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

篇(1)

作者简介:金美琴(196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60-02

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崭新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职业特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生力军。[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从原来以机械制造为主的领域拓展到目前的汽车、化工、轻工、仪表、通信、电力、建筑、冶金等广泛领域。机械和电子两大学科的内容本身已经十分广泛,本科院校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知识已经很难,让一个高职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既掌握“机”又掌握“电”是不现实的。[2]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既要防止出现教学内容过多、过杂、过深、专业技能不突出的现象,[3]又要防止不恰当地降低理论课的学习要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将来无法胜任工作,影响升职和发展。

一、合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应市场需求,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以就业为导向,制订“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以“够用、实用、适用、先进”为原则,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注重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同时也关注培养学生毕业后的转岗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南通的工业化水平正处在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企业技术升级加快,集中表现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持续增加。[4]通过人才市场调查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不仅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制造企业,更多的是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广泛的行业领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岗位为: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升级改造和技术管理等。其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往往以技校生、中职生为主,也是高职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岗位、维护维修岗位属于综合技能型工作岗位,一般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基本为高职生和本科生;机电一体化设备升级改造和技术管理岗位则不仅有学历要求,还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类岗位的任职资格一般需要大专以上的知识素养,并经过操作岗位、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锻炼过的高技能型人才。

多年来的专业调研表明: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已渗透到传统的机电行业,控制方法和手段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差别。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将机电行业中普遍使用的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作为职业技术课程的核心,构建“以电为主,以控制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够用、适用”的机、电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机电一体化“融合”技术,从而克服原来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机”不如机制专业、“电”不如自动化专业的尴尬局面,并且做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性,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实践动手能力,更要具备随产业升级的岗位迁移能力。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步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进行专业调研,明确职业工作岗位

深入南通及长三角地区各行业中涉及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的制造、使用的企业调研,由企业专家提供有关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任务。全面打造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检测、装配、调试能力以及故障诊断及维修技能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其符合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2.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

对企业调研所获取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做好这些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的典型工作能力概括为:熟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构造和信息流程,会定期进行检查、拆装和、保养;对设备常见故障有判断力、预见性,了解适当的处理、防范措施;会根据工艺要求调整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器件的安装位置和运行参数;能看懂和调试PLC控制程序、设置变频器参数等等。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学习领域

以上的工作能力都要求学生具备读图、识图能力和常见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相关教育方法论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围绕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注重基础、强化共性的原则,整合知识点。确定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机械零件加工与拆装、传感器安装与信号处理、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交流伺服与变频器技术和自动生成线的安装调试及维护。

4.由浅入深排序,设计学习情境

根据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以项目、任务、案例、设备、现象、产品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将学习内容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整体系统、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将知识的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机结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递进。

5.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

广泛听取行业企业意见,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共同研究课程描述、学习情境划分、学习项目(任务)的划分、推荐考核方式等内容,经教学实践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建立成熟的课程标准。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课程开发六步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项目化教材编写。教材内容与课程结合紧密,以实际工作任务和新方法、新内容、新规范、新标准等作为编写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三、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训是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为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要有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可能培养出职业化的人。[5]学校要增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硬件投入,购置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取类似真实工作情景的实训教学模式,制订符合真实工作要求的严格的考核办法。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创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在项目中让学生分别担任操作员、检验员、工艺员、技术员等不同的角色,经历制订计划、设计工艺、准备材料、生产运行、质量控制、产品交付等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项目评分中,让学生体会到将来的工作要求,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将课程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室、生产现场进行,“理实一体”,将元件、仪器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原理,按照实景讲流程,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环境下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例如:电子技术这门课项目化改革后,将学生按个人兴趣分组,分别组装收音机、门铃、小音箱、万用表等常见常用的电子产品,从元器件的选择、焊接、安装、调试到最后能正常使用,学生完成任务时很有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能力,提高了其实践技能。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打铁先要自身硬”,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要有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6]并且对机电一体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行业标准和规范要非常熟悉,能把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能结合机电专业知识进行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等。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业教师通过到国内外研修先进的职教理论和到企业学习、锻炼,参与企业横向课题,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从而拓宽视野、掌握行业动态和先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训项目、课程、教材,发挥企业技师、工程师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验优势,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技术过硬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从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推广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总结,购置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同时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从而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为,范骏.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研究——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王怀奥,徐智跃.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

篇(2)

吉教职成字[2014]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吉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吉林省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的现状,成立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多元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了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各自办学,各自为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联系o密的有机整体。目前吉林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中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和技能重复甚至倒挂,中高职衔接内涵缺失,没有合理的衔接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理清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吉林区域产业链,通过充分调研理清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吉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以机电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是中职阶段学生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专业知识更深,技术能力更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见表1。

(二)确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

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纵向与横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职培养规格: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和电气安装图;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工艺及调整操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培养规格: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的相关岗位,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一般中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调试;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中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经验层面的单一技能和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一般的经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高端的策略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要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主线,构建适应中高职培养规格的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并确定体现完整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

(一)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原则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组,邀请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专家、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多元参与,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新课程等。最终确定各自所属课程,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划分明确的界限,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对于素质课程,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高职阶段着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职阶段以实践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维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阶段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于专业拓展课程,中职阶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提升,高职阶段强化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机电一体化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在衔接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年制管理,执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衔接在教学实施中的策略和优化路径还在积极探索中,它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桂萍,宋S.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31-33.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篇(4)

目前,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的文献大多关注某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课程之间相互割裂,不能形成集群效应,未能形成合力,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为此,研究与实践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和教学模式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教学模式通常分为传递-接受、自学-指导、引导-探究、情境-陶冶、示范-模仿、概念获得、自主学习、现象分析、合作学习等多种类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又可分为: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个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五种主要类型。其中,自学-指导、引导-探究、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等教学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影响较大。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主动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五阶段周期循环、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其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经过高职院校的广泛实践,已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被高职教育广为采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为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自学-指导、引导-探究、示范-模仿等多种模式相融合,形成了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培养途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重要规律。

(2)符合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

(3)符合教学过程高效优化的要求。首先,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其次,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我院机电专业建设课题组依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结果,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分析认为: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是课程层面“理实一体化”的上位概念,既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课程得以实现,又与其有所不同,是针对专业特点和核心岗位能力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主要包括: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为此,课题组从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入手,通过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与机械等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是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方面的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课题组依据对陕西国防职教集团内的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203所、204所、205所等企事业单位调研的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13-01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冰冷冷的机械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针对传统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课程偏重的弊端,其实践训练环节的能力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性的改进目前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认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 目前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存在文理兼收现象,一些文科基础的学生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专业课知识缺乏的情况下,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选修课程,弥补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完整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

1.2 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安排存在问题

机电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的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内通过过多过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安排方式,使得学生所学到的实际操作技能很有限,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1.3 实践教学条件存在问题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开设的实验与实训课程,往往由于相关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高,价格昂贵,因此,许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实训所配置的设备都相对比较陈旧、简陋。很多实验台或者实验设备都只能完成演示性实验,整个过程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极其有限,且缺乏创新性的实验台供学生动手实践,重复性的实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分析

2.1 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安排专业必修课外,还适当设置专业选修课,以便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

在教学方式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直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2.2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以生产(加工、设计)过程为主线,分阶段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实训教学规范、实训考核标准、题库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精工艺、善施工、懂数控、会操作为目标。制定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总体计划和要求。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产、学、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具体量化的内容。

实践教学方式可采取实验室操作和工厂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安排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还可设置创新实验室,以便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定期输送学生进行专业实训

高职院校可与当地相关的事业、企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针对相关企业目前急需的人才方式设定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动教学。定期向产学研单位输送学生进行实际工厂训练,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顺应时代的需求,专业教学的合理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先进教学方式以及合理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基础上,在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必定会与时代接轨,教学效果必将取得大幅的提高,使此专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篇(6)

1 对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衔接现存问题的分析

(一)中职教学计划中基础文化课时短缺,从而造成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影响了中职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

教学论提出,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等是基础学力的组成要素。根据此理论可以确定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础学力的中职学生方可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在对大量机电一体化中职课程教学计划分析后发现,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普遍偏少。

(二)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缺乏连续性和贯通性

根据布鲁纳螺旋型课程理论提出,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也就是应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总体培养目标指导下,制定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在针对哈尔滨地区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专业课设置调查发现,中高职课程上下承接出现问题,也就是在中职开设的某些专业课,在高职却没有开;同时高职开设的课程而在中职没设置,这造成了中职所学的课程在高职学习中没能得到继续提高,而有的课程中职学生在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直接在高职阶段拔高学习实为困难。

(三)相同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严重重复,缺少提升性。

在布鲁纳螺旋型课程理论中提出,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时,既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更要体现发展性。就目前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同样开设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有些课程所讲的内容以及对学生技能要求重复率非常高。

2 对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探究

(一)美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二)澳大利亚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澳大利亚通过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培训包”将全国中高职的课程衔接起来,“培训包”是澳大利亚的连续性的和全国所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要素的总和,它由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组成。

(三)法国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法国将中职教育开设的专业按行业类别分为17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应其中某一类,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

3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衔接实施方案的探讨

(一)编写中高职统一的教学计划是构建一个统一的、上下融汇贯通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1)编写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计划应在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进行良好沟通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并做到中高职所开设的课程都有的放矢。

(2)教学计划应将将中高中课程统一划分。可将课程分为中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技能课,高职文化基础课,衔接的基础专业课,提升的专业课。

(二)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良好的衔接,其教学衔接的实施方案应细化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衔接。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面就业岗位,在中高职每一门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中高职职业能力脉络鲜明、层次清晰的课程结构。

(三)实施“3+2”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行“3+2”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是保证中高职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全面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3+2”的前三年是指中职教育阶段,此三年分为两部分,前两年是学生进行中职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基础专业课学习的时段,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将学生两年的学习成绩累计,只要达到标准者就可进入高职学习,并在中职的最后一年学习高职的公共基础课和衔接的专业基础课;未能进入高职的学生留在中职学继续习一年,强化中职的职业基本技能,以达到企业对中职生的上岗要求。

(四)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中高职要统一化,并将中职升入高职的入学考试分解到中职教学过程中。

(1)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特点,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实训)部分。理论考核和评价采用口头问答和笔试相结合,即学生在做笔答后,再由老师提问学生当即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笔答和口头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价;实践部分则考核应参考企业实际操作标准,以考核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评价的方法则包括现场及准备工作情况评价;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工作态度评价。

(2)把高职入学考考试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分解,即将各门文化课、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考试内化到中职教育的各个阶段,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考试,只有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达到进入高职学习的标准方可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自此,传统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伴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产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大力拓展,同时也必然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机电一体专业技术人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1]。

1.专业建设与地域背景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产值超过1000亿的五大产业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和能源环保。其中,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武h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于1980年设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截至目前,共培养4000余毕业生,为武汉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仍大都在校内教学场所进行, 致使学生毕业后与从事的工作未能很好结合, 需要企业再次培养。因此,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现状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

①2016年3月3日,与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武汉地铁集团设立订单班的9所院校之一。

②2015年6月5日,与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正式开启校企合作,互为对方的“实习就业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地利用双方资源和条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赢,聘用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俊及副经理林小传两位为机电学院“客座教授”。

③顶岗实习的合作单位包括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武汉金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海尔电器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

3.现状分析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通过建立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同时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也提高了。初步形成了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性机制,特别是订单班培养模式效果显著[2]。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同样非常明显,存在的问题包括:

①订单班培养规模小

订单班是学校按照武汉地铁集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订单班培养课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届学生有150人左右,而订单班每年只招收30人,不能满足培养要求。

②合作层次难以深入

与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很多,但除武汉地铁集团外,合作普遍停留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最终只是解决了企业用工和学生实习问题,甚至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这对于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意义不大。

③质量难以保证

我校的办学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很多学生毕业难以适应从“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短期离职率较高。

④校企合作在利益上难以协调

学校的主旨是育人,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上,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校企之间理念的不同,思想上的差异难以拉近,校企合作很难深入。

⑤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和企业归属于不同的行业领域,事物的发展规律、特点和要求都不同,校企合作需要一个健康的运行机制做保证。而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协议作为依据,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阶段的管理考核均没有成熟制度可以借鉴,难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4. 校企合作的思考

通过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政府、行业、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注重探寻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始终抱着企业学校共同发展的思想,始终抱着搞好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的诚信态度。从而最终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校企合作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

①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依据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②校企共同完善培养计划,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学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课程设置符合岗位要求。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③完善考核制度。校企对待学生的方式和要求不一样。企业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而学校是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管理和考核。校企合作需要将校企双方的考核、管理制度深度融合,为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提高制度保障。

④确保校企双方利益。如何确保企业效益和学生实训双丰收,这需要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的探索,并最终实习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⑤创新合作形式,促进深入合作。“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又保证了学生就业率,效果较好。目前,订单班培养学生较少,专业需与更多企业展开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对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尝试,拓展校企合作形式。

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实现校企利益一体化,并通过校企合作和项目实践培养教师队伍,促进专业发展。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5. 小结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远远不够,只有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更开放的思想,更完善的制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才能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 才能使专业取得长远发展, 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的学校。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着地方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在支柱产业的应用,以符合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为教学基础。机电一体化由于从事范围比较广,不受行业和岗位的限制,并且由于企业不停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是有必要的,具体内容如下:

1.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落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变化的教学观念,真正的做到以人才输送和塑造技术性人才为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鼓舞,以培养具备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主,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思想意识,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以及相互促进的,具体表现在,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落实,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体系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建立或完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始终是出于辅助地位,教师对课程的安排和环节以及内容衔接上都没有精心设计,导致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安排以及学生的兴趣不高。其次是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教师是分开的,理论教师不能知道实训内容,实训教师的基础概念知识比较薄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双师型”教学方式比较普遍,容易使讲授内容上无法进行紧密联系。最后是没有建立确切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要求和评估体系,真正的建立一个实践教学管理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

2.高职机电一体化改革的主要方面

2.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

高职教育对实践的内容要进行合理与科学的分配,通过实验和社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几方面的配置从而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个体系从三大模块进行构建,将实践环节的各个任务进行落实与贯彻,三大模块主要是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应用技能,其中基础技能是后续模块顺利进行的基础以及必备条件;专业技能是对所有岗位要求的关键,特点是与理论知识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整体的认知和技术的抽象理解;综合应用技能主要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中的工作问题,让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得以紧密联系和实际应用。另外,教师在展开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的程度,对所学内容课时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及拓展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所学知识永远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进步而进步,有利于人才的输送。

2.2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的完善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构建在系统以及规范的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结构化的方法以及利用网络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支持,实行实践教学整个环节的掌控。例如是基础数据的管理,对机电一体化各班级学生和教师的资料管理和实验室教学和机械设备的管理提示,让师生在实践中重视管理制度和设备保护的意识,信息管理可以通过绩效评估方式以及综合查询等信息管理,客观评价学生的掌握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校对学术整体知识的把握和对人才数量的明确,有利于学校有指标有目的的进行人才输送的工作。另外,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实践教学管理组成的一部分,不仅是对学生的资料以及选课和成绩查询以及其他信息查询的功能,也是对实验室内的设备和易消耗品的一个资产管理与保护的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和教师的综合把握,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中加强师生关系。

2.3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以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与使用率。因此,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必须具备组织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对实验室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实验器材的维护以及对学生分配、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其次是不仅有着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专业理论教学也有着一定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将两者进行总结。学校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对教师结构进行一定的整合,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竞争观念,对在实践教学中有所创新和落实贯彻的教师实行优先晋升或者是奖金给予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学术交流或者是进修的方式鼓励教师进行再次深造,学校对用人岗位上必须通过岗位内容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让教师在第一生产线上进行实践教育。

3.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利于贯彻和实行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人才目标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根据市场经济行情去塑造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学生岗位的应用能力,达到岗位与理论的相一致,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认识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进行实践内容和实践信息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三方面进行完善,真正的丰富和完善体系的教学系统,打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独有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鲍怀富(1955-),男,山东临邑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33-02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建筑、纺织两大行业,面向济南、山东及周边区域经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管理运行、操作和维修、门窗幕墙工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设置了一个基础平台辐射四个专业方向,如图1所示。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社会调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群)的分析,构建了满足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教学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满足企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两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四个专业模块(建筑机电方向模块、纺织机电方向模块、门窗幕墙方向模块、机电技术应用模块)、两个拓展区域(专业选修拓展区域、公共选修拓展区域)。课程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2.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其形式上表现为三个阶段(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高技能+岗位技能训练)、三个层次(职业岗位分为技能型、技术型和技术管理综合型;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主干(技能训练、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创新大赛和社会锻炼)的特征。其内容上彰显了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相结合、顶岗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突出了四个特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创新性);重视了四个重要环节(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科学、实用和创新的特色。

3.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质量考核体系,如图4。该体系完整体现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创新性的提出重视过程考核和平时考核,考核方法不拘一格,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熟练高超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发展创新的综合素质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

4.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图5所示,形式上表现为三条主线网络(学生—学院、教师—学院、社会和企业—学院),内容上系统、全面、科学、实用、实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和平均工资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和实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理念,传承了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在许多方面又有创新。该研究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果,希望该研究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也有一定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何应林.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坛,2006,(1).

篇(10)

【摘要】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在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实践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另外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我们的教学如果仍然延续老路就会走入“死胡同”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

我所在的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比较早地提出机电专业课,课程改革,应该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让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其实质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在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下面我就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如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几个方面论述。

首先,要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硬件支持,否则就会沦为学式,成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所在的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比较齐全所以能在大部分的机电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清晰的认识,对其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否则难以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这种教学方法,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环节,或教师根本只做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那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三,如何在机电专业课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应该打破原有教学常规,不追求全面但求实用,够用为原则。把专业课教学分为“行模块”与“知模块”并且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工厂电控模块教学为例谈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过程的设计具体做法。

(一)教学过程可遵循以下思路“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站讲台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也不是将理论和实习简单地堆砌。所以教学过程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应遵循以下思路:

1)教学目的:讲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2)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3)如何选择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工、量具;

4)教学过程编排;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对于教学难度大的内容尤为重要;

5)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

6)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写安全事项?

7)如何在作业中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该有以下环节

1)教学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重点、难点处理。

4)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工量具等。

5)教学时段安排。

上一篇: 智慧课堂下的教学 下一篇: 辩论赛策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