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7: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国家启动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学、考的最高准则,《课程标准》确立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只有通过实践高效课堂深化建设、拓展思路、完善措施、丰富认识的建设步骤,成效才能逐步显现。
一、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课堂是否高效,不能片面地看教师教的快慢、多少、好坏,而是要看学生学的快慢、多少、好坏;不能片面地看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方法如何,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乐学、会学、能学。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基本特征是学生快乐学、高效学。对于高效课堂的明确界定,有助于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稳步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科学地评价高效课堂的效果。
(二)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
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的、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还课堂予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二、明确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目标就是改“讲听教学模式”为“课堂导学模式”,变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通过对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彻底改变“讲风盛、学风差、教师累、效率低”的课堂教学现状,构建教师科学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环节
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是以导学案为引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模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交流反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其中,操作环节包括预习检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反馈、小结提高。
(二)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
自编导学案的质与量,学生培训状况,课堂时间的分配和高效利用,课堂基本环节的落实到位,作业与学生负担的合理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教辅材料的严格控制,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这些操作流程和操作环节为主要内容构成的操作基本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实际操作时有章可循,主管部门在管理、评价时有规可依,高效课堂的操作、管理和评价也因此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明确高效课堂的责任主体
高效课堂是校级的重大课改课题,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省示范的重点示范项目,是落实学校新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高效课堂责任主体是学校。高效课堂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须列入工作计划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全力推进。管理主体是教学主管部门。学校教导处和教研室通力合作,把高效课堂作为教学管理、检查、考核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五、健全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
第一,形成科学的评价办法。采取学科组评价、年级组评价、学校领导评价、学校考核组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评价办法。
第二,强化评价对课改的推动作用。坚持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把评价的结果和教师各项切身利益相挂钩,并设立课改专项奖励基金,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六、优化高效课堂的实施环境
首先,营造有利于推进课改的校园文化。比如制作励志性的校园文化标识;坚持开展学生“疯狂英语”,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召开课改运动会、学法交流会、形成课改的氛围。其次,提高家长参与度。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给家长介绍高效课堂的意义和要求,把家长纳入学习课改支持体系中,争取家长的配合。再次,注重激发学生的课改热情。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作为学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积极营造有利于课改的校园文化,开展和高效课堂相配套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集体磨课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以一堂公开课《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磨课过程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认识。
一、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生动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最初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情境:国产蒙古黄牛价格低廉,但经济价值不高,澳大利亚纯种海福特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价格高昂,不可能大量引进。而牛的生育率又很低,如何使引进的良种牛快速大量地繁殖呢?学生讨论引出主题胚胎移植。同事都觉得这个导入比较普通,没什么新意。经反复商量讨论后初步定了两个新的导入方案。方案一:展示一张黄牛哺乳奶牛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黄牛怎么会生出了奶牛?方案二:新闻回顾“湛江产天价牛肉千元一斤有钱还难买”,配以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图片,同时给出情境:某养牛场引进了一雌一雄两头价格高昂的神户肉牛,欲大量养殖经济价值高的神户牛,请你给农场主提个建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优质神户牛呢?我们最终选用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一虽然更直观,但以社会新闻导入,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有效性设计的关键。最初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胚胎移植的概念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看书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讲述各个步骤注意点讲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课堂反馈。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对教学流程做了适当调整,同时把重难点知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生理学基础交叉在一起讲解。最终流程为:情境导入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讨论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完善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同时把生理学基础渗入其中讲解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学生自主生成胚胎移植的概念课堂反馈。将生理学基础包含在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点中,这样处理更自然,也避免了重复,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胚胎移植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基本程序后更能体会,所以放在基本程序后介绍。这些内容教授完后,胚胎移植的概念就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了,这比一开始生硬地给出概念要好得多。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之一是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授知识点、巩固小结和过渡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如问题1:供、受体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受体?问题2:对供、受体进行哪些处理?主要目的是什么?问3:可用哪些方法使卵母细胞受精?……利用上述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观察流程图,并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宏观步骤,又要关注对一些重要步骤的解读和理解。而如问题:什么叫冲卵?为什么要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进行冲卵?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强调了步骤四中的注意点,还可以引出一个生理学基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形成后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又如在步骤八的讲解中提问:胚胎移植后,供、受体之间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生理学基础。当步骤全部讲完后可用问题:你能归纳出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吗?作为小结回顾相关步骤和注意点。其中有些注意点又能够引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在步骤讲完,生理学基础有哪些也就自然总结出来了。而将问题“请你给胚胎移植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实质是什么?”放在课堂结束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胚胎移植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52—0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冷场”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呆滞,师生互动不能积极开展,教学效果极差。异常现象的出现使教师很困惑,部分教师无所适从而归罪或迁怒于学生。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教师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困惑的诱发原因,积极探索消除困惑的对策,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高自身能力
课堂质量低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要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使教师得心应手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得夯实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新课标和把握新教材的基本功;备课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设计板书的基本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功等。教师要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敬业精神。新课程提倡“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新理念,为了学生的良好前途,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以“勤”字当头,抓好做实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业务自修,积累教学基本功。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知识储备;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教学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技能准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让教与学的活动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
3.开展教研探索,以教研促创新。教师要善于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要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地求证和完善,将新成果再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达到以研促教的教学效果,取得教育方法的革新。
二、把握好每一节课
1.正确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定位与备课时,分析学生学习过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教与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等,确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分析学生、了解学情,教师才能在制定教学设计中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教学素材,优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展开教学工作。
2.充分分析和挖掘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提供教与学的基本信息。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调整、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同时还要领会本小节教学内容在课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做到了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才能为科学地制定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开展有几年的时间。我感到,“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那么,到底如何帮助学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第二,归结到主题,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合宜和有效,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或者说,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假设:一是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二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三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工作的。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非常努力,上课非常认真,努力想把课堂搞好,把课上好。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矛盾。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努力想要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不足。而且,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大规模的”、“集团性的”、“长时期的”。“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问题。“长时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如果我们不努力加以改善的话,相信同类的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集团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带有语文教师的集团性,往往只有语文教师才会犯。或者说,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教学习惯、习俗,大家都这样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别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出了严重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一位教师讲《秋天的怀念》,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秋天的怀念》。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教师的意图很明显:第一段有个关键词语“你要好好活着”,最后一段又出现了“你要好好活着”。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时,选取这个关键词语,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分析课文。大家能否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呢?”也就是说,拿到一个作品,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这样的阅读方式有没有问题呢?
一方面,我们教师想要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我想,事情一定是这样的:教师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好的,所以努力去做。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未必是对的,未必是好的,甚至是很不对的、很不好的。也就是说,一定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上、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在专业知识上出了问题。所以,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出现的问题,反映、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但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在语文教师身上的。课程改革、教材完善,最终要转化成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
二、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是什么呢?是学生,是学情,是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学生学习的成效。这就需要对“教学”有正确的理解,需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基点。什么是“教学”呢?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95-02
初中文言文教学形成高效课堂,设计好教案是重要的前提。教学论指出:学生是教学的内因,但内因的转化要靠教师课堂教学外因来促成。“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支撑的学教境况是在新课改浪潮中实践所证明了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策略是:
一、拥有理念,固化模式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作引领和导学的固化模式为支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必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可见,以学促教的导学案课堂情境应成为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
1.文言文导学案设计持有的教学理念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要秉承“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倡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对学、群学,主动学、帮助学、引领学、反思学;教师教的方式主要是以学导教,组织学生学、观察学生学、协调学生学、点拨学生学、帮助学生学、引领学生学。通过建立这样学、教的方式来形成课堂教学境况,保证课堂高效。
2.文言文自主导学要固化的课堂模式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质疑、小组学习、展示点拨、拓展训练、小结反思五个课堂板块。
自学质疑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起始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独学情态的课堂环节。学生必须认真按照教师编写的学案,通过五步来完成任务:(1)阅读教材文本,认真感悟批注。(2)查阅相关资源,理解文本知识。(3)阅读相关文字,完成自学练习。(4)整理文本知识,形成掌握重点。(5)梳理知识疑问,提炼解决重点。
小组学习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第二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对学策略的课堂环节。一是需要将学生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资源整合;差异积分,促进合作。二是需提前培训,培训组长会分工,管好纪律,交流时归纳总结;培训组员会吸收、会质疑。三是需合理应用,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当知识点需要人人张嘴、人人过关、人人落实的时候,采用二人小组合作。当认知出现分歧时,收获需要分享时,检测需要评比时,采用四人合作。四是学生须完成四个过程:(1)两人交互检查自学情况,形成监督同桌独学状况;(2)同桌相互传阅自学疑问和练习难题,交流传递两人各自存在的自学问题;(3)两人彼此释疑问题和解答难题,梳理二人共同性的疑难问题;(4)小组共同释疑解决对学难题,组内收集提交共同性的问题。
展示点拨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解决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群学智慧的课堂环节,同时也是教师选择时机引导的过程。这个环节要完成四个程序:(1)每个学习小组将交流问题单呈现给教师展示出来;(2)全班每个同学认真阅读问题单,认真思考问题;(3)搜索思考解决问题,争取回答解决,教师可点拨,本人或其他同学补充;(4)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知识重难点和问题的正强化。
训练拓展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形成三维目标的必要环节,更是重点知识形成技能和检验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主要过程。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情况,对预设的练习问题进行调整补充。第二,每个学生要积极投入,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训练题。第三,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对练习问题进行定向达成解决。第四,教师在适时补充训练,学生整理拓展问题。
小结反思是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学案设计必须预设总结、提炼规律:(1)认真领会教师总结,反思自己总结得失或收获,(2)根据所学不足,采取弥补措施。
初中文言文课是新授课或复习课,但每种课由于目标不同而具体导学基本模式的每个板块设计侧重也略有差异。
二、把握流程,操作载体
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操作流程是:顶层设计“导学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教师个人备个案 “导学案”教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14-01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带来的变革,遵守信息技术基本的文化伦理道德,掌握对终身发展所需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探索,既是引导学生对人类信息技术文化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对终身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是学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实践。
1 精心地备好每堂课,谋划有效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完成每学段基本的教学目标,就要求任课教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实现之。例如,华中师大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第1课《做事要有条理》,经过分析教材,我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流程图中起止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连接点的画法;②尝试对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条理(顺序)化分析及思维整理。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了解画“无分支”和“有分支”事件的流程图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事物间的基本联系,培养对事物基本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而其中的教学重点是尝试对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条理(顺序)化分析及思维整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流程图中各基本框的画法后,能画“有判断分支”事件的流程图。
能否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某学生有条不紊默写古诗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对观看的视频进行条理化分析,并说出默写古诗的几个步骤。描述一件事的方法有许多,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并相互比较哪一种方法既能把事件描述得清楚又简洁。学生进入相互讨论,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文字描述法,有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说可以用框图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提纲法……最后,学生一致认为框图法既简洁又能将事件表达清楚。于是,我提出了流程图的概念,比较框图与流程图的异同,“流程图”顺利进入了学生的视线。为什么流程图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原来是为了在任何事件、任何场合达到统一并能够在国际上通用,人们肯定了流程图,而不再大面积使用随意性的框图。
突破“能画有分支事件的流程图”这个难点,关键在于学习判断框画法――棱形的进口流程线和出口流程线、N和Y放置的位置,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将尝试中出现的共性错误,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画法,会不会出现费解的地方,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麻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清错误画法造成的错误理解,从而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师应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预设课堂中可能的情境,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共同分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及时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自主、探索的活力。
2 创建和谐课堂氛围,践行有效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在课堂上,学生也只有在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在教授利用电子演示文稿制作《我的电子名片》更换名片背景时,用了中国传统川剧《变脸》的一段录相,有的学生一眼就看出是川剧《变脸》,然后我就趁机提出能不能让我们在演示文稿中制作的名片变个脸呢?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拉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上来。
在学生制作电子名片时,我不时地鼓励学生,有的学生色彩搭配得好,有的学生内容比较丰富,有的学生界面错落有致,有的学生剪贴画选取得很形象,同时小组间还开展了比赛活动,举手发言的、回答正确的、作品优秀的、课堂违纪的都有小组长记录。但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不去过多地指责学生,而有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学生在完成作品任务中做得好的地方,尽力构建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即使某学生出现一些不尽人意,或是响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用说服教育、举例教育、课后个别谈话等方式,照顾大多数学生,关注轻松平和的课堂气氛,用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不去打乱原有的课堂和谐。
3 拓展学生认知空间,升华有效课堂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使教师把信息技术的文化理论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会理解所讲的知识,如果把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在讲到一个电子演示文稿文件中会包含若干张幻灯片时,我问学生,一张纸能称得上一本书吗?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一张纸是不能构成一本书的,一本书通常是由围绕一个主题装订成册的若干张纸组成的。但是一个演示文稿中既可以只有一张幻灯片,也可能有若干张幻灯片组成,为了表达一定的主题,一张幻灯片不能全面地说明该主题,而需要有若干张幻灯片。过了一段时间,温习该知识点时,学生同时想起了教师的类比。
自2008年起,山东省烟台市全面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活动。在实践中,我们依托三个“着力点”,积极推进课堂建设。
一、着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1.划分课堂教学“三板块”
即课堂教学分课前探究、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个板块。“课前探究”是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高效、自主的预习;“课中展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内、班级内展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问题预设、课堂效果、导学提纲的编写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作为以后课堂教学改进的依据,进而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2.推行课堂教学“五环节”
即课堂教学流程分“有效预习―多彩展示―精讲互动―检测反馈―升华小结”五个环节。其基本操作是学生在课前依据教师编写的导学提纲进行预习性学习,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进行同伴互学习或是小组内交流学习。教师在搜集学生有关预习性学习的信息后,进行二次备课。在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点拨矫正,然后进行检测反馈。课堂结束时,进行小结升华总结。
二、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
1.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教学的支点,其实质是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推行提纲导学法,以导学提纲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提纲中设计的预习性的问题或练习。当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好记录,等待课堂上教师点拨时重点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依据提纲搜集学生存在的问题,课堂点拨时做到有的放矢。
2.推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性别、兴趣爱好等状况,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建立包括学习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职责、小组捆绑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小组内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部因为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已经弄明白的同学请教,形成一种“兵教兵”的学习氛围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
3.同伴交流展示,让学生积极有效学习
交流展示就是学生将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学习或者是小组共同探究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是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展示,学生语言的展示,更是学生知识内化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展示,还是一种探索精神的展示。规范后的课堂流程注重学生的精彩展示,辅之有效的评价制度,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发挥引导、激励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着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成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其主要途径有:
1.以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引擎,激活发展的内驱力
一是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抓好常态课的管理。学科分管领导和级部负责人对教师进行“跟进式”听、评课,对教师的授课进行指导。二是开展“三课活动”。每个学期将“示范课―达标课―比武课”贯穿始终。学期初由学科领导和骨干教师出示示范课,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取长补短。在学习示范课的基础上,教师执讲“达标课”,在课堂教学的实战中进行切磋、研究,进而提高授课水平。学期末通过“比武课”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形成对教师提高课堂授课水平的推动力。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和训练课等几类主要课型。各类课型的教学目标,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以体现《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规定的要求。
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包含对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而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物理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试图在一堂课内全部完成对某一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需要通过后续的教学,逐渐加深理解或达到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此,新授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以及熟悉的实际背景为基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概念、认识规律、了解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实验课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学目标应包含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节省了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时间,为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提供了条件,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倡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训练课是针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或较难的内容专门设计的,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训练课的目标要求一般略比新授课和实验课高一些,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又要体现层次性和个性化要求,以保证全体同学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确定教学容量、安排实验、选用教学资料;要把握内容的逻辑联系和发展线索,进行结构性处理和教学法加工;还要合理规定作业的内容和控制作业的总量等,从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必须联系实际并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加深理解,把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合理安排训练作业,其中一部分可放在课内完成,另一部分放在课外完成。课外作业包括训练题、课题研究和课外小实验等,应严格控制作业的总量和难度,防止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要以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正确处理好接受与探究、统一与选择、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认知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以及不同课型的特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并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教学的逻辑结构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再合理安排执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处理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最后形成科学的教学流程。在各环节中,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等应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虽然确定了教学流程,但不能机械地执行流程;虽然设计了教学环节,但不能呆板地死扣环节,一切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四、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求学生关注所观察到的现象,还要求理解现象所表明的物理实质,了解某些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实验中,无论是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都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能正确选择、使用仪器和工具,准确获得实验信息,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演绎得出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中还要克服困难,学会排除简单的故障;高中学生还要能分析某些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于探索性实验,则更应注重假设、猜想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同时,在实验时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操作,又要重视与他人的合作,有些实验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共同配合完成。
五、努力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要实现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发挥计算机网络提供资源和交流信息的优势,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交流活动。在进行物理教学时,除了用传统的实验手段外,还应适当地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信息,自动处理数据,迅速得出结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校园网,展示一般常规实验无法看清的物理过程。为了使信息技术真正溶入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驾驭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设计、营造信息环境以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具有个人风格、整合信息技术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8-01
高质轻负是教育永恒的追求,高效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德顺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先后完成了三项专项课题,总结出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三三”模式。
一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架
“三三三”指“三大策略、三大阶段、三大环节”。三大策略:精心、高效、轻负,是“三三三”高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三大阶段是指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阶段。三大环节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情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有效训练,反馈评价三大环节,六步教学法。
二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1.精心
教师在课前要做到“三精心”,即:精心钻研标准与教材,精心备写教案,精心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2.高效
课堂教学要追求“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有效训练等方面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3.轻负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保证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保证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最终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终极目标。
三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解析
1.课前、课内、课后三大阶段的要求与关系
第一,课前备课要精心。高效的教学,首先要从研究教材和学生入手。必须从分析学情、分析教材背景、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流程、科学使用教材和开发校本教材资源等方面入手。教学过程设计必须突出趣味性、实效性、层次性和拓展性。课前还应做好教具、学具、师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预设等准备工作。
第二,课内教学要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三有效”:(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问题性、真实性、数学性五个原则。让学生尽可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达到短、平、快,直奔主题的目的。(2)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学会掌控课堂,学会选择并灵活调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及时总结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四基”,加强“四能”训练,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3)组织学生有效地训练,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训练,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当堂是否达到学习目标。训练的形式不仅是笔试,也可以是动口、动手的训练。训练的题目要有层次性,可分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得到不同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课后负担要减轻。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就会做到“四了”,指课堂上该讲的要讲了,该练的要练了,练后要立即评了,下课时作业本要收了。这样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教师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反思与研究中去。
2.课堂三大环节,六步教学法的流程及要求
第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情境导入形式要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学生入境后尽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征,适时择机出示具体、通俗易懂的学习目标更为妥当,这一环节尽量做到短、平、快。
一个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是该校生命课堂对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要求,通过“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学习者。
两条主线:教师指导和学生展示贯穿课堂始终。这是该校生命课堂对师生在课堂中外在表现的的基本定位,老师的启发指导、学生的展示交流相辅相成,水融。
三个要点:课堂上要突出有效地积极互动,关注动态生成,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效果。这是该校生命课堂本质上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维上要碰撞,在探究中要互相启迪、互帮互助,要有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并能很好地把握利用,最终课堂要有高效率。
五个主体环节:目标导航—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智能建构—检测反馈。这是该校生命课堂对教学流程的基本设计,在这个基本流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目标导航:目标的设计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准确、明了,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的重点、预设教学的难点;目标要切实起到学习导航的作用,让学生清楚本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什么等。目标的呈现方式恰当、灵活。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可采用静态呈现,如用前置学案提前给出;也可动态呈现,如在学习的适当时机给出;也可通过创设情境,认定目标。目标的认定包含认定根据课标教师制定(预设)的目标,也包含认定互动中生成的目标;呈现目标时,教师可作必要的解读,也可以让学生以朗读或背诵的形式进行认定。
独立学习: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设计的问题既紧扣本节的根本知识,又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独立完成,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生通过前置独立学习能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展示、检测等;用语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在此环节学生完全独立学习;任务完成后,通过学生展示进行反馈和指导性、激励性评价;对发现的问题要落实到位,即学习效果要好。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要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在独立学习之后,以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碰撞为主要表现形式,探究的内容要有深度,有思维价值。目标是:一人会全组都会,提高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小组合作探究时分工明确、积极互动、井然有序、低耗高效。一般的程序为:先是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后是帮扶学习,优生给差生解答疑难问题;再是知识的落实,组内同学的互查互考,要达到只要说会的问题就能讲给同学听,能讲明白;最后把组内发现了但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班级。
智能建构: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建构。知识建构可借助板书,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十分重视方法建构和能力建构。例如:建构知识生成所运用的方法;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能力的提升。通过智能建构,是学生逐步形成机那里知识体系、总结学习方法、完善能力结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