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6: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行业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结构方程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企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生产改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国工业利润增速比2013年回落8.9%的情况下,我国37 607家规模以上食品行业企业克服各种因素影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 933亿元,相比2010年的6.30万亿元增长了79.9%,同比增长8.0%,年均增速高达14.8%;实现利润总额7 581.46亿元,同比增长1.2%,年均增长18.2%,比2010年增长95.1%;上缴税金总额9 241.55亿元,同比增长7.2%。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测算,2014年全年食品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11.0%,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在保障供给、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企业数量多、分布散、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触目惊心。2015年的公众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跃居企业最该负责的社会问题第二位,公众对履行社会责任最不满意的行业前三名中,食品饮料行业以超过半数51.9%(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报告(2015)》)的比例高居首位。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把食品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201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虽然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取得了一定进步,企业3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已经由2013年的26.4分提升至32.9分,由旁观者迈入起步者阶段,但是食品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在披露社会责任的行业中位于中下游水平,排名靠后,食品安全状况仍旧不容乐观,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有待提高。面对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与表现出来的问题,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将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挂钩,有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相关研究综述
从逻辑上看,学术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一直放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否应该需要履行的研究上,而实务中关心的则是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问题。迄今为止,主流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当然也有部分选择规范研究或者案例研究。规范研究主要是梳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进程,论述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范围、作用等。案例研究以特定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承担情况为基础,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和影响,如徐金发、郗河(2009)对华立集团的研究,丁睿(2010)以苏州园区某外资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王海龙(2011)对中广核集团的研究等,均为学界提供了经验借鉴。
实证研究大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外乎为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研究区别一般在于选择的样本数量、时间跨度以及行业的差异。例如李菊、孔玉生等(2010)选取的是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的121家公司,牛晓琴等(2012)以2011年度一季度百强上市公司为样本,彭荷芳、陆玉梅(2014)独辟蹊径,选择民营企业为样本,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借助不同的指标选取法或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Peters和Mullen(2009)选择的是KLD指数法,借助了时间序列模型对两者间关系展开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向关系。Laszlo(2003)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员工和消费者的忠诚度会受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Munasinghe等(2013)从社区、环境等四个方面直接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中有关资产收益的指标进行的回归分析,也发现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间的正相关性。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关系或者负向关系的研究时一般样本量都比较大,主要代表有Brammer等(2006)选择的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全部上市公司数据、Lee等(2009)选取的澳大利亚DJGI数据库中的数据、Abraha等(2012)选用17 465家企业的数据,这些研究发现财务绩效用市场指标表示时,往往检测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是负向的关系。当然,也有对不同行业的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如李伟(2012)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在不考虑可持续增长时是负相关关系。
综合来看,学术界在分析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时,在实证方面选取的方法主要是回归分析方法,数据来源选取的也以上市公司数据为主,得出的结论也是两者之间明显的正相关、负相关及不确定关系,对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并不常见,目前仅有陈可(2010)、王晓巍(2011)、刘建秋(2011)、Xu(2011)等做的研究。更深入的涉及二者相互影响关系、是否存在时间序列上的滞后性以及衡量社会责任指标的数据是否完善等研究仍少有人涉及。本文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程度较大的食品行业,结合路径分析,度量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贡献度,能够弥补一般线性回归只能研究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缺陷,为两者之间的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三、实证过程
结构方程模型(简称SEM)是可以放松对变量正态分布假设的分析模型,结合了多重回归分析、因子分析、通径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的优点,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变量,累计的统计误差也相对较小,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等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衡量了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并测度了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时对企业财务绩效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程度问题。
(一)变量的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包括三种变量关系和两个基本模型。三种变量关系为可观察变量、潜在变量与误差变量。一般将潜变量分为内因潜变量和外因潜变量,表示潜变量之间的一定因果关系,内因通常为因,外因为果。
本文可观察变量是指可由企业财务报表和相关财务数据直接获得的财务比率等指标,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都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作为潜在变量由其他指标构建。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内因和外因说,目前公认的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等内容,一般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衡量,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衡量企业社会责任需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外因潜变量,其变量的选择和公式如表1所示。而企业的财务绩效一般由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价,这些能力被看作是SEM中的潜变量,衡量指标详见下页表2。
(二)模型的构建
SEM的两个基本模型由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组成。测量模型是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用于描述潜在变量和观察变量之间的共变效果,验证衡量指标对于测量变量的影响性大小。对于潜在变量的描述和衡量构成了测量模型,本文的潜在变量有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两个,因此测量模型的表达式也有两个,如公式1和2所示。
y=Λyη+ε (1)
x=Λxε+δ (2)
其中,y表示用砗饬坎莆窦ㄐУ母髦副昃卣蠹式;η为企业财务绩效的表示变量;x代表了本文中用来衡量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责任的指标矩阵;ξ表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变量,如对股东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等;Λx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载荷矩阵,即指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程度;同样,Λy表示指标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矩阵;δ和ε表示测量模型的误差项。
结构模型表示了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和因果关系,对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构建和验证,也可以看作是潜变量间的路径分析。一般的表达为公式3。
η=Bη+Γξ+ζ (3)
其中,B为企业财务绩效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矩阵,Γ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系数矩阵,表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贡献大小;ζ为模型的残差矩阵。
因此,根据前述变量指标选择,将本文的概念模型转换为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变量关系路径图,如图2所示。
在此模型中,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外因潜在变量有6个,分别是企业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和政府的责任,椭圆连接的箭头指向各自的观察变量,例如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由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和每股净资产这三个观察变量来衡量,δ1,δ2,…,δ13为对应观察变量的误差项。企业财务绩效则有4个潜变量构成,向右的箭头对应的是各变量的观察变量,ε1,ε2,…,ε12是对应的误差项。图2所设计的结构方程关系图中,并没有将外因潜变量和内因潜变量自身的关系包括进去,但是可以通过结构模型转换的矩阵形式看出变量内部的关系,具体的结构模型矩阵表达式如公式4所示。
结构模型可以识别需要满足t法则,即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量t≤(p+q)(p+q+l)/2,其中p为内因潜在变量的观察变量数,q为外因潜在变量的观察变量数,在本文的模型中,p=12,q=13,简单计算得出所需估计参数的个数不能超过325个,而实际需要估计的参数分别为8个参数矩阵Λx、Λy、Β、Γ、Φ、Ψ以及两个随机误差项矩阵中的未知参数,满足t法则,模型可以识别。考虑到食品行业企业变量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假设不一定成立的情况,本模型参数估计过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根据研究需要,以沪深两市全部A股食品上市企业2011―2014年的公司年报为研究对象,手工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数据,通过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出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值,以此来衡量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样本数据收集后按照以下标准筛选:剔除在样本期间因业绩过差被冠以S、ST、*ST的公司;剔除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剔除上市时间晚于2010年的公司(留下的为处于成熟期企业,这时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意愿向社会责任投入,排除初创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
最后按照筛选标准对样本进行整理,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数量为35家,有效观测值超过3 500个。本文行业分类标准采用的是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版)》,食品类企业隶属制造业大类之下,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以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三个门类的企业。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深圳证券交易所官网以及锐思数据库(RESSET),使用的软件程序为LISREL 8.80。
由于SEM模型中选取了大量的观察变量,不同的衡量指标往往量纲不同,为了消除指标间单位量度的不统一性,使用数据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离群数值现象,所以从两种处理方法中选择了z-score标准化,详见公式5。
Zi=(xi-xi)/Si (5)
其中,xi代表观察指标Xi(i=1,2,…,17),xi表示其平均值,S则是指标Xi的标准差。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SEM从设定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开始,通过多次拟合结果检验和判断这种相互关系,并通过不断优化寻求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推断变量间的关系。SEM中常用的判断模型与实际拟合结果的检验指标有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之分,绝对的拟合指数包括x2/DF、RMR、RMESA、AGFI等,而相对拟合指数以NFI、CFI、IFI等为代表。
模型拟合输出结果和常用拟合指标标准如表4所示。其中,x2/DF是测定系数,x2(Chi-Square)与自由度(Degree of Free,简称DF)之间的比值,也可以称之为差异度与自由度之比,一般样本确定后自由度根据独立随机变量的个数和样本统计量的大小确定,因此x2/DF的大小在拟合过程中改变量基本取决于x2的大小,x2检验的是数据间的相关性,对样本较为敏感,样本质量、数量以及模型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影响较大,进而通过x2的数值大小反映出来。一般认为x2/DF指数的系数小于5较好。本研究中初始的x2/DF拟合优度指标为12.09,进行修正后值下降到7.14,虽然仍旧大于5,但是考虑到食品行业企业的上市公司样本数量较少,计算出来的自由度DF值较小,对模型的影响较大,与现实情况较为相符,这个拟合程度勉强可以接受。GFI(Goodness-of-Fit Index,简称GFI)是拟合优度检验,反映了设定的模型对实际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而像本研究中变量较多时可以用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标AGFI,这是考虑了自由度之后的模型拟合度,降低了模型本身选取复杂程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拟合优度在标准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说明模型与实际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平方平均残差的平方根RMR度量了拟合残差的一种平均值,说明样本方差和协方差在假定模型正确的情况下估计值的差异,一般RMR越小越好,最好小于0.05,说明拟合较好,如果RMR等于0,表明模型完美拟合。RMESA为近似误差均方根,是残差项的均方和平方差的算术平均根,反映了理论模型与完美适配模型之间的差异,数值越大越不理想,通常认为凡是在小于0. 08范围内的值是标准范围;还有标准化拟合优度指标NFI、比较拟合优度指标CFI、增量适配度指标IFI的数值最好要超过0.9向1靠近,越近越好。由表4第3列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各拟合指标基本都在指标标准的范围之内,拟合值较为理想,反映出模型的路径设定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的情况。而第2列中模型的初始拟合结果与拟合标准不符的原因在于:初始模型路径设置时,将外生潜变量企业社会责任和内生潜变量财务绩效之间默认为两两相关,设置了较为复杂的路径和变量间关系,且都是用财务指标衡量潜变量,内生和外生的可观察变量之间共线性情况较为严重,因果关系不能有效辨别。
表5是模型设定的企I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系数和t检验值,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程度的贡献率,如在对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时,股利支付率占有的相对比重较大,而在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时,考虑主要业务成本利润率一般作用不大。整体而言,按重要性来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因素分别是股东、消费者、政府的利益,企业仍较为关注与资产和利润相关的指标,这与现实情况也较为相符,正因为企业主要关注的是资产和利润,进而关注对股东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因此很可能会为一定的利益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造成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隐患,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
表6结果显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责任对财务绩效提高的贡献程度(ξη)由高到低前三位分别为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结合现实意义来看,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路径系数最高,即直接影响财务绩效,凸显了股东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密切关系,反映出资本在企业财务绩效中的重要性;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程度,体现了食品行业企业消费者能力的重要性,因为消费者对企业利润的创造、品牌的建立和传播至关重要,因此当食品安全问题在消费者群体中爆发时,企业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企业对政府履行社会责任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也较大,这也验证了在我国转轨时期下政府在企业社会活动中的地位,或者说企业对维持与政府良好关系的认识程度,政府的作用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不容小觑。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将原本无法直接测定的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量化,并以我国食品上市公司2010―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和分析了食品行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时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表明:食品行业企业向不同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的履行对财务绩效各方面都存在影响,对财务绩效影响程度的排名依次是:对股东社会责任的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以及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此外,进一步理顺了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起到的促进作用,为食品行业企业重视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提供了实证证据。在研究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时,要考虑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付出成本的结构比例。不足之处在于选取样本时没有考虑时间序列的影响,选择模型中变量的衡量指标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等,这些均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上述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一是整合相关国际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作为参考标准,采取建立较为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建立与网络平动的动态监管机制等措施,完善和健全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法、卫生法等专门行业法律法规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问题的规范和罚则量化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强化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规范,扩大对社会责任的监管范围和监管对象,增加专项抽检和诚信规范内容,完善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三是引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和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组织管理团队研究和学习国内外社会责任履行的国际标准与案例,把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战略规划高度,转变管理者利润为主的观念,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四是建立并完善利益相关者制衡的治理模式,协调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优化企业资源配置。X
参考文献:
[1]M.A.T.K.Munasinghe,D.C.U.Kumara.Impact of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s of Plantations Companies in Sri Lanka[J].Journal of Emerging Trend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s,2013,4(3):371-376.
[2]Lioui Abraha,Sharma Zenu.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Disentangling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2,78(3):100-111.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11-01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利用其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性金融服务。主要是消费理财和投资理财,具体业务包括转帐及汇兑结算业务、资金融通业务、收付、保管、理财咨询等。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已比较成熟,成为其银行金融业务的主要产品,其比重一般都占银行业务量的30%以上。相比较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存在的问题
1.经济体制和客户认识双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使得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等投资领域,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有限,难以满足客户全方位,一站式的理财需求。分业经营使得银行无法与非银行机构积极合作,无法根据客户自身赢利要求、风险承受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条件,制定个性化的理财管理计划,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各领域的不同配置。另一方面客户对理财业务的认识不够。许多客户仅了解传统银行业务,认为到银行办理业务就是存取款,对银行新兴的个人理财业务知之不多,不少客户到银行理财就是单纯追求高收益、高回报,他们认为银行理财一定是风险低、收益高,同时又不能接受风险。不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客观规律。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理解偏差,阻碍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个人金融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股票、基金、保险、外汇、税收等知识,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国内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多是原来的网点柜员,理财技能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对证券投资和保险业务等了解不多,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限制了理财业务的发展。
3.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目前,各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基础仍停留在银行内部产品或服务上,差异比较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零售业务:银行卡、个人贷款、个人储蓄、缴费;代销业务:包括债权、基金、保险等各类产品;投资业务:包括外汇买卖、期权交易;日常客户服务:包括理财投资咨询,帐户管理,开具存款证明等。
以上四个板块构成的理财业务只能为客户提供浅层次服务,多数表现在服务便捷、环境优雅、成本让利等,真正的投资增值功能处于弱势,且此类业务技术含量较低,一家银行的业务,很快被同业复制,各行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代客理财的重点略有不同。
二、商业银行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1.根据所处金融环境,明确银行的市场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所有顾客心目中的最佳银行,也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顾客需要的全部服务。银行必须有选择,并在市场上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试图按实际业务范围把银行同其他银行区别开来,以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中的较佳银行。具体到银行的各基层行处,要根据自己所处区域和本行在当地的竞争优势,明确本行的战略定位,帮助顾客了解自己与竞争银行之间真正的差异,这样目标顾客就能明白本行是对他们最适合的,最能满足他们服务的银行。
2.进一步细分市场,选定目标进行差别化服务。客户分类十分重要,商业银行细分是界定独特客户群体的过程,也是正确地进行目标市场差别化服务的前提。我们要把使用银行不同产品和服务、并为银行赚钱最好的客户找出来,以集中本行资源服务于目标客户。
在市场细分时,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通过向客户发调查问卷、委托中介机构做市场调查,深入地调查了解需求,发现市场机会,采取更有效的营销对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在本区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细分市场推行差别化营销时,一是注意深挖富裕阶层潜力,为他们量身定做产品和服务。如为专业人士服务,为医生、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特色产品、进行帐户管理;为中小企业家、民营企业家提供小额融资业务、资金结算;为高端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财务顾问、个人资产增值服务等。二是在营业网点中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统一标准的优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普通服务区、贵宾服务区等为客户实行分层服务。
3.提高客户经理素质,造就一支精干的差别化营销队伍。运用差别化服务策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更需要打造一支能为中心客户、重点客户提供贴身服务的精干差别化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既要熟悉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又要具备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挑选人才、岗位交流、全方位素质培训、跟班实习等方法来培养、锻炼本行的营销队伍。
(一)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
一些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偏差,头脑中存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简单,谁都能够胜任的错误认识,导致对财务工作管理不重视。
(二)财务人员选用随意性强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为规模小、编制少、人员较少,谁年轻谁担任、谁事少谁担任、谁好说话谁担任,许多财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
(三)专业水平不佳
财务人员的专业会计水平较低是我国行政单位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导致单位内财务运行状况受到较大影响。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①财务人员对单位内业务相关凭证审核不严密,对业务的总体消费金额以及领导层的审批不全面,认为只要有领导的签字即可进行消费金额报销;②财务人员在进行记账等相关凭证填写的时候,未按照相关规范及标准,对待账目更改地方未加盖个人的印章,仅仅依靠涂改等修改方式,对账目后期的清算带来较大的困难;③财务人员对账目凭证的管理也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管理,导致账簿和报表等资料在存储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四)职业素养不高
财务相关人员在进行公司财务运行的时候,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一个较端正的态度,导致账目在审查方面缺乏严谨性。财务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责任心的缺乏使得其法律意?R较为淡薄,容易出现弄虚作假、公款报销和虚列支出等问题,存在部分人员利用职务侵吞单位的经济利益。加上单位内对财务人员缺乏一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的方法
(一)建立财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制度
要进一步严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准入制度,采取公开招录、竞争上岗等途径,优先录用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岗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提出要求,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
(二)定期培训,增强其专业知识水平
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决定单位内财务运行状态和水平的本质性因素,因此,单位内的人事部门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其业务能力的培训,增强人员对财务法律法规的熟知度。在日常财务业务中,必须要充分明确人员的工作内以及职责的分配,严格按照报账平整的标准进行审核,严格按照公司和法律的规定进行财务活动。加强对财务相关人员在管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方面的重点培训,加强对其学习意识的培养,要求其不断更新自身财务知识,以提升其专业能力水平。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
财务工作本身对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要求极高,只有充分的具备德、勤、能、廉等优质的品行,才能够称之为合格的会计人员。因此,在保证其专业能力合格的基础上,应当充分的重视其职业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教育。合格的会计财务人员,需具备的最基本道德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以及廉洁自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将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放在人员培训的重点为知,在其思想教育的工作中,需要定期进行上下级的谈心,以不断提升员工对本单位的工作忠诚度,严格杜绝工费报销或假账等情况;②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对其灌输财务工作疏忽可能对公司带来的损失,以纠正其对岗位的端正态度,利用公司制度进行财务人员行为的有效规范,同时配备一定的财务人员奖励和升职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③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其财务法律观念,减少违法乱纪等情况的发生。
(四)完善单位内财务人员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专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2009年以来,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迅速发展,招生比例大幅提高,招生专业逐步增加。2010年,为适应社会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在参照国外高校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新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MIB,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完善了我国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体系,创新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0年教育部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之初,首批有78所高校获得授权。这些学校中,有25所是经贸类专业院校,69所院校设有经贸专业博士点,其中50所为“211”院校,呈现出经贸专业学科背景突出,学校综合实力强的特点。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20所院校为新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经贸类专业院校3所,外国语类专业院校5所,其余还包括政法、海事、理工、邮电、交通、服装、民族等各专业类院校。与第一批获授权的院校相比,新增的培养院校多为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类院校,综合实力不如第一批院校突出,且多数为非经贸类院校。这些院校如何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MIB人才培养体系,确保MI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明晰国际商务的学科定位
MIB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企业与高校、教师与学生对MIB的认识仍处于初期阶段。新增MIB培养单位应首先明确国际商务的学科定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学科框架及课程体系,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
一般来说,人们对国际商务的认识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商务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投资的综合,因此属于经济学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商务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国际扩展,因此属于管理学科,其课程设置应该以国际营销、跨国经营与管理、全球竞争等课程为主。国内各高校由于自身学科传统与背景的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偏向经济学或偏向管理学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向。然而,国际商务是一门整合学科,不能将国际商务简单地等同于国际贸易与金融,也不能将其局限为国际企业管理。赵忠秀指出,国际商务并非简单地将企业的商务活动扩展到国际空间,而是在全球性、区域性、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多个层面上开展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活动。邓宁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确实,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国际商务研究都要使用到各门学科的方法论,但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Oded Shenkar教授也将国际商务比作医科中的“儿科”来说明国际商务是一个整合学科。上述学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国际商务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宽广性和整合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各学科的方法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立足行业需要制定培养方案
与综合性和财经类院校承担为各行业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任务不同,行业专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行业急需的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行业专业院校应紧密结合本行业国际化特征,突出行业自身特点,在提供国际商务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行业相关及行业急需课程。当今世界,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竞争进入新的时期,国际市场的日益复杂和瞬息万变使各行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不同的行业,其国际化的阶段和方式各不相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强调立足行业需求来培养MIB人才,既能利用和发挥各行业专业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也能提升专业院校MIB人才的竞争力,更能为行业和企业输送更多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企业所有者与财务人员间关系是一种委托——型的契约关系(个别家族式企业除外)。在企业中,由于各利益方的地位、分工、偏好、行动不同对企业内部信息的传输、甄别和加工存在成本也有差异,导致某些利益方拥有私人信息,而其他利益方却不知情,比如,企业管理层比股东、债权入、政府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财务信息、股东比债券人拥有更多的财务信息、大股东比小股东拥有更多的财务信息。一般情况下,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直接掌握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最新、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因些财务人员可能对某一利益方或某几个利益方采取隐瞒真实情况等不正直和不诚实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其行为有投机取巧、见机行事、有意隐瞒和歪曲信息等,这就会产生财务道德风险。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更大风险
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问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都给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但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特别是金融性业务的拓展,往往容易出现一种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就是业务发展与有效监督机制不能同步进行,业务和技术有新的发展,而有效的监督跟不上,一些信誉欠佳的企业在经济往来中就会出现投机现象,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更大风险。
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
1、与财务人员建立长期委托一关系的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类专业人才的流动率都比较高,企业财务人员也一样,他们对自已的职业生涯缺少长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与财务人员的长期委托~关系来规避财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可以激励财务人员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是可以减少出现道德风险问题的机率的。
2、建立财务人员的声誉市场
对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而言,建立财务人员的声誉市场,对每一个从事财务工作的职工建立一个声誉评估机制,可以较好地约束财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这样,从事财务工作的员工为了获得良好声誉、在聘用市场上进一步获得聘用,他们就不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已的前途。
3、加强外部监督和惩治违规力度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见,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却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问题开展探讨。
一、现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质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按国家统计口径,所谓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现代物流人才是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整个流动过程综合起来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体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产或商品流动中,实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既能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物流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各类物流人才,助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等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主要是指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或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员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形状,中、高层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是企业的灵魂。物流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基层的操作应用人员,有资料统计这类人员占到企业人员总数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和掌握技术的先进性,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其管理人员要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生产的工艺流程。随着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物流业既需要高层的决策、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只有实现了对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才能满足物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发达国家物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和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和保障了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欧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他们首先是在大学内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再者就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上同样要抓好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为补充,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为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人才分为学术型、技术应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类,其中后二种类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物流人才的任务,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后二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是以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结构,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作为切入点,把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社会有关方面可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师生从事物流学习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培养、锻炼,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二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国内外物流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选聘物流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和教学顾问。
2.加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开展非学历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提高在职员工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根据现有职工情况,分层次、分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养行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积极开展物流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体现出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区别和优势,这也是重庆市的部分物流企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务,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整合社会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建立由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相互沟通联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对企业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支持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物流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与提高,把职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使培训工作真正对提高物流人才素质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物流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开展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基础
1.管理类知识。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物流系统运行等企业管理问题,此外,物流管理人员还应了解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
2.法律、法规知识。物流活动都是以合同方式进行承诺,物流服务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对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文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3.数学相关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物流业务涉及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要对其市场预测与决策、数据的计算处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论、统计学、高等代数学等数学知识;面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运筹学、系统分析等数学建模知识工具。
4.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处理的,因此学习和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
5.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物流一般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开展物流作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才能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具备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要成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对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还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发出的信息,货物在途、出入库情况、物流运行状态等,需要物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展物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突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此外,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处理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开展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对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对于促进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增强,给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带来更多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如何从产品和服务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已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理财产品的创新发展
产品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与前提,是维系客户的纽带与创造收入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若想发展,必须加强对产品的创新能力,积极设计并引进新品种。产品的设计与推出,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市场细分原则,哪里需要服务,确保每个产品都有相适应的市场,并让客户从中获得效益。以我国当前发展状况来看,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快产品创新:一是改进型。在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础上进行整改、组合或包装,使之完善结构、形式及功能,进一步突出内容特点;二是模仿型。即模仿其他银行推出的产品,并调整、优化成为自己的产品,尤其借鉴国外成功的金融产品,可降低开发成本;三是组合型,将现有产品进行组合,推出“套餐”服务。
二、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
分层服务的开展,并不意味着服务的歧视性,或者只为优质客户、重点客户服务。分层服务主要满足不同客户的理财需求,以他们在银行中投入的利润为参考依据,给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利于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提高银行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重点实行高端客户服务,如VIP客户、贵宾卡、个人理财工作室等,为贵宾客户提供定制优惠,开通更多便捷的服务渠道,对这些客户实行特别服务,但是却忽略了数量更多的普通客户;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多针对高端客户,而普通客户却对理财知识了解较少。以国外大型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他们同样重视高端客户的开发,为高端客户提供有区别的服务,但同时并没有忽略普通客户的更大市场,只是在提品的种类及服务人员方面有所区别。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应细分客户,针对各个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服务。对于高端客户,除了基本的硬件条件之外,还应提供如理财室等软件服务;对于普通客户,则提供一般性理财产品,让个人理财业务走进千家万户,挖掘市场潜力。
三、实现战略共赢
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发展,发展战略眼光,加强与横向企业的合作,探索混业经营模式。以目前情况来看,银行业还不能直接涉足保险业、证券业。但是在《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和业务。因此,银行应该加强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进一步深化理财业务,在巩固现有客户基础上,寻求更多潜在客户。近年来,随着光大、华夏、广发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国家可能会在金融混业方面适当做出让步,再加上建行、工行、交行等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将逐步改善,不同金融业务产品将交叉渗透。因此,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除了关注政策变化,还应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服务方式,以确定更多客户目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
现有的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经理,大多从商业银行的网点柜员中选拔。虽然他们对金融产品有基本的理解,但是与客户需要和社会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经理培训的重视,不断完善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与职业素养。另外,商业银行应该从柜员中一批选拔高学历、高水平、或者拥有丰富金融工作经验的人才,实行系统化的个人理财业务技能培训,并组织考核其从业资格,向个人理财业务岗位输送更多人才,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队伍建设。
五、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商业化
合理的收费水平,是维持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可改善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业务收益不良、价格扭曲等问题。因此,未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应该重视定价机制的建设。首先,全面评价各种金融产品的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及成本,创新定价方式。针对特殊客户、重点业务可实行关系定价,提高业务盈利水平;其次,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收费品种,发挥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制定统一的业务收费标准,实现中间业务水平的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由银行自主确定中间业务的定价与收费范围;再次,实施切实有效的内部收益分配体制,给个人理财业务人员更多激励,避免人才的流失。通过提供高级理财的有偿服务,也是实现个人理财业务商业化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短期资金市场进行融资的利率,货币当局不再直接进行管制了,全部交由市场供求双方来决定,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为了让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对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更重要的是使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利率的变动符合资本市场价值规律,围绕资本市场供求双方上下波动,从而使利率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完全自由不受约束,我国中央银行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进行货币管制,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和在公开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监管市场基准利率,进而来影响金融产品的定价。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92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利率,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也必须被放开。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管理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真正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人,自我担负起经营等多项责任。
利率市场化是银行间竞争的需要,从而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发展,优胜劣汰,促进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市场利率化使得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处于优势。由于利率长期的管制,银行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银行被迫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如股票、信托、债券等)发展,利率的管制制约了银行业务的转变。如果利率不放开,那么各银行的利率都差不多,银行之间缺少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长远未来。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的压力
(一)风险加深于利率的不断波动发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对于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来说,风险也是随之而来的。具体来说,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风险和选择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最基本的利率风险形式。这种风险主要指的是因为重新定价时间上的无法统一,对银行相关业务造成的一些风险。
收益率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是一种收益不能确定的风险,是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债务结构不能相互协调所造成的风险。
选择性风险。又称又称期权性风险,在长期贷款得提前偿还和定期贷款的提前支取上得以表现。由于理财产品的到期日不同,银行面临选择性风险较大。
(二)放松利率管制消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优势
一方面对非银行类金融的监管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创新优势,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严格监管遏制了商业银行的??新行为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形成之前,监管机构应该在平日的存款指标等方面,以及风险管理和运营管理,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即使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有很好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监管过严,一直没有办法跨出金融创新的第一步。相反互联网金融由于相关法律尚未完善,很好的规避了金融监管,在个人理财产品上进一步创新,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面对现在多元化的理财产品,相比较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法尔更加具有竞争力,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状态。
(三)增强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压力
面对市场化的不断加快,阿里集团、百度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他们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可实现T+0,并且收益也高。同时,中信、浦发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他们所推出的理财产品的创新度高,投资收益也高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市场利率化的不断推进,各金融机构的产品层出不穷,客户在选择上很容易趋向于高收益的产品,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压力不断加大,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凡是有利有弊,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既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会,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挑战。面对机遇,商业银行要抓住,面对挑战,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对策妥善处理。
(一)面对市场利率化风险的加大,制定相关保险制度
市场利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随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面对银行破产法的颁布实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重要,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也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例如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若非保本类型的理财无法兑现时,若银行无力承担,那么损失只能由储户自己承担。长此以往,银行的长远经营与发展则面临巨大的考验。
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存款和保本型理财的保险制度,当理财产品在到期时,银行因破产无法给储户应有得收益,那么可以依靠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和损失。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了客户的权益,也维护了银行的信用,稳定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提高理财业务的定价能力,积极借鉴国外模型
我们应当在借鉴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国外定价模型
首先,使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FTP)。这种模型能够优化资源结构,合理的引导定向,更加集中的管理市场的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这种定价模型,可以把业务和产品进行合理划分,将收益和指标的内容量化,并进行评估,将产品的评价标准,风险预测和产品定价进行统一,加强产品定价应对市场的能力。
其次,利用好收益率曲线,为存款和保障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定价,用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得利率与收益曲线形成稳定的关系。
(三)加大理财业务创新指标的管理
面对利率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也趋向同质化。央行不断鼓励商业银行进行?a品的创新开发,商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推出多元化的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2016年推出开放式新型理财“同鑫携利”,在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从实践中发现业务的亮点和个性化。这样不仅可以应对市场利率化的发展,也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在管理上,商业银行的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创新指标的考核,严抓时效,加强管理。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技能
在利率市场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仅仅局限于资产的规划,需要银行人员能够在其他方面帮助客户,比如股票、房产、贵金属、保险等。这种形势下,不仅仅对商业银行是种考验,更对银行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商业银行既要培养银行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也要注重理念的树立
(五)借助商业保险发展契机,共同合作长远发展
商业保险由社会保险的补充变为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商业保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保险公司通过制定专门针对银行渠道的银保产品,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种类,满足了更多客户不同的理财需求。同时,也在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优势,留存更多的客户,为以后的运营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也称为财富管理业务,最初起源于瑞士,在美国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早期的理财业务主要是保险公司为兜售本公司产品采用的一种营销服务手段,由于受到当时法律制度和市场环境的限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理财业务仍然局限于简单的委托活动,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咨询顾问服务。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个人金融资产膨胀、金融创新浪潮兴起、老龄化社会来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零售业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赢利增长12%-15%。而其中的个人理财业务又占据相当份额。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产品、服务、操作和管理上都趋于成熟。由于其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利润来源。成为银行业竞争的主要焦点。
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征
(一)个人理财品种多样化
在国外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为满足客户各种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同时也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的个人理财业务种类逐渐增加,例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包括:存款服务、个人信贷服务、支付服务、投资理财服务、保险服务、私人银行服务等。
(二)科学的客户分层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定位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经营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注重进行客户分层和产品市定位,向优质客户提供更完善、周全的服务。市场分层服务并不意味着歧视或只为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它是指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它有利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开拓和银行收益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科技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广泛应用
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机整合,其主要特点有两方面:第一,金融机构与目标客户实现沟通,达成交易的途径和手段呈多样化、综合化、立体化的特点。第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普遍应用,商业银行借助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深度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理财服务。
(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成功模式的关键是银行与客户之间发展相互信任的超常规关系。银行员工特别是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一线员工是经过专业培训,精通各种投资理财工具,具有丰富理财操作经验的个人理财专家,他们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某一种金融产品,而是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客户提供旨在实现财务目标的综合性理财解决方案。客户与银行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交易型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往往通过专业认证考试,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使其成为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新亮点,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启示,我们要汲取养分为我所用,以此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
目前在我国分业经营格局还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争取在现有体制下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空间,包括:
第一,商业银行应与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广泛的跨行业业务联系,从现阶段互相进行业务发展到更密切的行业间业务交融:东部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与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模式。
第二,商业银行要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效益。
(二)打造个人理财品牌,突出自身特色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不断打造理财品牌,如花旗银行的“CitiGold花旗财富管理”、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等。都为其吸引了许多优质客户,稳定了银行的客户资源。
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更需要迎合客户心理的金融品牌,因为良好的品牌形象的树立对于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明确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应与银行的目的和形象保持一致。
第二,人力配备、资金投入方面与银行的资源保持一致。
第三,确立有效的品牌宣传策略,同时让客户了解到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四,加强品牌形象管理,对客户经理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充分的培训计划。
(三)细分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首先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确定理财产品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群体,并且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理财服务。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细分策略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地理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全方位地发展高起点、高科技、高收益的个人金融业务。经济落后或较不发达的地区,则要在巩固和完善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收付、代保管、信用卡、代保险、个人信贷等业务。
第二,根据客户收入高低进行市场细分。对中低收入提供低费用、低保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型金融业务:对高收入阶层提供高费用、高收益、多样化的金融业务。
第三,根据客户的知识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进行市场细分。不同知识阶层具有不同的金融意识,对金融业务有着个性化和选择性需求。银行应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和贴身化的金融业务;对一般客户的金融业务则应体现大众化和便利性。
(四)提高技术手段,加强技术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强高新技术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应用,以技术创新促进理财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通讯更快捷、运行更安全的理财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升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完善服务功能,使客户能感受先进电子化个人理财工具的快捷、舒适、方便。
(五)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以客户为基础的信息资料库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建立和运用客户信息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的基础。通过这一系统,银行可以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筛选优质客户。确定理财目标群体,并以此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建议,实施理财服务,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实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战略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普遍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并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理财团队。例如:汇丰银行要求其财务策划经理拥有CFP资格:渣打银行则要求每位客户经理拥有伦敦证券学院的专业资格。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想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形成特色和品牌,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战略,包括:
第一,制订系统的理财人员培训计划。选拔具备扎实金融专业知识、掌握一定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才,送进高等院校进行系统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49-03
一、引言
近年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下称KIBS)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从2001至2006年“中国知识服务各行业贸易竞争指数”当中可以反映出来,我国的KIBS竞争力虽然不断上升,但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仍处于劣势。KIBS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已成为KIBS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KIBS人才培养模式无外乎引进、内部培养、出国培训、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这样几种,本文仅就KIBS人才特征、人才培养的障碍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对策做一浅显探讨。
二、KIBS人才特征分析
(一)KIBS的产业特征
与第一、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相比,KIBS有着鲜明的自身特征:
1.高新化与网络化:KIBS是顺应高新技术的应用与代谢而产生和发展的, 成为知识智力、技术信息的密集载体;其经营业态也不断更新,表现为高新技术、互动即时,尤其需要借助电子信息与网络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得以发展,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储备、使用和扩散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它是网络信息化进程的结果和产物,是人类社会由以能源为主向以信息为主转变中产生的新兴行业。
2.无形性与不可控性:KIBS中的智力创作与设计成果、知识信息与产权等内容均是无形资产,在其开发、认定、评价、传播等服务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或与有形产品交融等形式才可以使之“有形化”。KIBS的不可控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客体的服务流程、标准、质量控制不可控,再者,服务客体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规范与不确定也导致其有不可控性。
3专业化与依赖性:依托于知识、信息资源与技术资源,专业化服务日益成为KIBS发展的主方向。也恰恰是KIBS的专业化要求,约束从业人员必须对其服务的行业和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扎实的专业研究和实践技能,并要求在服务中不断交流、学习与提升,实现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出KIBS对于高知识、高智力人力资源的依赖性。
4创新化与高收益:在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的背景下,KIBS的发展与自身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是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同时还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KIBS的内部结构也开始更多地体现出新经济的典型特征,其增加值的比重递进与增加得最快最多;尤其是KIBS中包含知识增值的部分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都是其高收益的表现。
5多元化扩张与国际化扩张:KIBS的技术、经营与业态的发展与创新,呈现多元化和或然性发展趋势,服务创新的作为空间不断扩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受到空前挑战。高科技的发展应用为KIBS的国际分工提供了物质基础,国际贸易增速已大大超过同期传统货物贸易的增速,据统计,1990年至2005 年,以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KIBS类型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 增长到47.8%。服务型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和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很好地体现了KIBS国际化扩张的这个特征。
KIBS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KIBS的实现更多依靠高端的人才。
(二)KIBS的人才特征
KIBS是以知识为主要投入要素,有着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高知识、高创新、高投入和高绩效的行业运作模式。研究从事KIBS的群体,得出该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性与实践性:高学历、高智力是该群体最主要的特点,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养,通常握有各种专业资格认证,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同时还需兼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他们表现出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赢得客户的信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自身形象。
2.独立性与创造性:KIBS的从业人员往往有独立的价值取向,比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独立与引导,注重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个人的价值回报。他们富有创造性,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敢于接受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能以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予以完成,并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忠诚度。
3.流动性与选择性:该群体会为体现自己的价值,流动到适合于自己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地方或企业,有较高的选择权和频繁流动的欲望。从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的有关报告中不难看出,各地政府非常重视KIBS人才的去留问题,纷纷出台或完善“育人、用人、留人”相关激励政策,把KIBS人才的使用和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由于KIBS的工作会出现缺乏固定流程和步骤,导致难以根据行为人识别出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同时也难以对其实现有效监督与直接控制。KIBS有无形性的特征,导致产出的产品往往是无形的,难以准确量化其工作产出;再者许多成果必须依靠众多人员集体努力,难以分割,使得个人绩效考核出现不确定性。
三、KIBS人才培养的障碍分析
(一)KIBS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分析
1.基础障碍:大城市对于KIBS人才有着强烈的吸收效应和聚集效应,使得我国KIBS人才需求数量、“育、用、留”人才的能力呈极化趋势,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高端人力资源供需两旺,而中小城市则处于劣势。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小城市的基础限制,长期以来中小城市的经济不发达,“育、用、留”人才的氛围和条件欠佳,当地政府对KIBS重视、培育和发展不够,教育(高等教育)、科研(科研院所)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不利,限制了KIBS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2.体制障碍:我国长期以来将KIBS的许多领域视作非生产活动,一些可以商业化运作的领域,被当做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现代KIBS市场化、竞争性的要求相距甚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和应对复杂情况所需的素质和技能。在KIBS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化、集约化的发展态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制,影响和制约了KIBS人才队伍的培养。
3.市场障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仍低于第二产业,KIBS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较慢,国家整体KIBS发展的水平和现有产业规模容量决定了吸引和容纳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只有KIBS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人才队伍提供更多的载体和更大的平台。
(二)高校在KIBS人才培养中的模式现状分析
1.专业设置方面:第一,专业分布不合理。目前国内为数不少的高校办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热衷于举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专业设置趋同现象,同质性专业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造成就业难。同时,一些社会急需人才的专业却没有得到重视,基因技术、生命科学、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新医药、软件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对我国新时期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尖端高新技术类专业,目前亟待发展和提高。第二,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适应性差。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目录不断进行调整,使专业数量大为减少,其目的在于拓宽专业口径。但近年来部分高校在专业目录之外又举办了一些口径更窄的专业,专业口径过窄的情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剧。造成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2.人才培养方面: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片面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离不开书本做不成事,实践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差。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个别院校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技术而忽视了高层次专业理论教育,把高等教育简单理解成“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学生今后工作缺乏发展潜力、缺乏职业转换能力。
3.科技创新服务方面:一种是封闭办学,缺乏科技创新意识、缺乏主体发展意识、缺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在科技创新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一种是缺乏科技创新的能力,很多高校缺乏足够的设备与人才,难以在科研创新上突破。面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些前沿课题也是一筹莫展,无力承担或参与其中,这使得高校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提高、社会影响力得不到认可。
四、产学研合作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要把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统一起来,高等院校要主动出击,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专业设置、教学与科研等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合作,高等院校不仅有能力承担企业行业的前沿科研课题,配合企业行业搞技术开发与创新,还可以对企业开展咨询服务活动。这样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服务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之举。高等院校有能力培养KIBS人才的理论知识体系,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由于处于市场最前端,对于人才的认识把握和规格要求也最为深刻和敏感,有能力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所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科研基地为依托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即“三明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等模式。
毕竟学校与企业处于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一直存在着产与学的隔离、传统教育与生产观念的脱节等现实情况,导致校企双方联系少、距离远,造成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对这些合作模式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博弈考虑,有的模式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会考虑KIBS一线的工作人员不熟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方式,参与制定的方案实施起来会打破教育规律、打破一贯的人才培养习惯和路线,因而产生不适应的惧怕心态;有的模式要求学生较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以掌握KIBS专业技术,企业会考虑培养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培养后的学生拒绝在实习企业就业的违约现象,更担心学生将企业的应用技术或商业机密透露出去。种种博弈考虑,学校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限制了产学研合作的快速健康、向更深更广层面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政府加快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措施
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KIBS的规划和政策,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推动KIBS人才培养开发走集约型、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为此政府应在KIBS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如加强人才培养的信息引导、加大人才的培养规划力度、促进行业协会发展、优化人才培养的发展环境、有效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及加快重点行业的人才培养等等。在这点上面,我们应当学习发达国家对于KIBS的支持政策,如德国政府出台《德国高技术战略》,将服务业、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重点支持行业;爱尔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把服务部门的人才创新作为重点资助;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把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KIBS作为资助重点。
政府理应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保障。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二者难以主动、广泛、深层次地联合,必须由政府部门大力推动,让政府在其中承担更多责任,提供更多政策性保障。可以考虑如下举措,一是颁布法律法规,明确要求KIBS有义务成为产学研的依托平台,增强KIBS的义务感,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理应担负培养学生的义务;二是政府牵头,建立由教育、行业协会、科技、工商和劳动等部门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三是成立专门的机构、委派专门人员负责协调产学研合作工作。
(二)高等院校加快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措施
1.学校充当产学研合作的“龙头”。学校掌握着市场经济的关键转化环节――人才,所以学校产学研合作中必须充当“龙头”角色,承载培养KIBS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得以实现,如成立校企合作处、产学研管理中心等学校级别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避免停留在院系层面或由其他部门兼管;再如制定产学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学单位、其他职能部门进行产学研合作。
2.优化专业结构。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二者不可有所倚重和偏颇。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调整及新经济带来的机遇,始终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充分考虑“产”的发展趋势,认真进行调研,掌握人才市场供求变化,在调整优化传统专业的同时积极谨慎、大胆及时地开发新兴专业。
3.教师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在师资培养上,可以考虑引进、以访学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获取职业资格鉴定,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并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以专项资金重点建设大规模的实训基地,满足对实践教学所需场地的要求,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应成为KIBS的依托平台
企业追逐的目标是效益,而效益的产生更多地依赖于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其实就是企业长线的人才投资。既然企业对于KIBS人才有着大量需求,那么同时就有义务做好两个工作,一是企业应当一改以往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承担、无专人负责的现象,增设产学研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与学校的接洽协调、安排处理等产学研事宜;二是提供必要的岗位给予学生实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KIBS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对人才的需求从质到量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何根据KIBS人才的特征,如何消除人才培养的障碍,高等学校如何注重产学研,政府如何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如何承担自身的责任,都是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前行的课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府、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四维一体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为例)(09SJB880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就是为知识的生产、储备、使用和扩散服务的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第99号调查研究报告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知识服务业定义为“知识密集业”。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葛金田,张伟.山东省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
[3]何骏.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战略[J].上海企业,2006.
[4]Forfás from CM International.Service innovation in Ireland[EB/OL].September.2006.
[5]华柱宏.现代服务业特性向高职提出挑战[N].人民政协报,2007-9-26.
[6]戴文宁、林政.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改革与战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