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的数学基础是数学解题的基石,牢固的基础知识是高效解题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正确运用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图,理清解答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
2.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目前初中的数学命题不再是单纯地对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整合进行考查.学生要想成功解题就必须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亲自动手、合作讨论、反思总结等,让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二、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1.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钥匙,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导入主动、自觉学习之中,引导他们对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适用范围,从而寻求到更好的解题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代数和几何,两者之间是具有联系的.研究代数问题时一般会运用到几何知识;探索几何问题时往往会借助代数知识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灵活解题
方程思想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中遇到未知量往往会利用方程建立等量关系,然后解方程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初中数学方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如果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就可以针对未知量问题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含有未知量的题目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能力的把握
数学转化思想就是当遇到复杂、繁琐、未知、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将其转化为容易、已知、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一个个规则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然后将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的面积之和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就将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
1.引导学生高效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解答问题的步骤是从审题开始的.题目的大量信息和已知条件会在题目条件和结论中体现,良好的审题能力能使学生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审题能力不佳导致无法解题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复杂的题干条件和题目设问中理清题目的逻辑,排除干扰条件,找到有用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方法
数学建模的意义在于:将题目具体、复杂数量关系通过所学知识抽象化、简单化,建立符合某种规律的数学关系.简而言之,通过题目的所给条件,建立含有变量和参数的等式或者不等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至知识的讲解之中.
四、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解题信心在数学解题中也相当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数学的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遇到难题沉着、冷静,抱有克服畏难的心态,认真审题理清题意,不忽略任何条件,挖掘题目潜在条件,把握数学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导学生学会总结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只是巩固知识的训练手段之一.解题完成后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1. 抓立意
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应认真阅读,并很快归纳出中心思想,最后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出立意。然后再看设问,就能很快找出答案。
2. 找关键词
不管是题干,还是选项,不能忽视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一般情况下,每道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解答选择题要突破识别“陷阱”关。应该注意六个方面:注意偷换概念或偷梁换柱;注意因果颠倒或过程与结果混淆;注意歪曲观点或歪曲理论;注意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注意时空变换或语句太离谱;注意是否与阶段特征相吻合。
3. 排除法
高考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设置考生一时也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除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4. 猜测法(推理法)
对于实在搞不懂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遇。
(二)解答材料解析题
1.阅读材料,寻找答案。
2.分析提问,明确要求。材料解析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结合(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怎样要求回答的;如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一般包含在材料中,只须依据提问要求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或对材料中的史实、观点等进行概括。同时要看清提问要求回答的(回答内容)是什么;有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在读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的关键词用笔划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漏。
3.紧扣提问,认真做答。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而且在做答时最好把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前面。其次,要根据回答内容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详略,不要轻易中止自己的思维,即有的提问其答案不是一点,应继续思考,如提问中的“什么”、“哪些”、“怎样”等词语,其所包含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只一个;从考题赋分和参考答案的采分点情况来看,一般每个答案要点是2~4分分,由此也可判定答案要点应该由几点或几句构成。
4.学会转化,化难为易。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一将学术化表述的问题转换成自己熟悉或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简化提问;二将普遍性表述的问题特殊化或将特殊性表述的问题普遍化。
(三)解答论述题
1.是要问什么答什么。要求学生做题时应先明确题目“问什么”,也就是说必须严格地审清题意。审题实际上就是分析句子成分,审明题目的中心词和限制词所包含的内容。中心词是题目所要求回答内容的最简洁表达,它们一般都是名词。一道题中,中心词有时是一个,有时是几个。除中心词外的其他部分是限制词,主要包括时间、空间、主体、答题方式等四大类内容,其作用是限定、制约中心词。
2.是要归类对号,落实到课、节、框。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可缩小思考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作答。
3.是要用序号分解,要段落化。单一的问题比复杂的问题容易作答;所答内容段落划分明确比不分段落更容易被人理解。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单一的问题分段作答,并在段落前标以明确的序号。这样既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有利于作答。又可以把所答内容层次化、段落化,从而有利于评卷教师理解作答者的意图。
4.是要注意同一道题内答案的份量与所给分值相适应。在同一道题内,给分多的设问应多答,给分少的要少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弄清一道题中每一个设问的具体分值。高考问答题有时给出每个设问的具体分值,有时则只给出一道题的总分。若是后一种情况,考生可以试着把分数分配到每一设问中。
(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为什么答题时答不好,得不到高分?问题在于答题不够科学、不够规范。所以要加强规范:审题要规范、答题要规范。非选择题,审题要先审设问再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设问的程序作答。一般来说,设问是层层深入的,可以引领你的思路,跳跃作答容易出错。答题时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
“段落化”――指所需要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
“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③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
方便面
面包
鸡腿
酸牛奶
鲜奶蛋糕
可乐
台布
每包1元
每个2元
每个3元
每盒2元
每个5元
每瓶3元
每包3元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个价格表,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有:买3个面包要多少前钱?买2个鸡腿和1盒酸牛奶要多少钱?买3包方便面和2瓶可乐要多少钱?等等。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感到非常亲切,很乐意去解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首先让学生回想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以及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然后复习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1立方分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呢?当学生纷纷猜测是1000时,问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想办法,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大部分同学想到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摆一摆,沿着长摆了10个,沿着宽摆了10个,这样就算出一层摆了100个,然后沿着高摆了10个,也就是10层,这样一共就是1000个。还有少数同学把边长1分米换算成10厘米来计算体积,即:10 × 10× 10=1000立方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再创造,而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再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在探究时,教师不去过早地讲述算法,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方法?” 这样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的组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组用小棒来摆,有的组用口算,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交流用小棒摆的方法时,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得出了三种摆法。并初步认识到:这三种摆法虽不同,但大都有满10根捆一捆的过程,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都注重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的回答不作指向性的评价,而让各组之间进行评价、补充,再经过全班学生的进一步研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在组与组的评价、补充中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三、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带来长、正方体的物体或容器,以及小石块、土豆、苹果等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能测量并计算出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利用正方体的容器、水和直尺,想办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吗?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了,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运动会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378-03
Institutions of Higher Management in a Number of Computer Lab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t Present
HONG Wen-zhen
(Guangdong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Guangdong 510507,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current computer lab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exist in a number of issues put forward a set of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the program in detail to explore.
Key words: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planning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1 引言
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计算机系统和教学软件多变的问题,每个学期都会因课程的改革、改变而导致教学软件或系统软件的频繁更换;
2) 学生上机实验数据和老师课件的存放管理的问题;
3) 学生上实验课时存在考勤情况,实验情况,下机不按时关机等多方面的管理问题;
4) 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
5) 如何有效的监控管理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问题。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验室管理工作经验,在此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下面将详细的探讨方案的实施。
2 方案实施
2.1 系统规划与安装维护
合理的系统规划和高效的系统安装维护,是目前解决计算机系统软件和教学软件更换频繁的一种较好方法。下面将具体介绍系统规划与安装维护的实施。
2.1.1 系统规划
我们利用硬盘保护卡(蓝卡/增霸卡)创建多个独立主分区的技术,根据不同系列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各类考试的需要,将硬盘划分成多个独立的系统分区,并且在各个系统分区上安装相关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还划分了一块共享的数据分区,用于存取实验课和考试时需要的临时数据,详细的规划如表1。
这样的系统规划,不但能为多个系列的计算机课程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还可以为各类职业技能考试提供优质的考试环境,同时还能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合理、充分的利用硬盘空间和发挥计算机性能;
2) 可以在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安排不同系列的课程,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3) 提高实验室系统的健壮性,不会因为个别软件或操作系统的损坏而影响到其他系统和软件的正常使用;
4) 提高实验室系统的扩展性,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个别系统和软件,无需重装整个实验室系统;
5) 为一年两次的大学英语AB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稳定的上机考试环境。
2.1.2 系统安装与维护
目前,计算机实验室较高效率的系统安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ghost企业版配合windows 2000或2003服务器版操作系统的DHCP进行网络克隆;另一种是使用保护卡(蓝卡或增霸卡)进行网络拷贝。这里我们以保护卡(增霸卡)的网络拷贝进行详细介绍。
1) 做好系统母机,按键盘F10键进入保护卡系统维护主界面,点击“网路拷贝”,勾选“接收端开机自动连线”,填写好“工作组名”、“本机名称”、“本机IP”,单击按钮“网络拷贝”,进入发射端/接收端选择界面。
2) 进入网络拷贝控制主界面等待接收端(客户端)的登录。
3) 接收端(被拷贝计算机)按顺序开机登录到发射端机器。
4) 接收端登录完毕后进行自动分配计算机名和IP,并且锁定;然后根据需要发送整个硬盘数据或单个系统分区的数据。最后,通过保护卡带有的自动修改计算机名和IP的功能对接收端的系统参数进行自动修改完成整个实验室的系统安装工作。
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临时加装教学软件。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安装好软件后进行一次系统网络克隆或拷贝,二是采用保护卡的增量发送功能。在节约时间和人力的权衡下,我们采取了第二种方法,利用保护卡的增量发送功能。通过保护卡的增量发送和自动修改系统配置参数功能快速的完成我们的系统维护任务,提高维护效率。
2.2 搭建文件管理系统
网络服务器的文件存储管理能给学生和老师存放、共享实验数据和实验课件带来很大的方便,这里我们采用了windows NTFS的文件系统来搭建实验室需要的文件管理系统。NTFS是windows nt/2000/xp/2003专用格式,它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磁盘空间、支持文件级压缩、限定用户对文件夹的使用权限、具备良好的文件安全性和共享性。
整个文件管理系统的搭建比较简单快捷,具体设置如下。
服务器设置:
1) 在用户管理中创建一个用户组(usergroup),用老师的工号和学生的学号创建相应的用户并将这些用户添加到用户组;
2) 创建一个共享文件夹(usergroup),在共享文件夹里用老师的工号和学生的学号创建相应的用户文件夹;
3) 设置共享文件夹和用户文件夹的访问权限如表2。
客户端设置:
1) 为教师机和学生机分别创建T+i和S+i名字的系统管理员用户,并将其设置为默认的系统登录用户;
2) 在教师机的T+i用户和学生机的S+i用户下,分别创建映射“S:”盘为“\\服务器名\usergroup”。
2.3 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
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集同步教学、控制、管理、音视频广播等功能一体,并同时实现屏幕监视和远程控制等网络管理。针对学生上实验课时存在的诸多管理问题,我们在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帮助我们有效地管理学生上机实验。
1) 通过直观的系统管理界面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学生的到课情况,方便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
2) 利用音视频广播能更好的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达到同步教学目的;
3) 使用屏幕监视可以清楚的察看学生上课时是否在认真做实验还是在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了解学生的实验动态,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4) 采用系统中远程命令的远程关机可以轻松的关闭单台或多台计算机,解决学生下课后不按时关机的问题。
2.4 实施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采用 2.0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基于B/S结构的分布式处理系统;只要能上校园网的任何地方,系统授权实验室管理员就可上网进入本系统完成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系统具备了以下功能。
1) 设备管理:及时、准确、动态的掌握设备从购置到报废的整个过程。
2) 实验室管理:实现实验管理数字化、实验安排自动化。
3) 系统设置:建立基础数据、为系统的使用做准备。
4) 物品管理:实现物品入库、领用申请网络化,物品查询、统计自动化,物品帐目准确化。
5) 经费管理:随时了解各单位的经费余额,实时查询每笔经费的使用记录。
6) 统计分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能帮助了解各设备单位的情况、各实验项目的情况、物品领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
7) 打印管理:提供各种设备固定资产标签卡片的打印。
通过实施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使我们的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改进了固定资产管理过程。
3 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更加高效快捷的管理手段,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服务教学,满足未来高职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敏感和尖锐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个课题。学籍管理工作者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它要求工作者应该具备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能从事和应对复杂和细致的工作,确保在实践中能维持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形成高校良好的学风。正是由于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其传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解决,才能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新形势下成人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意识不够高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都非常复杂,尤其是现在高校入学率明显升高,学籍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学籍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社会形势的变化,在长期的管理模式下,简单的将学籍管理看作为一个简单、不重要的工作,甚至有时候会出现随意处理学生学籍的问题。关于学籍归档方面更加缺乏科学性,由于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工作意识,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岗位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在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普遍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将重心放在教学方面,而不是学生的学籍管理,轻视学生学籍管理,有部分成人高校在学籍管理中,资料收集和储备不够齐全,对毕业生的学籍管理不够及时到位,从而导致学籍管理不够完备。
(二)学籍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有待于提高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很多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非常好的职业精神,能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但是,很多学籍管理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都有待于提高,学籍管理资料等这些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才能胜任这个工作,一旦粗心大意,将造成不可避免的严重后果。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工作中还存在这些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新形势下成人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导致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才能在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下文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增强管理意识
提升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是指导他们实践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学习现代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提高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其次,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工作人员培训,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在日常领导过程中,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宣传,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教育和思想宣传,最终能通过意识的转型,让工作人员重视自身的工作。管理者的思想理念的转变,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创新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
对于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而言,其具有责任大、业务多、政策性强等特点。很多学籍管理人员在该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选择放弃或者重新另觅其他工作。对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籍管理重要性及其作用,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责任性强、业务水平精的专职管理队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保证管理队伍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加强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要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此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只有以上述要求为基础,不断挖掘人才,留住人才,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队伍,才能促进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成人教育高效学籍管理水平。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关键的工作,很多信息处理如果再采用传统的人为管理方式,将影响信息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将学籍管理工作放入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在信息化管理轨道上,最终必定能实现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是当前学籍资料管理的最佳选择,计算机管理软件和管理模式,能实现系统化数据处理,实现管理信息的规范化和管理工作的程序化,通过信息化处理,能及时储存和利用所有的数据资源,并且能为其他工作者或者部门人员利用相关信息提供便捷的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和系统性的任务,对管理者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学籍管理者应该主动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创新传统的管理模式。最终必定能在学籍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校学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只有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帮助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
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
2.分享与传授经验
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
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
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
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
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
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组合式选择题占整个论文的20%到30左右,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题型。多选题一般都设置在单项选择题之后,这个安排是为了使解题的难度由浅至深,也让我们学生在单选题的铺垫下可以提高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正确率。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排除法和这两种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解决问题,再辅以其他方法,使解题正确率在班级的前列。
一、组合式选择题对于高中生历史理解的促进作用
因为组合式选择题的难度和考查内容明显大于多项选择和纯粹单选,已成为现如今试卷考核的大势所趋,它主要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容量大、知识涵盖面广,呈现出的形式可以是异同分析,评价对比,知识总结等。历史的长河贯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时间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明线,对我们的学习掌握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必须提高自身对待历史重大事件的认知水平,巩固分析问题、比较异同、概括结论的能力。首先选择题的出题形式通常是给出四个明确的答案供我们选择,相较于主观题和解答题已在无形中降低了些许难度;其次我们抱着猜测的心理忽视了选择题的重要性。运用组合式选择题的形式加入数字序号或者英文字母可以改善试卷的单一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试卷内容。不可置否,组合式选择题囊括的文字会比普通选择题多,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如果我们学生能把这种阅读方式持之以恒下去,审题能力自然会日复一日提高,也就同时考察了我们对近来所学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等综合能力。[1]
二、正确解决高中历史组合式选择题的措施
1、利用排除法,深入了解每道问题本质
组合式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开发的,所以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应该大相径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倾向于排斥法,使用排斥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时间,为试卷后面的主观叙述题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时间,并且可以保证正确率。虽然排除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高中历史常用的问题解决方法也不例外,都有利有弊。排除法的正确方法应该是逐一排除答案,然后逐步缩小范围的选择。如果你遇到困难的题目,我们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排除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由德国人完成的发明有①飞机②发电机③汽车④电话⑤无线电报。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③D②③解这道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是飞机是美国人首先发明的,由此即可排除A、C这两个选项。这道题的考察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科技发明,通常这类题目极易造成混淆,导致题目错误率上升。经反复推敲分析之后,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D,因为无线电报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创造的。在做题之后,为了弥补这一板块的记忆漏洞,我们应该记住德国人发明的技术有发电机和汽车等。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之后,如果能够在每道题以后做下备注,便会为以后的学习减轻许多负担。[2]
2、利用法,寻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除了上述排除法之外,许多组合式选择题旨在教导我们区分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者每一代帝国政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类问题适合用的解题方法。例如:在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①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②1649年共和国成立③1688年“光荣革命”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上述这四大关键转折点分别是如何发生,又有何联系与分别,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在我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中也就掌握了的解题方法。经分析之后,根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基础知识可直接选A。总的来说,是一种严谨的解题方法,它全面地分析了题目中各个选项的异同,非常考验学生的解题耐心,也提升了审题能力。历史这门学科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高中三年的历史涉及程度远比初中、小学深得多,课本内容的难度是和学生的年龄及接受能力成正比的,因此我们不应抱怨组合式选择题的难度,而应该全盘接受这种出题方式,让历史课堂成为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3]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组合选择题的组合增加了一个美丽的风景。关于历史,我们不仅仅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的目的,更是表达自己真知灼见的一种渠道。历史是灵活的,深刻的,当老师将穿插在这些美好的内容在试卷中很容易唤起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2-3个课程的课程,如果你不介绍多选题的组合,文章会出现太空的离散化,以满足高中历史的点睛之笔,模块化选择的选择是必要的。其实,历史与语文、思想政治等学科都是挂钩的,我们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绝不可停留在浅表性层面,否则会失去对文学的兴趣。
作者:林麟 单位:湖南麓山滨江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78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于是在教育阶段便有了历史这一学科,历史让我们站在现代却可以看到过去,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研究古人的生活和思想,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探究,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研读历史,吸取古人的教训,汲取历史文化中有营养的部分,有利于我们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探究历史对当代生活很有价值,但当下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在高考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单就历史这一学科来说,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枯燥无聊,教材中的插图还都是一些黑白图画,毫无生动形象可言。这让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学习兴趣来,而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较初中阶段更加深入,涉及的方面也更多,包含了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所有内容,这让许多学生都头疼不已,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肯定是兴趣,只有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牵引着自己不知疲倦积极地研究创新。因此,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历史,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学习探究,才能考出好成绩。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渡呢?以下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读书看报,关注新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通讯越来越发达,新闻传播的媒介也越来越多,信息共享的便利让我们观看新闻也更加容易,通过读书、看报、观看新闻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程度,而且高考的材料往往都是最新的历史素材,经常看新闻并且关注时事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是新闻具有画面感,比起文字来说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例如新闻联播中经常涉及我们国家的外交事务,从这一点来说可以和学习的中国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当代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引发学生对古代及近代史中我国的外交事件的思考,屈辱的近代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此奋发图强,争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参观历史文化古迹
历史文化遗址是我们研究古代的一面镜子,古代生活已离我们远去,但古人所生活过的地方以及他们曾用过的东西都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国家花费大量物力财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保留了v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参考线索,以便我们更好的探究历史,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历史。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各种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建筑、博物馆等等培养自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旅游观光,参观文化遗址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一举两得。而且通过参观历史遗址或者博物馆,学生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文化情景当中,特别是当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种带有英雄影子的建筑时,能够马上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历史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做到以史为鉴,投入到建设国家的奋斗中去。
二、以教材为主,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内容
尽管高中历史每次考题内容都特别广泛,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最基本的教材,因此学好高中历史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掌握课本知识,统筹全局。虽然大部分学生反映历史学习枯燥无聊,解题也没有做出数学题那种极大的成就感,但是抛开高中历史的应试要求来看,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因此,可以暂时抛开考试,把历史课本当成一本故事书来读,从这个角度思考,阅读教材就显得有趣多了,带着兴致去阅读往往有助于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再通过做练习巩固,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简直是手到擒来。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回归课本,以教材为主,盲目的做题是没用的。在做题之前要求学生先仔仔细细把材料阅读一遍,阅读完材料后要马上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课本知识,争取把材料和教材内容对应起来,缕清答题思路,有条不紊地利用课本知识答题,只有课本知识掌握好了才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减少做题时走弯路浪费过多时间。
(一)初高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中考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对教材上所提及的人名要求记忆,但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分析,总体上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而高考不仅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解题能力要求较高。笔者在课堂上也将新课改之后的历史笑称为“数学”,高考所考的知识点在书上,但你又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考的考查侧重点不同,造成教师教学侧重点的差距较大。
(二)课程编排内容的脱节现象
在课程内容上,初高中历史课程相互之间有所脱节。初中课程改革在“改变‘繁、难、偏、重’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绩,见到了效果。但在上课当中发现,讲到一些事件时,学生可能了解,但问他为什么这样、这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时,却答不上来,使得学生们就像从相对“低级”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因此,新课程下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从教材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而高中新教材“模块-专题”的编排方式宏观性强,便于对同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忽视了历史的时序性,同时也导致很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不强,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结论也容易记忆;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解决对策
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升入高中后,学生要实现学习方法的转换和历史观念的转变,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还有知识的结构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列方面来探求解决对策。
(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是单向性的,包括“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互动培育式的“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教育观。教学观的转变,对实现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有现实意义。
(1)加强世界整体史观教学。由于初中教材不重视,导致高中生世界历史知识基础的贫乏也是不争的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世界历史教学,要以世界为全局作综合安排,要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尽可能帮助学生拓视野、补基础,提高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转变历史授课观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放弃或否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影响、引导或决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
(3)树立学习型、合作型的教学观。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了解。在有条件的学校,初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相互间多听课、备课,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合作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改变“孤军作战”的工作状态。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让学生参与进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衔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此过程中传授了知识。下面以“问题解决”模式为例来探讨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
例如,高中教材专题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两课内容其实就是对初中教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一课内容的再现,主要强调知识和情感目标。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也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在授课中,教师也可以将本来平淡的课变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
教师:近代首先入侵中国的国家是?
学生:英国。
教师:为什么是英国率先入侵我国?(此处应讲解英国工业革命)
学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是先进的工业国。
教师:为什么中国当时会被动挨打?(此处应介绍中国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
学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