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决策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经济决策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经济决策方法

篇(1)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各个经营环节的决策,这些决策都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来展开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人员的组织、物料供应、市场开发等方面。如何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尤为重要,这些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以及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企业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决策是否科学准确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实践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决策水平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有利条件下,由于决策错误造成失败;在不利条件下,由于决策正确,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得到成功。由此可见,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经营行为和管理活动。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 。

一、经营决策分析的常用技术方法

企业常用的经营决策分析方法有两大类: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直接利用那些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专家,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定性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经验决策法。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决策方法,由于它简便易行,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中,仍然经常使用。特别是对那些业务熟悉、工作内容变化不大的专家,往往可以凭经验做出决策,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德尔菲法。它的核心组织形式是:不把专家召集在一起开会讨论,而是发函请一些专家对一定的问题提出看法和意见。收到专家们回答的意见后加以整理分析,再分寄给专家们继续征求意见。如此重复多次,直到意见比较集中为止,以据此做出决策。这种方法可以使专家们毫无顾虑,各抒己见,同时又能把较好的意见逐步集中起来。

3.头脑风暴法。这是邀集专家,针对确定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寻找新观念,找出新建议。其特点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保证大家相互启迪,在头脑中掀起思考的风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大量的有效的设想。

4.集体意见法。这种方法是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以形成一种意见或建议。与会者发表的各种看法,其他人可以参加分析、评价,或提出不同看法,彼此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二)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定量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确定型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结果都是明确的、肯定的。一般根据已知条件,直接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值,进行比较,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等。

2.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一般先预计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估计可能出现的概率。然后根据决策目的提出各种决策方案,并按每个方案计算出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的损益值。最后分别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进行比较,择优选用。具体方法有两种:决策树法和决策表法等。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未来事件的条件,即自然状态发生概率不能肯定情况下的决策。这种决策是决策人凭着自己的态度和判断力,按照一定的法则去选择方案,不同决策人可能选出不同的最佳方案,并得到不同的结果,故称为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选择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二、经营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

企业经营决策包括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和战略性决策两方面,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就是企业经营没有重大调整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包括企业生产的产、供销等方面。战略性决策就是企业经营发生重大调整所采取的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

(一)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就是为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要求企业生产能够高效运行并且可控。经营管理决策由于各个方面的数据在经营过程中都有所掌握,并且数据的准确度相对真实,在做这方面的决策分析时要尽量用定量决策分析的方法,从而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1、生产活动的决策分析:企业的生产不是产量越多越好,产品销不出去产成品就会占压资金使企业经营不畅,最合理的产量就是以销量定产量,但是不能低于盈亏平衡产量。这里就用到了定量决策分析的确定性分析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确定合理的产量范围和合理的盈利区间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盈亏平衡分析不仅可决策企业的合理生产利用率,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找出企业节能增效的关键点,包括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节约和浪费,通过这些控制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2、企业原材料供应的决策:企业原材料应区分管理的重点要着重管理好用量大的原材料的进货渠道和周转周期,确定这些方案就需要运用确定性决策的差量分析法找出最优的方案,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销售决策:销售的决策关键是企业生产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开展市场营销的前提就是了解产品市场的需求量,通过定量确定性决策来预测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有了这一数据企业就可以有计划和有针对新开展市场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产品销量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所以在涉及到战略性决策时,要综合运用经营决策的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在企业要进行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时,要把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运用。战略性决策首先要做好项目前期的考察、调研、分析工作,这一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定性决策分析的方法,要把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集体意见法灵活运用综合考虑,用最恰当的方法决策不同的重大事项方案,在以上战略性决策中对涉及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决策时要侧重运用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在涉及到项目投资决策时要侧重运用头脑风暴法。定性决策方法的综合运用应掌握运用集体意见法来对决策进行归纳和总结,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企业战略性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其次就是运用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对决策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论证,对于基础数据可以进行准确预测的要应用确定性决策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方案的经济效益和期望值的准确计算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企业目前战略性决策的确定性决策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有总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这些指标的计算是基于预测的基础数据没有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得出的,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那就要对方案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对可以预测因素发生概率的就要进行风险性分析,概率无法预测的用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要运用定性决策的方法来预测方案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从而使定量的数据更为准确和可以信赖,保证决策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企业能够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取胜。

决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存在,准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市场,可以推动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尤其是在竞争与日俱增的今天,公司决策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适时做出适当准确的经营决策,已经成为决定公司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向祖庚.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篇(2)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逐渐进入到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这样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提出科学的、合理的营销决策成了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国外很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营销决策蕴含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使得企业的营销决策更为有效。

一、企业营销决策支持的现状

决策支持的系统是在决策支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决策支持的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该系统无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无法深入分析历史数据会导致企业很难预测出数据发展的大致趋势,不利于企业提出科学的营销决策。另外,该系统在数据集成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因为该系统一般是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针对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它无法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测,也无法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而且企业的领导者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很少会结合经过采集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相关数据,他们往往会将数据作为参考,如某些期刊中提到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的可信度并没有保障,所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的营销决策也很难保证其科学性与有效性。决策支持的系统所具有的局限性还体现在该系统只分析大的数据,不对一些细节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够全面,必然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从而难以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二、网络经济时代营销决策支持方法新技术探究

从表面上看,决策支持方法并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实际上,营销决策支持方法是好是坏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今处于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地拓展市场,而掌握大量的信息是拓展市场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获得大量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的信息逐渐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是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要获得具备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大量信息,就需要处理好营销决策支持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数据仓库

数据库是以往营销决策支持的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据仓库则是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它在数据分析和加大客户范围两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从定义上看,数据仓库与数据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可以用来满足用户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方面的需求。数据仓库具有很大的储存量,能够同时存储大量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它还能够及时的更新数据,并保持数据的稳定性,这是数据仓库最大的优势。借助于最新的科学技术,数据仓库可以使得各个小数据库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但由于各个小数据库会相互抽取对方的信息,所以数据库内的很多信息会存在重复的现象,这会导致用户难以准确判断出信息是真是假,也无法根据其所提供的信息制定出科学的营销决策,这一点还有待加强。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建立数据仓库并不是为了取代原来的数据库,而是对传统的数据库进行提升和完善,所以在结构上,数据仓库与原来的数据库是一样的。

(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后,科学家们就开始不断研究和尝试来试图实现将人与计算机进行有效结合的目标,以便对数据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从而满足企业领导者在处理信息以及提供有效决策支持方面提出的高要求。1993年,E.F.Codd创立了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将数据以多维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事物的维数越多,越有利于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往决策支持的系统为用户提供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只有两维,不利于用户对其进行理解和运用。建立数据仓库可以有效共享数据资源,并保持数据一致,为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共享处理结果,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便利。(三)数据挖掘技术新型的决策支持的系统具有数据挖掘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充分挖掘出隐藏在数据库当中的所有信息,并能够充分挖掘出数据之间隐含的联系,从而将价值最高的信息提取出来。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对传统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的结果预测出信息发展的大致趋势,以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预测出市场未来的走向。所以说,预测性和实用性是数据挖掘技术两个最大的特点。在运用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需要先选择数据,将一些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挑选出来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加工,然后再将结果提供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从而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营销决策方案。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为了拓展市场,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处理,从而为制定科学的营销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应创建数据仓库,充分运用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来提高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效率,并将信息转化为多维的概念图,以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信息,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营销决策方案,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发展,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理论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自然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问题,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交通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历史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经济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研究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分析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规律,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现代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问题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目前,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理学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篇(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日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逐渐融入市场竞争大环境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经济预测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经济预测概述

(一)经济预测的概念。所谓的经济预测,就是分析未来一定时间内经济情况,进行经济预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未来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对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经济预测并不是凭空猜测或经验臆断,而是通过科学的预测理论,并结合先进的预测方法,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经济活动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客观评价。

(二)经济预测种类。一般来说,根据经济预测的范围,能够将其分为企业经济预测、国民经济预测以及世界经济预测三类;而根据经济预测的时效性,又可以将其分为长期经济预测、中期经济预测以及短期经济预测;同时,根据经济预测的性质,还可以将其分为量的预测以及质的预测。只要求对预测事物有概括性的了解,描述其变化趋势,判断它出现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采用质的预测。从一些经济指标的已知值推算另一些指标的未来值,进而说明达到这些数值的概率,就采用量的预测。其中,预测的变量数值表现为单一数值,称为点值预测;预测的变量数值有一个幅度,处于上限和下限的区间之内,称为区间预测。

(三)经济预测的重要性。经济预测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经济预测能够提高企业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经济活动决策时,需要事先对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市场行业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另外,通过有效的经济预测,能够保证企业经济决策的预见性,增强企业经济决策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有效的经济计划,因此确保经济计划的有效性、合理性是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只有经过准确的经济预测,掌握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现状,才能避免企业经济计划与企业实际经营脱节。同时,通过经济预测工作,能够避免经济计划编制与执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经济计划执行能力。

3、经济预测工作,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抢先一步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中企业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先人一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二、经济预测具体的方法

基于经济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实施经济预测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预测的对象,还需要能够准确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各项数据,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同时,只有熟练掌握经济预测相关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有较深的了解,才能确保选择的经济预测方法适用、合理。我国国有企业经济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经验判断预测法。该预测方法就是通过对相关专家的咨询或大量的调查,以经验判断为主,预测企业经济变化的趋势。这种预测方法相对简单,同时数据收集工作量也相对较小;缺点在于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升,一般适用于对预测结果要求低的企业经济活动。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对来年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分析过程中,通过财务部门相关领导,同时给予对行业相关专家的咨询,收集同行业相关的资料,对行业经济形势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企业来年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因果关系预测法。所谓的因果关系预测法指的是根据相关事务发展中存在的关系,构建数学分析模型,进而实施经济预测,因此也将这种预测方法称为相关分析预测法。该预测方法有点在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预测是通过原因一步步推导而出,预测的精确度很高,进行因果关系预测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数叠加法以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三)时间序列预测法。所谓的时间序列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实践顺序进行排列,并能够反映一定现象的数据统计结果。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都充斥着时间序列,包括年产量(按年排列)、企业销量(按月、按季度、按年等)。而时间序列预测法就是根据时间序列内容以及变化趋势,沿着其发展方向进行延伸,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该经济预测方法过程中结合了企业实际的经济数据以及大量的实际序列,所以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某国有造纸厂,在扩大厂区前,为了保证厂区扩建的规模与建设资金,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年销量等资料,认真分析厂区经济活动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利用有效的计算方法,推算出未来几年的行业需求量以及厂区生产销量等,为厂区扩建提供宝贵的意见。

三、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但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局限性存在。这就需要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另外,企业经济预测需要将量的预测与质的预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定性预测,以定量预测为主要的预测手段,提高企业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国有企业经济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企业经济预测工作进行中,需要分析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确定预测的对象以及影响预测对象的因素,并确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选定预测目标、预测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反复的分析,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具体经济预测工作提供依据,保证经济预测的准确性。

(二)认真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工作。在企业进行经济预测的过程中,实质上经济预测模型反映的是一个抽象的对应关系,其中含有大量未知的参数,只有将这些未知的参数进行确定,才能确保经济预测模型发挥其预测作用。而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其实就是确定预测模型中抽象参数的过程。

(三)企业需要召开经济预测会议,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企业人员的潜力,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四)分析预测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获得一个预测结果后,需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该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并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预测结果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只有加强经济管理,而经济预测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前提,是企业经济决策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企业进行经济预测,首先需要确定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充分地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对预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不断地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贺林民.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视野,2014.26.7.

篇(5)

会计即用观察、计算、分类、总结等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反映、预算、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服务的工作。会计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会计预算、核算工作中始终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一是它面对的是全部经济活动,并且是对经济活动完整、系统的计算与记录。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反映、监督经济活动,其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会计必然会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这个内在的关联就是:会计职能是为经济效益提高而服务的;会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企业会计职能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体现出来,换而言之,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科学管理中,会计要立足于会计基础性工作,分析、预测企业经济前景,进而参与企业经济决策与管理,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中可知,会计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经济活动数量、数据,它更侧重于通过数字和数量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将企业劳动消耗、劳动成果、经济利益联系起来,通过对几者关系的对比、考核,从而找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衡量企业经济决策是否合理,进而完善企业经营决策。

二、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一)正确提供经济效益状况反映数据

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除了登记会计账簿、填制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外,还有记账、算账、报账,通过会计工作等。通过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近视记录,企业可以系统、全面了解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如企业资金流走向、成本效益、经济利润、税金等,了解企业经济效益高低,进而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以这些信息为参考依据,调整经营决策、管理思路,加强经营管理,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因此,可以说,会计提供正确数据,可以为经济效益提高提供根本保证。

(二)经济效益提高的推动力量

现在会计不仅要有事后记录、反映功能,还要能通过信息分析、综合比较,科学预测企业经济前景,能动为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全面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会计分析可以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帮助。因为合理分析、评价经济效果的重要目的是结合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指标体系进行评测、考察,然后为企业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步伐调节加油助力。在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经济工作中心的今天,科学的会计管理,能有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三)责任会计的积极作用

企业生产大计和效益使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职工身上。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需要广大职工发挥工作积极性,也需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为其铺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是责任会计制度,在责任会计制基础上,企业会对各部门、单位、个人的生产责任做出指标性规定、科学安排。然后,在企业产出中,还会对责任指标执行情况进行逐级考核,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将责任者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其物质利益直接挂钩,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调动责任者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参与经济决策,服务经济效益

企业工作涉及的内容不但有企业物化劳动耗损、企业资金占用和周转情况、企业销售成绩和财务结果,还包括企业现金流量、企业偿债能力等。总之,会计工作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参与到企业经济决策中去,为企业经营目标预测、经营决策、效益分配提供参考,为企业宏观、微观经济效益服务。此外,会计还具有监督职能,利用详实、全面的会计信息,会计可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规范、监督,进而提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如何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一)规范单位经济工作秩序,整顿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时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根本所在,也是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要想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综合结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企业首先要真规范内部经济工作秩序,整顿好会计基础工作。具体来说,企业首先要重视经济法规的制度效应,完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归企业出工、进料、领料、消耗、操作、成本进行制度规范,杜绝出工考勤松懈、进料无验收、消耗无定额、操作不规范、优劣不奖惩、经济责任不清等现象,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整顿会计基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会计法规宣传,使会计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做好会计基础性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发展需求,也是国家经济法规的要求;开展会计培训,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知识、实务操作能力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企业应在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利用企业网络学习平台、会计函校学习、组织培训、进修学习、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会计人员培训、教育工作,以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创建会计验收机制。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在部门领导、生产组组长、会计带头下创建企业会计验收机制,规范企业生产验收标准,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打分、监督,如实记录企业原料订购、分配、燃料、动力和工具消耗、工时定额等状况,由每个会计对自己负责的考核项目进行管理、验收,以保证会计规范化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质量。

(二)强化会计管理职能和功效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形势、国家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环境的改革对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就无法找到切入点。如何利用统计调查,发挥企业经济统计在微观经济中的职能作用,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现代企业着重考虑的问题。

企业经济统计是通过各部门的客观需求而制定的。企业经济统计所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工业企业中,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日常事务上的统计工作,包括周结、月结的统计工作,大到企业内部财务上的统计工作,小到企业内部职工薪水的发放工作;对服务行业而言,统计调查研究工作对市场的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计调查出来的结果对决策者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的基本现状

1.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演变过程和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统计工作是单纯的信息汇总和日常基本的数据统计整理工作,统计的工作的重点是单纯为上级机关、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统计资料。但国家经济和相应的体制改革需要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成为了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企业中,企业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经济活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它一改改革开放以前那墨守成规的做法,在理论丰富的基础上加强对实践工作的强化,使统计工作的职能和作用发生了重要性的转变,由单一的搜集职能转变为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2.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中的管理现状剖析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统计行业遭到冷遇。企业内部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厂领导班子不设总统计师,企业甚至没有统计人员,而由财务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代职,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很难发挥,这直接影响着企业高速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建立统计管理机制,全方位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努力开拓服务领域,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提供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市场信息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状况信息,制定出科学的分析报告,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赢得效益,进而为企业经济统计开辟广阔的战场。

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功能和作用

1.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功能

(1)企业经济统计信息是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统计工作是利用统计指标和调查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汇总和分析的总称。通过统计功能,企业不仅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而且还能搜集其竞争对手和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外部市场环境的信息,这些都是给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信息的最佳途径。

(2)企业经济统计预测是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方式对未来形势的推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供应者根据市场需求量来提品产量或其他服务类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和分析,为企业提供“未雨绸缪”的市场判断。

(3)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利的经营保障

企业经济统计分析既是制定计划的前提条件和依据,又可以侦查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动向。它能及时检查计划执行决策的进展情况并在出现问题时提出调整的方案,对工作中出现的统计执行差距进行分析,也是对执行人员进行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

(4)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是衡量企业决策质量的标准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决策是否准确完全可以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来验证和分析,统计出来的结果作为新的反馈统计数据,可进一步促进企业决策准确度。

①企业生产决策离不开统计

企业想要迅速发展,实现其经营目标,是根据市场的需求量以及顾客的购买力等众多因素决定的,那么这些数据就需要通过科学的办法来进行系统的统计来设计企业营销策略。

②企业产品决策离不开统计

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运用统计方法来判断什么样的产品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并制定出该产品的市场策划过程。产品决策对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③企业销售决策离不开统计

企业通过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对本单位的内部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同时加强对其市场竞争对手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出本单位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的优劣势。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单位的销售决策。

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项目、资源配置、资产的重组、公司上市等一切与经济有关的活动都离不开统计数据。

2.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

(1)不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企业的统计工作都是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高度地监管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和产生的结果都是由统计指标反映出来的,这些指标的进展情况通过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来查找出对指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使企业充分了解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基本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找出原因和分清责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亦是监管企业是否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工具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贯彻国家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违法乱纪行为,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同时,企业应当及时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上的优惠待遇进行经营规划,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经营“事半功倍”。另外,企业应当加强职工的法律意识,定期对职工进行专业上和思想上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切实强化其职业道德建设,让职工全面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引导职工认知自我实现的价值和成就感,培养职工自我约束性,促进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3)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能加强经济核算,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追求的核心目标就是经济效益,即利润。没有盈利,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对一个企业而言,通过统计信息数据,加强经济核算,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费用,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是完成经营目标有序进行的保障。企业应当强化统计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的统计制度,成立统计队伍,发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作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克勤. 统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995,(04) .

[2]李富云. 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统计管理初探[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02) .

篇(7)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柔性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各类劳动者当中,知识型人才的招收比例越来越大,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的原则已是必然的趋势。现代企业采用柔性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达到最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强柔性管理在企业当中的运用,使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柔性管理的理念

柔性管理是一种强调灵敏和弹性、跳跃与变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方式旨在挖掘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之刚性管理的方式,柔性管理是一种更加注重平等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员工能感受到更加平和的管理气氛,能提高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可以促进各个部门及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现代企业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提升企业员工的创造性

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能让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使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充分提高,让员工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此外,柔性管理的实施还能发掘员工自身潜在的创造能力,使员工在工作当中将自己的创造能力进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价值。

2.激发企业员工工作激情,提高企业决策质量

在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中,常用的刚性管理方式在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面一般采用以物质为主的激励方式,这样的激励方式忽视了企业员工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不仅加大了企业对经济管理的金钱投入,而且收效甚微。而柔性的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在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当中不仅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激励,也更加重视企业员工自身精神上的需求,丰富了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柔性化管理方式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当中的重要性,这种科学的方式建立出了一种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二者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员激励方式,能有效完成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极大地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激情,并且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的情感感受和物质需求,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益,加强了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实现了有效控制企业经济的目标。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还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质量。柔性管理方式在企业当中可以使企业员工发挥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表对企业决策的看法和意见,优化企业决策。当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刚性管理制度减少时,柔性管理的制度就会相应增加,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信息传递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柔性管理方式在企业经济管理当中的运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让企业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参与决策,使企业信息得到全面共享,企业决策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3.增强企业竞争力度,适应时代的发展

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也能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先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的大环境当中,现代企业需要采取柔性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使企业能高速发展,还要调整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柔性管理方式在企业经济管理当中的运用能让企业更加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新的信息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现展的主流。然而这种极其需要创造力才能维持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现代企业在内部的经济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才能开发企业员工的高新信息技术思想,给员工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其适应时展的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度也变得更大,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柔性管理的方法能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中的创造性,也能加强各个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意识,让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柔性管理还能为企业文化的发展和价值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文化的建设作出贡献,维持现代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因此,柔性管理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也越来越广泛。

作者:梁晨 徐晴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国家审计署在《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因此,正确认识和搞好经济效益审计就成为目前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未来,它强调了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改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跨国集团等等,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既相对独立,又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来开展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第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它从财务会计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和决策等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既重视事后审计,还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处于改革阶段,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和合规,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达到让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目的,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主要有:

第一,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经济效益,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才是真正的效益。

第二,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将企业的各种实际指标值与计划、预算、定额相比较,并进行分析、评价,以此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这类标准的内容繁多,既包括国家下达的指标、计划、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也包括本单位制定的各种详细的计划、指标、定额等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

第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四,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如某企业虽然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和定额,但却大大低于国内先进水平,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高,尚有潜力可以挖掘。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第五,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实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五、内审部门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经营预算的审计。主要是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可行,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如何。

第二,资金运用的效益审计。围绕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效益评价,考核资产经营和业绩等的效率和效果。揭示其中存在的立项不科学、决策失误、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

第三,组织管理的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机能进行审计,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并切实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经营决策的审计。内审部门没有经营决策权,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挥其监督评价经营决策可行性和合理性的作用。如在决策前对经济指标的计算及其结果进行验证;在决策中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和评价,为确定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第六,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建设项目成本核算进行审计和评价,以及对项目造价进行审计,控制造价。

六、如何评价企业经济效益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第二,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第三,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七、如何做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是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法、经济预测方法等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企业管理、运筹学、投资学、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有专业审计人员参加外,还要吸收工程技术、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行专家参加。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实际操作难度更大,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需要搜集的资料更为全面。在审计报告中着重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篇(9)

一、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优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大幅下滑,国内外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降,这就导致全球的生产过剩,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销售,对企业的生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国内都出现了这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企业加大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为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机会。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管理相对较差的企业就更显现在管理方面的弊端,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困难时期,企业对经济的管理要有所创新,加大管理力度,实现资源集约型的经济方式,努力为企业创造效益,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后金融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一)加强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做出科学的规划。

如今,我国的企业要求以价值来衡量本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科学的管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环境下,企业生产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控,使我国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提高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的高效性,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

(二)增强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管理。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在资金的调配和应用方面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企业的各项管理与经济管理有着密切联系。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是有很大关系的,增强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要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要有严格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好的经济环境下,才能对各项管理有所帮助,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

(三)重视企业的财务指标。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有很多指标,通过指标就能判断出公司的现状,其中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如今,我国的很多企业经济管理的决策权在于企业高层领导,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在每一个月份、季度和年度财务报告中清晰的反映出来,在每个月份、季度和年度相应制定有企业经济管理目标,企业的决策者要根据相应的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的实力,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下一个目标,有效的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引导,提高企业的效益。

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有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也需要根据市场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必须做好经济管理观念和方法的调整,深入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领导者和员工的管理理念,领导者做好战略发展策略,员工提高管理意识,企业的决策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目标和方针,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领导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具有前瞻性,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工作特点,重视企业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为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提出创新经营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在经营策略方面的创新,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为企业建立柔性化、虚拟化的经营组织结构,增加企业管理空间,增加企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创新企业经营策略要从企业的品牌入手,通过经营联盟进行企业创新。所谓的经营联盟是指在企业中建立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经营联盟;品牌创新是指企业必须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大的市场份额。建立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经营策略,通过品牌的力量为企业产品做广告能为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三)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机制。

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要提高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帮助企业合理的规避风险,对风险做出有效的对策。企业领导必须要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认真处理好每一环节的收入和支出。同时企业应该做好政府政策的详细解读,规避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冲突,重视企业领导的廉政工作建设,在企业进行风险规避的过程中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效处理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其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使企业的财务支出有所依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加强对公共财产的使用管理。对企业公共财产的使用要做好科学的部门预算,深入分析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额,提升企业财务预算能力。最后,企业要对财务支出进行严格的约束,财务支出必须有所依据,按照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安排,对资金支出做好控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认真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财务情况分析和存盘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指导。

四、总结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我国的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说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做好企业经济管理上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不仅影响着企业经济的发展,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用来衡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标准,通过制定与企业行政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速企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不仅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国家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

1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对于企业建设来说,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企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也不断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来。科技手段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更能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企业建设的整个进程[2]。为了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将科技建设运用到企业生产中,更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1.1完善企业制度,提升行政管理手段

在企业行政管理中,严格的企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中执行,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企业制度的制定和修改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将企业制度运用在企业的整个运行中,通过对企业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将企业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制度的改进,将企业制度全面推行到企业经济建设中来,这样不仅提升社会经济建设,更是对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企业制度的提升运用到企业经济建设中,不仅能够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景[3]。

1.2提升企业人员素质,建立企业行政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存不仅依赖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更依赖于企业中的人员。为了能够将企业发展得更好,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为了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必须先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首先,加大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上岗,通过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每个企业人员都学习到管理经验,将行政管理运用到企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其次,企业要对人员进行考核制度,业绩考核是检测企业人员是否符合企业要求的一项重要途径,对不合格的企业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和惩罚,这样可以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方向。最后,对企业人员要有运用科技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人员的科技学习能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日常生产中,推动科技在企业中的指引作用[4]。

1.3加强企业决策,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企业决策的根源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对企业未来的战略,将企业决策作为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够改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心态,更能解决企业生产中面临的行业竞争问题。对于企业决策的提出,不仅限于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对企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当正确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企业未来的道路是根据今日的决策而决定的,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一定不能小视。将企业决策作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企业事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创造新的企业前景与良好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5]。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对行政管理不断完善和改革,才能更好地建设企业。企业的决策是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接受企业员工意见,对企业决策进行改革,这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发展对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国家一直以社会建设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现今企业的不断发展促进着国家社会的综合发展。所以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这势必会将企业生产建设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放眼未来,企业发展将决定这个社会的建设,而企业决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管理者,要将企业决策的重心放在企业建设中来。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加完善,企业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提升[6]。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是企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结语

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坚持高效合理性,将企业行政管理运用到企业生产发展的体系中,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更能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企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提升不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目前,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发展企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应当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样,企业的经济才能够稳步提升,社会经济也能得到飞跃。

作者:杨裕平 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春梅.浅谈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方法[J].魅力中国,2012(5):74.

[2]刘廷发.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点[J].甘肃科技,2016(1):163.

[3]丁玉贞.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4(4):97.

上一篇: 资产负债理论 下一篇: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