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7: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传输和互动交流等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的综合。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正带动医学教育技术进行革新,已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对医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医学教育有何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与医学教育整合,以及信息化的医学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化体系?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不是是否选择而是如何面对的问题,并且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配备先进设备,开设信息学讲座和信息技术培训就是信息化了,而是要系统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本文从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在线课程平台、立体化教材、微课制作等方面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相关医学殿堂领路人的角色,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数字人)
尸体解剖和标本观察是解剖教学中最重要的实验手段。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尸体标本来源匮乏,库存不断减少,学生参与尸体解剖和实物标本观察的机会逐渐减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解剖教学中的这些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解剖学教学手段变革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系统解剖教学通过制作尸体标本供学生观察,标本在使用过程中受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利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技术辅助解剖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化人体计算机三维模型是在连续薄层断面图像精确配准数据分割基础上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构建的虚拟模型。可在计算机显示屏或虚拟现实环境中交互显示。在三维模型上可从多角度观察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还显示了一些在标本上不容易立体展示的结构。所重建的结构可以用伪彩色任意搭配显示,可任意旋转观察或录制特定角度旋转的视频。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应用于解剖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三维空间观察人体器官结构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学生还可在课后自主地观察学习,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加强与临床的关系,体现基础医学课程服务于专业的理念。
2.2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肉眼观察标本和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点。多媒体显微教学互动系统可以避免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并具有诸多优点。集电脑、高级显微镜、摄像机、语音系统及网络为一体的显微形态互动多媒体教室可以实现图像、语音的网络互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控制一台电脑,可以投影教学;可以直接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对采集的显微图像实时观察,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有效实施动态分析和讲解。学生可就所观察的病变图像及遇到的疑问通过系统及时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图片的远程共享和远程教学。显微互动教学与病理网络教学相结合,既达到资源共享,又有助于加强实验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与学的互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强化了实验教学的目标意识,淡化了学科意识,在今后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2.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医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昂贵的实验试剂、仪器设备,由于受价格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普及。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操作虚拟仪器,观察实验结果。虚拟仿真实验既减少了耗材,又不受场所等外界条件限制,而且还安全可靠。其中模拟仿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更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合格的医生的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反复多年的临床基本技能实践操作,但是由于医疗对象的特殊性,许多临床操作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病人身上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仿真人进行模拟实验,替代真人进行基础实验研究,为医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了教学效果。
2.4网络在线课程平台
在教学中,依托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坚持“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根据教材编排,组织章节架构,每节设置《知识要点》(知识卡片)、教学课件、测验及扩展阅读等栏目,每章设置章节练习、案例讨论等内容。在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中,(1)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色,(2)从学生出发,精简精致,吸引学生。兼顾了学生专接本及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需求,在章节内容及测试练习难度上有一定加强。每章设计案例讨论,将学生由基础引导至临床,也将基础生化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上网时间和学习兴致,课程内容、栏目设置力求精简、有吸引力,把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计入平时成绩,以资鼓励。在实际应用中,也指导学生怎样用,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沟通,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2.5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 ,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以多媒介 、多形态 、多用途 、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并以满足教学需求和教学能力为目标,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在2002年首次提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曾经指出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新事物,它不仅作为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途径。立体化教材作为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将为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提供良好的条件 。”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包括主教材 、教学参考书 、学习指导书 、电子教案 、电子图书 、CAI 课件 、网络课程 、试题库和资料库等。
2.6微课制作
1 社区医院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服务对象不同,承担医疗责任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有很大的合作关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可以在社区医院中采用的信息技术有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会诊技术、远程监护技术、在线交流技术、远程访问技术、医学培训技术等。
1.1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现代化的HIS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应用最早,发展迅速,技术最成熟。HIS主要包括电子病历(CPR)系统、医学影像系统(PAC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CPR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能够将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进行电子化,社区医院常常要与综合性中心医院以标准化的格式对CPR数据进行交换。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社区医院的CPR是面向家庭的,这不同于我们在中心医院所见到的面向病人的CPR,这是社区医院电子病例系统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区医院采用的PACS一般基于中小型的影像诊断工作站,虽然常是以数字化阅片为目的进行设计和工作的,但目前各种高端医学影像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目前发展和应用都非常迅速,采用数据挖掘算法来辅助分析和诊断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
LIS以检验科的数字化为目标,通过连接检验仪器、收集检验数据,实现申请、检验、报告的自动化数字工作流。并能将检验结果自动传送到相应的部门,实现检验工作流的全自动化。
门诊挂号、住院管理、药品管理、收费管理等子系统都是HIS的必要组成,技术发展已很成熟。
1.2 远程会诊技术:远程会诊技术目前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社区医院的医生和病人可以作为远程会诊的终端,与中心医院的专家一起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社区医院的医生可以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理情况,帮助专家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依靠双向的同步音频和视频信号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传送交互式图像和实时的高质量诊断图像,远程会诊系统将社区医院、中心医院、病人三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在社区医院中不宜转院或暂时不能确诊的病人,借助远程会诊系统可以提高诊治效率,降低病人的治理费用。另外在会诊过程中,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交流,也直接培训了社区医院的医生,提高了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1.3 远程监护技术:远程监护是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使用远程监护技术,社区医院中大量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不危及生命的阵发性疾病的观察和监护都可以在家中进行,老年人和婴幼儿健康状况也可以在家中得到监护。这样既可以解决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也可以降低病人的医疗花费,同时减轻了医院和病人双方的负担。
1.4 医学培训技术:医学培训包括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教育、交流医学信息和医学教育等内容。目前“服务不过硬”是限制社区医院发展的最大问题,医学培训技术可以通过远程通信网络提供多种医学培训资源,如影像资料,手术交流录像,专家讲座,病例讨论会等。目前,迅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教学中,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在缩短外科医生实习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学培训技术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机会,有利于学习新的医疗知识,掌握新的医疗技术,推广新的治疗方法。
1.5 远程访问技术:目前基于B/S的远程访问技术成熟,发展迅速,社区居民通过家中的计算机终端,能够随时访问社区医院中的相关信息。如专家的坐诊时间、专家情况、医药费用查询、预定床铺和门诊等。这样可以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减少盲目就医和随意就医的情况,增加社区医院与居民的亲和性。
1.6 在线交流技术:社区医院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容易开展群众性医疗活动,在线交流技术就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将医院与居民联通起来进行交流活动。在线交流可以采用专家讲解的专题交流、专家答疑式的专题交流以及自由讨论等居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专家讲解的专题交流可以推广医学知识,宣传防病治病知识。专家答疑式的专题交流方式可以直接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对于病情比较隐讳的病人,可以“不见面”的接受治疗指导。自由讨论的方式则非常灵活,实时聊天技术和论坛技术都非常的成熟且易于接受,对常见病也可开辟专门区域供大家探讨,分析病情,交流治疗经验。
2 社区医院信息技术的建设
2.1 信息系统集成化:目前各类医疗信息的应用专业性越来越高,分类会越来越细,各类专业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数字化医院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2 数据通用化:为实现病人一生全CPR的目标,医院的信息范畴已从一个医院拓展到各个医院之间,目前这些医疗机构间信息的通用化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该原则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
二、差异类型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在平时上课中发现,将当节课的主要内容先讲完,再布置一项任务后,一部分同学能很快完成,之后玩游戏;另一部分同学态度端正,学习认真,但是动作缓慢,任务一般无法完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游戏。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智力差异、技能差异、兴趣差异、态度差异。
差异教学的根本思想就是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根据差异的性质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学生诸多的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中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
三、差异解决办法
《教育学》明确指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针对”就是辅导的“指导思想”,这“个别”就是辅导必须“分层”。根据该教学理念,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方式方法。
1.分层教学法
(1)学生分层。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将具有较好基础与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A层,把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组成C层,其他学生编入B层。
(2)教学目标分层。
A、B、C层的教学目标不同:A层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着重提高思维品质、求知欲和自学能力;B层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对该层学生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夯实基础,培养对学习的热情;C层学生能模仿课本例题,做好课本配置的练习题,立足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3)教学内容分层
A、B、C层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相同。在此基础上,A层着重于提高,B层着重于理解,C层着重于模仿。
(4)教学方法分层
根据A、B、C层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采用“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则采用“低起点,多反馈”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感兴趣。
(5)作业分层
对A层的学生应该加大训练量,在B层布置作业时,则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夯实基础的原则。对C层的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应该较少而且难度较低。
(6)教学评价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对A、B、C层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同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2.组织严密的课堂教学
每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都会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严禁打游戏,严禁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如“全体广播”、“监视”等功能。这种做法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不敢有一丝松懈;老师全面关注、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课堂中迷失方向。
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主要是利用社会中相对分散的计算机,通过在各个网络、各个功能以及各个通信设备的连接实现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种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较快的运行效率,还能建立可靠的通道设施。例如:他能对声音文件、图像文件、数据文件以及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进行传输,从而实现使用者的应用效率[1]。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方向上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信息的传输和储存上能够方便人们的共享和使用,也能使医院使用者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实现医疗事业的较高水平。
1.2医学信息
医学信息主要研究的是医学方向上的内容和知识,是医学信息在运行和发展中的相关规律和应用方式。根据这种信息的储存和数据的传输,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能够对医疗工作者提供相关的治疗信息和学术方法。在现代医院发展建设中,为了提高医院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也已经开始利用这项技术的适应,它的实施不仅能将所有病人的信息进行记录,还能方便医护人员的查询和使用,在处理医学信息方向上具有重大作用。
2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应用
2.1医学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
利用计算机系统在图像储存和传输上实现应用是医院发展系统化管理和现代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趋势。这种技术在医学方向上的利用能够将一些医学影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在医院系统内部进行传输,从而建立信息量较大的数据库,不仅是医院实现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发展需要。在这种存取和传输方式上,方面医院对信息资料的管理和使用,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较大的时间来查询相关的医学信息[2]。图像储存和传输方式的计算技术是将图像资源识别成一种数据化的处理方式,在传统的系统中,它是一种比较低速的,只能实现CT、MT、静态超声图像以及X光线片等图像分辨率较低的储存和传输,该系统的建设是在电话网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速的远程放射系统,改变还传统利用公共电话网的传输方式,而是利用ATM、电信线路以及卫星线路作为主要的传输媒介,不仅提升了传统的图像储存和传输方式,也实现了多种方式和多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PACS在原理和结构上的变化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发展和使用,在信息获取方式上,它能够将CT、CR、MRT等数据传输到该系统中,不仅速度比较快,而且实现的精度也比较高。在图像传输过程中,它不仅能通过公用电话线进行传输,还能利用光导通信、微波通信将图像进行传输。
2.2远程医疗
远程医学是实现方式上是以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为方式实现的,它在医学设备和治疗方式中具有较大的优势[3]。它能够对比较远的海上、地理位置比较差的地区实现远程治疗的方式,是一种超越空间变化的服务方式。远程医学在应用中主要是远程教育、会诊、保健、护理以及咨询服务等信息项目。它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信息,在通信方式上也建立良好的保障。但在传输过程中,如果计算机网络的传输效率比较低,不仅会阻断通信技术的应用,也会降低网络技术实施的质量,从而影响远程医疗的质量。例如,我国实现的无线远程传输在心电监护系统上的应用,利用无线网络,实现了更好的实时传输。在蓝牙技术、ZigBee、WiFi、3G等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研发了相关的APK软件,通过各个功能的连接实现了无线心电、血压、血糖等方式的监护,不仅在手机上实现了各个数据参数,而且也实现了远程端的服务器传输,不仅能利用短信的方式提醒患者注意一些事项,还能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实时会诊的方便性。
2.3医学网络资源
在计算机网络中包含的医学资源也比较广泛,不仅有网络医学中文献的数据库信息、关于医学发展教育的信息,还有医学中各个研究病状的影像、基因数据库等,利用这些信息医护工作者能在计算机应用中通过检索等工作方便查询和了解相关信息。计算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创造了多媒体应用的创新,例如:实现远程医学、远程影响的治疗和发展,是网络技术的现实发展和应用,在医学教育方向上就有重大作用[4]。在医学实际教学中,要给学生展示人体的结构、相关疾病的发生条件以及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等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实现,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上,已经将医学中一些图文、视听方面的信息保存下来,利用这些能清晰的了解医学中的主要信息。例如:实现计算机网络资源得教学由比较著名的美国在可视人体教学资源中的利用,这种可视人体主要将男性与女性的尸体在一定的距离之间进行切片,然后利用3D效果建立巨大的人体图像参考,从而使这种参考成为医学临床上的研究和应用。在这些资源信息建立的计算机网址中,还可以对人体结构的数据图像进行二次开发,但由于网络在传输方面的需要,在实际的图像传输过程中并不能保障一定的质量。在神经学临床研究中,哈佛大学将计算机网络中的大脑解剖图谱进行很好的利用,实现了较大的信息资源利用,不仅实现的图像质量比较高,系统的导航性能也比较完善。
3实例分析
3.1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的实施提高了医学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效率,在医疗方式中获得较大的应用领域和创新,为医院实现系统化的管理和高效化的工作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改造和应用。计算机不仅仅只是医疗上的利用,在医学信息上的资源、远程方式以及图像的传输和储存上都具有重要作用[5]。在这些应用方式上,不仅给医疗信息的处理带来较大的方便,在处理方向上也实现了科学性和高效性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方式上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在信息处理方向上更能直观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医院期间出现了一位冠心病患者,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女士,年龄在80岁,在冠心病、心绞痛病史上具有10年的历程,在该院治疗期间,已经有两次治疗情况,最后一次的治疗为冠脉搭桥术,产生的治疗结果为良好。
3.2治疗过程
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已经病人以及监护人员的统同意,在治疗方向和过程中进行了全部的实施和跟踪治疗。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了该患者大量的电子图像和文档信息,总的数据库信息达到3.234GB的空间储存,这些信息包括患者在实验室检查的数据资料、图像传输资料、病例的过程资料、护理的相关数据以及图像的相关信息等,在这些数据信息采集完成后,医疗工作者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整体方式上进行统一的分析和研究,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处理过程。在对患者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医院或患者的监护人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变异性较大,所包含的种类比较多,不论是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种类比较多的数据信息,还是一些不常见的病史或动态数据、三维图像的建立都能进行更方便的保存、查找和传输功能。而且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在医护团队工作中做到细致的收集和整理,提高医院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而且在处理医疗方式中也能达到准确的分析,从而找出相关的治疗方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下的课堂需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变化. 目前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地中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改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是学生高效快速学习的良好手段.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求知欲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课堂讲授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教师的教学工作以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的连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
(二)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师成为了课堂上不可代替的主角. 在信息技术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工具和实体模型等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转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在全国各地被迅速运用,它使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课程任务的控制者,将学生提高到了课堂主体的位置,顺利完成了课堂角色的转换.
(三)自我意识的回归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却改变了学生的这一看法. 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视频、语音、图像等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益. 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习的顺序和方式不再由老师安排,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 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使学习者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系统相融合,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传统教学形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
(一)结合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教学的知识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数学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数学课堂实践一般采用卡片、模型等辅助教学,这类辅助工具在教学效果上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有这么一道典型应用题:一列长度为160米的火车,以每秒23米的速度通过一道长32000米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很难对此进行模拟操作,但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采用动态的课堂模式,将火车、隧道、距离展现在多媒体上,利用情景教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三)互动营造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知识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创设生动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教学互动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进行观察的同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交由其他学生解答,在互动学习的情境下营造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四)营造实践平台
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不能照常进行,课堂也因此显得单一乏味.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课堂实践活动提供了保障,数学课堂也因多媒体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加强了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现代科技来进行教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现对现代科技的操作能力,找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因素,从而保障教学效果.
(二)数学教育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网络手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比较形式化,而小学数学课堂则强调灵活性,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情境 适度 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本人谈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生动学习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掷一掷》一课时,我用“Flash”设计出动画来引入新课,将它播放到电脑上,这时,学生开始议论纷纷。然后进行分组,把实验中的结果统计在电脑上。学生不仅能很好的发现规律,而且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新问题。随着实验的增多进一步检验了自己的发现,体验了数学问题发现与验证。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探索空间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才会显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当前的网络环境虽然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言,利用现有的网上资源很难使学生真正的能够自主探索并学有所获,于是,我根据学习内容,建立一些网页,将学习的素材、方式方法等内容纳人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等能力。
例如,在学习《测量》这一课时,通过调查本地7月份的降水量学生与家长对本地的环境评价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厘米毫米的应用有了更好的掌握。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通过电脑动画分苹果等好好的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不同的问题和操作方法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尝试,把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在此留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对同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习方法的评价等。
在这里,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探索空间,搭建教学支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对某一学习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与家长及学生的交流
在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同,将学习的要求、解决的问题按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顺序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并且能适时得到帮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及节假日假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电子邮件向教师提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邮件向问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通过网页邮件个别辅导。这样就实现数学课堂的延伸。
四、学生自主研究,选择探索形式
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这个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教师交流……他们对相关的站点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44―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并相应降低学习汉语拼音的要求。将拼读音节作为汉语拼音学习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在拼音教学的设计中,应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拼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拼音教学中,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拼音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寓教于乐。
一、营造形象的学习场景,建立生活和学习的纽带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六七岁的儿童认知的发展还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的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和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知觉思维的支配。因此儿童对概念的掌握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拼音教学要做到生活化,也就是要求教师为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立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熟悉的生活环境,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和理解。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意符号,它难懂、难记、易混、易忘,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会认、会拼、会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课堂学习的习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加上拼音的学习本身是单调的,学生很难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时间。作为老师,就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对音节的拼读要经历“掌握方法――熟练拼读――灵活运用”的过程,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目的。刚入学的儿童孩好胜,表现欲强,往往把学习、游戏混为一谈,喜欢比比、赛赛、猜猜等有竞争、有刺激的活动。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行之有效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动脑、动嘴,还适时地让学生动手,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立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的汉语拼音教学模式。
三、建立双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环境是相对开放的,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课件,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运用网络和同行、专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别人分享,失败的经历和别人共勉。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我们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常运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声韵相拼时,也可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实践。让学生点击鼠标,将声母和韵母组合,电脑将会发出不同的读音,就像玩游戏一样学习拼读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由选择声、韵母,共同拼读、互相帮助、互相完善,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量音节的拼读练习。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又有合作完成任务的实践,省时高效,参与面广,使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文化水准偏低。艺术设计范畴内的专业学生常常缺失了根本的文化水准,基础科目表现出来的水准仍偏低。这是由于高职录取进来的学生并没能拥有稳固的文化课根基,文化素质不佳。日常教学中,高职也没能侧重人文类的多样科目,很难提升水准。进入院校以后,没能明晰应有的认知目标,自身定位含糊,缺失必备兴趣。如上的要素造成:缺失自主接纳知识的热情,认识也很淡薄。学生在毕业后,没能适应多样态势下的岗位要求。
(2)缺失了新颖模式。高职院校调配的平日授课时段偏短,时间十分紧张。为了发掘潜能,要变更惯用的授课程式,让它能吻合新时段的市场进展。但从现状看,艺术设计侧重去应对测试,应试压力之下,师生注重去增添学术范畴的认知,没能注重技能。现有模式之下,拟定课程显出了偏大的随意倾向,忽视主体素质。日常考核依循的流程偏僵化,应用特性不佳。为了顺应就业,盲目累加日常流程内的授课负担,没能侧重某一技能。
(3)师资及现有教材的弊病。针对艺术设计,科目配有的师资仍偏少,缺失高素质这样的师资。艺术设计之中,教学水准紧密关联着配有的师资数目。双师型特有的师资偏少,数目严重缺乏。选出来的教材没能涵盖着新颖的设计技能,高职教材常被看成本科特有的压缩校本,缺乏新式内涵。如上两类缺陷,都阻碍着长久进展,影响教学进步。
2信息化路径下的授课流程
借助信息技术,拓展了授课必备的新颖资源,便利日常授课。信息技术配有数字化这样的足量资源。信息时代之内,网络不断延展,教学设计拥有了稳固的技术根基,二者彼此融会,借助数字资源,创设新颖的程式。信息化设计中,就要摸索去增设新的程式、探析新的流程,整合并予以运用。
(1)初始讲解时,要让学生明晰这一课节内涵,识记必要内容。例如,解析设计概念,就要明晰对应着的职业特性、艺术设计依循的总理念、常规设计习惯。与此同时,可以延展至工业设计、常用空间设计、视觉传达特有的设计。艺术设计应被融会在更大范畴的文化之内,了解生活联系,从全方位这一视角来识别概念。
(2)欣赏及解析时,要借助筛选出来的某一案例,创设适宜的情境。解析的侧重点为:体会空间设计、解析这样的设计、提炼得出概要的必备元素。经过这种探析,艺术设计可被整合于实践,达到授课目的。
(3)后续讨论之中,要明晰教学场景,寻找出设计依循的主旨。可把班内同学细分成学习组,以便分组探究。课余时段内,可以预设这一作业:经由上网搜索,搜集得出艺术设计特有的多彩作品、关联的视频等;在这之后,带到班内以便供应师生分享。拟定后续评价,要兼顾这一科目的综合水准。
(4)在理论授课外,还应增设课余时段的实践。艺术设计常常用到的实践流程含有:参观并且学习、模拟某一作品、课余调研访谈。依照某一课节特有的内涵,灵活调配课余时段的实践。借助于多媒体,小组以内的成员应能彼此协同,归结得出珍贵的探析成果,制备成幻灯片。可以创设数据库,用于留存探析得来的实践成果,提供学习参照。在实验室之内,也可灵活予以应用。
3摸索适宜的运用路径
(1)紧密衔接多重的环节。艺术设计特有的专业内,教学流程应被紧密衔接在一起,侧重于多样化。设定出来的授课程式要增添多样性,同时寻找出某一契合点。艺术设计细分出来的环节含有:基础类的授课、日常专业授课、毕业时段的设计。详细而言,要侧重基础课,累积必备的技能,吻合新的市场走向。熟识专业方向,才能寻找出最适宜自身的某一岗位,提升设计技能。专业教学流程应能兼顾总体架构内的市场状态,紧密衔接着院校及基地。这样做,延展了获取认知的渠道,强化实践环节,增添了亲手去操作的必备技能。充分发掘潜能,明晰自身的弊病及优势,以便扬长避短。毕业设计之中,侧重考量应有的综合水准、增添实践技能。设计出来的新作品可增添就业之中的筹码,赢得企业喜爱。
(2)凸显信息化独有的优势。信息化状态下,高职要变更惯用的程式,增添新的流程。借助网络来促动彼此的互通,分享各类信息。借助于校内网,让学生随时明晰这一时段的就业走向,明确现有的弊病,协助同学去着力改进,更加适应就业。课余时段中,搜集可得典型特性的多样设计作品,摸索设计技巧,累积珍贵的经验。及时查验新近的信息,跟紧市场动向。校企应能紧密协同,依循合作育人这一根本指引,构建新的模式。侧重培育技能,深化原有的认知水准。经由密切接触,培育出最为优良的这种认识,善于动手设计。密切接触企业,也为后续时段的就业供应了稳固的根基,面对着剧烈态势下的竞争,也不至于慌乱。
(3)显示亮点及特色。依照设定好的大纲,凸显高职独有的亮点。编排好的科目大纲应紧密衔接着授课之中的细节,显示学科特性。适当予以调配平日的常规安排,密切结合逻辑。凸显实践指引,兼顾动手技能。对于动手设计时的各类疑难,应当耐心去供应指引。合理去调配各时段的学时,真正做到活用。日常授课中,侧重添加交叉科目的新内涵,艺术设计特有的科目要被融会至更广的科目之中,灵活掌握知识。师生密切互动,为学生预留足量的消化时间,规避偏集中的授课,也要规避多重科目脱节的弊病。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怎样做才能适应中国教育的现状,获得最佳的效果?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本文拟就个人的教学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增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
首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后所产生的与传统教学效果的巨大反差,引导教师逐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大趋势,同时反思和认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教学模式的局限,用全新的认识拓宽视野。其次,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操作技能,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选择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再次,各学校要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选送这方面的骨干教师去学习和进修,然后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示范、榜样和言传身教,去带动全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行动。
二、“学教并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上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我们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融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既要注重多媒体素材和课件实体开发,又要注重运用模式的开发。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现在可以从国内外的资源网站或教学光盘中获取不少,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部分利用或加以简单修改后用于教学,但总体上看仍很零散,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化和系统化。另外,虽然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也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里面有很多丰富的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和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一件好事;但是,有许多网校仍局限于“同步练习”和“课后补习班”的形式,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上与传统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从目前的内容来看,网校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探索性、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所以资源建设既要有“量的扩展”,更应追求“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时代将使单一的由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型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以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要让学生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当然,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途径与方法的过程中,特别是研究具体学科“整合”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缺憾,如机器代替教师、追求“形似”而忽略“神似”、过多的直观形象教学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制作者与使用者的思维差异造成效果不佳、课件制作与使用科学性不强等。总之,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既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学习技术”水准上,同时也应该关注其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的提高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彻底改变观念,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主体性原则。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使主体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
2.直观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获得直接感受,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造性原则。在创造性情景中培养学生,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培养创造性心理和个性,并使之成为一个情感丰富、感觉敏锐、目标明确、信念坚定、表现完善的人。
4.动力性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5.师生共同参与原则。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需尽一切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带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篮球课教学中当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战术配合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将篮球的基本战术配合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课外活动时许多学生主动模仿练习,并且在班组篮球赛中能够做出精彩的战术配合。
2.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效提高运动技能。一个新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在瞬间完成,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作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放、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能使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技术动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3.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在示范正确动作的同时指出易犯错误和产生的原因,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一个课件制作上放正确动作,又放错误动作,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自我比较,能避免错误动作的发生,既快速掌握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有助于学生从多层面了解体育知识,使其充分体验运动的魅力。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来突破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来源的限制,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去了解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三、在课程整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倡创新与开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同时应加强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指导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更健康、更广泛的开展。
2.加强体育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体育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一是走市场化之路,以软件公司为主,聘请体育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作顾问,做一些大的且通用性强的体育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以体育教师为主,借助计算机专业人员,通过集体协作、学科整合,研制小规模、适用性强的体育教学辅助软件。采用各种手段大力推广已开发的体育教学辅助软件和体育管理软件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