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6: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语文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

篇(1)

民族教育在通常意义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还包括许许多多的社会原因。而在语文教育现代化方面出现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张志公。20世纪60年代初,张志公提出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70年代末,阐述语文教育科学化;80年代初,张志公举起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大旗,参与并指导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和理论建设。他潜心第二次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吸取外国语言学和教学论的成果。他领导并指导英语、俄语、汉语文的教材编写工作和研究工作,指导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编《现代汉语》教材并亲自讲课,应邀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辞章学。他赴美、日等国和香港地区讲学,考察中小学教育工作和语言学的研究工作。这种中外古今的研究领域,这种语文教育的全方位调查和实验,这种政治和学术的特殊经历,这种坚实、广博的专业技能,为张志公建设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理论提供了条件。

篇(2)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校教育和发展有了新的契机。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共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强调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自身就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以文字为基础,在语文学科中,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这也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梁启超主张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改进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语文教育,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起到帮助作用。

二、梁启超先生主张的现代语文教学思想及教学手段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梁启超先生认为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对于学生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梁启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地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地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组织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的火药味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就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科学,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在以心理情感教育展开的系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是搭建师生关系前进的平台。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3.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4.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

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5.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在语文课程进行中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语文教师要深入初中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人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倡导和谐学习理念。

三、梁启超的语文现代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锅端”和“严师出高徒”的语文教育方针,要以趣味性、和谐性、创新性方式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有着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目标,同时,也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之中,以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除了在教学中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活动方针外,在富有活力和灵性的学习方略之中,保持班级课程教学最佳状态。语文教育同整体教育教学目的一样,是以全局观念为准的人文教育。启发学生向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学生把班级的现实状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改进措施。

作为语文老师,以爱心疏导和科学化解决方针,制定出适合学校、社会发展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关系,全面指定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完善学生对抗压力,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深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 结语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华.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刘畅.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论梁启超与语文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6):67-68.

篇(3)

现在社会的发展,对文章写作的要求越加严格,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加旺盛,在中学阶段就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入手。

一、学习传统集中学习语言的经验,在迅速丰富写作的学生的词汇方面下功夫

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胸藏万汇凭吞吐。”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胸藏万汇”,必须把大量的词汇识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如果把它们藏在笔记本里,那就难以应用了。同时,积累词汇与发展学生智力也很有关系。

古人积累词汇有两条经验:首先是集中识字积词的经验。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适合汉语特点的经验;它的产生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这是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不能像欧美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阅读;学习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 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无法阅读。因此前人采取集中识字积词的办法。又因为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字的安排不受语法的限制,使集中识字积词有了可能性。其次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积词的经验,即通过文选式教材或专著式教材,学习汉语的经验。

二、学习传统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的经验,在提高现代文语言音乐美水平方面下功夫

传统语文教育更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唐诗三百首》等都是韵文,并讲究平仄;就是《重订增广》之类也是依韵编次的。古人十分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是由于这样做符合汉语的特点,可以起到最佳效应。仔细分析,古人注重音乐美训练的实质,约有三点须要说明。

第一,“为初学诗赋之资”。昔时科举考试有诗体作文,因此重视此项训练。清嘉庆蒋义彬在其《千金裘》自序里说:“爱于典故中择其合于时尚者,裁成对语,以为初学诗赋之资。”现今考试没有诗体作文,似乎不必重视它;但是,现今中学生不一定就不需要诗歌训练。今天不作诗,明天就不一定不作诗。苏步青、华罗庚是数学家,但为了应用,他们常常作诗,由此看来,古人从汉语特点出发,从应用出发,不无道理。现代教育家“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我们不可轻视这一点。

第二、培养了运用汉语音乐美增强表达效果的良好习惯。古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识字积词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的。因此,汉语的音乐美就会谐于唇吻,日后发言交谈自然不会离谱。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书读百遍”之后就会形成正确读音的习惯,再不会误读。现在看来,古人强调 “书读百遍”,不仅仅是“其义自见”,还有确保识记于心,谐于唇吻,永不会误读的功用。现代教育,识字之始,跟读一二遍或三四遍就算完事;在积词的时候,教师一讲而过,学生只默记而不诵读。这样的结果, 有的记住了,有的没有记住,有的随着新教学内容的出现,便混淆了。

总之,传统语言音乐美训练对于说话作文至关重要。要想提高表达水平非像老人说的那样练好语言基本功不可。而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语言音乐美训练。数十年来,我们不重视语言音乐美训练,使我们写作水平有所下降。社会成人甚至作家如此,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我们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应当在汉语言音乐美训练方面下功夫。

三、学习传统重视“诗教”的经验,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高语言表达力方面下功夫

古人强调“诗教”,一方面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温柔敦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另一方面,在于学习语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把话说得漂亮。我们强调“诗教”,仍然不外乎上述两个主要目标,但是所用的教材不仅仅是《诗经》或主要不是《诗经》了。历史的长河滚淌到20世纪的今天,通过“诗教”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尤为必要。我们的教育家提倡“要作文先作人”的主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以“诗教”为重要手段,这个主张不免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家语言学家郭绍虞论述“诗教”问题时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不是说要学诗以后才会说话,而是说学诗以后才会说漂亮的话,说得体的话”说话得体不得体属于消极修辞方面的事;说话漂亮不漂亮属于积极修辞方面的事。不管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只要进行“诗教”就会提高人的语言表达力,这是勿庸置疑的。

我们强调“诗教”的着眼点还在于辞令方面。辞令问题属于口头表达方面,但与作文教学不无关系。现代说写不分,说得好听,写出来也自然好看。因此我们在学习传统时也不可忽略辞令问题。

篇(4)

关键词:蒙学教材;三字经;现代语文;教育价值

一、古代蒙学教育概述

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谚语,正反映了从婴儿时期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思想。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代的贾谊明也提出:“早喻教”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儿童心灵可塑性大,在其还未受到外界熏染时,先入为主,及早教育,会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将这一阶段的教育称为“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在汉代已基本成熟,宋代达到,并逐步推广到庶民子弟中,除少数为贵族子弟特设的小学外,多数由民间自由办学。

办学形式主要有“教馆”、“坐馆”、“家塾”、“私塾”、“义学”等,主要以识字、习字为主。唐宋以后出现了季节性蒙学。元明时期,又出现了在乡村组织中设立的“社学”,主要对民间十五岁以下幼童进行教育。明代对社学更加重视,多次广阔社学,讲授习俗礼仪。

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学习,以识、写、读、背为主,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幼儿时期便开始注重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纲常的道德品质,以礼为教。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臣礼仪”等。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对生活礼仪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都是强调从基本做起。

二、《三字经》的基本内容

宋之前,蒙学教材多以识字为主,到了宋代,科举制及书院制兴盛,蒙学教材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形成各种门类。如《三字经》是一本综合知识类蒙学教材,在宋代以至于后世都广泛流传。章太炎先生在《重订三字经》题中赞到:“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各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教果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点,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一)识字教育内容

《三字经》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生识字,全书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共376句,1128字。与南北朝周兴嗣所著《千字文》相比,其字更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际,实用性强。再与《百家姓》相比,《百家姓》仅100字,但生僻字较多,《三字经》的识字普及率更高。

(二)礼仪教育内容

《三字经》中有明确的礼仪教育内容,书中从“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到“首孝弟,次见闻”,其中也给我们讲述了黄香、孔融的故事。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这在今天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三)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三字经》高度概括了人们应当遵守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核心——三纲、五常和君臣十义。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集中在一块,但也不过于分散,为避免道德说教之嫌,其内容安排自然,水到渠成,没有牵强附会之感,易于接受。

(四)历史知识教育

从“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至“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作者仅用288个字便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进行概括,言简意赅。虽篇幅短小,文字朴实,但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更替,及其兴衰成败的原因,使学生重视历史,又方便记忆。

(五)基础知识教育

《三字经》除阐发伦理道德、为学做人、修身养性外,还涉及数学、自然、生活、名物性状、文史典籍等。数方面,有“一”、“十”、“百”、“千”、“万”的基本概念;自然基本常识方面“三才”、“三光”、“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旅”等概念;文史、典籍方面,有“四书”、“五子”“六经”等。全书用字不多,却包罗万象,可称为“微型百科全书”,蒙童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个人素质。

三、《三字经》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周谷城先生所言:“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和教育价值。”蒙学读物不论在内容选择还是教材编写;不论在知识灌输,还是兴趣鼓舞;不论在习惯养成,还是人格模塑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屡遭质疑、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探讨传统蒙学读物中可资借鉴的东西,具有积极意义。

(一)《三字经》的编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

1.自古以来,各朝各代都积累了宝贵蒙学教材编写经验,从《汉语文教材概论》一书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是综合性教材(如《急就篇》),逐渐到专门性教材(如《百家姓》《名物蒙求》等)的过程。这些教材为我国后期儿童的早期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材料及编写经验。

2.《三字经》中运用的教育模式为后世推崇。全书语言琅琅上口,运用浅显易记、直白的文字和语言弘扬中华文明。书中并不是一味教化,而更多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给儿童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比较符合儿童天性,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三字经》中体现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

《三字经》很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在道德教育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在教育方法上因势利导,量力而行。更多的从具体细节入手,如“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并根据当时的教学状况,明确提出要教蒙童讲解义理,考究实事,正确断句,读诸子百家应“撮其要,记其事”。面对纷繁复杂的书本,要学会选择重要的学习,并牢牢掌握。

(三)对语文学习的借鉴意义。

1.古今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但更多的是相通点。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字词识别、书写理解与运用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活动。近年来,我国语文在各方面都有发展,但语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性质和功能却没有根本改变。如识字是语文传授和学习的根本,是读书、写字、作文的基础,这在古代蒙养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古人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后进入阅读,且重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早在宋代,朱熹就倡导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从小培养儿童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案桌整洁,爱护书册。既提高了读书效率,也促进了儿童身体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当代,很多要求都被淡化了,孩子学习成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进行学习研究。

2.《三字经》的语言形式,三字一句,四句或六句、八句一韵,抑扬顿挫,对学生背诵很有帮助。当今语文教学,忽视并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忽略学生感悟架空分析。语文学科重在积累,“死记硬背”让学生积累背诵一些经典句子和段落是很有必要的。全书通俗易懂,接近白话文,举的很多故事也都家喻户晓,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很容易被掌握。(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凌皓.中国传统蒙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吉林教育科学,2001(5).

[2] 蔡育婷.浅析古代蒙养教材《三字经》的现代教育价值[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8).

[3] 刘占泉著.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应麟.《三字经》心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王筠的主要观点包括:学生是人,不是猪狗;教者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摒弃“日以夏楚”的体罚教育;教者要因材施教、启发善诱。同时,王筠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时分段学习。他呼唤“良师”的出现,批判“无知之师”,“愿天下之为师者,各为其‘心丧三年’计”。此外,《教童子法》还提出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直观法进行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则提倡愉快教学法,且讲究“圈抹批划”“讲解诘问”的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他主张“以放为主”“以圈为主”,这些大都还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所用。虽然,《教童子法》带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其中的语文教育思想,并挖掘出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所用。

一、《教童子法》中蕴含的阅读教学

法思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阅读教学法思想和方法

王筠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原则主要为循序渐进原则、读思结合原则、愉快阅读原则。他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乐趣教学的重要原则,是过去实际教学中所少有的,在今天也难能可贵。这些为我们寻找阅读教学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筠总结的阅读教学方法包括札录法、循环记忆法、圈抹法、教学相长法等。其中很多都是契合人类“遗忘规律”的科学指导方法,能使师本文由收集整理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提高和满足。

2.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加强语言积累,注意读思结合。王筠指导学生要加强语言材料的累积,这样用时就不怕心中没有东西。他还指出:在阅读的同时要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要能够阅读。因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根据内容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充分、积极地思考。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思想注入学生的心灵,这是不当的。

书中得有乐趣。王筠的“书中得有乐趣,学生才乐以相从”的观点,告诉教学界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制约当今语文教育界发展的一大痼疾,即为语文学习兴趣匮乏、课堂讲授枯燥无聊。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之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和收获的快乐中去,好像“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如教学《鸿门宴》,若教师仅限于对文言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疏通理解,则不能满足学生向深处挖掘的欲望。教师不妨让学生来做历史还原,再现鸿门宴时主要人物的座次方位,明白汉代的座位礼仪。学生就能由此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如是说。

二、《教童子法》中蕴含的作文教学

法思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作文教学法思想和方法

王筠的作文教学原则以自由为主、以表扬为主、以短篇为主,但也注意到规则约束的必要性。王筠鼓励儿童要大胆地写,不要太拘泥于写作规则、技法之类,因为“规矩者,巧之所以出也。得规矩而失其巧,于义何居焉”。他觉得写多了,自然可以进行剪裁和取舍,这大概是学做文章的自然历程。在批改作文时,王筠提倡不要从严要求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信心。

王筠的作文教学方法大致包括提倡学生练习口头作文、背诵范文,并多用生活化的题目练习写文章等。王筠反对写作中只讲究形式,不求实用。“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知其外道也,掩卷不观矣。”他提出了作文的“救急良方”,即积累素材。说有一个秀才,“家贫,须躬亲田事”,闲暇时喜好掷骰子,但作文时“似手不释卷”,挥洒自如。问其原因,曰“我有二十篇熟文,每日必从心里过一两遍”。熟文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王筠很重视“活典故”,他认为“活典故”在开发学生智力、使其心思长进的同时,也是学生日后写作文的好素材。

2.对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重视口头作文训练。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书面语言的发展必须以口语能力的发展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口头叙述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者概括文章大意等,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讲解《故都的秋》时,对于文中出现的五幅秋景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描述,让学生学会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又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之后,班里可以来一个“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学生不仅能锻炼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受到极大的精神感染。

作文命题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对作文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文题取材应广博,不特学校中之所诵习所闻见可以命题,即家庭社会之事,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亦无不可命题。切莫让学生写那些无谓之翻案,空泛之论断,即学生有作,尚宜亟为矫正,若以之命题,自当切戒。若用事例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即如小学三四年级作文命题应该以生活为主,像《我的老师》《我的妈妈》等;初二、初三则可以开始关注人的道德、思想,可命题《令人懊悔的事》《这就是幸福》等。

作文批改注重鼓励。《教童子法》一书中提出“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正是促使其努力和渴望提

高成绩的动力和条件,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评语,多给予学生鼓励的语言。如批改学生的习作《后花园的四季》时,一教师给出这样评语:选取一个范围较小的地方来写,很省笔墨,且写景状物逼真生动,观察很仔细,若能给每个季节的后花园用一个统摄性的词概括一下会更好。这样就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三、《教童子法》中蕴含的教育思

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教育思想

德智兼重。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出了培养理想人才的标准──“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他非常注重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善学,告诫学生“不可痴思功名”,要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这是贯穿于整个《教童子法》中的教育思想。王筠从尊重学生和解放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首先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求知的欲望,有求乐的天性。在此基础上,王筠严厉地批判了那些贻误学生的“无知之师”,认为他们的做法使学生丧失了作为人的积极主动性,“奄奄如死人”;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如“嚼木札”;而且“曲木为几”,实行主观强迫,结果产生了大量的“弃才”和“废才”。因此,他强调教育要解放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王筠已经观察到了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和联系。“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王筠认为学习如果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损害。为了更高的学习效率,需要给学生时间休息,以转换思维。“空闲,即告以典故”,让学生从典故中不仅能学到东西,而且还能放松心情。王筠认为,教师教育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得其机之所在”,使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批评庸师,呼唤良师。王筠呼唤“良师”的出现。他认为“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他说教师的职责是“涵养诱掖,待其自化”,这大概是他为了引起教育者的自我反思而提出的殷切期望。

此外,王筠提出学以致用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王筠对当时的考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把当时刻板的“会考指南”比作浸灌人心的粪。他主张不要迂腐地读书,而应该以启发学生智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为重。

2.对于语文教育的启示

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对于学生的发展,无论知识方面还是做人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懂得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并注意自己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一、科学理念

科学,一般是指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抽象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科学理念可以理解为: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联系,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理念的具体内涵。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化。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进行语文课程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这个定义首先就凸显了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参与,那么这种过程就不能叫做教育。所以,教育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那么教师就很难开展科学的教学,教学的效果就很难称得上成功。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推进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具有一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只有努力培养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才可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2.小学语文教育手段的科学化。教育手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借助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实际上就是教学工具的科学化,一般是指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施、图书馆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不仅仅是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与观念的科学化,更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手段。教师传递知识一般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教学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提倡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和设施就得同时实现科学化,比如利用科学的样板书、多媒体设施等等。

二、民主理念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硕士论文积极的一面,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领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而语文教师坚强开朗的性格、温和幽默的语言、大方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器识会告诉学生生活是怎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

因此语文老师的整个人格都对学生产生影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定位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质也决定着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走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性”的误区,在摆脱了七八十年代的“工具论”束缚后,终于走回了“人文性”本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这种教育功能观、价值观认为语文教育应与人的发展相适应,并从人的发展推衍出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价值。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即工具、外在功能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还应使他们具有创造性、心理健康、道德完善,即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文化人”,而非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有用的人”。语文教育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当作人生来读,把人生当作语文来读。

传统教学给了学生形形的知识,培育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人格对话以师生心灵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从人格出发,沿着人格形成的道路,完成人格的塑造,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人格的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对话”,其内涵可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和“文本”化的课本观。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性质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如果遵循这种教学伦理原则,对话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培养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人格的人的教学目标也会难以实现。因此,平等、民主是语文教学中人格对话的第一原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应对学生存在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

互动、合作是语文教学中“人格对话”的生态条件。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已过时落伍了,人们对这种传统的传授法早已产生疑虑,充分注意到了传授法在较高效率地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牺牲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发展以及主体性的培育。于是就改“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以为这就是互动,这就是对话。实际上,这种近乎机械的问答只是形式上的对话,根本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相对于传统教学,人格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活力和人格魅力。“文本”化的课本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本所确定的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现方式都是“范文”,都是“作品”,既然是“范文”,那么我们就只有摹仿,既然是“作者的产品”,那么我们就得尊重作者所想表达的东西,并以其为标准——尽管我们是通过对作品本身、或从作者的自述、或者对作者思想发展轨迹甚至是从别人提供的相关轶事或权威评论而获得意义。除此之外,其他理解都是错误的,或是不被允许的。对话式教学的课本观要求实现从“范文”到“文本”的转变,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对话创造更多的机会。在“对话”式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只是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我们做出怎样的诠释,我们如何从自身的理解、如何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借助文本实现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作文教学就是借助学生创作的文本),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人格对话的过程,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思维定位在“人格对话”上时,我们语文教学的收益就可能不是干瘪的“语修逻文”而是丰满的健全人格。“人格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尚不敢说,但作为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绩效恐怕是无可争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晶.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22.

篇(8)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大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关系到能否掌握21世纪教育的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现代化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现代化给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未来的中学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还要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及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的定义是:为了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上述教育技术进行改造、变革、派生。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知识大量涌现,使人脑无法包含大量的知识,一个人即使拼命攻读也难以读完或记住他将从事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今天的中学教育已不能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智能以及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归根到底还是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尤其对语文这样抽象性的科目。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中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特点来看,带来的效果会更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协调教学中的矛盾,以媒体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电教媒体,在课前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主动积极求知,可以在课文刚导入时利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导入新课时,就可先播放一段小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动画中有哪几种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壁虎在捉蚊子,蛇咬住了壁虎尾巴。接着教师追问:“小壁虎尾巴断了,那它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借尾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声,渐显课题《小壁虎借尾巴》。这样揭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小壁虎到底有没有借到尾巴呢?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到生动形象

首先,以形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境界中去,使他们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力还比较弱,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这一课的课文内容时,可以利用课件将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做成一个动画,一边演示动画,一边相应出示课文每小节的内容。其次,以声动情。作为多媒体课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声音技术在激发学生感情时有着不可低估地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审美能力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播放课件,让学生眼看北大荒辽阔、迷人的秀丽风光,耳听牧羊人悠扬清脆的歌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置身此景,萌发了热爱伟大祖国之情。教学《我的战友》时,当讲到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熊熊烈火烧到身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下来,他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这一感人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甚至有人失声痛哭。这样,的人格美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鼓舞和鞭策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将课文的插图制成动画。一开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得意洋洋站在水边,的确是一个很美的形象,学生们由此萌发了美的意识。随着故事发展,相继出现了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屡屡得到教育的画面,逐步把学生们美的意识升华到老马说的那句话的境界――“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学生对图文的观察、学习思考,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美,而且也从连续画面中训练了自己分析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才能符合新世纪对中学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5-18

[2]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我曾在国内很有名的综艺电视上看过一期全美最佳教师罗恩现场展示美国课的节目,里面的热血老师通过音乐、舞蹈、多媒体等等手段是枯燥的课堂变得热闹有趣,学生自导自编自演在唱唱跳跳中牢记公式接收知识,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完全转变,教师转变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是指导学生在自学轨道上迅速奔跑的向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发现、探索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在这里我深深被教育技术的魅力所震撼了。在此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越来越能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浓厚的兴趣能使学习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多媒体以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想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像、三维动画,使认知理论原理中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阅历和视野并不开阔,对于描写名川古迹、奇观异景的文章传达的东西很难产生共鸣。而运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活跃的教学情境,可极大限度地填补学生见闻的空白。例如《观潮》一课,教学伊始,教师借助于录音和录像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将钱塘江潮滚滚潮水奔流而来的场面呈现于学生眼前,随着激情澎湃的乐声和海浪声,学生赏着、叹着,仿佛已置身于江堤之上,感受着这令人战栗的惊天动地的浪潮……就是在这境界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利于学生身同感受作者情感

语文教学讲究要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与思想。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的历史事件或者涉及科学原理的文章都比较难引导学生去体会,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学生历史知识匮乏,没有我们上一代人那样受过爱国影片的教育,很难理解到圆明园的被毁灭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耻辱,难以产生对侵略者痛恨的思想情感,无法认同作者沉痛的心情。但是通过播放圆明园美仑美焕的图片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毁灭圆明园的影片的对比,激发同学心中的愤怒与爱国的情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让教师最头疼带有原理解释的文章也能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迎刃而解。《爱迪生救妈妈》里面这样描写“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同学们读到这里可能理解不清楚,想不通爱迪生如何用镜子救了妈妈,但是这时如果通过课件给同学播放手术室无影灯的原理图片,同学们就能充分感受到少年爱迪生的聪明和伟大的发明创造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教育技术提供的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学内容更新,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有以课本为载体的信息,声音、图像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将作为教学内容被引入课堂。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极大的拓展了生的知识面,学生接受的不再是单一课本知识,更多是国内外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地理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再仅是"授学生以鱼",而更多地是"授学生以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中心,它仅是本学科知识的压缩与精选,以多种媒体组合成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21世纪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知识复制型人才,它们更注重人才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虽然现代技术有如此强大的能力,但是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广泛的运用也并不等同于滥用,如果不合实际地滥用,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忽视学生识字的实践性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读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能否具备熟练地查阅一般字典,并从中选择恰当字义的能力;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尽管能吸引学生,但小学生有他的年龄特点,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如播放课件,就会放松对学生的组织教学,特别是一些好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件播放完毕,还没记住生字的写法,更别说是写好字。而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时,往往会边写边提醒学生哪部分该怎样写、哪部分容易写错、哪些字容易混淆、怎样区别字形等,这样学生就会对生字的音、形、义及间架结构掌握更牢固。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弱化了学生朗读的层次性

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是说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达到一读准字音,要求能读;二无障碍读文,流利顺畅才能理解文章内容;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是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朗读这样一个阶梯进步目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才能达到的境界。而录音范读,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声情并茂。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往往只播放录音而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老师讲课费劲不说,对好词佳句的理解体会也不到位,更别说揣摩推敲、欣赏体味了。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并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也不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自己的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学生的只有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文本、超文本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真正领略读书的乐趣。

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提高信息化而滥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成果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迷人的光彩。

文献参考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与应用》李道民

篇(10)

我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受语言学研究状况的内在制约。在语言学界看来,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大致可以以五六十年代为界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主要做的是对语言结构系统进行静态的研究,这属于索绪尔语言学的延伸和扩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开始超越了索绪尔语言学,进而转向对语言使用的研究。

一、在20世纪的前期,我国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在我们看来,文言文与白话文分别属于汉语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两者之间既有承接关系,又有各自的独特性,在文化的价值上可以被看作是性质有别的汉语书面语系统。我们知道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的脱节,主要属于“单线结构”,语文教学主要凭的是汉字与古代文化语境的沟通,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孩子的心灵回归到圣贤经典、忠孝伦理和封建文化中去。而白话文的教学与古典文言教学相对比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文言文教学的那个时代,整个儒家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熟读经书,揣摩微言大义,吟诵背诵,进而达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从而实现文人自古追求的“修齐治平”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然而随着我国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化,废科举、兴学校、禁八股,封建君主制度开始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西方的政治启蒙文化、自然科学大量涌入,封建义理本体便会自然的消解。随着我国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化的不断深入,民主、科学的思想观念开始逐渐的深入人心,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便得以确立起来,语文教育回到语言教学本身。随着我国的教学目标的不断变革,以白话文为重心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革新。然而受20世纪前期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我国的白话文教学总体上还是处于静态的语言教学范畴内,没有发展成为言语教育。

二、在我国的2O世纪后期以来,语文教学从语言教学逐渐的偏向言语教学

在我国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语言学界开展了主要关于语言与言语问题的讨论,并且逐步偏向言语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时期,言语研究便迅速的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言语交际学、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新兴学科。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言语教学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言语技能训练体系、言语知识体系及语文思维训练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的改革。

三、在我国的21世纪初,语文教学从语文学科中心本位逐渐的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落脚点主要集中在“言语人”的培养方面,这需要超越学科的中心本位,进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指向人生命活动的自由和谐发展,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主要教育思想。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语言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又将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人的感性生命。自由活泼的语言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也正是因为人的感性生命才给予了语言力量和智慧。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十几年,收获的成果便是创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然而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在语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语言、言语”,片面的追求片面追求文化熏陶,人文内涵,游离于心灵世界与汉语言符号相互作用之外,偏向主观心灵世界;在教学实践层面忽视了继承遗忘的教学改革成果;在配合课程教育改革的整体过程中,忽视了彰显语文学科的个性,这显现出弱化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想观念。真正的语文教育,必然会给孩子带来诗意的慰藉、智慧的启迪以及人性的陶冶。语文教育对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培育与提升具有自己特殊的价值,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具有的。这是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必然追求,是语言工具观与语言存在观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没有深度的语文教育,难以陶冶人性,启迪心智。我们知道,语文教育是民族共同语教育,因此就需要有高度。没有高度的语文,难以引领、凝聚人心。广度、深度、高度等各种文化质素的融汇统一,这样才能奠定语文教育的高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借助言语实践的方式,在高质量的语言文化海洋里陶冶心灵,自由畅游,涵养人性;熔铸能力,敲打语言在背诵、体验、感悟积累的过程中,由吸纳走向表现,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言语生命智慧。

参考文献:

[1]庄文中.建构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上一篇: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下一篇: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