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篇(1)

目前,我县民营企业有户,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万元。其中个体工商户户,私营企业户,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户,生产加工型企业户,民营科技企业户。××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总产出万元,产值万元,实现增加值万元,占全县的,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实现利税万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在体制上,民间投资仍以个体户和合伙制为主体,体现现代化管理的股份制企业在民营企业总量中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仅为:,其他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投资积累能力不足。在投资方向上,民间投资往往盲目跟风,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行为短期化,偏好贸易而不愿埋头实业。在产品结构上,大多数以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从行业结构上看从事流通的多,加工型、外向型、科技型企业少。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同样是发展民营经济,享有同样的国家政策,因为思想狭隘,发展畸形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追溯根源主要有六个方面原因。一是开拓市场意识落后。我县许多的个体私营业主思想守旧,只愿意本地发展,不愿离土离乡,到外地开拓市场。在某一领域本地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宁可在本地的市场中艰难的分得一杯羹,也没有到外地开拓市场的计划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的市场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创业的足迹,温州人的经销网络几乎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与这种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相比,我县的经营者小富即安、老守田园的思想观念就十分突出了,并且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二是投资领域单一。人们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只注重眼前利益,看重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如餐饮业、娱乐业、食品业等服务性行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比较低,是民间投资的热点。一旦某一行业出现高利益倾向,投资者便把资金纷纷投向这一行业。目前,我县娱乐业、服务业的民营经济数量已经饱和,但仍有不少人把投资方向定位在这两个行业,盲目投资再加上有限的消费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造成一些投资经营者经济上的损失以致从这个领域当中被淘汰,造成资本的浪费。三是发展新兴产业认识不足。目前,民间投资者投资的方向大多是正在收益的热门行业,缺乏独创精神和超前意识,对新兴产业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在犹豫中就被别人抢占了先机,等意识到它的可投资性,别人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走抢占不到市场,也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四是经营行为不够规范。个别经营户的守法意识淡薄,缺乏诚信,无证经营、违章违法经营、偷税漏税、假冒伪劣等问题屡屡发生。这不仅给国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危害,而且也严重地损害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声誉,影响了其快速健康发展。五是职工权益缺乏保障。有些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工不仅超时工作,而且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更谈不上福利待遇、工伤保险等,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及合同约束,员工利益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出现意外往往引发经济纠纷。这样就难于吸引人才,影响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如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发展的好的地区,城市经济能力及城市功能提升的也快,我县要实现撤县建市、建设松嫩流域富裕县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及出现的诸多问题其共性就是缺少政府的合理规划和引导。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信息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投资能否获得好的收益主要在于投资决策。要选好投资方向,需要信息支持。因此民营经济发展必须重视信息,在决策前需要了解将要投资的行业和产品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场状况、供需情况、国内外主要厂家及其市场份额、产品的发展方向和更新换代情况、市场前景、生产厂家的发展计划等。其次,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要对投资的效果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确认可行后再决策,可以减少投资损失。政府应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形式,各类商业信息,信息内容要紧紧围绕百姓投资的需求及投资专家对一些行业指导性的分析和评论上,真正发挥政府信息引导功能,增强民营经济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民营经济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间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二加大是政策扶持。民间资本积累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但如何让百姓把自己手中的钱拿出来创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还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合理引导。目前,许多优惠政策都是针对大型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扶持政策。我们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重点在资金融通,税收减免、土地租金优惠和相关土地开发等方面,制定吸引政策,并保持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通过创造宽松有序环境、保护民间投资者的正当权益,鼓励民间自主创业。三是发展中介组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投资局势变化也很快,民营经济要找准发展方向,没有中介组织的服务是不行的。目前,我县有各类经济人人,行业协会个,这些已经满足不了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要培育、壮大各类中介组织,完善中介组织的服务、引导功能,把中介组织建成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建成民营企业可信赖的服务机构。四是依托区域资源。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的民营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办基地、拓市场、推广科技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农业,壮大民营经济。五是减少发展成本。民营经济大多规模小,设备简单,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正适合我县劳动力市场人才的层次。所以应该把发展民营经济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上,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生产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利用低价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六是更新投资观念。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民众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是典型的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经济形态。因此,要调动百姓求 富思变的创造力,培育不靠政府靠市场,不找政府找项目的创业精神,形成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民营经济发展局面。

三、发展民营经济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篇(2)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定困难,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还需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根据我国民营经济的现状,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就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途径问题,提出如下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成绩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现已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总数已有3000多万家,2006年的年产值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具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0万家,各项经济指标的年增长率在30%以上,成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新增长点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从民营企业内部来看

(1)规模小、资金短缺、内源融资难度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外源融资又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渠道由于受到发行规模的严格控制,一般民营企业根本无法进入。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是白手起家,规模小,自身资本积累率低,资本增长缓慢,自我积累能力差,民营企业又很难利用自有资金快速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只能依靠向亲朋好友筹措。调查显示,在停产的民营企业中,近半数是因为资金短缺造成的。

(2)资信度相对较差,抵押担保困难,外源融资份额少。在内源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外源融资的银行贷款仍是民营企业融资及期盼融资的主要渠道。但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份额很少,间接融资渠道极为有限。其原因如下:主要是因为银行实行的都是抵押、担保贷款方式,一般需要抵押价值高于贷款总额或者由有实力且被银行认可的企业来提供贷款担保。但现实情况是,民营企业既缺乏有效的抵押资金,也难找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提供担保。

(3)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内部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家长制作风严重,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决策效率低下。

(4)技术水平低,人才严重匮乏。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据调查发现,有62%以上的民营企业人才不足,不仅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不足,产业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也极为短缺。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存在较浓厚的小农意识和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外的人员很难进入核心管理层。

(5)品牌意识不强,外向经营意识仍须提高。

2.从民营企业外部来看

(1)银行经营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协调。一些银行在强化内控制度的同时,缺乏开展信贷营销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机制,只是简单地采取以抵押担保为主的信贷配给手段,不注重培育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营经济的融资困难,具体表现就是民营企业贷款成本较高。

(2)政府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一是在民营企业因资金困难而经营维艰、发展受限时,没有落实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保护;二是缺乏对民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政策;三是缺乏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调查发现,民营企业每年都吸纳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已经成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但政府缺乏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且乱收费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四是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部门服务意识还不强。

三、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途径

要确保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其关键是民营企业、政府、银行要共同努力。既要改善民营企业自身的现状,加强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降低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同时政府也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1.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治理

(1)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当前,少数民营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现象。只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加强银企沟通,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民营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民营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及时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并注重培育民营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弘扬信用观念,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加大对违约的惩罚力度。

(3)提高人才意识,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企业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要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转换企业自身经营机制,以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提高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我国民营企业应努力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品牌优势,通过创造知名品牌、引入知名品牌、培植主导产业、促进民企升级等措施,大大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档次。

(5)重视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营销、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竞争,更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实践证明,谁善于经营企业文化,谁就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获得竞争的优势。凡成功的企业,必有令人称道的企业文化。

(6)加强舆论宣传,提升企业形象。民营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地通过加强舆论宣传等各种方式建立和提升自身形象,进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2.完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服务

为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当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机构自身改革,转变经营态度,变歧视民营企业为重视民营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二是建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银企合作的直接信息渠道,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三是对大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融资一视同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成本,尽可能控制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减轻民营企业还贷压力。

3.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对于融资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应以财政资金为主,同时也可吸收民营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资;二是由民营企业联合组建会员制的担保机构,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实行封闭运作;三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评级、项目评级、代偿制度和担保准备基金等配套体系,在担保业务全过程中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服务。

4.充分发挥政府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1)加大落实政府政策的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真正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第一要务的实际行动,自觉地、主动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2)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经济发展搞好服务。要进一步做好为民营经济的服务工作,把根治“三乱”作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投资环境的重点。通过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整治“三乱”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

(3)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要全面推进民营企业依法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保证其从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促进民营企业依法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恶意拖欠工资等行为。

(4)为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平台。政府可责成有关部门组织民营企业产品展览会,协助民营企业打造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提高民营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5)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民营经济要快速发展,关键还要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

(6)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设立民营经济投诉中心,及时受理各种投诉举报。对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

综观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发现,有些地方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的好,并没有什么“惊天秘籍”,就是各级政府从实践出发,解决对民营经济管理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放心、放胆、放权、放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为民营企业方便融资和社会服务的配套体系,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文夫:《民营在中国》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篇(3)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68万,外来暂住人口70余万,日均流动人口20万。义乌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26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历史学家等历史名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传统农业小县跃升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20__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22个县级市首位。20__年,全市预计实现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去年同径统计,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0亿元,比年初增长2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3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7。

一、义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纵观我市民营经济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两地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义乌民营经济起步的标志。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82年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并确立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二是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通胀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20__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至此,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是接轨国际阶段(20__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到20__年11月底止,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9780户,民营企业8831万家。浪莎、梦娜、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

(二)块状经济崛起,产业集群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小商品、义乌造”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69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民营企业资本投入结构逐步优化,去年投入技改资金2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意大利、韩国等先进袜机3万台(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那BO薄膜生产线;百思得公司和威龙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氨纶新产品。创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共注册商标500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件(只)。

(四)主动接轨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去年我市经济外向度为33.8%,比20__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64家,实现自营出口7.3亿美元。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货柜20万只,有5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采购,市场商品已辐射到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市已有1500多人在国外设窗口、办市场、建基地,形成了市场、商品、商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格局。

(五)主体构成优化,整体素质日益提高。许多家族制民营企业已由“前摊(店)后厂”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全市现有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53家,年纳税超100万元的民营企业155家,年出口超5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20家,形成了规模企业、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此外,经营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去年我市组织外语、电脑等各类实用培训10多万人次。在民营企业家中有全国 人大代表一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分别占35%、36%,外来务工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有11名。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促进了综合实力快速跃升。我市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国内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民营经济的先发和活跃。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推动了块状经济崛起。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2.1:43.7。三是促进了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年来,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民间资本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去年1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15.8平方公里,迅速拓展到45平方公里。四是促进了社会就业。68万户籍人口的义乌,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了60余万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义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在计划经济日用品严重短缺的特殊环境下,凭借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的区域间、城乡间一系列落差优势的发展机遇;二是中央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市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致力优化“四个环境”。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放宽”(即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两个发动”(即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五项扶持”(即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法律上保护),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六项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在降门槛方面,在原有的宽松政策基础上,再实行“四个放宽”,即:放宽股东资格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法律法规限制除外),放宽注册资本到位时间、数额、出资方式的要求,放宽工业区新设企业和市外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在筑平台方面,大力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加速义东北和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在促提升方面,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策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在强服务方面,我市着力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上下功夫,开辟了外商投资专窗,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场、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取“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 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

三、推动义乌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的集聚化、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显现,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市场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强化三大意识,构建三大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篇(4)

1、下大力抓好《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市里成立了“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产业园区建设、企业做大做强与机制创新、商贸发展三个工作推进组。制订有关政策措施及年度实施计划,分解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按照“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县(市、区)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切实落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

2、进一步明确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根据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体现“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结构调整方针,按照“引进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做大做强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思路,以产业导向政策为抓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着力抓好造船业、汽摩配、电工电器、装备工业、石化工业等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

3、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按照《温州市当前优先发展的

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性目录》和《温州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企业,加大整治力度。

4、进一步整合提升产业园区。重点是抓好《关于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突出抓好12个重点产业园和27个国字号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群体。

二、加大工业性投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1、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将省市有关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到这些项目上去,形成合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新格局。启动“百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每年有重点地筛选20个左右涉及本市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全力进行攻关,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2、进一步加大对大、高、优技改项目的扶持和引导力度。2005年全市工业性投资及技改投资比去年计划增长20%以上,总额达到188亿元以上。落实一批省、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建立工业投资项目目标责任制,将今年188亿元的工业性投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县(市、区)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并按照“温州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县(市、区)工业投资工作考核办法”,加强考核和督查落实。

3、加快全国性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的建设。按照省里的部署,全力建

设好六大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和六大全国性制造中心,突出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推动主要产业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继续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抓好品牌资源的整合和对接,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1、积极推进品牌对接。把工作重点放在品牌整合、对接,扩大品牌效应上来,真正打响产业品牌,努力推进品牌温州建设。总结夏蒙同意大利杰尼亚合作的经验,再争取推进几个国际知名品牌同温州有条件的企业、产品或产业的对接。

2、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全市现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为龙头,实行品牌联合策略,采用虚拟制造、加盟连锁等现代经营方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入知名品牌的生产链、营销链等环节,进一步做大本市品牌产品,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壮大品牌经济。

3、加大培育品牌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性、区域性品牌群体,做大做强“国字号”产业基地。加大温州品牌的宣传力度,开展“温州制造”系列推介活动,帮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再创若干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四、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整合,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l、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整合一批中小企业。计划在阀门、印刷、服装、不锈钢等几个主要传统产业进行试点和跟踪服务,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整合一批中小企业,提高本市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进一步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市政府公布的852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将在融资担保、标准厂房、用地用电、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还优选一批产值在500万以下,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小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使其尽快成长为规模型企业。

3、抓好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工作。重点抓好《关于进一步扶持大企业大集团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公布工业企业规模排序50强名单;指导帮助56家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对象做好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下半年认定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五、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1、确保“一号工程”目标的实现。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强化奖惩,形成全市上下抓招商的浓厚氛围,确保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以上目标的实现。

2、注重“招商选资”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企业。高度重视对内开放,力争在引进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增强开放意识,发挥其引资主体作用。把开发区(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招商项目用地难和落地难问题。

3、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境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提高本市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1、实行挂钩联系制度。由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分工与重点骨干企业挂钩联系、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67-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区域金融支持江西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批准号:06YJ29)

[作者简介] 段军平,宜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龙国光,宜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 宜春 336000)

一、民间资本现状分析

我国民间资金经过20多年发展,已发展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国民间资金规模大约是9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GDP的6.5%(中国金融网,2005)。我国民间金融主要发源于农村尤其是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正规信贷规模,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可见,我国民间资本正以势如破竹之势发展。主要表现在:

1.覆盖面广,区域性特色明显。调查显示,2003年底地下信贷规模在7400亿元至8300亿元之间,占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增加额的比重近30%。调查的第一个指数是地下金融规模指数,平均值为28.7。其中,西部7省区的地下金融规模指数为28.98,东部8省区的地下金融规模指数为28.66,中部5省区的地下金融规模指数为25.2。西部和东部的地下金融规模要远高于中部。具体到20个省区市,排在第一位的是黑龙江省,指数达到53.4,最低的是贵州省,指数只有4.7(资料来源:新华网)。可见,民间金融已经发展到全国范围了。从民间金融分布区域看,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民间金融活跃。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企业之间,特别是民营企业之间的直接临时资金拆借高于银行固定利率的民间借贷,数量巨大,近5年来,企业之间直接拆借或借贷的金额平均每年维持在800~1000亿元人民币。这是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民营经济成分的活跃及区域信贷供给不足形成的,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民间借贷相对平稳。二是城乡结合部民间借贷突出,资金需求量大,而远离城镇的农村地区,以盈利为目的的借贷行为并不明显。三是民间资本借贷规模受金融服务优劣影响大。凡是银行体系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力度大、手续简化便捷、满足信贷需求的区域,民间借贷机率低;而银行服务机制缺失、信贷服务不到位、贷款无望的区域,民间金融异常活跃。

2.数额大、期限长。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宁海县农村的民间“聚会”,一般会金都在十几万元;宁海县工商银行对178户城关地区参与“标会”的人员问卷表明,每户每月平均“会钿”支出占其家庭经济收入的1/3;舟山市估计目前农村民间借贷额高达6250万元,相当于同期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的32%(浙江省人民银行)。温州全市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总额中,来自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大约占25%,其余75%来自民间金融。以上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民间金融也异常活跃。如山西晋西北地区,自1990年下半年以来,晋西北地区民间借贷异常活跃,全区有5500多万元的资金参与民间借贷。不少放贷者拥有5万、10万元以上的资金(山西忻州市人民银行)。内蒙古五原县对3个乡的调查显示:150户调查样本中,有借贷活动的人占50%以上,一次借贷金额由原来的2000-4000元上升到今年的5000-10000元(内蒙古五原县人民银行)。

3.利率大幅度上升,高出银行同期利率的2-4倍。民间借贷者多数是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取得贷款,而不得不寻求民间融资取得资金的。目前,民间借贷除极少部分参照银行贷款利率外,年利率大多高出银行正常利率的2―4倍。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监测,2005年浙江省一年期以内(含一年期)借贷加权平均利率逐季上扬,由一季度的11.1%升至四季度的13.2%。这表明活跃于民间借贷市场的中小私营企业对流动资金需求仍较旺盛,而银行较高的贷款条件将之拒之门外(《金融时报》,2006,5)。最为典型的是浙江温州地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平均月利率由8.9%上升到11.97%最高值(温州市人民银行)。

4.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我国民间借贷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民间借贷形式主要以信用放款为主。到1989年初,由于国家宏观紧缩政策效应作用,这种以信用放款为主的民间借贷跌入低谷,到世纪之交时期,我国的民间借贷又重新活跃起来,尤其是在近几年,民间借贷资金借贷规模不亚于银行信贷,有的地方几乎发展到与银行抢业务的地步。当前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已由原来的信用放款发展到贴水借款、抵押贷款、担保借款、投资入股、收取固定回报和各种“标会”、“招会”等多种形式并存。在浙江、广东、福建个别地区,“摇会”、“抬会”等形式又重新兴起。从借贷结构上看,抵押贷款约占30%,担保放款约占50%,信用放款约占10%、投资入股和收取固定回报各占5%。

二、民间资本对当前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分析

尽管社会对民间金融发展现状褒贬不一,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金融的存在完善了我国金融体系,尤其是对一些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民间金融市场高利率效应在客观上抑制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有助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经济界普遍共识是,中国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太廉价了,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是比较低的,近几年国家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效果是明显的,这就是说,在源头上堵住了一些可上可不上的项目投资。如果民间资本市场上的利率还低于或等于银行利率,投资项目势必会从民间资本市场打开缺口(事实上也存在),而民间资本市场利率高,相对于项目方来说会在收益――风险之间作出选择。由于银行政策性作用抑制了项目投资的增长,再加上民间资本高利率的配合,客观上就会使得投资增长放慢。尽管民间信贷帮助了一些借款人绕过了政府部门的信贷紧缩控制,这样的投资和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中获得贷款而投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只有那些确实能够获得良好回报的项目才能够承担得起民间资本市场上的高额利率。二是民间金融市场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剂和助推作用。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可是,民营经济在银行资金支持方面却是受到不同程度歧视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被政策部门高度关注,政府部门鼓励银行借款给民营企业。然而,实际上效果难令人满意。一方面,银行绝大部分是国有的,一直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对民营企业差别对待;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必要的能力去处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目前实行的紧缩政策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却对民营经济支持不够。

事实上,民间金融给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替代性选择。研究表明,农户通过地下金融等渠道借贷的规模指数为56.78,也就是说,民营经济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渠道借贷的比重不到45%。西部的指数最高,为62.43,东部居中,为56.45,中部最低,为55.47。这就证明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农民正规渠道借贷的比重其实是比较低的。中小企业融资一直以来是个难题,很多企业无奈之下只能走偏门,甚至非法融资。调查表明,全国中小企业约有1/3强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从地区分布看,西部6省指数最高,为43.18%,中部为39.8%,东部最低为33.99%,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这种格局表明,我国三大地带中小企业发展存在成长阶段的显著差异。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已进入中年期(5年以上),依靠正规金融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提高,非正规融资比重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处于婴儿期(0―2年),主要依靠非正规途径融资;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接近青年期(3-5年),还需要依赖一定的非正规金融的支持(资料来源:新华网)。可见,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上不能不记上一笔民间金融的功绩,尤其是在浙江、广东和福建,民营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民间金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激活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的金融对策

1.完善商业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在修改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准则》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放宽办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同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特别是扩大支行一级的贷款权限。二是改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功能。首先,银行应制定一个符合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引导企业朝着“守信用”方向发展;其次,银行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对一些资质好、信誉高的企业,可签发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但目前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还存在相互排斥行为,如,不同系统商业银行不使用跨系统存单作抵押贷款,人为造成企业融资难问题;再其次是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机构、网络、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行业分析、决策咨询,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信贷条件。

2.发展和规范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中介机构。一是要拓宽城市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城市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机构新、机制灵活的优势,扬长避短,将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同时健全内部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少民间资金进入的风险。二是提升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农村信用社大多分布在乡镇一级或地域较广的村级,它应该成为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资金供应链。相对来说,企业或农民在农村信用社贷款方便一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监管手段、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不是很规范,尤其是贷款利率上存在“人情利率”,在贷款问题上,有索、拿、卡、要的嫌疑。三是有条件地建立区域性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经营较好、更适合商业化运作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社、“钱庄”、“银座”,可通过吸收合并形式,吸收民间资本改造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着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3.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第一,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构成体系。在美国,风险资本构成是由大公司资金、年金、国外资金、捐赠和公共基金、个人和家庭资金构成,分别占全部风险资金的11%、46%、14%、12%、8%。欧洲国家的风险资本构成是银行、保险公司和年金,分别占全部风险资本的31%、14%和13%,其中,银行是欧洲风险资本最主要来源,个人和家庭资金只占2%。在日本风险资本中金融机构和大公司资金分别占36%和37%,其次是国外资金和证券公司资金,各占10%,而个人与家庭资金也占到7%。由于我国民间资金市场活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有利于民间资本发展,因此,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是我们的理想选择。第二,大力发展区域性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欧美国家是以有限合伙制形式建立风险基金的。一类是有限合伙人,一类是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提供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以投资额为限对基金组织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应持有基金股份的一定比例,普通合伙人也是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并享有公司破产善后求偿权。在收益分配上,普通合伙人除了获取基金股份收益外,其劳动报酬还直接与基金公司效益挂钩,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作用,从而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第三,积极发展地方性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应定位于提供中小企业信托、投资与咨询服务,以此推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水平。第四,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本身担负着扶持高科技企业,促使其成为规范股份制公司的使命,被培育出的企业通过上市则是风险投资退出及获得高利润回报的最有效途径。当前应考虑把深沪两个资本市场作为风险投资退出通道,从而起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4.拓宽中小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是要大力发展以股票融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指国内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以及场外市场。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开辟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从而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为此,首先对经营规范、业务运行正常、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次,要做好准上市公司的辅导期工作,为上市作好准备。二是为中小企业开辟债券融资渠道。要进一步修改我国的《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使之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让成长性强、资产结构合理、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和债券资信评级的基础上发行短期企业债券。三是有条件地规范发展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在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下,股权流动与股份转让是股份制企业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为股权流动和转让而设立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场外交易市场。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进入标准、发行和交易制度,加强监管,为经营条件和经营状况差异较大的各类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来明敏.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匹配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1,(6).

[5]易平,李奇伟.论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

[6]岳意定,王璇.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及建议[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篇(6)

二、建设规范高效的管理环境。首先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因此,政府要将注意力放在实施宏观调控、明确产业政策、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上来;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下放审批权限,真正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高效、规范的审批、登记和备案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办法,从根本上防止和逐步消除“三乱”现象。其次是不断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吉林省应该把民营经济放在全省总体规划中统一考虑,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作为短期的经济增长点来研究。从优化行政服务环境中入手,实行政务公开和“一站式”办公,建立统一的收费管理中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最后是设立经济执法监督中心,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制止和打击失职渎职和违法乱纪行为。

篇(7)

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健全促进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创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开辟和拓宽创业领域,大力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总量提升、经营者素质水平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

二、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我市切实把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与促进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抓好。进一步开放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投资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金融服务业、社会事业、文化产业等。引导民营经济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自觉服从宏观调控,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推动和扶持民间投资向政府鼓励的产业领域集聚,推动和支持民营经济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支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

三、大胆放手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亲自抓,组织和协调各职能部门配合抓、共同抓。破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四、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抓好对国家和自治区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落实。以监察部门牵头成立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督查机构,强化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每一项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以补充完善,不允许任何部门、单位打折扣,不允许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推诿扯皮。

五、开展宣传和表彰活动,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通过大力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社会各界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统一到落区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上来,鼓励全民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篇(8)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发展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发展民营经济是增加群众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我们打造工业强市的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25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在通过民营经济的日益兴起和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特色。分析我市目前的经济结构,除电业、通信、金融等国家垄断行业外,其他经济组织几乎全部为民营经济;按行业分布来看,涉及煤炭、建材、耐材、造纸、饮食服务等,涵盖了各个行业门类,基本形成了民营经济一统江山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员近20万人,到20__年底,我市共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的总数已达2.7万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完成增加值8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6.6,纳税总额占全市税收的四分之三左右,对财政税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经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以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民营经营单位占我市全部经营单位的94。我市的耐材、造纸、建材、煤炭等支柱产业中,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产业群,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聚集效应逐渐显现,是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全市790家耐材企业中有745家为民营企业,其中规模企业55家,年产超5000吨的有78家。造纸行业中有400多家民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超5000吨的有87家。400多家建材企业、200多家煤炭企业以及10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中,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20__年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第二位。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我市今天的发展局面。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民营企业的壮大,就没有工业强市目标的实现;没有民营经济的扩张,就没有全市经济的腾飞。作为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民营经济,对实现工业强市目标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要把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突破、新发展、新成绩,必须对当前的新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认识还有相当差距,仍有相当的同志思想僵化,对民营经济和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加快发展的力度不够,使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加快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我市民营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多,从事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外向型的企业少;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性企业少,服务性行业多,重复建设的项目多,其原因是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全面的引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落后。一方面是文化素质不高,民营企业中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人才很少,具有高学历的高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是凭经验闯天下、看胆略撞财运,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观念根深蒂固。四是集约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效益,集聚度低,配套度低,多数处于“小、散、乱”状况。五是环境不够宽松,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棚架”,落实不力,民营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难问题得不到解决,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机构、中介组织、商会、行业协会等不健全,常常出现自己打自己现象,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利润;外部环境仍不宽松,政策服务措施不完善,“四乱”虽有所收敛,但变相收费仍时有发生,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想法

市委二届三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打造工业强市,再创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新密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出要以民营经济为主导,重点抓好50家非公有制企业,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65亿元的目标。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在打造工业强市的战略实践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民营经济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总开关。不破除保守、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就难于实现新局面的开拓。分析我们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我们缺少的就是先进的发展理念,思想还不够解放,缺少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创业激情,抢抓机遇的意识还不够强。因此,要结合贯彻十六大精神,围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个主题,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彻底破除旧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真正做到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彻底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营造社会竞争激励氛围,形成不甘落后、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发展民营经济主战场中一显身手;彻底破除“小农经济”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束缚,鼓励个体私营业主把“生意”做大,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向集团化迈进。

(二)完善政策配套,为民营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做到政策上更优惠,环境上更宽松,管理上更科学,服务上更周到。首先要放宽政策,即对各部门、各行业的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进行认真清理,取消限制性规定,减少办事程序。其次,要充实完善扶持政策,放宽民营经济的准入条件,降低市场门槛。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和明令禁止的,要允许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平等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平等地参与各类产业开发,平等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允许个体私营业主参与到国有企业多种形式的改革中,并提供平等竞争的政策保障。同时要协调金融部门积极给予个体私营经济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第三,要充实完善保护性政策。确保个体私营企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从政策上明确个体私营企业用工、分配和经营自,禁止非法干涉。第四,通过各项政策的配套完善,确保民营企业享有与国有企业平等的资源利用、平等的投资融资、平等的税费负担、平等的市场准入、平等的社会保障五大权利,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地位。

(三)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篇(9)

总之,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严重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腾飞。为此,就合力构建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办理抵质押登记创造条件。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担保过程中办理抵质押登记时,需要土地、矿产、房产、工商等部门创造条件,及时办理抵押、质押登记,特别是给予办理土地、房产第二顺位抵押登记。

2、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组织相关部门为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是解决融资难和成本高的主要途径,具有资金利用时间长、成本低、反抵押条件宽等优势。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增信,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普遍受到市场欢迎。省担保公司已获得大公国际评级公司授予的AA+级别信用等级,可为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发行进行担保。

篇(10)

前不久,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特别联组会上,就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企业“走出去”强调了两句话:一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二要趋利避害、防范风险,为企业发展开拓空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外国公司为了摆脱经营困境,国际合作意愿增强,这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我们民营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看好我国企业资产状况良好,看好我国的资金优势,看好我国讲求信誉,愿意与我们加强合作。二是金融危机造成国外资源类和高技术类的企业资产缩水,低价甩卖项目以套现,为我们“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注重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国的大型成套设备质优价廉,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为我们“走出去”承包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基础。

为了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我们确立了以科技为支撑,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此研究所共同开发了生物质复合工程材料项目,同时成立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过调研,像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竹、木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非常希望引进我国的先进技术。我们具备“走出去”的优势。我们通过实践和探讨,对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即:民营企业的自身优势,具有“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国家应尽快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便利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创造条件;国家应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打造顺畅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紧对涉外人才的培养;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走出去”的知识产权应急和预警机制;民营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民营企业具有“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我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不应该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而应该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推动中国经济更持续的发展。

1.民营企业的优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批民营企业已经具有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动力强劲。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短短几年内,许多民营企业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巧妙地结合起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为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创造了许多合作方式,例如: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承包、中外双方共同投资组建跨国公司、境外投资与收购等等。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已成为国内一般商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主体。政府对民营企业这种“走出去”的积极性,应高度重视并加以爱护、引导、扶持。

我国要真正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参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是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同时也必将成为海外开发的主力军。

2.民营企业“走出去”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的形势,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发展迅速,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从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民营企业的相对资本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乏及时准确的国际市场信息;涉外法律准备不足;对各国人文环境还缺乏了解;缺少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研发能力不足等等。特别是我们在尖端技术、高端品牌、管理理念、组织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一定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态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树立全球理念,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手段和机制,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竞争的层次。

3.民营企业对外开放战略的创新要点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绝不是历史经验的简单延续,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潮流、新趋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站在更高台阶上、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因此,“走出去”的或正在准备“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还需要经过一番改制、改进。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吸纳民间资本越多、加盟的民营企业越多,越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越有利于“走出去”。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创新提升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带动成套设备、商品、技术、劳务的出口,促进结构调整。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特别是兼并国外知名品牌,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2)外贸发展应由产品贸易为主,转向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并重。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的转移,还要做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的输出,发展服务贸易,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双向国际化。

(3)在对外行为模式上,先以引进、学习、模仿为主,进而转向自主创新齐头并进。民营企业应不断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企业品牌等领域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在产品的价值链和分工上,逐步向研究开发和品牌销售两端延伸,最终达到提升我国国际交换的分工地位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4)在国际规则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经贸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广泛促进多边、区域、双边等各层次国际贸易和投资协定,全面、深入地参与和影响国际市场规则形成,彻底改变以前那种国际市场规则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要通过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促进我国长期发展,同时也为各国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二、尽快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实现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创造条件

民营企业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主体,必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推动。政府要转变职能,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

位,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认识。目前“走出去”往往侧重于大型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这里有历史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偏差。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三十年里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低估的强有力支撑。

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走出去”,要一视同仁、平等参与和竞争,简化审批、规范程序、强化服务;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对外开放的组织、引导和服务,特别是国家商务部门、驻外使领馆把民营企业纳入正规的服务和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为民营企业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个性化政策法律支持,积极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2010年,天津市商委免费培训企业对外合作业务,同时计划将安排100项开拓国际市场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带动商品、技术、劳务、成套设备出口,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四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特别是兼并国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基地;五是鼓励企业以总承包、带资承包、BOT等方式承接境外工程,提高工程质量,完善相关服务,带动货物和服务窗口。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规避风险,防止恶性竞争,维护国家整体形象。

三、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打造顺畅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银行的大力支持。因为资金问题,许多好端端的项目眼睁睁看着流产,十分可惜。政府可否考虑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加大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业务支持,在海外建立基金机构,将我国投资力与所在国投资力紧密相连,使我国在投资管理上与国际接轨,逐步具备国际一流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要进一步研究财政税收、金融外管、工商海关等配套支持的鼓励政策措施,让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发展上更加顺畅。

四、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紧对涉外人才的培养

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发展,除了正确的决策之外,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的供给与保障。民营企业一般缺少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十分注重帮助民营企业培养和引进有境外投资和境外经营才能的人才,引导企业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造就一批懂国际投资业务、懂国际法律法规、能熟练运用外语、能经营管理企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的原则,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放宽限制,为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民营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化的人力资源,把每年退休的涉外人员组织起来,聘请到民营企业来发挥余热,弥补现阶段人才匮乏的缺陷。同时,政府还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及服务行政法规,为企业成功“走出去”提供基础条件和有效保障。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走出去”的知识产权应急和预警机制

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的权利信息、法律规则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等方面信息的分析利用,防范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尽快建立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关于知识产权法情况的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涉外维权援助等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针对目标市场和投资地区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海外投资能够建立在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的基础上,侵犯权益与被侵犯权益同时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上一篇: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下一篇: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