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6: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经济指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预警的必要性
农村集体经济在GDP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回归农业、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工成本增加,出口连续出现下滑,实体经济举步维艰成为常态。而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对厂房出租收入的依赖高达70%以上,多元化经营始终无明显起色,但公益福利性支出却呈现刚性的特点,且每年呈上涨趋势,从而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鉴于此,有必要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一)预警财务风险,提高危机意识
建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而这个财务风险并不仅仅体现在目前农业资产管理机构所关注的资产负债率上。事实上,就整体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反而是由于收益分配的刚性支出高于经营纯收入而带来的收不抵支。长期大范围的收不抵支必然会侵蚀集体经济的基础,给集体经济带来风险和危害,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二)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
在农村集体经济运营和集体资产管理中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对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的重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有针对性地改进集体资产管理质量,提高集体资产的管理效率。通过有计划地调整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支出水平或是收益分配规模,促使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改善农村集体经济收支结构
集体经济运行的好坏、集体资产运营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是在收支结构上体现的。农村集体经济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往往是收支结构不合理的重要体现。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将收支结构和财务风险关联起来。引导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重视收入结构、经营费用构成及收益分配比重,通过分析压缩不必要的开支、理性调整股利分配比重,降低收不抵支的风险。
那么,如何评价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好坏呢?什么情况下的村集体资产经营才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呢?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价。设置反映村集?w经济运营、管理水平的一系列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村集体经济的情况进行预警。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可借鉴公司财务管理中采用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机制及方法,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提出反映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风险的一系列指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财务预警。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风险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
1.承担的职能不同
众所周知,企业是属于自负盈亏的经营组织,因此收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活动,支出主要用于经营活动。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即村委会成员承担着双重职能,一方面要从事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担任行政职务。因此,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经营活动,但也有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或补助;支出部分用于经营性开支,部分用于行政管理及公益福利开支,但难以具体区分。
2.较少从事生产活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吸引了大批的港台投资者,租用集体经济物业办厂或租用集体组织土地自建厂房。由于这种以收取土地和物业租金为主的盈利模式成本低、风险小、收入稳定,受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极大青睐,从而导致该盈利模式得到广泛而迅速地扩张,兴办集体企业的积极性则大大降低。如在广东东莞,除凤岗镇雁田村、中堂镇潢涌村等个别村从事实业投资外,大部分村不持有存货(持有存货的村占15.71%,而持有百万存货的村仅占6.67%)。
3.实业投资少且决策难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大决策需要村民集体表决,对于村民来说,一方面担心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担心投资带来的经营效益被村委会成员侵吞,因此不倾向于实业投资和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投资。这也是拥有实业投资的村占比极少的重要原因。对于村委会成员来说,由于4年换届一次,大部分实业投资短期内很难显现经济效益,且村委会成员的绩效工资却是根据在职期间的经营纯收入发放,故对他们来说,投资面临的风险远远超过由此带来的收益(获得连任及薪酬增加),同样倾向于保守经营。
4.公益福利支出及分红压力大
由于珠三角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较为发达,农村已由农业经济转为工业和商业经济,需要村里提供大量的教育、治安、环卫、社保、公共设施维护等公共服务。而这些公益福利费用大部分由村级负担,且逐年呈增长趋势,但政府补贴却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村民对分红的诉求往往是只增不减,且不论宏观经济环境如何。这两项支出每年占分配支出的比重超过95%,成为每年的刚性支出,给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和负担。
5.财务报表构成不同
上市公司或企业的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农村集体经济报表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分配表和公益费用决算表,即没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村集体组织财务状况的报表;收益分配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成果和股东分红、公益福利费用等收益分配情况的报表;公益费用决算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公益福利支出明细情况的报表。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风险分析
1.债务清偿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属于全体村民共同所有,资产的安全性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保值增值、降低偿债风险是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者是村委会,他们既没有丰富的资产管理理论知识,也没有职业经理人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债务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的主管部门来说,也高度关注债务风险。农村集体经济的债务风险过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动摇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影响农村地区的安定团结,带来较大的社会危害。
2.资产经营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由少数几个村委会成员负责经营管理,而资产属于全体村民共同所有,经营过程的财务监管和经营费用控制的重要性就很明显。财务监管宽松,管理费用支出过大,特别是接待费的控制不严,可能会导致村委会成员在职消费,而费用却由全体村民负担,且不能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物业出租的依赖程度较高,物业管理和维护成本即租赁费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经营风险。
3.投资决策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大投资决策大都由村民集体投票决策,由于各村民对项目投资的性质、内容、风险等并不完全了解,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往往会投反对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投资决策,丧失获得至少高于存款理财利息收入的机会。在经济环境好、物业出租压力小的年份,这种影响不甚明显。但当经济出现低迷、物业出租不易的情况下,就会给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带来较大的波动。
4.可持续发展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好坏还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分红高低,且农村的治安、环卫、社保、公共设施维护等公共支出和股东分?t等公益福利性支出大部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能够提供的财政补贴极其有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肩负着解决就业问题和负担公共服务费用的双重责任,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效果,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由于单一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不仅不能全面反映集体经济运营面临的风险,还可能会因为风险因素考虑不全面,忽视问题的核心,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在集体经济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上,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指标的系统性强调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应全面考虑反映集体经济的债权债务风险、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公益福利费用的分配情况。
2.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目的是为集体经济的管理者提供管理与决策服务,因此指标体现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可操作性。选取的财务指标不仅符合财务风险预警的目的,更应有数据支持。该数据应当是便于收集和整理的,数据的获取具备准确且低成本的特点,否则建立的指标体系既无预警目的,也无法指导实际工作。
3.预测性原则
财务风险预警要求能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未来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因此指标的选择应当具有预测性,且能够比较快速直观地反映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一旦反映集体经济运营情况的财务指标出现恶化,则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示,提醒决策者关注并加以防范。
4.科学性原则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指标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指标设计,以便该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和全面地对财务状况做出科学的描述和合理的解释。
5.可比性原则
由于各村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容有所不同,所处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举债及分红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尽可能选择对各村具有意义的指标。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依据
1.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风险
由于村委会成员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者、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具有企业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特点,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时,要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债权债务、资产经营、投资决策、可持续发展等风险,反映集体资产整体运营水平,从而全面综合衡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所选取的指标应与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一一对应。
2.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能力
村委会成员同时是最低一级行政机构事务的执行者,承担农村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务,接受政府的拨款和补贴。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时,要体现反映村级组织行政管理的特点,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公益福利费用和股东分红的承担,即反映行政管理能力的高低。
鉴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属于典型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村企不分的格局,参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的构建体系,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设置反映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从公益支出及分红情况反映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职务的承担情况。其中偿债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清偿风险,营运能力反映资产经营风险,盈利能力反映投资决策风险,发展能力反映可持续发展风险。
(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分析
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的选取原则,指标的选择分析如下。具体指标计算如表1所示。
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反映农村集体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债务的保障程度,衡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清偿风险的高低。在指标选择上既考虑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也包括长期偿债能力的考核。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现金债务总额比。
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持有存货,因此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选择上不考虑速动比率,只用流动比率。因为如果存货为零,则流动比率基本等于速动比率,意义不大。另一个指标则考虑反映现实的短期清偿能力,现金比率即年末货币资金加短期投资与年末流动负债总额的比值。该指标越大,企业的现实短期清偿能力越强。
长期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衡量,尽管企业财务中常用已获利息倍数、权益乘数等指标,但超过30%的村利息支出为零,则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没有意义;而产权比率实质上也是资产负债率的体现,因此无需重复考虑。同时,由于集体经济组织并未编制现金流量表,因此不考虑现金流动负债率和现金负债总额比两个指标。
2.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现有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营运能力主要体现为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总资产的周转效率,指标的选择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持有存货,因此在指标选择上不考虑存货周转率这一指标。同时,由于村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行市价相差甚远,且存在大量固定资产未入账的情况,以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并不准确,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周转情况,故将该指标剔除。最终选择的反映农村集体经济营运能力的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3.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源泉所在,是各项投资决策的综合体现。对于盈利能力,主要是从销售、资产和资本三个角度进行获利分析。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由于?r村集体经济报表与企业报表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原则,选取了经营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剔除非经营因素资本保值增值率,其中经营收益率类似于企业财务分析中的销售利润率。由于报表中并未体现集体经济的所得税费用信息,因此不区分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按经营纯收入计算。此外,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部分来源于政府补贴,因此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的时候剔除了非经营因素的影响,即政府补贴。
4.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经济实力的潜力,衡量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从增长速度上体现。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总资产增长率。
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评价上主要选取了总收入增长率、纯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而没有考虑资本积累率。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承担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存在政府补贴,导致资本积累可能是由于补贴带来的,实质上跟集体资产的经营关系不大,且政府补贴本身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具备客观性和可持续性。
5.公益支出及分红情况
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中,公益福利性支出和股利分配情况是影响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甚至资不抵债的最重要原因。由于东莞农村大部分的公益福利性费用由村级承担,政府补贴资金有限,且公益福利性费用往往具有“刚性”的特点,缩减开支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跟教育、治安、环卫、社保和公共设施维护相关的支出。因此选取了公益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和股利分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最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报表不包含现金流量表,因此不设置现金流量相关财务指标,而增加一个反映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指标,即总资产的对数。利用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规模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分层分析。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警指标的优化
(一)财务预警指标优化的原因
上述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及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初步选取的16个财务指标用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分析预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预警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过多,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降低预警模型的效率,影响预警的效果。二是多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往往会降低预警模型的预警精度。因此,需要对选取的16个指标进行优化。一方面简化预警难度,另一方面提高预警精度。
(二)财务预警指标优化的思路
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优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选取显著性指标和降低指标体系的维度。模型构建的思路主要有三种:一是构建多元线性判别模型,二是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三是利用神经网络原理构建模型。
1.多元线性判别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方法是首先将初选的16个指标进行K-S正态分布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T检验,选取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M-U非参数检验,选取通过非参数检验的指标。然后将选取的通过K-S检验且显著的指标和通过M-U非参数检验的指标进行多元判别分析,根据多元判别分析的结果构建Z-Score模型。
2.逻辑回归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方法是首先将初选的16个指标进行T检验,剔除不显著的指标;然后对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重要性、全面性和能对风险进行合理解释的原则剔除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对剔除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指标,以提取的主成分指标作为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的基础。
3.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方法是首先将初选的16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即标准化处理;然后通过因子旋转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最后用MATALAB工具箱中的训练函数训练网络模型,通过权值矩阵和阈值检验模型的精度和判别率。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新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模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农村悄然兴起。河北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发端于这一时期,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逐渐显现的农村经营规模“零散化”的弊端。然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着市场、技术、组织等诸多风险。本文主要从市场风险角度探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防范市场风险的相应对策,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一、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自然风险逐渐让位于市场风险,成为合作组织生产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市场偶然因素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使农民实际受益与预期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农村合作经济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特征与农业生产特性和农产品特性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周期长,合作组织的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不能同步,这个时间差是农产品价格调节滞后性形成的物质基础。由于价格调节滞后性或生产的周期性变化,当农产品供求不能相互适应时,必然造成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主要是发生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风险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腐烂性,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仓储的粮食,就必须定期测湿度,进行通风、烘干;为了方便运输、贮存和销售,还要进行产品的分类、加工和整理等活动,才能保证其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过程。上述措施及后续活动,使农产品流通比工业产品流通更具生产延续性和更强的资产专用性。这些过程解决不好,都可能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市场风险。
(三)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很分散
由于分散的市场信息,农民难以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及合作者、竞争者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完全对称,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降低市场效率,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特别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多样化程度较低时,经营就缺乏灵活性,很容易受到由市场波动引起的风险。
在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合作组织由于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市场预测能力较差,农业生产时仅根据当时的、短期的市场价格信号,大量的合作组织往往同时大量生产当时价格高的农产品,造成产品结构的趋同与农产品的供过于求,同时由于合作组织缺乏市场开拓的能力,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陈旧,流通费用高,农产品“卖难”现象很普遍,造成合作组织的利益受损,对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调节具有符合“蛛网理论”的特点
农产品的价格对生产和供给的调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使得供给和需求的调整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商品一旦开始生产后,它的生产规模、生产数量、生产结构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调整,要调整只有等到下一个周期。供给与需求、价格与产量这样反复循环变化,使农户缺乏稳定的增加投资的预期,也给农户自身及农产品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从根本上牵制了农户对科技的需求。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享的,分享的份额则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对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者剩余增加很少甚至减少,造成“谷贱伤农”。因而对于农业生产者整体而言,新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收益的增加。
(三)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小,农户采用新技术需求不足
1.影响农户资金积累
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规模小,难以实行规模经营,使得河北省农户的经济收入低。由于收入低,积累能力差,使得农户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时能够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从而造成“示范成功,推广失败”的难堪局面。
2.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效果
由于农业规模小,使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根本无法采用规模性技术,即使采用,也因达不到规模起始点而收效甚微。
3.导致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短期化
在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经营规模小的条件下,农户普遍存在着兼业现象,具有“粮食自给自足和农业外收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从而导致农业处于副业的地位,限制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也导致了农户对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和生产行为的短期化。
三、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防范市场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管理,拓展销售渠道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网络或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设置农业信息台,每周公布一次产品信息与生产资料交易信息,牢牢把握市场动态,为合作组织抢占市场先机打下基础。抓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检测的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以高质量赢得好信誉,从而打开与龙头企业持久、稳定合作的新局面。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农产品购销关系,扩大销售网络,缓解合作组织产品销售压力。通过对农产品深层次的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合作组织经营特色,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销售风险。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1.要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推动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建设,建立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形成产、贮、运、稍配套服务体系。这也意味着,今后我国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国际经验证明,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需要适度的垄断,这是提高质量标准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必然选择。
2.逐步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省、地(市)特别是县乡级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和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完善价格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3.建立农业价格支持的政策体系。
(1)显著增加在农产品价格支持方面的支出。(2)扩大价格支持的范围。对水稻、小麦以外的农产品给予价格支持,如玉米、棉花、油料、杂粮、豆类、某些畜产品等,并对重点地区给予重点支持。(3)完善价格支持机制。重点是借鉴国际经验,引人反周期补贴,建立具有完整的风险控制的补贴体系。
4.合理采用农业新技术,规避市场风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技术上不稳定,对使用环境不可控,获利能力一般,经营风险大的产品避免经营;对技术研发速度较慢,而市场需求增长较快,易被替代的产品,重引进,轻研发;对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缓慢的产品应慎重选择;对虽有一定特色,但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持续发展,做不强、做不大,在人力、物力上占用和消耗资源,影响合作组织的业务,可采取收缩、剥离、清算等方式予以调整,以集中资源,改善结构。
5.建立健全和规范农产品市场体系。(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和不规范,尤其是流通领域层层倒手批发、层层加码加价,导致最终消费者承担了高价格,农民却难以得到实惠。所以要着力建设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还要引导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6.稳步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分散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农产品大市场。在粮食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产品期货的作用日益重要,不可或缺,因为农产品期货是转移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不二之选。
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首先要加快期货市场的立法步伐。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将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的机制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改变目前多部门参与的品种上市审批制度,建议由期货监管部门成立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的上市决策机构,建立高效的市场化品种创新机制。只要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无害”的品种,就应该允许其上市。
在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走上新的合作和联合,建立起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和带动农民参与期货交易。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然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发展市场农业、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不仅需要合作组织自身的管理,更需要政府一如既往的扶持。通过外部扶持帮助,内部引导规范,多管起下、采取综合措施,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欣,胡俞越.农户对市场风险与农产品期货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7).
[2]贾蕊,陆迁,何学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营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开发研究,2006(2).
[3]张雷宝.农产品市场风险有多大[DB/OL].
远程教育“学用”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后,我村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宣传发动组、调研选题组、组织培训组、课后辅导组等组织,确保了学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党员干部和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将参训人员分为政治理论、畜牧养殖、种植技术、计生知识等6个培训班级进行培训。通过精心选题、强化培训使群众的养殖、种植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宋家庄组的李刘记、肖银娥等6户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养牛技术,成为养牛大户,平均养牛10头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散养户迅速达到65户。大家普遍反映远程教育对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新农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宋家庄组李刘记高兴的说:“刚开通远程教育的那段日子,我还不愿学,后来才知道了上面有种养殖技术、动物防疫等方面的专家讲课,为我科学养牛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指导,通俗易懂的讲解,很快吸引了我。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现在在牛的疫情防治方面,我已学到了经验,自己就能发现牛身上的疫情所在,及时的做好防疫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学习,村民普遍认为远程教育的教育模式效果很好,不但能学到科学技术知识,促进致富,还能丰富群众娱乐生活。远程教育使我村广大党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党员群众致富领富的本领明显增强,也为养牛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办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村是一典型的山区小村,群众居住分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属亚热带气候区,土地肥沃,桔草丰富,而且本村素有养牛的习惯。但饲养分散,没形成一定的规模。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就要大胆思维,开阔创新,5月,我带领部分群众外出考察,结合本村丰富的土地、饲草和人力资源与当地65户群众致富带头人筹资200万元组建了一家集良种肉牛选育、肉牛饲养和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丹凤县兴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65户、牛存栏853头。兴农养牛合作社的成立直接带动了土门镇古路河、神其沟、龙泉、七星等村,竹林关镇雷家洞、洞底、张塬等三个村,促进了银花河沿线的经济增长,把过去视为废物的玉米秸秆卖给合作社,仅此一项就能帮农民增收达到20万元以上,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割家草,增加劳务收入,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群众也利用农闲来合作社喂牛。合作社的牛粪又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为沼气池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既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又清洁了能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合作社的发展也带动了山阳、洛南、商南等几个县养牛产业的兴起,不断有群众来合作社交流学习,合作社专业人员为他们培训指导,既为合作社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带动了周边几个县群众致富。
三、搞创新,成就百年兴农养牛
在合作社的运作上,我们大胆创新,积极推行“支部+远教+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村致富带头人投资,以合作社养殖为主,依靠合作社的资金在形成规模养殖的基础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由合作社向饲养户免费提供子牛。同时组织党员、干部、专业人员成立协会,协会负责向养牛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协会成员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发挥“上联合作社、下联农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水平。牛出栏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出售,形成合作社带头、协会服务、社员受益的发展体系。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使防疫工作有了确实的保障。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本着“服务三农、促农增收、帮农致富”的宗旨,按照“示范引导、服务社员、让利农户、共同富裕的经营思路,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用运作工业的经营理念来经营畜牧业,延长畜牧发展产业链,做好牛沼菜(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网上进行交流。最终实现“打造陕南养牛航母,成就百年兴农养牛”的根本目标。
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现象,亟待我们去总结和应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相对薄弱的基层统计网络与复杂的统计体系难以适应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涉及农村的各项统计任务比较繁杂,而统计人员相对不足,对统计工作难以做到及时、有效、全面。再加上现代经济形式的复杂多样,单一的农村家庭经营已变成多层次、多环节的网络体系结构,在现有的财力条件下,实现对各类统计对象的生产、经营、收支、经济情况等信息的准确搜集,实属困难。各乡镇机关对统计工作的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政府设置一名专管会计,既要承担对财政事务进行统计、核算、汇总等工作,又要对统计工作进行收集、整理,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面前,难免出现统计不详、漏查、漏审,甚至造假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统计工作量的繁多、人力资源短缺及体制设置不平衡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
2现阶段的经济特点与传统统计指标体系不相适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统计指标体系已难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比如对乡镇企业、村组集体企业的统计,由于很多企业已经改制成私营企业,乡办、村办企业的经济比重已大大减少,而在私营企业的统计指标中,日益发展壮大的个体或私营企业,其统计信息又相对较少,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重要统计指标。显然,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经济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与新时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在农村统计工作中,除了县级政府统计要求外,还有统计局对粮食的综合统计要求,农业局对土地及粮食产量等方面的统计要求,民政局及财政局需要对农村受灾面积与减产方面的统计信息等,这一系列的统计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对统计的要求和口径不太一致,造成各级统计人员工作的重复,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经常出现统计数据不统一,形成指标体系混乱的局面。为此,必须统一和科学规划相关经济统计工作指标,以提高农村经济工作的统计效率。
3农村基层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量大、任务面广,需要一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从事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都是从农村会计中招聘过来的临时人员,文化知识不足,对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的应用也难以适应,特别是财务知识欠缺,致使统计工作难以实现全面、快速、高效。
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与当前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
由于政府绩效考核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利益关系的诱惑,致使在实际的经济统计工作中,不注重真实的统计实情,而是对数据进行篡改、瞒报,以应对上级的考核,而统计人员迫于压力只能服从,从而给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带来了干扰。特别是存在“官本位”思想的官员,为了确保乡镇经济增长点的连续性,掩盖真实的经济发展现状,致使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失误,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1加快制度改革,确保统计工作规范有序
针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实际,从制度上规范统计工作流程,加强审计管理工作,对相关数据进行严格评估,形成领导负责制,对私自篡改统计数据的行为给予严肃的处分。对统计经费的使用上,要做到合理监管,明细支付流程。
2改革统计方法,统一统计指标体系
对农村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统计标准,从指标的界定、统计方法的科学性上,避免统计误差,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如抽样调查时要考虑其适用条件和方法。
3加强统计监督,健全执法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严肃的统计工作法制环境,从法律角度来促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公正性,加大统计法律宣传,提高农民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意识,确保统计工作正常有序实施。
4加强农村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涉及农村的各项统计任务比较繁杂,而统计人员相对不足,对统计工作难以做到及时、有效、全面。再加上现代经济形式的复杂多样,单一的农村家庭经营已变成多层次、多环节的网络体系结构,在现有的财力条件下,实现对各类统计对象的生产、经营、收支、经济情况等信息的准确搜集,实属困难。各乡镇机关对统计工作的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政府设置一名专管会计,既要承担对财政事务进行统计、核算、汇总等工作,又要对统计工作进行收集、整理,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面前,难免出现统计不详、漏查、漏审,甚至造假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统计工作量的繁多、人力资源短缺及体制设置不平衡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
1.2现阶段的经济特点与传统统计指标体系不相适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统计指标体系已难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比如对乡镇企业、村组集体企业的统计,由于很多企业已经改制成私营企业,乡办、村办企业的经济比重已大大减少,而在私营企业的统计指标中,日益发展壮大的个体或私营企业,其统计信息又相对较少,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重要统计指标。显然,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经济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与新时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在农村统计工作中,除了县级政府统计要求外,还有统计局对粮食的综合统计要求,农业局对土地及粮食产量等方面的统计要求,民政局及财政局需要对农村受灾面积与减产方面的统计信息等,这一系列的统计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对统计的要求和口径不太一致,造成各级统计人员工作的重复,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经常出现统计数据不统一,形成指标体系混乱的局面。为此,必须统一和科学规划相关经济统计工作指标,以提高农村经济工作的统计效率。
1.3农村基层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量大、任务面广,需要一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从事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都是从农村会计中招聘过来的临时人员,文化知识不足,对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的应用也难以适应,特别是财务知识欠缺,致使统计工作难以实现全面、快速、高效。
1.4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与当前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
由于政府绩效考核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利益关系的诱惑,致使在实际的经济统计工作中,不注重真实的统计实情,而是对数据进行篡改、瞒报,以应对上级的考核,而统计人员迫于压力只能服从,从而给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带来了干扰。特别是存在“官本位”思想的官员,为了确保乡镇经济增长点的连续性,掩盖真实的经济发展现状,致使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失误,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2.1加快制度改革,确保统计工作规范有序
针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实际,从制度上规范统计工作流程,加强审计管理工作,对相关数据进行严格评估,形成领导负责制,对私自篡改统计数据的行为给予严肃的处分。对统计经费的使用上,要做到合理监管,明细支付流程。
2.2改革统计方法,统一统计指标体系
对农村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统计标准,从指标的界定、统计方法的科学性上,避免统计误差,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如抽样调查时要考虑其适用条件和方法。
2.3加强统计监督,健全执法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严肃的统计工作法制环境,从法律角度来促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公正性,加大统计法律宣传,提高农民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意识,确保统计工作正常有序实施。
2.4加强农村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强化对农村统计人员的有效补给和业务素质培训,确保其工作能力胜任职业需要,比如加强统计知识学习、职业道德培训,实现业务精、作风硬的复合型综合统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2.5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统计工作水平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建立农村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做到既能提高统计效率,又能提供完善的统计报表,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11-02
农村经济统计简称“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一项研究农村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现实农村经济情况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以揭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作。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为各级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指导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检验、监督各部门贯彻执行农村经济政策情况,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宁洱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所辖9个乡(镇),85个村民委员会,1178个村民小组,4.1264万户农户,农业人口15.8419万人,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58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26元,201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33.867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431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我站共有农经统计人员14名,担负着全县的农经工作。农经工作主要突出了农民负担监管、土地承包及流转、村级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四大管理”职能,农经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涉及农村经济情况以及农经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宁洱县的农经统计工作在2009年以前施行手工汇总,需要县、乡、村三级逐级汇总上报。各级要汇总1000多个指标、几十万个数据,工作量庞大,任务繁重,且容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手段也逐步提高,自2009年开始施行电脑软件汇总,统计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统计工作开展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利益的驱动,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数据本身的属性,从客观上为纂改统计数据提供了可乘之机。历来统计数据是反映政绩的重要方面,并且统计数据不同于会计数据,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便有《统计法》,也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严格执法也无从谈起。这就造成了一些领导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从统计数据上做文章,计划目标越订越高,统计数据越来越偏离实际状况,有的地方农村乡村企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上级订的目标、下级编报完成的。
2.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运行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使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无法适应。从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方案看,在经营方式上划分为村组集体经营、乡村企业、农民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而目前有些农村又出现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三资企业,联合经营等新的经济成份;在产业上,农民除了在居住地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外,还跨区域从事经营,或异地承包或以雇员的身份从事生产服务活动,生产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从收益分配关系看,以前农村只有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关系。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表现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关系;集体与国家、及所属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集体与外部单位和个人等的多种分配关系,这使农经统计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及时进行统计制度改革,统计方法改进,统计指标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新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3.统计人员少,部分统计人员业务不熟,整体素质不高,工作难尽力,质量难保障
2013年底,宁洱县农经部门实有农经人员42人(编制为58人),其中县级农经人员14人,6镇3乡农经人员28人,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同心镇、德化镇现无农经人员,同时农经人员管理和归属不明,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不利于上下业务联系。统计人员业务不熟,在不了解情况,不懂业务时,必然统计办法简单、潦草,要么照搬照套,要么胡编乱造,结果是错了改,改了错,既不符合实情又不符合逻辑,他们认为,只要领导签章认可,就交差了事,造成统计数据与实际不符。数据质量难于保障。
4.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商品观念淡薄,思想封闭,政治文化素质不高,造成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难于开展, 所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表现为农民参政意识较弱,家庭记账责任感不强,及记账不及时,不准确等原因,同时有的保守农民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经济状况,怕露富,也造成统计数据随意性大,此外,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各家各户对经济指标理解程度不一致,统计出来的数据内容也就不同,失去可比性。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不利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以自己据几十年的工作实践,认为现阶段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
2009年农业部出台《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将农经统计年报报送方式改为网络在线报送,并对农经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现行的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主要涉及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农经机构队伍情况等方面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报表制度充实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源条件和运行情况的统计;细化了农户家庭经营,尤其是土地流转、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的统计;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统计;将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表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报表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作为附报统计;增加了反映经管工作开展情况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情况的统计。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保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作风
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认清数据不实的危害,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实地核查上报指标的质量,挤出水分,防止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多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实事,各级领导还必须做“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的表率,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党的政治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要求,只有领导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统计数据才能真实可靠。
2. 完善统计方法,科学统计
农经统计报表制度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农村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已经进行了大范围指标体系的调整,但仍存在不断完善的问题。农经统计的对象是农村的千家万户,集体组织和企业单位,统计资料的取得相当困难,统计调查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修订调整,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更符合实际。特别是家庭经营部分在农村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科学地统计家庭经营部分的经济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首先要科学地等距抽样。再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准确的进行统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习统计知识,正确理解农村经济统计各项指标的含义,准确统计。另一方面,要向他们宣传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农户的参政意识,让农民认真负责地及时记录,为农村经济统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统计资料。
3.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项工作必须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才能得到充足的经费,健康的发展。农经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农经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方便,就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完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恰恰也是各级领导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这样领导才不会导致决策失误。才能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经济。因此,农经部门要认真深入地进行统计分析,主动及时地向各级领导报送分析报告,反应问题,取得他们对农经统计的重视和支持。
4. 实行统一管理、层层负责、一级管一级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一级统计部门有对下一级上报的数据提出复核的权力。因此,各级农经部门需充分运用这一权力,层层包干,层层负责,上一级要管好下一级,避免填报数据的随意性,调查方法的随意性、统计人员安排的随意性,确保农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农经统计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农经统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搞好农经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5.1 要有法制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是搞好农经统计工作的法律保证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农经统计人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作风,制止和纠正统计违法行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5.2 要有求实精神
农经统计人员,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坚持原则,对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排除各种利益主体的干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5.3 要加强学习
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农经统计人员思想觉悟,增强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农经统计人员要钻研业务,精通农经统计知识,认真学习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知识,掌握统计方法,熟悉报表指标体系,弄清各项指标的统计范围,数据取得的方法及有关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逻辑关系。
5.4要有竞争意识
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经统计人员要具有竞争意识。科学、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农村的基本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落实政策。这就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加快统计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所谓法制,是以一套完整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立国、并以这样的法律制定和体系来治国。即依法立国、依法治国。农村经济统计的法制建设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得以健全、完善。依法统计才能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对于违法的行为,执法人员要严厉惩处,决不能随意性的处理。对违法行为要敢于“曝光”,绝不能心慈手软。加强执法监督、接受上级、群众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数据真实性、客观性。保障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尽一点微薄之力。
7 .改善条件,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待遇,稳定农经统计队伍
稳定农经统计队伍的关键是提高对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农经统计工作比一些部门辛苦多了,但他们的待遇无论是工资还是住房都很差。这就使一些高素质人员外流、造成农经统计人员素质偏低。没有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好氛围,宁洱县农经部门的编制为 58 人,实有 42 人,中职只有8 人,占总人数的19.05%,(因中职取得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并通过)造成人员大大外流。使整个农经统计工作发展不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8. 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农经职能履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011年底,宁洱县乡(镇)机构改革,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造成人员不专,农经管理执行力不强。应按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监督到位”的要求明确职责,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使宁洱县的农经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从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存玲.青海省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统计,2009(9)
[2] 张强.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
如何有效地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关注民生,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潍坊市畜牧局局长王承策制定一切策略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率先动员带领大家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提出:要想富民,必须换位,必须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大做强。
通过强农惠农扶持政策的强力推动,畜牧养殖场(户)信心倍增,全市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业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业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户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产业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因地制宜,创先争优
在明确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后,针对如何推动畜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王承策局长坚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是科学化,本质是市场化,方向是集约化,途径是产业化,产品是无害化,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基地,创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结合潍坊集“三区”建设于一身,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王承策局长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潍坊市畜牧业发展实际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立了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动物,狐狸、水貂等特种动物和临朐黑山羊、寿光慈伦大鸡等地方特色禽畜品种;帮助企业引进、研发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搞好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兽药、饲料生产企业,采取重组、兼并等有效形式,整合现有的资源,减少数量,提高档次,组织有关企业产业技术升级,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等一些列有效措施,打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
身先士卒,布兵点将
在落实上级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王承策局长还身先士卒,以他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布兵点将”,统筹全市资源,策划全新战略,结合各乡、镇、县的特色,系统的划分出了畜牧养殖业、畜产品及畜牧投入品加工业、畜牧服务业三大块,且对这三大块进行了细化、量化,建立大型兽药饲料配送中心、畜牧产品物流中心和畜牧产品电子商务中心,规范完善优质畜产品和兽药饲料经销网点。
有效的把以往畜牧业中零散的、不便于管理的产业变成了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规模,树立了城市品牌。各县市区之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却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养殖户赚足了钱。
抓住龙头,引导发展
市场解决出路,技术解决服务。为清楚的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王承策局长多次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镇的领导一起,到全国各地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工作和下步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以农民为核心,以畜牧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培育100个畜牧合作社典型,逐步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担保公司+养殖基地”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同时,为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充分发挥惠民作用,市畜牧局局长王承策经常带领检查组到各县就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先后到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养殖场(户)、基层畜牧兽医管理站等进行了反复调研,督促畜牧部门及相关实体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采取“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畜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迫切需要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畜牧业科学发展已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发展时期。
思路决定出路,现代畜牧业能不能快速的成长,就看能不能找到新的思路。
新思路在哪里?结合自己多年对国内外畜牧业的观察和了解,王承策提出了三年打造销售收入千亿级畜牧产业链、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他认为,要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必须一二三次产业全面抓。畜牧养殖业要全面实现标准化、生态化、园区化;畜产品加工和兽药饲料生产,要整合现有资源,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高端畜牧产业集群;畜牧服务业要突出加强畜牧投融资、科技研发推广、电子信息、仓储物流和畜牧市场网络化建设,帮助畜牧企业将服务业从一、二次产业中剥离出来,使其聚集发展、做大做强。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把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做专、做精,强力推进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链式发展。为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王承策提出了建设“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打造“千亿级畜牧产业链”的战略构想,并为之付诸不懈努力。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李实(1999)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和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具有积极影响,对于抑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一般收入再分配政策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胡苏云、王振(2004)认为,流动人口外出就业能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对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杜鹏等(2007)认为,外出务工农户通过寄钱回家,对改善家庭整体生活状况作用显著;柳建平等(2009)通过对甘肃10个样本村调查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改善家庭福利、实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积极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宁光杰(1995)、周全召等(2005)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地荒芜或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罗斯高等(1999)的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农作物产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司增绰等(2005)认为,劳动力流出过多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与使用,又易产生资本外流,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龚晓莺、王朝科(2007)认为,农村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出对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3)农业产出与劳动力流动无关。通过对四川和安徽两省外出和非外出户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杜鹰、白南生(1997)得出结论: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农村外出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或提高。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因研究区域农村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辽宁省土地总面积为1480万hm2,耕地408.5万hm2,全省农业人口1655.8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还在日趋增大。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疏导,势必影响辽宁农村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辽宁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实地研究,为政府制定劳动力流动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更好地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2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1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
为从实证的角度验证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对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量进行估计。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和规模的估计方法目前国内有几种模型,本文借鉴陆学艺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选取1999~2010年为样本期,利用各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和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比1999年增长一倍,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达到1081.8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65%。
2.2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指标的选定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非农行业产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初步选取两个从宏观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指标(全省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两个从具体农业产业的角度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指标(全省粮食总产人均数和全省水产量人均数),以及一个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来衡量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资料整理的反映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表2所示。由于2004年统计年鉴上乡镇产业总产值数据缺失,导致相关性分析无法进行,课题组利用1999~200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和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相关性,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得了2004年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缺失值为12480.6万元,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为29909.41元,如图1所示。
2.3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测算的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数据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数据的观察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的趋势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趋势是一致的,可以假定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双尾检验(2-tailed)对表1测算的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和表2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分别达到了0.958和0.948,呈密切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人均水产品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46和0.692,呈高度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0.503,相关度不高。
3结论和建议
从辽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辽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对农林牧渔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等方面。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对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影响。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等对辽宁农村经济影响效应目前没有体现。因此,辽宁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推动农村的不断变革和社会进步。为推动辽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针对目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结合辽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实现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辽宁制定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3000万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400万人以上;省辖市人口规模基本达到100万人以上,县级市人口规模平均达到25万人,县城人口规模平均达到10万人。以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例,全省人口总数425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11.9万人,非农业人口2144.1万人,城镇化水平50.4%。从人口的地域分布看,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非农人口总数尚未达到100万,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阜新,非农人口总数只有85.8万人,而且逐年降低。所以,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辽宁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在推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一方面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取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在农业外大量就业,减轻对农业资源的压力。因此,应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加大对重点扶持地区的投资,引导农村非农生产经营企业向城镇集中,使城市化进程成为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风向标。
3.2注重发展辽宁农村的非农产业,发挥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辽宁目前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依然偏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仅靠城市非农产业是吸收不了的。因此,要注重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样既可以避免民工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缓解由于大批农村人口盲目转移给城市所带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重要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通过鼓励农民兼业经营,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有一定作用。
3.3加大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增强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职业竞争能力
我国的地理面积较为广阔,并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各地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其经济差异较大,因而不适合采用相同的经济体系。在佳木斯县的发展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核心体系,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概述
1.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县是我国的基本行政单位,县域是指行政地域,而县域经济则是指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县域经济属于经济领域,但是其受到较多的因素影响,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多项产业的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以被其他县域经济所模仿和超越,从而可以促进自身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
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单位的经济发展特色,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县域经济是地域经济,其是将地理位置与经济的发展相融合,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在不同的县级地区发展中,其县域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县域经济属于城乡发展经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需要协调发展。最后,县域经济属于开放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属于一种变相的开放经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配置,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高效的领导团队,否则无法有效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县域领导团队在不断的更换,并且新领导往往会否决以前的发展战略,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领导团队需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切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核心。由此可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严格的遵循各项原则,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体系建设的综合竞争能力。
3.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原则
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便可以科学的建设三级指标体系,继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首先,需要遵循系统全面性的原则。在设置县域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涉及行政、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在设置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综合的进行考虑,以便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需要遵循可得性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建设中,佳木斯臂训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完善的县域经济体系。最后,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动态的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静态指标,将会无法真实的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而采用动态监测指标,可以及时的对市场的发展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县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而可以针对性的调整发展战略。因此,在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全面性、可得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分析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建设中,一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实际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体系,实际竞争力是指佳木斯已经成型的产业,而潜在竞争力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二级指标体系建设中,其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水平和技术等指标,其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分,在二级指标的建设中,其可以体现政府、社会、技术和金融等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在三级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其是对总体指标的详细划分,包括第三产业、城镇收入、能源和教育经费等。将佳木斯的县域经济划分为三级指标体系,可以较好的反映佳木斯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可以分析其优势竞争力,从而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方案,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佳木斯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评估研究
1.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中,其应该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并且要建立科学的发展对策。佳木斯政府需要根据党的政策方针,加强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并且要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比于大城市的发展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劣势,但是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中,需要将经济发展作为核心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差异过大的现象。在佳木斯三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在经济绩效、生活水平、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宗旨,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只有经济发展的水平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的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2.以人文本的评价指标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的评价指标,将绿色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这不但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原则。因此,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增长,那样只是揠苗助长,无法真正的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建立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并且认真分析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促进经济环境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怀,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同样较为重视对环保和人文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指标体现的建设中,在经济绩效方面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情况,优先打造优势产业,以期以农业生产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农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协调发展方面,佳木斯的经济体系建设较为重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治理。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必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
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科学的发展观指出,在建立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以便可以全面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在经济的发展方面较为重视,通过打造品牌和科技等方面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人口的发展方面,佳木斯的县域经济体系建设较为重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从而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的保护方面,佳木斯的县域经济较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重视对水质和空气的保护。由此可见,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了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只要佳木斯地区可以严格的执行三级指标体系,必将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佳木斯县域经济。
四、提升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科技的发展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体系的建设中,加强对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引导经济体系的建设,继而可以较好的提升佳木斯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佳木斯在县域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可以较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强对产品技术的创新,通过对产品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商品的生产效率,例如在农业深加工中,加强对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最后,在技术的发展中,加强对能源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并且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而可以促进县域经济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科技的开发,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2.优化经济结构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优化经济结构,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系,企业需要不断的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首先,佳木斯需要加强对企业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次,企业需要加快项目的建设,并且建立工业的配套设施。例如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建设中,可以依托优势农业,积极的发展加工业,使农产品可以打造成为国际水准,进而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由此可见,在佳木斯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托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化工业县城,使其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3.改善农村经济体系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构建中,加强对农村经济体系的改革,可以较好的平衡经济体系的发展,继而可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改善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佳木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加强农业的产业化,以便可以更好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在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促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更好的配置人力资源,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佳木斯需要将农业产业化与工商业的发展相结合,如果仅仅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实行农贸的结合,其是较为低级的发展形态,将会无法有效的刺激经济的增长,而通过加工企业作为生产媒介,加强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可以将升级的产品融入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市场需求。由此可见,在佳木斯经济体系的发展中,改善农村经济体系,可以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
五、结语
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体系建设中,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具有较大的差异。只有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但是大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管理因素和发展战略因素的影响,致使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相对较低。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国县级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的优势产业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优化,并且可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开始,经济增长潜力呈逐渐加快的趋向。总结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规律,对正确认识未来的经济运行变化,使经济尽快进入新一轮的平稳发展周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分析1986―2008年资料较齐全的10项经济指标,找出了一些统计特征,并进行2009―2010年的预测。
一、原始数据及其新型直观展示图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事物的特征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经济事物是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结合的结果,它的发展基于时间顺序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发展往往是基于多项综合属性相互影响的,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08)》、山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经济信息网,将原始数据整理成表1,这实际上是时间序列多元数据。
由表1可看出山西省的经济指标、数量都比较多,现使用近年新创的一种表格型数据直观图展示信息。相对于表1,可以把每个数据在每个格子内换成椭圆,数据大小即椭圆大小,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0项指标中,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规则波动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向下减小外,其余指标全部呈宝塔形串珠排列,表示逐年的递增。
从每个串珠的上下变化速度看,各项指标还是比较协调的,但各个指标(或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差异。货物周转量早期增大速度最快,表明货物的流通走在各项事业的前列。接下来递增较快的是旅客周转量,它表明了国民经济的人气,山西省第一产业虽然起步较早,90年代末期略有回调,总的发展较快,但受耕地面积限制今后发展速度受到制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消费品销售总额和人均GDP四项指标经历了相似的渐增发展历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较协调和平稳的发展。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较大1988、1994两年达到最高峰,和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国民进入了育龄,1986―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1‰~15‰的高位。1995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比较稳定的下降,2008降到5.31%,效果明显,山西省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较好。
二、发展阶段划分
过去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作定性分类分析,而这种分析往往是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区别和联系,现在人们广泛采用聚类分析来研究事物的亲疏程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本文采用Q型聚类分析来研究山西省各年间的经济发展相似程度,23年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我们通过Q型聚类试探一下各年份间经济特征的相似性,23年的谱系图见图2,相似性的度量指标采用夹角余弦。从直观图示(图1)上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标都呈现渐增趋势,不存在周期性变化。
经济信息是时间和经济规律的函数,其资料或数据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一般是由老到新)。为了探索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或回旋性,并合理地划分阶段,就需要进行最优分割。分割的原理是用数学方法,使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组间离差平方和最大,保证一组内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组之间特征差异较大。本文进行最优5分割(计算过程从略),找出了4条界线,分别为I、II、III和IV。由于聚类谱系图中年份的顺序基本没有打乱,故就把界线标注在图2上,从系谱图上看,分界线I、II、III在聚类分析的主要分界线上,界线IV不在聚类分析主要界线上故舍去。
根据Q型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可以把1986年以来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时期。1986―1994年为第一时期,1995年至今为第二时期。
第一时期对应于系谱图(图2)上的第一类,根据系谱图可以将第一类分成两个小类,分别对应于图上的第一阶段(1986―1992)、第二阶段(1993―1994)。第二时期也可分成两个小类,分别对应于图上的第三阶段(1995―2003)、第四阶段(2004―2008)。
根据Q型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结合直观图及1986年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第一、第二阶段的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比较快。这主要是由农村经济改革所推动,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第二、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低,发展慢。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值额较少,增幅也很小。三是旅客周转量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并不大。四是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这是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们进入了育龄。
第三、第四阶段的特点:一是大多数指标增长较快,总量也较大。二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幅明显减小,一些年份甚至出现回调,1999年达最低点。农村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日渐明显,2004年后农业增收趋于稳定,第二、三产业的增幅明显加快。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明显的回落。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很大的转变。
2002年中国加入WTO,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大,山西加紧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三、未来两年人均GDP预测
时间序列数据是随各项影响因素变化的,是多个影响因子(自变量)的函数,因此人们采用回归分析法。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这里只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联系的,它必须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发生的,所以它一定有端倪可查。某年的经济各项指标值,反映了这一年为下一年各项事业打下的基础,是下一年经济指标的自变量。这种新的回归分析思想是近几年提出和开展应用的,采用这种思想的回归分析称为前移回归分析。
对表1的数据进行前移回归分析,来年人均GDP作为因变量y,其余指标按顺序作为自变量x1、x2、…、x9。根据样本和变量数以及预计要选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数选取引入变量和剔除变量的F值。经F检验只有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消费品零食总额3个指标效果显著,其余指标效果不显著。获得回归系数如表2。
由此得到回归方程:下年人GDP=254.0381+9.4351*上年一产增加值+8.1057*上年二产增加值-5.2732消费品零售总额。
将表1数据带入方程即可得1986年至2008年的人均GDP,列于表3。由表3数据可以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在20% 以下,有12年的相对误差是小于5%的,其中1994年的相对误差只有0. 76%。从总体上看这种新型预测方法的平均误差只有6.5% ,统计效果很好。
现在是2009第二度,全年各项指标无法得到。但是根据方程预测的人均GDP为25257元,这有待于2010年初统计结果的检验。如果考虑6.5%的平均误差,2009年人均GDP 应当在25015元至25362元之间。
本文统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共10项指标,事物的发展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可以将其中任何一项作为因变量,其余作为自变量,预测出这项指标2009年的取值。若全部都轮流做一遍,则可以求得全部指标的预测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变化不大,暂不预测。其余10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4。有了2009年的预测值,又可预测2010年的指标。不过,2010年的预测效果预计比2009年差,这需要2011年初结果出炉后证实。预测2010年的指标,最好有2009年的实际值参与建模。
以上数据是通过山西省23年经验总结出的,但是今年问题存在很多,如金融危机、猪流感等,都影响着2009年的预测值,偏差应该会较大,预测值会大于实际值。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从山西省经济发展10项指标的直观图可以看出,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状外,其余各项指标全部逐年递增,其发展也是比较协调的。1994年底为一个重要界线,把山西省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从直观图上看可以发现第一产业是山西最主要产业,但自从1995年以来,其增长的速度却显得有些缓慢,这是由于耕地面积所限,使得农业难以保持增长。前移回归分析新方法在对山西省经济的实际应用中,现有资料处理效果令人满意。而对山西省2009和2010两年人均GDP和其他9项指标的预测,有待于今后两年的证实。人均GDP预测的回归方程给予人们若干启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山西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要以工业为主导,适当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要扩大内需,引导居民积极消费;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山西经济。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省略/economic/txt/2009-03/01/content_17353288.htm.
[3] Ding Yuechao、ZENG Suyan:A New Way for Data Graph.ADVANCED COMPUTER TECHNOLOGY,NEW EDUCATION, PROCEEDINGS,2007.
[4] 塞伯: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