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学科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学学科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学学科体系

篇(1)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2)

地理学科囊括日、月、天、地、山川、河流;涵盖自然人文、古今中外。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如能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做恰如其分的启发,使学生随时有所领会,又随时觉得非立刻进一步追求不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会稳定而持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兴趣教学。

例如,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的地理知识,在地理学科中占比例很大,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被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

又如,在进行地图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它的实用性出发,学习一开始,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验作业:绘制一幅校园平面草图。学生带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学习态度自然比以往认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主动找老师提出在准备这项作业时遇到的各种地图方面的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因为这是一个室外观察,室内绘制多次反复,最后成图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一种愉快的心理倾向,成功的体验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相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对于成功的体验少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学习兴趣较差的一个原因,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发现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用爱心培育他们的学习热情。只要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一点进步,一定要在全班场合表扬;尽量不在班上批评这些同学,这样可以增加他们享受成功的机会,减少他们因学习中的挫折而带来的苦恼。

学生学习地理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课堂教学还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世界的文盲不会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末才说:“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习地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最基本的有三种方法。

一、把三大地理知识功能系统,即教材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是地理科学知识的载体,图像是地理事物空间信息的载体,这两者缺一不可,让学生学会将课本上的内容落实到图上,一定要把阅读课文同地图和课本内的插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努力做到图文结合,这是建立地理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测,是巩固提高的过程。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始终,对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空间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二、用空白图巩固地理知识

学生在识图、记图的基础上,再亲手画一画,不需要太精确,把应掌握的重点图,边复习边画,边积累,最后能脱开彩图,用自己画的空白图去验收应该掌握的知识。这种办法对形成空间概念,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掌握牢固的地理知识,熟练运用知识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篇(3)

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时期,作为一名地理老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深深感到地理教学的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学生的提点,发现教材的拜年话,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在教学中破旧立新

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深入学习专业书籍,密切关注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钻研业务,增加知识面;同时还要不断了解学生心理,多接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真心的喜欢你。

新课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的建立。这也根本上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而传统的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狭隘地将教材等同于教科书或教学媒体,这样,教科书就成了唯一重要的教材,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被僵化的使用;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也就成了一种线性模式,即:目标――教材――教学――考试。这种模式早已不合新时期的要求原本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性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地理,同样在这模式下失去了光彩,变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实施素质教育,搞好地理教学,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地理教师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更新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和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不破旧立新,不树立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就不能根本重塑地理教师角色,就不可能成为地理教学殿堂中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只有通过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和对新课程目标的剖析,才能够树立多元的教师新角色。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以形象带动学生的抽象思维

地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故不能将高中地理多媒体课件设计编制成课本教材的翻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是目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之笔。

在地理教学当中,地理多媒体课件是课堂上不可替代的教学好工具。地理课程的特点就是图标较多,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就能够使这些现象原理在课堂中生动形象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举,同时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师生们都不能亲临体验的,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记录片,让学生回顾这些现象的发生过程。总结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理及后果,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

地理教材有许多插图,包括分布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地理插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运用各种图表,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记忆在地图上。以形象带动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及能力的发展不同。对参与学习方式的适应性不同,参与学习的进度也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正视这种差异,在教学中改变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提问、检测、练习等方式,即使的反馈学生的情况。整节课可以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如一些地理概念、原理、填图、指图等问题.可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程度的参与。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四、地理课堂多样化,尽量地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地理课堂理应是精彩纷呈的,是教学人性化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而不应是枯燥乏味,苍白无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促使地理课堂多样化,多使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就该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与生活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课改的关键。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让地理服务于生活。现在旅游休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要用到一些地理知识,而我们旅行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

总之,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注重知识的内部联系,使所学知识前后连贯,建构统一的知识体系,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这才是我们地理教育的意义所在。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相信对提高我国地理学科教学水平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罗秀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2009.

[2]肖若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1).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的娱乐功能,还包括激发学生身深层次的勤学苦练的“苦学”,凡愿苦学者对所学的学科必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顽强的拼搏精神,其结果必然自得其乐。教师教学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那么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进入到“我要学”的境界,并能不断地保持下去呢?

(一)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共同目标是考上大学。但具体调查他们为什么要考大学时,则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是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有的是为了拿到高工资、还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等等。有上述动机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目光短浅,学习的积极性、爱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起来,就要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当然离不开学校、年级组、班级、团队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但是最经常性的工作还要靠地理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从单纯为谋出路、压力到想成为振兴中华的有用之材,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真正变为自己的需要,从不想学到想学。只有实现了上述转变,解决了为谁学习的问题,学习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时的积极性才会高,目光才会更远大。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曾经对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承认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是意志太差,由于意志太差使自己实现不了学习目标,导致自己丧失了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就逐渐降低甚至消失了。

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首先要让学生不断地加深对学习的认识。教师帮助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学生经常检查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在有目地、有计划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学习意志 。

(三)要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从获得成功后开始建立起来的,但也有的学生对学习信心的丧失是屡遭失败后酿成的。一个学生可以因某学科得到一个好的成绩或一个小问题的正确解答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开始喜欢这门学科来,相反,也可以因总是学不好或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而讨厌某一学科来,甚至对教这门课的老师也产生了反感的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功就是对学生过去学习的正强化,它会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下去,它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说:“学习以成功为动力”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鼓励举手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成功后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表扬,让其它同学对其产生钦佩感;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全正确时,教师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之获得成功,而不是采取简单的批评甚至奚落;平时的检测题或考题不要过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等等。

(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原因是对学科缺乏兴趣!但是当他们想到了学习后果与自己前途、利益产生了利害关系时,或迫于家庭、学校的压力时才无可奈何地坐在那里学习,心中非常苦恼。

当然,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治理,但是做为一名教师则应当通过教学过程本身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严谨的教学风格、 亲切民主的教态,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但是最能令学生信服的还是教师全力发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兴趣因素,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使学生随时都有所领会,又随时需要进一步追求不可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地理学科本身固有的趣味去激励学生学习地理、学好地理,因而学生学习兴趣才会稳定而持久,而不会出现昙花一现的局面。

篇(5)

地理教材中大量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备战高考的必要条件,单靠高三年级的复习是很难有效完成的。因此,高一、二年级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课堂教学前复习巩固上节基础知识时,许多教师一般都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往往是教师点名前,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背记准备回答问题,一旦教师点名回答之后,其他学生就松了一口气,不管会不会都不再思考。于是,我把“课堂提问――回答”模式变为“课堂提问――默写”模式。这样,不仅促使所有同学都动脑、动手共同参与,还可以检查出学生写的错别字和答题的条理性等问题。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只写清题号和答案,写完后随即上交,教师课后及时批阅和反馈。对成绩不达标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强化。

二、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课的第二语言。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高一学生的读图能力很低,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知识点,根本不会读图,连最基本的经纬线的划分和经纬度的标注、地图方向等一些基本知识都不知道,分析理解图意的能力水平也很有限。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补充一些有关读图的基本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图、分析图意。如,在《水循环》的教学当中,首先引导学生读图,明白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基础知识,在课本插图中是怎样读出的,之后再通过指图、画图,让学生发现: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最后,联系我们当地实际,画出有关水循环示意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读图、说图、指图、绘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资源,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并从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这样,学生既感到很亲切,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如:教学《锋面与天气》时,我们这里正好经历冷锋过境天气,我就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相应天气状况怎样?最后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学生兴趣浓厚,还主动对比着“冷锋”自学了“暖锋”的天气,也明白了“一场春雨一场暖”的道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我市槐树乡建有许多“养猪-沼气-林果”工程,这是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槐树乡的水土流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槐树乡还成为孟州市的优质苹果产区,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因“材”施教,优选课型

讲授型:教材中“地球的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等一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法,但绝不能再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在课文中抓住教材章节的重难点进行精讲,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适当留下一些时间,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融会贯通。如讲了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确定城市中楼间距和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之间夹角,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理解和应用等。

活动型:教材的每一课后都有“活动”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有些“活动”的内容较少,并且“活动”设计的知识还是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就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室内完成。

篇(6)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1.营造气氛宽松的课堂,民主合作

新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和学生幽默一下,学生显得很紧张,然后习惯性地向老师辩解。这足见学生对老师的戒心。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交流,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这样能有效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2.构建开放课堂,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注重课堂上的学情调查,讲完一个地理原理或规律后,安排一个相关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或阐述做题思路,或在黑板上板书答题。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后,释疑解惑,集中讲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组织、调动学生多合作、多探究。学生自然会有其他角度的答题,教师应予以鼓励,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出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灵丹妙药。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农村学生对农事较熟悉,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节,有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的内容,我们就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疑问来展开有效的学习。提出的实例与设问是:“为什么稻田里撒盐可以获得好的收成?”土壤肥力的主要成分是N(有机肥)和P、K(矿物养分),食盐不是肥分呀?这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土壤的肥分,也促使他们进一步探讨、学习。接着引入有机质的分解(与气候有关,高温环境分解快)知识点。食盐本身不是肥分,但能促使难以被农作物吸收的有机肥长链分解为能被农作物吸收的短链,从而获得高产,而且这一茬之后,农田肥力明显衰竭。这一事实,农村学生耳熟能详。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比如,学气的受热过程,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错误地认为是太阳辐射直接把空气“晒”热了。这样的地理问题,可以回归生活,启发思考:大热天,越靠近墙壁越热;赤脚踩在地面上,脚感觉烫,而手不会。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是大气热量的最终来源。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学生有深切体会的生活中的例子、场景,来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完一个段落,必然有一个段落测试。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是学习基本原理与规律,知识的拓展、延伸,能力的培养,还得在做题当中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自我评价观:考试不是对学生学习绝对的、终极的评判,只是通过考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答题错误的原因,培养正确的答题方法,认识地理学科的分析、判断、推理与归纳的特点,从而在做题当中学习,在做题当中提高,也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篇(7)

不止一个学生向我抱怨:地理太不好学了,地图太多,眼花缭乱的地点,纷杂的气候现象等,甚至还有计算等,太难了。真的是这样吗,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育,到底该怎样才能征服孩子的心呢?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我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生活事例启迪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二、讲授生活地理,让学生体验地理的魅力

1.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来保护农作物?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北?……,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与地理有关,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如何利用文化扩散规律,选择适当商品推销方式。近阶段房地产很热,假若你是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等。

三、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思索、求真

教师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通过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用地理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识。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组织学生看星空,找星座,观月相等。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求真求新,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从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看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决策意识。其活动的过程,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关心爱护环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看到家家乡美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经济的变化就能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可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仅能丰富见闻,扩大视野,培养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去欣赏体会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和美育价值,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去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不仅能发展了智育,而且能发展了德育、美育、体育。

篇(8)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新课改正是这一时代下发展的产物。我们知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领会新课改下的精神呢?我想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特别是在课堂中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那我们又如何在地理课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我们寻找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加强启发诱导,将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例如我们在讲述《农业区位》中对比我国南方与北方农业差异时,即可回到现实生活中。先可设问靖安的农作物,一年种几次,进而联系当地的气候等自然状况,再扩大到南方整体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提升思维能力。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一节时,可以用实例设问:我们高一高二两幢楼高相同15米,南北排列,楼间距是10米,请大家计算一年中北楼(高二教学楼)有多长时间不会被南楼(高一教学楼)的影子所遮挡。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推广到各自的家里,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二、巧用实验教学,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的“三维”评价标准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而实验教学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对新课程中的地理实验教学进行浅析:

1. 观察实验――月相的观赏。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一般选择刚开学9月份),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见下表)

观测日期

(农历) 初一 初七 初八 十五 十六 二十二 二十三

月相名称

月出时间

月落时间

所见形状

在天空出现的方位

规律

通过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探索实验――地球自转的验证。利用沙漏同样也可以验证地球自转:①用三根木头搭一个高约2.5m的支架,选择硬版纸(规格45×40cm),用纸制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尖留一个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长约2m的细绳,三根细绳须均匀系在纸上,使圆锥体尖端垂直向下,再将绳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将准备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装入彩色沙子,推动沙漏做钟摆运动,并拨掉圆锥体尖端的塞子让细沙流出。③分析沙迹,发现沙漏并不是来回做直线运动,而且近似的扁长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实验教学虽然有趣,但我们在地理课堂尝试要注意实验中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此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成果。

三、妙用名句和谚语 加强知识的记忆

中国语言可以说博大精深,文学名诗名句犹如璀璨群星,民间谚语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名句时常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快地加强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从而可以算出赤道的线速度。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 “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 “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四、积极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会倾听,多角度的赏识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教师一周课程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这周中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篇(9)

【摘 要】依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现行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重视和增加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增加基础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增加课程设置的分类方向。目的在于构建起符合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刘永林(1983.10—),男,博士,环境科学专业,讲师,从事地质环境方面的教学研究。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以来,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并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每个高校都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健康、城市化、能源结构优化、国家安全等的需求和发展,社会一些部门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也在变化[1-2]。要培养高素质的地理科学人才,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人才定位问题,其针对性决定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接纳程度。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现代公民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具备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技巧,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理学科人才。对于一个专业,其课程体系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构建。

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1)培养现代公民具有的基本人格素养和强健体魄;(2)培养现代公民基本地理素养;(3)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兴趣需要;(4)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信息技术;(6)培养学生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

2 现行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问题

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不能很好的符合现行社会的需要,课程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理论轻实践

地理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视实践的科学,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应该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现行规定的理科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5%。表1为部分师范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可知地理科学专业中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6.4%~14.3%,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地理科学专业的理学特点,也没有体现出地理科学实践性学科的优势[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使部分高校面临实践经费短缺的问题。这可能是高校转向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一个原因。另一原因,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大爆炸,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每学年的时间总数是固定的,那么高校不得不挤压一些课程的学时以扩充一些选修课而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1]。

2.2 课程结构失衡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地理科学专业也不例外。首先,地理科学在课程设计上偏重专业课,而较忽视基础课。以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基础课程的学分数仅为13个,而基础课程为一门必修课高等数学和两门选修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地理学。这使得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调。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物理和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目前有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竟然没有与物理和化学相关的课程,这使得学生自学和应对今后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很好的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其次,基础课与地理学应紧密结合,不能仅仅学习物理而学习物理,也不能仅仅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应将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课程统一起来,但目前这种授课方式还处于实验和探讨阶段,因为这要求老师具有很好的基础课知识和地理专业课知识。

2.3 高中地理与大学地理课程不衔接

地理学在高中阶段被列入文科,而在大学阶段地理学属于理科,这使得高中地理课程与大学的地理专业不能较好的衔接。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理学思维能力,而高中阶段将地理列入文科,并且地理学课程在高中阶段是一门副课,使得高中生在无意识中忽视了地理学的重要性。也使得进入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甚至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及其不重要的科学。

2.4 课程与课程之间交叉联系少

任何一个专业都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地理科学专业也不例外,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不能仅靠所教课的书本知识,而应该联系其它相关课程和扩展书本外的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3 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考

针对以上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如下的改革,以使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能够更加适应现行社会对地理人才的要求。

3.1 增加实践课

地理科学专业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许多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地理实践教学,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4]。为能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知识,地理科学专业应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加大实践课的学分比例,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野外地理工作方法方面的实习。以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室内实验、野外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学实习,这些实践课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3.2 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配置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对地理科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是地理教学方面的需求,国土部门、环境部门和规划等部门也开始需求地理科学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地理科学的学生不仅仅具有地理学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基础课程,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但针对地理科学的学生授课时,需选用具有地理学特点的物理、化学教材,在授课中能较好的结合地理学专业讲授物理和化学等基础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地理科学人才的要求。

3.3 设置专业分类方向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设置地理学专业的分类方向,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就设置了自然地理方向、人文地理方向、资源环境方向、GIS方向和其它方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也会使学生更好的顺应自己的兴趣而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做了基础。

4 结论

大学是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养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学生的根本。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甚至关系到学科的发展。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进行评价,并改革课程体系。地理科学是实践性很强,且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其特殊性,第一,应重视实践;第二,注意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交叉,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第三,应设置专业分类方向,以使学生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管华.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5):420-424.

[2]郭金铭,袁天凤.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46-49.

篇(10)

活动是主体参加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无所谓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参与性,它表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与方式,决定活动的方向、性质及结果,决定活动的始发和质量。我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而教学是集体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要突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参与集体是教学活动的过程而言,个体参与的结束,不等于整个活动的结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个体的活动与集体的活动同步,以防止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从而保证每个学生的最优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指的活动是外在的、看得见的活动,是外部的“行动逻辑”,而这种“行动逻辑”是受隐性的“思维逻辑”支配的,同时又促进“思维逻辑”更加完善,这就是内化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双重性建构的过程,内部活动需要外化,外部活动需要内化。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第一,要重视教学设计,使活动富有吸引力,有思维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把学生的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要处理好“行动逻辑”和“思维逻辑”的关系,促进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

二、拥有自由空间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如果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时间全部都由教师安排得死死的,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布置一步一趋地学,便显得被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习效果不好。如果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学生是被动参与学习的,而后者学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状态,而被动参与是一种非自由状态。没有自由的学生,在学习上是难以真正成为主体的。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自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它意味着权利与责任。学生作为教学中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应该有自主参与教学的权利。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教学中要成为真正的主体,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意义。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他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我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指导的。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第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有学习任务的,是在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第二,要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机会;第三,教学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

三、发扬教学民主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民主的教学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师生会产生许多正向的互动,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理解和配合。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第一,要把自己外在的权威转化成内在的权威,即去除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第二,要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当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第三,要真诚地信任和鼓励学生。

四、满足需要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基础

需要是个体或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个体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便容易产生一种“缺乏感”。所以,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被个体所体验着,并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作为体育动机的基础,需要主要有以下几种:身体活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感官刺激和调节身心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同一个学生在同一时期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或多种需要。不同的需要引发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的教学策略:第一,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多进行个别交流,帮助他们确定目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需求;第二,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第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提升。

五、结语

只有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亲自性和参与性,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结合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 物联网创新技术 下一篇: 电商网络营销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