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53-0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是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对语文的要求很低,被教师和学生误解为是纯粹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情绪不高,课堂氛围较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甚至不会运用。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平台,但不是唯一的平台。语文存在于生活,教师应该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在教学上的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上来看,现在对于教育的评价大体上还是停留在以“分数”论好坏的层面上,那么和分数扯上关系的往往就会走向应试教育,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以及它内在的美感,孩子们的天性也在教学中逐渐地被消磨,创造能力也渐渐淡化,使语文教学变得相对困难,缺乏趣味性,学生厌学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不光要从表面上解决问题,更应该在根本上找原因。好比作文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例如,课文中经常出现对动物的描写,对景观的描绘等,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通常会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去体会并且思考,但老师却忽略了一点,学生的思考与描绘是否贴近生活?或是一味的参照呆板的作文辅导教材?或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的写着驴唇不对马嘴的文章呢?对于这些问题,老师何不让孩子们去生活中细细体会呢?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是否想过朗读也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基于对小学语文现状的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小学语文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做到密不可分?我们以写作为例,如作文题目为《描写你所喜欢的小动物》。仅从题目上来看,就是观察一种小动物,包括它的外貌、生活习性等,在学生的脑海中,身边的小动物无非就是小猫、小狗,不经常看见的动物,学生很容易仅凭想象去描绘它们的特性,而不去认真仔细的观察周边的环境,作为老师,应该带领孩子们到室外去参观学习,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礼物,除了猫、狗,我们身边还生活着很多动物,例如小松鼠、青蛙、蝴蝶、蜗牛、蚂蚁等,学生可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进行写作,内容既充实又详尽,且来源于生活,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绝不能让学生们由于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基质知识,从而视野受到限制,思想受到束缚。应该让孩子们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鼓励学生多去观察身边的实物,哪怕是一株植物、一种自然现象、一个季节等,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将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发现,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其实来源于生活。

三、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我们从咿呀学语到写字、认字,语文充当着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小学语文是我们识字的开始,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没有语文的情况下,任何学科都不能独立存在。其次,在教学上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这些知识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学它?”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生观,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让我们发现语文中的美,学着用美的眼光看世界,从而更好地学会用优美的句子去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最后,实践教学既能满足于教学现状,又能满足社会未来的需求,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及涵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魅力,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教师要切实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通过学习探究以创造独特的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精细设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对实践教学要从根抓起,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2-0053-01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变化识字方式,多鼓励,常巩固,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相信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一、利用丰富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识字教学既是基础,又是重点。作为老师要经常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

1.猜谜识字法。猜谜语,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让学生长知识,开阔眼界,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求知欲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好渠道,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风车迷社栏目就很不错,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让大家认识汉字的字形特点。

2.儿歌法: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故事激趣。写字是一种枯燥的学习,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将使学生不堪重负。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更是抽象乏味,它需要经历一个“儿童化”的过程才能被小学生吸收和掌握。?这样才能一下子就把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课堂焕发光彩。

二、多鼓励,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识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习惯,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1.小学生的识字结果具有实效性。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自己能独立地学习知识,调动学习系统的各个要素,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果。

2.引导小学生们在课内外阅读中识字。在教授了小学生们如何运用识字工具和学习方法来识字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汉字的能力。使他们在欣赏课本的同时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三、激发无意注意,轻松识字

汉字千变万化,却自有它内在的规律。我们不仅教孩子只写一个字,而是要努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和做事没耐性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盎然地识字,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识字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其它所有知识的一个基础。识字教学过程中运用,老师创设一种情景或者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激发了多种情感的体验,燃烧同学们的识字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

1.给字配“画”,创设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合理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山水,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老师通过插图和在黑板上板书,板图,让学生看,读,认识以后,还要要求学生用这些字生发想象组成许多新的词语。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养成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从本课的情境认识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例如,我在教生字“丢”时,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记住“丢”字。我就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学习“丢” ,这样学生也会在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丢”字。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低年级阶段就对学生的这一基础做好夯实工作,这不仅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五、结束语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不管什么时候,我认为必须把学生的识字兴趣放到首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然后再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必须贯彻大语文教育观,积极开发和拓展识字资源,丰富识字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增强整个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67-01

审美的起点很重要,审美教育应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那么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审美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人与生俱来就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目标明确地工作来培养。”也就是说,审美要靠后天培养,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快速性

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思维。由于学校教育使小学生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新问题,逐渐使他的智力和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与成人,无论是家长、老师都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因为小学生人生经验有限,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比较单纯,做任何事情目的性很强,杂念较少。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不会封闭自己,喜欢对外沟通,开放性较强。例如,小学生的情绪大多直接表现在自己的脸上,并且情绪的持续时间短,波动性较大。因此,小学生的情绪我们比较容易把握和了解,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性不强,一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孩子无论是意识还是个性都在快速发展,没有进入平稳而持续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刚要开始形成稳定的习惯和品行,对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非常好的时期。

二、小学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如今使用的小学教材发现,从内容到展现形式都有许多美的元素,例如古诗、古画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美而充满意境的语言、美轮美奂的图像、生动的仿佛就在眼前的形象等都是M行审美教育良好的条件。分析小学语文科目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性,具体如下:首先,从选材上来说主要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伦理亲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等,对宏观审美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现行语文教材非常注重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从形式上求多变,顺应如今小学生发展的需求。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有诗歌、散文、童谣、儿歌等多种形式,并为文章、诗歌等配上小学生喜爱的主题插画。插画的内容遵从小学生审美的需求,将文章主旨隐含于画中,使插画从思想、情感、艺术三个层次上均达到审美的标准。最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整体视觉的美感,无论是从纸质的选择,还是从色彩的搭配上,全套书都考虑了小学生审美的需求。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苏灵扬同志曾说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意义可能胜过中小学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课、美术课”。然而在传统的观念里审美教育应该主要通过艺术学科,例如美术、音乐,导致长期忽视了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的功能。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它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应该真正用到实处。小学语文科目可以说是兼具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的多层次学科。这其中工具性应该是其最表象,而审美性处于工具性和思想性中间,它是从工具性向思想性转变的一个中介。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能力的需要,更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践行课程标准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调动师生审美情感来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的能力,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感受美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享受美的能力,因此从小学教育抓起,从语文教育抓起,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让小学生从起点开始养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篇(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仅格调高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阅读园地。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另外,在经过反复的朗读后,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并内化为其内部知识结构,在锻炼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听、说、写的水平。然而在小学阶段,许多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时往往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听、说、写”三个方面上下工夫。其中,最受偏重的是“写”的训练,其他方面的训练很容易被忽视,而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小学的语文教科书收录了许多文字优美,描写细致,通俗易懂的文章,如《观潮》《奇怪的大石头》《钓鱼的启示》《火烧云》等。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读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录音,声情并茂地用声音再现情境,带领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通过想象认识到文章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认识到文章中环境美,感受自然的美丽。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就会浮现在学生脑海。“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例如《观潮》一文,文中有一段“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在示范性朗读后,可以组织学生齐声朗读,纠正他们在朗读中的错误节奏,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心中感悟到潮来了的情景是怎么样的,从而让学生感到这确实是“天下奇观”!教师在赏析作者倾注在字里行间的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后,应当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抑扬顿挫的朗读中,用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如此一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让学生领略到文章的自然美,激发他们喜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另外,文章的自然美能通过朗读再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并从中感受自然美,能够诱发他们发挥想象,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再者,当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获得有效提高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会水到渠成。

二、朗读训练对口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重音到位,节奏到位,语气、语调到位,表达情感到位这是朗读讲求的语声技术。对于书面语来说,朗读它有其特有的特点――有声。朗读与说话不一样,说话任意性大、缺少规范,而朗读则不一样,它要表达的完整与美感。因此说,朗读形式是书面语向口头语过渡的“桥梁”。

获得良好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前提是语言水平发展的高低,提高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朗读。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文本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直接感知语言,达成积累语言材料,从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写字教学要求学生会读、会讲、会写、会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字这三个方面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更好的识记效果。目前,普通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因此绝大部分儿童是在母语的环境中长大的,自幼与音、义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文字的直接接触少,从而导致他们对字形则比较陌生。因此,识字首先就要解决在已有的音、义基础上与形的对应关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对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常说读是写的基础,而朗读训练,则是一种形成正确读音和理解字义的有效手段。通过多读,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准确的把握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结构。

篇(6)

G623.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1.德育扎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德育内容广泛、深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管是雅典文明,还是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已经死去。而只有中华传统文明,五千年来不曾中断,虽然朝代更迭,但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核心不曾丢失,而是在民族融合与冲突中愈l精致与悠久。因此,传承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中国的灵魂,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学家们忽视。因此,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德育教学,必将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才能更适合新时期的需要。

2.小学生阶段的德育教学事半功倍,至关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和强大的重任,可以说,小学六年,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基础时期,其思想极为纯洁,犹如一张白纸,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作最美的画作,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教师的努力,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

3.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地立足社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应该看到,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阵地,因此,要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德育渗透,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主战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通过讲解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那种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只要是将应该讲解的知识点让同学们记住了,在考试中能够答对了,就会认为是教学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很少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错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时,就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运用情感熏陶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具有丰富情感元素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烘托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教学的熏陶中,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再次,运用榜样学习的方法开展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单纯进行讲述式的说教是难以收到预期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只有让学生看到道德的榜样,才能够让小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才能够真正让小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榜样,让教材中人物的道德力量充分感化学生,让这些榜样的高尚情感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而且要结合现实中一些先进人物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2.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外,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较,有自身优势,课外活动教学的方式比较灵活,活动的内容不死板,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德育培养的语文教学资源,通过一系列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将这些教学资源有效渗透进去。这些教学资源中的德育内涵,在一系列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中得到有效挖掘。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道德素质也得到很好的培养。课外活动的开展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方式,创新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形式,这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3.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更多关注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德育得到了怎样的熏陶则很少关注,这就让课外阅读沦为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小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可以砥砺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培养顽强的意志品格,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尤其是选择那些学生欢迎的充满人文色彩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的选择,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开展的重要方式。

结束语

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这一关键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润物于无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G623.2

小学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朗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力求让学生投入饱满的热情,绘声绘色地朗诵,即可积累词汇,又可培养语感,使学生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为理解全准备,也为今后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作铺垫,更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朗读是小学阶段学好语文的基础。

在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重点在阅读和作文训练上下功夫,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认为朗读无法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必须从朗读开始,朗读教学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把朗读抓好了,才能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有些教师和学生都忽视朗读这一环节,因此达不到对学生的朗读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教学方法的偏颇

有些教师上语文课,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读一遍,便开始讲解分析段落大意及课后问题的解答,却忽略朗读环节的设置。这样貌似在朗读,其实则不然,因为朗读要大声地放开嗓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朗读训练,合理安排朗读时间,要求学生高声齐读,或让学生分组朗读,分男女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使之充分得到朗读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2.朗读教学方向的谬误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富有感情”。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有的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却忽视了“准确和流利”这两个先决条件。所以部分学生达不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教学方法的改进

1.改变过去“随心所欲”的朗读方式,杜绝教师在课堂上范读,学生小声阅读,必须认清朗读的重要性,完善朗读教学的方法。

篇(8)

所谓朗读,就是学生大声响亮地、带有饱满感情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过程。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作用由此可见,它是品味语文之味最好的方法。朗读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发展。优化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标不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没有给出朗读的要求和目的,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没有做好指导,没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投入情感,在朗读完成之后也没有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朗读缺乏重视和目的性。

2.朗读训练的时间短

有的老师一般将朗读安排在课前或课后,作为预习和课堂最后时间的简短复习。课堂的大多时间还是被老师的讲解占据,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足。

3.朗读能力差异较大

这是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普通话不过关,音调不准,方言太重,唱读严重,朗读中随意增减字词,结结巴巴。不管是在课堂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内容时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检查时,语文成绩好的优等生都是朗读的主角,大多数的学生基础较差,又缺少练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差异较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对策

1.打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要从区分读准第二、三声入手,结合实际,教给学生准确的发音要领,并配合运用肢体语言,学习第二、三声。如,教给学生第二声,其相当于写笔画提,只仰。第三声相当于打个钩的动作。同时也可以熟记顺口溜:一声平、二声仰、三声拐弯四声降。其次,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要加强对翘舌音的指导,并区分好平舌音,同时还要注音轻声、儿化韵,教会学生发音的方法。

2.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普通话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能操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出现在课堂上、校园里,学生就会被吸引,而后效仿。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训练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自由交流。课外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引导训练,要求学生多听广播,朗读带模仿练习。此外还通过举行普通话知识和演讲朗读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推动普通话的练习,以赛促学,以赛促读,以读促说。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个人的文学修养,积极参加教学理论学习,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集中朗读、分散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以及朗读比赛等方法,吸引学生投入朗读,养成朗读习惯。利用朗读媒体,让学生通过“初听―跟读―再听―试读”的过程,激发其兴趣,平静其心态,为其进入角色营造氛围,进而再培训学生的语感。

在讲读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壁虎妈妈的回答的朗读,要注意对壁虎妈妈“笑着说”这一感情的把握。壁虎妈妈为什么要笑着说?因为小壁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要长出来,不用去借,别人的尾巴也不能随便借,因为各有各的用处。老师指导学生在朗读壁虎妈妈的话时要放慢语速,体会壁虎妈妈对小壁虎的疼爱之情。

4.确保足够的朗读时间

精彩有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既备教师又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多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其次,要找好朗读材料,可根据课文的特点,精选课文中重要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的指导与练习,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朗读效果。

5.以朗读展示带动学生朗读

老师和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的朗读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全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重点的课文或者段落,老师要进行朗读示范,通过老师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对于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要多给予表现的机会,可以激活全班的阅读氛围和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朗读教学效果。

总之,朗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需要老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研究、共同努力,形成指导朗读的纵向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的对策,以期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四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几种能力也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几种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只注重学生写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它几个方面,但我认为,要想学好语文,这几种能力缺一不可,尤其是读的能力。因为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朗读,能使课本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我认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篇(10)

有关于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不坚固的地基上无法建起高楼大厦,所以一朝一夕绝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文素养。从小开始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十分重要。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经历和体会,总结出语文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借鉴和参考。

一、提高其他学科成绩

所说如今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成绩的高低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只有有了优秀的成绩才能升入理想的学府,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之前我们提到过,语文与其他学科关联紧密,不仅仅是政治、历史等文科学科,也包括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关于语文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有书面表达能力。对于一些理科题目,充分理解题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对于一些文科题目,清晰、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拿到高分的关键。

所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没有良好的语文成绩,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从最根本的角度讲,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语文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即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一定程度上,语文教育的发展代表着中国软实力的强弱。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息。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树立和培育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十分重要。

另外在当今的21世纪,西方文化的不断软实力入侵,大多儿童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听着电子音乐,甚至连基本的唐诗宋词都不知道,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分有必要,这涉及到中华文化是否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学生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和树立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三、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文学素养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的学习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古诗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极强的文化艺术价值。在语文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会接触到不少经典的传世至今的古诗词。例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平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彩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又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既使不去思量,过去的一切自会浮漾心头,难以忘怀。虽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上一篇: 个性化教学设计 下一篇: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