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0: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审计相关专业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专职稽核员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稽核部门具有稽核资格、专门从事稽核业务工作的人员。
兼职稽核员是指经办机构从稽核部门以外具有稽核资格的人员中聘用的、非专门从事稽核业务工作的人员。
稽核监督员是经办机构聘请的、对稽核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人员。
第三条实行全省统一的稽核员资格和聘用分开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稽核员共分四个等级,依次是:主管稽核员、主办稽核员、稽核员、助理稽核员。
第五条主管稽核员的资格条件:
(一)具有副科级以上行政职劣、或者具有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熟练掌握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稽核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具有较高的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丰富的稽核工作经验,能胜任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
(四)具有大专以上或相当学历,从事社会保险稽核或财务、审计工作己年以上;
(五)任主办稽核员三年以上。
第六条主办稽核员的资格条件:
(一)具有科员以上行政职务或者具有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稽核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稽核工作经验,能较好地完成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
(四)具有大专以上或相当学历,从事社会保险稽核或财务、审计工作三年以上;
(五)任稽核员三年以上。
第七条稽核员的资格条件:
(一)具有办事员以上行政职务或者具有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一定的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稽核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稽核工作经验,能担负一定的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
(四)具有大专以上或相当学历,从事社会保险稽核或财务、审计工作两年以上;
(五)任助理稽核员两年以上。
第八条助理稽核员的资格条件:
(一)具有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从业资格;
(二)掌握一定的财务、审计、社会保险稽核理论和专业知识;
(三)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岗位的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四)具有中专以上或相当学历,从事社会保险稽核或财务、审计工作两年以上。
第九条对长期从事社会保险工作、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员,稽核员的资格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十条稽核监督员由经办机构根据稽核工作需要聘请。
第十一条按照下列程序获得和晋升稽核员资格,且一般不得越级晋升:
(一)各级经办机构组织报名,并进行初审;
(二)初审合格的,报上级经办机构审核;
(三)审核通过的,由省级经办机构会同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进行培训和考试;
(四)考试合格的,颁发资格证书。
第十二条对获得资格的稽核员,由同级经办机构根据情况进行聘用。
对巳聘用的专职稽核员,颁发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稽核执法证件。
对已聘请的稽核监督员,颁发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稽核监督员证书。
第十三条各级经办机构应建立稽核员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进行廉政规定、社会保险政策、财会审计稽核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稽核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省级经办机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稽核员培训,并对新增和晋升的稽核员进行资格考试。
第十四条经办机构应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稽核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年度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十五条对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稽核人员应当给予奖励。稽核人员的奖励种类有:
(一)通报表扬;
(二)嘉奖;
(三)授予模范稽核人员荣誉称号。
第十六条各级经办机构应设立稽核专项奖励基金,对受奖励的稽核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十七条各级经办机构应加强对社会保险稽核人员的监督。对越权或非公务场合使用社会保险稽核执法证件,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的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应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撤销聘任、收缴其社会保险稽核证件,并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对稽核人员的证件实行每年一次的审核验证制度。
审核验证合格的,在证件上加盖验证专用章。
审核验证不合格,且持证人不能通过或不参加全省统一的培训考核的,收回其证件并注销。
省级经办机构负责全省稽核人员证件的审核验证工作。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不足
(一)高校内审制度建设不到位,监督职能弱化制度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中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而我国高校内审制度建设不到位,没有覆盖高校的所有经济活动,现有的制度建设更多的停留在财务审计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地调整着,审计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逐步向合同审核、基本建设、修缮审计等方面拓展。原有的制度已无法满足新的内审业务的要求,制度的修订与制定存在滞后,使内审工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来保驾护航。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匮乏,人员配置不合理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大多人手不足,岗位配备及专业知识构成不合理。大部分高校内审部门均只设有财务审计岗,而没有设置工程审计岗。有工程造价专业背景的审计人才在高校十分稀缺,这样的人员配置结构难以满足内审越来越高的需求。而高校的财务审计人员,由于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性,对基本建设、修缮等专业技能知识的了解和把握严重不足。此外由于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高校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时常跟不上审计专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内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大大滞后于会计制度及相关法规的更新速度。
(三)高校内审业务范围较窄,审计方法落后
高校内审业务范围主要偏重收支合法性审计等常规审计,较少涉及建设项目预决算等专项审计。由于高校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常规审计和传统的事后审计监督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审计需求,单靠常规审计已经难以使教育审计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高校内审仍主要以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审计为基础,但基本上都没能实现采用专用的审计软件辅助审计,大多数高校采用的都还是传统的手工查账法。这种审计方法既耗时费力,审计效率又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联网账套审计的高校十分有限。
(四)高校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自主性较差
目前教育部所属高校审计部门的组织模式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仅设有内审人员等几种模式并存,不同的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障程度不同。通过对比,这三种组织模式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障程度依次递减。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途径分析
(一)完善审计制度建设,提高监督职能
在原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建立原来欠缺的模块制度,比如基建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高校内审制度,并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可行性高的实施细则。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配置
加强学习,提高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审计实务技能。高校应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有关法规、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制度的有关规定;不断更新审计专业知识,认真学习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抓好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培训,积极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不断提高审计处中级以上技术资格人员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
(三)拓展专项审计范围,深化审计内容
高校应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探索其他专项审计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要以财务预决算审计为主线,分清层次,突出重点,逐步探索固定资产经济责任、基本建设、修缮工程、科研经费、“三公”经费等专项审计的开展,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补偿独立性缺失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指的是高校从外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专业审计人员完成内审工作。针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情况,通过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可得到弥补。高校的内审部门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审计中可能会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和影响,难以开展独立的监督活动,从而使审计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而从外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专业人员完成内审工作,由于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审计结果和报告会更为客观,而且其可以利用事务所的各种审计资源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相应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内审人员不足的情况。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及方式选择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审计成本,减少内审人员招聘及培训等各项成本;另一方面借助外部审计的专业力量,可以更有效地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也有益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还最大限度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有效地弥补了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匮乏的状况。外部审计的专业力量,拥有比较系统及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日常的工作,接触了大量的具体业务,实践经验更为丰富。无论是从水平及能力,还是实践经验上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都更具有优势。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方式选择
1.外聘审计人员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很难和内部审计人员一样熟悉高校的具体情况,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最实用的审计策略,从而无法更好地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适用的咨询服务。通过依靠内审人员的协调和辅助,能够使与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同时利用其部分工作成果,也有益于审计工作效率及审计质量的提高。
2.内部审计是强化高校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高校的一员,真正站在高校本身的立场上,内审人员才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为高校的长远发展着想。
3.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有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审计、设备采购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业务,内容多,人力和物力的耗费都比较大,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方式,利用事务所的各种审计资源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相应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内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姚仲明.内审外包———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
1、审计是对资料作出证据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然后就资料及一般公认准则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进行审计的人员必需有独立性及具相关专业知识。常见的财务审计有以下3种:
2、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独立会计师进行。资讯科技审计:评估企业或机构的资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及一致性。
(来源:文章屋网 )
在审计过程中,一个审计项目往往要由几个层次的审计人员共同完成,如具体实施审计取证的外勤人员、对该项目直接负责的项目经理、进行复核审查的部门经理及主任会计师等。这些人员都需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而且在整个审计程序中,后者都要对前者的判断进行复核与检查,这就形成了审计判断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可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的各种职业判断并不完全是由某一个审计人员独立完成的。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有责任、竞争压力、职业风险、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但就审计人员的不同层次而言,情况却有所区别。要改善审计判断,提高对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判断水平,就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其职业判断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加以改进。
一、对项目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应主要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
主任会计师和项目经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和行政领导,他们往往并不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审计环境的认识等诸多方面堪称会计师事务所的佼佼者。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一个审计项目审计风险的评估、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的把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样的审计人员一旦出现客观的审计判断失误,常常比一般审计人员的判断误差对审计质量的危害更大。那么,这些业务能力优秀的审计人员出现审计判断失误的原因何在呢?我国大量的审计失败案例解答了这个问题———主要是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和主任会计师作为事务所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与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利害关系往往比普通的审计人员更密切,具体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与他们本人的利益紧密相连。为追逐最大利益,这些高层次的审计人员更看重审计效率,往往略去明知应有的审计环节,从而导致审计项目没能按照正常的审计程序进行,造成取证不足或不准,最终形成失真的审计报告。这部分审计人员的问题不在于不熟悉审计判断过程,而是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指导其开展审计工作的审计判断完全受利益驱使,把能够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判断结果即应该遵从的审计判断结果放弃了。其次,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远离审计现场的复核,项目负责人往往担负着过多的审计工作,而且完成审计任务总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审计的时间预算有时定得太紧,项目负责人没有时间对报表进行深入分析和捕捉审计重点,从而使项目负责人的现场复核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改善、提高审计判断能力,重点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建立起对职业界的严格监督措施,对那些错误指导审计过程的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进行严惩,切实让其承担责任,提高失真审计报告的成本,从而迫使其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按照正确的审计判断结果开展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
二、对一般审计人员应侧重培养其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
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是其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函数。他们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需要对自身所负责的审计项目进行职业判断,但不承担对其他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复核和检查任务。所以,本层次的审计人员为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只需提高和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职业判断能力是知识的函数。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能够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都相继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它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对于报考资格,美国已把考生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水平。日本的公认会计士考试要求更为严格,考试共有三次,只有通过前两次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三次的公认会计士考试。而我国于1991年建立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报名参加考试:一是高等专科以上学历;二是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比较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生报考要求是很低的,每年的通过率也特别低。从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考虑,建议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条件修改为:高等院校会计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知识。这里的“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知识”是指取得会计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大专学历以及不具有学历条件但有会计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不能报考。他们可以通过自学考试、成人取得本历后再报考注册会计师。
科目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注册师素质的要求。美国在1994年以前的考试科目有财务会计和报告-营利,会计核算与报告-税务、管理、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机构,商法和职业责任。日本的公认会计士考试分为第一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及第三次考试。第一次考试主要对国语、数学、论文进行笔试;第二次考试要对会计学(簿籍、财务报表、成本核算及审计理论)、经营学、学及商法(海事商法、票据及支票的部分除外)进行笔试;第三次考试是用笔试的对有关财务的审计、及其他实务(包括有关税收实务)进行测试。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的科目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相比之下,我国的考试科目比较简单,实务性东西太少。今后,我国考试科目应该设计得更有实务性,理论上的东西应该减少,毕竟注册会计师行业面对的实务性的东西比较多。另外,可以考虑增加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考察,形式可以多样化,以防止道德败坏的考生混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
(二)严格注册会计师的注册登记
质量是经验的函数。注册会计师只有懂行才能做好审计工作。按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请注册。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将准予注册的人员名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国务院财政部门发现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不符合《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应当通知有关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撤销注册。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使进入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人员具有审计工作所需要的相应知识和经验,掌握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务院财政部门的人力有限、地方保护普遍存在,能够注册登记的人员往往就是那些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而对于其是否符合“从事审计业务两年以上”这一要求的把关工作根本没有落实到位,结果很多注册会计师没有任何审计实务经验。建议注册会计师协会切实负起责任,严把注册登记关;国务院财政部门加大注册审查力度,为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作好基础工作。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能够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正确把握审计风险,避免业务人员因主观或客观因素给事务所造成损失。个别企业的造假能力很强,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对每一个审计项目、每一位从业人员切实做到事前指导、事中监督和事后复核,时刻防止业务人员发生工作疏忽,使其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敦促其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以贯彻落实独立审计准则。在目前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比较小的现实情况下,每个事务所最好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长。国际会计行业除了有安达信等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外,还有许多具有专业特长的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如果能够充分了解本所自身的业务能力,统筹规划其专业方向,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建立专业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就能够整体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
[1]秦荣生。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因素[J].注册会计师,1999,(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34-02
一、引言
在第一节讲授会计专业英语课时,笔者曾这样形容会计专业英语:“Accounting is difficult, and English is difficult. They are two(too)difficult.”。会计专业英语是难上加难,但是作为新时代会计专业的合格人才,会计专业英语又是必备的知识之一。“Accounting i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这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一句话。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英语不只在生活中,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越加明显。对英语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设立了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
现在外语好、懂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上升为一种国家需求。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也都明确了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高校会计专业都将会计英语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07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会计专业英语作为必修课程,要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会计英语能力。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目的是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协调运用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希望通过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如何通过英文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二、会计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1.会计在社会经济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求会计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思维,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具有进行国际会计文化交流的能力。高校的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单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代表的含义都是不同的。单纯的大学英语课程强调的是语言的学习,与专业知识联系甚少。很多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和英语都不错,但是对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确知之甚少。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英语环境,很难运用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英语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会计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从2007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就将英语作为会计、审计和财务成本管理的附加题并计入总成绩,同时开设专业英语测试。为了迎合国际化会计的需求,我国已经逐渐提高了对会计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许多高校还专门开设国际会计、涉外会计等涉外型的会计专业或课程,目标是培养出具备国际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人才,同时具备熟练运用专业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会计专业英语对于学生而言,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教授会计的英文单词,或用英文讲会计知识。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训练学生利用会计中文知识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能读懂英文的专业文献,并能用英文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很多高校认为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就是用英语讲授会计内容,把是否采用英语教学作为评价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唯一标准。会计专业英语或是成为会计课程的延伸,或是成为英语课程的延伸,完全没有体现出综合性。没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会计专业英语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会计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讲也是相当大的挑战。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还无法摆脱“哑巴英语”,这使得在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困难,而且专业知识本身具有相当的难度,使得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往往开始几堂课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时间一长,随着课程难度的深入,就丧失了持久学习的动机与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往往将课本当成英语的阅读理解,学习的重心偏向了单纯的英语理解,而忽略了自己的会计专业知识。这些情况的出现违背了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3.教师成为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时不言而喻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有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要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目前,教师大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少专业知识与英语交叉融合,不能全面驾驭英语。在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英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要求教师的外语水平不仅可以讲授课程,还能讲解、辨析、例证会计专业内容,并开展相关会计实务的教授。但多数教师读懂专业英语教材不难,而用英语讲解、论证和答疑的困难却很大。
4.教材选用存在较大困难。会计专业英语的教材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原版教材虽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通过学习原版教材,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是,我国的会计体制和会计处理程序和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学过之后会对专业知识产生一些混淆,而且也无法应用于实务中。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国外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编写形式都与国内的教材存在差异,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国外的教材;国内的教材又普遍将会计专业英语定位于财务会计,许多学生就曾经反映会计专业英语教材是一本英文版的财务会计。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是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针对相关问题的建议
1.明确符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根据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要根据商院学生的实务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掌握国内会计专业知识,也能了解国际会计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或培养具备国内会计专业知识,又能读懂涉外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国内财会人才。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使学生能掌握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会计惯例和具体做法,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能看懂国外的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全面考虑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首先是会计的专业教学而不是英语语言教学。因此,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在授课初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从学生普遍熟悉的基础会计知识逐渐拓展到财务管理等较难较深的专业知识。通过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加深学生对已学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了解国外会计专业的先进理念、会计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应注意向学生讲明国内外会计方面的差异,避免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混淆。
3.培养适合的教师,并配备充分的教学资源。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会计专业英语本身就是会计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深入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优秀的英语能力,能够用英语对会计专业知识进行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选定的教材,应该广泛阅读会计相关方面的原文教材和相关书籍文献。此外,教师要对外国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便于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教学资源也是完成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之一,任何专业的教学都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汉语环境中,学生学习厚重的英文教材是很困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推荐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向学生展示会计专业英语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关的BBS和博客论坛供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4.选择符合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合适的教材是实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认为原版教材比较好,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应该全面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应作为选取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盲目地选用原版教材只会增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以及教学难度。
目前,会计专业英语教材主要是国内相关优秀学校出版的英文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国内的英文教材的编写思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比较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这些教材都是在参考了相当多的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编著的。例如,李少华教授编著的《会计英语》具有很高的综合性,教材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会计专业所有重点知识。如果选用国内的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会容易一些,但是会走入一个误区,觉得会计专业英语是英文版的会计教材,缺乏学习兴趣。相对而言,原版教材比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国外的原版教材对相关会计知识的介绍比较全面并附有相当多的案例,还介绍了相关专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学生从中可以领略到英语和会计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会计专业前沿问题的发展动态。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以及相关会计认识的差异,学生可能觉得原版教材很难理解,教学的难度更大。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的更全面一些,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少华.会计英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成云.浅析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J].学习月刊,2007(2)
3.王雪玲,隋玉明,王静,包红芳.高校英语专业+会计学专业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4)
4.朱靖.对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2)
二、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要改善外部审计环境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完成整个审计业务,依据个人的专业判断给出审计意见都要依靠审计法律法规的条例,法律法规是注册会计师公正有序的进行审计工作的有效保证。我国的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只有建立健全标准完善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有效的法律环境也更加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公允的审计专业判断,同时有了公正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注册会计师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影响因素,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出正确可靠的专业判断。
2.加强外部监管。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因为审计失败而被的案例日益增多,在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中,一些情况是由于注册会计师个人未能熟练运用审计知识,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能力所造成的审计失败。但与此同时,被审计单位存在许多造假行为,不积极配合注册会计师工作,出具伪证和不真实的会计数据,注册会计师通过正常的审计过程并不能发现其中的漏洞,最后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还有一些情况是注册会计师因为贪图私人利益而违背自身的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因此应当成立相关的机构或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外部监管给审计业务带来的约束性,强化各自责任意识,一方面约束被审计单位工作,尽量保证其出具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另一方面进一步约束注册会计师提高其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净化注册会计师行业风气,不断提高整体审计团队素质。加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的衔接工作,强化各自法律责任,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在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下做出专业判断。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1.完善注册会计师考核制度。我国在审计专业方面发展并不是非常成熟,现阶段还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方式授予注会的职称。而近年来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高收入高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不相关专业的人员报考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而在现阶段通过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便可以一劳永逸,这种死板陈旧的考试模式不仅不能保证注册会计师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否适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无疑也给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的审计判断带来了风险。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每年要对已经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进行年审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注册会计师暂停其执业资格,接受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保证其考核通过后再恢复其执业资格。通过这种考核约束政策能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保证其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保证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2.完善注册会计师培训制度。我国规定执业注册会计师接受执业继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少于18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职业后续教育时间不少于40学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保证培训学时及培训质量。目前我国还没有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专门培训,因此这导致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水平普遍不高。为了我国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培训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组织各个地区的注册会计师培训。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要积极配合实施,积极组织注册会计师参加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能力,避免过高的审计风险,做出正确的审计意见。接受统一培训的注册会计师再将培训内容传达到各自会计师事务所的各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协会及时有效的做好监督工作,确保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的顺利进行。
3.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经验交流。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和经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事务所内部应该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分享资深注册会计师积累多年的提高专业判断的经验教训。通过幻灯片等形式把一些典型复杂的审计案例在会议上让各个审计小组详细讨论,得出解决方案。事后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出版成册供其他会计事务所或其他地区的注册会计师分享学习。这样的经验交流能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积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运用,从而提高整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人员的专业素质。
200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在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指导意见》强调依据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体系的要求,构建资格前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在职学位教育相结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全面指导注册会计师教育、考试、培训等人才建设工作。因此,建立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体系,以此为标准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职业能力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对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如何建立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二是如何搞好注册会计师资格前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学历教育。
一、国际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的启示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研究,并于1967年了《职业知识框架》。1968年,AICPA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此后两次更新,对美国的会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未来的会计教育:为日益扩展的职业做准备》,倡导大学教育应强调技能的培养。为响应AAA的报告,当时的“”于1989年联合了《教育的视野: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框架,同时资助AAA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AECC通过调查,于1990年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第1号立场申明》,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包括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基础知识(会计、审计和税务)、经营知识、职业道德及领导能力。AICPA于1998年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于1999年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规范等因素入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转向技能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注册会计师组织都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对胜任能力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相应的文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相应的文告和研究成果。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于1999年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指南》,以IFAC在1996年的第9号国际教育指南《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为基本框架,向各国推荐关于职业知识教育的大纲。
以上各国及各相关组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从工作角色的角度分析职业,然后按任务或子任务细分;二是分析职业人员个体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职业态度;三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研究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的文告中的职能定位和能力构成两方面。例如,美国主要采用能力法。AICPA在前述《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中区分了内部审计、法定财务报告与会计原则、财务分析、控制环境、预算预测与业务策划、成本管理、税务、现金管理、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10项职能;在前述《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中列示了3种能力,包括职能性胜任能力(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及运用科技强化职能的能力)、个人胜任能力(职业风度、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协作、领导、交流、项目管理及运用科技强化个人能力的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战略及批判性思维、行业或分部的视野、全球或国际视野、资源管理、统计及规章视野、市场和客户关注以及运用科技强化经营视野的能力)。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国会计的高等教育、职业会计师的考核和后续教育均缺乏职业能力框架的支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早在1996年就指出,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的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没有完整的能力框架,就不会有适当的会计教育、准入标准和后续培训体系,也就不利于职业会计师的培养。因此,构建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在我国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体系的构成
《指导意见》的第26条谈到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实际上可以把以上三个方面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该包含的一个基本能力框架。
(一)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
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税务、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以及外语等。
(二)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
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1. 对变革和发展的应对能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对变革的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2.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能力、说服他人技巧、讲演、谈判能力。3.决策能力。包括战略洞察力、分析能力、智力能力、挑战性思维、良好的判断力。4.协作能力。包括团队建设能力、领导与被领导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指导、监督和授权能力。5.市场开拓能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的过程中能够建立信誉,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工作成果,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并能把握时机拓展业务领域。6.战略管理能力。指注册会计师应有商业前瞻眼光,能够制定综合性战略计划,确立目标,并能根据行业内最佳实务标准改进工作、确定任务和时间,同时具有安排优先顺序的能力。
(三)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应具有的专业态度和行为规范
会计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应具有的专业态度和行为规范包括:1.正直诚信。这是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它使得会计人员值得信赖,使得雇主和客户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对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具有信心。 2.社会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公众利益和具有社会责任感。它要求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在商业环境中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保证所做出的决定自始至终保护公众的利益。3.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应在执业时保持形式及实质上的独立性、遵守职业规范、避免利益冲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承担对社会公众、同行及客户的责任。 4.职业审慎。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审慎态度,保持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消除或证实这种怀疑。这要求审慎选择客户、深入了解客户业务、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5.良好的职业风范。注册会计师应表现出与专业人士的职业特点相符合的仪表和行为方式,自觉维护注册会计师的令人信赖的职业形象。6.追求卓越。注册会计师应当为所服务部门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它要求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并不断地学习,永不落伍以确保会计人员了解市场的发展及其对他们所服务的企业或客户的影响。
三、学历教育中完善注册会计师能力体系培育的途径
《指导意见》把开办行MPAcc和EMBA在职学位教育作为培养行业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管理层、注册会计行业和教育界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对职业能力框架体系的培育上。大学审计、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中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被忽视了。但笔者认为,学历教育是每个行业职业人员教育的起点,大学阶段的学历教育决定了一个行业未来职业人才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的基础,审计会计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了绝大多数的行业中坚力量。《指导意见》也把资格前教育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学历教育应该是资格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对在学历教育中引入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培养未来注册会计师职业人才的审计学(注册会计师)等相关专业,应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要求,在教学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环节探索培育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途径。
(一)完善审计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研究与开发是注册会计师能力教育工作的核心,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和成败。教学设施先进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能否开发出一流的、适合业务需求的、能够提高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课程。课程开发应以提高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为前提,以学习和掌握会计财务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为目标,强调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现行的许多高等学校的审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基本达到了要求,但培养学生能力体系的课程设置基本是空白。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根据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及内部控制进行风险推断,因此笔者建议设置《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逻辑学》、《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等相关课程。
(二)采用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
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与鉴证理论知识、组织审计与鉴证案例讨论,引导和督促学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经过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有序地完成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规定的全部内容,使学员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审计具有一些特殊的技术知识,学生掌握其内容更多地依靠实践。同时,有些活动受条件局限,不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这就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在模拟环境中进行了解。模拟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员对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获得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它可以说是开展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三)加强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培养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尤其如此。因此学生学习不能单纯地从书本到书本,必须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指导。因此,能力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目前许多学校审计师资的弱项。加强教师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只有一种,即采用走出去的策略,定期选派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际工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让教师掌握审计实践技术,在实践中感受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内涵与形成过程,再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课堂,以此促进教学。
(四)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
学生在学历教育中接受的大部分是书本知识,缺乏对审计实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对审计具体过程和能力要求难以形成思维上的感性认识。虽然这一点可以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慢慢领悟,但在时间上和深度上延误了学生对审计实践的认识。因此,在学历教育中,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形式的小学分课程,聘请经验较丰富的注册会计师给学生做审计实务方面的指导,以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能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200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在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指导意见》强调依据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体系的要求,构建资格前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在职学位教育相结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全面指导注册会计师教育、考试、培训等人才建设工作。因此,建立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体系,以此为标准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职业能力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对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如何建立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二是如何搞好注册会计师资格前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学历教育。
一、国际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的启示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研究,并于1967年了《职业知识框架》。1968年,AICPA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此后两次更新,对美国的会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未来的会计教育:为日益扩展的职业做准备》,倡导大学教育应强调技能的培养。为响应AAA的报告,当时的“”于1989年联合了《教育的视野: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框架,同时资助AAA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AECC通过调查,于1990年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第1号立场申明》,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包括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基础知识(会计、审计和税务)、经营知识、职业道德及领导能力。AICPA于1998年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于1999年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规范等因素入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转向技能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注册会计师组织都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对胜任能力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相应的文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相应的文告和研究成果。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于1999年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指南》,以IFAC在1996年的第9号国际教育指南《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为基本框架,向各国推荐关于职业知识教育的大纲。
以上各国及各相关组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从工作角色的角度分析职业,然后按任务或子任务细分;二是分析职业人员个体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职业态度;三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研究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的文告中的职能定位和能力构成两方面。例如,美国主要采用能力法。AICPA在前述《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中区分了内部审计、法定财务报告与会计原则、财务分析、控制环境、预算预测与业务策划、成本管理、税务、现金管理、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10项职能;在前述《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中列示了3种能力,包括职能性胜任能力(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及运用科技强化职能的能力)、个人胜任能力(职业风度、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协作、领导、交流、项目管理及运用科技强化个人能力的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战略及批判性思维、行业或分部的视野、全球或国际视野、资源管理、统计及规章视野、市场和客户关注以及运用科技强化经营视野的能力)。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国会计的高等教育、职业会计师的考核和后续教育均缺乏职业能力框架的支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早在1996年就指出,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的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没有完整的能力框架,就不会有适当的会计教育、准入标准和后续培训体系,也就不利于职业会计师的培养。因此,构建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在我国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体系的构成
《指导意见》的第26条谈到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实际上可以把以上三个方面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该包含的一个基本能力框架。
(一)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
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税务、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以及外语等。
(二)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
注册会计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1. 对变革和发展的应对能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对变革的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2.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能力、说服他人技巧、讲演、谈判能力。3.决策能力。包括战略洞察力、分析能力、智力能力、挑战性思维、良好的判断力。4.协作能力。包括团队建设能力、领导与被领导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指导、监督和授权能力。5.市场开拓能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的过程中能够建立信誉,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工作成果,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并能把握时机拓展业务领域。6.战略管理能力。指注册会计师应有商业前瞻眼光,能够制定综合性战略计划,确立目标,并能根据行业内最佳实务标准改进工作、确定任务和时间,同时具有安排优先顺序的能力。
(三)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应具有的专业态度和行为规范
会计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应具有的专业态度和行为规范包括:1.正直诚信。这是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它使得会计人员值得信赖,使得雇主和客户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对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具有信心。 2.社会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公众利益和具有社会责任感。它要求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在商业环境中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保证所做出的决定自始至终保护公众的利益。3.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应在执业时保持形式及实质上的独立性、遵守职业规范、避免利益冲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承担对社会公众、同行及客户的责任。 4.职业审慎。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审慎态度,保持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消除或证实这种怀疑。这要求审慎选择客户、深入了解客户业务、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5.良好的职业风范。注册会计师应表现出与专业人士的职业特点相符合的仪表和行为方式,自觉维护注册会计师的令人信赖的职业形象。6.追求卓越。注册会计师应当为所服务部门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它要求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并不断地学习,永不落伍以确保会计人员了解市场的发展及其对他们所服务的企业或客户的影响。
三、学历教育中完善注册会计师能力体系培育的途径
《指导意见》把开办行MPAcc和EMBA在职学位教育作为培养行业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管理层、注册会计行业和教育界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对职业能力框架体系的培育上。大学审计、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中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被忽视了。但笔者认为,学历教育是每个行业职业人员教育的起点,大学阶段的学历教育决定了一个行业未来职业人才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的基础,审计会计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了绝大多数的行业中坚力量。《指导意见》也把资格前教育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学历教育应该是资格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对在学历教育中引入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培养未来注册会计师职业人才的审计学(注册会计师)等相关专业,应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要求,在教学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环节探索培育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途径。
(一)完善审计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研究与开发是注册会计师能力教育工作的核心,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和成败。教学设施先进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能否开发出一流的、适合业务需求的、能够提高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课程。课程开发应以提高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为前提,以学习和掌握会计财务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为目标,强调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现行的许多高等学校的审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基本达到了要求,但培养学生能力体系的课程设置基本是空白。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根据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及内部控制进行风险推断,因此笔者建议设置《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逻辑学》、《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等相关课程。
(二)采用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
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与鉴证理论知识、组织审计与鉴证案例讨论,引导和督促学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经过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有序地完成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规定的全部内容,使学员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审计具有一些特殊的技术知识,学生掌握其内容更多地依靠实践。同时,有些活动受条件局限,不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这就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在模拟环境中进行了解。模拟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员对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获得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它可以说是开展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三)加强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培养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尤其如此。因此学生学习不能单纯地从书本到书本,必须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指导。因此,能力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目前许多学校审计师资的弱项。加强教师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只有一种,即采用走出去的策略,定期选派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际工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让教师掌握审计实践技术,在实践中感受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内涵与形成过程,再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课堂,以此促进教学。
(四)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
学生在学历教育中接受的大部分是书本知识,缺乏对审计实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对审计具体过程和能力要求难以形成思维上的感性认识。虽然这一点可以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慢慢领悟,但在时间上和深度上延误了学生对审计实践的认识。因此,在学历教育中,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形式的小学分课程,聘请经验较丰富的注册会计师给学生做审计实务方面的指导,以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能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审计工作
资源审计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时机影响,其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基层审计机关要在资源环境审计过程中融入环保理念,通过资源环境审计来帮助建立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评价标准的建立。
一、优化组织形式,整合审计资源
由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所涉及的工作范围广泛,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如果仅仅依赖审计机关的工作力量难以获得理想的工作成效,因此审计机关需要强化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首先,需要积极组织省市县审计机关,协调其他相关部门来对生态环境内容进行审计,一同研究探析相关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实现审计成果公共分享[1]。其次,积极建立由审计、财政、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一同协调配合机制,切实落实跨部门之间的配合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适合资源,邀请现相关专家参与其中,重点实施影响力大的资源环境审计。最后,基层审计机关内部方面要积极将资源环境审计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中,使得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变得日常化,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整体出动,最大程度的扩大资源环境审计的社会与经济效应。
二、选择合适方法,突出重点审计内容
首先,积极联系环保、农业、林业等各个部门,获取各个部门的专业书籍,建立审计分析平台,在这一基础上对各个部门已经使用的监测方式与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生态环境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共享与审计。其次,基层审计机关要选择资金金额大、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明显的项目来进行重点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详细的关注项目的规划布局、设计施工、运作管理、资金使用、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最后,基层审计审计机关所需要审计的各个项目中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审计内容需要根据不同的种类来进行侧重点的划分,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土地、大气、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2]。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过程中重点关注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相关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行为。在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中,要关注基层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妥善履行资源管理管理职责,是否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审计能力
首先,切实落实审计、环保、财政、建筑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与沟通机制,让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可以从综合角度,多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与资源环境审计目标进行了解,全面为培养审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环境保护审计的工作能力。其次,持续加重资源环境审计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工作,优化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考查,邀请著名审计专家开展讲座,从而帮助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人员不断的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再次,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人员要熟悉我国当前实施资源环境保护规定与调理,在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下,熟悉掌握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点核心与工作流程,厘清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的重难点,以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顺利进行[3]。最后,积极邀请对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十分熟悉的人才,使得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队伍变得更加强大,为日后的资源环境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实践探索,完善工作机制
探索与实践工作的完善是强化基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基层审计机关需要定期开展独立型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同时还需要有目的的开展结合型的资源环境审计项目[4]。在上述资源环境审计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累积经验,总结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的相关做法,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操作过程、相关评价体系以及审计工作规范等,持续推动基层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同时,基层审计机关要制定责任奖惩制度,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当资源环境审计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公告、通知审计建议等方式来督促相关部门予以改进,从而最终实现全面提升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成效的目的[5]。
五、结束语
从当前我国基层审计机关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现状来看,其在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但是只要基层审计机关能够始终认清楚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明确资源环境审计核心,勇于实践,累积经验,创新开拓,必定能够推动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关于在新时期基层审计机关做好资源环境审计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215.
[2]许松涛,刘苏雨,唐小明.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机制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商业经济,2011,(11):79-80.
[3]吴宏新.浅论县级审计机关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的途径[J].现代商业,2013,(25),pp.80-81
(一)审计机关适当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资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中介机构,主要是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造价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机构。这些机构聚集了精通工程投资审计的造价工程师、会计师、以及具有设计及项目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专业知识结构配备相对齐全,这正好弥补了审计机关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结构失衡的不足,同时通过参与政府投资审计也促进了社会中介机构自身的极大发展。
(二)缓解了投资专业知识结构失衡的矛盾
审计机关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后,极大地缓解了投资审计人员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为及时完成政府投资审计任务提供了人才保障。首先,由于政府投资审计是一项全过程审计,它涉及到整个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非常细致而繁锁的工作,同时要求也很高。除要求审计人员对可以描述清楚的长度、宽度、高度、厚度、规格、型号、等级、数量、重量、部位等内容都要进行认真计量、计价、套项、换价等外。
(三)促进了投资审计技术手段的提高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投资审计工作时,审计手段依然传统、落后,大部分时间里,审计人员在图纸堆里和定额书中苦熬,一个项目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多,滞后的审计手段,严重地制约着投资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社会中介力量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
国家审计署《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规定:“审计机关实施政府投资审计,遇有审计力量不足或者相关专业知识局限等情况时,可根据有关经费预算情况,聘请具有法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或者其他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
(一)审计理念和操作规范存的差异
社会中介机构的人员从事的是社会审计工作,由于在审计目标、审计重点、规范准则、行为准则等方面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存在着较大差异,必然会造成社会中介机构参审人员的审计理念与审计机关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社会中介机构对上述情况忽视,给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再次,由于社会中介机构的逐利性特点,力争核减施工单位的工程结算金额,便于取得更多的报酬,以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审计,必然造成有失公允性、客观性,给审计带来负面影响。
(二)参审人员执业素质良莠不齐带来隐患
社会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社会经济定位决定了其参与投资审计的根本目的和主观目标是获取经济利益,他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服务、取得报酬。当其经济利益与审计机关的要求相冲突时,因利益的驱动,很难自觉地保持其立场正确、理直气壮,部分社会中介机构往往要将各自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审计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审计机关专业观念淡化、功利思想膨胀、约束机制力不从心
由于社会中介力量的加盟,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得到暂时解决,审计工作局面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诱使少数审计机关仅集中精力去应对眼前其他事务,而放松了对自身投资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审计机关如果没有人懂得投资专业知识,就丧失了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果的复核能力,实际上是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权拱手相让,很可能出现“被人拐卖了还帮着数钱”的悲惨结局。有的审计人员将审计收缴看作评估审计成果的唯一、最终目标,忘记了审计的职责,轻责任重利益,甚至为了使人家“就范”,通常利用社会中介力量紧紧抓住被审单位“小辫子”,作为收缴谈判的筹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达成某种默契,功利思想膨胀,真正受损的往往还是政府资金。 (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
三、审计机关规避风险的对策
为了规避社会中介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风险,审计机关必须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社会中介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制度建设
1.对社会中介机构实行招标准入机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择了社会信誉好、审计质量高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工作,规避审计风险。
2.签订相关的法律文书,明确参审或委托审计事项、内容、时限、质量要求、标准及双方的权责利,从法律层次上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行为和审计结果进行约束。统一社会中介审计收费标准,避免因利益关系影响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独立。
3.根据审计项目选择社会中介参与审计,尽量避免地域性,关系性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
(二)加强社会中介参与政府投资审计过程的监督管理
1.审计部门加大参与审计过程,对社会中介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审计部门牵头协调解决问题;
2.对于大型及重要的审计项目,建立以国家审计人员为主审,全程参与审计过程;
3.加强委托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
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结果进行有选择性监督抽查,对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果误差较大、问题较多的,审计机关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审计结果不予采纳,审计费用不予支付,今后不再委托其进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