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7: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如果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探索科学的能力,让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比课堂上的死记硬背,更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三年级上册《纸》这一课为例,对纸这种材料,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比较书写纸和卡纸,比较挂历纸和报纸,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将一张纸轻轻地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边,会有什么发现?再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会有什么发现?挂历纸、报纸、卡纸、卫生纸,哪一种纸吸水性更强?为什么纸的吸水性有强有弱?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探究,通过实验找出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革新了传统班级“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三年级上册动物的《蚯蚓》一课为例,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然后分发工具: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放大镜、纸、玻璃板、尺子、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看到了蚯蚓外形上的什么器官?如果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蚯蚓有脚吗?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水和光对它刺激时,蚯蚓会有什么反应?最后再将自己小组对蚯蚓的认识表达出来。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以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思考和交流,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他们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快乐。
四、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提倡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地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就可以打破课程局限,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通过有效的学科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推动了学科创新,更利于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29-02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科学课中大量的实验,分组实验、演示试验等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科学课上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从而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探索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的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
那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呢?这应该根据科学课的特点,紧扣科学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在学生动手与参与实验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结合我这几年来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实验课中教师先行实验,为探究夯基
《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科学》中建议:"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言下之意,就是鼓励教师多做"下水实验"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这种探究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首先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其次,可以为实时、动态的教学生成预留空间,成就精彩瞬间。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学习,并不是以教师的主观预设为基础的,他们的情感思维常常会脱离教师预设的轨道。 因此,教材上的实验教师先做一遍,有利于促使教师转移教学焦点,由从自身出发,从自身的教出发,变为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出发,立足于如何让学生探究得主动、探究得精彩、探究得有效。
2.在观察中探究
科学探究始于观察。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意识的培养,"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例如在上《细胞》这节内容的时候,我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故意把洋葱表皮取得厚一点,学生通过显微镜,看不到细胞,再调节焦距,也看不到洋葱的表皮细胞。这时,学生一脸的疑惑,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方法也对,为什么观察不到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去探究可能引起观察不到的原因。学生初步认识到可能是由于切片过厚,以至于观察不到细胞。然后我再提取较簿的洋葱表皮放在玻片上,这时让学生重新进行观察,同时让学生注意细胞与细胞间的联系,各个细胞的大小是否相同等。学生真实清楚地看到了洋葱表皮的细胞以及细胞的构造,个个兴奋极了。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生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惊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好科学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比如我教学《轮轴的秘密》一课,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我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只起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的作用。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学《热传递》一课时,我是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教学的:"老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沸水里能养鱼吗?" "不。""可是老师就可以在沸水里养鱼你信吗?" "不信。""那老师就通过实验让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在热水里养鱼的。"
接着我取出一尾小鱼放在盛有水的试管里然后开始用酒精灯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慢慢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却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着。学生的眼都瞪大了,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
接着我又问:老师真的有什么特异功能吗?试管里的水真的都变热了吗?我们今天就由同学们自己去找答案。
于是,学生带着迫切的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无论学习的效率还是质量都大大的提高了。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终于明白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上部的水沸腾了而下部的却不太热,因此小鱼仍然可以自由的游动
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在疑惑中探究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的实践操作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用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其猜想和解决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对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有趣的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让学生分组实践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它们的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硬纸片做一个任意三角形,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所拼成的一个角为什么是平角,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数学实践课蕴涵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又如:《13亿粒米有多重》实践活动教学。13亿粒米有多重?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正确地猜出13亿粒米有多重?学生思考,分组动手实验、探索,进行合理的推测。这一实践的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推测方法,即要知道“13亿粒米有多重”,必须要先称出一部分(若干粒)米的重量,从而推测出13亿粒米的重量,这种推测是有根有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了推测的科学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在这种有兴趣的活动中,掌握了数学中的推测方法。
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操作活动,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本案例中的“大米重量”的测量就把学生生活中的题材(大米)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操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行猜想,在合作中学会交流
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时时鼓励他们,时时给予肯定,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教学中,进行学生分组实践时,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三角形硬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小组的合作、分工,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经验,通过剪、拼、折的探索实践活动,而得到的方法有“倍拼法”、有“剪拼法”、有“折拼法”。动手之前让他们先猜想一下,在操作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推导计算公式。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个性思维,再进行一步步交流,学生间的不同思维产生碰撞。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操作以及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经验和即时信息时,指导学生应用、利用数学知识,验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使其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与人们生活、生产和科学发展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把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使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陈兰.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教育科研.2008年第9期.
[2]启明星.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高炜森(1980-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李小艳(1980- ),女,河北迁安人,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河北 唐山 063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85-02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大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并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强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目前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这就要求各高校通过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气氛日趋浓厚,科技创新活动名目繁多,如火如荼,涉及各个学科和领域,比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大胆尝试,努力创新,积极提出自己的创意,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冷静思考一下,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创新实践体系不健全。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一般很难设立专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构,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常常由多个部门分别负责,这就非常容易造成由于部门间的协调不力,导致学校可以利用的有限实验资源浪费,甚至创新活动的半途而废。另外,目前高校的教学中许多仍然是理论环节大于实践环节,学生缺少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2.创新活动中学生自身的问题。第一,相对于大学生的总数来说,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人数相对偏少,并且许多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不少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就后退了,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第二,一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有捷径,长期研究费时费力,缺乏进行创新的态度和严谨的学术作风,不愿脚踏实地,潜心研究,这也是学生中常有的一种错误倾向;第三,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缺乏礼让合作的态度,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缺乏团队精神;第四,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搞创新实践活动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认为大学最主要的事就是学习,不应该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指导教师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中的精力不足。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指导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打消学生半途而废的念头。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有的学校师生比甚至在1︰30以下,再加上职称评定的科研要求越来越高,致使教师投入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精力明显不足。学生虽然有很好的创意,鉴于许多教师的知识能力有限、实验器材不足以及相互协调能力不够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实现自己的设想。
4.学校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不够,活动进展缓慢。由于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质,并且有耗费了物资而没能取得成果的可能,这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全国目前的整体状况就是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如“985”“211”大学发展形势较好,而在一般性的大学中则开展较为缓慢。
二、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1.明确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并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过程,而应融入学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与文化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交叉互融、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中全面推行“三学期制”的改革,并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学期制”的实施能够优化整体课程体系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协调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学生和教师在短学期内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中来,大大提高了创新实践的效果。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引导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渠道。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授课教师要通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渗透科技创新理论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学校需要求各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明确学生培养的思路,一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的教学重心,文科学生学习掌握资料检索方法以及学校网络图书馆的使用,学会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汇总各种资料和数据;而理工科学生则着重培养掌握各种研发工具的使用,如VB语言、高级编程语言以及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的使用等。三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以及各类创新活动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教学重心,在于指导学生将具备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应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设计的创作中去,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3.将各类实验室作为校内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实践教学是当今大学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则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根据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给广大同学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我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用于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我校经管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学院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除此之外,我校还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这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都会参与到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去,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由清华大学1996年率先在全国进行,旨在促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民生,更充分地融入社会。我校参加的近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近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3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金奖)6项,国家二等奖(银奖)9项,国家三等奖(铜奖)21项。截至目前,共有19个学院参加到“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省奖及以上奖励的参赛学生达到了914人次,共有218名指导教师578次参与到了指导工作中。其中47名指导教师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94项,为我校的“挑战杯”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校要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对学生严格管理、积极引导,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1.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党政领导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在统一的领导下,学校的资源将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
2.健全相关的管理文件形成激励机制。健全相关管理文件以规范各部门职责、科技竞赛分类与等级、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学生的奖励办法等。如对获得省级或更高级别竞赛奖项的学生实行创新加分制;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以鼓励教师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师进修、聘级和评优等方面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积极加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来,投入时间和精力实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3.重视过程。创新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态度,并不能太注重创新活动最终结果。鉴于大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课业负担较重,可用于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等原因,要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都能得到很好的成果不太切合实际。尤其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即使学生最后项目研究失败,只要能充分总结经验教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有功利化的倾向,这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4.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不但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还应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目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而在能够提供大量创新实践机会的企业中进行的则比较少。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创新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革,同时也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创新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07-13.
[2]刘薇,王立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3]唐铁军,谢书山,李寅甲.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
[4]徐洪珍,李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9).
关键词:西安工程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 学生能力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的制定与实施,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学计划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宏观框架。专业建设是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计划中的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所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课,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而另一种是由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前一种可以照顾学生的兴趣,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也要有学校的框架性指导。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的是后一种形式。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为基础;已形成材料物理与化学、界面与胶体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业分析四个专业方向;拥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教学和实验人员共19人的稳定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出身是211大学),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一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数十篇SCI科研论文,申报数项专利的显著成绩。七年来学生年就业率平均为90%。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较宽广的应用化学知识、较强的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实验技术及初步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化学工艺生产知识和化工技能,能从事化学、化工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开发与管理、解决一般化工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使学生受到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研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并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2)掌握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科研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3)了解一般化工过程特点及单元操作工业基础知识;具有化工制图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具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5)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图文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能熟练上机操作。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公共基础教育涉及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体育系列、校公共选修课,外语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其中外语系列包括大学英语和自然科学双语课程;自然科学系列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应用等理论和实验课。学科基础教育涉及工程基础系列、技术基础系列、专业基础系列和选修课。工程基础系列包括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及化工(厂)设计、金工实习;技术基础系列包括电工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基础及应用;专业基础系列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专业教育包括界面与胶体化学、材料化学基础、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工程、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与专题等。这个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实施可以达到重基础、宽口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们专业建设这几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反馈途径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但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今后我们要突出品德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着重通过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加强品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能突飞猛进,走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近年来,大家开始侧重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科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的实验教学虽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单一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少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或者说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现状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实验设计能力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教师师资问题制约着实验教学
在小学,首先要保证语数外三门主课的师资;其次要保证音体美三门专业性较强的副课的师资;而科学、思想品德这几门被认为专业性不强的“副课”,50%~70%由主课教师兼职,部分学校专职科学的教师偏少。兼职教师精力有限,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等方面并不是很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这部分教师更关注结果,而不注重探究的过程,更不会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科学教师课程理念没有完全转变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但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完全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课堂中,实验教学往往匆匆而过,实验设计等不到关注。
3.学生实验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
实验设计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过程长环节多。科学学科在小学阶段每周只有2~3课时,一节课留给实验探究环节的时间并不是很多,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时教师为了得到正确结论,不愿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大多时候是模仿做一下算了,得到结论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实验教学经常匆匆而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4.学生缺少实验成功的体验
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成功心理,让学生多点成功的体验,减少失败的负面影响,鼓励进步,增强信心。但目前的教学环境下,部分老师有一种误解,经常要求实验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很难获得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实验设计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提高学生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呢?
二、培养策略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课程观念,明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性,把新的课程观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认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策略一:学会提出问题和确立目标
1.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首先要学会如何通过适当的情景、矛盾的冲突、知识的迁移等形式,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习惯,让学生敢问、愿问、会问,提出的问题有科学性、研究性。
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有了问题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就想设计一个实验来做给大家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
2.目艘馐
实验目标是实验的出发点,也是实验的最终归宿。没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教学成了无本之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后续的猜想与假设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
如,在教学“空气中有什么”时,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把空杯子倒扣在蜡烛上,蜡烛慢慢熄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和今天上课的内容一下子联系不起来,教师可以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有学生说:“把杯子稍微抬高一点,让空气流进去?”还有学生说:“在杯子顶部钻个小孔。”教师可以引导:“你们认为蜡烛燃烧和空气有关吗?空气能帮助蜡烛燃烧吗?空气中到底有什么呢?”这样一来,大家目标就很一致了,学生探究欲望也被激发了。
策略二:学会文本的“学习”和“模仿”
1.解读文本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有着大量的文本信息,同时还有各种插图。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文本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收、吸收、消化与运用。文本信息处理得当,科学课堂如虎添翼。
一、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要想引导学生完成科学实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引导学生课上做好实验必然会盲目,条理不清晰,而且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这样,不仅会耽误时间,也会导致无法按时完成实验,甚至实验的失败,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准备充分,就显得井然有序。如:在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中《研究磁铁》的实验,老师事先准备好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了解磁铁有各种形状,为了本节课研究的需要认识条形、环形、以及马蹄形磁铁。然后,为研究"磁铁能吸铁、磁性能传递 、不同部位磁力不同"的性质,先用一块磁铁;在研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时需要两块磁铁,老师给各小组用两个信封装好,事先安排小组长负责适时发放,不同的环节用不同的材料,这样能保证学生不但爱惜材料,而且研究的实效也高。
二、 激趣,使学生充满激情
在科学的教学中,老师应该运用科学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趣。同时,教师本身应该拥有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因此,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要新颖,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兴趣浓厚教师才能很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例如《研究磁铁》我是这样导入的: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魔术,想看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
请看:老师把一串曲别针放在这只手上,掉了;再把它放在另一只手上,没有掉,这是为什么呢?猜猜看。"
学生兴趣立即提上来了,一下子就猜到了老师的手里握着磁铁曲别针才没掉下来。这样就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是为了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所以,为了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规范操作,实验操作不仅要注意程序,而且要注意动作规范化,切记随意性的动作,只有对操作规范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要做好实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是很必要的。 如:我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研究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是这样过渡的: 你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也都有一块橡皮泥和一个盛着水的水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使橡皮泥由沉变浮,而且就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不借助其它材料。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想好了,就开始交流、汇报。紧接着就根据自己小组的想法,动手实践实践看看你们的想法行不行?我又提了三点要求: 1、小组同学一起做;2、就利用老师给的器材,不借助其它任何东西; 3、保持桌面整洁、干净。要求明确了,学生就边玩边动手实践,在玩中体验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能使橡皮泥由沉变浮。
"做"与"玩"是科学课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实验方案,准备好学生实践操作的材料,实验用具、实验器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去探究。学生做,教师看,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科学课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我认为科学课的主要亮点就是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探索出新知识。科学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如教五年级科学课上册《研究磁铁》一课,利用一块磁铁研究完磁铁能吸铁、磁性能传递 、不同部位磁力不同之后,需要用两块来研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时候,我出示磁极相互作用的实验要求:(屏幕出示实验要求)1、把两块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支圆形铅笔上,分别用一块磁铁的S 极去接近另一块磁铁的S 极和N极。2、用这块磁铁的N极去接近另一块磁铁的S 极和N极,观察并记录下你的发现。3、小组讨论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附:磁极相互作用的实验记录单】
"磁极相互作用"实验记录单
磁极靠近 观察到的现象
S 极与S 极
N极与N极
S 极与N极
几何这一概念,能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进行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它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掌握几何的这一概念就是培养学生拥有空间观念的一个基本条件。课程改革后,要求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渗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在开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空间的概念不易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因此,最有效的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观察实物,由此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变为直观的事物。以四年级的观察图形教学为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正方体的典型摆放方
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五个正方体,要求学生在从正面看,性状不变的前提下,对第五个正方体进行摆放,这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想象,而是用了实际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这样学生的记忆就能够更加清晰,而且还能够为将来的空间想象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
二、对学生进行画图训练,锻炼他们坚实的画图能力
因为小学生对抽象的空间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所以让他们很好地掌握纸张上的立体图形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让他们先练习画平面图,再化立体图形,熟练之后,在立体图的不同方向上画上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解和组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在转化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转换是指代数和空间之间的转换。例如,在一年级认识数课程当中的“数一数”这一课,老师可以准备黄豆和花生之类的道具,让学生抓一把黄豆,猜一猜会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一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识数,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间接地了解了空间的概念。在略高一点的年级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认识基本的规则图形课程为例,老师先从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教授,其后在教授他们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形拼搭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边相等”的原则,也为他们今后学习对称、旋转以及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做了良好的铺垫。
由此可见,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对其进行画图的训练,从而让其借助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学习是一种快乐,创新是一种享受。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效性,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重知识的创新上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有效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它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学习科学也必须以兴趣作基础,才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
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式,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自然的浓厚兴趣。提倡学生置疑问难,还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新人。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教师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
二、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就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下降。人才内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创造实践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在课堂实施激励性评价,敢于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地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激励性评论。要培养学生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实践,让学生自己放手操作
教师在一边引导,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自主实践,让学生自己放手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实践既能按要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地得出实验结论,效果极其明显。学生通过自主实践,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不论是酒精灯的使用,还是给试管加热,学生都从害怕到操作自如了。学生的感官更加清晰了,想象更加活跃了,记忆也更加牢固了。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从事小学教师、培训学校教师等工作。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约68篇,童话寓言约66篇,儿童散文约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约92篇,儿童科普文艺约19篇。上述作品约占小学语文课文总数的80%以上。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儿童文学教学和讲授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为学生走上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广泛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相关理论知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图画书儿童影视文学等。该课程理论知识涵盖较广,且有一定深度,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可观看儿童文学相关视频,观看儿歌表演视频,直观了解儿歌内容和形式;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欣赏优秀儿童诗作;观看儿童戏剧视频,形象具体地感受儿童戏剧的魅力等等。采用表演等形式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提高学生鉴赏、分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唯一办法就是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必须在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的同时,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为激励学生阅读并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可采用读书交流分享会的形式。结合儿童文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作品,选取张天冀《大林和小林》、叶圣陶《稻草人》、洪汛涛《神笔马良》、郑渊洁《皮皮鲁传》、严文井《严文井童话选》、柯洛迪(意)《木偶奇遇记》、伊索(希腊)《伊索寓言》、黑柳彻子(日)《窗边的小豆豆》、刘易斯(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法布尔(法)《昆虫记》等中外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写一部书的读书心得,也可写多部书的读书心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从教工作极有好处。
二.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讲授和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结合具体理论知识讲授,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儿歌创编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四章儿歌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创编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儿歌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下达儿歌创编表演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五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歌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創编五首儿歌,五首儿歌其中两首为拼音、识字教学服务,另外三首必须表现卫生、环保、文明礼貌这三个主题。儿歌创编内容与小学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儿歌形式自主决定,可以从摇篮曲、数数歌、游戏歌、问答歌、谜语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等形式中根据内容自主选择。表演的要求包括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歌表演,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歌表演。可以通过钢琴伴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儿歌。五首儿歌中必须有一首儿歌表演同时,要配合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弹琴、唱歌、跳舞、课件制作、绘画等职业技能融入儿歌创编表演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儿歌创编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既培养学生的儿歌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电脑应用能力、舞台设计能力等,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自己创编表演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儿童诗朗诵
根据教材内容,第五章儿童诗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童诗朗诵的教学模式。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儿童诗具有真率高洁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精粹流畅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而儿童诗的这些特征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学习儿童诗朗诵技巧。然后教师下达儿童诗朗诵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5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童诗朗诵。选材要求,可自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儿童诗歌也可以自己创编儿童诗(200字以上)。要求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儿童诗,就是要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通过选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朗诵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语句流畅自然,能展现诗歌的音乐美,抒发真挚情感。对朗诵的要求也是符合对小学教师语言表现力的要求。做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必须具备有感情地朗读、朗诵文学作品的能力。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童诗朗诵,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童诗朗诵。具体朗诵形式不限,也可以辅以唱歌、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儿童诗朗诵。
儿童诗朗诵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十分贴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儿童诗朗诵不仅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创新表演形式的要求也加强了学生PPT制作、唱歌、跳舞、表演等职业技能训练。而除了做为表演者学生能力得到舞台展示的锻炼,作为观众也能力在观看儿童诗朗诵的同时,增加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欣赏和了解。
(三)讲故事训练
根据教材内容,第八章儿童故事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6一12岁。只有生动有趣地讲解,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观看儿童故事视频,学习掌握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讲故事。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选材,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儿童故事(600字左右)。人员要求,3人一组,分工合作。表演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流畅,声情并貌、表现力强。形式要求,必须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PPT等)辅助讲故事,必须制作头饰、服装、道具等辅助表演。
讲故事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准备故事,制作头饰、道具,制作PPT等,训练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儿童剧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六章童话和第十一章儿童戏剧,我们采用儿童剧表演的教学模式。儿童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是一种融合了文学、语言、美术、舞蹈、音乐、服装、灯光等其他各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艺术。儿童戏剧的学了欣赏儿童戏剧剧本外,就是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掌握儿童戏剧的特征及对儿童的意义。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上网观看优秀儿童戏剧《马兰花》。课上教师根据童话剧《马兰花》讲解儿童戏剧的特征及表演的具体要求。一部完整的儿童剧表演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我们给学生五周的准备排练时间,并制定排练计划,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一周自由组队,选举队长,確定组名。第二周选定剧目,创编改编剧本。第三周确定人员分工。第四、五周儿童剧排练。第六、七周汇报表演。教师按排练计划检查学生的排练进度。第一周学生将分组情况上报课代表同学,教师授权课代表为云班课助教,课代表同学通过蓝墨云班将儿童剧表演小组分好,并标注组名,备注队长。第二周,学生选定并修改完剧本,将剧本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三周,学生将人员分工名单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四、五周学生上传排练照片,以监督学生排练进程。
儿童剧表演具体要求,人员要求13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组名。剧本要求选材范围童话剧、课本剧(小学到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字数3500-4000字。表演要求脱稿表演,声情并茂;运用多媒体(PPT、视频、音频)辅助儿童剧表演;服装、道具、配乐等可根据剧情、人物自行准备;排练时需练习上场、下场,台上走位,避免背台;表演要熟练、连贯性强;充分发挥想象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唱歌、跳舞、互动等)。
儿童剧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是学生需要看重准备的内容。剧本的搜集、整理、修改、创编,锻炼了学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儿童剧的排练、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准备,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每组十几个人的统筹安排,协同配合,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国外研究学者早已提出:“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考查方式是理论加实践。即卷面理论知识考试60%+平时实践能力训练40%=期末总成绩。我们把实践训练教学中开展的儿歌创编表演、儿童诗朗诵、讲故事、儿童剧表演全部量化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具体项目成绩所占比重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儿歌创编表演25%+儿童诗朗诵25%+讲故事20%+儿童剧30%。教学评价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课程实践训练的全部内容,不仅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更激励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