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学分析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学分析方法

篇(1)

地球上的水资源,尽管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十分少。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约有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的问题,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联合国数据表明,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是成为了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假如人们能够做到节水保水保护环境,那么水资源的长期情况又会是怎样?本文将通过数学模型来找到答案。

一、模型参数说明

二、模型假设

(一)全球水资源总量没有大的改变;

(二)所有人为的干预水资源措施都起到了最大效果,即水资源污染、盐碱化、荒漠化等环境问题都已解决;已大量投入的水利设施建设完美地解决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全球公民节水意识强烈,节约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类的自觉行为;科学技术也得到显著提高,各类节水产品、再生水科技发展迅速。也就是说:此时经过技术处理后,地球能提供多少淡水资源,人类就有多少水供给。

(三)由于水资源的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由于工业、农业用水最终生产出的产品会被人们消费,因而可以用消费需水量表示工业与农业需水量。因此,最终将人均总需水量转化成两部分:人均消费需水量和人均生活需水量。

(四)人均消费需水量(类比于收入-支出模型中的消费函数)又可以看成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自发消费需水量,第二部分是引致消费需水量cAD 。因而,人均消费需水量函数可以写成:。从长期来看,没有人均总需水量,也就没有人均消费需水量,即: 0,那么,在长期发展模型中,人均消费需水量的公式即为:。

三、水资源长期预测模型

在模型假设下,类比宏观经济学收入-支出模型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我们可以得到:

(一)人均总供水量仅由技术决定。随着技术的提高,再生水资源的增加,人均供水量也在增加,但由于地球总水资源有限,人均供水量增加速度逐渐降低,最终人均供水量趋于一个定值。反应在AS-g曲线中(如图所示),即曲线斜率大于零,同时斜率随着g的增大而变小,最终曲线趋于水平。

(二)人均总需水量也仅由技术决定,随着技术的提高,节水产品越来越多,人均总需水量不断减少,但即使技术提高,人的生命也不可能完全离开水,人均总需水量的降低速度逐渐减慢,最终人均总需水量也趋于一个定值。反映在AD-g曲线中(如图所示),即曲线斜率小于零,同时斜率随着g的增大而变小,最终曲线趋于水平。

(三)由公式推导:,,所以。可以得出人均生活需水量DS-g曲线(如图所示),人均生活需水量表示了人类能够生存所需要的人均水资源数量。

(四)将AD-g曲线、DS-g曲线与AS-g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 DS与AS在技术水平为时相交,AD与AS在技术水平为时相交。

(五) 点的含义为:将技术水平提高到时,人均供水量与人均生活需水量持平,此时全球不会出现因为缺水而生病死亡的现象,水资源不影响种族繁衍,但此时水资源不能满足人均消费需水量,因而,此时水资源限制社会经济发展。

(六)将技术水平提高到时,人均供水量与人均总需水量持平,此时,人均生活需水量与人均消费需水量都得到了满足,种族繁衍与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会受水资源的限制,全球人类将彻底不再受缺水的影响。

四、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一)当时,人类的生存问题受水资源威胁,水资源数量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生存需要,此时,会有部分人口因为缺水而生病死亡。

(二)当时,人的生存问题不受水资源威胁,但工业、农业的发展受水资源短缺问题制约,此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2)

一、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概念

(一)碳排放权交易含义

碳排放权交易即由国家依据环境容量制定碳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然后把碳排放总量目标分解成若干碳排放配额,分配给各区域的减排参与者,碳排放配额被允许在专门的交易市场上买卖,调剂余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旨在限定污染物或者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前提下,温室气体排放参与者之间从自身需求出发,达成协议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转移交付,国家则利用市场交易机制配置环境资源,实现环境资源高效公平利用的制度安排。

(二)碳排放权的交易类型

根据法律框架、交易动机、交易层次、交易机制等不同划分标准,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市场。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是根据交易机制不同分为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另外就是根据交易动机不同分为强制履约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1]

1.按照法律框架划分。可以分为京都市场与非京都市场。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国际法框架是《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尽管美国和澳大利亚相继退出《京都议定书》,但它们在国家范围内都己经形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因此,根据国家是否受《京都议定书》管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划分成京都市场与非京都市场。

2.按照交易机制划分。可以分为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机制下存在三个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机制,分别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根据这三个不同的机制,可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划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

3.按照交易动机划分。可以分为强制履约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强制履约碳市场是在《京都议定书》规制下,各国为履行约定进行强制减排而建立的市场。自愿减排碳市场指在《京都议定书》范围以外的,不以完成国际强制减排义务为目的,自愿进行交易的市场。例如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我国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近几年自愿减排碳市场的发展速度迅猛。

4.按照交易层次划分。可以分为多区域合作市场(如欧盟)、国家级市场(如日本)、区域(州市)级市场(如美国州级碳市场)和零售市场。[2]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

(一)法律规则

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现象越发严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由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55 个国家联合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承担国际减排义务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来自此公约, “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并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 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①该规定使《公约》成为其后《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的根本母法。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为了平衡国际减排义务并且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京都议定书》在保证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总量不变或减少的思路指导下,创造性地引入了三个灵活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②清洁发展机制(CDM)、③排放贸易机制(IET)④。JI和CDM机制便是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均由附件一⑤国家和企业购买具有额外减排效益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再将此减排量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等价物抵消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3]这两种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而后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机制。IET机制则是由管理者确立、分配或拍卖排放配额的机制:即环境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额度的上限,然后将排放总额度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分配成若干份,给在该体系中的每个排放企业。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学分析

碳排放权是排放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国际条约赋予的向大气排放一定数量温室气体的权利,其实质是权利主体获取的一定数量的气候环境资源使用权。这种权利与传统的权利不同,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权利的本质上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碳排放权形式上表现为国际条约允许某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实质上是重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即只有在该指标规定的数量范围内排放温室气体才是合法的,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

第二,权利的主体范围广泛。气候资源无法为任何国家独占使用,是公共物品,全人类都有权使用,所以碳排放权的主体是全人类。但碳排放权经过分配后,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法人等。

第三,权利的客体是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资源。碳排放权概念是在大气环境容量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权利以大气环境容量为客体。人类的早些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大,并没有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或一定的温室气体含量,也就没有将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作为一种资源。只是由于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太快,严重超过了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不具有特定性和排他性,与传统物权法中的客体有所不同。

第四,权利的内容是主体对若干大气环境温室气体容量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具体而言,权利主体可以占有其拥有的排放指标而不做任何使用,也可以自己排放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或者将盈余的排放指标赠予、出卖给其他主体。但权利主体一旦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处分了排放指标,这种权利就予以消失。

三、碳排放权交易的环境经济学原理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出发,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外部性问题。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y),即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没有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中。[5]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基础。对于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主张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对于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方法,经济学上存在两大理论,即庇古理论和产权理论。庇古理论主张用税收解决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问题,即向污染者征税,征税的额度为一个边际净社会产品与边际净私人产品的差额,即征收庇古税,从而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以达到控制污染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二是产权理论,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他认为在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较小的前提下,无论最初产权属于哪一方,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无论初始的产权配置状态如何,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易获得利益。要使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就能有效地解决。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理论,即污染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明确排污权的产权主体,各主体之间通过交易调剂排污量,进行排污权交易,政府、受污染者和环保组织等市场参与者都可以购买污染权,促使污染排放总量降低。《京都议定书》是碳市场的最重要强制性规则,它促进了国际碳交易的产生。《京都议定书》引入了经济学的原理,以排污权交易原理为基础,衍生出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要内容的交易制度。生产者拥有一定的排放配额,体现了其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如果排放量超出限额生产者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明确碳排放配额的产权,把企业的碳排放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一方面能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工艺、开发利用新技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减少大气污染;另一方面碳配额所有者之间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可以使环境资源容量被合理配置和利用。京都议定书下的三项机制,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中引入经济杠杆进行国际减排,避免了减排义务承担者任务过重的问题。由于各减排国之间国家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参差不齐,同样的减排行动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成本会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存在这种差异,为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减排效益,减排成本高的国家具有强烈意愿到低减排成本的国家完成减排计划,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它是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量交易:一方面,发达国家有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降低减排成本,提高他们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乐于通过参与CDM 项目,提高自身能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6]

四、结语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日益繁荣,国际碳交易市场也逐渐成熟。金融机构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中使得碳市场的范围更加广泛,市场流动性以及透明度都得到加强。在一些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等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甚至出现了碳排放权证券化的衍生金融工具,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下的欧盟排放配额期货。2013年6月18日,我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此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庆、广东等省市作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相继启动。掌握碳交易话语权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至关重要。虽然目前碳捕捉、储存技术等高端技术的运用主要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但通过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碳金融产品创新,进行市场交易实现价值发现,在企业层面大量展开后,技术创新的激励和规模效应就能显现,中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就能迅速改变。

(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条。

(二)《京都议定书》第六条:“附件一所列任一缔约方可以向任何其他此类缔约方转让或从他们获得由任何经济部门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或增强各种汇的人为清除的项目所产生的减少排放单位。”

《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一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

(三)《京都议定书》第十七条:“《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就排放贸易,特别是其核查、报告和责任确定相关的原则、方式、规则和指南。为履行其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的目的, 附件二所列缔约方可以参与排放贸易。任何此种贸易应是对为实现该条规定的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之目的而采取的本国行动的补充。”

(四)为实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用附件把国家进行了分类。附件一包括富裕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 成员国以及“正向经济转型的” 国家。(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刚等.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国际实践与中国应用[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 朱家贤. 碳金融创新与中国排放权交易[J]. 低碳经济. 2010,(1):15

[3] 陆静. 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发展的法律路径[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8):36

[4] 牛慧. 碳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6

[5] [美]巴利・菲尔德,玛莎・菲尔德. 环境经济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121

[6] 唐跃军,黎德福. 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6):10

注解:

①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条。

② 《京都议定书》第六条:"附件一所列任一缔约方可以向任何其他此类缔约方转让或从他们获得由任何经济部门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或增强各种汇的人为清除的项目所产生的减少排放单位。"

篇(3)

药物经济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节省卫生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已为广大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人员所熟悉,各医疗单位广泛开展了药物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目的是使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使患者以最小的经济负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1]。其研究结果应能反映临床实际情况,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在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设计研究方法。

目前药物经济学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随机临床试验(简称RCT) ;二是观察性研究;三是实际临床试验(简称PCT)。为了便于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应明确对药物经济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一的成本效果分析[2]方法中的效果与功效的两个概念区别。一般认为效果是在药物的临床实际使用的条件(即自然状态下)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接受药物治疗以后可能获得的效益;而功效是在药物理想使用条件,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接受药物治疗后可能获得的效益。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药物经济学所需要的是效果,更能反映临床实际情况。

1 随机临床试验

随机临床试验以某个时间为起点向前进行研究,要求所有试验对象均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合对照组,按照试验设计的要求对个体进行药物治疗、检查。在随机临床试验中,不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研究个体除了所使用的药物不同外,其他应相同(包括所作的各种检查、其他治疗手段等),临床医生不能随意修改治疗方案,如给药剂量、给药次数等。随机临床试验有三大优点:一是均衡,试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各组,消除了分配偏倚;二是便于组间比较,因为随机化消除了设计中未直接考虑而在试验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可能产生的偏倚;三是能有效的 对各组间进行统计的显著性检验。缺点是研究经费较高、费时。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是研究药物功效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价新药的功效确实不失为目前最好的方法,但由于其可能存在过高估计药物治疗成本,从而掩盖研究药物与对照药物之间原本存在的成本差异的缺陷,因而在用于评价药物的经济学效果是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2 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基于回顾性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经济学效果,实际操作时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以某个时间点为研究的终点,收集过去某个时间范围内满足研究要求的所有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该法的主要优点是研究结果反映的是临床实际情况,同时省钱、费时少。缺点是存在分配偏倚,造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并人间的基本特征不一致,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样本数足够大的研究,可以采用分层或配对的方法来小除非随机分组所带来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不一致,即偏倚。

3 实际临床试验

实验临床试验与随机临床试验一样,以某个时间点为起点向前进行研究,将所有试验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不同的是它不要求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作相同的检 查或采用其他相同的治疗手段等,它允许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修改治疗方案,如改变药物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等。实际临床试验除了拥有随机临床试验的三大优点外,它还反映了临床药物使用的实际情况,缺点是研究经费高、费时。实际临床试验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效果。

4 讨论

RCT因其能有效消除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旬在的偏倚,目前是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人甚至把它看作使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金标准,但从功效和效果及药物经济学应用于实践的特性的角度来看,只是基于药物效果而不是药物功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才更有用,更能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接受。采用随机临床试验的方法获得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属于功效研究,只能看做是成本功效分析,不能被认为是成本效果分析;另外它可能会过高估计药物治疗的成本,不能反映真实世界(real would)(临床实际)里的成本情况。PCT是一种在真实世界下评估药物效果的一种方法,与RCT相比有了大的进步,是一种比较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但由于其拥有与RCT某些相同的缺点,如费时、费钱、样本数偏少及随访期短等,目前该法用的并不多,远远少于RCT。相比之 下,基于回顾性数据的观察性研究倒不失为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观察性研究省钱,费时少,只要拥有适当的样本数和和足够的统计能力(statistic power),就能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对象间的一致性。

本研究对药物经济学研究常用的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比较其优缺点,各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研究方法。当然,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不限于以上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如模型模拟的方法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药物经济学研究将在控制药品费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4)

一、我国保险业诚信问题的现状

1.保险诚信建设初见成效

首先,诚信建设已被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一方面,《保险法》强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二是在相关法规如《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规定》和《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对保险从业人员和高管人员作出了诚信方面的要求,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各保险公司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由此可见,诚信在保险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保险业界广泛认同,这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保险信用缺失导致的问题仍然存在

由于我国保险起步比较晚,保险知识的普及程度不足,公民保险意识还不够高,导致出现了许多阻碍保险发展的问题,其中诚信问题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我国保险业必将崩溃。2006年被确定为我国保险诚信建设年,笔者认为,要做好诚信建设,必须找出产生信用危机的根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实处。

二、保险诚信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1.从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角度分析

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在保险市场中从事保险活动的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保险契约活动中,交易双方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二者可以选择的策略只有诚信和不诚信。而且,选择不诚信可以给选择主体带来额外的收益。这一假设前提是具有可行性依据的。保险人选择不诚信,可以扩大业务规模,减少支出。被保险人选择不诚信,可以减少保费金额,增加赔款金额。而保险中介选择不诚信,可以增加中介费用。这样,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以及保险中介都存在欺骗的动机。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

首先对保险公司:任何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都想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降低成本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尽管成熟的保险公司都会选择诚信来稳定自己的客户来源,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环境下,选择不诚信会让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大,保费增加。保险公司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员在展业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佣金,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功能,甚至欺骗保户,致使保户在索赔时发生困难,丧失对保险业的信心。二是,保险公司为了减少成本开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人才优势,针对消费者对保险理解不深的弱点,拒绝投保户合理的索赔。其次对投保人:任何投保企业或个人为了节省自己的保费支出,也会选择不诚信。举个简单的例子:甲公司损失期望值为α,则他向保险公司交纳的保费P也为α,若甲公司采用一些手段欺骗保险公司,使保险公司认为其实际损失额P1=β(α

2.从市场均衡角度分析

从以上成本利润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不诚信带来的损失,致使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现在,我们从一个宏观一些的角度来分析保险市场的诚信危机,以保险市场的需求、供给平衡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将诚信问题对保险市场的影响看成一个变量,引入到保险市场的均衡中,保险市场的均衡由图表表示:

图中s表示供给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N是在双方诚信的情况下的市场均衡最佳效益点,OQ1NP1就是均衡情况下的利润,P指保险产品费率,Q表示保险产品销售数量,C表示诚信指数。当一家保险公司甲对保险产品费率进行调整后,其他保险公司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甲调低费率,考虑到价格竞争优势,其他保险公司会相应降低费率,这时起作用的是ND1,而当甲调高费率时,其他保险公司则不会跟着提价,这时起作用的是dN。但是由于存在不诚信的情况,保险公司根据经验评估保费时,会把诚信带来的风险因素换算到保费的计算中去,即会使费率高于均衡费率,这样原本的供给曲线S就会向上方移动至S1,此时的均衡点为M,甲公司利润为OQ2MP2,由于费率的提高,使一部分投保人(Q1-Q2)退出了该保险,转向其他费率较低的公司投保,而剩余的投保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对保险知识缺乏了解,继续为了原本相同的保障而提供更高的费用,当他们对产品认识逐渐加深以后,就会发现保险公司的这种不诚信行为,进而对保险公司失去信赖,最终退出该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

三、解决诚信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1.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增强投保人的保险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保险双方当事人的信息趋向对称化

我们应加强保险原理、基本原则,以及保险法制的宣传,让民众真正懂得保险得以数百年运行的真谛在于以科学的统计数据为测算基础,实现每一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权利与义务对价基础上的有偿转让风险,并在所组成的同一群体被保险人之间实行机会均等的互助,而且这一互助完全是就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而言的,其中排除了一切已经发生或故意制造的损失。

2.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调整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保险市场失衡

前面已经分析到由于保险双方当事人存在以利润为趋导产生不诚信行为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行业信用体系的办法来阻止这种趋导。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包括2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建立公司内部信用体系,二是政府为保障投保人利益建立信用机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保险公司要建立一套信用制度,即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二是建立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三是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制度。 最后行业内各保险公司内部信用机构联合起来对投保人的诚信实施监控,形成行业威慑力。其次对于政府建设完整的企业信用制度,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建立健全的企业信用评估的法律规定,同时还需要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公正,从人事、资金以及权利责任都达到公正独立。然后就需要做到的是保障信用评级制度合理运行,最好是根据社会需要采取依职权和申请相结合的企业信用评级运行模式。二是建立失信惩戒制度的立法规定。保险公司在商业活动中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行为所失信惩戒制度带来的收益的时候会选择失信。而这时候如果我们建立企业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例如公开用网络向社会其失信记录,各家商业银行停止对其授信,不给予通过工商年检,税务部门不给予办理税务登记等等,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形成的合理的失信约束机制将会有效地遏止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对于不诚信的投保人,各保险公司联合起来,停止对其人身及财产提供保险保障,并及时将其失信记录发送给各商业银行,这样也将极大约束投保人的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现代保险监管体系

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先进的保险理念还得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发展的经验。因此多加强于国际保险公司的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保险理念,“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极大地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监管力度。

4.严厉打击保险欺诈,形成社会威慑力

笔者认为,目前的法律对保险欺诈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在方式方法上还可以加大力度。另外对于检举保险欺诈的行为应该给予鼓励,让保险主体间进行互相监督,让社会各界都起到保险诚信的监督作用。

四、结束语

保险是一个所有投保人联合起来分摊风险,转移风险,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影响程度最小化,从而使风险最小化的过程,它需要大家有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而诚信就像一块基石,任何保险一方放弃诚信原则,都会影响保险作用的发挥。由此看来,只有保险当事人都坚持保险诚信原则的前提下,建立起诚信的保险市场,当事人才会互惠互利,同时让保险各主体以及政府部门都加入到保险监督中来,保险业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保险作用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袁卫.Fred Rowley.彭非:中国保险监管与精算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应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作为众多教育者中普通的一员,我深深意识到了在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过程中数学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那么,下面我将从自身教学经验和所接触到的教学现状等方面去谈一谈三大数学基础理论课之一的微积分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的教学教法。首先,微积分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的考查内容之一,其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其次,在经济管理领域微积分课程所研究的理论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那么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好这门抽象的课程,下文将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目前教学现状,从以下几点给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突出重难点

在首次课堂教学时向学生简要地介绍微积分这门课程,要让学生明白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整个教学内容的主线———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及相关方程等问题。因为大家在中学数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函数、导数、简单的积分等内容,所以可以从这些点入手帮助学生很轻松地打开学习的大门,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因为他们会想这些新的内容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会有哪些异同?同时我还强调学生要通过应用将这门抽象的课程变得形象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因为微积分这门课程教学一般会贯穿整个学年。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住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我制定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顺序是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简介。虽然每一年的微积分教学顺序是保持不变的,但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每一年我都会参考最新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和“经济管理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从函数出发引出极限与连续,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由导数的变形得到“微分”的内容,并进一步给出微分中值定理,最后通过应用的讲解,让学生对“微分”这一块内容有了系统的了解。根据对导数逆运算的思考,引出不定积分,再由实例的求解给出定积分,通过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积分”的内容有所认知和了解,并通过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案例,体会其的重要性。最后,在学生掌握微分学和积分学的基础上,进行剩余内容的教授———其中,采用类比、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去教授多元函数微积分这一块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并归纳出多元函数在概念、偏导数与全微分、复合函数与隐函数微分法、极值与最值、二重积分等方面与一元函数的异同,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这部分的要点;由中学的数列知识引出“级数”的概念,然后分类介绍常数项级数、正项级数、任意项级数、幂级数等内容,并给出其在经济应用中的经典案例,可以让学生与自己所学的相关专业相联系,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对于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来说,从概念入手,让学生先从表象理解这类抽象方程的构成,然后重点讲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和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让学生体会微分学在其中的应用,最后再补充给出方程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掌握如何用方程去建立对应数学模型的理论思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整个学年的教学进程由简入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可以连贯流畅地突显出这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并掌握其中的重难点,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我会在教材内容的基础加以其他相关教学资源(比如MOOC、微课等),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并同时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会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接触到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在每次授课之前,我都会给学生下达预习通知,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让其带着问题走入课堂进行听课,以便于课上快速接受;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我会采取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穿插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微积分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无味,并在详细讲解完概念、性质、定理等之后,通过例题应用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可以提高掌握新知识的效率;在课下,我会布置多种多样的教学任务,并且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高效地巩固已学的知识点,又可以为下次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种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轻松地接受新内容,而且可以实现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轻松掌握重难点。

三、习题练习的层层深入

微积分身为一门数学类课程,与之配套的习题是不可或缺的。我采用以下形式给出不同类型难度的习题:一是当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这部分习题全是定义和定理的直接应用,没有太大的难度,与期末考试内容相近,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达到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布置之后采取抽查的形式及时批改作业,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会在下次课上进行讲解。二是自选习题作业,因为整个教授学生群体的个人数学水平都参差不齐,所以我会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习题,供学生选择性去作答。对于这种做法,肯定有人会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只有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才会去做题?其实不然,与此同时我建立了相关的奖励制度,并建议各班成立学习小组,使得每一位同学都加入到了难题的思考中,因此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这样不仅进一步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养成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对于这些题目,我会在线下通过如微信或QQ等平台对有问题的习题向学生进行讲解。三是考研题目,在结束每章内容授课之后,我都会进行一次复习,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主要知识点的框架图,进而引入相关考研真题。这些题目大多较难,在讲解之前,我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其自行尝试完成。这样既能锻炼数学能力,又能发散思维,并且让学生提前与考研数学内容接触,深受学生的欢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果学生解答出来,那么大家彼此交流做题思路方法,寻求确定一个最优解;如果学生没有解答出来,那么我会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做题,让其在求索结果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强调知识在经济管理类中的实际应用

篇(6)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44-02

一、前言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其作为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整个教学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十分庞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无味、中途放弃甚至厌学等普遍性教学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突出性题。在此形势下,不断提高各大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探索一种既符合时展规律又符合师生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媒体技术也深入、广泛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使用。但是,这种深度教学一般只在高校的PPT课堂教学中使用,因此定位不准确及设计制作突出性和目的性不强等问题,使PPT教学媒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互联网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全面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枯燥、知识理论复杂、学生互动参与程度低等特点,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需要立足于高校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成长规律,采用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浅显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国高校教学事业不断发展。

二、互动媒体下的教学优势分析

其实,互动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文字母“Multimedia”,即多媒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课堂教学逐步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媒体的本质属性就是信息的友好交互及不同交互对象之间的信息展示,通过远程技术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管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及网络化和信息化,但是在信息的双向交互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单方在传递信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所以,面对主流形势下的信息沟通与人机交互实践,要想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双向信息交流中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必须通过“人”这一最核心的交互主体,采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使教学媒介服务于教学过程,还要使教学对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学媒介。

而互动媒体下的研讨式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具体的科学教学交互活动安排,从而使师生充分利用数据互动媒体设备与信息资源,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具体而言,从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来看,其已突破了传统封闭式及单向性教学模式,使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三、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法

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整体设计方法主要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对教学总体方案进行科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进而结合相关的教学课题去设计所需要及必须经历的教学情境。在此交互设计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全面熟悉所有教学流程,因此使教学的任务更加明确,使教学的目的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在后续教学实践环节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预设,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课堂教学群体之间的经验分享提供了良好的渠道。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同时为共同制动教学目标、计划及优化教学流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如下图为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案总体设计构架: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媒介设计

交互学习中核心是师生,基础是媒介。因此,交互媒介工具设计需要进一步明确师生之间应该使用哪一种互动媒体及哪一种课堂教学的信息展示工具更为合适,同时要结合教学特点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恰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具及行为管理评价工具。信息展示工具的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以恰当的身份及方式去接触和介入、加工、甚至内化教学信息内容。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沟通工具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使之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始终,从而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交互体系。这就要求在互动媒体设计过程中,选择具体的信息通信工具及信息共享工具和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工具。与此同时,需要科学选择教学管理评价工具,通过不断优化设计,能够对互动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评价,从中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调整。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教学信息资源,从而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目标内容、支撑内容、交互规则等进行科学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互动媒体下的交互内容设计,首先需要学习者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从而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教学资源与信息,并逐步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设计者而言,首先需要对交互性学习中的学习资源类型、学习资源具体来源及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进行科学归类总结,以此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设计相关的支撑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自我独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除此之外,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活动进行风险控制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可供参考借鉴的(包括行动操作手册以及教学互动方案指南在内的)交互规格说明。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以评促教。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师生交互设计是重点。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核心依然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学生的的学习认知能力,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及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情感交流态度的变化记录等。在互动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处于同一个教学维度中,因此互动媒体可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作用,这种多维性的交互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同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互,甚至是学生与互动媒体之间的交互等,从而构建一个基于“人――机――人”的信息交互传播链条。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主要是基于不同学习差异个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探索实践方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安排,可使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合作交互及竞争交互,甚至可在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角色的深度交互等。因此,从上述师生交互模式设计分析中可知,其实质上是一种学生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模式,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从设计目的来看,其本质上是不同学习主体之间,为了同一个学习目标而达成共同学习意愿,从而通过小组角色互换、研讨甚至争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能力的学习模式。因此,基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媒体教学设计,有助于不同学习团队之间进行沟通、展示和汇报。从而以差异为前提、以个性为核心、以共性为目标,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达成统一的学习共识。

四、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优化策略――研讨式教学法

基于上述互动分析,本文为了设计一种更加契合互动性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案,创新性地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构建的一种基于师生之间共同交互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研讨性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的学习局面,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及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其具有互动性及探究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按照以下策略科学实施。

(一)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尽可能避免教师自发性及盲目性等不切实际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等情况出现,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三备”,备学生、备主题及备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既往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习过与西方经济学相关联的课程,同时明确其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在此过程中还需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主动独立去图书馆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从而提炼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或纸质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其次,针对教学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在确定教学研讨的课堂主题时,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不同教学资源之间的横向及纵向联系,从而使网络平台中海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除此之外,教师要合理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参考书目。

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师指定的西方经济学课外读本或者杂质、媒体、APP甚至财经类公共账号等,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及知R迁移能力、显示问题分析能力和海量信息检索和识别能力等。在研讨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路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及比较和借鉴等方式,加强生活实际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在此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的微博、微信、博客及校园论坛,还有网络平台中的各大门户网站、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纸质资源等都要尽可能成为延伸学生学习链条的新领域,但教师需给出学生具体的参考意见,以免学生盲目学习。

(二)重视过程的考核导向

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不愿将日常研讨性教学的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最终绩效考核中。因此,导致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存在。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考核环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使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及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纳入到教学质量考评过程中。与传统的终期教学考评模式相比,研讨式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师可于互动媒体平台中设置各个环节的考核日期截止时间,从而督促学生强化自我考评意识。

(三)重视软硬件的投入

如前所述,研讨式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利大于弊,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研讨式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小班教学,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更加频繁的交流。对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互动媒体为核心,充分完善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从而加大对高校文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平衡硬件设施及互动媒体资源设备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数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经济学教学课堂中与教师及教学设备进行友好交互,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 杨建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 吕指臣,刘贞,朱开伟,蒲刚清,郭伟.基于云平台的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分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5)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篇(7)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篇(8)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1课程具有系统性、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在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非常广泛,微观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同时还还包括一些微观的经济政策。

1.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因为经历较少,缺少实践经验,面对很多理论概念,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

1.3使用较多的定量、图形分析

在进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同时也结合了定性分析的方法。所以在对于很多经济学理论进行求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通过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来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加以理解。

2《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2.1设计和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相对复杂,所以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每一堂课都要经过仔细的设计,要善于话题的提出和重点的突出,要学会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不能一上来就抛出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对于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掌握的同时,又能够对其真正的含义加以理解。因此在对于知识进行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次要内容的补充,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快对其理解。

2.2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众多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应用,通过包含动画、短片、图片等内容的多媒体文件引入课堂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需要展示大量的图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经济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点。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得课堂互动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还能够使得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因为微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这些问题出发来对其中的微观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于学生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微观经济学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理论的分析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案例,借此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当前国内的热点问题加以引进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教师要注意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要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问题合理分析,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近况和趋势。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且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使学生在经济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篇(9)

目前,距首批上市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人们从最初关注“完善融资渠道”的意义,更多的转为如今对高风险性控制的关注。从创业板市场最初的发行上市这一源头来控制风险,严格发行过程中涉及的主要信息披露主体的责任,使其主动选择真实披露上市信息,将有利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现状

创业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之外的一种专门为高成长性中小型新兴公司、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股票市场。由于实行较低的上市公司标准和要求,使得其存在着很高的市场风险。

毋庸置疑,严把上市过程准入关,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披露”不实、不规范和不及时而导致市场风险的有效保障;但是,现实中的信息披露情况却并不乐观。上市过程中相关信息披露责任人为了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把“诚信披露”的义务抛之脑后,隐瞒拟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以获得上市资格,这成为导致市场风险的元凶。

“海普瑞”在创业板上市创下了财富神话,创立“海普瑞”的李锂、李坦夫妇也荣登中国内地新首富;但是一份要求查处“海普瑞”涉嫌虚假陈述的申请书递至证监会,称“海普瑞”在《招股说明书》中涉嫌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损失,要求证监会进行调查;[1]还有媒体发表《海普瑞“神话”的财务哑谜》报道,质疑其2009年可能存在虚增收入并夸大利润。此外,在创业板上市的国内最大户外品牌“探路者”也被告上法庭,被的理由居然也是其创业板上市资格存在虚假欺骗行为;金刚玻璃公司也发生应收账款披露不真实的事件。[2]通过审视创业板市场上市企业的这些违规行为,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创业板市场上市过程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令人担忧。

二、创业板市场违规信息披露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上市过程中涉及信息披露的主体实际上有很多,但上市公司本身的信息披露却最为重要。因此,本文这里以此种信息披露主体的成本收益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一般证券市场状况

对于上市公司这一信息披露主体而言,进行虚假的信息披露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披露的正常成本、虚假信息所付出的额外成本,如因虚增收入和利润多缴纳的增值说和所得税、机会成本、处罚成本等;其收益包括:成功上市后发行股融资、再融资、与主力机构暗箱操作,获取股价上涨的收益等。

利用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设成本C=C1+PN,收益R=R1- PN。C1代表虚假信息披露的经济成本,R1代表各种经济收益,P表示披露虚假信息被社会公众察觉或被证券监管机构查处的概率,N表示因察觉而导致的法律成本,也就是处罚成本。(见图1)

当CR,即披露虚假信息的成本收益空间处于R曲线上方时,披露主体有更多的动机披露真实信息。在经济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社会公众能够更多更详细地察觉披露信息中的真伪,或者证券监管机构查处虚假信息的能力和力度更大,那么P会更大,即披露虚假信息被察觉和查处的概率更大;另一方面,如果社会公众在察觉虚假信息之后能够更坚定地“声讨”这家上市公司和保荐人,或者法律责任更重一些,例如证券监管机构的罚款更高一些,高到可能使其“倾家荡产”,那么N就会更大,即因披露虚假信息而可能获得处罚会更大。即R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而C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见图2),也就是说,信息披露主体披露虚假信息的博弈空间缩小,而披露真实信息的博弈空间会扩大。[3]

(2)创业板市场特殊状况

相比较一般的证券市场而言,创业板市场具有特殊性。它为新兴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和市场,以支持和推动新兴高科技企业的迅速成长。所以,创业板实行较低的上市公司标准和要求,上市对象定位于尚处创业阶段、发展规模尚且不足的中小企业。根据会计学研究的成果,“规模较小的公司往往风险较大,市场对高风险的公司定价通常也较高,也就是说,规模越小的公司,市场对其反应就越大”。[4]正是由于创业板的这种特殊性,所以企业一旦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后,往往会引起很大的市场反应,获得的融资收益也比一般证券市场大得多。正如前文提到的“海普瑞”公司,上市后使得公司的创办人一夜之间跻身中国内地新首富。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创业板市场提供了融资机会,只要能成功上市就会获得高额的融资收益,所以其往往愿意冒更大的风险进行违规信息披露,导致披露真实信息的空间比一般的证券市场更小(见图3)。

(3)小结

根据上文,我们可得出完善上市过程信息披露的两个有效途径:加大信息查处概率和增加信息披露法律成本。但相比较大量不知真实性的信息披露报告而言,监管部门的查处力量有限,而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在实践中查出虚假陈述的概率是很小的;因此法律成本的大小就变成制约信息披露主体披露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成本因素。鉴于创业板市场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设计比主板市场更为严格的法律成本。

三、严格法律责任,加大信息披露违法成本

一般认为,法律责任应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由于这三种责任性质不同,所以在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大小也是不同的。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法律责任,所以在信息披露主体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也应是最大的;民事责任由于面对的赔偿主体较多,赔偿数额相对会大一些,所以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次之;行政责任相对来说,由于多为警告等形式,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最小。加大信息披露违法成本,要综合的运用这三种法律责任。

就刑事责任而言,目前的刑事责任设置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虚假披露方面犯罪的刑罚以短期自由刑和罚金为主;只对在持续信息披露中财务报告虚假行为作规定;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大都要求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在情节上要有“严重后果”等。所以,要严格信息披露主体刑事法律责任,最基本的就应该设置适当的处罚方式,要对上市过程信息披露虚假行为作出规定,使之与其他责任相互配合,更好的起到威慑作用。

在行政责任方面,我国目前的行政责任方式包括行政处罚和证券市场禁入制度。对虚假信息披露的主体处罚不能过轻,不能仅仅适用“警告”的行政处罚方式,而要加大处分的威慑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罚款金额、适用市场禁入资格等。

最后,关于民事赔偿法律责任制度,可以说民事责任是信息披露法律责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项责任。因为,违规者承担民事责任能最大限度的补偿投资者因其虚假陈诉造成的损失,而且最后的赔偿总额也相对较大。民事责任虽很重要,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时,还是需要符合特定的标准:首先,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应当分析其是否符合理性人标准;其次,虚假陈述的内容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该内容是否重大;最后,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取决于虚假陈述是否导致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关于计算虚假陈述侵权的赔偿额,要采用交易价差额计算法,[5]以投资人因虚假陈述而实际发生的损失为限。需要注意的是,虚假陈诉与投资者之间的投资损失的因果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交易因果关系,即如果没有违法行为,交易就不会完成,至少不会以最终表现完成。其次是损失因果关系,即原告的损害(一般指投资值的减少)直接归因于被指控的违法行为以及违法方式。损失因果关系是被指控行为与原告金钱损失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在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时,要从这两方面的因果联系加以认定。[6]

相对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更偏重于“经济处罚”,法律成本可以以一种“定量”的方式体现出来,其表现形式更多的是罚金和民事赔偿,在现实中较容易实现。

总之,严格信息披露主体法律责任,加大信息披露违法成本,要综合的运用三种法律责任承担形式,使得信息披露主体在考虑风险成本和风险收益后,能主动的选择真实披露信息,从而有助于从创业板上市源头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凤凰网-财经频道:finance.省略/stock/special/hprzj/.

[2]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省略?main/chinext.

[3]凌艳萍.基予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81-88.

[4]毛建英.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实证检验[D].广东:暨南大学,2008.

[5]郭锋.虚假陈述侵权的认定及赔偿[J].中国法学,2003(2):95.

[6]黄振中.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与民事诉讼[M].法律出版社,2003:217-218.

篇(10)

一、前言

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发货人和收货人而言,由第三方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一种物流形态,相比于传统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更加专业,综合成本也更低,配送的效率更高。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我国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流企业因为大多数都是由运输和仓储企业转化而来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专业性一直不是很强,当前在我国市场中存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只占物流市场的10%,而且在这些仅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屈指可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公认的物流服务标准。在经济增长和物流需求增加的推动下,各地区的物流业投资都在迅猛增长,但是由于物流服务主体的数量过多,造成了物流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严重,各个物流企业为了争夺物流业务进行惨烈的价格战,最终导致物流企业的效益一直极为低迷,发展后劲不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市场形势的影响,自身发展的技术缺陷也严重的限制了其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当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技术水平上还很落后,很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GPS、RFID等初级阶段。[1]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

(1)经济发展观念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限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需求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但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专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却仍然面临着物流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在进入市场经济形态之前,经历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管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都实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每个企业主体都拥有完整的经营管理体制,不管是经营什么产品的企业都愿意自己搞物流,这种封闭式的经营体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需求矛盾的,是企业运行专业性的缺失,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种经营方式还很有市场的,所以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专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物流需求暴涨的今天,还要面临物流需求不足问题的尴尬境地。[2]

(2)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的困难。现代的物流行业涉及很多的服务种类,涉及行业的主管部门也有包括交通部、铁道部、邮局、海关在内的不同主管部门,这些主管部门在各自主管的领域设置的物流管理规定都不尽相同,而且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也各有各的打算,这就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制造了很多物流管理难题,物流企业很难根据国内的物流行业规定制定一个专业的物流服务标准,导致了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无法做到物流服务的标准化、无法与国际物流行业接轨。

同时在物流市场竞争中因为我国的市场竞争体制还不尽完善,相应的运输市场管理还很混乱,导致了物流行业的竞争呈现出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因为运输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很多劣质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降低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进而可以在物流业务竞争中给出更低的服务价格。而一些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泊,让其在进行物流服务外包活动中,并不重视物流企业的资质和服务质量,只把物流服务外包的价格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对劣质物流企业的违法运输行为视而不见,这种畸形的物流行业市场竞争形势,导致了在物流业务竞争中劣质物流企业经常能够打败优质物流企业的奇怪现象。妨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针对国内经济形势,创新物流服务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的国际化物流企业开始抢滩中国物流市场,一旦国际化物流企业在中国物流市场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就国际化物流企业的服务管理体制和充足的资金而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想在中国物流市场与其展开竞争是不现实的,所以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物流需求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针对当前的物流需求主体,对企业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形式进行优化,让企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物流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端正态度认真地完成物流服务的售后服务,维护好与物流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物流服务过程中积极地开发新的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

(2)认清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发展形势,强化物流增值服务。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流发展形式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形势之下社会生产主体的专业性将会越来越强,一个企业基本上只针对一个商品或者一个系统进行研发生产工作,相应的产品宣传、材料选购、物流等等配套需求,都有专业的服务主体来提供,只有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形式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市场主体的不断进步,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要认清这一形势,在提供单纯的物流服务同时,从物流服务需求主体的角度出发,对物流服务工作进行扩展,推出针对物流需求主体的物流增值服务,包括包装、配送、货代等等一些传统增值项目,还可以将简单的物流服务扩展为一个企业物流需求的综合解决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仅是遵从买卖双方的指令,将货物按时送到指定地点那么简单,而是对卖方和买方的物流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一些长期的物流合作企业的不同物流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一种系统化的物流需求解决方案,这种物流服务领域的扩展,不仅极大地满足了物流需求主体的特殊物流需求,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让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以更加系统、全面的形象出现在物流竞争中。

(3)顺应物流发展形势,加大物流需求开发力度。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就是物流企业的商品,市场经济主体的物流需求就是物流企业的市场,所以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扩展物流需求就是扩展物流企业的市场,物流企业要在其自身的运行过程中对市场主体进行积极的宣传,引导市场主体剥离自身存在的低效的物流部门和设施,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专业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在这一环节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成功说服物流需求主体,将自身低效的物流机构和设施剥离,参与到社会化物流中来,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为物流需求主体提供什么样的物流服务,能为物流需求主体节省多少物流管理费用。

五、结论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物流服务提供主体,是一种先进的物流管理形式,当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状况,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而存在,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坚定发展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物流服务发展方向,积极扩展物流服务需求市场,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上一篇: 企业清算的税务筹划 下一篇: 行政管理理论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