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药设备行业市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将引入第三方物流
对规划纲要的出台,业内人士的解读这将是中国庞大的医药物流市场向非传统医药流通渠道的第三方物流业敞开大门。不久前,上海医药与中国邮政的高调牵手,更为业界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期困扰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的GSP标准的束缚将被打破。
医药经济报的文章指出,“医药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已经普遍存在,包括国药控股在内的大商业公司都必须借助社会物流,但严格来讲,目前不少第三方物流业务是违反GSP规定的。”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在相关政策存在真空的情况之下,“没有被挑明”的第三方物流事实上长期行走在“灰色地带”。“看到规划里关于鼓励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的明确规定,我们很欣喜。”浙江邦达物流公司董事长孙震日前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周前,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官员到邦达考察其第三方物流的进展。
此纲要的出台会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解开GSP的纠结吗?
专业人士指出,纲要中所提的医药物流标准并未脱离GSP,不是区别于GSP,而是将其分解细化,更加有利于行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根据医药流通供应链不同环节所承担的专业职能,遵循相应的部分标准,这部分标准是整体GSP框架下的,并有所完善。GSP是关于药品流通的系统标准与规则,现实对GSP提出的新要求,比如物流、仓储、零售、结算等,其要求分别是什么,能否分开制定细化,政府应该尽快给予解答。
“这次应该打破了此前大家对GSP的纠结态度,对于第三方物流的定位与发展是个重大突破。我们也将参与这个新的物流标准的制定,重在在途运输条件的规范。”孙震表示。
看起来门虽然打开了一条缝,但对于身处流通主渠道的医药流通企业看来,医药产品固有的产品特性,医药流通固有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目前医药行业面临的国家监管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都是影响医药物流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大多数摩拳擦掌想进入医药物流市场的企业而言,医药物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许还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
医药流通监管,不可缺失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医药”)是由广州药业和英国ALLIANCEHEALTHCARE公司合资成立的,是目前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最大的中外合资医药商业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55亿元人民币。
作为华南地区的医药流通主渠道,广州医药在全国多地设有物流配送网点。其中在广州市和佛山三山地区分别设立企业规模最大的2个物流中心。其中,广州市黄金围物流中心是国内较早投入使用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具备仓库存储、订单处理、分拣包装、运输配送等专业化物流服务功能。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物流中心物流总监邓健辉在接受《物流》杂志采访时表示,医药物流有行业自身的特点。药品有独特的销售周期,医药行业物流也有大小“年”的现象,季节销售波动很大,预测变化有一定难度。这就意味着作为流通主渠道的广州医药物流系统要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才能适应市场波动,起到需求调蓄的作用。
“医药物流对信息化的应用要求比其他行业的物流更高,主要是政府药监部门有严格的监管要求,对药品流通的信息要实现上传共享。而这恰恰是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只有‘硬的’(指设备、设施)的不行,还需要有‘软的’(指系统、制度)。除了物流行业通用的WMS、TMS外,还必须有满足与药监部门衔接要求的监管系统。”多年从事医药物流的邓健辉对医药物流有深刻的体会。
实际上,传统医药流通领域医药企业内部的网络管理和监控是比较强的,这跟医药行业实行的连带责任的制度有关,医院出现假药,不单要追究医院和药厂的责任,负责医药流通的企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事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的物流管控是非常严密的。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在于,需要监管不同环节的质量反馈,记录大量的药品信息数据,辨析药品质量责任,并且能实时跟踪和查询。邓健辉认为,“普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否能够适应这种监管体系,如何建立能开放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医药监管系统是亟须研究的课题。”
医药物流中的监管机制已经建立,但社会的医药流通仍存在较大的不公平竞争和不规范运作,统一、公平、公开、公正的有效监管机制仍需完善。邓健辉表示,“按照GSP标准,对存储药品的物理条件和操作规范是有严格要求的,而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可是他们也想涉足或参与医药物流环节。”
药监部门对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都需要对药品的批号流向和流量进行监管,这个在其他行业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对广州医药这样的流通主渠道来说,监管措施也是非常严格。广州医药都是接受检查的重点企业之一,国家、地方药监部门不定期来检查,实道理很简单,国家一定要管好主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超过13000家,加上与医药流通企业配合的物流企业,这个监管的量是非常庞大的。这种多且散的流通市场,要实现有效监管就必须整合医药流通企业,集中流通渠道,而医药物流的发展成为必要的条件之一。
不可回避的医药行业标准
GSP是国内医药流通行业标准和规范。一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都在不断地跟国际接轨,明确从事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准入,规范国内医药流通市场,要求相关企业都要通过GSP评审,以此来淘汰不合乎资质的医药流通企业,保证药品使用安全。
从事医药流通企业需要遵守的GSP标准,同样从事医药物流的企业也必须符合GSP管理。如药品储存全过程要严格符合GSP温湿度要求:阴凉库需要控制在20度以下,常温库需要控制在30度以下,特殊商品湿度在45%-75%之间等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药物流的市场准入门槛和医药物流专业化水平,保障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和监控,将低水平、低投入的物流运作企业拒医药物流门外。
邓健辉认为,“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开放医药物流市场的同时,必须保证医药物流过程中药品质量监控和保障,坚持和完善GSP标准,严格的、专业化的医药物流标准和监控制度是全面开放的先决条件。医药物流市场的开放一定不能以降低医药物流行业规范、药品流通质量标准和监控水平为代价。”从纲要的有关内容上看,至少重新制定GSP标准或其他相应标准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从事医药物流的企业必须遵守特殊的行业规范,也是国际惯例。
处在变革中的行业前景
非医药物流行业内的人士普遍以为医药物流的利润高,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留给投资者的印象就是毛利率低下,这是由医药流通领域的低门槛造成的。随着国家多年来实施GSP标准,医药物流整体水平已走在社会大众化物流之前,当年一个存储仓库、几辆冷冻车就可开一家医药公司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长期的恶性竞争使得行业毛利率持续低下是不争的事实。
几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作为行业龙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3家的医药流通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19%、8.57%、5.91%(中报)。而对于其他区域性或者更小型医药企业的医药流通业务来说,毛利率更为低下。比如,一致药业医药批发毛利率为5.76%,南京医药为5.8%,*ST金花医药工业的毛利率高达63.58%,但医药流通业务的毛利率竟只有1.66%。
广州医药的物流总体费用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大约占销售收入的千分之八左右。
广州医药在医药流通领域虽然流通规模较大,由于其很早就意识到在医药物流引进现代物流技术、设施和管理的重要性,整体的物流费率还是比较低的。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药品购销,控制物流费用对于提升毛利率很关键。除此以外,企业其他费用主要是财务和人力成本。如果药品零差价流通,医药流通企业不但失去利润空间,还要坚持高标准的医药物流服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目前医药流通行业的格局导致整个行业在过去几年毛利率不断下跌,整个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不到1%。”瑞银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邹敏也指出。
目前国家正在试行对基本药物直接给予配送费补贴的做法,对基本药物的流通进行改革,将改变医药流通企业以传统购销模式盈利的单一格局。
引进先进物流设备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家中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的医药流通企业,广州医药早在2004年前就引进了先进的电子标签拣选、自动分拣机、WMS系统、输送线等,当时堪称国内领先水平的物流系统。目前的这套系统一直在进行改进,支持物流中心的运作。
2009年,广州医药在佛山地区的普洛斯三山物流园区内租赁了近一万平方米的仓库,该仓是为满足商业分销业务需求而建设的大型立体仓库,该中心仍然是一个对温度、湿度进行严格控制的物流中心,可储存商品25万件,日均进出商品约4万件。采用高货位拣选叉车与货架配合作业的模式,批进批出。在这个物流中心内中,广州医药采用了5台国际上技术领先的永恒力EKX513人上型高货位拣选叉车。
据邓健辉介绍,当初,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由于永恒力的叉车采用RFID技术解决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同时在欧洲也有很多成功经验。广州医药经过与永恒力欧洲技术团队确定方案后,立即下了这个订单。
这5台叉车的特点是采用第四代交流技术和RFID技术,RFID技术的运用,叉车在仓库内可根据地面、仓库布局,行驶不同的速度,也可根据货架的不同高度进行自动限高功能,还可以升级为仓库自动导航系统,达到半自动化管理,减少出错率及实现无纸化信息管理。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采用永恒力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项RFID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仓库内的“无忧”运作且高效拣选。
该高货位拣选叉车选择采用磁导技术则是基于另一方面的考虑(相对于机械导来说,磁导操作简单,清洁卫生方便、节省货架成本),由于在窄巷道货架的作业环境进中,货物和叉车的距离非差窄(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仓库的容积),拣选叉车进入通道后,靠人操作已经难于保证行驶的精度,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增加了安全隐患。磁导线的作用是保证叉车在巷道里走直线并按照WMS系统发出的指令在拣选位置停下来,所以拣选叉车在巷道内将依靠铺设在地面的磁导线进行自动导引。如果叉车没有感应到信号时,会自动停止。驾驶员则专心做好拣货工作。
邓健辉说:“永恒力是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在医药物流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从2003年起,永恒力持续为广州医药的物料运搬仓储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专业的咨询意见,推荐合适的高品质叉车产品,并进行及时的售后保养和维护,解决了广州医药的后顾之忧。目前共有各种型号的永恒力电动叉车26台在广州医药使用。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设备,这是跟企业的需求和不断增强竞争力密切相关。邓健辉表示,广州医药三山物流仓库主要是大批量的货物进出,按整托盘或箱出库,不涉及拆零拣选的操作,由于是大批量的出入库作业,所以设备的可靠性就要求就相当高。按日处理量计算,一般情况下可以达2万件商品进出;高峰时,会达到4万。所以,如果说叉车不能作业了,影响出入库,那这种损失是企业不可以承受的。
永恒力叉车的高可靠性是广州医药所看重的,广州医药倾向于用优质的设备,永恒力的这几台设备也是他们在中国投入的最先进的设备之一。从设备的使用上来讲,要考虑的是设备要易于操作,这样才可以在更多的物流仓库推广使用。”
一个月来广播和有线电视排名持续攀升。三网融合渐行渐近,其融合的长远前景是广电网和电信网互通互联,业务应用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最终将是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电视、手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在其习惯的终端上获得更多的服务,从而带来新价值的创造。第一创业证券表示,三网融合将推动有线网络、内容提供商、光通信设备业大发展。有线网络的盈利模式将从网络使用费向服务内容收费转变,进入宽带接人和语音市场,新的盈利模式和新业务将会为国内有线网络公司带来ARPU值的大提升。6月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通过了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根据报道,本月18号前各地市可以上报三网融合的试点申请,月底方案开始正式实施。
长期以来,医疗行业由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投资期长,风险大,再加上医改等众多不确定政策因素的制约,一直让VC裹足不前。但是,2007年上市的中国医药外包服务商药明康德和较早前上市的医疗器械制造商迈瑞医疗在海外市场良好的表现,触动了VC的神经。而中国“十一五”规划,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及社区医疗的推广,到2010年由此产生的近1500亿元的市场,再次为VC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除了医疗设备与器械,这个行业中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医疗服务。最近陆续获得投资的佳美口腔、慈济体检以及爱康网等企业就是明证。由于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在中国产业化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海外很多对药业投资很有经验的VC最后都落点在医疗器械和服务上。究其原因,医械领域投资的运作模式简单,基本以销售设备、软件、服务等为主,只要符合医院及百姓的需求即可。
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即将爆发式增长的市场,VC们又怎么会放弃这个医械“金矿”呢?
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该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中国医疗企业不断上市的消息也再一次证明其价值所在。
2007年8月11日,中国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在纽约证交所上市,首日股价飙升40%至19.60美元,成功融资1.85亿美元,上市当天公司市值超过11亿美元;去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医疗设备企业深圳迈瑞医疗,目前估价高达40美元以上,总市值超过23亿美元;同属医疗器械行业的纳斯达克上市企业中国医疗技术有限公司(CMED),自上市以来估价已经上涨一倍,近期股价为23美元以上,公司市值接近6亿美元。
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2007年2月6日登陆纳斯达克的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生制药)IPO价格为每股16美元,首个交易日股价升至18.10美元后即开始走下坡路,至今虽略有回暖,但仍徘徊于发行价左右。同样遭遇了下挫命运的还有今年3月登陆纽交所的中药概念股同济堂药业,上市后即跌破发行价10美元,迄今仍在这个价位附近徘徊,而今年2月初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武夷药业上市之后其股价也表现平平。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三家在海外资本市场表示良好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医疗器械(以下简称医械)及服务。究其原因,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徐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医械比较符合VC投资的周期,并且企业的利润要比医药企业高很多。”
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中国的制药企业数量众多,药品核心技术缺乏,专利药品少之又少。然而自2006年以来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医药的降价又使得医药公司利润下降。从市场因素看,中国医药市场,尤其是医药流通市场,尚无法形成公正合理的估值标准。不规范的市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真正价值。高端医疗设备商家的利润率目前仍保持在25%以上,中低端器械厂商利润往往也不会低于13%。这也许就是同为医疗类上市企业,为何价值却不同。
进入2007年以来,医械及服务领域可谓是风声水起,2007年1月华平投资入股医械产品生产商乐普医疗;2007年3月启明创投500万美元投资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与服务商上海伽玛星医疗;同月IDGVC投资医疗服务商39健康网;6月,美国中经合联手软银中国共同投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制造商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00万美元;8月,海纳亚洲基金与马丁可利共同投资口腔医疗连锁机构佳美口腔1000万美元,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VC开始关注医械及服务领域。
巨大的蛋糕
在中国每人花一元钱的生意绝对是诱人的概念,而中国医械市场符合这个概念。面对这样巨大市场中的投资机会是每一个身居中国的VC都不愿放弃的。作为2006年底刚刚进入中国,管理超过2亿美元的启明创投基金,已经在该领域快速投下两单――奥泰科技和伽玛星医疗集团两个医疗设备供应厂商,前者主要从事医用磁共振影像医疗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后者是一家在肿瘤治疗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高科技医疗集团。启明创投基金合伙人梁颖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非常看好中国的医疗市场,尤其是医械及服务的市场空间。”启明创投为了更好地发现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机会,还专门组建了医疗领域的投资团队。由此可以看出启明创投在该领域的投资决心。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年,中国医械持续年增长率达到15%-18%,2005年销售额已逾730亿元,2006年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05%,远快于医药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预测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1500亿元。”
在中国VC圈中大名鼎鼎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同样在该领域搜寻着“猎物”,徐峥说:“我们已经投资了一家医疗试剂类的公司,我们很看好这个领域。中国有13亿人口,人口的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起来,所以对于医疗服务和器械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且有很多富有阶层需要更好的治疗,未来市场的前景是巨大的。目前中国这个领域和当年早期的互联网很相似,处于一个有待开垦的时期,所以只要抓住这个行业发现优秀的企业,我们就会果断下单。”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医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市场,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是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照此发展速度来看,在未来5-7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预测市场超过6000亿元。然而根据记者调查发现,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众多VC基金还处于观望阶段,是什么原因使得众多VC如此谨慎呢?
作为专业的医疗投融资顾问,北京合众世纪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曹越认为:“这个巨大的市场人人都可以看到,但是因为医械与服务是一个很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所以当下在中国投资医疗行业的基金还不是很多。不过目前一些VC开始招募专业领域的合伙人加入,相信未来两年内这个行业会越来越火。”
医械成主角
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累计在海外股票发行融资725亿美元,其中医疗企业为11.5亿美元,所占比例还微乎其微,仅有1.6%。但基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强劲的增长势头、明显的成本优势及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医疗行业将有望成为继电信、媒体、科技(TMT)行业之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第二轮投资热点。然而医疗行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为什么VC要去投资医械及服务这样细分的行业而不去投资医药企业呢?
对此问题,曹越认为,“中国的医药研发能力现在还没有达到海外的实力,一般新药的研发需要投入的资金最少也要达到3亿美元,并且研发时间少则8年多则10年,风险极大。而医械研发与生产的成本和时间就相应少得多,研发金额一般在1亿美元以下,时间在3-5年左右。而一支VC基金的存续期大都为7年左右,所以不管在资金还是周期上都比较符合VC投资运作的周期。”
据曹越介绍,长期以来医疗行业由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投资期长、风险大,再加上医改等众多不确定政策因素的制约,一直让VC裹足不前。但是投资医械有一个重要优势在于投资回报期相对较短。与药品相比,一个医用仪器生产一年时间可以拿证,而药品审批需要3-5年。一家医疗设备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间不过5年左右,与投资基金的投资周期大致吻合。而对制药企业来说,这个周期至少要10年以上,对于“只争朝夕”的VC来说太过漫长。
“在医疗价值链中,医械与服务是我们最为看好的一个行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但是从整个医疗机构的硬件设备来看,相比国外还非常弱。目前,很多医疗机构都在更新器械,尤其是国家最近提出的‘社区医疗’计划更让我们感到其中蕴涵的投资价值是巨大的。”徐峥说。
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存在的差别在于,美国是技术驱动型的市场,企业只要有先进的技术,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中国是消费驱动型的市场,未必是最先进的技术,老百姓最需要的模式最容易获得成功。“对于医疗服务我们非常关注,这两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提高医疗服务而出台了很多政策改革医疗机构,包括今后大大小小的社区医疗机构。我们最近正在看一家社区医疗的服务机构,他们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做到5000家连锁医疗,虽然每家的规模都很小但是服务质量会很高,如果形成品牌连锁,那么这个项目的价值就会很大。”梁颖宇说。
医改凸现商机
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如果农村人口分别用5年、10年、15年达到城市人均卫生医疗费用2004年的水平,农村人均卫生医疗费用年均增长33%、15%和10%。这对于国内医械以及服务行业而言,无疑将构成重大利好,机会不言而喻。
当提到医疗改革投融资机会时曹越显得有些激动:“国家三甲以上的医院是563家,二甲县级以上5000家,“十一五”规划的医疗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医院,总共是31万家。对于市场来讲,目前在医疗设备配置比较全的,都是在国家二甲和县级以上的医院。未来5年之内,医疗设备领域将会有质的变化,应该有上千亿的市场等待开发,这里还不包括三甲和二甲医院更新换代的设备。”
据姜峰介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将扩大医疗保险人群范围,即从目前的1.6亿人增加到3亿人,这将促进医疗器械的消费,同时农村普及型医疗设备将有一个快速的增长。“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也即将推出,公立医院改革方向是要回归公益,但以中国目前的财力还无法承担所有公立医院的费用,因此,将有很大一批公立医院走向市场,由此引发医院产权制度的变革,涌现大批民营医院,除了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外,必将影响到医疗器械目前的销售及生产体系,加速行业整合,促进行业走向成熟和规范。”姜峰对记者如是说。
有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医械生产企业12243家,但在个别地方,医械生产企业高度密集,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认证,所生产的医械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隐患。“由于医械生产商的问题,国家目前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把医械GMP提到日程上,希望通过这样的认证规范行业次序。未来3年中将会有80%的企业消失,预计通过认证的企业不会超过3000家,这对于有一些规模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对于投资这个领域的VC来说无不是一种福音。”曹越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对于VC来说,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医疗改革由此产生的市场机会呢?启明创投投资总监胡旭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于医疗改革的投资机会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关于医疗改革中的社区医疗、农村合作医疗这些概念,坦白来说,这其中确实孕育着很大的商业价值,对于该行业的企业来说都会是一次发展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能吸引VC的注意,关键是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多强,产品服务质量及管理能力是不是很好。我们主要关注在高端器械领域,所以我们对于医疗改革带来的机会还是保持较为谨慎的看法。”
对此徐峥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中国做医械的企业很多,但都在低端竞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走高端路线提高精度,比如彩超。另外一方面,就是诊断器械,包括伽马刀、超声刀、核磁共振,这些设备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但必须要往高端走。目前这个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低端企业都在进行价格竞争,所以通过医疗改革实行GMP认证可以筛选掉一些利润较低的企业,将一些利润好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浮上水面,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洗牌过程,这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五大热点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日益富裕及老龄化对医械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医械产品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也随之扩大。那么什么样的医械及服务可以得到VC的关注呢?
针对这个问题姜峰指出,尽管国内医械行业总体水平是快速增长的,但仍远低于中国市场需求增长水平。中国高档医械进口产品约占70%左右;中国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械消费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生活日益富裕、家用保健器械将大幅增长;疾病的交叉感染,使医疗部门对消毒、灭菌、皮肤抗菌、废物处理等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农村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是潜力巨大的市场。
对于未来投资的热点徐峥表示:“归纳起来VC可以在五个细分领域发现投资机会,分别是计算机相关技术、家庭和自我保健器械、微创医械、器官移植和辅助医械、医疗服务机构。”据徐峥介绍,计算机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诊断、智能器械、生物传感器械、机器人和器械网络;家庭和自我保健器械包括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家庭自我医疗与远程医疗相应产品;微创医械包括无创伤或微创伤的医械、医学成像、微型化医械、激光诊疗、机器人外科和非植入式辅助传感;器官移植和辅助医械包括人工骨、心脏瓣膜、心泵、软骨皮肤及神经肌肉刺激器等。医疗服务包括专科医院、创新的服务模式、医药外包服务等。
机构青睐计算机
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止5月17日收盘,公募基金主要调研了130家上市公司,而私募则主要调研了178家公司。单从调研的家数来看,私募要比公募“勤奋”。
从调研公司所处的行业来看,公募主要调研了计算机、化工、机械设备、电子和医药生物行业的公司,分别达到16家、13家、11家、10家和10家。
私募主要调研了计算机、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化工、电气设备和建筑装饰的公司,分别为26家、17家、16家、13家、11家和10家。
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机构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公司是非常青睐的。具体来看,浩云科技(300448)、恒华科技(300365)、创意信息(300366)等公募和私募都有参与调研,主流方向两者大致一体。
虽然浩云科技5月以来二级市场走势虽然不佳,但是仍然吸引了机构的目光。公司金融安防领域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做大做强,为转型奠定基础;非金融安防领域也会积极涉及,如监狱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等,并探索核心部分如何实现协同作用;并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不久前披露了一季报,由于受周期性影响,其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负,但从历史数据来看,该值在第二季度将回暖,并取得数千万净利润。
大洋电机(002249)是众多私募青睐的一只机械设备类股票,公司目前作为国内硅胶轨道交通连接器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市场拓展渠道方面均具备绝对优势并进一步深耕轨道交通多种零部件领域,两个储备产品油压减震器及计轴轨道交通信号设备。此外,大洋电机在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0%以上,目前乘用车、大把、充电桩、充电枪布局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和私募对房地产行业调研出现了较大分歧,私募调研了8家地产公司,而公募只调研了4家。私募具体调研了苏宁环球(000718)、世联行(002285)、莱茵体育(000558)、中关村(000931)、滨江集团(002244)广宇集团(002133)、金科股份(000656)和世荣兆业(002016),公募对房地产的调研热度远远小于基金公司,只有中关村、莱茵体育、金科股份和苏宁环球。
金科股份是两者都有参与调研的一家公司。公司地产板块一季度实现签约销售金额月54亿元,同比增长约20%。金科股份2016年经营计划为:房地产全年能新开工面积月350万平米,竣工面积约610万平米,年末在建面积约1100万平米:在项目拓展方面,全年计划新增土地储备计容可建面积约350万平米,以“二线热点城市为主,一线和中心三线城市为辅,逐步退出四线城市”重点布局“核心十城”,做大做强重庆、苏州、北京、成都、合肥市场的基础上,力争进入上海、天津、郑州、南京、武汉核心城市。并且实现“地产+产业”的双向联动
医药个股走势较为突出
事实上,记者发现,机构调研集中的行业最近两个月基本一致。比如,4月份有114家公司受到基金公司调研,其行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17家,为14.91%;电气设备13家,占比11.40%;电子10家,为8.77%;化工9家,占比7.89%;机械设备8家,为7.02%;医药生物6家,占比5.26%。该六大行业总计高达63家公司,超过了被调研公司的半壁江山。
医院产业潜力巨大,国内的改革仍处起步阶段
据统计,我国2001年人均医疗消费为396元(47美元),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年人均医疗消费分别为4090美元和2095美元,差距远远大于人均GDP的差距;差距之大,一方面意味着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医疗服务业的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02年底,全国的民营医院接近1500家,中外合资合作医院超过200家;随着WTO后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发医疗市场,外资将利用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进入中国医疗产业,
目前我国的200多所中外合资医院,北京就有近30家,如中美合资佳美口腔治疗中心、和睦佳妇儿医院、国际燕莎诊所、北京国际救援中心等,上海有中日合资厚诚口腔医院、合资凤凰医院等。台塑董事长王永庆拟投资150亿新台币的长庚医院,都在推进之中。
尽管医院的民营化改革尚在研讨阶段中,但是由于在定点医疗机构认定上的所有制歧视会逐步打破,国内非营利性医院的垄断地位也将慢慢动摇,他们不仅要面对民营医院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医疗机构的直接挑战,只有迅速提高自己的规模、实力、水平,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医院的超常规发展,资本缺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国外同行的案例表明,上市是医院最快的发展途径。
盈利性医院的扩张,将对现有的药品工业、诊断产业结构将产生较大的“分流”
按照表1、2中的数据推算,中国医院药品市场2100亿元附近(医药商业协会统计1700亿元,稍有出入,考虑是未计入医药商业口径的部分,例如进口药品与民营等销售通路所导致),而由于医院药品市场只是整个药品市场的80-85%,因此国内整个药品市场在2500亿元附近,相应的医院医疗市场有4200亿元之多,潜力巨大。
目前盈利性医疗机构从数量上占到医疗机构总量的1/2强,但是从床位与医院资源上看,在全国还不成气候――医院数量占10%;床位占3%。但是预计一旦政策有所松动,医疗产业民营化的进程将大大快于以中药业为代表的医药工业、以及以连锁药店为代表的医药商业的民营化进程。
从3年左右的中长期看,民营医院由于其高起点、广泛分布、机智灵活等特点,将对现有医院用药结构产生较大的冲击,不排除商业化运行后的民营医院占有一半以上医疗市场的可能。具体有投资价值的民营医院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优势地区服务中上阶层;或者特色医疗服务与便民服务的;在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领域中,例如养老院、卫生院、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以及卫生体检机构等改制而成的民营医院,将占领相应细分行业的大部分市场。
目前介入医院资产的上市公司已经有9家,其中深圳市场4家,上海市场5家(附表2),
考虑跟踪关注的医院题材公司:
申华控股(600653),2001年5月,公司决定出资29500万元参与华晨国际医院项目的投资(其中配股资金24101万元。占华晨国际医院注册资本66%。但是到今年1月,公司由于华晨实业办理医院的报批手续两年未果;而期间合资医院的审批政策和程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该项目的建设许可证迟迟未获批准,公司暂时搁置了这项投资计划。
另外,同仁堂、双环科技等企业都有计划介入医疗服务市场,考虑长期关注。
未来2-3年不同医疗器械类别所受影响程度展望
1)医院民营化的行业背景
从我国的行业发展来看,尖端医疗设备依赖于进口,而常规性设备则供过于求。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尽管约有3千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但这一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以及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仍是最大的瓶颈。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介绍,去年的抗“非典”战斗, 带给我们的是对这些年国家产业政策和医疗卫生政策的反思: 医疗器械产业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最早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产业之一,较少受益于国家的保护性产业政策,行业竞争程度比较高;医疗器械行业的多年过度竞争,加上没有国家相应的引导和扶植政策,使很多企业无力发展,造成行业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这种产业特点在抗“非典”的医疗器械供应体制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在移动式X线机、有创呼吸机等产品的初期供应中,都出现了企业生产规模小无法保证供应量的情况。
医疗器械在防治“非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消毒机、防护服等大量护理和急救产品成为临床治疗的需求重点,得到了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在抗“非典”期间,不少企业就结合“非典”特点研制新产品、对老产品进行了很多技术革新和改进,提高了产品适用性和档次。相信今后,护理和急救产品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为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最多的领域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德国机械设备协会医药部劳伦茨・博乐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中外合资充满信心: “从短期看,非典疫情过后,医药生产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将采购更高级的医药生产设备。从长期看,2004年7月前所有中国的医药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为达到这一认证标准,目前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正着手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设备。”
2)从检验科的情况上看,预计、中高端诊断试剂企业通过“分流”实现扩张最快,增长前景看好
预计最先受到影响的治疗领域在于一些急性致命疾病慢性化后的康复治疗:例如肾脏透析市场、心脑血管市场;上市公司中,诊断试剂龙头企业有上实联合、复星实业等,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有万杰高科、万东医疗等,部分将在医疗体系的大重组中受益。
这部分价格区间笔者认为中档价位的治疗器械、诊断器械将收益最大:尤其是每月治疗金额在200-500元附近的诊疗费用,是大多数刚刚富裕起来的部分国人最容易接受的价位,而且与外资企业同类产品相比有性能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有望借助医疗市场扩容销售再上新台阶。
而万杰高科的肿瘤医院在脑瘤定向治疗,上实联合参股的实业科华公司在乙肝免疫诊断、复星实业的诊断在生化诊断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别是这3个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人均诊疗费用稳重有升的大环境下,这些企业会抢得市场先机,实现高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已经逐渐开始产业化的生物芯片行业(万东医疗母公司北京博奥)也值得长期关注。
伴随着医院民营化的大趋势下,中药企业面临的机遇是在上述这些细分治疗领域中找到突破口,再创民族药业辉煌;其中,三九医药准备明显增加服务业的比重,其中两个事件将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公司增持股权的三九医院2003年已经开业;2年前开始开展的免煎中药饮片与中药电子调配柜,可以对医院实现协同输出服务,该公司由于是国家的5家试点企业之一,目前已经有160家医院的规模,认为这项业务将由投入期逐渐将进入产出期。
3)急诊科室中,大输液品种受到的影响呈“中性”
大输液品种等对于床位依赖性较大,销售弹性逐渐减小的品种,预计受到影响在中游水平,药品通过民营医院销售渠道的分流速度,预计接近于民营医院床位扩张的速度。
抗感染药物是化学制剂药物的最大类别,主要公司有白云山、丽珠集团、华北制药、鲁抗医药等;这个领域的上市公司是国内医药企业完全意义上的“核心资产”,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上升与成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制约,这几年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随着市场秩序得以维护,竞争从营销手段上升到技术、规模等层面以后,这4家龙头企业的优势将得以发挥。
上市公司中主要的大输液生产企业有:双鹤药业、上海医药、通化东宝等。国内300多家同类企业中,只有21家大中型企业年产量超过5000万瓶,而且市场上的产品90%以上是玻璃瓶包装,软包装实际年产量不到2亿瓶;因此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抗感染类大输液比例过高,而营养型,治疗型比重偏小,预计在这两个方面前期投入的企业将有所收益。
中图分类号:TQ4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89-01
所谓的GMP全称是Good Manufac turing Practice,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是适用于制药、食品行业的强制标准要求。详细来讲,在制药行业企业必须具备优质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完善质量监控管控和严格质量检测系统,最终使得或确保其生产产品质量满足我国卫生质量要求和相应法规。作为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医药工程建设关系到企业生产药品质量,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制药行业而言,其净化建设和工程管理尤为重要。例如:按照GMP要求,其制药厂区就必须要按照防污染和功能来规划分类和布局,不同厂区之间要避免(交叉)污染,其制药设备必须要科学先进,所有设备环境都要达到其卫生和洁净要求等等。然而当前我国医药工程建设中,一方面虽然各项法规制度和规范体系都处于初步建立状态,然而还是有许多规范标准处于不确定或空白状态,对其工程管理极为不利,使得部分管理内容无据可依,造成其工程管理窘境;另一方面,医药工程建设涉及领域和专业知识多,不少企业都缺乏优秀管理人才,大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是边工作、边积累、边实践、边改进,这种摸索中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阻碍了其医药工程建设管理水准的高层次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其工作经验,简要探讨医药工程管理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具体实施内容。
1 医药工程专业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自从我国经济实力稳步上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市场对医疗行业要求也日渐提高,此外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医保政策更是加剧了医疗市场需求,也使得我国医药行业呈现长期高速增长趋势,而医药行业稳步增长的前提就是医药工程建设满足市场要求,简而言之医药工程建设管理是确保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而且当前我国医药行业还远远比不上国外先进国家,我国医药出口基本都是原料药品,制剂产品质量达到美国FDA标准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国经济市场日益与国际接轨的新环境,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制药行业药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努力学习国外先进医药工程管理模式和经验,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稳步发展,才能够提升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追赶国际先进管理水平。
2 强化医药工程净化管理的对策
第一,完善我国医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强化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我国医药工程建设管理标准还有部分处于不完善状态,对此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我国中医医药协会、制药协会以及通过美国FDA资质的先进制药公司,医药净化工程安装公司、专业医药工程管理公司等等诸多相关机构部门都参与进来,进行专业、细化制定完善相应工程建设管理标准。与此同时,制药企业也要加快吸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平时也要定期开展各类医药工程管理和建设培训考核,大力引进优秀医药工程管理人才,加强内部交流沟通,不断提升其医药工程建设管理团队人才水准和能力。
第二,提升医药工程建设进度管理。可以根据医药工程特点来规划其建设进度,再三检查合同条款和施工计划的可行性,重点关注医药工程中不同种类、项目施工,确保相互制约的项目能够穿插施工,比如:净化厂房给排水、暖通工程就要交叉施工,尤其是工艺设备管道项目施工计划和管理,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建设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切实结合医药行业特点来周密制定计划,确保该工程保质保量定期完工。
第三,加强医药工程质量管理。医药工程通用专项项目常规质量管理以外,还要重点关注GMP要求的专业性、关键性的质量管理项目,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工程满足GMP验收标准。同时要从净化装修材料质量到施工过程细节都要进行全面监控把关,对所有设备进场、物流废弃、通道设置等等都要确保其不会出现交叉污染,施工过程中各种功能管道更是要切实防漏,尤其是净化区更是要注意其空气质量和洁净度。
第四,严格医药工程现场管理。做好医药工程现场管理,首先要科学制定其工作流程,比如洁净净化车间时,人和物体走动都会影响其空气洁净度,因此就必须要明确划分洁、污流线,设置好相应物流、人流通道,借助静压差压力表和独立压差计来控制空气流通,定时进行监控记录,确保不同区域之间空气质量都达标。新建的净化车间要先检查其温湿度、照度、换气次数、尘埃粒子、微生物等等HVAC系统的诸多验证项目,确保合格才能投入使用。车间建设完毕后也要定期进行风量检查和高效过滤。其次,GMP对医药净化车间环境和温度都有相应要求,对此管理人员也要再三注意确保空调能24小时持续不断运行,如果晚上车间停工,也要开启值班风机使得净化区有静压差避免外部气流倒入。当然如果室内有酒精或者粉末,就要设置带过滤器的直排系统。然后,对于净化区域地面洁净工程也有相应处理方法,例如水泥材质地面使用过久就会出现裂缝,这会影响其空气水汽,地面也会凸起,因此GMP净化车间底层地面最好做好防水处理,或者在其自流平下面加三层左右无纺布来避免其地面裂缝。最后,当前为确保其净化区空气洁净度基本都会采用三级过滤式空调,不管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过滤装置都有其相应材质布料,对此空调及相应过滤装置就要定期进行清洗、更换和检修,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处理。
3 结语
总体来看,虽然当前我国医药净化工程管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但是随着我国医药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我国政府对医药工程建设的扶持和关注,相信我国医药行业企业也会不断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优质建设管理人才,充分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市场新挑战,不断提升其制药水平和管理质量,从而促进企业自身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龙.论医药净化工程管理[J].青春岁月,2012(22):425.
[2] 王书堂.探究医药工程项目中工程咨询服务性企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医药工程设计,2009(5):60-62.
从行业盈利情况看,今年以来,在医疗投入加大的效应下,行业收入增速依然强劲,但利润增速开始放慢,显示出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也反应出行业政策方面的细微变化。2010年底开始,国家启动了针对2009年版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新一轮药品降价;药品招标采购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各地均在探索新的模式,对药价也产生进一步的压力;国家投入随着基数的提高,增速渐缓;新版GMP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一定的压力。结合以上种种,中国医药行业巨大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不变,但从发展阶段上来看,医药行业正在进入平稳增长期,未来五年,预计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将在20-25%的区间内。
中长期来看,国家卫生投入的增加、新医改等深入开展、老龄化、居民保健意识提高等等一系列因素将在持续为医药行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国内企业药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生产的大转移等又医药生产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安信证券目前对板块的投资建议是:持有以把握行业确定性增长,投资者可以从个股角度进行超额收益的挖掘。建议投资者关注:1)特色原料药国际生产转移带来的机遇;2)中药材产业链整合者;3)标准提升,创新药企业价值凸显;4)健康消费,看好有资源优势、营销能力强的品牌中药企业;5)制药装备:新版GMP实施,行业景气度高;6)国家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思路转变。
本期入选的2只制药行业股票安全星级分别是三星级和一星级,本周我们选择其中的三星级股票佐力药业(300181)进行点评。
佐力药业(300181)
在细分市场享受高速增长
公司主导产品乌灵胶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心理障碍和改善不良情绪,该产品原料为乌灵菌粉,从我国珍稀药用真菌乌灵参中分离,并运用生物发酵技术制成,机理独特。公司的乌灵胶囊是中药一类新药,独家产品,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公司目前几乎全部盈利来源为乌灵胶囊。
目前,乌灵胶囊已经覆盖2000多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有400多家,且在浙江和上海已经进入基药目录。乌灵胶囊原来只在神经内科推广,公司正在尝试开拓新的科室,如心内科、消化内科和肿瘤科等,未来有望加快产品推广的步伐。我国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市场将近200亿,增长速度高达20%,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乌灵胶囊有望成为重磅品种。
公司后续产品稳步推进。抗前列腺增生中药灵泽片目前已经通过国家药审中心的技术审评,并于6月份收到药品生产现场检查通知书;二线产品灵莲花颗粒主要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目前正处于产品导入阶段,新产品的稳步推进有望化解公司单一产品的风险。
公司上市后超募资金超过2个亿,未来不排除对其它同类企业进行并购,或者改善营销等,从而提高业绩增长的步伐。此外,公司二股东康恩贝在OTC运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未来也有望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帮助佐力药业做大主导产品。兴业证券预计公司2011-2013年EPS分别为0.7,0.87和1.10元,首次覆盖,给与推荐评级。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1-2013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71、0.88和1.04元;当前共有2位分析师跟踪关注,1位给与“强力买入”评级,1位给与“买入”评级,综合投资评级系数为1.50。
盈利预测(元)
分析师评级人数分析
电力设备: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
上周投资评级下调的25只股票中化工品、自来水各有3家公司入围,电力设备、电子设备与仪器、建筑工程、食品生产与加工各有2家公司入选,其他分布在电力、房地产、媒体、煤炭、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汽车制造、软件、通讯设备、信息技术与服务、制药等行业。本期我们来关注一下电力设备行业。
受制于投资下降,发电板块上半年业绩下滑明显;输配电板块出现分化,一次设备由于价格战原因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二次设备由于投资比重增加业绩同比增长较快;节能板块需求持续旺盛,业绩继续快速增长。
受上半年行业净利润情况低于市场预期影响,年初至今电气设备行业跌幅居各行业之首,达-28%。一次设备各细分子行业均跑输于沪深300指数,二次设备方面除了输配电二次设备以外的二次设设备板块也跑输于沪深300指数。
平安证券对行业有两点判断:第一,在经过几轮调整之后,行业内市值占比较大的如发电设备、一次设备板块个股,已具备较好安全边际,其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继续大幅下降的空间不大;第二,行业内中小板、创业板股票估值仍然相对较高,但是多数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属于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短期内伴随着产业政策陆续出台,相关股票依然会保持较高估值水平。
综合来看,行业整体增速将会减缓,但行业总体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兼具防御性和进攻性(概念热点),预计未来一个季度跑赢大盘概率较大,因此维持行业“超配”的投资建议,建议重点关注成长性确定的优质公司以及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业绩有爆发潜力的题材个股。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下调的东源电器进行点评。
东源电器(002074)
锂电项目打开未来增长空间
东源电器地处江苏南通,是原机电部、能源部首批定点的高低压开关设备生产厂家,华东地区高压成套开关设备生产基地和电器开关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农网改造使得配电行业迎来需求小高峰。35kv设备招标权由省网上交到国网,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于东源电器这种技术、规模上均有优势的企业而言是个利好消息,东源电器将有效突破地方保护的障碍,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4
1导言
医疗器械行业是连接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经济部门,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是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中保障临床治疗活动有效、安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由于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措施陆续出台,加之医疗器械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多、小、散、乱”格局,政府干预不当和企业经营费用率高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范式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改革建议。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1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增长到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仅为1.9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并已经成长为拉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010年至今,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医疗器械批发企业数量始终维持在1.3-1.6万家之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多,市场呈现出离散化竞争特点,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IMS Institute)。
2.2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行业集中度指标CRn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其公式为:
CRn=∑ni=1Xi/∑Ni=1Xi
经济学家贝恩(Joe S. Bain)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依据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产业结构类型分为寡占I型,寡占II型,寡占III型,寡占IV型,寡占V型和原子型(竞争型)6个等级。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3、CR4和CR8分别由21.64%、24.64%和3185%上升至28.59%、31.57%和37.78%,但全国市场整体上的原子型结构没有改变(如表1)。对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前3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商务部《医疗器械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5)。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且地域广阔,医疗器械市场并非是全国统一。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及税收,为本地药品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视外地医疗器械企业为掠夺市场资源的“搅局者”。典型表现是在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选择当地经销商进行配送,一些地区甚至规定只有成立县级医药公司才能获得该地医疗器械的配送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为完全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但随着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分割,本地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随之增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资源整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
2.3产品结构分析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统计,从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如图3所示。而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4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为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产生原因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和法律规制等。医药行业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特性,即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对于单位产品(服务)将付出较高的平均成本。此外,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开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的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被称为“史上最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软件、硬件方面要求大大提升,成为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最严格的政策法规壁垒。
2.5产业政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被确定《规划》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在政策上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为医疗器械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推进国产化进程,这无疑将χ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医疗器械将拥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国外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42%的份额来对比,国内医疗器械份额仅仅只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对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增速下降、市场集中度低、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等情况。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行业未来必然走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因此,推进医疗器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应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入手,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然而,由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仅依靠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开展行业的兼并重组必定困难重重,必须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在“新医改”政策完善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利用医疗器械领域刚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整合后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关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谋求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使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可借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吸引投资的良性发展循环。
应破除一切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性贷款,并通过实行市场化重组和企业破产等方式加速淘汰行业的落后产能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7.
[2]孙乃强.医疗器械行业等待政策助力[J].中国卫生产业,2005,(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