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6: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手术对患者而言,是个很大的刺激,患者常会精神紧张,坐卧不安,害怕麻醉意外,害怕手术失败落下残疾。不少患者会问手术中是否会疼痛,手术后疼痛剧烈怎么办;担心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害怕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有的患者听到或见到过手术失败或发生医疗事故的事例,希望手术由技术水平高的医生主刀等等。手术前夜尽管服用镇静安眠药,但多数患者仍难以入睡。手术前的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得不到缓解,将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耐心、有水平,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手术情况。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差异,合理、恰当地向患者解释手术前的准备,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后采取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精神有所放松,增加其安全感。对手术前需留置尿管或胃管的患者,需向患者说明。对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在交谈时应了解其焦虑的原因所在,应突出介绍该患者手术的有利条件,介绍手术医生和麻醉师的情况,树立医生的威信,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骨科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可以介绍其询问同类手术患者情况及信息,这对术前患者情绪影响很大,可以增加其安全感。经过术前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很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很有益的。
2 术后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护理
术后患者最急切想了解手术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用关心、体贴的语言告诉患者一切正常,手术很成功。因为此类患者一般不采用全麻方式,手术过程始终是清醒的,所以患者始终精神很紧张,此时被告知手术很成功,患者又见到自己的家人,此时心情才放松,应该让其安静休息,保存体力。
术后患者,身体很虚弱,情绪烦躁、易怒,睡眠不好,应注意保持环境整洁、安静,病房空气清新,减少探视,减轻不良情绪刺激,治疗操作应集中、轻柔,争取患者家属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随之而来的事故也日趋增多,需要骨科手术的患者随之不断增加,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临床治愈的主要原因,不仅造成伤口延迟愈合,同时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尤为重要,为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质量[1]。笔者对本院骨科收治的936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调查,并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骨科手术患者936例,其中男620例,女316例;年龄3~89岁,平均42.6岁;其中创伤骨科手术327例,四肢手术278例、脊柱手术134例、其他197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调查方法 专职人员与科室监控护士协同进行目标性监测。制定统一表格,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等内容。
2 结果
本组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为1.7%。骨科术后感染患者的部位:上肢3例,占18.8%;脊柱3例,占18.8%;膝关节1例,占6.3%;髋、股骨5例,占31.3%;胫腓骨1例,占6.3%;脚踝处2例,占12.5%;足部1例,占6.3%。由此可得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与感染率的情况如下:1周内1例,感染率6.3%;2周内2例,感染率12.5%;3周内5例,感染率31.3%;4周内6例,感染率37.5%;4周以上2例,感染率12.5%。由此可得骨科发生感染的时间主要为住院3~4周,感染率为31.3%、37.5%;发生最低为1周内,可见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
3 护理
3.1 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持续性的工作,术后切口感染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要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
3.1.1 术前护理 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工作,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2],避免备皮过程中的皮肤损伤,以减少术后感染。术前对患者应进行全方位多方面评估,尤其是老年患者,手术前应提高警惕。老年体弱的患者,往往有基础疾病,应及时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3.1.2 术中护理 各种手术器械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应该采用正确的灭菌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达到灭菌效果。对预计手术较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应尽量安排在第一台,减少因接台引起的感染危险因素。此外,手术医师应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充分暴露手术术野,缝合时避免留残腔,做到充分引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手术医师,及时应对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手术护士在手术前应做到对手术情况了如指掌,术中认真配合,积极参加术前讨论,以纯熟的技术配合,加强团队合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发生切口感染。
3.1.3 术后护理 术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2]。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并加以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此外,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支持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2 严格控制手术间内人员流动 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手术室浮游菌落数量在手术开始时降落最大,术中将为低值,手术结束又出现峰值,表明手术室细菌数量与人员流动有重要关系,手术护士需在手术前将所需物品准备就绪,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减少患者的翻动[3]。尽量避免手术间门的频繁开启次数,尽量避免人员流动,减少一切可能引起手术感染的因素。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也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针对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一定要将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提到一定的认知高度,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加强手术室及外科病房的管理,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个细小环节均应严格控制,使医院感染概率降至最低,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因感染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4 讨论
本次监测髋、股骨手术的感染率最高,因为此部位手术切口深,手术复杂,切口暴露时间长,牵拉及组织损伤较严重。同时病原菌可黏附在内植物的表面,其代谢产物可形成生物膜,增加了致病菌对宿主免疫和敏感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使感染的风险增加[4]。
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则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切口感染与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切口中的细菌数量、切口敞开的时间呈正相关,手术时间越长,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此外,笔者发现急诊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患者。急诊手术由于时间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
手术后病房环境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有资料显示,病区的环境不洁及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当,可将病原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5]。所以一定要加强病房管理,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同时医务人员一定要落实手卫生制度,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陆惠根,张中伟,徐红伟.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48-15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3]刘文英,刘媛,张楠楠,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9-2690.
【中图分类号】R8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68-01
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机率增大,尤其是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更加明显,所以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轻微的直接或间接外力即可发生骨折,创伤后患者长期卧床机体代偿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均降低,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而且不少老年人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疾病,所以及时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对预防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期功能锻炼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为我科收住均为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70岁37例,71以上23例,女28例,男22例,本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一例形成下肢废用性萎缩。
1.1 针对老年人紧张、恐惧、烦躁心理,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说明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思想顾虑,鼓励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1.2 协助医师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并做好生命体征的测量,对症处理。
1.3 术前3天做好患者的皮肤清洁工作,如洗澡、剪指甲等,严格备皮范围,上到胸骨柄,下至小腿前后过正中线,包括会阴。嘱其保暖、防感冒、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防腹泻,为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术前一晚饮用一杯热牛奶或适当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充足睡眠,术晨嘱患者排空大小便,留置好尿管,协助穿好手术衣,女性严禁化妆,手术室护士来接。
2 手术后护理
患者从手术室回病房后,去枕平卧、头偏一侧,禁食水6小时,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卧位,忌侧卧位,盘腿内收、外旋等,观察刀口流血及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保持切口下敷料干燥,并定时换药,保持负压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量和性状,引流量一般为200至800毫升。如引流量持续增多,色泽鲜红,要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工作,如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等,可暂时关闭引流器取消负压,引流一般在术后切口疼痛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3 饮食护理
老年人骨折初期由于疼痛、忧虑、紧张加之卧床易出现腹胀、纳呆、大便秘结等症状,饮食多餐,忌辛辣、油腻、腥发食品。骨折中后期疼痛已减轻,情绪基本稳定,应给予足够的营养和能量,进食多钙易消化食品。
4 专科护理
术后根据不同情况做牵引治疗,牵引视病情分皮牵引和骨牵引。皮牵引时要注意牵引套有无松散、滑脱,骨牵引时应避免牵引左右移动,每日两次用碘伏滴于骨牵引处。无论是皮牵引或骨牵引,都应观察肢体的肤色、温度、感觉、运动情况。同时严格检查患肢是否处于外展中立位,如有偏差随时调整。注意牵引滑轮与牵引是否起至牵引作用,中途有无阻力或被压迫。定时测量上下肢长度,防止牵引过度或不足。
5 预防并发症
骨折患者长期卧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便秘、泌尿系感染、褥疮等。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要有耐心,消除不良情绪,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使其自觉接受饮食治疗。多食青菜、水果、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毫升到2000毫升,预防泌尿系感染。多做扩胸运动,深呼吸,鼓励做有效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做好皮肤护理,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渣屑。防止褥疮的发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73-01
骨折是一种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因素导致骨质出现部分或者完全断裂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骨折部位出现压痛、肿胀及瘀斑,严重者甚至部分或者完全丧失肢体功能,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1]。我院通过对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在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手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80例,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8.6±2.8岁。骨折部位:胫骨骨折42例,股骨骨折35例,肋骨骨折34例,肱骨骨折28例,挠骨骨折18例,指骨骨折14例,其他骨折9例。随机将180例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计划。
1.3.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聆听患者的主诉,消除患者的焦虑与不安等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向患者的家属讲解患者治疗过程中家人的支持与安慰的重要性,满足患者的爱与归属感。
1.3.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建立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促进机体的愈合和康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叮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防止便秘的发生。
1.3.3 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用易于患者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的预后。指导患者听音乐或看书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保持合适的卧位,如平卧位或健侧卧位,采取有效的制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处的疼痛和肿胀[2]。
1.3.4 预防并发症 术后给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合理使用弹力绷带,防止过紧或过松。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1.3.5 康复训练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手术后前期可采用理疗如热敷、冷敷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术后1-3周,主要进行制动休息,可以小范围的按摩、被动活动,不宜进行关节活动。术后3-6周,可逐渐的进行主动锻炼,如关节屈伸活动、肌肉等长收缩等。术后6-8周,可进行负重练习、旋转等运动[3]。
1.4 疗效评价指标 通过肢体功能评分和生活自理功能评分来评价患者自理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观察指标差异明显,P
3 讨论
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和不适,还会给患者带来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预后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对骨折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很有必要,但是由于骨折患者的特殊性,只采用常规护理并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康复训练在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方面意义非凡,直接影响着患者术后的自理能力[4]。
综上,康复护理在促进骨折手术后患者早日康复和自理能力的恢复方面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9B):2398-2399.
1 临床资料
31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52~74岁,平均65.3岁。既往有糖尿病史22例。9例为人院检测时发现患糖尿病。上肢骨折9例,下肢17例,其他5例。经过手术治疗和护理。31例患者中27例甲级愈合,3例乙级愈合,1例丙级愈合,无延期愈合者。
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创伤,它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对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脊柱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中尤为突出。脊柱骨折大多数由于间接暴力引起,临床表现为受伤腰椎疼痛,局部后突畸形,常合并脊髓损伤,造成截瘫,使患者丧失全部或部分下肢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手术是治疗腰椎脊髓损伤最重要的手段,但手术风险与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做好手术前后各项治疗护理、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现将我科2002—2008年骨科中24例腰椎骨折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2008年本科室经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 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2岁;重物砸伤2例,高空跌伤6例,车祸16例;合并脊髓损伤17例。入院时有1例带入初期褥疮;住院最长6个月,最短住院为2个月,平均4个月。
1.2 方法 本试验采用同源配对对照,即同一病者既属试验组,又属对照组。通过体检与观察手段,记录病者的情绪变化。选择情绪变化作为心理状态测试指标。结果采用秩和检验。情绪表现采用心理研究方法中的量表法检测。见表1。
1.3 手术方式 本组在全麻及连硬膜外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AF钉内固定16例;+Dick内固定8例;本组术后并发尿道感染5例,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应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行膀胱冲洗,2次/d, 及对症处理,2~4天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发呼吸道感染3例,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定时变换,轻轻叩击胸背部,嘱患者深呼吸,做扩胸运动,雾化吸入后3~5天感染症状消失。本组其中1例下肢瘫痪未能完全恢复,其余均痊愈出院。表1 病人手术前后情绪变化比较 (例)
2 护理
2.1 了解病情 通过询问病史、交谈、护理体检、翻阅病历等方式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自理能力、康复愿望、家庭环境、心理状态、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存在以及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全面正确地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健康需求。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回病室让病人平卧于硬板床,观察切口有无出血,引流液的量,保持输液通畅,全麻未醒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硬膜外麻醉及腰麻醉应平卧6h[3]。
2.2.2 压疮的预防 为防止压疮的发生,硬板床上应加放气床,两踝之间、足跟后上面均放置软垫,每2h轴心翻身1次,轻轻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床整,经常检查骨突处皮肤,防止压疮的发生。本组经上述护理未出现压疮病例。
2.2.3 深静脉血栓 每天定时活动下肢,结合定期翻身,预防腓肠肌部位长期受压,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经上述护理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病例。
2.2.4 肢体畸形 为了恢复瘫痪的肢体功能及防止肢体畸形,每天数次活动,按摩髋、膝、踝及足趾各关节,并用预防垂足板托起双足,防止挛缩或畸形,本组无肢体畸形发生。
2.2.5 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训练是恢复神经功能的重要保证。(1)指导呼吸练习;(2)做扩胸运动,腰背肌,两侧股四头肌舒缩训练;(3)每天做抬腿训练;(4)排尿训练,对于残存排尿功能的患者进行辅助排尿训练,按压,寻找刺激排尿敏感区,对于完全丧失排尿功能的患者应培养自行或间歇性清洁导尿,男性患者可行假性导尿,尽可能避免长期留置导管。
2.2.6 心理支持 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心理护理应贯穿疾病的始终,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心理诱导,增强信心,使病人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尽早融入社会。
3 结果
表1显示,病人手术前后情绪的变化非常明显(P
4 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其内有脊髓通行,倘若治疗和护理不当,易使骨折移位进一步造成脊髓损伤,同时脊柱骨折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如护理不当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护理的重点在于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治疗和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4.1 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脊柱骨折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容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 [4] 。临床上我们对生命体征的动态观察、每天的晨晚间护理、会阴护理、褥疮护理等基础护理,虽然很琐碎,但却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之一。
4.2 手术治疗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之一,而手术前后的专科护理及心理护理的干预是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恢复功能的主要手段 如果脊柱损伤后不锻炼活动,就会增加软组织的粘连及组织纤维化的机会,还可使脊柱各关节活动性减退,影响以后的脊柱运动,导致腰背部慢性疼痛,背部肌肉常因疼痛而发生保护性痉挛,使患者不敢活动背部,从而导致背肌的废用性萎缩。所以,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适量的功能锻炼能帮助患者消除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达到治疗骨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沛.外科护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16.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前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DVT已成为创伤骨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1-2]。本研究采用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手术前后的患者,且入院24 h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评分≥3分的高危风险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创伤骨科收治的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创伤骨折手术的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评分≥3分;年龄36~75岁;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非手术骨折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近期使用皮质醇激素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6~75岁,平均(55.1±4.01)岁;疾病类型:股骨干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0例,骨盆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7例,脊柱骨折4例。对照组:41例,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56.9±3.14)岁;疾病类型:股骨干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9例,骨盆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6例,脊柱骨折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1.2.1常规护理模式 ①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口腔、会阴清洁;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做好术前备皮、禁食禁水等术前准备工作。②心理护理:护士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手术配合性。③专科护理:下肢骨折牵引护理,脊柱、骨盆骨折常规护理。④伤肢的观察及局部皮肤伤口的护理。
1.2.2 PDCA循环持续质量管理模式
1.2.2.1护理前准备 对原有DVT预防护理情况进行分析,以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根据分析,我院目前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导致DVT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①护士对手术前后的患者DVT风险评估不够准确、客观,评分记录容易低于患者的真正风险。主要原因包括是由于护士对DVT风险评估表不了解。②DVT发生风险高的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护士对预防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DVT发生风险意识薄弱、DVT监测指标关注不够、预防DVT的知识掌握不足。③患者及家属对DVT知识了解较少,不掌握DVT的预防方法。
1.2.2.2建立持续改进护理小组 由研究者担任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的负责人,同时纳入科室主任、科室护士及医生共计18人。其中研究者为护理小组组长,科室护士12人为小组成员。将42例患者分为4组,每组10~11例;并从12名护士中选取出4名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护理分小组组长(分别记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组长);其余护理人员为责任护士,分管不同的患者,具体落实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
1.2.2.3健康教育 由小组成员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制定创伤骨折手术前后DVT发生相关知识的阅读材料,并由本院专家审核,印刷成册,由责任护士分发给患者阅读,以使患者及家属掌握DVT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4]。
1.2.2.4 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实施 ①早期肢体锻炼:护士床旁指导患者行床上主动肢体锻炼,主要对健侧下肢进行抬举、外展、内收等动作,早晚各1次,每次10~15 min。②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尽量避免膝下垫枕,由护士和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③机械预防:采用气动压迫或使用分级压力袜,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至心脏。④药物干预: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或抗血小板活性的药物等治疗。⑤总结与反馈:由研究者对DVT风险评估及护理预防为护理查房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每周进行DVT护理管理总结与反馈,?K总结护士履行DVT管理的职责情况;?L护士进行DVT护理服务的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标准;?M患者对DVT预防及控制的效果及护士工作质量进行总结。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护理计划。
1.2.2.5检查阶段 研究者将DVT风险评估和护理干预作为护理查房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护理分组组长负责检查落实情况;研究者负责检查1次/2 d,对各组DVT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及记录情况进行抽查1次/w。小组成员每周五下班前组织进行预防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DVT的小结,并对在此之前的护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得出处理办法,形成下一步工作计划。
1.3效果评价
1.3.1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 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由同一医生用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测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检测数值在多普勒系统的电脑屏幕上读取。同时观察DVT发生情况并记录。
1.3.2患者满意度评价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自编问卷,包括病房环境及设施、服务态度、知识技能3个方面共25个问题,每个问题1~3分,满分75分。对83份有效问卷进行李克特量表常用的折半信度检验,信度系数0.874。
1.4处理阶段 根据评价标准所反应的效果,找出护理实施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及时加以改善,以完善持续质量改进的模式。根据结果,发现给患者的DVT阅读册内容过于专业化,文字繁琐,图片较少,患者难以看懂。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改进,阅读材料中增加了图片,减少了繁重的语言,使期更加通俗易懂。另外,护士在记录DVT发生风险时书写过于繁琐,占用较多的护理时间,在召开小组会议后,修改、简化了记录单的书写内容。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资料的组间比较行独立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DVT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2.38%,对照组发生率为26.83%,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DVT是创伤骨科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卧床时间、年龄、肥胖、创伤、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而调查显示,血管内皮损伤、血流速率减慢和血液成分改变是DVT发生的前提条件,而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肢体骨折同时伴有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血细胞易于聚集。②骨折手术前后患者需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使下肢静脉减慢。③创伤和手术等应激反应致使机体将动员一切凝血机制,以阻止失血,加之止血药物的应用等,致使血液成高凝状态。④创伤失血,使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常规的专科护理来预防,但由于抗凝药物易造成出血等并发症,故采用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预防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DVT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①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②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很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并危及生命。目前认为只要能耐受手术,手术治疗仍为首选,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较多采用DHS内固定,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共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就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龄55~91岁,平均67岁。损伤原因:跌伤45例,车祸1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25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糖尿病9例,老年性痴呆2例;其中并存2种疾病13例、3种疾病5例。患者入院后对患肢暂行皮牵引制动及各种必要的检查,术前积极治疗内科并发症,使其达到能够耐受手术的标准,征得家属同意,尽早手术。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13例,腰硬联合麻醉3例,其余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2h,平均失血量200~300ml,术中需输血4例。术后安全返回病房,住院期间无内固定松脱发生,2例压疮患者出院时均愈合,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平均住院日15天,且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愈合良好。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心理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等内科疾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急燥、焦虑不安、烦躁等。在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安慰,关心体贴患者,及时解决其生活问题、舒适问题、疼痛问题、睡眠障碍问题,取得其信任以增强或保持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并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愉快地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手术前均按患者个人评估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积极的配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2皮肤护理因骨折部位疼痛,患者不愿意翻身,造成强迫而发生褥疮,尤其合并糖尿病患者,多给以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加强皮肤清洁。
2.1.3疼痛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解除或减轻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疼痛剧烈,特别翻身时容易引起骨折部位移位,引起并加重疼痛。本组患者使用三人翻身法(一人立于床尾牵拉患肢,一人分别将手伸入患者的肩和背下,另一人将手伸入臀和肢下同时用力翻转,应保持躯干、臀、患肢在同一轴线),尽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必要时可应用止痛药。
2.1.4生活指导给予本组病人术前积极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行深呼吸锻炼,协助翻身;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患者术前功能锻炼:主要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运动;指导并教会家属及患者学会床上大小便。
2.2术后护理
2.2.1伤口及引流管护理术后72h内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等。引流管一般留置24~48h,术后要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严格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2.2预防并发症老年人骨折患者因卧床时间长,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
2.2.2.1肺部感染的预防老年人由于肺功能减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功能及保护性咳嗽反射敏感性下降,易因分泌物贮留引发感染。术后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体弱者咳嗽无力,痰不易咳出,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极为重要。对于本组病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有:术后每隔1~2h促使患者进行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适当抬高床头低半卧位,预防坠积性肺炎;合有慢性支气管炎及有痰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以减轻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稀释痰液,并定时拍背,促使痰液咯出。
2.2.2.2褥疮的预防老年病人因皮肤干燥、弹性差,骨突出部位局部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引起褥疮。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均平卧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定时翻身,每2~4h变换1次,并定时为患者按摩骨突受压部位皮肤,以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大小便,防止皮肤擦破损伤。
2.2.2.3尿路感染的预防老年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易引起尿潴留;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减少,阴道pH值相对升高,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另外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内科疾病更会使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受到细菌侵袭。因此,对这类老年病人要保持清洁卫生,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经常上身抬起,有助于排净膀胱中尿液。本组病例有50例均留置尿管3~5d不等,每天给予膀胱冲洗,严格无菌操作;每天行尿道口及会皮肤护理;翻身时应始终保持尿管处于低位。
2.2.2.4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一旦发生可导致严重后果。术后7~14d内如发现患肢疼痛加剧,压痛明显,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3],则可能有DVT的发生,应立即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4]。术后对本组病例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等,尽早鼓励病人进行下肢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活动(每h活动患肢肌肉10~20次),抬高患肢,以增加静脉回流,定时为患者按摩患肢。
2.2.3功能锻炼术后24~48h在床上练习屈曲髋及膝关节活动;1周后可坐起和离床扶拐步行训练,患肢不负重,2~3周可行部分负重练习,骨折愈合后方可弃拐。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3d即开始下床适当站立、行走。
3.小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股骨粗隆部血管丰富,一般不存在不愈合问题。但治疗不当极易发生髋内翻等畸形愈合,对活动及生活影响较大,传统的牵引治疗方法因卧床时间长极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例,占6%,褥疮2例,占3%,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占3%,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好转,未遗留后遗症。术前认真评估病人,全面了解病情,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专科护理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毕世伟,修春娥.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7,16(3):41-43.
作者单位: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
胸腰椎骨折比较复杂,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手术大出血多,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胸腰椎骨折45例,均行手术治疗,护前、护后的护理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23~52岁,平均39.3岁。高处落伤34例,车祸伤11例。伴下肢骨折6例。伴胸部损伤3例,伴腹部损伤2例,
1.2 手术方法 后正中切口中,切开皮肤、皮下、腰背筋膜,分开骶棘肉,显露关节突,在伤椎上下方椎体打入椎弓根钉,以横突中轴为水平线,关节突外缘为垂线,交叉点为进钉点,垂直椎体,向内倾斜15°,钻孔,测深,攻丝,拧入螺钉,适当撑开复位,有神经症状者行椎板切除减压,将切除的骨颗粒放于横突植植骨。
1.3 结果 44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有1例发生骶尾部。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同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让患者不必担心过多,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希望恢复,让患者有信心有勇气,同时也要同患者讲明手术有风险,希望理解。
2.1.2 术前熟悉患者的双下肢的运动、感觉情况、大小便情况,以便与术后进行对比,术野皮肤注意有无伤口,需伤口无感染才能手术,术前皮肤准备要彻底,术前3 d清洗手术区,用消毒巾盖住。骨突起的地方如骶尾部、大粗隆、腓骨小头要注意压疮,用棉垫、气圈保护。向患者讲述手术治疗的过程,手术的时间长短,手术医生的工作经验,让患者放心。术前多做深呼吸运动,预防术后肺部感染,防治感冒。术前注意有无胸痛,有无呼吸困难,注意发生气胸或血胸的可能,必要时行胸片检查。注意有无腹痛,必要时行腹部B超或CT检查,注意有无血尿,注意泌尿系损伤的可能。术前皮肤准备要彻底,备皮范围要足够,采有术前连续3 d,2次/d清洗皮肤。
2.1.3 注意翻身防褥疮,行局部皮肤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使用气垫床。小便困难要停留尿管,注意尿道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水果、纤维素多的食物,多吃蜜糖水,芝麻糊。便秘患者可使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必要时行温盐水灌肠。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伤口有无裂开或积液积脓,伤口有无红肿,注意引流量,24 h引流超过200 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引流袋一天更换一次,注意引流管有无打折或堵塞。注意患侧肢体有无麻木,注意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有无好转和加重,如果加重要报告医生,可能会是血肿压迫或螺钉位置不好或植骨块移位。
2.2.2 注意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可能性。患者有无肿胀、疼痛,有无活动障碍。深静脉栓塞患者,挤压小腿会疼痛。随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行血管彩超或行CT下血管造影,术后鼓励患者多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多行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主动活动。护士可帮助活动下肢各关节,行双下肢大小腿肌肉按摩。
2.2.3 没有瘫痪的肌肉同样行康复活动,肢体不康复时,保持功能位,膝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防止跟腱挛缩、足下垂。多行腰部肌肉的锻炼,头和肘双足跟用力使腰部离床,维持5 min,休息10 min为一组,每次做10组,2次/d,注意不要过度活动,防止受伤,要循序渐进。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胫后肌、长伸肌、趾长伸肌活动。多行双下肢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术后床上翻身防褥疮,摇高床头,多咳嗽排痰,多做深呼吸运动。
2.2.4 术后不完全瘫患者插尿管时间不要过长,防止泌尿系感染。对不全瘫患者,停留尿管,定期夹闭,尿袋更换1次/d。
2.2.5 术后平卧6~8 h后可行患者翻身2~3次,翻身时注意整个身体一齐翻身,采用轴样翻身,一护士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护士扶住骨盆处,使患者成一整体翻身,不要扭转。术后定做支具,3~5 d后带支具下地多行走,配带支具约3个月。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较常见的骨折,患者受伤后腰背部会疼痛,入院后需立即止痛处理,使用吗啡效果较好。患者需要绝对卧床,腰背部用枕头垫高,在去行各项检查时,搬动患者要小心,要4~6个人,将双手插入胸背部和腰背部,不能将患者抱起过床,也不能将患者扭曲,防止脊髓损伤,加重病情。
患者入院后要将病情讲明,做好心理护理,要患者有信心,有勇气,树立必胜的信心,患者不全瘫痪患者有希望恢复下肢肌力,有希望下地走路。患者一入院,腰背部不痛情况下多行双下肢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活动。多行双下肢按摩,骶尾部多行按摩,防止发生褥疮。
胸腰椎骨折患者有的合并脑的损伤,所以护士要注意神志的改变,如有病情变化,随时报告医生。有的患者会有胸部损伤,注意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行胸片检查有无血气胸。有的患者合并腹部脏器损伤,注意患者血压、心率、脉博变化,必要时行腹腔穿刺,B超检查腹部脏器有无损伤。
术后患者的护理要注意深呼吸,用力咳嗽,将痰排出,患者适当摇高床,多行大力拍背。术后叫患者多饮水,尿袋更换1次/d,尿道口要用碘伏原液消毒,尿管1~2 h开放1次,用呋南西林冲洗膀胱,2次/d,能自主小便的尽早拔除尿管。曲艳[1]报道50例胸腰椎骨折的护理经验,患者的下肢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1例生活能自理,9例重返工作岗位。朱丽芳[2]报道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多注意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沈玉兰[3]认为胸腰椎骨折翻身要小心,不要扭转身体,防止加重损伤。李苗[4]认为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胸腰骨折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正确的护理,使患者下肢的功能、大小便功能有较好恢复,早日能够生活自立,重返工作岗位。
参 考 文 献
[1] 曲艳.胸腰椎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209.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骨科在本院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的护理资料,年龄30~62岁之间,平均年龄39.5±4.3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股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13例,椎骨骨折10例,手部骨折6例。
1.2 方法
将60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焦虑抑郁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性的外科手术护理,如协助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及其他针对性治疗等。
1.2.2 研究组
1.2.2.1 防止感染准备
术前准备:于术前给予研究组患者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到手术时要求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防止发生手术期感染,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患者给予追加抗菌药物。术时:对开放性骨折手术应用肥皂水、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聚维酮碘等依次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然后再常规碘酊、乙醇消毒皮肤。
1.2.2.2 疼痛药物干预
在术前对疼痛原因清楚、性质明确的患者,如手术切口疼痛,应采用预防用药和定时用药。如给予骨科患者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联合超前镇痛方案;硬膜外间隙预先置管, 术后定向硬膜外间隙注入小剂量长效局麻药或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
术后用镇痛药物前, 应观察和检查手术局部情况, 以明确疼痛的发生原因。术后需要应用镇痛药者, 应首先采用非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联合应用, 尽量不用或少用麻醉性镇痛药;对于术后镇痛药物, 首先从最小有效剂量, 通过肌肉途径给药;且用药间隔长,用药次数少;用药时间应短, 通常镇痛药的应用不应超过48h。
1.2.2.2 心理干预
主要对骨科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性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1.3 数据处理
记录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分析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在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第10d,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