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6: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及其定义
对于“民营”的概念,迄今尚无一个公认并且清晰的定义,与民营经济相对应的扶持政策文件,每份几乎都要对其进行解释。一般认为,民营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营机制。民营经济是将产权明确到自然人,由民间来进行经营的经济。
本文对民营企业采用了一个比较官方而又相对常用的定义:民营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不属于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及集体控股、外商投资的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非国有联营、集体联营、国有与集体联营的联营企业,非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有时还包括个体户。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人口资源中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人才资源,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指在人力资源中具有创制能力的资源。
2.路径依赖及其定义
对于路径依赖理论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美国经济学家诺思的定义,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其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等四个环节。他还认为,制度和技术一样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制度的演化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种是良性循环,加速优化;另一种也可能锁定在一种无规则的混乱状况中,忍受长期的经济停滞。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取得了明显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如绩效考核、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将考评与奖金、福利挂沟进行激励,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素质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然而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不容乐观。这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初始要素禀赋条件是分不开。由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我国的民营企业几乎绝迹,直到之后才又开始萌芽。所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而且基本都发端于个体户、小作坊或是规模稍大的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说是先天不足。这就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初始禀赋条件,因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路径依赖。
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民营企业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投资理念也往往不一致,导致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并不协调。科学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成为当前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而由于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而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小型民营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虽然以人为中心理念已被大数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所接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更多的是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再加之企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也较大,所以人才更多地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相应的,这些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2.人才吸纳乏力,用人观念陈旧
民营企业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证明了自身机制的优越性。但是,由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传统的文化背景,造成许多民营企业在吸纳人才上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如在初、中期吸纳人才乏力,尤其吸纳高层次人才严重乏力。据一些资料报道调查统计,愿意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到10%,硕士生不到3%,博士生几乎为零。即使一些大学生和研究生满怀希望进入民营企业,但也很快又流出。由此看来,大学生在民营企业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分别为2年和50%。我国是“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家。受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多数民营企业家族化用人色彩浓厚。在亲情观念的支配下,管理者以血缘的远近、关系的亲疏确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在员工的任用上搞内外有别、任人惟亲,严重挫伤了非家族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失去凝聚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缺乏合理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许多企业为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花了不少的钱,不仅没有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反而招来员工的种种不满,工作效率反而下降。原因往往是激励措施不公平、不合理。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当他人的工资和自己的一样,即便是较低,也能容忍。但当工资相差很大,且别人所做的贡献并不比自己大尤其是不如自己时,即便是自己也拿了可观的收入,不满、愤恨的情绪也会产生,工作情绪随之更加低落。这也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路径创新模式选择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与表现,上文已经有所论述。本部分旨在提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上述路径依赖的情况下,如何打破这种由于初始要素禀赋条件决定的路径依赖,即走出这种“锁定”(lock-in),实现路径创新的有效模式。
1.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
要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高于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企业决策层,系统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重点应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而不是局限于对员工问题的简单处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把从员工招聘到使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环节都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所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如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工作重构;努力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都应是为了促使员工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各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高层决策者在制订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促使企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促使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大发展。
2.高薪聚才,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高薪聘任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适当放权,委以重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至关重要。所以要重视和关心人力资源部门从业人员的成长,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贴,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作用。要破除传统用人观念,打破家族血缘、地域化的用人界线,从家族化用人观念中解放出来,广纳天下人才,坚持选贤任能,惟才是举,把懂管理善经营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在规范化、体系化过程中,民营企业会在战略、运营、财务、人力管理的管理流程方面遇到相当多的具体问题。举例来说,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在战略目标制定和分解上往往简单地在历史数据上加以修订,这样的战略目标制定缺乏合适的方法论来支持,并且缺失了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很多民营企业并不存在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当然也没有对关键决策方在流程中的清晰定义。这些企业往往沿用粗放型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它们以往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由于缺失对关键流程的梳理和定义,这些成功无法进行复制,企业也无法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完整的现代化管理流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这些关键流程可能包括战略规划和运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运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财务相关流程、人事相关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流程等。对于缺乏这些流程的民企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这些流程。
建立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行业典范的做法,并针对企业自有的特征进行修订和梳理。其中最为关键的不是仅仅记录下最主要的步骤,而是清晰地定义每一个参与部门、个人在关键流程中的定位。现代管理体系中有“RASIC”模型来定义流程中的职能和职责:
R(Responsible)负责人:对举措的实施负责,采取行动来确保各项任务的实施。
A(Approve)决策者:授权对决策进行审批。只有经其同意或签署之后,决策才能得以生效。
S(Support)支持方:参与并支持举措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人员参与和其他资源。
I(Inform)需被告知方:举措会对某些部门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告知这些部门举措的结果,负责人(R)有责任向其沟通。
C(Consult)需被咨询方:决策之前必须向某些部门进行咨询。通常不是决策的直接参与者。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含一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不具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称之为“民营企业”。
(二)员工流失的概念。员工流失的定义至今都没有统一的理解标准,但是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学者普莱斯(Price,1977)从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角度给定给出的广义定义是:“个体作为组织正式成员关系的中断”。莫布雷(W.Mobley,1982)则给出了一个狭义的定义:“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
综合上述理论,本论文把员工流失界定为:原本从企业中工作并获取报酬的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过程,重点集中于主动离职方面。
二、山西民营企业流失原因
(一)企业外部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以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国家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人员的流动性有了很好地市场环境及制度保障,也加剧了员工的流失。山西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我省由于以传统煤炭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尤其近年来煤炭行业普遍不景气,煤炭产业兼并重组的推行,以及焦炭、煤炭销路不好。众多焦化、煤化企业大量裁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福利减少等等因素也会引发企业的员工流失。
(二)企业内部因素
1.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主要是为盈利,要想盈利更多,必然压缩各种成本。一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民营企业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的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同样的工作在其他公司干与在民营企业工作相比所得到的报酬会更高,员工更愿意另谋高就,另一方面,薪酬支付缺乏公平、公开性,由于民企大多实行保密薪酬制度,这样加剧了员工之间的猜忌,小道消息得以滋生,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也存在着任人唯亲的弊端,这就造成了关系户的薪酬与普通员工薪酬有着差异。
2.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缺乏归属感。山西民营企业由于是私人经营,大多都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没有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适时的培育出一种企业群体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奖惩规则,另外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发现民营企业在奖惩规则、请假制度上企业的规定可以说是苛刻,奖惩条例中惩罚条例多于奖励条例,员工请假除非是到了你真的不能动弹才会准假,其余情况很难被批准,这种缺乏人性关怀的规章制度使得每位员工在岗位上时刻小心谨慎,生怕出错,员工与企业之间缺乏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导致员工离职。
3.缺乏培训和职业生涯管理。大部分山西民营企业的培训体系主要是入职培训和岗位培训。入职培训主要是公司简介、公司的规章制度,培训方式主要是人事部门播放简单的DVD。岗位培训主要是对员工所分配的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动作进行培训,由生产现场的领班进行带领,培训时间只需一天,第二天正式上岗。工作一段时间后,员工会觉得这个工作没前景,没发展空间。如果企业无法帮助员工订立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职业生涯之路,那么他们工作起来会毫无干劲、充满茫然,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自己才能的正确发挥。
三、针对山西民营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于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包含着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同时,在企业文化中我们还应该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提出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奖惩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就民营企业而言,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会减少员工的离开组织的意愿。
(二)完善薪酬、福利制度。一般来说,企业需要提高平均工资水平增加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改变现有的薪酬结构,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员工,我们可以实行股权发放、员工持股等方式,建立合理、公平、公开的薪酬福利制度。关注企业内部利益的分配,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适时增加员工的福利项目,例如增加员工的住房补贴、食宿补助、以及特殊岗位的职位津贴。
(三)加强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例如对于基层岗位员工设立定期培训班,帮助员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开展“技术能手”大赛,实行师带徒活动。定期进行员工知识和技能摸底,掌握广大员工各项素质和能力,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使个人与企业的发展相契合,共同进步。对于有着个人追求的员工,结合个人意愿和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使员工看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从而使他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如果企业进行的是特殊培训,员工增加的是一种离开本企业就不能够发挥作用的技能的话,就可以减少员工流失。
参考文献:
[1] Mobley W H.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7,62:237-239.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强大,内部审计已成为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环境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总体来说,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中还存着制度不合理,有其位无其权,内部审计有名无实的现象,因此民营企业在审计工作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概念
1.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作用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中,内部审计工作是由组织下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从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大体分为防弊、兴利与增值作用。防弊,是指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违法违规等舞弊行为,以及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促进组织健全内部制度,防范舞弊行为再次发生,纠正管理弊端。增值作用是现代内部审计的新增作用,现代内部审计通过接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加。
1.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民营企业,就是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公司法”的定义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即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进行下述分析。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无统一标准,情况较为复杂。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大小不一,各企业间发展程度差异极大的特点。而且,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也是高档低档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行业繁多。所以,在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如果要想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就必须注意积累经验。
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机制灵活。民营企业所有者一般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管理权高度集中。这一特征有助于民营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制度对所有者约束性较差,所有者往往会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之上,使内部审计制度流于形式,无法贯彻执行。
第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宽泛。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经济监督以及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内部审计延伸到企业所能控制和影响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包括了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了现代经济效益审计,既可以事后审计,又可以进行事前审计,审计的工作既可以是保护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审计范围自主选择的空间相当之大。
2.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众多,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设有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民营企业所有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都处于一种浅显的感性认识阶段,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十分不理解。很多民营企业所有者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一种延伸,或者根本就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片面地认为通过外部审计就可以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于是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上往往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合并设置,常常出现由会计部门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现象, 重“会计”轻“内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企业负责人并不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精简,不注重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设,致使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变成一个摆设, 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2.2 审计范围过于狭窄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借鉴《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的动因和绩效研究》(林晓辉,2008)[7]、《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绩效和动因研究》(侯博亚,2012)[8]等文,以及覃志刚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理论与实证》[9]一书,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从财务能力视角切入,研究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动因及实施绩效。研究思路,本文力求脉络清晰:第一步,阐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步,针对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选择的影响以及多元化的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的影响;第三步,对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回顾案例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历程,分析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的关系。第四步,总结财务能力与民营上市企业多元化的关系,并提出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最后指出文章存在的些许不足与改进的方向。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理论进行总结,并构建出综合评价指标以反映财务能力。第二,通过对浙江省上市民营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选择的影响,验证多元化选择的契机是否和财务能力水平有关,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财务能力会促使企业进行多元化选择。第三,通过 T 检验,分析多元化战略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的影响,剖析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是对是错。第四,通过对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的双案例对比分析,深入探究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揭开财务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神秘面纱,为二者千丝万缕的关系理出一些头绪,以期能够推动学术界及企业家对于多元化战略的深入思考。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文献回顾
2.1 民营上市企业界定
民营企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尚未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公认、明确的界定。学者李亚(2003)[11]综合了已有的观点,将民营企业划分为四类,分别是宽派、次宽派、中派和窄派。本文基本采用的是中派的界定,即范围仅包括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对于民营上市企业的界定,学者基本采用的是以第一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性质来进行判定。本文的界定原则为:在 A 股上市,且由自然人或国内民营企业控股的企业,消除了 B 股及境外上市的影响。鉴于控制权划分的复杂性,以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来判定是否属于民营上市企业,具体筛选流程见图2.1 所示:
........
2.2 多元化战略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多元化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其中,美国学者高特(-Gont,1962)[12]的定义“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清晰明确,很适合操作层面,尤其是实证分析研究。因此,本文遵循这一观点。
2.2.1 多元化程度的衡量
财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多元化是以灵活调度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便把握那些能够带来财务收益的经营机会。它通过企业内外部投资改善财务资源的分配来实现。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仅涉及单一行业的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与政策风险更大,不确定性更强。为了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另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保证收益的稳定性,用盈利能力较好的项目来抵消亏损项目带来的损失,现金流的波动性亦变小。多元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源分配(Myers,1977[13];Myers & Majluf,1984[14])。Stulz(1990)[15]也支持这一观点,多元化会构造出一个内部资本市场,实现内部资源分配与资金调度,可以有效解决投资不足这一问题。同时,Stein(1997)[16]也赞成这一观点,即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理划分内部资源,即将资金更多地供给经营绩效好的部门,而关闭经营绩效差的机构,来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总结起来,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减少收益波动性、利用内外部市场,会选择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选择相关多元化是为了寻求业务单元之间的范围经济,通过建立或延伸现存的资源、经营管理能力和竞争优势,追求企业综合竞争力。对于多元化企业而言,范围经济主要来自一个业务中的优势和竞争力转移到另一个新的业务中而节约的成本,
主要通过行为共享与竞争优势转移两个途径来实现。 .......
3 浙江省民营上市企业现状分析....... 20
3.1 浙江省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 20
3.2 浙江民营企业特点......... 20
3.3 浙江民营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 21
3.4 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情况........ 22
3.5 小结.......... 22
4 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战略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2 3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基础..... 23
4.2 研究设计 ......... 24
4.3 实证分析 ......... 27
4.4 结果讨论 ......... 34
4.5 小结.......... 35
5 多元化战略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36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6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7
5.3 实证分析 ......... 38
5.4 结果讨论 ......... 40
5.5 小结.......... 41
6 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关系的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是在对案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定性的数据,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的方法(Yin,1994)[97]。它有利于理解表面现象背后复杂的动态作用机制,尤其适合观察企业内部微观的纵向演化机理,所以本文采用双案例对比研究的方式探究财务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多案例研究能够通过重复案例来支撑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使研究的效度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多案例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识别案例企业的多个方面,进而总结出更准确完备的理论结论。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企业,获得一定的初步感性认识,捕捉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动因及实施的绩效,通过对不同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寻找出共同的规律,加之理论分析与探讨,得出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前几章实证结果的正确性
6.1 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分析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衡量,否则将很难对研究问题有准确地认识(毛基业、李晓燕,2010)[98]。基于本人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了解,选定宁波两家进行多元化发展的上市公司: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两家公司最初均是由纺织服装起家,后来选择了不同的多元化战略,发展轨迹也因此出现了差异。选择这两家企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两家企业上市年份较早,上市时间不少于十年,财务数据较完整,前期资料及研究较为丰富,有利于案例企业的深入分析。第二,两家企业均进行过成功的多元化战略实践,并且长期致力于多元化发展,年限不少于 5 年。第三,案例企业多元化之前处于同一行业。跨行业研究会显得比较粗糙,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财务能力可能相差巨大,而处于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样本企业时限定了最基本“行业”这一因素,多元化的绩效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多元化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聚焦行业能够有效排除行业因素的影响。
.......
结论
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但是,当前民营企业非常重视传统的财务会计,忽视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会计知识,做好企业财务的预测分析与统筹规划,进而使企业迸发巨大的活力。
1管理会计及其作用分析
1.1管理会计的定义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为、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在我国,管理会计通常被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管理会计似乎与会计管理有着异曲同工的行为特点。实际上,管理会计并不是集中于人员管理的集约模式,它更强调的是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在相应的人员手里,那么其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会随着市场变化具备更高要求。但是如果仅仅将会计和审计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提升,虽然可以提高会计管理的实用性,但是无法准确对其他部门形成高效监督,从而形成企业内部合力。而管理会计指的更是一种科学化机制与理念,要求民营企业的内部人员都具备逻辑分析思维,将人作为管理范畴中的环节,达成人与工作高度的契合,从而优化企业整体布局。
1.2管理会计的作用
在管理会计应用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主打生产链延伸来提高社会价值,而是具备更高标准的社会经济形式。从以往来说,大部分民营企业领导者因为缺乏国有控股,所以能够减少管制作用,但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一定的自发行为。民营企业较多,且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从而加大了企业竞争的残酷性。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盲目的进行规模扩张,或者寻求其他资本的注入,导致发展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企业需要自行建立内部机制,并且完善组织架构,从而具有一定的思维导向误差。尽管民营企业经济资本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思维惯性,大部分领导者依旧注重经济利益,却没有考虑全局,因此在监督人员和评价考核时过于粗放,尤其是行政管理停留在口头上,仅仅要求人员加强工作速度与增加工作时间。而在管理会计的作用下,相关民营企业领导者需要看到社会企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与社会共通,只要社会存在,企业就能屹立不倒。只有朝着社会轨迹发展,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制,才能创造更多活力。而人员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以前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导致人员与企业之间只存在利益关系,长此以往,思维导向就会出现错误,不利于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民营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必须创造有社会效益的价值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营销,无法与市场长时间接轨。因此,民营企业需要具备市场发展的观点,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和摸排,对社会的需求与市场变化及时整理和分析,从而为转变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规模有一个精准了解,才能规划设计出转变产业结构或模式的可能性,进而制定策划方案。管理会计就是一个策划管理的过程,除了监督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以外,还需要提前做好预测,不仅需要平常的企业效率最大化,还需要科学的调控宏观经济,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依据作出调整,制定相应的方针。以某企业为例,通过对前几个季度经济的调查,该企业营业额平均增长率大幅度上升,原本该企业可以寻求扩张,但是考量到市场变化以后,该企业提前转变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需要增设相关部门人员,并且采购更高成本的产品,经过计算前几个季度的营业额难以负荷这么大的开支,因此企业开始缩减营销规模。只有精准的预测分析,才能有效地规避企业运营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2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管理会计的应用成本高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建者只是看到了民营企业丰厚的利润,却没有看到其背后潜藏的风险,盲目的注册商标和申请企业资质,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资金利用能力。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只能不断节约成本,力图以最小的成本回报最高的收益。但是会计管理过程中,必须寻求部门的合力,而且想要普及预测分析的技能,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环境创设高科技设备,让相关人员学习和探究更高效率的工作方法。然而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采购成本,还需要固定维护以及保养,尤其是为了不泄露企业价值信息,需要加强网络云平台和信息管理数据等的使用程度,而这些技术的使用成本都较高,企业无力承担。加上许多企业虽然引进了相关技术,但是不具备自主探究的意识,仍然采用传统会计的方法,导致这些工具白白耗费,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有些企业觉得应用管理会计十分冒险,于是大范围的采用传统会计模式,只是将管理会计应用于事后管理,导致企业导向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规模迟迟无法扩大,资金收入出现赤字,只能裁撤这些技术。
2.2管理会计执行不足
在我国,虽然管理会计日趋被民营企业所重视,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领导者错误的理解了管理会计的含义,只是加强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却没有对会计人员作出系统化的考量,也没有对其开展的工作流程作出引导。导致大部分人员只是停留在口头意义上,并不能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还有的民营企业虽然加强了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力度,并且引导和宣传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具体工作流程步骤,但是大部分工作内容脱离了实际,与企业的内部结构严重不符,信息存在滞后性。另外,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行为文化,执行管理会计的过程时,尽管已经对工作人员规划了目标,大部分人员依旧敷衍了事,虽然用绩效考核对人员进行了约束,实际上因为人员统一对工作敷衍,领导者只能改变方针。
2.3管理会计本土化程度不够
由于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带有很强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主要是由于国外的理论与我国国内实践结果并不相符,需要我国民营企业从中有价值的过滤,将能够应用于民营企业实践中的内容融入,而不是全盘吸收。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并没有具备相应意识,只是围绕着外国的著作以及相关翻译本全盘研究,导致战略指导出现常识性错误。另外,民营企业并没有对人员结构和人才培训提出较高要求,只局限于内部人员的意识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招聘专业人才来改良内部经营模式。这就导致有些内部人员由于自身技能不过关,也不具备相应的素质,但是工作成本低,企业只能继续聘用。
3加强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措施
3.1完善机制创造管理会计环境
由于民营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市场外部环境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规划管理,而国内的经济体制、科技环境等都会造成市场变化。因此,民营企业在工作中需要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尽可能的优化内部工作环境。首先,可以完善我国的民营经济法律环境,保障民营企业相应的权利,主要是与民营企业的信息接轨,给予民营企业法律法规方面的指导,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的变化。其次,需要引入高科技信息措施,组织人员进行定向研究,对我国的科技环境和文化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将我国的科技技术应用于民营经济工作各环节,保证工作具有科学化态势,并且将国内的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行为文化,传递给人员良好的价值观,不断引导人员创造对社会具有价值的内容。再次,需要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的基本制度,将细化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真正建立,完善成本管控、责任会计以及决策分析等各环节的注意事项以及行为监督,优化各部分工作内容,规定在企业行为准则之中。最后,需要招聘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会计师人才,加大技术成本的引入,对人才进行定向培训。
3.2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及数据处理效率。按照企业实力,可以适当引进信息化系统,结合生产流程,将管理形成闭环。生产方面,以具备ERP系统的企业为例,在ERP基础上,企业可以ERP系统为轴线,扩展管理会计的应用,并行建设总账管理系统、HR系统、PDM图纸系统、费用预算部报销等,根据企业生产链,可以适当引进物联制造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监控,将生产计划细化至每一条生产线及机器上。财务方面,企业可以构建集BI系统、报表合并系统、银企信息系统、加密系统等智能化财务数据分析处理为一体的系统稽核,随时对企业财会开展监控,满足内部资金与数据管理需求。
3.3从需求出发,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会计的应用应当从企业需求出发,要明确企业存在的问题、需求,了解自身发展阻力及瓶颈,通过了解管理会计的方法及运用环境条件,保障管理会计与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相符。应当细化操作程序,如编制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构建管理会计为辅助的战略目标,积极使用现代信息化信息手段,针对企业需求,积极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从而让财务工作摆脱传统会计单纯记账、算账的局限,增加管控、预测、评价职能,强化管理会计效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尽快实现管理会计的本土化,提高管理会计与民营企业的适配性;另一方面,要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架构,为管理会计提供平台,避免落后思想对新管理方法的应用造成阻碍,同时避开管理会计应用的盲目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日
一、中小高新民营企业的特征
何为高新民营企业?我国国家科委给高新技术企业这么定义:以高新技术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创办和经营的,实行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高新技术企业。而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还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1)规模较小,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地域性较强,往往集中在人口多的大中型城市;(3)投资高,风险大。
二、中小高新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首先,我们需要把融资分类,既可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也可分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的盈余方和资金的短缺方直接进行的资金借贷行为,也就是没有中介机构的介入,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筹资;间接融资即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如各种性质的银行在资金短缺与资金盈余者之间进行资金的融通。内部融资即在企业内进行融资,主要有留存收益、内部集资、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等;利用外部融资即从公司外部融资,如向社会发行股票、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
根据对中小高新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在“目前不利于企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一问中,“资金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缺乏人才”、“政府政策服务跟不上”等方面的问题,让1,508家企业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序,有43%的企业把“资金不足”列在首位。可见,民营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还是资金问题。
(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在股权融资方面,企业进入股市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在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过程中,一些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可以优先考虑被包装和上市,却很少把上市融资的机会给予信用水平较高并且业绩显著的中小型民营高新企业。在债券融资方面,中国民营企业在2007年才容许首次发行企业集合债券,可见中国债券融资市场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民营企业,而且由于中国债券市场门槛过高,要求民营企业实力雄厚同时要有担保,而大多数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无法真正进入债券市场融资。
(二)间接融资无法满足企业需求。银行信贷是我国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和管理机制问题、信息不对称、银行偏重于国有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中国民营企业取得贷款的成功率非常低。有数据表明,15%的民营企业表示从银行贷款还算简单,35%的民营企业表示较难,50%的民营企业表示十分艰难。原因在于中小高新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担保,导致大部分银行对民营企业缺乏信任,长期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贷款对象之外。正因为这样,国家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一直未能得到落实。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渐渐开始兼顾中小民营企业,但政策的颁布与落实之间仍然不能保持步调一致。
(三)民间借贷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小高新民营企业无法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不得不寻求其他资金的支持,于是非正式金融活动――民间借贷应运而生。民间融资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低利率的互助式贷款;二是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这种借贷是民间融资的最主要方式。在南方一些地下金融活跃的地区,民间借贷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选择。目前,城乡居民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因此许多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但很遗憾的是,针对其风险大、成本高等缺点,配套的金融w系与法律体系建设却未能及时跟上,依旧没有合理解决的办法。
三、中小高新民营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多数高新民营企业缺少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依旧是家族式或是合伙经营的模式,其内部管理机制在短期内无法健全。这些民营企业往往就是一人独大,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名存实亡;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很薄弱,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透明度较差。企业的财务状况、业绩以及发展前景等情况相对模糊,而银行的信贷支持是建立在透彻了解一个企业的基础上的,这样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故企业很难从银行贷款。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也不够强,所以它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高,在如今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中,很容易受到歧视与排挤。
(二)政府没有足够重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前景。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在当今商业森林中,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都是王,是实力最强的老虎,比如通信业的移动、联通、电信,石油业的中石化、中石油等,它们拥有相当的政策优惠及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首先要考虑和确保这些大企业的利益,然后在剩余精力下才予以考虑这些中小民营企业。
(三)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截至2016年底,沪市1,182家上市公司中,中小规模企业101家,占比9%。其中,国有企业占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中仅有少数的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融资。目前的创业板市场,虽然对民营经济开始全面放开,但其设置的门槛太高,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置身于资本市场之外。长期以来,资本市场是作为国有企业融资及产权转换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制度,尽管现在正在改变这一状态,但民营企业要想获取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仍然相当困难。
(四)所有制的歧视。从体制角度看,在转型经济中,中国民营企业为了获得外生融资,不仅面临“规模歧视”,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有制歧视”。因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责任加强。如果贷款给国有企业,即使没有能力偿还,国家也会承担损失的风险;如果贷款给民营企业,如果产生坏账,责任由自己承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较为宽厚,规模不限;而对民营企业借款,则设定规模限制。存在所有权歧视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强化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发挥竞争优势的战略。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财政支持。这种所有权歧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机会,并阻碍了其发展。
四、中小高新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分析
(一)风险投资融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案例:1998年,IDG广州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基金主动找上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向其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使得金蝶在投资方风险压力的作用下,迅速调整自己,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将过去忽视的市场占有率变成营销重点和宣传重点,加速了整个公司的成长。从此,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即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者、供应商之一;Windows版财务软件和决策支持型财务软件的开创者,是最早成功地研制出制造业管理系统(VMRP-Ⅱ)的财务软件公司。
分析:金蝶公司之所以能顺利地吸引到风险投资资金,与其优秀的素质不无关系。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而金蝶又在这个行业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对市场的敏锐、超前的意识,优秀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设计能力,稳定、优秀且不断充实的人才队伍,数字化的管理思想,无不打动IDG董事局主席麦戈文。由此可见,中小高新民营企业在吸引风险投资时,一定要具备优秀的硬素质,不论是在产品技术的开发上还是管理团队的高新技术人才方面,打好坚实的融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二)天使投资融资。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很像,投资选择都是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由于它是投资人的自有资产,所以每笔投资额度较小,灵活、快速,并且往往出现在企业萌芽期、种子期,即创业家首轮融资(通过其向家庭或朋友借款完成)之后,而不是向风险投资那样大多出现在企业高速成长期。中小高新民营企业由于在创业初期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所以寻求天使投资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虽然早期投资风险偏大,但数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回报预期,使得很多投资者无法抗拒。当然,若企业在天使投资融资过程中遇到主动型天使(专业天使投资者),那么它收获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大量可供借鉴的管理经验以及行业资源。
(三)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承租人可以选择拥有所有权或不拥有所有权。
根据我国国情,中小民营企业不可能从现有的融资渠道上获取大量的中L期资金,融资租赁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融资租赁过程中,中小高新民营企业作为承租人不需要一次支付巨额资金添置设备,只需支付少量租金。并且,我国现行税制规定:企业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和设备等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失后的价值计提。事实上,承租人并没有为购置设备一次性花费巨额资金,但可以在税前将这笔资金计提折旧,这就给承租人安排了很大的财务空间,具有明显的节税效应;其次,企业购买设备的方式一般不允许通过加速折旧有效地避免设备的陈旧风险,然而由租赁取得的资产,承租人可以避免因技术更新、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造成的租赁设备的无形损耗和贬值。不存在因旧有设备上的投入巨大而影响设备的更新换代。
五、总结
有人说,在我国现在的“买方市场”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好的投资机会,而金蝶的例子足以说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即分配给民营经济的各方面资源太少了。因此,要想社会整体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政府必须真正落实中小高新民营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尤其是融资方面,只有拥有了资金,企业才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国.我国中小型高新民营企业融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7.
[2]温建民.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12.1.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发展阶段简述
《公司法》的颁布施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加入,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宪法修改,民营企业迎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加速发展的春天。相应地,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也由“外力”推动转变为“内因”刺激,即“要我建”过渡到“我要建”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市场格局的转变中,在迫使民营企业走内涵发展之路、走向管理要效益之路的进程中,在创自主品牌、创自主知识产权、走信息化、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中,具有综合性、高层次性、内向性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已引起了民营企业业主(所有者)、职业经理人、审计理论研究者、审计工作者、社会问题专家等各方的高度关注。所以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实践的研究,有助于内部审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保证其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程序与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0年对内部审计管理的定义: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有效地管理内部审计活动,确保为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活动符合下列情况时,属于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结果达到了内部审计章程所规定的目的和责任;内部审计活动遵循了“内部审计定义”和“内部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遵循了“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标准”[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包括从制订内部审计计划、审查审计事项、编制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等各项审计业务活动在内的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有的企业把它归结为内部审计信息管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档案管理[2]。或者按重要程度把它归结为内部审计资源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部审计成果管理。
三、如何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要重点加强内部审计资源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部审计成果管理。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管理,要从改进审计手段、改进审计方法、拓展审计类型、开展定期审计入手,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与长期审计计划,加强内外部审计协调,防止工作重复。在一定时期内,民营企业审计资源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速度总是大于审计资源的增长速度,要突破“自给自足”观念,树立“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审计资源观念。所以,民营企业要通过优化效能、科学组合,实现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最大化。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要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适当分类,围绕审计工作目标,要求结构完整、要素齐全,内容完整、记录真实,重点突出、繁简得当,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和提高查处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料利用、后续检查和历史检验,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防范审计质量和廉政风险。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要对包括人事、组织、规范、计划、责任等内容进行全面审计质量管理,对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审计组织的分级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成为审计组织的自律行为,克服随机因素、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信誉[4]。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就是要加强审计主体的质量管理、审计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审计业务工作的质量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的质量管理,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坚持全过程控制原则,坚持规范化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原则,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管理,把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内部控制报告、各类文字汇报等准确传递到应传递的对象,使后续开展的审计工作如跟踪审计等有据可查。审计成果伴随着审计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审计的发展而发展,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成效的集中体现。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管理,有利于企业高层正确决策,有利于民主、制度建设,有利于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权威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决于审计工作的质量。客观、可靠、及时、专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成果能为管理当局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并建立和保持对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的信任。
总之,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是治理组织环境、整顿管理秩序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内部审计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威望,有利于企业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5]。同时审计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审计人员是宝贵的审计资源,在审计管理中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所以各民营企业要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实际,调整管理思路,坚持开放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宝庆编.内部审计管理[M].上海市: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01.P001
[2]《新时期中国审计改革创新与审计监督实务全书》编写组编.新时期中国审计改革创新与审计监督实务全书[M] 上. 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06.P687―P688
[3]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P243-290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
二是, 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
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权管理层持股企业经济效率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享有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权。巴泽尔、舒尔茨、周其仁等学者明确指出人力资本与其载体不可分离,人力资本产权具有“私产”的特性。因此,调动人力资本积极性的有效办法,莫过于尊重其所有权的私有性,针对不同的人力资本给予不同的剩余收益分配权。这样既体现了人力资源的产权特征,又使人力资本取得与其他资本平等的收益地位。当然国内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人力资本产权“私有性”争论的双方,都承认不合理的人力资本产权配置会导致德姆塞茨意义上的“产权残缺”。所以,合理的人力资本产权配置对于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有意义的。实践中,针对管理层的年薪制和期权股激励,针对普通员工的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一种探索。其中,管理层持有股份是体现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本文主要针对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经济效率(选用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文中选取了895个国有上市公司与256个民营上市公司的较全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又以41个国有上市信息技术公司与33个民营上市信息技术公司为重点,设计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
一、变量选取与定义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衡量经济效率的指标(被解释变量),以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解释变量);另外,还设定了对公司业绩影响最显著的四个控制变量,即管理层薪酬、公司销售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财务杠杆比率。各变量的代表符号和具体定义见表1。
二、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描述性统计
由于我国不同行业的管理层持股状况差异巨大,所以这里对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只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民营控股科技公司的董事和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相关系数也要高于国有控股科技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相关系数(任建新,2005)。本文除选取国有和民营人力资本存量较大的信息技术企业分别进行重点描述统计分析外,还进行回归分析。
(一)国有、民营上市公司总体描述性统计截止2003年,我国895个国有上市公司和256个民营上市公司效率与管理层持股的总体情况如表2的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民营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124%)远高于国有上市公司(4198%)。而从管理层持股比例来看,民营上市公司(2125%)也远高于国有上市公司(010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营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及相关的经济效率要优于国有上市公司。另外,无论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管理层持股比例,民营上市公司的标准差都大于国有上市公司,反映出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风险较高,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最高的士兰微可达到74126%,比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最高的中软股份18.59%高出近4倍,说明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上需要进行根本突破。
(二)国有、民营信息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描述性统计表3所反映的基本情况与上面的总体描述性统计是一致的。例如民营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5163%)要高于国有公司(5115%),但比较接近。另外,民营信息技术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标准差远大于国有公司,运行风险也与总体民营企业一样较高。但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最大持股比例的股份(70126%),比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最高持有股份(1816%)也高出3.8倍。显然民营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可程度要高于国有上市公司。
三、典型行业管理层持股经济效率的回归分析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在我国不同行业的差异巨大,目前尚不具备建立有关人力资本产权与经济效率关系的总体模型。本文只对信息技术业进行回归分析。
(一)假设与模型构建确立人力资本产权提高经济效率,由此作两方面假设一是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二是民营信息技术业的管理层持股对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高于国有信息技术业。模型构建如下:ROEi=αi+βi•MSR+δ1i•In(MW)+δ2i•ln(S)+δ3i•Cl+δ4i•C5+δ5i•FL+μi上式中i表示企业类型,i=1代表民营上市公司,i=2代表国有上市公司,αi为截距,βi为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δli、δ2i、δ3i、δ4i、δ5i为相应控制变量的系数,μi为随机项,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其中,对于管理层薪酬MW和公司销售规模S我们取自然对数ln(MW)和ln(S)。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基于74个国有、民营上市信息技术公司信息,运用Eviews3软件对上述模型做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如表4、5所示。
这表明:
1、无论民营还是国有的信息技术企业,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正相关,第一个假设成立。但是,总体上相关较弱。这其中民营企业的相关性又明显强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MSR的系数为01164,国有企业MSR的系数为01035),也就是说,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经济效率的影响要远大于国有上市公司。说明民营信息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可程度要高于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的假设检验几乎不能通过,说明管理层持股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还没有成为对企业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实践还有很大差距,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还不能对企业经济效率产生实质性影响。
3、从表4可以看出,民营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R2值达到0188(在横截面数据的条件下),说明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经济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也充分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初步认可,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已对企业经济效率具有一定作用。在综合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民营企业经济效率的优势,说明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向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的收益是大于成本的。
四、结论
对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正确认识,是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合理安排的基础。通过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中管理层持股状况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我国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中,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安排较为灵活,且在管理层持股等方面已有了一些探索,并且在企业经济效率上收到了一定的回报。而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中对于人力资本产权尚无明确的规定,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企业经济效率提高的巨大作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第二,不同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本产权市场化的配置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费用,但收益的增加是巨大的。因此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通过管理层持股等方式,明确人力资本产权地位,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可程度有待加强,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是一种方法。人力资本产权地位的实现形式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高回报率作用。这对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安排已对企业效益增长产生推动作用,但由于人力资本在测量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其对经济效率提高的准确贡献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经济效率受到经营战略、市场途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中部分样本的回归分析,并不能得出管理层持股越多,经济效率越高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源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2]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3]李玲.人力资本运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1月
[4]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2月
[5]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三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