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6: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个体经济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比较优势。××市拥有耕地191.96万亩,水域108.69万亩,年产粮食104万吨,水产12.6万吨。××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群众找到了一条成本低、见效快的致富途径。全市20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年转化农产品45万吨,加工销售收入16.8亿元,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均获得年收入870元。
形成集聚经济要素的创业优势。近几年,××市把吸引能人回乡创业,作为发展壮大私营个体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继1999年市里制定出台大力推进私营个体经济的40条优惠政策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都制定具体办法,积极动员和鼓励在外能人回乡镇投资创业。近几年来已先后有400多名在外能人回乡办企业,投资总额累计达3亿元。与此同时,××市还通过分布在外的能人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家乡发展工业采购原料、营销商品、传递信息,集聚经济要素。
形成区域经济竞争的产业优势。为了发展传统手工业,使其为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服务,××市成立了若干行业协会。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些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逐渐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以日用金属小制品为例,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和产业提升,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竞争实力大增,在广东等地已出现“戴南不锈钢产品一条街”。
倡导差别竞争,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产业
力避重复,找准自身目标市场。××人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找准自身的目标定位,逐步形成了“一镇一品”或“一地一业”的产业特色。戴南镇80%以上的私营个体工业户从事不锈钢制品生产,年成交额超过12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8。垛田、城东镇的脱水蔬菜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脱水香葱在韩国市场的占有率达68%。
注重配套,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实践中,××通过拓展产业链,力图将企业的外部资源本地化,营造出行业内部化优势,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以不锈钢产业为例,戴南镇生产了几十个系列、上千种规格的不锈钢制品,产供销配套成龙,自成体系,各类产品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形成了一条不锈钢制品产业链。
做大规模,确立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市通过扶优扶强,优化组合,联小成大,不断引导和帮助企业做大规模,改变个私工业低小散发展格局,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效益。目前,全市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有14家,私营个体工业产值超亿元的村14个,戴南镇永丰村已过3亿元。脱水香葱、子午轮胎钢帘线、自行车链轮曲柄、不锈钢制品、劳保系列用品等10个主导产品已成为全国单打冠军。
彰显特色,塑造独具魅力的区域品牌。××市根据本地农业特色产品较多的实际,为地方农、副、水产品申请注册商标;结合企业经济情况、产品特点、销售情况,积极开展广告宣传,扶持特色品牌;帮助企业申请名牌认定,大力开展打假保名牌活动;借助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目前,全市现有16家私营企业商标荣获江苏省和泰州市著名、知名商标称号。
放大典型效应,谋求整体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是政策不到位。近年来,我们尽管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落实力度欠缺,造成了“两头热,中间疲”的现状,县里边主要领导热,拿出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为个体私营经济牵线搭桥,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个体私营经济业主热,为了搞成一个项目,多方求告,四处奔波;执行政策的职能部门有点“疲”,部分单位存在着扯皮、推诿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不仅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更要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使各项政策真正起到作用。
二是融资难。这是制约我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还处于创业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尚未完成,在发展中急需较强的资金实力作支撑,而金融部门出于风险考虑,放贷必须以财产抵押或信誉担保为条件,个体私营企业因为寻找担保困难,从而贻误时机,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机会。不少个体私营企业都在反映这个问题,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三是环境差。今年以来,我县开展声势浩大的“治理整顿环境秩序,建设文明富裕新怀仁”活动,在优化环境方面做了 一些工作,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软环境”改善需作出更大和更长时期的努力。就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环境治理机制不顺,执法不公,责任不明;存在着职能部门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个体私营经济或者 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制约性。
四是自发性和盲目性的问题。个体私营经济由于投资者本身的局限性、决策上的排他性和看待效益的急功近利性,因而多数项目都是自发的、盲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低档日用瓷的企业已发展到了18家,现在互相竞争,压价销售,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海北头乡高镇子村的3个砖厂竞争得更加激烈。当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竞争也能够锻炼企业,使企业有逐步走向成熟,但这种小范围内的、源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竞争是有害无益的,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体私营企业尤为不利。
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影响了几千年而不衰,其中的精华更是日久弥新,专注于军事的谋略思想同样适用于经济建设,研究军事谋略与制度建设的关系会惊喜的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强大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制度的“谋略”性质决定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方向
就战争而言,兵事凶险不可轻启,在二战期间,希特勒种族灭绝的战术固然对实现他的法西斯梦想立竿见影,收效甚快,但他的这一谋略显然是凶残的、毫无人性的,暂不说这一战略的含金量与智慧度有多少,任何违背人民意愿的谋略注定失败,可见战争中谋略战术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战争结果。
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经济改革的方向,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那么我国经济体制无论怎样改革都脱离不了经济制度所规定的性质方向,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频繁,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控股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允许、加大外国资本、民营资本的控股比例,但国家资本在国有企业资金比例上依然坚挺,话语权依然无可动摇,这是由我国经济制度性质牢牢决定的,扩大资金来源能国有企业更有活力、竞争力,但绝改变不了永远开头的“国有”二字;在改革分配制度的问题上,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马克思所规定的直接社会劳动,因为高度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打破,那种除劳动以外,资本、土地等要素由国家或相关公有组织占有、支配、使用的情况也随着市场化改革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按劳分配也由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放开生产要素分配,那样会是收入差距固化,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经济体制的改革离不开经济制度规定的方向。
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于竞争,有竞争才有效率和竞争力,有效率和竞争力才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展壮大并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市场经济是一个允许和鼓励所有合法经济主体进行公平竞争的制。所以,如果只有公有制经济而没有非公有制经济,那样的市场经济就没有活力和生命力,而且在制度逻辑上也是没有存在理由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不再有“实现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的国家意志和要求,但仍然有保障国家安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重大国计民生目标、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和基本民生需要以及增强战略性产业国际竞争力等重大国家意志目标。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价值。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巩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经济制度“谋略”内容直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和经济发展的前景,但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且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争中审时度势,以奇制胜这一谋略成就了许多大胜的典型,草船借箭、木马城战,谋略选择的推陈出新直接影响战争结果,同样,经济制度如何选择,有多少创新意识关乎经济改革、发展成败。我国经济制度的创新就出现了许多的案例。
就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来看,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国应减少对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评级的研究,更多做出自己的判断、避免盲目跟风。这是对金融业界评级制度一次新鲜的信号,虽然这项制度并未完全普及,但我们绝对能够预感到将来市场评级将会有的巨大变化甚至是深刻变革,也许整个评级机制完全改变也不是没有可能,一种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能影响一种经济体制的变革,通过上述案例我们能清楚地认识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改革鱼与水的密切关系,一改则改,一动则动的密切关系让经济制度的作用更显突出地位,换句话说,经济制度的变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是绝对的,且不论是正面、负面,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一项经济制度的选择并不一定完全对经济发展产生绝对的好或不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定是有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只是哪方面的影响大一些,中国选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定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但随之出现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泡沫经济、投机经济、经济的大波动,这些问题也是经济制度确立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控制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正如兵书所说,“庙算知胜”、“兵者诡道”、“上兵伐谋”、“兵以诈立”和“运兵计谋”,如何运用谋略以及谋略选择的重要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一国的经济制度的选择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经济制度的选择就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谋略选择,没有谋略便没有胜利,没有先进切实的经济制度,便不能引领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在全球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
[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林业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林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不断的改变,这样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了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经济增长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模式上是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环境变化的,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林业经济一定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在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在不断的变化,这样也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转变观念,这样林业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在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很好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发展林业经济。林业在发展过程中是以森林资源为主要基础的,因此,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系统是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培育森林资源是非常重视的,对造林、育林以及护林的重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链过短和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同时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着单一的情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传统的林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非常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方面。
在经济方面,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资源型产业经济,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只对森林培育、木材采运以及木材加工进行重视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木材生产成为了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副业方面发展是非常有限的,这样会导致森林资源消耗过快,同时也会导致森林资源出现很大的危机,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林业经济对副业的发展也要进行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林业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在经济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近年来,森林资源开采出现了严重的过度情况,使得人们的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更好的满足,导致了木材生产无法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社会方面引起了很强烈的不满。森林资源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很多的问题,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实现共同发展。
2 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
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转型,利用资源优势能够将其转变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在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实现复合经济发展。林业生产是为了更好的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因此,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能够更好的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能更好的在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过程中建立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节约型发展路线,同时也能更好的在储备资源方面进行更好的发展。
2.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其他林业资源进行利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能更好的实现多元发展,对林下经济进行重视,这样能够更好的从多种途径发展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加强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支持,在资金方面可以进行重点投资,这样能够带动相关林业资源的发展,在林下种植和养殖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3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引进要非常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也能取得更好地效果。人才对林业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也是保证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在不断的升级和改造,因此,也使得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不会被淘汰,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3 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好企业管理的中心,搞好资本运营,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3.1 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控制价格目标。原料消耗目标。加强资金管理,控制支出,节约费用。产、供、销、财等部门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加速产量、销售、物资、资金、财务信息的传递,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规模生产,实现降本增效。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降本增产、增销、增利的良好效果。加快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
3.2 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一是要研究筹资方式,谋求最低资金成本。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内部银行的职能,搞好内部核算、核定资金占用定额,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搞好资金的日常调度和控制,坚持资金的有偿使用,增强资金的成本意识,加强资金的成本控制,加强对外联营投资管理,实行资金回报经济责任制,完善模拟市场价格核算,健全模拟市场管理、提高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突出成本和资金分析两个重点,开展以资金占用资金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工作,不断提高资金运营质量和效益水平。
4 结束语
林业资源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人们的生存环境是有很大影响的资源,因此,林业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对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林业资源不会受到破坏,对生态环境能够更好的实现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达,郑云玉,温亚利.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0(3).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040-04
循环经济的发展终极目标,并非追求形态上的物质流闭合循环,而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高的社会福利,在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着眼于推进一种尽可能让产品不成为废弃物的循环经济,即以减物质化为首要原则,在生产、流通、消费和最终处置的每个环节中,使能流和物流最小化,从源头减少物质流、能量流的输入和废物流、废热流的输出。在推进减物质化的过程中,人们注意到,减物质化不仅仅是通过工艺改进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过程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量,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某些物质的循环利用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意味着对现有的生产、消费模式以及相应的市场组织结构进行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就在于“两个替代”,即以服务流替代物质流,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也就是说,发展与循环经济理念相匹配的服务经济,通过服务延伸循环经济的价值链,通过服务减少社会经济生活对物质的依赖;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完善管理、优化生活方式和合理配置资源,依靠人的发展,来替代原先那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生活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1 以服务流替代物质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从系统角度考察,当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强大的净物质流注入的时候,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废物流,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过度依赖物质流推动的经济至多有量上的增长,很难真正出现质的提高。要扭转这种趋势,除了从技术层面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更要理解一个事实,即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必须依托基本的物质条件,单纯地通过工艺改进以及资源再利用技术进步来降低物质流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在一定物质流上可以附加的服务往往没有极限的,这才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
一般而言,服务流对物质流的替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经济本身的发展,有着促进经济系统实现结构性降耗的作用。总体上看,相对第一和第二产业,服务业的资源消耗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一般说来,制造业单位增加值消耗的资源大致是服务业的3~4倍。此外,根据Jokinen和Koskinen提出的生态重构理念,服务业的特征是以技术密集型、服务密集型产业取代传统的资本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对物质的依赖程度,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并增加就业率(Jokinen, Koskinen,1997)。
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就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占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加大。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经济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势(厉无畏,王慧敏,2005),其核心是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1980-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上升至63%,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其中一些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服务化的特征更为明显。相比之下,中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在30%~40%的水平徘徊,一些高能耗物耗的产业(如重化工业)规模过大。因此,通过发展我国的服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服务流对物质流的替代,促进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上升。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服务流对物质流的第二类替代,它表现为那些基于“从产品到服务”理念的特定服务业,遵循减物质化的原则,着眼于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物质流最小化目标,令生产行为、消费习惯以及相关的市场组织结构朝着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
第二类替代的出发点,是对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最终目的进行重新审视。Herman Daly曾经提出,经济活动的最终效益是服务,即需求的满足(Daly,1974)。所谓“产品”,只是效用的物质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产品生产过程只能算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前端部分。因此,当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追求物质形态存在的消费品数量开始转向满足自身需求的效用时,根据消费者需求,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应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生产哲学,而不是相反。
基于“从产品到服务”理念的特定服务业的发展,就是从有形产品市场向效用市场的转变,生产和消费的形式发生根本变革,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融合的过程。从市场重新组织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此类“服务流对物质流的替代”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产品所有权、使用权分离,生产者可从销售转为出租有形产品,并在此过程中附加更多的服务量。首先,耐用消费品的出租,会令生产者会从产品设计开始,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尽可能使得消费者享有等量效用时,产品的使用强度加大,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产品的再使用、再利用程度增加,有形产品总量以及所消耗的物质总量下降。例如,电梯制造巨头瑞士迅达公司宁愿出租垂直交通服务而不是销售电梯,因为出租可以使它减少生产系统中的能耗和维持成本;道氏化学公司宁愿出租溶解服务而不是销售溶剂,因为它可以再使用同样的溶剂许多次而减少成本。此外,由于产品的所有权不是消费者的,消费者选择的是更能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浪费(Eva Heiskanen,Mikko Jalas,2000)。
(2)多种形式的产品共享消费。通过共享,将消费者个体的节约转向服务提供者关注整体的节约,有利于降低物质流总量。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汽车共享组织,其中仅德国在2000年就有76家。马库斯・皮特森(Markus Petersen)在1994年对柏林的汽车共享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汽车共享明显减少了私人汽车的购买量和使用量,而共享汽车的使用强度增大。换言之,共享使得单位物品提供的服务量增大。
(3)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产品最优利用服务。通过对产品和消费者行为的优化,降低消费过程的物质流。一般而言,产品最优利用服务关注的是在保持产品原有效用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其使用过程所消耗的物质和能源总量,如合同能源管理、废物最小化管理等,这类服务可以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也可由专业化的公司提供。例如,基于能源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成本之间的差价,通过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将节约的能源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可以形成“负瓦特”市场。如专门的盈利性能源管理公司A与公司B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公司B提供能源效率诊断、项目设计和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工程验收、节能量监测、系统维护等一系列节能服务,节约下来的能源可以通过公共事业公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产生的节能效益按合同由A和B分享。可见,产品最优利用服务对市场组织的最大影响在于:企业的利润与产品的销售量脱钩,减少的物质流、能流可以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节约相对于消耗而言具有更大的盈利空间。这些改变,将促生更多的“负瓦特”、“负物质”市场交易机制,如招标拍卖、异地交易、二级市场等, 有利于提高节约的竞争程度和节约的效率,并降低物质流削减的成本。
(4)将服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产生非物质形式存在的财富创造与消费方式(Eva Heiskanen,Mikko Jalas,Anna Karna,2000)。杰舒尼和迈尔斯于1983年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人力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将成为自然资源的替代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要素(Gershuny,JI,Miles,ID,1983)。因此,信息流与服务流的结合,具有极大的物质流替代潜力。例如,采用电子商务、电视电话会议、电子邮件,免去了传统的商务活动、文件传递等所需的交通能耗、纸张消费等资源消耗,也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5)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改良、技术进步,充分利用自然所提供给人类的服务。一块水田,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就能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向人们提供净化空气、缓和热岛效应、水体净化与水源涵养、消纳有机垃圾、产生优美景观等诸多服务,相对于采用建造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有机垃圾处理厂进行末端治理以及建设人造公园等,水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成本、效果以及可持续性都是占有明显优势。可以说,自然向人类提供的服务流量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源于自然的服务流对直接输入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实现替代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产、消费模式发生变革的同时,租赁服务、产品最优利用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多种新型服务业态的出现,模糊了传统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这有助于经济结构向减物质化方向优化。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作用下,服务使得制造业和商业相互融合(Jackson T,1996),从卖机器卖零件转向卖功能卖服务,与此相应的制造业生产方式也从原先的大规模生产,转为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提供更合乎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有利于产业结构向服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例如,由销售转为租赁,使得制造业主体利润来源从原先的产品生产销售环节扩展到管理维修、保养、升级、再利用、使用咨询、战略分析和概念创意等更多服务领域,使得消费者获得更好享受的同时,能够带动更多循环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2 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从表面上看,服务流对物质流的替代,主要表现为市场组织结构遵循“从产品到服务”的理念发生变革,从而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社会经济系统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物质流量。本质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的发展路径,即依靠人的发展,不断改善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的结合方式,替代原先那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发展。
首先,这一替代体现在减物质化的过程之中。通过科技进步、完善管理、优化生活方式和合理配置资源,等量的资源消耗能产生更多的财富;而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可使等量的财富产生更多的福利。这方面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上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导致的冲击,在能源短缺的冲击下,西方社会生产和消费全面向节能型转变,大量资本和技术涌向节能领域,其结果是各国经济的能效大大提高,日本更实现以等量能源使GDP翻番的成就。这一节约过程,可以说就是人力资源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替代过程。
其次,这种替代表现为人工资源对稀缺自然资源的替代。例如各种再生性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塑料和陶瓷对木材和某些金属的替代。在某种意义上,储量丰富的资源对短缺资源的替代。随着更多自然资源作用更多地被人类认识,这种替代会更为普遍和有效。由于这种替代是人类知识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其本质是人力资源的替代。
由于人力资本对自然资本的替代程度,取决于劳动者平均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相对于低素质的劳动力,文化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力更易于掌握并运用新的科研成果,促成资源高效利用(张真,2003);同时,产业的服务化需要更多从事自然资源维护、产品的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工作的劳动力,这对专业技能和知识含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要求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从资源密集型向人力资源密集型转变,投资方向从资本密集向人力资本密集方向转变,从而使经济体系每单位物质资本和资源投入的产出最大化,并令其吸附的人力资本和使用的劳动力趋于上升。在中国这样一个剩余劳动力过多,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度,选择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的发展路径,能够使我们运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创造较多的福利和就业,同时减轻经济系统对环境资源系统的压力。
3 促进“两个替代”发展路径的制度重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技术壁垒还是经济效率门槛,都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不断完善来跨越,由此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市场得以重构,使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能够朝单位自然资源投入所附着的效用与服务极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化的社会生产力和福利增量。与“两个替代”发展路径相配套的制度重构是:
(1)使价格体系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真实成本的制度。价格反映全部社会和环境成本,这是价格机制顺利运作,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这主要通过税收结构的调整(税基的改变)来实现,即从现有的对劳动征税转为对资源消费征税。现有税收体制对收入、利润、销售和工资征税,这在某种意义上打击了我们本应珍视的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行为,如人类的劳动和成功的投资等,因此,我们需要从对收入和工资征税转向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和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等需要遏制的行为进行征税,这也被称为“绿税”改革。绿税的主要功能是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有关成本的准确信息,其内在目的是为了消除无节制地追逐更低价格而造成的扭曲,揭示真正的成本。它被并到经济活动过程中对资源、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中,从而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强烈的动机,去不断地修正和改进生产、销售和消费的方式,使之朝资源效率高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减轻了劳动者的税收负担,还有利于促进就业率的上升,这是与“两个替代”的发展路径相一致的。
(2)使市场主体为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负责的制度。服务流代替物质流的过程,涉及到市场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重新组织,也就是生产方、销售方、消费方等市场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和利益分配问题。通过从法律上确定各市场主体(尤其是生产方)对自身行为所导致的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所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促进企业妥善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以此重新设定自身的盈利模式和商业策略,激励企业以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低环境影响为准则,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和工艺改进,从生产产品走向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质流。
(3)社会资源投向机制。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与“两个替代”的发展路径相呼应,政府应该以追求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以确保将足够的资源投入到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累积上来,包括教育、研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再生、技术推广和知识普及,以及其他与提高资源生产力相关的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的投入。此外,对上文提到的幼稚型循环产业或技术,由于其成本受市场规模影响,在市场已有产业或产品的压制下,难以具备足够的竞争力。那么,在其成长初期,可以通过政府采购、转移支付、政策性优惠贷款等手段支持其发展,加速提升资源效率高的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敬智等.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1):46~51.[Liu jingzhi, etc.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Dematerializ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y[J] Resources Science, 2005,27(1):46~51]
[2]戴星翼,孙芝兴.以减物质化应对上海生活垃圾的挑战[A].见:尹继佐.2003年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68~201.[Dai Xingyi, Sun Zhixin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Domestic Wastes in Shanghai with DematerializatiEo[A] Yin Jizuo A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luebook of Shanghai,2003[C]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2:168~201]
[3]Jokinen P,Koskinen K.Unity in Environmental Discourse?The Role of Decisionmakers, Experts and Citizens in Developing Finnish Environmental Policy[J]Policy and Politics,1997,26(1):55~70.
[4]厉无畏,王慧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5,(1):54~60.[Li Wuwei, Wang Huimin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on World Industrial Servic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J] World Economy Study, 2005,(1):54~60]
[5]罗杰・玻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67.[Roger Perman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M] Beijing: China Economy Press, 2002:67]
[6]魏茨察克等.四倍跃进[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64.[L Hunter Lovins, Amory Lovins. Emst Von Weizsacker Factor Four[M] Beijing: China Industry and Commerce Associated Press, 2001:364]
[7]Eva Heiskanen,Mikko Jalas.Dematerialization Through Services: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bate[M].Helsinki: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2000:28.
[8]Eva Heiskanen,Mikko Jalas,Anna Karna.The Dematerialization Potential of Services and IT:Futures Studies Methods Perspectives[M].Turku:Finland Futures Research Centre ,2000.
【关键词】
融体制;河南;影响;措施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区位优势,使东、中、西部主要经济区的功能实现高效衔接,地区优势使河南省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因此,大力发展河南省金融行业,促进其经济稳固增长对我国生产总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已经跨上了新的战略起点,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11年,河南省实现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成为中国的第五大经济体,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67.15倍,年均增长率达16.25%。国家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对河南省经济具有消极与积极的影响,本文就其主要影响效果作出分析,旨在为河南省经济稳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金融体制改革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1.1 银行信贷对河南第三产业的影响
河南的产业突出表现在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企业,然而这三种行业在企业贷款立项时很难被商业银行总行所审批。第三产业主要包含了商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及服务类行业,由此可知,金融保险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业吸纳就业人数,也可通过投资贷款等方式扩大就业人口,提高河南省总就业量和价值产出;二是金融业的产值直接体现出国民经济水平。数据显示,2008 年河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15255.4亿元,同比增长 21.3%,增幅较上年同期高 11.9%;各项贷款余额 10368.1 亿元,同比增长 15.8%,增幅较上年同期高4.4%。可见,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市场格局变化较大
近年来,资本市场比较低迷,但是在降息、将准政策比较宽松、信贷增长回升的改革背景影响下,2013、2012年的金融业增长扭转了2011年的逐季回落曲线态势,相对有了较迅速的上调。随着相关部门的政策延续、市场需求回升等影响下,2014年的货币政策也有所放松;此外,随着河南省平稳和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重点开发的行业也会有所调整和改善,市场主体资金需求也会得到增强,信贷业发展也有所提升;在金融体制改革、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竞争变化,会影响到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化,因此,实际融资成本相对2012有明显的改善。
1.3 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相背离的现象逐步明显
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GDP)达到32155.86亿元,成为全国第五各突破3万亿元的省份,同比增长9%;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数目为34515.9亿元,同比增长23.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180.8亿元,同比增长18.3%,存贷款增速均继续保持回升态势。依据近几年来的数据显示,河南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协调,河南经济担负着“缺营养”、“失血”的双重压力,会导致缺乏资金支持而影响河南经济稳固增长。
2 应对措施
2.1 推进经济转型提高河南经济发展质量
不断完善合提高传统产业技术装备和加工水平,适时调整政府高科技投资结构。通过实地考察和河南省优势产品,择优选择食品、化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其密集区域发展,从而吸纳更多强有力地资金要素。 其次,继续加快调整河南省农业结构,在坚持“两个”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工业生产特点的农副产品,如:棉花、油料、烟叶以及农产品的花卉、果、木等特色产品,夯实河南省经济基础,提高信贷资金的投入。另外,要重视城镇化经济发展,统筹建设城镇基础设施,落实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和相关规定,拓展民营自主产业,增加县域信贷资金的存贷比。
2.2 建立高效运转的金融支持体系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要将金融业作为先导产业进行优化发展,从重视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完善和建设作为出发点,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重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依据市场和实际需求组建具有河南省特色品牌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科学化的现金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程序,积极建设金融业经营试点,建设河南省控股集团,从而建设协调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尤其重视河南省处于初期发展的中小银行、创业投资等专业且非金融机构,逐渐完善河南省信贷行业的体系。另外,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地改革各层次的银行内部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稳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与促进力度,强化政策金融的支农作用,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
2.3 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针对新时期投资速度有所放缓的趋势,使得金融业有效地改善需求不足等问题。重抵押品的风险控制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合其他新兴行业,因此,要综合考虑各行业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业务流程和投入风险控制。现如今,21世纪是属于科技与网络信息的时代,将两者完善结合,可以适度地降低节点性资本,从而促进网络社会资本银行的转型,这也是科技与网络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借助网络化平台的便捷、虚拟化和客户自选择化的多功能优势来构建金融体制结构,为金融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产品开发、完善提高等提供了革新性的便利,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推动金融业与科技协调融合的进程,可大力发展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试验基地建设,创新性地发展科技产业与金融投资的服务新型行业。建设融入科技信息的科技保险体系、科技担保体系、科技信贷体系等创新体系,逐步优化金融机构,促进经济转型。
2.4 促进消费信贷,推动金融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也逐步转向精神型、发展型方向,因此也就派生出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多元化产业。因此,要紧密结合市场转变和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在严格遵守消费信贷的发展规律下,勇于创新性的改造金融体系。要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消费潜力,例如:教育助学贷款、度假旅游贷款、小额生活贷款等,从而提高居民的精神与生活水平,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锐,喻新安.河南经济发展报告( 2010) -国际金融危机与河南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10.
[2] 周立波.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5): 146-148.
1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规范化程度低
宁夏全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发展规模小,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合作社主要还是依靠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人组建的公司,许多基层供销合作社及其创办的公司本身就是集体或股份制企业,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人数和股份份额太低,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许多只是形式;合作社的监督机制也不健全,不能够科学民主的管理,经营决策经常是由少数人说了算。许多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很小,大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很小,甚至没有。有些合作社产、销环节不能很好地连接,重分配轻积累,重盈利轻服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逐一进行完善、规范和提升,进一步明确和巩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其更加规范化。
2宁夏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在宁夏,以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释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促使宁夏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农民,呈现出低效率、分散化的显著特征。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出现和蓬勃发展,虽然对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仍未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也普遍不高,单家独户的劳作和农业生产经营在全区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很低,农民合作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分散的经营模式和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化,也使得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弱,在进行农产品交易、市场流通等环节时,往往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同时,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3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宁夏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宁夏初步建立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反哺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健全。
宁夏经济体制发展的建议
1对农村合作组织要加大扶持力度并完善其发展
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带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宁夏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规范和完善宁夏的农村专业合作。在进一步提高办社水平的同时,要扩大农村合作组织规模、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入社比例。按照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要求,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户入社比例,加快推进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出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需要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①扩大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②建立完善的宁夏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加大信贷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③支持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构建营销体系、开展信息服务以及技术培训等;④鼓励和支持宁夏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等;⑤鼓励和支持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申报实施主体参与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建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生产能力。
2完善目前宁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坚持宁夏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应尽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并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①加快宁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经营;②加快建立宁夏三级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登记、备案,逐步建立宁夏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仲裁机构;③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抓好宁夏农村农业改革示范区的试点工作,从而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加强农业各类保障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专业合作,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的步伐,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的试点。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006-02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也把世界各国卷入了危机的漩涡。为有效抵制或化解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后果,许多国家积极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加强本国在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动力。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crisis era),是指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持续5~8年,或许更长。金融危机爆发后至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现象和发展态势。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的主要表现
(一)加强金融监管
危机必然促使各国加快金融监管改革以及加强国际监管协调的步伐。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宏大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2008年4月15 日,美国财政部对外公布了对冲基金“最佳行为准则”草案,草案要求提升对冲基金透明度,强化风险管理,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对于如何加强对评级机构、对冲基金、跨国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监管,如何提高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以及国际金融监管如何协调等关键问题有待于下一阶段解决。在欧洲,欧元区各成员国因为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为实施大规模扩张型财政刺激政策使原有的债务问题更加严重。目前,多数欧元国家着手实施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
(二)美国信用下降,美元世界霸主地位日趋消弱
长期以来,美国巨额债务使得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出现了极大的动摇。直至2011年8月初险些出现的美国债务危机、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信用评级由3A下调至AA+,将美国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评级由AAA下调至AA+,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世界各国股市持续暴跌。美国信用评级下降,更加使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失去信心。而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对美元评级下调问题上,竟然还坚称美国绝无债务危机。他认为,投资美国国债无关信用评级,美国可以在任何时刻印钞票还债。然而,“印钞票还债”会促发美元贬值进而伤及投资者利益。对于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额的国家,其美元资产价值必然大幅缩水,促使本国减少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三)新兴国家经济复苏强劲
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新兴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复苏迅速、强劲。21世纪头十年,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8%,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姣姣者,远高过发达国家2.6%的年均增长率。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2002~2010年的增长率印度超过7.5%、俄罗斯为6.6%、巴西平均年增长率3.6%,南非为3%。多数年份高于发达国家。
(四)超级大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调整
处于金融危机源头的美国终于认识到,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必将使美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地位日益衰落。2010年1月,美国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出口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美国农民和小企业增加出口,以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方式改革出口管制,从而在5年内促使美国出口翻一番,并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政府认为,亚太地区是实现这以目标的主要地方。多年来,亚太市场已经成为美国货物和服务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在贸易政策的调整后,2010年美国的出口较上一年增长21%,达到1278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出口较上一年额飙升32%,达到达到919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市场复苏迟缓,使依靠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开发其国内市场,提升内需,刺激消费。这也在客观上使美国的出口到这些市场有了更大的空间。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
(一)国际区域一体化的新理念
1.自由贸易协定促进WTO进程。长期以来,认为自由贸易协定阻碍WTO进程的一直处于主流观点。2008年以来,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持续增加,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形式开始持肯定态度。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网络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善。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被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所接纳,只能通过和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参与到WTO中来。新理念还认为,南南国家以及南北国家的贸易结盟是北方国家多边贸易蓬勃发展带动的结果。现实中这两种模式的共存并竞争性运行,最终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
2.在区内不确立主导国家。在区内不确立主导国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TFA)的理论创新。这是与现行区域组织的常规做法有所不同的。从世界区域组织的发展来看,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区域内,都有一个或两个国家为主导国家,引领和带动区域内的经贸与投资活动和发展趋势。由于东亚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近,自贸区的建立应是促进合作,而不是合并控制。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一员,是域内和世界的经济大国,但却无意谋求地区合作的主导权,奉行“区内成员有平等的话语权,平等合作,共同决策,从而实现共同利益”。这种理论与实践确保了CAFTA内部的团结、合作;是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欧盟进行制度改革
2009年12月1日开始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将为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新动力。它为欧盟确立了新的条约基础,并使之更加民主、透明和高效。条约对欧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例如,在将来,在许多情况下一致表决制将被取消,特定多数表决制被扩大应用到数十个新的领域,这将使欧盟更加容易作出决议。
(三)新国际区域货币的成长
人民币成为跨境货物贸易结算货币。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弱点。为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中国政府适时作出重大金融政策决策,从2009年7月起,在上海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CAFTA域内使用。尽管人民币境外结算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需求主要也来自东盟各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非发达经济体,但人民币从国际区域性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潮流涌动。2011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2011年,全国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结算3603亿元,也显示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进入了几何式爆发增长的阶段。
(四)自贸协定数量持续增加,“南北”型、“南南”型成为主流
为尽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恢复本国经济活力,并保持对外部市场供求的可持续性,多个国家积极展开区域合作。根据WTO的数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新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为15个,2007年为10个;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略有增加,达11个—2009年截至6月有5个。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目多达10个。协定主体以“南北”型和“南南”型为主。
“南南”合作协定更是层出不穷。以中国为例,2008年以来中国共签署了6个国际区域合作协定,其中有4个是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北北”间或与新兴工业国之间的强强联盟可是双边商品结构更加高级化。如,日本与瑞士自贸协定(2009年2月签署),欧盟与韩国自贸协定(2011年7月生效)。
(五)区域一体化协定的涵盖领域有扩展
多年来,区域自贸协定的签署的内容,往往陆续签订若干个相关领域的协议,如,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而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是以涵盖“一揽子”条款的而达成的。此类协定涵盖领域基本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机制、甚至有的区域协定还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社会劳动保障等等。这是涵盖领域广泛、开放水平高的高质量区域自贸协定。在亚太地区,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组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内容不但包括上述各项内容,还包含有劳工、环境和金融服务等领域。
(六)“金砖国家“成为世界和地区经济拉动的中坚力量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迅速崛起,这些国家的内部经济更加活跃,金砖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相互之间的经贸互动在加深。实际上,金砖国家的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经济影响力在其所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辐射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内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形成了联动效应。这一点,在中国周边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带动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金砖国家,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三国成立关税同盟在2011年7月正式取消关境,对外设置统一关税,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水平主要参照俄罗斯关税水平制定。在整个非洲,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南非。南非早在1994年加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后,以自己在金融、基础设施、制造技术和科技的优势,带动了共同体11国的经济。在非洲大自由贸易区组建的过程中及成立后,南非仍是带动大非洲自由贸易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未来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国家间经济互动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多年实践证明:南、北成员方在一体化中均获得相应的经济贸易利益。发展中国家要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发达国家更看重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如,欧盟与海合会2009年4月重新启动了自贸区谈判;2009年12月22日,欧盟理事会批准欧委会与东盟的单个成员国开始进行自贸谈判;2011年7月欧盟与印度的自贸区谈判又有新进展。目前,欧盟正在推行与乌克兰等6个国家的“东部伙伴计划”。除了欧盟以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将继续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双边自贸区。“南南合作”还将持续发展。
(二)走向有制度保障的区域“开放性”
1997至1998年,APEC(亚太经合组织)推出的部门提前自愿自由化计划遭到彻底失败,这意味着在非制度约束下使某些行业(部门)先行自由化,然后推动全盘自由化的途径是行不通的。实现贸物宣言提出的贸易自由化目标的路径亟待破解。笔者认为,APEC一小部分成员方进行了制度创新的实践,破解了“无制度”开放性的自由化无法实施的难题。与APEC的部门自愿实现自由化的原则相比,2006年5月实施由APEC成员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组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通过制度保障达到多领域的自由化:甚至还含有对劳工、环境两个敏感领域,而劳工和环境问题正是许多FTA设法避免的领域。TPP的开放性表现为对新成员的加入敞开着大门。TPP规定,APEC成员和“其他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加入TPP。由于PPT框架下的自由化的实现是由制度来保障的,这对有条件参与其中的经济体有较大的吸引力。目前,有5个APEC国家就加入TPP已经进行了6轮自贸协定谈判。各方对在2011年年内达成自贸框架协议抱有信心。
(三)自贸区协定涵盖范围走向“高质量”
越来越多的的FTA更愿意将开放的领域扩大, 除了具备传统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税减让内容外,还将出现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议题,如环境标准、食品安全、竞争政策、劳工合作等等,既可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又可获得更多的贸易与投资合作的机会,使区域市场的融合度更高,落实协定的成本更低。新兴经济体的数量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具备与发达国家共同在此类问题上的探讨并达成共识的实力。
(四)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
2010年,中国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最大出口国。尽管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多以美元结算,但是由于美元币值的颓势及美国将长期处于巨额债务国地位,中国必将逐步降低使用美元结算的规模,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及其他国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这将更有利于中国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人民币日益升值也吸引国际社会将人民币作为保值、升值的外汇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三个阶段进行;中国早于2009年6月推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措施,涵盖中国55%的贸易额;2010年7月,以北京为海外银行及结算银行(Clearing Bank)成立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12年,在东亚,人民币已经超过美元和欧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参考货币。 韩国、印尼 马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货币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紧密程度超过美元。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增强。人民币有望在未来10~15年跃升为国际货币。
参考文献:
[1]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2] 陈爱蓓.WTO与区域经济集团之经合关系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决定未来经济结构的变动性因素是经济增长点。由此,把握经济增长点就事关重大。我们进行的经济普查工作重点往往是现状,而不是未来。未来的状态是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评估、预测出来的。预见到的经济增长点什么时间开发,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综合平衡,不可短期行为。创新经济增长模式非常重要,但是,对于每个经济增长点的规模要有充分估计,千万不能一哄而上。如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煤液化项目,需求规模和成本都是制约因素。较大的经济增长点会自动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多个经济增长点的叠加作用会十分错综复杂,稍一不慎,就会影响到经济增长质量。另一方面,为经济增长的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是从经济增长的本身看不到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当前,有关经济的战略、规划、评估和自我控制,在各个层面上都比以往更为重要。
二、科学技术引导经济发展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可说的,实际上问题好多。当前,真正做学问的人太少。国内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知识分子政策不是连续的激励机制,对经济发展没有持续的促进作用,甚至存在负面影响。社会应当助长的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身的追求,是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不是科学技术对获取个人利益的作用。只有这样,科学技术引导经济发展才是真实有效的。
三、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企业要做好战略管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克服短期行为,要推行企业研发和知识产权过程管理。企业要完成“要我研发”到“我要研发”的观念彻底转变。政府要通过激励机制使企业主动重视技术研发。支持企业研发的国家和地方拨款项目要建立考核机制,要较长时期跟踪效果,直到效果稳定。政府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是责无旁贷的,对企业的科研投入应当是导向性的。企业自主的科研投入才是最根本的。政府有必要从成功的案例中总结经验,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指导意见。
四、土地资源平衡经济发展
土地所有权的二元结构,即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二元结构,逐渐成为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问题。两种土地所有权管理上的差异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实,无论土地所有权如何设置,可耕作的土地都是极为宝贵的,人均居住占地都要用经济手段进行控制。农民从集体承包农田是无偿的,是几十年不变的,可农民转包却是有偿的,农村新增人口无地可包与较长时期的无偿承包之间矛盾日益加大。
城镇人均居住占地一次性缴纳几十年的费用,未来若干年被占用土地没有收益,远近效益无法平衡。征地,把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不可能持续到把集体所有土地征完为止,由此而来的收益持续期有多长是个问题。因为土地被征用,对土地补偿金使用不当,成为失地贫困人口的现象已经出现。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城镇化平衡经济发展。此外,城市对可植被土地的混凝土、沥青覆盖应当被禁止,因为从长远看其对环境的破坏可能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都是人类活动区域可植被土地全植被,政府和居民分工负责,很少使用混凝土或沥青类覆盖道路和广场以外的地方。
五、农机补贴刺激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信息经济带给现行会计理论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现行的会计思想和理论体系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信息经济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现行的会计理论体系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孕育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创新机遇和重大变革。
(一)会计性质的变化
传统的会计定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抑或更早的时期,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会计的理解和认识。由于信息经济具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客观上要求会计界转变思想,以经济背景为基础,从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研究会计,使得会计的社会作用更加鲜明和突出。
(二)控制理论与成本计量的变化
对信息经济时代的众多高科技企业而言,其成本主要表现为研发成本,而传统的产品制造成本则相对较低。这种新型的成本结构带来了成本计量的三个重大变化:一是要求寻找新的成本控制点,从而开发出新的成本控制理论;二是考虑到研发活动的风险较大,且难以保障预期收益,因而需要构造新的预测方法;三是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一般将研发成本计入当期费用,然而对信息经济时代的众多高科技企业而言,这种处理方法会带来成本计量的严重失真,因而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评价和审视。
(三)资本结构理论的变化
在信息经济时代,很多公司尤其是那些软件公司或网络公司,往往只需要少量的电脑便可运作起来,因而在公司成立初期,一般无需借贷,而一旦其产品研发成功,公司就可在资本市场拓展其自有资本的融资渠道。因此,这些公司一般少有借入资本,其资本结构较为单一。由此可见,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对信息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已不再适用。
(四)资产计量理论的变化
在信息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其所占比重也得以大幅提升,尤其在个别新型企业中,其无形资产占比已高达50%至60%。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现行的资产计量理论进行变革,从而避免会计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反映失实。
(五)资本计量理论的变化
对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其创新能力集中反映了其核心价值和竞争力;而其创新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信息量及对信息的积累程度。在传统的资本计量理论中,对大部分的信息性资产是不予承认的。这不但会导致对资本的反映和计量不全面,而且还会抑制企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六)财务报告理论的变化
经济活动日趋网络化是信息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这意味着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其投资者之间,可以更多地借助互联网来完成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对现行的财务报告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传统的定期和定对象的信息披露方式必须得以改变,从而有利于依托更先进的交换媒介,进行更及时和广泛的信息加工和传递。
(七)绩效评价理论的变化
现行的绩效评价模型中,主要以物质产品和实物资本的多少作为衡量企业规模与产出效率的决定性指标。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虽然仍依赖于实物资本,但其长期发展的动力主要在于其拥有的信息量和技能水平。因而从根本上说,对企业价值大小的判断主要看其创新能力的强弱,而不是其实物资本的数量。
(八)利润理论的变化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在于其信息量和技能水平等软实力,而这些软实力以劳动者为主要载体。因此,信息经济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的经济形态,人的因素是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与此相适应利润理论也应该将“资本”与“知本”进行有机的融合。
二、信息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发展与变革
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信息经济的冲击,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思想与方法仍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因此,信息经济时代的会计,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变革,从而建立起契合信息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型会计理论体系。
(一)会计理念的更新与拓展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活动中物与人(劳动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和突出,信息及其拥有者成为演变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资本。会计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体现“信息第一”的经济理念,将信息计量纳入到会计报告系统中来,这是会计理论体系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信息计量理论与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