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

篇(1)

所谓中职校人力资源是指中职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员工全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中职校人力资源的主要成分是教师。由于教师受教育程度较高,追求尊重、自由、平等、自我实现的愿望较强烈,因此,只有抓好中职校的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中职校人才培养目标。

1转变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1管理模式上德法兼治

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中,中职校大都实行依法治校,对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都有明文规定,一旦违反会有相应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能规范教职工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但有时却显得不尽人情,忽视了大家的情感需求,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中职校人力资源要转变管理模式:实行德法兼治,即一方面以制度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完善各项政策举措,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推进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另一方面选择和实施具有人性化、能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热情的管理模式,尽量满足教职员工对尊重、信任、友谊、支持、理解、感情等精神需要,突出道德对人的教育作用和伦理的管理职能,以良好的伦理道德来激发教职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实现管理职能。

1.2管理思想上以人为本

传统观念中,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才为本,把“才”作为提高效率、实现效益的生产工具,而把“人”看作是工作手段。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思想。人是万物之灵,中职校教师不会单纯地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他们更需要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伦理化管理理念,将资源中的人回归本真,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尊严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精神需求等等,让管理活动围绕着相信人、培育人、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而展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真正要旨。

1.3管理思维上非效果论

效果论与非效果论是不同的伦理思维方式。效果论是依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其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功利主义。非效果论是指不以能够带来最好结果的方式来判断对错,而是选择更符合平等尊重每个人的原则为标准,要求我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看作自由的、理性的、有责任的道德行动者,人与人之间,不论差异有多大,作为道德行为者,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实践证明,在管理中应实行非效果论,注入人文关怀,关心爱护教师,在平等尊重每个人的原则基础上达到利益最大化。

2提高中职校管理者伦理素养

2.1作风民主

中职校管理者应改变一贯的作风,改变那种从“管理者”需要的角度而不是从“被管理者”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的思想;要认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分工合作关系,在工作程序上不是由上而下的控制,而是鼓励全体员工都对工作进行策略思考,视工作质量为己任,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要充分认识教师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给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渠道,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护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2处事公平

中职校管理者应该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平等待人,以公平理念为尺码,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的工作成绩和做出的贡献给予奖励,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求对教师没有差别对待的普遍竞争规则,同时要求普遍的规则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公正地执行。

2.3关注教师

关注教师是中职校管理者理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伦理思想。管理者一定要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入手,把解决教师的困难当作工作的第一要求,真心真意为教师办实事。定期深入到广大教师中开展调研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多渠道地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真正把温暖送到教师心中。要根据教师类型、个性、成长规律和特点、成长的道路不同,用其所长,做到对谋略者委以重任,使怀才者用当其所,使平庸者各得其宜。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稳定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优势,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4严于自律

严于自律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道德素质。严谨自律的具体表现是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谦虚谨慎、工作上不骄不躁、为人上坦诚磊落,勇于负责、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应坚持率先垂范,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树立管理者的良好形象。

3加强教师道德修养能力培养

3.1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中职校要用正确的先进的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坚定他们的信念,明确他们的道德奋斗方向;从工作实际以及教师的思想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广大教师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采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2培养内省慎独能力

中职校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既有相互协作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客观规定性,又具有教师自己选择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内省与慎独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内省是推动道德从他律过度到自律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它能推动个体道德发展较快地进入自觉乃至自由的阶段。内省这种互动性的自我教育能调动个体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进而使之对道德有较全面、客观、深入的认同,使道德作用显著增强。慎独是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用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无人听见、看见时也防微杜渐,自觉进行修养。慎独不仅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种功夫,更是一种道德境界。

3.3加强教师道德实践

道德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不同的机制。道德学习很难通过封闭的授受方式完成,它要求激发和调动内在的经验,由内而外地去感悟、体验;道德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它不能离开生活情境以概念学习的方式抽象地学习。所以,加强道德实践是提高教职工个人修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2)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管理,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企业的每一员工能够从企业外部,尤其是内部获取、创新、传播,并通过知识共享达到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进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是信息化、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员工掌握的隐性知识,诸如工作经验、操作技巧等,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显性知识的管理,以达到知识共享并实现知识资源向财富增长的转化,促进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它要求把信息、活动、人和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系统,达到知识的收集、整理、共享,实现组织全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1.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最大工作潜能,发挥其优势,对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通过有效培训、开发、组合并支付相应的薪酬,以达到人力资本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工作的管理工作。计算机计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提供了技术平台。这一变革呈现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应实现有效融合,通过人力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是知识的载体,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接受者,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度是建立在积累、发展知识以及与企业内部其他员工间共享知识的基础之上。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将知识管理纳入其中,通过激励机制加快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员工之间传播与共享,鼓励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创造财富的目的。

2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2.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知识的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存在着内在联系,联系的纽带就是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了企业开展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知识管理实现企业员工掌握的占据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组织内部的广泛传播、共享。在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只是知识冰山的一角,大部分知识是储存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巧、技能。就隐性知识来讲,它们一般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将其描述出来的,拥有者把其看作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本钱,而不愿意传授给其他员工,而它们又难于被其他员工获得,也不易被编码传播。知识管理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达到员工愿意将其隐性知识交流与分享。一方面,企业通过开展培训、学习等方式使员工不断获取更多的新的显性知识,为员工创造出更多的隐性知识提供动力;另一方面,积极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开展经验交流、组织技能比武等,多管齐下使企业员工愿意将他们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为达到隐性知识充分共享的目的,人的因素是知识传播和分享的关键因素。企业员工不仅是隐性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也是隐性知识传播的载体。为达到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知识共享的目标,知识管理应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使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帮助。

2.2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资源为基础,起点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配置,核心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的是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知识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首先,知识管理把企业员工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突出以人为本的知识理念,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价值的结合和知识的共享和绩效评价;其次,知识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改变,人力资源管理已上升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即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保证企业的各项日常事务能正常进行,而且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参与或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再次,知识管理使企业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并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方式。

2.3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相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不断的提升,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起着相辅相成的配合作用。人力资源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共享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知识资源是企业员工个人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源泉。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特别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全方位、全进程的参与和积极配合。知识管理的实施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其提供有助于知识搜集、整理、传播、共享、创新、交流的企业文化和培训条件,才能使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形成认同感和责任感,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凝集成一股知识能量。

3实现企业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措施

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励、培训、交流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协同发展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创建一种共享隐性知识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做好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工作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知识创造与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融入企业集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核心为企业的价值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只有在企业中得到尊重的人,才会将自己拥有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愿意与其他员工共享。企业要建立知识创新与共享的价值观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制,使每位员工对知识创新有新的需求,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

3.2实行柔性绩效考核,提升知识管理水平

员工愿意将长期积累的知识在组织内实现共享,以提高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工作技能,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他们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很难给予评价,而是取决于员工的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员工的绩效考核应采取全员评估综合考量,让每位员工参与,更为准确的对员工的绩效进行的评估。为员工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主要通过情感交流来保障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使得老员工忠于组织并且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吸引新的人才加入企业并实现连续性成长,源源不断的为企业提供后备力量,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

3.3引入员工终身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丰富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提升的当今,无论是从知识的创新速度还是知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来讲,需要每位员工要有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职业技能的压力和责任。企业要有计划的加强对员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或鼓励大家自觉学习专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本被争夺的竞争中,培训或学习将成为员工终身的需要。正如美国一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监所说“:不久以前还认为学习是员工工作之外的事情,现在我对员工说,接受培训是你们的工作职责,学习是你们的工作组成部分。”

篇(3)

(一)高新技术是知识型企业的物质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离不开知识存量的积累,且以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即人的脑力劳动为基础,因而,在知识型企业里,人力资产尤其是高素质人才资源就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缺乏人力资源优势依托的企业将会举步维艰。

(二)劳动雇佣资本是知识型企业的治理结构。在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里存在着资本雇佣劳动的委托权安排体制,在社会知识存量不变的假定下,拥有资本的生产资料提供者,享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而成为企业的委托者,劳动只不过是完成价值增值的一个手段;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企业里,社会知识存量的急剧变动使得知识和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知识创新创造的财富超过拥有物质资本获得的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因而拥有知识比拥有资本更易获得成功,有了技术,便有了企业,拥有知识及知识创新能力的社会群体将成为社会主流,资本所有者则退居其次。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扩张资本并不成为企业设立的难题,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雇佣资本便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在劳动雇佣资本的体制下,知识创新者成为企业委托人,是企业增量知识的创造者并决定生产对象;经营者管理工人并组织生产;生产者负责生产,获取固定的工资报酬;资本拥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创新者和经营者则共同分享企业剩余。

(三)知识导向是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生产经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将是知识创新,如研究与开发、职工培训等。由于知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企业有没有知识创新能力便成为判断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因而以知识为导向将是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企业兼并的条件时,首先谈到的便是被兼并企业有没有知识创新能力,有没有专利技术,他们认为,即使企业暂时负债累累,但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值得收购;反之,企业虽暂时红火,市场占有率较高,若没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应认真考虑值不值得兼并。知识(技术)创新成为知识型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导向是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逻辑选择结果,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挑战,其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四)网络协作是知识型企业的生产方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网络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触角伸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网络信息成为知识型企业互为依托、互相合作,同时也是企业互相竞争的主要依据。高度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网络公司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国外已出现网络公司(又称虚拟公司,VirtualCorporation)、网络银行、网络书店、网络医院等。网络企业临时结盟,分组迅速,机制灵活,将是知识型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网络公司的最大特点是根据网络信息提供的瞬间即逝的市场机会组成临时性的结盟,进行网络协作式的生产,即分散化生产。网络协作式的分散化生产将成为知识型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流水线式的集中化生产方式已大不相同。

二、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企业首要的生产要素,提供知识和拥有知识创新能力者成为知识型企业的主体,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将以知识为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战略储备管理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以人才储备管理为前提。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作为知识和知识创新载体的人,其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寡往往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一个知识型企业只有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储备高科技人才,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才的储备也就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储备,也是抢占高新技术领域前沿阵地的重要手段,北大方正的知识创新就具有典型意义,为了保持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往往向世界一流大学网络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开发超越日本、欧美二代甚至三代的同类技术。

以知识创新管理为核心。知识创新是知识型企业的灵魂,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理当以对知识创新人才的管理为核心。要使现有科技人才发挥其最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必须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最重要的一点是能者优酬优位,庸者劣酬劣位,人力资源管理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制度。

以继续教育管理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知识爆炸与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学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毕业后不几年便可能过时,因而要想获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技能必须崇尚终身教育。知识型企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聚合体,更要重视现有科技人员的技能与知识水平的保持,继续职业教育已成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

知识经济社会是以人才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具有超常性、独立性、开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人的智慧和创新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生产要素,会计所需要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比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重心转移,即:资产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将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对人力资源经济价值计量重点也将从投入价值计量法转向产出价值计量法;在利益分配上也将由现在的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贡献和创造价值的大小分配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会计必须紧紧围绕着知识、智力的价值这个中心,反映和描绘知识型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除此以外,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一个经济组织所拥有、控制的人力资源为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个会计分支。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一个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知识创新及其实施往往可由单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合作所完成,知识创新的团队性及综合性不能体现出来;作为知识及知识创新载体的人力资源在进入某一组织以前,其知识的拥有及知识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与该经济组织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使其项知识创新及其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其主创人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而该主创人取得创新成果又离不开所在单位的支持和条件给予,因而该知识产权并不清晰(究竟是属主创人的还是所在机构的?),这就使以其为核算对象的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相关度并不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团队性与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知识产权应该属于该创新集体,但人力资源产权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个人,因为内含于人这个活载体的知识潜力是具有“人身依附”特点的,脱离“人”这个活载体,人力资源将毫无经济价值可言。因而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产权有时是同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必须首先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

(二)反映和核算人力资源权益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中心。“传统人力资源会计以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为核算中心,并不能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劳动雇佣资本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也并没有将人力资源作为可以再生性的经济资源对待,而是将其等同于一般性的经济资源。为克服这一缺陷,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应该以反映和报告人力资源权益为其核心。人力资源权益之”权“是指人力资源之产权,而人力资源权益之”益“是指人力资源之所得报酬,结合起来就是人力资源之产权所有者可因其知识创新产权而获益,这就触及到了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实质,也反映了知识型企业的重要特征-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治理结构,因而将人力资源权益而不是其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作为知识型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知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

篇(4)

所谓中职校人力资源是指中职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员工全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中职校人力资源的主要成分是教师。由于教师受教育程度较高,追求尊重、自由、平等、自我实现的愿望较强烈,因此,只有抓好中职校的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中职校人才培养目标。

1转变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1管理模式上德法兼治

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中,中职校大都实行依法治校,对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都有明文规定,一旦违反会有相应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能规范教职工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但有时却显得不尽人情,忽视了大家的情感需求,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中职校人力资源要转变管理模式:实行德法兼治,即一方面以制度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完善各项政策举措,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推进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另一方面选择和实施具有人性化、能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热情的管理模式,尽量满足教职员工对尊重、信任、友谊、支持、理解、感情等精神需要,突出道德对人的教育作用和伦理的管理职能,以良好的伦理道德来激发教职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实现管理职能。

1.2管理思想上以人为本

传统观念中,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才为本,把“才”作为提高效率、实现效益的生产工具,而把“人”看作是工作手段。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思想。人是万物之灵,中职校教师不会单纯地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他们更需要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伦理化管理理念,将资源中的人回归本真,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尊严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精神需求等等,让管理活动围绕着相信人、培育人、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而展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真正要旨。

1.3管理思维上非效果论

效果论与非效果论是不同的伦理思维方式。效果论是依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其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功利主义。非效果论是指不以能够带来最好结果的方式来判断对错,而是选择更符合平等尊重每个人的原则为标准,要求我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看作自由的、理性的、有责任的道德行动者,人与人之间,不论差异有多大,作为道德行为者,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实践证明,在管理中应实行非效果论,注入人文关怀,关心爱护教师,在平等尊重每个人的原则基础上达到利益最大化。

2提高中职校管理者伦理素养

2.1作风民主

中职校管理者应改变一贯的官僚主义作风,改变那种从“管理者”需要的角度而不是从“被管理者”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的思想;要认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分工合作关系,在工作程序上不是由上而下的控制,而是鼓励全体员工都对工作进行策略思考,视工作质量为己任,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要充分认识教师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给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渠道,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护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2处事公平

中职校管理者应该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平等待人,以公平理念为尺码,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的工作成绩和做出的贡献给予奖励,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求对教师没有差别对待的普遍竞争规则,同时要求普遍的规则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公正地执行。 转贴于

2.3关注教师

关注教师是中职校管理者理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伦理思想。管理者一定要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入手,把解决教师的困难当作工作的第一要求,真心真意为教师办实事。定期深入到广大教师中开展调研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多渠道地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真正把温暖送到教师心中。要根据教师类型、个性、成长规律和特点、成长的道路不同,用其所长,做到对谋略者委以重任,使怀才者用当其所,使平庸者各得其宜。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稳定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优势,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4严于自律

严于自律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道德素质。严谨自律的具体表现是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谦虚谨慎、工作上不骄不躁、为人上坦诚磊落,勇于负责、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应坚持率先垂范,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树立管理者的良好形象。

3加强教师道德修养能力培养

3.1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中职校要用正确的先进的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坚定他们的信念,明确他们的道德奋斗方向;从工作实际以及教师的思想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广大教师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采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2培养内省慎独能力

中职校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既有相互协作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客观规定性,又具有教师自己选择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内省与慎独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内省是推动道德从他律过度到自律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它能推动个体道德发展较快地进入自觉乃至自由的阶段。内省这种互动性的自我教育能调动个体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进而使之对道德有较全面、客观、深入的认同,使道德作用显著增强。慎独是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用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无人听见、看见时也防微杜渐,自觉进行修养。慎独不仅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种功夫,更是一种道德境界。

3.3加强教师道德实践

道德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不同的机制。道德学习很难通过封闭的授受方式完成,它要求激发和调动内在的经验,由内而外地去感悟、体验;道德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它不能离开生活情境以概念学习的方式抽象地学习。所以,加强道德实践是提高教职工个人修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5)

什么是执行力?这在很多书籍、文献中都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但书籍或文献中的解释和定义,阐述得都比较抽象,让人难以直观理解。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执行力的字面上来理解,“执”:执着、坚持,“行”:行动,“力”:能力、力量,连在一起就是执着地行动、执着地去做的能力。其次,还可以从企业的工作要求上来理解,可以把执行力理解为执行某项工作的能力,是指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完成预定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著名的实战型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谈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大型国企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员工都盼望外企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出乎意料的是,外企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了他们派出的人员外,其他的没有任何变动———制度没变,人员没变,机器设备没变。外方只有一个要求:把以前制定的制度和标准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决策都实现不了。

(二)提升执行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国内很多企业都成立了公司制,在公司化的管理体制下,要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每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息息相关。

1.提升执行力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水平的有力措施。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提升执行力,才能促进自身管理工作上水平,才能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安排部署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2.提升执行力是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好与否,决定着企业人才储备、人才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兴与衰。

3.提升执行力是开展领导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执行力建设也是领导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把握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部署,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是各级领导的领导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执行力存在问题探讨

近年来,抓机遇快速发展起来的国内企业,练就了很强的企业发展能力,但却很少来完善企业的管理,造成了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的不匹配。当企业发展到平稳整合期后,管理能力不足的弊端开始显现,而执行力差就是最典型的表现之一。笔者经过调研及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剖析,认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执行力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文件理解不透彻,对管理流程不熟悉,工作效率低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文件、制度,是每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则。不同人员对文件的理解、掌握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能较好地理解文件要求,有的却对文件的意图和目的不理解,执行起来差强人意。

(二)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考核是一种监督机制,监督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监督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多问题就会因为缺乏监督而丧失了解决改进的机会,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新问题变成了“老、大、难”问题。

(三)不同子公司之间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惯性问题

很多企业都下辖多个子公司,它们都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也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文化传统和管理习惯基因。这种深厚的管理习惯底蕴必然沉淀在不同子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构成不同的管理文化特色。这种管理惯性,极大地影响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执行效果。

(四)互相沟通意识薄弱

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领导与下属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员工获得的信息与上层的初衷有很大出入,导致最终执行结果偏离了原本要达到的目标。有的人在执行时从不和领导、同事沟通,到最后工作做不下去了,才想起去问领导、同事,这样一来一回,截止时间到了,工作却未完成或急匆匆的草草了事。

(五)个人综合素质不强,专业知识不过硬,不善于学习、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即开展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技巧层次、自主学习和总结的能力、建立工作关系的能力等。部分人员平时缺少学习,对工作中出现的优缺点也不善于总结。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作为企业重要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果不善于学习、总结,不追求新知,对个人而言就容易被时代淘汰,对企业而言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六)存在惰性思想

惰性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一种倾向。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做事往往就会一拖再拖。比如,当领导布置工作任务时,大家都表态一定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却总是觉得离截止日期还有很长时间,所以一拖再拖。而在最后期限前才匆匆忙忙地赶时间赶任务,结果工作完成效果差强人意。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执行力的措施

针对前面提出的若干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明晰业务流程

首先在制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事先要周密调研、规划,制定的各项制度之间不能存在矛盾和交叉现象。其次,制度出台后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以便各级管理人员能按照文件和既定的工作流程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然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牵涉面很广,需要多个部门之间通力配合,应根据实际情况,明晰每一个业务流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后就是简化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及要求具体化。让管理人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不必事事靠上级来督促。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激励及考核机制

激励员工应从结果均等向机会均等转变,激励要有足够力度,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因此,要强化激励,绩效考核与薪酬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强弱,需要有人去监督、评价、考核,通过评价考核来促进执行力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办事拖拉、工作不思进取,完不成既定工作任务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扣罚,严重的甚至要调离原工作岗位。

(三)克服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惯性,提高企业文化认同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好的工作方法、做事原则、信仰追求。统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执行力至关重要。企业所形成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形象识别,都具有战略性、主导性、整合性,是各下属子公司管理文化建设的指导和规范。

(四)注重执行前和执行中沟通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沟通是执行的基础。世界经理人网站在2009年1月曾经有过一个关于执行力的调查,在被调查人员当中,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良好的沟通是提升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渠道。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有效地提高执行力,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进行充分地沟通,对完成目标任务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否则,上面再好的决策经过中、下层执行的‘七折八扣',就会走样。”沟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让组织内的员工坦诚交流当前的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可以取长补短,优中选优。美国企业家拉里•博西迪认为,员工在非正式的沟通中,学会了如何协作。在执行中碰到困难,也会想到和大家一起商讨如何解决问题。

(五)完善培训体系,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人才,是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把“人”变成“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就看这个企业里的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执行能力。

(六)树立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克服惰性思想

在激励和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人员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培养员工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这也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措施。

篇(6)

中图分类号F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其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通俗地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主要包括选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内容和工作任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主要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其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纵观经济的发展, 不难看出,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来讲, 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未来企业, 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 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认同, 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 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是企业获得发展的最根本手段。培训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组织自身和工作人员个人的发展目标,有计划地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训练,使之提高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艺、能力, 以及态度等素质,以适应并胜任职位工作。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心理素质培训三种。

知识培训——是员工获取持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员工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及专业知识,才能为其在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技能培训——知识只有转化成技能,才能真正产生价值,我们常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个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科技转化成为生产力的时候, 他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员工的工作技能, 是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产生最佳效益、获得发展的根本源泉。因而, 技能培训也是企业培训中的重点环节。

心理素质培训——员工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那么, 他们给企业带来的很可能不是财富,而是损失。而高素质员工, 即使暂时在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但他们会为实现目标而主动、有效地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从而最终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此类培训是企业必须持之以恒进行的核心重点。

1 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

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培训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培训的形式很多,企业在选择具体方式的时候不必因循守旧,固执地套用已有的既定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应结合其资源优势、员工特点及培训内容,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所需的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以便达到最终目的。

1.1 要切实把握好“三性”

(1)系统性。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

(2)前瞻性。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

(3)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方向、目标, 不能“漫无目的”的所有项目一起上,一定时期内,还需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1.2 要有广泛的员工参与

认清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 进行全面培训。

企业应把所有那些符合条件、渴望学习的员工都纳入培训的范围, 尤其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应首先接受培训。真正影响培训和开发效果的人不是培训人员, 而是受训人员的直线管理者, 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技能, 培训与开发的措施往往落空。

1.3 要有反馈与交流

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做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2 搞好企业员工培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2.1 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应该从长计议,设计员工教育的方案。从世界上成功的组织或企业看,可以发现他们开始并不急于求成, 而是注重发现、组织和运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员工通过学习、创造、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一些发达国家, 尤其是在日本、德国等一些比较重视企业员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的国家,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教育, 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从不吝啬。上海航空公司曾因更新飞机,有约一年半时间成为“无机公司”,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 当时有人建议将技术工人劳务输出,赚一笔钱, 也有人提出让一部分职工待岗回家,省一笔线。但是公司最终没有赚那笔钱,也没省那笔钱, 却投入资金搞全员培训,把公司变成了一所大学校, 从而为迎接一流飞机、提供一流服务, 作了人才、智力准备。从长远眼光看,这是最终出高效益的手段。

2.2 在岗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的联系

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教育,不是纯粹为教育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调动、激励员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将在岗员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 是及时“兑现”企业和员工教育投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企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 都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培训,都是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这样循环重复,螺旋式上升,使受教育者不断地从接爱教育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3 制定适合企业的培训方式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对不同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有轻重缓急,同时,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且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 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

3.1 在岗培训

在岗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和发展要求来调整、提高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或满足在岗员工要求掌握更高技能的职业要求,为其成为中等专业人员及基层管理者,如中、高级工、技术员、班组长等,作好准备而开展各项岗位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水平。

3.2 脱产培训

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在脱产培训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指导、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计、讲座等。

3.3 部门互动式培训

设置培训主题后, 根据部门员工特点, 将培训内容分解到部门相关人员, 各自进行学习;培训由大家共同参与, 每位员工都是老师, 各负责主讲部份内容,每讲完一部份, 全体员工就其授课内容及方式展开集体讨论。总结长处、改进不足,以不断完善;此种培训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可促使大家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培训内容精要,又可提高授课者语言表达及文字组织能力,还可通过讨论阐述不同观点、帮助大家共同理解,从而使所有参与者获得提高。

3.4 岗位复训

在岗员工在从事一定时间相同的职业工作后,往往会渐生惰性, 操作由熟练而变得机械、麻木,甚至将规定的程序简化“吃掉”。因此,对于在某一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在岗员工进行岗位复训,以温故而新知,是必要的。岗位复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按需施教,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复训的内容包括: 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研讨。每期复训,都应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提出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成功的、失效的事例)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 从而不断积累岗位工作范例。

3.5 导师带徒

此种方法主要适应于新员工和员工晋升、岗位轮换,当员工缺乏岗位经历或对岗位情况不熟时,可采用此种方法,通过其带岗者的言传身教,使员工获取实践经验,以尽快达到岗位要求。

3.6 专题案例讨论

针对某一特定现象和案例,进行专题分析、讨论,主要用于分析问题、寻找差距、避免失误。企业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团队), 除了持续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 更主要的是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员工自我提高的能力, 通过员工价值的提升,以促使人力资源增值,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篇(7)

前言:近几年,知识更新速度越加快速,企业在经营建设中所需要面对的市场环境越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是企业发展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知识经济最基本要是就是知识与经济,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观念

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建设,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开始向知识靠拢,知识已经成为时展进步的核心,通过科学技术的观点直线,人力资源工作对于创新性及激励性人才更加需求,人力资源观念就此形成。知识经济背景之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了本质性转变,传统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核心在知识经济下重新转变,人力资源做起企业经营建设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首先,人力资源战略成为知识是组织战略的核心因素,也是企业战略布置关键因素。企业为了能够应该多样化的市场环境,对于人才的知识技能开始越加关注,希望能够通过人才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知识经济中,社会对于人才技能及知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一种人才类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人才创新力及创造了的培养十分关注。最后,人力资源观念需要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本质性转变,这也都是知识经济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

二、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挑战

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全新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挑战。想要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优势,首先就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势在必行

在知识经济大体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本质性住那边,管理要素在变化,在企业间经营建设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已经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建设中,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不断完善成熟,对于先进管理观念及方式都十分重视,进而希望保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经济相吻合。

(二)人才战略性地位的突出

在知识经济中,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都是经济重要载体,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加凸显。所以,知识经济背景之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提高对于人才战略性地位的重视,做到留住人才、培育人才,这样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成为企业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并不是十分显著,但是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建设核心因素,企业改革工作都是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所以,就企业改革来说,怎样掌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人才战略理念,形成人才资源的战略基础

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为人事管理,人才战略理念并不限制。在知识经济中,战略性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应该突出人才战略理念的重要性,构建新型人才管理方式,进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经济背景相吻合。人力战略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对于人力资源进行总体性规划,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配置最优化,其次在人力配置利用上面,应该提出育人的观念,最后在人才资源培育中,提高对于人才知识及技能的关注。

(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与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市场经济背景之下,知识经济对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更加关注,同时提高人力资源结构最优化也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完善的人才竞争模式,才能够促进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建设,为企业经营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结论:简而言之,在知识经济中,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作用越加突出,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内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形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让理论指导有关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应该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人才配置机制与竞争机制,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为企业经营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本文仅仅对于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简单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明英.知识管理下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浅析[J].

现代商业,2010,12:190+189.

[2]梁川.经济转型背景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53-56.

[3]张丽曼.试论知识经济时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观念

篇(8)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与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生存手段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创造经济和财富增长的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树立人本导向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树立人本管理导向不仅是管理哲学的变革,而且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合理性的考虑。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意人的潜能和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人力资源的活力充分迸发。

重视学习型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多的表现出学习型的特征。企业通过学习型的管理,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营造学习与工作浑然一体的氛围,打造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新型教育模式,为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获取新知识营造环境支持,并逐步将企业培育成学习型组织。

变革企业文化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成长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基于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以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所以,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重视在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学习和创造,形成一种带有激励色彩的开放性文化,使个人的技能和经验得以整合成组织的系统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动因

企业环境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水平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使企业更为倚重知识型员工,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工作变得重要起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寻求企业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一方面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人才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环境;如何选拔合格人才、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难题。

组织的变革知识化和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创造性的工作愈发重要,参与性管理的色彩更加浓厚,人才对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自的要求,以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更强烈。显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人才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会扼杀人才的积

极性与活力。

科学人才观的要求

在科学人才观的战略要求下,企业要变革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人本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价值;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传统人事管理的局限性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管理成为竞争力的核心,人才成为竞争力的根本,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管理职能上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业务简单,功能单一,专业技能缺乏,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层次的战略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转为战略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动态化

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着眼全局的动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管理既体现在对员工一生全过程的纵向管理,使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在横向上跨越企业内部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

市场导向的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只埋头于内部事务,局限于内部的招聘、考勤、绩效和薪酬管理等活动,还要将外部顾客也看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关注顾客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市场的走向,对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全局把握,建立一个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虚拟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是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职能逐渐分离出来,由社会或其它组织、个人承担,并由它们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主要有虚拟实践社团、人力资源外包和员工自主服务等几种形式,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是最重要的形式。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使企业得到优良的服务,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优势和资源关注自身和核心能力和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使企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了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e化

e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应用先进的软件,结合企业现有的硬件条件和网络技术,发展而成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是网络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结合。它大致包括如下功能:薪资和福利计算、培训管理、考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e化除了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外,还需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开发方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并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整理,使企业业务和软件开发相结合,再通过人员培训、系统维护和规章制度的制定给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人员基础和组织保证。e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不仅改变了员工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增强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让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个性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关注使企业必须考虑到人才的不同需要。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心理、工作风格等各不相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最好能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性化管理,采取不同的激励制度、考核方法或者培训形式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在观念、模式、手段、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使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服务,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篇(9)

1.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侧面体现了学校的整体水平,其关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并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现在师资力量和管理方法上,所以说一种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还能极大的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一种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于学校来说十分的重要。

2.时下阶段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中职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职学校教育和管理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的中职学校是很难生存的。只有只有拥有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学校,才能够提升学校本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现在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今对于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来说,提高招生、就业和升学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对于中职学校的管理层来说,其主要工作重心就放在了招生、就业和升学之上,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就忽视了,因此很难形成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另外,其中一些新兴专业的教师阅历浅,其职业素质不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生重大缺陷。

2.中职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在管理体制上有很大的疏漏,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框架不够全面,学校内部人员的分工和人员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中职学校在工作中,分工不明确,工作范畴,关系混乱。此外,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在人员工作时容易出现偷工减料,消极怠工等不良的习惯,降低工作效率,增加工作时间。

三、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加强中职学校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的培养,树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其观念的塑造, 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实际之中,不断提升教学人员的素质,以便于更好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浸透到基层之中,促使各部门能够在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上做得更加出色,充分发挥每一个部门的优点,合理的培养专业人才,不尽完善了教育教学制度,还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在招生时,应该规范招生制度,合理控制招生数量,提升所招生源的素质与质量,以便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出技能过硬,思想优良,能积极适应与立足社会的优秀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在教学人才的引入方面,也应当注重按需引进,引进使注重公平公开,竞争上岗的人才引入原则,聘用高素质的人才,以便于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专业人才的引进十分必要,专业人才有助于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加强学校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引进之后,注意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建设,积极避免学术造假,收受学生礼物等毁坏学校师资队伍形象的恶劣行为发生。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对教师的约束,合理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师,充分发扬教师的学术优势,与学生教学互动,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专业性优势。

篇(10)

知识型管理的概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知识型管理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在企业强调“以人为本”与员工价值最大化的今天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可避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究竟如何才能规避风险、强化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型管理的概述

1.知识型管理的内涵分析

知识型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知识作为业务支撑并围绕这一中心开展相关业务的经济管理活动,企业开展知识型管理旨在有效开发创新知识、提升员工与知识的配合度、建立起内外部的知识联动、在企业中有效扩散新知识等。知识型管理的对象与基本载体为人,知识的生产、扩散、创新以及应用都离不开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知识型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涉及到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资源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其在员工培训、信息科技、企业文化、战略制定以及业务流程等诸多领域中的应用,体现知识型管理的重要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就对其内部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本身就存在无法规避的风险性,体现在人力资本流动性强,人才流失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人力资源还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不能否认部分员工为了谋取一己私利而牺牲企业利益;其次受企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以谋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与部分员工的价值理念存在分歧,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得不到统一,最终将给企业带来危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如薪酬不公、员工价值得不到认可、企业文化缺失等都会激发员工的不满情绪;最后则是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都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二、知识型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激励机制的完善

企业实施知识型管理理念,激励机制也由传统的短期与外部激励向更加科学合理的长期激励与内外联动激励转变。传统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单一的内部激励会对员工的价值感引导出现偏颇,占主要地位的物质奖励也已经不符合新时期人才对企业激励的需求。通过知识型管理,企业充分满足员工对自我价值与尊重感、成就感以及满足感等的需求,例如荣誉奖励、股票分红等,在实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内部奖励与外部奖励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2.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长远发展的稳定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而知识型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基于自身的知识与技术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所倡导与追求的文化也应该是一种奉献的、创新的精神,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知识共享、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知识、环境与技术对人力资源的良性影响,体现出文化的力量与作用。知识型管理与企业文化塑造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将推动企业发展。

3.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的实现在于加强管理的灵活性,能够因人制宜、因时而异地实施管理。知识型管理是一种弹性极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通过员工在知识群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实现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助力企业发展。

4.有利于人本理念在企业中的落实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感性认知、挖掘人资潜力的模式,通过对员工情感、价值标准以及理想信念的长期培养,有效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只是多重要素之一,其核心价值并未体现。知识型管理理念倡导一种更为贴近员工的、理解员工真实诉求的管理方式。

三、推进知识型管理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1.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学习氛围

知识型管理模式应用的组织基础在于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知识的丰富积累,通过知识的积淀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奠定技术基础。学习型企业的创建离不开积极向上的企业学习氛围,从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景出发,追求个人与企业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不断实现员工综合素养的提升与企业人才的知识型转化。具体的措施包括建立起覆盖企业全体员工的学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科学规划学习方案、目标等,通过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或团队实现对员工的知识型管理。

2.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建立是知识型管理的重要途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的灵活与完善能够在企业中营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员工在公平的机会中通过对知识的共享共同致力于企业发展。其次,这一措施还能够有效避免企业人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稳定性,避免掌握企业机密的、优秀人才外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结合员工的意见与看法,为知识型员工在选择权的体现、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认同感的获得等方面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3.优化对员工的系统性培训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对员工的系统性培训,通过对知识的创新应用与传播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知识培训力度,加强在教育、培训以及学习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员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其次企业要将员工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细化员工培训的内容,明确培训的目标,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培训的方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创新性地应用情境模拟、远程教育以及工作轮换等方式实现优化。

4.应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切实推进知识型管理手段的应用。知识型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工程,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无论是硬件的信息管理系统还是软件的知识型管理手段,都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手段需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并将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相结合。传统的管理手段得不到深入的推广,而信息化手段能够让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知识型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知识型管理的重要性与地位逐渐凸显,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员工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综合素养,并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企业所构建的学习型组织中发挥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笔者相信,通过培训力度的加大、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一定能够积极应对经济时代的发展浪潮,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许文珊.论知识创新指导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电子世界,2013(24).

[2]王凯.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02).

上一篇: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下一篇: 所得税申报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