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学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语文学习

篇(1)

如果写作没有阅读来支撑也难成好文。可见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阅读能力如何培养,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从兴趣出发进行引领

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阅读材料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兴趣支撑阅读动,有了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才会愉悦进行学习和体验,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增强文学内涵,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爱阅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中师生、生生以及教师与作者的对话,阅读中体现学生自主阅读、学会阅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其次,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阅读理念的贯彻者。和谐阅读理念是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的阅读,汲取文本营养,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供学生随时阅读,在和谐的状态下阅读,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的心灵放飞在享受读书的快乐中。

二、重视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技巧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要重点的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训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课文的内在含义,并且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整体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要从基础抓起,如正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尽量给与每个学生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原则以及规律。在阅读资料时,要予以分析,从分析中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去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理解能力。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不断训练掌握这些技巧。阅读技巧要点滴积累,还要把阅读量提高上来。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上与早练中要出声阅读,运用好阅读技巧。让阅读习惯和技巧充分融合,定期给学生留下阅读任务,在全班进行阅读比赛,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习中方法很重要,阅读中方法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具有灵活性。默读法,就是对文章不出声地快速地读。这种读法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能速读,在短时间内获取需要的阅读信息。精读法,就是对文章的重点部分字斟句酌的来读,体会其间的含义。这种读法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在读中能运用感官身心并用,全力投入。这是阅读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摘抄法,是在阅读中把好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探究,逐步内化。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将它运用于写作,做积累材料所用。记阅读笔记。把阅读到的有价值的材料用记笔记的方法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同时也培养了写日记的习惯和积极思维创作的习惯。让听说读写完美结合,使语文学习上升到一个新层次。

四、阅读与生活相连

语文是我们用来交流的工具,以文字形式把课堂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反映在阅读中,因此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目的所在。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只为课堂上的学习而学的是要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把课文中的语文技能活用到学生生活中,是学生切实的感到什么是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并且还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阅读完一封书信后,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同时,学习写作的规律,然后再及时应用,写一封信给亲人,让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什么是学以致用了。这样教学会生动活泼,学生也会学得有尽头。

篇(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64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改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了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具魅力,应该注重策略的实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高效地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表达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从多个感官角度来刺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教学形式相比之前的“黑板+粉笔”的时代要有趣得多,并且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准备好相关的电子课件,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内容插入到课件当中,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对于一些重点或是难点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改变字体或者是以特殊效果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在较难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加入图片或者是文字解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内容要有趣,这样才能够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在雪白的雪地上有一些梅花状的图案,并且弯弯曲曲地呈现出两排。学生肯定会被这样的情景所吸引,想要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小画家”在不经意间画出的漂亮的图画,学生听了介绍更是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个“小画家”到底是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并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固定的教学模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和开发全新的教学形式,以丰富新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来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将游戏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游戏能够给学生来带很大的乐趣,同时在娱乐的过程中还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成语接龙”的游戏,由教师先说出一个成语“生龙活虎”,接下来下一个学生可以接到“虎背熊腰”,下一个“腰缠万贯”,以此类推,直到一位学生回答不出来,这个学生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惩罚形式可以是表演一个小节目,这既能够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展示又能够让其他的学生欣赏节目,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大脑飞速运转,搜索自己脑海中的成语知识,以便能够及时对应。通过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学生形成较清晰的成语体系,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记忆也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14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应用“语文”,真切体会到语文学习给自身带来的便捷感、满足感、愉悦感,才能真正让语文变成我们得心应手的工具,使其融入我们的血液,变成每个人的一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语文的学习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也在生活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经验与做法。

一、做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接触的成人,是学生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榜样,因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可以在平淡中看到不凡、苦难中看到希望、习惯中发现美与幸福的人。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够带着智慧、幸福和感动与学生一道进行语文学习,才能谈及生活化的教学。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读书写字写文章,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达观的生活态度、做人的准则和风格。因此,只有教师首先是个有心人,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时时与学生分享,才能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增进更深的情感,才能给学生更多有益的影响。然而,我们都知道,真实的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与波折,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心性,做一个生活的强者,给学生带去更多力量和温暖。因此,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课本为主线做好生活化教学

当今的课本内容编排相对以往更加注重贴近生活实际,课文内容往往跟季节、传统节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一节奏,将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动植物、感人的故事,以绘画作品、照片等形式与老师同学分享。虽然受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限制,部分课文提到的场景事物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以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为例,《水乡歌》所描绘的千渠万河、湖塘绿波;千船万驳、白帆片片;小桥流水、渔歌唱晚的场景只有在江南水乡才不足为奇,而在华北平原、西北高原等地区生活的孩子是难以想象这番场景的。因此,结合当地不同的地理人文风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水乡的纪录片和图片,给大家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而像《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恰好很多同学暑假时候都会出门旅游,可以选黄山作为一个景点,在学习课文时必会更加熟悉和兴奋,教师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去过黄山的同学把自己拍摄的视频图片资料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分享。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篇(4)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的总结。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和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为什么马克思、、鲁迅、爱因斯坦等伟人的学识那么渊博?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语文学习,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书。

二、紧密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不能只从语文课本,或是只从课堂上去学,而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课堂上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电视上、报纸上、汽车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简洁又精彩,既生动鲜活又耳目一新,无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策划者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难以收到“一语惊人”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的。所以说,只有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才能使学习语文与时俱进。

三、运用现代化手段来学习语文

篇(5)

小学教育,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培养方向,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 让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1.1 教师的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预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2 学习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要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2 应用教育知识,灵活开展语文教学

 

2.1 教师的教育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2 教育的责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教育心理

 

3.1 适时创新教学,吸引学生眼球。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3.2 教学实例。如教育低年级的孩子们生字的过程中,可以由教师自己遍诗歌、猜字谜等形式教学。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编生字歌: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生字,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生字集合起来,遍成生字歌,让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诵读。在教学《动物过冬》时,编一首儿歌:“冬天到,冬天到,四周一片静悄悄。树林里的啄木鸟,消灭害虫工作忙,青蛙挖洞来冬眠,蚂蚁备粮过冬天,快快乐乐过新年。”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生字,又培养了朗读能力。在生活中识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

 

4 结语

 

篇(6)

兴趣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刚刚跨进学校的大门,学哪些科目,哪些科目对自己有用。用处有多大,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因此,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应该给学生一个清楚的解答,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日益完善自己。对所学的科目慢慢产生兴趣。那么,要怎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应给他们确立学好语文的意识,要结合语文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给学生上一节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课,从学生的感受角度出发,谈谈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把这一基础打扎实,才有助自己今后的发展。其次是开展好第二课堂。要利用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班级之间的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信心,肯定自己,让他们不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了解祖国的文字。领悟其丰富的内涵,从而自发地去学习,充实自己,他们的兴趣也就随之广泛,随之加深。

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要让小学生在40分钟内都集中注意力学习,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方法死板,每堂课都是老一套,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那么,学生就会厌烦,即使所授内容原本是学生感兴趣的,也会因老师死板的教学方法而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

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心情宽松愉快,那么他们的视觉、听觉就特别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加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根据小学生向师性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向学生倾注自己大量的爱。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会很自然的进入角色,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切记仅依据一次听写、一次测验的失败就批评甚至惩罚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应用表扬的武器。不断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学习效果明显。

三、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教师仪表大方、得体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观。他们会私底下自觉或不自觉的去评价老师,当你和学生接触,首先面对的就是仪表问题,你要从外表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接受你。大方得体的仪表易于被学生接受,如果你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妖里妖气,与老师形象不符的话,学生是不会喜欢你。不会接受你的,从而就不会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正所谓爱屋及乌吧,如果不爱屋,何谈及乌呢?我知道的一个学校的四年级,在此之前,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任语文教师,当时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不及格,在片区学校同年级中排名倒数,因教师调动,这位女教师被调离了这所学校。另外一个老师到校后,领导就安排她上四年级的语文并当班主任。当她第一次来到班上自我介绍后,就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经过她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期末考试中平均成绩上升到了62.7分,同年级中排名第二,其中本年级的最高分还在本班呢。后来有一次她从和同学们的闲聊中得知,他们很不喜欢以前的那位女老师,所以就不学她所教的课。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位女教师太爱打扮了,一天换几套衣服。其中有位同学说,“红裤子她居然也穿得出来”,这样的老师我一看就心烦,还有心思跟她学习?由此,教师形象不可小看。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提高兴趣

1.悬念法:教师有意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

2.比较法:设置比较对象,以增强学生,让学生找出其异同。

3.歌诀法:编写口诀儿歌。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4.板书法:利用板书,显示文章脉络,内容或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记忆。

5.演示法:展示挂图,模型,标本,实物,使学生获得具体感受。

6.活动法: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做一些课本剧。

7.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卡片。模型。环境,组织学生上好室外课。

8.想象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已知的故事续下文。

篇(7)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语文隶属于文学类学科,较为枯燥的知识点使得小学生参与课堂的时候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效率,想要改善这种消极的课堂局面,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享受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下面笔者从课堂氛围,教学方式及教学技巧进行多层次的深入解读,希望可以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认可。

一、营造轻松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的心理活动,当人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参与到事情的探究当中,并且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得情感越来越炽烈,带动其完全沉浸其中,使得其兴趣越来越高涨。小学生思想单纯幼稚对身边很多事情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沉浸到语文的学习当中,进而产生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间接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当一个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之后逐渐的其情绪就会渲染其他的学生,使得全班学生都会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当中,为班级营造一种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心中枯燥的语文形象,促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

首先,小学生喜欢有趣的事物,而我国教育部门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含有很多趣味性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细致的研究所要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看到课本中趣味性的一面,让学生心中的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比如,进行“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实践课本中讲述的实验,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文的学习当中,然后教师再对其中隐含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可以加深学生脑海中对于课本的印象,这种情景重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课本中的内容更加饱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课本充满探究的兴趣。其次,针对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要采用实践式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轻松参与课本学习,比如,学习“奇怪的石头”时,教师带领学生到课堂之外近距离的观察石头的外形,在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点,实践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到课堂之外进行学习,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满足其大脑供氧需求,让学生保持一个完美的精神状态当中,为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做出积极的铺垫。另外,针对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多彩的图画的特点,教师要合理运用科技的力量,把课本中黑白死板的文化转变成屏幕上多彩的图画,把故事性的文章设计成相应的动画,让动态的图像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促使其取得更多的收获。

二、多样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新奇有效的教学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依旧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适当的课堂互动,形成满堂灌的教学场面,使得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课堂有很重要的影响。而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中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各项能力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得每一个小组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着把简单的问题多元化,让问题更具探讨性。为每一个小组积极探究寻找突破口,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全身心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把以往枯燥死板的语文课堂活力化,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在小组交流中领悟口语表达内涵,让两者在学生心中相互融合交错,为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提高学习效率做出积极的影响。

三、引导激励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小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不长,缺乏一定知识理解的能力,教师对他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课上时间更加高效,课下成绩更加明显。把语文知识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带动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语文的探究当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适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使得学生真正放下内心对教师的戒备,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比如,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并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在提问的时候用期待的眼光关注每一名学生,满足学生心中的成就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失误的时候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带动学生发展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教师的热爱之情。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文学类科目也可以带动学生思维的进步,深入挖掘课本中潜在的知识点,以问题为媒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注意力更加的集中。比如,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时,教师提问学生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种类和各个名族包含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锤炼他们的思维活跃度,促使其更好更快的投入到语文课本的学习当中。另外,因为小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在学习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扎实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教师要强调复习和预习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在每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布置具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探究的热情,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于小学语文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和学生一起对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发现生活中隐藏的语文知识点,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结束语

篇(8)

在我国,为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民族素质,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志和突破口。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1.语文育人功能的变迁

教育要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由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系统知识,也要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还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过去的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的偏颇,片面追求系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身心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呼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语文学习方式的僵化

一提起“语文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这就是语文学习方式过于僵化导致的僵化思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过分强调个体间的竞争,忽视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更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合作,导致学生非智力水平发展的严重缺陷。因此,语文学习的现状呼吁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师生关系、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1.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

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保障。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室空间环境的功能,使其为学生实现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合理的空间环境。班级规模是一个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班级规模首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在一个人数少、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交往活动。而在一个人数过多、规模膨胀的班级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参与正常的课堂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被剥夺了这种权利,课堂行为大大受到限制。教室空间安排,主要是课桌椅安排要合理化,要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师生教学互动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加以组合排列。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重建师生关系,建立主体间性、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设良好的氛围。

(1)主体间性型的师生关系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在新型师生关系状态下,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融入,生成了主体间性。这里,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和真诚的合作,渗透在这种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师生在这种交往式教育中得以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2)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学习方式提倡互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在互动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教学空间。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革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

过去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裁判员”,这常常会损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课程改革评价的根本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学生应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找伙伴互评,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特点,列出几项明确的标准,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等,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然后到一定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再如,口语交际的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提高的过理。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敢评;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爱评;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启导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

结语

展望21世纪,我们相信教育技术现代化必将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巨大变革。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份责任---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这是新课程下我们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让我们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把新的教学观念融入新课堂。

今天,我们播下美好的种子,明天我们收获美好!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篇(9)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使小学语文学习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和选择。由此,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被提上日程。

所谓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即将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到课内外、校内外,扩展到各个学科乃至各个领域,而且要求语文学习更加贴近时代和生活。因此,教学就要根据时代和生活的特征,开辟更为广阔的范围,去完成这个综合性的学习,为小学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新的学习资源

任何一门学科,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即经常所说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此辅助有限的课内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以往所常见的学习资源,如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广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生资源,如网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充分使用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无味。尤其是网络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老师和家长经常为防止孩子去看网络中不好的东西,而限制孩子们接受新事物。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去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阅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这在预习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新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时,难度很大,因为学生对于海难了解很少,无法体会当时的景象和课本内容所彰显的人物精神。所以,突破这个难点是需要课外资源的。其实,无须过多地讲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观看一下海难发生的真实场面,亲自感受一下当时的状况,远比教师的说教更加生动深刻。因此,选择《泰坦尼克号》无疑是个很好的题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故事发生背景的理解,也完成了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一目了然。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经典影片的魅力,自然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而完美。

二、根据课文材料,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求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与迁移,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执教《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的部分故事,弄清楚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争的影响。同时,针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性格有个初步的认识,明白曹操、周瑜、黄盖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授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试着完成学习过程。因为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所以,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因此,也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知识,过多地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很少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能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传统的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以及新生的表演会、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小学生语文学习增添新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如教授《桃花心木》时,与其枯燥地分析种树人的育苗方法,不如让学生开个辩论会或者表演会,充分想象几种情况:如果我是那棵枯萎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生长旺盛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经常会得到种树人偏爱的树苗,我会……也许这样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小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使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兴趣和体验,呆板的说教与之相比,自然也就逊色得多。在使学习有了生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发挥课程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课教学中,经常可以感受到演示一个实验,开展一次体验,都会取得令教师出乎意料的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都在呼唤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拓宽自己学习的渠道,才能顺利地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新的课程标准也把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习,更加要求与各个学科的密切联系。语言文字的优美、浪漫以及富有感情的特点,都使它有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情感,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于学习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可以使学生无限感受鲜活的生活美、自然美。

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及时采用多样的评价机制

篇(10)

任何一门学科,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即经常所说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此辅助有限的课内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以往所常见的学习资源,如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广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生资源,如网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充分使用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无味。尤其是网络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老师和家长经常为防止孩子去看网络中不好的东西,而限制孩子们接受新事物。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去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阅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这在预习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新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根据课文材料,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求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与迁移,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执教《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的部分故事,弄清楚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争的影响。同时,针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性格有个初步的认识,明白曹操、周瑜、黄盖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授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试着完成学习过程。因为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所以,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因此,也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知识,过多地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很少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能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传统的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以及新生的表演会、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小学生语文学习增添新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如教授《桃花心木》时,与其枯燥地分析种树人的育苗方法,不如让学生开个辩论会或者表演会,充分想象几种情况:如果我是那棵枯萎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生长旺盛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经常会得到种树人偏爱的树苗,我会……也许这样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小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使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兴趣和体验,呆板的说教与之相比,自然也就逊色得多。在使学习有了生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发挥课程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课教学中,经常可以感受到演示一个实验,开展一次体验,都会取得令教师出乎意料的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都在呼唤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拓宽自己学习的渠道,才能顺利地整合课程资源。

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及时采用多样的评价机制

上一篇: 自然灾害概念 下一篇: 企业销售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