国际经贸的主要纽带,航运业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而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更是和资本的流动相融合,因此。航运业的国际化会衍生出对于国际化金融交易的巨大需求。

2、航运业与世界经济与金融的周期性波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也正是由于航运业的国际化特征决定了航运市场和世界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并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繁荣,航运业亦繁荣,反之亦然。因此,航运市场具有较强的周期性,而且航运市场的周期性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密切相关,同时,航运业的周期性波动也会通过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和资金价格的波动。

3、航运业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的行业。

船舶大型化和船载设备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得单船造价不断上升,而且技术的进步包括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港口和相关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也日益提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航运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日趋明显。

4、航运业涉及的企业类型众多,业务交叉性强,不同企业的金融需求差异较大。

航运业并不是简单的水路运输概念,而是在国际供应链的背景下,中游航运企业通过整合上游船舶设备修造企业,和下游港口、临港物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全套物流服务的产业集群。具体来说包括以船舶及相关设备的制造和修理为主的上游船舶企业,以船公司、船务和货运为主的中游航运企业,以港口和相关物流为主的下游港口和临港企业。

上游船舶企业包括船舶制造企业和配套设备制造企业,主要涵盖了船舶和船载设备、港务机械、集装箱等航运所需设备的生产制造,属于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资本密集、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是这个行业的共同特征。总体而言,整个行业基础投入较大,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船舶融资领域,对融资依赖度高。

中游航运企业包括船公司,船务和货运。航运能够直接为最终客户服务,成为链接上、下游产业的枢纽。由于航运业国际化、网络化的趋势,原本经营相对单一业务的公司都在向两端延伸,以物流网络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这些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金融需求的特点主要是境内外公司差异较大,应收账款较为安全,收支币别与期限存在错配。

下游企业包括港口,以及临港的制造服务业。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港口企业以及临港的制造服务业综合功能得到强化,从而决定了对于金融服务的全面需求(招商银行,2008)。

二、航运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

现代航运业具有国际化、周期性、资本密集以及涉及的企业类型众多等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航运业与金融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使得航运业本身出现了金融化的趋势,而航运金融市场正是航运市场与金融市场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航运金融市场也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发展条件。

首先.航运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征决定了航运金融市场的资金交易规模巨大,产品种类复杂,全方位涉及到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所需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较长,而且航运产业风险性高,这些特点决定了航运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满足其融资需求以及进行投资活动,而是需要从诸多的融资渠道中选择适合本公司的最有利的筹集资金方式。同时航运业本身包括了船东公司、船舶租赁公司、无船承运人公司、船舶融资租赁公司、船舶经营公司、船舶管理公司等多种企业类型,以及诸如船舶制造企业、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码头经营企业、内陆运输公司等与航运相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经营状况、发展目标千差万别,其融资需求也都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为了满足航运企业巨大的、多样化融资需求,航运金融市场对于资金规模需求巨大,涉及到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融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金融市场,融资形式包含了贷款、贸易融资、融资租赁、发行债券、吸收个人股权投资、投资基金、资金信托、私募股本、公募股本等金融产品。

第二,航运市场的周期性强,资本密集,风险较大,同时航运企业的成本当中包含了重要的金融因素,这就决定了航运金融市场的高风险特征,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技术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航运需求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巨大影响,航运市场与国际经济周期波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就决定了航运业务的高风险特征。另外,航运企业对于成本十分敏感,而且航运业的主要成本包含了重要的金融因素,在航运的成本构成中,燃油影响最大,而燃油成本随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而波动,燃油价格的波动本身就是国际金融市场活动的结果。航运业务对于风险和成本的敏感性既决定了航运企业对于航运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征,要求金融机构与市场能够提供满足航运企业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需求的产品。也决定了航运金融产品本身的高风险性,这就要求航运金融机构和市场具有较强的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航运金融业务对于成本和风险的敏感性决定了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完善的航运市场中介机构体系。在航运市场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辅助机构,如经纪人公司、信息研究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航运中介机构不仅有利于航运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且也是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航运金融企业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就必须充分掌握航运企业的各种信息,从而能够对于航运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航运业务的市场风险做出恰当的评估,并且根据风险决定航运金融产品的均衡价格。因此,航运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能够为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便于金融机构和市场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航运企业和市场的有关信息。从而为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产品设计、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降低航运金融产品的成本。否则,金融机构和市场不能用合适的成本获得信息和进行风险控制,就会制约

金融机构和市场满足航运企业金融需求的能力。

第四,航运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使得航运产品本身表现出较强的金融化特征,现代航运市场发展具有明显的金融化趋势。除了航运业的发展与金融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浪潮下,航运市场也开始出现显著的金融化特征,而航运金融化的趋势也强化了航运金融市场的复杂性。现在船舶、运费指数甚至订单都可以被当作商品一样进行交易。例如运费指数,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目前的参与者不仅是航运商、贸易商、生产商,还包括了各种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航运产品市场的交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航运市场的价格波动。

第五,航运企业对于保险业的巨大需求决定了航运保险在航运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船舶作为巨额移动财产,风险系数极高,事故频发且后果严重,因此特别需要保险服务。航运保险具有为海上运输提供转移风险、均摊损失以及损失补偿等功能,其作为一种损失补偿机制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发生船舶沉没、贸易合约失败或第三方财产损失时。航运保险能够分摊贸易过程中各方面潜在的风险。航运业对各类航运保险的巨大需求,催生了航运类保险的快速增长。同时,完善的航运保险体系也满足了高风险的航运业的需求,因此,航运保险业的发展状况也成为了衡量一个航运中心城市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

第六,国际化航运业务伴随着资金流动决定了航运金融市场包含了巨大的跨国资金结算业务。航运中的货物运输过程可以看作在国际范围内资金流转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金流是整个物流活动中供应链的命脉,因此航运业对于结算,尤其是国际结算的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全球航运结算呈现欧美三大结算所鼎足而立的态势,即挪威期货期权结算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结算所平分天下。而这三家结算所所在地也正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所在,可见资金结算对于航运业的重要性。同时,巨额资金的结算也为航运中心所在地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量,促使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韩倩,2006)。

第七,航运市场和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税收和监管制度的灵活有效性。由于航运业务和航运金融业务都对风险和成本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航运市场和航运金融市场事实上也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航运企业和航运金融企业都面临国际同业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法律、税收和监管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航运企业和航运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本,并且提高航运企业和航运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航运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一国或者地区的制度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航运金融业务的多样化以及其对风险和成本的敏感性也要求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因此,航运金融市场既能够为航运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和便利的风险管理服务从而促进航运业的发展,同时,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本身也意味着金融体系深化程度的提高。因此,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金融机构从事航运金融业务的成本,便利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产品设计以及风险控制方面满足航运企业的实际需求。

也正是由于上海在航运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市场面临交易成本高昂、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等问题的困扰,不能满足航运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从而限制了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上海金融体系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上海发展航运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与金融中心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为了实现这样的发展战略,大力促进作为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联结点的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航运金融市场既能够为航运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和便利的风险管理服务从而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同时,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本身也意味着上海金融体系深化程度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上海应该采取恰当的支持政策,推动航运金融市场的跳跃式发展,并且把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突破口。

从航运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条件可以看出,上海发展航运金融市场的关键是采取有力措施,降低金融机构从事航运金融业务的成本,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技术水平,使得上海成为能够满足各类航运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的金融中心,实现航运企业与金融机构在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集聚效应。

根据航运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征与发展条件,针对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上海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

第一,考虑到上海发展航运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现阶段,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和目标导向:

(1)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着眼于金融机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上海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与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

(2)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着眼于航运服务机构体系的建设,降低航运金融市场的信息成本,这既是上海航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

(3)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着眼于为上海和全国的港口建设、航运业务发展、船舶制造产业发展、物流产业、油轮产业等制造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融资和服务,这是上海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

(4)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制度环境的优化,在充分考虑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推进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在航运金融市场有针对性地适当放松监管,加大监管的弹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这是上海航运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

(5)强化上海航运金融市场的特色,即人民币产品的国际化交易市场,并且基于这个特色与其他航运中心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

第二,采取恰当的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境外航运服务中介机构在上海的发展。支持本土航运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和航运服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允许和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组建航运服务中介机构,从而快速推进上海航运服务体系,有效降低金融机构提供航运金融服务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和航运企业合作,组建航运租赁公司,发挥金融机构与航运企业之间合作的协同效应。

第三,鼓励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产品上的创新,政府对于金融机构具有创新性的航运金融产品给予税收优惠或者补贴,从而丰富上海的航运金融产品体系:同时鼓励上海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市场进行合作,引进国外成熟产品,创设上海多样性的航运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提高中资金融机构提供航运金融产品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第四,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航运金融市场和创新产品,同时也便于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市场有效的控制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市场引人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可以不受利率管制,这样可以在维持原有竞争格局的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也可以根据金融机构对于航运企业提供的信贷资金规模,允许金融机构有一定的比例存款或者融资的利率取消利率上限的管制。

篇(7)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篇(8)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篇(9)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通过融资,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作为整体提供相关的服务。它立足于供应链上的所有权的特性及交易关系,将资金注入到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促进了供应链的顺畅流转及供应链上“产、供、销”的稳固。

供应链金融可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使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得到提升。由于供应链的增长空间极其广阔,同时风险报酬率极高,因此而成为商业银行竞相竞争的新领域。随着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到来,大力扶持供应链金融,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供应链上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而导致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出现了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损失。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将新的融资渠道提供给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基础环境的影响,包括信息技术、法律和市场因素,进而导致各种潜在风险的存在,如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的调整的地方。通过分析以上的现状,可将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1]:

一是存贷利差仍旧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在央行的利率管制下,这种业务模式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利率市场化出现。由于自身的动力不足,商业银行无法变革自身的业务模式。

二是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上下游真实交易及流动资产担保下背景下的业务。为了更好的与之相适应,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而我国目前的银行还处于原始的经营阶段,由固定资产抵押发放贷款,还没有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供应链金融,这样对该业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是存在着“先圈地,后发展”的思维定势。尽管我们早就步入了WTO时代,但却不能真正实现由主营业务向零售银行的转型。国内商业银行中,具备可操作的业务规范,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确是寥寥无几。

二、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场,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通过改革进入利率市场化前,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银行的缺口管理,它通过对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缩小。而降低银行利率。通过利率波动的降低,而规避银行风险的发生[2]。

而作为的新兴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有着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断流转的抵押物所有权,而出现所有权归属的法律纠纷。但是目前在实际的工作落实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而修订和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过程是需要逐渐完善的[3]。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些领域,还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详细和严谨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并对各项流程中的职责归属和借贷双方的业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可对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程序对各类手续进行办理,能将银行的法律风险有效降低[4]。

2、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多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受信企业,整个供应链信用大小,是由其营运状况所决定的。银行首先应对受信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考虑,并分析和度量融资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整体实力。首先,企业进行风险对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业整体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如果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经营的状态,会积极参与竞争,进而将自己的整体信用水平提升[5]。反之的话,则不会获得银行的信用认可。

其次,企业的运营状态的良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所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使决策风险降低,同时可使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

企业信用状况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银行对企业考察的标准,是看企业能否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偿还债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简称为应运能力,营业周期及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应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及经济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业的资金有着越高的流动性,则就会有越强的偿债能力,随之会有越快的获取利润的速度[6]。

除此之外,近几年有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风险考量,作为银行方抵御信用风险的一种措施。银行方可将融资方式、产品还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风险模型,利用足够的历史数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考量测试。又因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将风险以乘数形式放大,因此加强对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动产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面向多个主体,组合多种金融产品,是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业务。银行首先要评价授信企业,进而对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由于有众多的人力因素出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操作风险。所以,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有着丰富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来控制和评估风险。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和规则制度,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和设计各种契约,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动产的管理,防范一些不必要的风险,确保动产的安全。

4、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一方面,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用未来变现的资金来完成支付,因此特别需要关注资金是否能够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偿还相应债务,此违约造成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被放大。为了保证资金能够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实时关注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关注是否有相关保证、担保等额外的代偿。

另外一个方面,针对作为保证金留存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要切实做好封闭式管理,确保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且得到有效妥善的管理。

5、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该程序是基于银行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性进行预估的行内流程。该程序需要有效精准识别、衡量和管理各种风险,需要衡量足够抵补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并且能够产生向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报表附件等信息。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队伍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信贷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进而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非常多变和复杂,要求商业银行所组建的供应链操作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为和传统业务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人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7]:

一是职业道德必须良好,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一定要自觉遵守相关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用高度的责任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业务技能一定要丰富且必须专业,同时工作经验必须丰富,还要不时的根据自己能力欠缺的方面,进行及时充电,确保自己的业务能力能够跟上且胜任其变化发展。

三是具有对关键岗位健全的补偿措施和忠诚度,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供应链业务的运作模式,所以对于融资行为的风险所在,他们往往更清楚,这样就很难防范银行工作人员内部作案,所以要求从业人员的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有关的部分领导一定要注重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从思想和工作实处进行,进而提高人员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篇(10)

就客户数量而言,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够拉长银行对整个产业链的服务,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与资源,延伸、扩大服务客户的群体;就客户质量而言,通过围绕在产业链中具有话语权的核心企业或者核心产品,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上下游客户的产品覆盖,提高客户依存度,有利于培育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融资理论:融资申请人以其拥有特定的资产让渡为前提进行融资的行为即为结构融资,其中“特定”是指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资金流;

2.交易成本理论:即在人们之间进行融资及其它交易活动时是拥有成本的;

3.委托理论:金融市场参与者有居于劣势和优势之分,他们之间相互形成的关系就是委托关系,换言之,即但凡参与市场行为的两方掌握着不对称的信息即可成为这种关系;

4.风险管理理论(ERM):商业银行内部有着各自为政的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一个综合的管理框架,其按照组织机构划分管理职能,例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实现企业最大化价值;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途径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大方向

首先要坚持金融思想的持续创新,坚持充实与现代信息时代相应的现代新型金融理念,将个性化金融产品和综合结合;

其次,追求服务方面的不断创新,要深度发掘融资业务的服务新内涵;

再次,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要不断创新,将国内外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

最后,要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使用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构建一个全面的、完善的、兼容性较强的电子金融体系。

同时,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存款业务的竞争其实质是客户的竞争,包括数量与质量,而供应链融资能否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客户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路径选取

1.要将传统的产品推向模式转变为新型的需求营销方式。构建一个“需求倒推”的新型运营机制,并且建立自有的客户需求分析系统,及时捕捉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信息;既要发现客户需求,更要通过创新,引领客户需求。

2.要将产品线向着深度和广度深入扩展。不断的改变金融产品以适应客户的需求;移植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日益丰富的产品线进行结构化管理,通过创新设计,为节点企业等设计出适合它们的融资方案。“量身定做”,突出个性。

3.对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进行创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进行流程重组,坚持“先流程后部门”的观念;积极实现标准的业务流程,并且推行差异化的业务流程,同时引进节点企业回访机制。打造流程银行,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4.要积极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该行业人才创新素质的体系,要重视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强融资理论、业务的学习,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新金融环境下的融资行业服务。打造一支更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对公客户经理队伍,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设计(适当涉及“实体经济”)

(一)主要核心企业客户模式设计变化:从1+N模式到1+1+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是1+N的融资业务模式,即以一个主要核心企业为中心,为其他相关的供应商提供一定的信贷业务。其缺点也很明显,不能够延展相对蔽塞。经过对这种模式有效拓展为1+1+1三核心模式,三核心为商品核心销售商、原材料核心供应商、产品核心制造商。这个模式使得三个核心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互补互助。

(二)质押动产的创新设计:从静态到动态

传统使用的质押动产,都是规定借款人质押的物品在融资业务未完结前没有缴纳保证金或者未还清贷款的情况下不允许变更,即为静态质押。动态质押就要允许客户将其最低限额以上的质押物释放出库,以其他的动产代替。

(三)设计技术创新:从人工到科技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技术已经从以前的人工手段变为现在的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等搭建相关行业间的业务平台,提高业务效率。

(四)风险管理机制创新:从被动到主动

以往的风险管理仅强调申请单位的信用状况等单一方面,供应链融资要加强整个供应链的全方面风险识别和防范。积极发展全方面风险管理机制,重视所有的交易环节,要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主动风险管理与全流程风险控制的概念:由传统事后的风险管理、信贷资产管理向全流程风险控制转变,风险、审批等银行工作环节应进一步提前介入,在核心企业选择、上下游客户选择、授信金融方案设计等就全程参与。在全社会进行银行不规范经营专项整治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稳定运行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同时各地政府、银监局协调执法、宣传、文明建设等部门,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落实和保伞金融债权,维护正常金融运行秩序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简单阐述,商业银行能够尽快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客户基础,它以低风险的方法占据了高风险的信贷市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能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有效的将融资业务深入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 行政管理信息化 下一篇: 自然灾害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