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探索的途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探索的途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探索的途径

篇(1)

教育部职成教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曾表示:“职业教育要培养人才,不是培养工具。职校生既要动手能力,更要职业道德素质。”从企业需求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中职生能否顺利就业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常看到一些刚迈入职场的学生在企业里因为沟通不良问题、不能适应厂规厂纪、不能承受挫折等因素而被淘汰。可见,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已是职教人的共识,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如何培养和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从小处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中职生的教育,首先应该从行为习惯入手。通过军训,知道该怎么做,树立作风意识;在生活中,从“学会微笑、学会讲卫生、学会打招呼、学会让道、学会爱公物”这些简单、具体的内容入手,循序渐进,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课堂、课间、自习、实训、活动等细微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听课、独立完成作业、自控自理、团结协作、反思自我等。规范语言、行为、形象,对学生的穿着、发型、语言和行为举止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在规定的地点做好规定的事情,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什么事情。由于中职生已处于职业准备阶段,学生的心灵一旦被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就有明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理想。

二、树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无自信,难自强”。对于中职生来说,因为曾经在学业上的失败和世俗的眼光,很多人都有一种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没有正确的人生规划,提高中职生的信心是提高职业素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活动,是树立中职生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是班级团队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话,如:唱歌、演讲、技能竞赛、征文比赛、体育项目或趣味性的参与等多种形式,提供锻炼的平台和舞台,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中受到教益,树立“我行”“我可以”的信心。在活动中,老师是舞台的搭建者和指导者,老师的角色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一次次的进步、信心,就是从学生这一点一滴可以感受的进步中累积起来的。

三、渗透企业文化。培养多元化的职业精神

据调查,企业最希望学生具有敬业、诚信、创新、奉献和合作等职业精神,这些职业精神从何而来?就在日常的教育中培养、在反复强化中训练出来。例如:忠诚之心,从点滴小事中训练学生的忠诚度——热爱集体、热爱同学和老师,信守承诺,乐于为集体服务,服从管理等;责任心,在班级建设中,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作为个体正受到重视,树立团队意识,让学生时时处处明白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与团队荣辱与共,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人人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每个学生在承担责任、得到信任的同时都能潜移默化地增强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四、开展普通话、口语或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良好的言谈举止,既能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也是沟通的桥梁,很多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都希望员工有较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中职生在实践中往往比较缺少自我表现能力,以至于错失良机。针对这种情况,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逐步形成的。很多学生在入学时,胆子小、说话声音轻,即使在本班都不敢在全体学生面前大声说话或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予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灵活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专业知识是中职生就业和发展的根基。课堂教学中,通过项目课程、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的思考,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愿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把握每个项目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在认真参与中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分类指导,使不同学生的思维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形成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对那些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中职生,应提供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如:指导他们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这些学生在集训过程中,能大胆释放思维的火花,让思路变得流畅,学会探索,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长进,特长、个性与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示。

篇(2)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天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尤其是当今社会出现“道德滑坡”问题的情况下,凸显德育工作强化的必要性。高校探索大学生的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途径是多样的,本文从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几个角度作以阐述。

一、教书育人

在学校教育问题上,以往人们有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教书育人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门任务,“教书”只是纯粹地传授知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教书”承担着双重任务:既传授知识,也培养“做人”。古人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让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的主要渠道作用以外,还要让其它学科也充分挖掘德育功能,对职业院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在职业院校老师的职责中,既包括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训练学生养成高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包括培养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塑造其健全美好心灵和人格。这正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人生哲理:要做好事,先学好做人,我们职业院校老师应该教学生首先做人,其次才是做事。

通过教书以育人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第一。要以为根本指导思想,以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教书育人;第二,应融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让每一堂课既是传授知识的课,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课;第三,充分运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来培养高职生的爱好和兴趣,拓宽高职生的视野,增长高职生的才能,历练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第四,教师应善于走近高职生,与它们打成一片,既做老师,也做朋友,深入进行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在互动中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高职生健康成长。

二、 管理育人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通过“管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重要的德育途径。一般地说,管理活动对学生德育施加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日常的行政管理,二是教学管理,三是后勤管理。职业院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道德习惯;通过“管理”育人这是管理的内在要求,它可以保证管理工作的健全,督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道德修养的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育人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展示,还可以保障办学目的的实现。

“管理育人”的主要实现路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制度育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管理需要规章制度,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级纪时就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校纪校规就是道德要求的制度体现,遵循这些制度无疑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升;有了包含道德要求的制度后,还需通过管理严格执行这些制度。这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仔细地宣讲,以使高职生对其重要性和内容有充分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遵纪守法观念;同时还可以利用奖惩激励高职生遵纪守法,通过对高职生良好的行为进行褒扬,不良行为进行惩戒,强化优秀行为,弱化不良行为。总之,只要在制度的制定、宣讲和执行这一些列管理环节上工作到位,就必定会对高职生德育的养成直接的帮助作用。

第二,活动锻炼育人。通过“活动锻炼”以育人是“管理育人”突出的优势。高校搞得各类活动可以对高职生施加直接的影响。高校能够对高职生施加正面影响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诸如学校搞得文艺娱乐活动、体育比赛活动、学校环境卫生保护和清洁劳动,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之类。不管有多少活动形式,但学校搞活动时主要把握“团体精神”和“公益精神”两大主题即可。通过活动锻炼有助于使高职生逐步习惯并养成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富有团队和集体主义精神;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精神;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三,人格育人。在高校里,管理者处在风向标和参照物的地位,其形象和人格是一种重要“德育力量”,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发送言传身教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应该把自己塑造成学生的榜样,用自己非凡魅力和高尚人格去赢得学生尊敬和模仿,达到人格育人的目的。一般地说,管理者的人格育人可沿着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基本的自律层次。该层次要求每个学校管理者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在本职干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跟同事能分工合作,互相协调和配合;对管理主要对象的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满腔热情爱护学生,服务学生。其次是提高的先进层次。该层次要求学校管理者具备应该具备优秀的人品,道德品行高尚、公正、正直,公而忘私,亲学生爱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其优秀的人格激励和感召学生。上述两个层面是基本要求和高标准要求的关系,也是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的关系。当前,要求一切管理者的人格育人皆符合最高标准是困难的,但做到基本要求这是底线。人格育人体现在在学校管理者的平时的管理行为中,每一个管理者的人生履历其实就是一部生动德育教材,它能向学生传导对社会的感悟、人生体验、治学态度与奋斗精神,并作为实际范例为学生提供启示和借鉴。

三、环境育人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时刻受到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正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优良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则容易引诱学生消沉,乃至误入歧途。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熏陶作用和教育感染力。学校必须善于营造、创设环境有利于德育的环境,实施环境育人。育人环境一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物质环境育人,它通过校园建筑与布局、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备、绿化管理、环境卫生、教寝室布置的设计、文化设施等所创设的宁静优雅、美丽的校容校貌直接使学生的性情受到陶冶,并养成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遵守校园生活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习惯。第二种方式通过营造精神环境来实现。物质环境是校园环境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显性环境。这些实体环境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它可以传导校风、校园文化、道德风尚等,这种无形的的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另外,学校的规章制度是重要无形环境,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也会督促校内各部门齐心协力,塑造跟管理导向所要求的精神氛围。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的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情操,促进和鼓励学生形成相应精神。

四、服务育人

高校教职工是办好高校的重要力量,通过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服务来育人,是高校教职工的光荣职责。要做到服务育人,应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原则,抓好保障服务,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实际困难,把每一次有形的保障服务工作都化成无形的育人活动,在服务学生中实现育人目标。具体说,

第一,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平时的管理中,学校应要求班主任调查清楚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情况,做到问寒问暖,是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对于贫困生学校应施以救济,可以通过组织学校教职工,包括校领导、教师、职工与贫困生结对帮扶的形式,使贫困生切实受到救济,切实能感受到温暖。

第二,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学生”,近些年来,这类大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应及时提供细致的教育服务工作,把他们拉回来,转化为思想行为正常的学生。这项服务工作需要特别注意方法。要有爱心、细心、持久心和平等心教育这类学生,将其转化过来。

第三,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校应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青春期心理教育、情感心理教育、个性心理教育、问题行为心理教育等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及时是以心理辅导服务 ,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广泛、持久而深刻影响。它直接滋润和熏陶着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形塑作用。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文化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第一、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高职生的道德情操。校园物质文化,如诗画般的校园风光,合理的建筑布局,整洁的道路,明窗净几的教室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心情,向上的心态,健康的情操。徜徉在花园般美丽的校园中的学生更易触景生情,因美而生爱,进而产生出爱校园、爱家乡、爱国家的高尚道德情怀。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构筑起抵御各种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影响的精神堤坝。

第二、校园文化有利于规范高职生的行为。健全的制度校则对学生的言行具有很强规范作用。每当学生的言行出现偏离学校管理规范的倾向时,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制度校园文化就会自发发挥矫治作用。精神校园文化也会发挥其强大道德评价功能,以道德约束学生出轨行为。当然,优美校园物质文化也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比如你会在整洁如镜的地面随意吐痰,乱扔垃圾吗?你会在洁白的壁墙上胡乱涂鸦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下,一般人是不好意思作出不文明的行为的。显然! 优美校园环境是有助于消除不文明行为的。

第三、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培养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追求。一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都会有意识地渗透团队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这种团体精神的价值追求要求大学生要更加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和锻炼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

第四、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我国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曾指出:“造就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弘扬个性。”个性是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培养而得来的,通过有意识的后天培养来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是行之有效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41-03

反转式教学(Flipped Instruction,nipped Classromm,Theclassroom等)也译为翻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最早出现在2000年,美国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he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suide by thehide”中。2007年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在课堂外运用,推动了这一模式在美国中小学中的应用。2012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或通过校际合作或成立公司开展资源建设,以这种模式推出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完成课程的学生只要交纳极少费用,就可获得认证。它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对传统的全日制面授教育模式的颠覆性革命,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革命。在我国,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开展了反转课堂的教学实验。

一、反转式教学

反转式教学是网络时代诞生的教育新模式。依托于现代技术手段,学生大部分时间利用电脑或手机在不同时空自主学习、通过网络通信探究讨论,少部分时间集中到课堂上课。这正是对目前大部分时间集中面授、少数时间自主学习模式的反转,也是对学生先听教师讲授,后消化吸收完成作业过程的反转。反转式教学将传统的全日制面授式转变为分散自主学习与常规集中面授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

除了时间的反转、环节的反转,综合美国的应用情况,其变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大部分教学过程视频化、分段化,学生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课程内容;二是内容设计递进化,在视频教学资源中,根据每段学习内容设计自测题目,学习与练习交替进行,学中做、做中学;三是学习过程过关化,通过答对过关的控制方式,只有学生领会前面的内容后,才能进一步学习下面的新内容。这些方面的变革可以强化学生打好基础,扎实推进。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观看视频资源,直到掌握为止。

美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94%来自视觉和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着,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教师讲课强得多。反转式教学资源主要以分段化的视频为载体,组织与呈现方式更符合人对媒体的适应性,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

互联网的普及与带宽的提升,给反转式教学带来了更强的生机和活力。在线学习、即时交互、维基讨论使反转式教学更便捷高效。打破常规课堂中教师连续一两课讲,学生持续听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内容,分成不同的若干部分,将课件、声音等讲授内容设计包装构成视频资源,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突破了在目前常规的远程教育或网络课程中,直接对一名主讲教师的讲课过程进行录播+文本的资源形式与组织方式。

教学模式与环节的反转与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二、高职人才培养与反转式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反转教学实现了教育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时时、处处、人人的智能化、泛在化的环境,便于人们充分发挥电脑、手机等现代通信终端的功能,发挥云平台的作用,有效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协作学习与交流。随着基于游戏的学习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使更多的各级各类教学从传统的课堂走出来。

(一)增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弹性与灵活性

高职教育要加强实践教学,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有效地解决岗位与专业对口、实习时间与教学实时间、岗位可接纳人数与学生人数的矛盾,要深化“以他方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主动适应生产过程。在反转式教学中的时间反转,增强了教学活动组织的弹性与灵活性,为将学生分散安排在不同时段、不同单位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专业对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学交替,提供了便利,提高课程与岗位对接的实效性。

(二)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教学内容设计精细化,从基本概念开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习者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掌握、易学高效、增强自信。利用网络平台的独立自主学习优势,对于分段化组织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部分,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可快可慢,做到真正的各取所需、有区别的因材施教。

(三)解放教师人力资源,有效拓展教师与学校的发展空间

教学模式的反转将教师从重复性的大量授课时间里解放出来。使专任教师有更多精力深入企业现场、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环境优势,进行实践学习锻炼,深入开展技术研究与服务,深化教、研结合,产、研结合,学、研结合,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以科研促教学,反哺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环境。还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兼职教师按常规安排到学校课堂上课与岗位工作时间安排之间的矛盾。

广大教师教学工作时间与精力的转移,将促进学校在技术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开展,使学校加速进入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有利于高职教育保持“职业性”,增强“高教性”

针对高职生“容易”就业,但“后劲”不足,技能的“高端”优势不够突出的薄弱之处,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首岗胜任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与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矛盾。利用反转教学模式,发挥内容载体设计独特、便学易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优势,通过丰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资源,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分层、分级、分类的学习需求,弥补目前高职教育中“高教性”的不足。

(五)有利于改革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过程化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提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平台优势,改革评价模式。可以采取网上在线测试、平台上参加讨论与回答问题情况,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过程化学习意识,培养他们树立学习的系统观、知识的应用观。对于专业课,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可以结合实践应用,让学生选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课程设计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总结运用所学内容。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六)着眼未来,接轨世界,同步网络时代教育的革命

“大学网络化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更需要便利快捷的平台,丰富易学的资源。反转式教学为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素养。有益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益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反转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反转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组织“包装”,依托于网络平台展示教学内容、沟通多方交流、记载过程状态。要保证教学质量,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师树立教学新理念是根本

反转式教学将教师从常规教学的“前台”转移到“幕后”,但主导作用是永恒的。尽管到课堂上集中授课的时间减少了,但工作量并未减少。实施反转式教学之初,要花大量时间精力组织制作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同时要关注网上学生互动的情景,适时解答问题,要在集中上答疑辅导课时分类解答疑问、分析造成的原因,安排综合练习,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集中环节学习,知识得到升华。资源储备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在兼顾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将被推向技术服务的“主战场”,下企业实践、进行技术研发、开展社会服务的工作量将较目前情况有增加,科研与社会服务在工作量考核中的比例也将会加大,这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二)平台功能是支撑

反转式教学依托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网络的高速、全覆盖为随时随地交流互动提供可能,3G技术为实景交互传输提供便利。利用平台,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双指导以及网上交流时的“多指导”。平台的功能是有效实施反转式教学的基础。基本功能应保证顺畅播放流媒体课程资源;支持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支持超连接;像游戏过关升级一样,前后衔接的内容既可设置过关制,也可进行独立选择;对自测题能自动判分并自动在系统中累加得分;能自动记载提出问题及所做回答。

若能自动记载维基讨论时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回答正确者进行累加得分,自动保存到服务器中,按系统的比例设置,自动统计生成平时成绩,形成发展性的过程评价,则平台效率更高。平台资源管理应该是开放的,就像百度文库,实施资源换积分机制。对于授课班的学生上传入库的资源自动累加到平时成绩中。

(三)资源质量是核心

分段化的视频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源头。分段化的视频不应是仅将目前教师常规授课过程的视频录像分段化,更多时候,教师的讲解是画外音,屏幕上的视频中呈现的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G实景技术集成展现的图文并茂的讲解内容。对于专业课而言,应是将设备运行状态、实际工艺过程,岗位工作实景等企业资源,有机地融入常规的教学内容中,形成充满企业应用元素的课程资源。

首先,分段视频的播放时间要符合人脑理解记忆处于最佳状态的持续时间,要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从基础到综合,前后贯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知识的递进性、系统性。其次,专业是“课程的集合”,一门课中的内容不是孤立的,与前修知识、后续内容应当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和紧密的衔接关系。要充分发挥反转式教学平台的链接优势,从专业的视野组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由本课知识链接到基础知识、相关课程知识、职场实景、岗位应用或案例,形成立体化的知识基础与应用体系。使理论与实践对接,基础与应用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得到落实。另外,兼职教师、行业领军人物、能工巧匠的授课视频,皆应纳入教学资源中。

与多媒体课件相比,视频教学资源不是它的升级而是换代。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企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开发建设势在必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必不可少。从国家推出的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开展反转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资源基础,但在视频化、专业化、链接化方面还需要再造、拓展与雕琢。

(四)有效管理是保障

反转式教学,要因课而异,科学安排集中授课的课时比例及内容与组织方式。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师生每天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上课。而是大部分时间里,师生处于“自由”状态。教学形态发生很大变化。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发挥优势,提高效率,需要有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要对现行教师教学规范做相应改革,要对现行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要将质量掌控在源头,监控在过程。

建立资源过关制,反转式教学准入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标准、过程监控办法、质量评价办法。要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结合课程的特点,从初期的激励机制鼓励阶段,过渡到刚性要求实施阶段。反转式教学普遍实施后,对教师的科研、技术服务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标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五)社会普遍认同是前提

篇(4)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200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选修、必修课。国家的强制性政策无疑对大学生生涯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更多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于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挖掘学生的人生体验来激发和引导他们的生活理想,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目标,以参与、分享、共享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讲课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讲授法,而是在原有讲授法的基础上,辅以向学生提问和学生作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鼓励每个同学向老师提问,即使是重复地提问同一个问题也是可以的。在讲课法中,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讲课时要生动活泼,切忌念讲稿,或照着课件讲授,为了使讲课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把讲课法与参与性教学的其它方法结合运用。

(二)案例法。案例可以用来向学生示范在大学期间怎样应用学到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以及大学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可来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本、网络,可来自知名校友、在校学生,也可来自课堂,对于案例的描述需要学生检验和了解情况,并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由个人或由小组代表针对问题发言,全班讨论或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确定解决办法,用短暂的时间总结从案例中学到的要点,引发学生思考。

(三)讨论法。讨论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知识、思想和观点。采用讨论法时,关键在于确定讨论题目。教师在首次上课时应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获得的经验人手,结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事先确定好讨论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两两讨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发现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要及时指出,确保讨论的效果。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课堂中涉及问题已经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且能够通畅的互相交流经验,最好采用讨论法。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设置成情境,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特定角色,目的是让学生演练如何面对职场。比如模拟面试,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设定的面试情境完成任务,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主考官和应聘者可互换角色,让学生通过参与体会面试,通过训练逐步克服求职者自卑、胆怯、焦虑、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纠正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如仪表、礼节、姿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形式,它为学生创造了模拟的环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价值观、兴趣、性格以及能力等心理自我的探索,在快乐体验的同时,感受决策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结果。在游戏法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全程指导和凝练总结,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掌控现场的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从高校角度来讲,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服务水平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一)实时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市场的推进,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校——院(系)”为主干的两级就业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树立紧迫意识,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为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健全咨询辅导机制。职业认知咨询辅导的特点是咨询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互动交流,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的职业领域;另外,团队咨询、组织座谈会等方式讨论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问题也能够更好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确立正确人生职业规划方向。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辅导员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的执行者。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努力把辅导员培养成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的生力军。

篇(5)

90后的大学生充满了自信,掌握了前沿的时尚信息,但又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他们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培养信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高校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意识

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模糊的认识,所以高校工作者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育人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学生要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认真分析自我性格特点,结合自身专长和专业特点,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做出正确的方案。90后的大学生还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清晰地分析与定位自我,避免盲目跟风。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促进服务,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包括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与再评估(成长)等六个步骤,作为高校工作者,要积极服务,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途径:

1.多方探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了生涯规划的意义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明白,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而言,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业规划,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地回顾过去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与眼前的进行比较,做出自我分析与评价;积极地与同学、辅导员、代课教师沟通、交流,听取合理的建议;用科学的方法测试自己的性格、兴趣、智商、情商等。

科学客观地认知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一定要理性把握,客观评价,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切勿闭门造车。

2.理性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兴趣所在。90后处于多元化的经济形势下,因此,思想也是开放性与多元化并存,对于追求时尚、新潮、又充满了奋争的他们来说,回答有什么样的兴趣实在是简单不过的了。因为选择的机会多了,反而盲从了,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兴趣的选择不再是以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动因,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实现,有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崇拜的偶像都是企业成功人士、明星等,这就充分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慢慢发生着改变。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兴趣取向也随之改变,兴趣能给学生以动力、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因此,高校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出兴趣所在,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工作世界,选择职业方向。

3.科学预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了解自我、认知自我就是为了科学决策,学生要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等确定职业方向,一个正确的职业方向是照亮人心灵的灯塔。高校工作者要指导学生科学预见、理性决策,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响应国家的号召,将社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

另外,当代大学生在决策的过程中要突破障碍,树立生涯信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不要过分瞻前顾后,找出生涯规划的最佳方案。

4.整体把握,了解社会与环境,进行个性化选择。90后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引领一切的时代,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有更新的要求与机遇。究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凭主观臆断,也不是单凭兴趣爱好,还要看社会需要。劳动力市场的多变性,使得很多旧的职业在退化,新职业在产生,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职业前瞻性,在成就鲜活思想的同时,整体把握,大胆创新,在科研与服务领域独树一帜。

5.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生涯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它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也不只发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所以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很多自身条件、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更新职业生涯规划,适时地调整不合理的想法,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方案,并且不断更新。

三、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以及决策反馈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期望过高;职业兴趣不够明确,要么太单一,要么太多元;职业决策过分追求完美,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纠结决策;对环境的认知不够全面、不是缺乏客观性就是太极端;不重视调整与反馈,存在一旦决定了就一条道走到黑;没有创新性,从众心理较严重等。

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条件造成的。社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依靠学校,而学校的能力有是有限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学校进行衔接,且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也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缺乏探索精神、独生子女有时存在依赖心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呼吁社会,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相得益彰,共同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氛围;另一方面要告知所有父母,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在进入大学生活以后,与学生共同探索职业规划的方向;大学生自身也要科学测评、客观评价、广泛听取意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调整心态、不断完善和反馈效果。

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只是完成了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建立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高校要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加大师资投科研投入,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途径,开展职业生涯咨询辅导,将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争取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大学生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职业生也规划探索期所赋予的任务。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48-02

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不断延伸,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女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土木类专业对女性从业者而言,是有相当大的职业压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较强的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具备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较高的管理理论和能力;关注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以高职女生为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用技能,做到个人技能的专业化和差异化,加大心理辅导和职业辅导力度,从而帮助女大学生们找到自身的行业定位,尽快适应行业岗位要求。

一、女生的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就业现状

女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就以比较集中而且比较理想的就业方向为例。比如说某个好大学,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类的专业在国内来说算很不错的,本科毕业时会有许多单位来招生,招聘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施工单位。很多单位在女生去投简历时,对方会说“对不起,我们不招女生”,只有部分单位会适时的招一些,而且对女生的要求高很多。而设计院呢?好一些的设计院不会参与高职专科的招聘工作,只有部分设计院会来,而且只是来看看,不一定真要。

以典型白领――建筑设计师为例,目前,市场上对建筑设计人才大多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资质,并担任过大型住宅或建设工程开发的设计。另外,还需要全方面地加强自身修养,如需要熟悉电脑操作和维护,能熟练运用CAD绘制各种工程图以及编制施工生产计划等。

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这些,对于高职层次的女生来说,她们毕业后,普遍感到前途迷茫:有岗位,干不了;能干的,却门槛太低,竞争激烈,待遇差。这导致部分女生转行。现状就是:初次就业率低、待遇低,就业质量远远不如男生,大部分女生的职业道路没有男生那么平坦顺利。

(二)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就业困难原因主要集中在性别差距、能力差距、心理差异。从用人单位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方面分析如下。(1)性别和生理原因。调查表明,在建设行业里,无论哪类企业,都有很多的男性不希望女性在工作上超过自己,特别是在男性主导的这个行业里。(2)高劳动成本原因。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诙时间的连续性。女性有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而这一阶段,企业不仅要负担工资、福利,同时,企业的工作也因休假而受到影响。二是退休金的负担。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而且由于女性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三是职业培训费的利用率。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于男性,其利用率相应的也比较低。(3)能力差异原因。如女性在总体上体力弱于男性,不适合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高空作业、野外作业等一些特殊岗位;女性生理期使得她们在安全和健康方面受到特殊保护,限制了女性从事某些职业岗位;女性在抽象思维、宏观驾御等能力和冒险精神等方面弱于男性,使得她们总体上在一些职业领域内的成就不如男性等。这些因素客观上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心理素质差异原因。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学历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和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的存在,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恐惧、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意气用事、感情脆弱、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其他原因还包括法律和机制原因等。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对女生的缺憾

现有的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设置、实训手段,都是针对男生设定的,比如施工技术的砌筑、抹灰、绑扎钢筋、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都不适合女生,导致女生不感兴趣、不愿动手参与,最终达不到实训教学目的。

三、解决途径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遵循“专业化、差异化、技能化”的调整原则。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都应该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女生进入适合女生特点的细分专业,比如造价、工程管理、档案等专业。

根据当代女大学生特点实行差别教育,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差别教育。高校应该针对女大学生特有的优势制定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要符合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只有这样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才能帮助女生走出困境,建立专业信心。

(二)能力培养途径

能力培养包含方方面面,总结起来无非是: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三大块。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与社会观察结合。不但要在课堂里向女大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在学校外让女大学生进行各类社会观察,充分了解社会环境特别是本行业的工作环境,提前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二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让女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要与自身的创业目标相结合,边学边做,这种模式更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这往往是企业看中的方面,也是女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三是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结合。这是指让女大学生前2年在学校里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第3年进入到社会实践,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到工作环境,参与企业的工作过程。

(三)技能训练方法

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行业特点,以培养侧重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人才的培养过程要结合工程实践。

在保证基础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女生特点,做到一要精选几门技能课程,例如资料编写、CAD绘图、预算清单计算编制,等等;二要加大实训力度,设置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状发展途径,力争贴近工程实际,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直通车。

(四)心理辅导与职业辅导结合

随着大学生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的加大,特别是对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和成功性的关键因素。

健康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女毕业生正确择业,主动适应,谋求发展;而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则会影响她们的择业、就业和发展。因此,针对以上状况,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其就业心理素质,实现自我完善,使女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展现自我、提升就业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结束语

不论土木专业还是其他专业,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以及本人的共同努力。女生应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用技能,做到个人技能的专业化和差化,从而帮助女大学生们找到自身的行业定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绍明.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分析[J].经济师,2013,(2).

[2]周游.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王春来等.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J].现代交际,2010,(10).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Occupation Need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Approaches

―Taking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SHEN Xin-fu,DENG Han-xuan

篇(7)

近些年来,由于教育政策的放宽,普通高等学校在学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多。这样,势必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较少,学生的素质普遍较差。再加上学生的年龄段都是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离异家庭,很多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样就导致了“问题”学生较多。在中等职业学校方面,虽然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不明确。

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像这种专业性强的职业,要求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较高。而通过相关的调查与走访,有相当大数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没有开设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专业课程。或者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程度或是认识程度较低。长久以往下去,由于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学生的从业水平与质量也随之较差,最终必然影响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

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性不高,不能很好的运用多媒体设备。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情况来看,有着专业性不强、数量较少等特点。一些教师在对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中,没有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有所突破,没有掌握现今先进的技术。这样,教师只是单纯式的说教,很少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进而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专业技能上操作得也不是很熟练,势必影响今后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中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不很合理,造成专业重复。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性的人才,重点强调对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具体需要,集中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这样的举措并不科学。一方面,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几乎在同一年开设此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把未来就业市场的供求状态改变了,使得供需情况从“需大于供”转向为“供大于需”。另一方面,一般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两年时间,这在人才提供上也存有滞后性,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只是集中开设某一当前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没有长远规划,造成专业重复资源的浪费。

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路径

1.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职业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业者才能更有质量的完成工作。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学校层面,要开设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在理论上为学生们讲解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和重要性。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们灌输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具体的实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从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训练,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带动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

2.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完成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一定要有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教师,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从业人才。在学校层面,要引进在相关专业、相关领域优秀的人才,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定期的为教师们提供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师层面,要多去了解当下用人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案,进而为学生们讲授真正能用到工作中的、与时俱进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努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效果。

3.中等职业学校要配套相关现代化设备,增强学生的专业化技能

篇(8)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就业针对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评价一所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指标。然而高职教育高速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提升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面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云南体职院作为云南省内唯一一所专业体育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秉持学院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升,传统就业渠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近年来体育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更是对应用型体育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创业创新教育逐步被各高职院校重视起来,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创性的提出了将现代学徒制引入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园的新思路。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跨界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和企业带徒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具有较强的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引入到专业教学中,在学校内创设了由学校专业教师教授理论基础课程,由行业企业专家(师傅)带领学生(学徒)在实训基地学习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

如今的学校已经逐步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在办学的思维理念上还是在具体发展建设工作上,学校都在不断改革创新。在学校不断深挖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也在不断革新发掘潜力。

为响应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应云南省政府、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关于更好的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要求,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了“梦之翼”校园创业平台。该平台的建设,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

学校整合现有实训资源创建了“梦之翼”校园创业平台。本服务平台具备较完善的项目评估、创业培训、创业能力测评、创业指导、创业信息等服务工作。学生来到创业平台可以进行以上项目的评估和评审工作。具有开展公共政策咨询,各类创业扶持资金申请、企业工商税务登记、人事、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在学校建成的梦之翼创业孵化园中两个项目工作室已经顺利开展创业扶持工作。其中包括:

梦之翼创业平台之图文工作室:主要负责学校各级各类的宣传、纸媒、数码摄影及视频编辑等工作,同时也承接校外宣传公告工作。目前有80余名同学⒂肫渲校他们自己设计、研发、出版,制作校内校外宣传片等。在校期间通过校园创业平台很好的锻炼了能力,同时也为其在将来自己创建工作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梦之翼创业平台之学生创业健身中心:该平台为学生在走入企业,走入健身房中做好健身顾问和健身教练做出了很多先期的入职体验,学生能在自己的学校健身中心能有更多的职业体验。很多同学通过在学校的健身房中磨练和提高自己,在离开学校后,都有想回到家乡创业的打算,学生们在学校中更能全方位的了解到一个健身俱乐部或者健身房的组织、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出去创业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

云南体职院在现代学徒制基础上的创业创新教育以及创业孵化园建设实践,作为一种创业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相信能够为同类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和创业园区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36号.2015-5-13.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2015-11-26.

[3]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

[4] 傅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

[5] 李长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1.

篇(9)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经过调研和论证,在省教育厅直接领导下,于2004年8月初成立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一、集团成立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办学模式单一、经费紧张、招生就业困难、学校之间各自为政等诸多现状,组建教育集团,通过寻求合作伙伴,走共同发展之路,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它也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

(二)形成农业职教集团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由于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内单位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可以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增强集团的办学实力,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三)成立农业职教集团符合各方利益

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具有职业性和农业性。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符合中、高职校的各自利益,符合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精神,符合农村的实际,它加快了我省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成立农业职教集团能较好实现中高职衔接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完整的农业中、高职教育体系,使农业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成为一个科学有机统一的整体。

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我省在职业教育史上的一项新突破,将来可能是一条成功解决农村教育改革之路,同时,对农业职业教育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集团的原则及性质

(一)集团的原则

1、自愿的原则

就是参加集团采取自愿的原则。只要承认集团章程,有加入集团的意愿,提交入会申请书,通过理事会讨论,就可成为理事单位。同时有退会自由。

2、目标一致的原则

就是培养目标要一致,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农业、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农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

3、资源共享的原则

就是集团内部的各成员校应将各自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发挥各自的师资、教学设备、管理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特别是高职学院或是先进的中职学校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帮助和扶持相对落后的中职学校。

4、实用性原则

就是要力求找到各成员单位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结合点,还要真正能够体现农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5、针对性原则

指成员单位合作项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包括合作内容、合作的组织形式、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的途径和合作的保障措施等都要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集团的性质

集团的性质是集教育教学与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为一体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联合体,实行理事会制,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民间组织。

三、集团的功能及任务

(一)集团功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形成集团优势,拓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与发展空间,吸收和发挥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不断增强集团成员校办学实力,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发展和壮大农业职业教育事业,使农业高职与中职通过合作办学紧紧地连接起来。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挥多功能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培训和技术推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二)集团任务

一是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活动。在学历教育方面,积极推进中、高职之间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及教育制度上的全面衔接。在各类培训方面,根据社会和农村需求,积极开展广泛的培训活动。

二是交流,开展国内校际间和学校与企业间的广泛交流,交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经验和农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外相关学校的交流活动。

三是合作,集团内部通过加强教育教学领域、办学领域、产学研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四是研究,研究和探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四、集团成立以来,已健康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开展联合办学

我院2004年已与国家级重点中专——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联合试点了“3+2”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已招收了140名初中毕业学生。2005年又向省教育厅申请与17所中等职业学校,17个专业开展“3+2模式”的高职教育,省教育厅批准8所学校13个专业与我们联办,当年招收1780名学生。

开展3+2联合办学,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依靠农业科技人才,举办“3+2”农业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二是构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要,通过开展中、高职3+2教育衔接,能够形成整体合力,拓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与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三是初中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需要。我省2004年初中在校生达67.5万人,毕业生升学率75.5%,由于普通高中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到上一级学校学习深造,我们开展的3+2联合办学,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四是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对口招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无疑又架起了一座升学的“独木桥”。

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源素质偏低,结构差异明显,加大了高职办学的难度,其中涉及最多的问题是两个层次知识、技能的重复,或者断档,高职预期的教育目的难以实现。而举办“3+2”中、高职教育衔接,基本没有接轨过程中的损耗,衔接的效率能够达到100%,相对节约了人才培养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证明,“3+2”联合办学的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普遍受到中职学校的欢迎,更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它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二)开展师资培训

我院是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之一,同时又是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还是农业部批准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我院每年都接收各中职校相关专业一定数量中职教师来院长期培训、进修,还经常派相对稳定的专业课教师到各中职校负责专业建设的指导工作,还根据各中职校的需求,不定期的派相关教师与各校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集团成立三年来,我院共为中职校的教师、主任、校长来院进行短期培训7期,共培训420人次。

(三)开展校际间交流与合作

组建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之后,校际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我院于2004年秋,对我省阜新、锦州、鞍山、葫芦岛、朝阳、沈阳、盘锦、辽阳等八个市19所农村职教中心和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走访。走访的目的要是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与此同时,各市职校的领导和有关人员也多次到我校参观学习、交流探讨。通过彼此的走访、交流,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和合力,有利于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共同开展教育教研活动

集团内部中高职之间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是共同参与了《深化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修改工作;二是中高职教育共同立项研究并申报教育教研课题,如已被省教育厅立项批准的“十一五”两项规划课题,《农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和《中、高职经贸类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是共同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如在2005年暑期,与8所联办校的教学校长和教务主任一起研究和制定了12个专业的“3+2模式”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计划指导方案。

五、发展思路及远景

(一)要积极吸收企业加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在中、高职院校加强各领域合作同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二)开展教学与学生管理培训

加强中高职和各中职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做好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一是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二是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四是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学生管理一是提高学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探究新时期农业中高职学生特点,工作规律研究;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四是加强学生社团文化教育活动实施办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与不断提高。

(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中、高职校共同研究论证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中职校可派教师到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二是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也可根据需求派专业教师到各中职校去对建设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四)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主要研究“3+2”中、高职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体研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衔接,教材编写和选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研究,探究符合农业各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规律,以指导办学实践。同时开展其它教育教学领域研究。中、高职学校通过科研立项共同研究并申报各级成果奖,以推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以指导办学实践。

(五)开展校际间广泛交流

逐步形成中、高职两个教育层次间关系紧密、教学融通的格局。中、高职学校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篇(10)

德克萨斯大学教授、网络通信专家弗雷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 Wiliams)在谈到互联网有效信息匮乏时不无感慨:“进入万维网(World Wide Web)就像走进了别人的垃圾场。”在互联网及各种新媒介不断出现和发展的时候,需求膨胀的问题日益严重,而有效信息内容却严重匮乏。

目前,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字内容产业日益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全球性产业,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迅速增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互联网内容日益丰富且热点不断,无线内容蓬勃发展,再加上超过3亿的网民和7亿多手机用户,更加让中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充满无限活力。

一、数字内容产业概述

1 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

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上。次年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把内容产业明确界定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媒介的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1998年经济合作组织的专门报告作为新增长产业的内容把内容产业界定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信息和娱乐业所提供的新型服务产业,具体包括出版和印刷、音乐和电影、广播和影视传播等产业部门。

对于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欧盟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将数字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

本文认为,数字内容产业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依托信息基础平台,将图像、文字、影像等数字内容进行多层次整合,并通过多种内容途径和手段实现多元化出版,向受众提供全媒体类型的信息产品的产业群。

2 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

数字内容产业作为全球的新型快速发展产业,由于信息技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目前其定义所涵盖的领域还不够确定。

在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数字内容产业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认为数字内容核心产业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画、游戏、工艺、时尚设计、广告、建筑、视觉艺术、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信息服务等。数字内容关联产业包括:旅游观光产业、文化设施产业、艺术市场、创意农业、生活产业、运动休闲产业、特色美食产业、教育、社区、知识产权。

本文将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做如下分类:

(1)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数字内容产业包括游戏研发平台建设、游戏软件开发及游戏相关产品的开发。

(2)数字教育:以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为辅助工具,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互动平台的在线或离线的数字学习内容的制作、工具软件开发、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学习课程服务、在线学习论坛等。

(3)数字传媒和数字出版:运用媒介数字化技术采集、传送、播放的数字视频/立频内容,包含传统音乐、电影、电视节目数字化后提供的资源服务平台;数字音乐、数字KTV、视频/音频互动点播服务等应用产品;数字期刊杂志、报纸等数字化出版;数字图书馆及电子数据库等。

(4)动漫开发设计:动漫开发平台建设;2DTN3D动漫制作、动漫产品设计,动漫故事创作和编导;基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题材的原创动漫产品等。

(5)数字文化内容:数字文化内容包括构建区域性历史文化内容展示平台;开发制作富有区域性、民族性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等。如数字博物馆、数字主题公园、数字长江、数字长城等。

(6)移动内容:运用移动通讯网路(3G网络)提供数据内容及服务平台,包含手机短信、视频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

(7)网络服务:提供网络内容、联机、储存、传送、播放等服务平台,包含网络内容、应用服务、联机服务、网络储存及网络增值服务等。

(8)内容软件:提供数字内容应用服务所需的软件工具及平台,包含内容工具、平台软件、内容应用软件、内容专业服务等。

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并不完全局限于以上8种类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数字媒介流程再造的深入,数字内容产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特征将日趋明显,其所涉及的领域也会更加广泛。

二、数字内容增值途径

内容增值服务的提出本身是对传媒发展理论的一个拓展,是新闻传播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内容增值服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高经济附加值的产业,具有极其可观的经济发展空间,是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美国路透集团充分认识到在传媒集团发展道路上提供内容增值服务的意义。路透集团在由传统通讯社向信息集团转型的过程中发生了三个重要转变,做出了三个重要选择:一是由一般的新闻信息搜集加工传播为主转向以搜集加工销售经济信息为主;二是由向媒介用户供稿为主转为向非媒介用户供稿为主;三是由主要依赖传统方式、传统技术转向主要借助电子技术搜集加工销售传播经济信息。从路透集团的转变来看,不难发现,传媒集团在目前生态环境下,需要转变角色,拓展业务范围,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并且要借助信息技术,不仅要为受众提供新闻产品,还要提供更丰富、更多形式的内容产品。

内容产业要求最终向受众或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内容产品,而这些内容产品的获得需要通过内容融合加以实现。内容融合实现了数字内容产品在统一数字媒介传播平台下的多种物理形态内容,如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的数字化,这是应用层面上的融合,目的在于如何立体交叉地全方位满足用户信息的应用需求;实现了多种媒介载体内容的外在呈现,这是经营层面上的融合,是不同的经营组织在资源共享、内容生产、内容集成、内容供应这一产业链条上的融合,带来了生产和应用形态的融合。以上内容融合的实现需要市场需求的拉力、数字技术的推力、媒介竞争的压力及政策规制的助力等诸多条件。

1 移动终端接收的内容服务

报纸内容进入手机终端,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新闻短信、手机报(利用彩信功能)、WAP网站以及IVR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手机报和WAP网站。

3G时代到来使信息传播速度有了质的提升,使手机信息传播成为一种多媒体、立体式、拉动式的传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5W,即无论何时(Whenever),无论何地(Wherever),无论是谁(Whoever),无论什么内容(Whatever),能找到对方(Whomever),即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 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手机报迈向多媒体化,具备交互性能提供了充分条件。

手机报及WAP网站的普及和发展与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及手机终端的高科技含量有关。目前,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突破9.75亿。截至2011年11月末,在移动电话净增用户中,3G用户所占比重已上升到72.5%。网民达到了4.85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3.1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报提供给用户的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日本手机媒介运营商根据本国国情及文化特征,全力开发手机的多种应用,提供各种音乐下载、小说下载、漫画下载、游戏下载等娱乐业务;开发手机广告、手机购物、手机钱包等电子商务;同时还大力发展手机与报刊、手机与互联网、手机与广播电视、手机与互动式视频业务等媒介融合及“复合式服务”的增值业务,使手机媒介业务日趋丰富,为移动通信技术与大众传媒业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3G业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手机用户及内容服务商对手机这种媒介终端的利用率还很低,但很多传媒集团已经认识到这点,正逐步从新闻短信业务拓展到更为丰富的手机报业务,并推出了WAP网站。

己数字化报纸(互动多媒体报)

数字化报纸的发展趋势是全媒介数字报纸和互动型数字报纸。除此之外,数字化报纸还应该充分关注全用户化数字报纸的研发,为尽量多的受众服务。

数字报纸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报纸网络版”、“报纸网站”、“报纸网站+数字报纸”及“数字报纸”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的数字报纸其表现形式和功能也有所不同。目前,具有全媒介特征的数字化报纸已经出现。2006年3月13日,我国第一份有声报纸《合肥晚报》“有声报纸”在合肥面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在其所属的中国宁波网上也专门开辟了“在线读报”栏目,其中的互动多媒体报具备语音播报功能。中国宁波网这种数字报纸类型的推出是数字报纸向全媒介特征和互动型报纸过渡的尝试,由于网络带宽、读者计算机等方面的限制,数字报纸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有了开始,相信未来的数字报纸将会更加成熟。

3 多元化出版

多元化出版的特点是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被明确作为国家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之一,具有新时代“748”工程的地位。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是新闻出版署在全力倡导、希望建立的国家标准,它主要是内容全媒介的出版,通过接纳各种信息,在系统内进行编辑加工,然后进行多媒体的传播,这种复合可以体现多种的复合,比如说像符号的复合,媒介的复合,也包括视觉和听觉,还有传播载体的搜索,以及传播形态的搜索。另外也支持多种的显示技术和制作技术的复合。

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内容融合,借助现代印刷技术、出版技术,实现按需出版印刷。如针对数字报业的某企业客户,报业集团将该客户在集团所属的报纸上全年刊登的与该公司相关的新闻、广告整理成数字杂志、数字光盘或印成书籍,完整提供给他们,不仅便于企业客户保存和查询,还可以让客户了解数字报业的个性化服务,为未来的合作创造商机。

数字报业的多元化出版依赖于数字媒介传播平台的创建,除了跨媒介出版(Cross Media)外,还有跨介质出版,如光盘介质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

4 新闻线索供应服务

数字报业还可以为传媒业自身发展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早在2002年,国内重点政府网站千龙网进军咨询业,成为国内首家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商,以实现它“信息增值”业务的理想,并以为传媒服务作为主要赢利支点。千龙咨询公司的运作方式是在每个工作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及时准确地发给用户当天制作的《新闻内参》,包括线索型新闻200多条,附有摘要、链接及点评等的精加工新闻线索100多条。电视台、通讯社、杂志和报业的客户通过《新闻内参》获取需要的新闻线索。《新闻内参》共有报纸要目、新闻排行、宏观经济、产业分析、路透资讯、热点难点、数据中国、华尔街讯、独家视点、事件人物、高手酷评、每日提醒和其他排行等十多个栏目,栏目内容借助新闻快递软件24小时跟踪知名中文网站,实时抓取最新消息并自动分类。除此之外,千龙咨询公司还针对电视台制片人等媒介资深人员的特殊需要开发了高级专业型产品――《新闻内参》(财经版),共有10多个子栏目,每天提供重要财经新闻线索300多条。千龙网填补了国内新闻领域欠缺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商的空白。

借鉴千龙网的操作经验,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数字报业可以利用新闻热线、广大的通讯员记者资源以及自己研发的新闻线索获取软件为区域性或中央级多类型媒介从业人员提供线索咨询服务。

5 弱势受众专属内容服务

本文所指的弱势受众即指身心存在缺陷的受众,包括视觉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行动障碍(即在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时存在障碍者),认知障碍(包括传统定义中的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除此之外比较特殊的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还应包括老龄用户。弱势受众的信息服务研究在国外已非常关注,如日本公共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世界各国盲人图书馆的建设,为解决存在视觉障碍的网络用户的阅读,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万维网集团还专门成立了推广网页无障碍的机构。

上一篇: 金融风险与监管 下一篇: 个人形象对企业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