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6: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德育活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生活养成――在活动中养成道德好习惯
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明明知道这么做,但就是没有去做;明明知道怎么做,但就是没有去做;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还是这样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现行的德育教育没有把情感作为核心目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等于道德规范。中国有句古训: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正确引导并强化训练才能形成。养成道德好习惯,一要有环境,二要突出抓“早”和“小” 注重反复,强化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平时的晨会课、政治课以及班会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创设情境,进行训练。例如:小品表演、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分组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道理;教室脏了,大家分工打扫,让学生知道集体的事情应该一起干……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角色体验――在体验活动中成长
我们在生活德育活动中,组织中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容化为健康的心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德育”体验教育活动突出了主体性,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活德育实践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聆听、去感悟、去选择、去行动,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动。生活德育体验教育活动体现了飞跃性,强调实践思维的飞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帮助中学生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感――体验――情感”型教育活动正是中学生道德价值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如有一次上课,我刚走进教室门,只见同学们捂着鼻子,嘴巴里大声嚷嚷:“臭死了,臭死了。”原来,班中刘兰芳同学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她难受地趴在桌子上,脚底下吐了一大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看到自己同学生病了,同学们无动于衷,还表现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我真有些生气。我连忙跑上去询问病情,得知并无大碍后,就对同学们说:“老师去倒杯开水来,请哪位同学帮她把呕吐物扫扫掉。”说完,我就走出了教室。可是当我回来时却没有一个人帮她,我愕然了。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我生病时……》,那节课,同学们谈了许多……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后来有好几位同学主动提出来愿意帮她。在那一星期的周记中,有许多同学都写到了这件事,文中感情真挚,认识深刻,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学生稍有不适,就会有学生向我汇报,表现出关切之情,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三、主题实践――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黑板上学雷锋,教室里助人为乐,只能使德育变成说教和表演。德育活动注重把德育从书本世界、概念世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感到德育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认识到生活就是做人,做事就是做人。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系列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开展了了“教学班荣辱教育文化建设”活动、荣辱观实践活动、以热爱集体为荣的班级规范比赛活动,系统性地开展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在“责任教育”主题活动中,系统性地开展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
四、文化引领――让德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隐形课程,对学生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成长发展、以及理想道德、个性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和谐校园、品牌学校”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以弘扬健康、高尚、积极向上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精品,设置了宣传栏、阅报栏、黑板报、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校风、校训德育宣传画等,较好的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教育化的目的,使校园的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经常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校园里文化精品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德育活动”中的育人功能。坚持活动育人,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加强了四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开展“德育活动”。
1.1学校体育的定义
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包括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两部分。
1.2学校体育的组成要素
学校体育由五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1)体育教学(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2)课外体育活动(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3)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班级赛、校际赛,以及地区和全国性比赛等);(4)早操和课间操;(5)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
2.学校体育活动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1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现在中职生多是在家长溺爱和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更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体育活动中,每位参与活动的队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职责。例如:径赛中的接力比赛,每一位队员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一段距离;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他的责任就是把一传垫给他的球组织起来给攻手进攻;足球比赛场上的后卫,其基本责任就是防守,在做好防守的基础上,帮助全队进攻。在体育活动中只有每个队员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有可能赢取比赛的胜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亲身感受责任的实际含义和重要性,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承担责任的意识会得到增强。
2.2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感
体育活动中,各项运动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参与者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参与活动和进行比赛,有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处罚或者惩罚。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参与者有时因动作失控会伤及对手或同伴,这就需要双方相互宽容、理解和尊重。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容别人、尊重别人和帮助别人的良好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2.3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体育活动中的团体项目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作用。团体项目比赛胜利的取得,除场上个人的完美发挥外,最重要的是依靠整个集体相互协作和整个团队的合作。在集体项目中,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或位置,但要与队友团结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整个团队的力量。如足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接应、协防、补防等,既要尽好自己的职责,又要彼此合作。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中职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3-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映了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认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当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因为不认真思考很难得到圆满的答案。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人,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教学内容,讲完之后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3)=+8,(+4)+(6)=-2
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此举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实际需求,甚至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紧接着,教者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得体的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可以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较大难度的情况下表现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谈心,使她逐步增强了表现的欲望。此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例如,在一次习题课上,习题要求对三次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她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进行求解,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岁之间,这也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的代数课程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x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由于此题构思较复杂,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而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所以,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析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轻松地求出:x=±1,y=-10,z=-8。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基础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2)引导。引导即引出困境,关键是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引导”一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中是关键词,我认为引导恰恰是一开始引出问题所在,给学生自我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环境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认识自我》的活动课中,通过比较自己描述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的差异,引出学生对自我探寻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去思考“自我”。这正是矛盾的开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关注的中心点。
(3)疏导。疏导即开导和通畅,关键是疏通学生的情绪和焦点问题。在学生的种种问题中间,找到焦点问题,结合活动课的主题开展疏导,是重要的一个活动环节。在《自信心训练》的活动中,让同学相互在纸上写上对方的优缺点,有不少学生由于体验游戏容易出现情绪情感的问题,教师作为参与者和组织者,势必需要及时处置学生的困扰,需要走到小组中参与他们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不少同学看到优点很高兴,但很多同学看到了缺点,感觉很纠结,教师必须在下一环节中及时疏导这样的情绪,让学生看到自信的自己。
(4)传导。传导即信息和情感的传递,关键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传导需要载体,成长经验是最有效的载体,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信息的交换,在游戏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教师通过点拨,把自己的成长经验以“温馨贴士”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把正向的情感传导给学生。比如,在开展《记忆良方》的活动课中,如果仅仅提供记忆方法,学生倍感无聊枯燥。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有意义的记忆比赛、谐音比赛等方式,请成功晋级的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传递正向的情感,学生印象深刻,就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5)指导。指导即指点和引导,关键是提供相关主流的导向和建议。不少老师会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小结中进行指导,指点迷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社会主流的价值参考,并适当给予建议。因而这一环节是提升,也是在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少心理教育老师反对提供指导,而恰恰因为部分同学缺乏有效的指导,他们的思路只到了困境,却失去了走出困境的“台阶”。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正是教师的角色所在,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班级为单位的教育形式的重要标志。比如,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课堂的最后介绍理性情绪的创始人埃利斯博士,顺带介绍ABC的理性情绪和行为改变的策略,这对认知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来说,完全可以理解,也找到了一个改变情绪的较好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20-001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有了巨大变化,“活动-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应用开来。在实践中,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日益受到中职教育者的关注。而该教学模式和传统评价方式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且尚未有相应的评价方式[1]。近年来,发展性评价走进人们视野,受到了极大关注。基于此,本文对其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应用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一)“活动-探究”模式的要求
对学生开展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传统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包括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过程等,这和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和个性发展能力的理念是相背离的。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评价打破传统评价的限制,要以发展、进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变化[2]。
(二)发展性评价符合“活动-探究”模式要求
发展性评价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导向性、激励性及尊重性,其主要由多元化评价主体、综合性评价内容及多样化评价方法及反馈等构成体系[3]。此种评价体系使得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在实际开展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二、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中学生发展性评价运用
(一)实施激励评价,强化学生自信
学生具有良好自信心,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达成教学相长的前提条件。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中,可设定合理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进行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每次评价均是树立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具体而言,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程式化评价,应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比如:“你的见解很独特有新意”、“回答的很好,有点要补充……”等鼓励性、认可性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在合适时机给予学生评语。教师可通过作业反馈、悄悄话等方式给予学生评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并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二)多元评价主体,实现全面评价
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中,应打破以往单一化教师评价主体,要引导学生自身、同学及学科教师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把评价转变为多元主体一同进行的活动。再充分结合评价内容,通过自评、互评及综合评价的开放性、民主性评价,注重学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本小组在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中的表现、收获、不足等进行评价,也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即互评。教师则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和掌握学生变化,学习小组的表现,再进行点评和总结,也就是教师评价。为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学习小组建设和发展中,可将组长、副组长分为初、中及高三级,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发展自我,积极争取,在评上级别后给予学生奖励。评价主体多元化建设,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注重学习过程,实施过程评价
德育课是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课程,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在于结果,更在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充分结合起来,构成全过程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同时,还应将评价始终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基于过程关注及引导,以使学生将德育理论知识予以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行为[4]。在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过程中,过程评价应包含这些内容:(1)文明礼貌,待人礼貌,仪容整洁等;(2)诚实守信,诚信应考,待人真诚等;(3)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等;(4)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自我表现、团队意识、探究和实践能力等;(5)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期中和期末开放性测试,考查学生课程知识理解和应用情况。在教学中,根据过程评价各个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和团队表现予以记录,将过程及结果有机结合,形成个人和团队一并评价机制。如此,有助于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重视表现评价,强化能力培养
中职德育新课改中,更为注重职业教育特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职业和全面发展能力。在开展“活动-探究”教学中,应制定合理准确的表现评价标准,以有效引导和激励学生敢于展示自我,重视能力的锻炼。具体包括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社交及表达能力等。在整个教学活动和评价中,学生能够积极努力表现,全面提升各项能力,并逐步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强化学生未来就业创业信心。在实际教学中,为有效调动学生能力,锻炼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学业情况,其中实践操作包括口头表达、展示等实际问题解决总的外在表现;学业情况,包括调查报告、方案设计等,通过这些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模式中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榕.试论学生发展性评价在中职德育课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3,5(17):177-17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1身教重于言教
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教师要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2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3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班主任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笔者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教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教师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开始接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4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学生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教师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
被试者是十名来自农村和城镇的高中学生,大多性格内向,一方面,由于进入高中时是第一次远离家人,对环境不熟悉,缺乏朋友,心理感到空虚,因而转向网络。另一个原因是初中升高中时家长管理较严格,基本没有独自上网的时间,到高中后因离家远必须住校有了相对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缺乏自制力,因此,被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不能自拔。还有一个原因是网络游戏能容易就获得出色的游戏成绩,可以体会到自己在虚拟环境中强大,提高了自信心,不上网就感到焦虑、沮丧、情绪低落、易发脾气,不可抑制的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形成依赖不可收拾。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与学生的长时间交谈基本了解个人情况和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干预过程中进行频繁坦诚的接触、谈话,进一步了解其上网情况,为评价干预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2、实验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他们分别参加了以篮球训练、歌唱能力培训、校园网络记者为主的文体活动。要求每次参加活动后都在第一时间与老师交流感受,畅谈收获,根据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帮助他们调整文体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达到积极鼓励的作用,如:篮球比赛中由一般队员过渡为主力队员,合唱队中由普通演员尝试作领唱,通过记者身份交更多的朋友,将其的文章进行整理后发表在校园报刊中等等都帮助他们树立新的自信,体味到了生活的精彩一面,利用已获得的成就感引导到学习中,收到了较好效果,如表所示。
从表中看出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挥了特长、结交了朋友、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和成就感、满足了自我实现和展示的需求,也因此使他们的生活重心由网络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干预结束后仍能够继续参加活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代替了消极的网瘾,基本不在感到压抑和痛苦,使干预的效果不但没有淡化反而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三、干预结论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办手抄报是增强阅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既当小记者,将学校、家庭及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及时采访、快速汇总;又当小编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剪裁、布局。学生办的手抄报图文并茂,集优美片段、名篇佳句与美术装潢与一体,让人赏心悦目。这些名言警句、佳句妙语在学生的理解消化中大都能恰当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作为中,一改过去作文的思维狭窄、语汇苦涩。通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此类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二、强化主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一是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训练的教学活动中,认真开展“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通过这些形式,不仅能够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养成了积极发言的好习惯。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自己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
三是语文活动课做到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活动活泼有趣,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
三、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才能善于付诸实践活动中,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28-02
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把数学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动一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愉悦的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感到新鲜,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在良好的情境活动中学好数学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探求中来。
“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然而一位教师却将“8的认识”教学得别开生面。课前教师让学生带来8粒黄豆,上课时他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活动:学生把8粒黄豆任意分放在两只手里,然后一只手紧握拳头,另一只手伸开,教师就能猜出学生的拳头里紧握有几粒黄豆。“老师是怎样知道的?”同学们感到好奇、有趣。这时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今天学习‘8的认识’以后你们就知道答案了。”猜数游戏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富有悬念和诱导力的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新颖、有趣,诱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二、在学具的操作活动中学好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活动开始。”俗话说:“手巧才能心灵。”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的敏捷有密切关系。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现代数学论也强调:“要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操作产生的具象作为认识的基础,所以,利用学具的操作来学数学,有助于学生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使其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准确。教学时,应根据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动作中思考,在动作中探索,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如果单凭教师讲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二年级学生必然会感到抽象,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具操作来加深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8根,摆第二行时要求学生2根2根地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有4个2根小棒,第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的4倍。通过学生亲自摆一摆、动一动来体验和理解“倍”的意义,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轻松高效。
三、在游戏活动中学好数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持久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教育学生的主要技巧是把学生应该做的成一种游戏。”游戏是小学生喜乐见闻的活动形式。游戏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因此,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动口说说,动手做做,体会、感受、探索学习的全过程,逐渐把学习活动引向。如在2~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中,教师可以设计“摘桃子”活动,把数学题写在红色的吹塑纸做成的“大桃子”上,然后在黑板上用绿色粉笔画一棵枝叶茂密的“桃子树”。让学生把“桃子树”上的题目做出来,把“桃子”摘下,放在用彩色纸做成的漂亮的花篮里。在同一时间内,谁摘得“桃子”多,谁就是“数学大王”。通过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触景生情,开拓了思维,巩固了2~6的乘法口诀。多种形式的游戏,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既消除了学生的疲劳,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愿望,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应用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四、在社会活动中学好数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更是这样,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实践才能出真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经过实践调查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大都有过攻击的发生,并由此产生的了众多不良后果,给整个体育活动开展的秩序造成了影响、也给大学生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更在学校乃至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很多学生为此付出了严重的代价,而且近几年在攻击的产生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体育活动中的攻击受到了学校各个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对学校体育活动中的攻击的惩治也从未间断;但对攻击相对系统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进一步的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是必然的,从而更加有力的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丰富我们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作为一名当代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对体育活动中常见的攻击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体育活动中攻击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较为合理的防治措施。
1.1学生攻击产生的方式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攻击性发生的主要方式有,语言上的攻击、单方面的攻击、双方面的攻击、群体性的攻击,而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性别、年级都与体育活动中攻击的产生方式有直接联系,据调查数据显示,不同性别中女生的攻击性方式主要是语言上的攻击性方式,男生的则更多的表现为双方面的暴力和群体性的暴力;而在不同的年级中随着年级的上升,语言上的攻击性和单方面的暴力逐渐降低,而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双方面的暴力和群体性的暴力则随之上升。
1.2学生攻击易发生的运动项目及情景
调查回收的190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在体育活动中参与或是听闻的的 攻击多发生在无组织的课余篮球、足球活动中,篮球、足球活动活动中的 攻击的发生率最高,而在众多活动情景中无组织的课余活动最易发生攻击。
2.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体育活动中攻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体育活动中攻击,除了受学生性别、年级、运动水平及自身体育道德的影响之外,还受当学校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活动场地、裁判、活动组织方式及学校对攻击处理方面的差异;同时学生的攻击还受大众传媒或舆论的诱导。
2.1自身原因
学生的性别、年级、运动水平及自身体育道德的影响,是攻击中学生自身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男生的攻击发生比例为,远远超过女生的攻击的比例为,高年级学生的攻击也高于底年级学生的攻击;运动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攻击的发,在较高水平与较高水平的比赛、较高水平与较底水平的比赛中更容易发生攻击;而体育道德则是由学生的自身修养及心理品质有关。
2.2学校环境等外界因素
由于裁判判罚的不公正而导致的体育活动中攻击的发生屡见不鲜;研究数据表明体育活动中的攻击多发生在非组织性的课余活动,尤其是在无组织的课余篮球活动和足球活动攻击的发生率最高,而有组织的院级校级体育活动则少有攻击的发生。
2.3大众传媒或舆论诱导
研究观察来看,如运动员看到同伴或对手在比赛中,有攻击而不受判罚。那么其他队员越出规则范围,而采取攻击的倾向就会增加。如有些队靠不正确的技术动作或攻击取胜并获奖励,那么模仿那些动作行为的倾向就会得到强化。
根据保卫处和学生处的数据显示: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时有发生,而发生率和处分率(40%)存在较大的落差,其处分的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一些发生过攻击的学生心存侥幸不思悔改,而未发生攻击的学生也争相模仿,使得攻击屡禁不止,影响和谐体育的构建。
2.4运动项目本身特点
部分运动项目如橄榄球、冰球、足球、篮球和拳击等具有很强的身体对抗性, 运动员双方身体接触很多, 在比赛过程中的无意冲撞和故意冲撞缺乏有效的判断尺度, 因此比赛场面非常火爆。在这种比赛中, 当裁判出现偏袒、误判, 或者对方运动员动作过于粗野, 造成部分运动员情绪失去控制, 这种导火索更容易引起运动员情绪失控和行为失控, 导致运动员之间斗殴。针对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身体对抗及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据调查所得数据近十年来所处分的体育活动中的攻击,篮球项目中的占57.3%。足球项目占42.7%,因此减低攻击在篮球和足球运动中的攻击发生率,是减少攻击的重点。
3.防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攻击的有效措施
3.1完善竞赛规则,严格裁判执法
只有体育规则完善, 裁判员执法公平、公正, 才能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才能发挥体育的生物学功效和社会学功效。如果离开了完善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这一主要环境, 体育活动就难以开展、延续和获得良性发展。而学校作为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必须坚持打击体育活动中的野蛮行为, 以保证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对于易发的,而又疏于管理的无组织性的体育活动,予以重视与管理,有关部门加强巡视,以防范于未然,减少攻击的发生。对于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学生, 要根据情节进行处罚。
3.2体育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
首先要了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攻击, 大多数都是受挫以后做出的失控行为。相关部门应该教会学生, 采用不会造成对方身心伤害的正当手段, 而不是有伤人动机和结果的攻击。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使防治攻击深扎同学心间,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
3.3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 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体制的形成及各种文化交流、冲击的影响,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体育领域中,对运动员道德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比赛中, 发扬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精神, 提倡有形竞争(在既定条件下, 采用统一的竞争形式, 去发挥自己的特长, 去夺取某个预先设定的目标) , 更要提倡无形竞争(指没有人为规定条件的限制,没有固定的竞争形式, 没有预先设定的目标, 而让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争相取胜)。而后一种形式更有利于减少人的攻击, 有利于体育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在体育竞赛中, 裁判员的偶然出错是可以理解的, 正像自己也可能会有技术和配合的失误一样是难免的。运动员在场上应该尊重裁判, 服从裁判的判罚。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增强体质, 更应该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3.4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挫折是并存的。降低客观因素对主体影响的最好办法, 就是加强自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比赛是体育活动参与者自控能力的较量。当比赛结束后, 应该正确对待比赛结果, 吸取经验教训、客观地评价比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