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学情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课学情分析

篇(1)

从教学班级来看轻度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困难(2)知识面太窄,有阅读英语故事的习惯,但只局限于表面。

中度的学习困难。表现为:(1)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阅读障碍。(2)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提问时也只是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部分的回答,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3)能够完成作业,但是只限于简单的抄写,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4)基本没有阅读习惯,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学习,尽管我多次强调书虫系列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

严重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英语学习基础差,对于常用的单词经常写错、读错,甚至还有不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单词的。(2)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平时的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交流上。(3)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我几年的初中英语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对于原因的分析绝不能仅仅是归结在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这一点上,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困难

(1)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将来也不出国,学英语有什么用?于是必然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

(2)实际应用和语法规则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甚至是出现很多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妨碍交流,我们常常听那些出国游玩的人回来说“next year”及“you every month get how much money”等非常不地道的英语。青少年一旦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良的影响。

(3)对英语的尊重不够,单词短语或句子被随意篡改。由于没有使用英语的大环境,所以有少数学生在书上标注汉字读英文单词,比如:拜克,沙尼,山克油等大量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的文字。

2.家庭生活的影响导致的英语学习困难

社会原因是很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面对现实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毕竟同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有的学生英语成绩优秀,有的却不太理想,而且相差非常悬殊。而同样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几乎就没有这个现象。这里就有家庭原因,我个人认为家庭的作用非常大。

(1)单职工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有部分家长不是每天在麻将桌上玩耍,就是逛商城或忙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呢?学生恐怕连完成书面作业的心理空间都没有,更不要说完成老师留的听读背的作业或者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了,而阅读能力又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2)家长离婚或一方父母早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在生活不稳定以及由于家庭原因所引发的心理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学生无心学习。(3)油田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一部分同学为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这些同学大多住在奶奶或姥姥家,远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的日常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3.评价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如何,就基本是单纯的看他的分数,因为尽管我们很努力但目前还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代替它,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评价的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包括我们现在采用的分数的方法评价成绩的优劣。其实英语的学习是多角度的,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经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并且依照这个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和程度做出评价,这本身可能就是不客观的,还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因为答案里没有她们的所思所想。

三、解决办法

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也迫使我们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关于社会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我们应该看到可能会有人不够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好的,我们教师自己也要以身做则,要重视自身的教学修养,用自己的对教育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也要不断的用正面的例子去教育引导学生,使她们重视英语的学习。

篇(2)

课程情境必须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要有真实性。同时要把科学概念的获知和应用贯通于情境中。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材在情境设计方面缺乏一定的重视。较为常见的情况就是,为从教材中获得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单一化进行某个或是固定几个代表性试验操作,之后再总结结论,对与结论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相关的知识和设定的情境结合起来。因此,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概念的获知、应用的环节和情境相融合。

二、注重情境设计的多样性

情境认知对于知识技能迁移、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情境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实现技能的突破与迁移。因此,在进行科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各个层面尽量提供丰富的情境设计。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为科学课程的认知与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资源。另外,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化情境资源的建设凸显其课程设计的价值。

篇(3)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而且是从三维来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学情分析的做法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面对信息科技时代的备课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们针对备课设计来开展研究,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课“备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之前,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1.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2.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3.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4.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学情分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1.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2.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3.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

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 怎样讲?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二、做好学情分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备课,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选择帮助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进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力争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

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分数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

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篇(4)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时时刻刻按照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因此,系统地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还能使学生潜在的能量被开发和挖掘出来。我国学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态度。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综合特点,再根据以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支点。此外,教师根据课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和参与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通过调动积极性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把握学生复杂的课堂表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除了高效的课前准备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后。

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并合理地利用学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手段、正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新知、锻炼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7-02

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但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他还解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

学情分析指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学习进程、效果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准教学的起点。

原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的开始,学生已有了集合、函数等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将数列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注重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对数列的概念正确的认识,其性质的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试用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品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统称为学习品质,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始动、激励、调控作用的角度,可将学习品质划分成勤奋、好胜、沉稳、归因、调适等五大因素群,每个因素群中有一个核心的特征,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等。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谈话、提问、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数学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越来越依赖于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分析与甄别。

有的学生缺少学数学的信心、兴趣和动力,有些学生过于自信,粗心大意,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平时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找到缺失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堂。发挥榜样作用,如试卷评讲课,我们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一些问题在组内解决,另外,可以让会的同学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又可以检查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细节是否完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落实分层教学。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四、分析课堂效果,反思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五、分析课后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课后的练习检查反馈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所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13-01

将识字材料和识字内容和儿童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融入到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利用儿童熟知的生活环境、具体实物为切入点,开展识字教学,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说,儿童更易认知和理解识字素材。

1.语文识字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一个学习者将要探讨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境教育是通过对事物生动的叙述或者设置相应的环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描述中的事物和构设中的情境。

2.小学语文识字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利用生活中的识字资源。

2.1.1将学生口常接触到的事物汉字化,使汉字的呈现与已知事物产生联系,比如"钢笔""钢铁"中的"钢",通常与"钢"字相联系的事物通常意义上都跟金属有关,或者比较坚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钢铁意志""钢铁精神"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2.1.2教师要积极构建汉字本体与所呈现的事物的联系,寻找汉字在相关事物上的植根点,在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将汉字的教学延伸,将汉字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对汉字的解读不可过度,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程度。

2.1.3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工具,创设学生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场景,利用已有条件基础将课堂还原到生活情境中,置身情境去了解汉字的整体,并且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产生背景或相关要素。

2.2识字教学直观化呈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2.2.1利用色彩鲜明的图像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影像直观地呈现汉字,尤其是对于成语教学、历史典故、象形特点凸显的汉字来说,另外对有些会意字和指事字可以进行直观演示,采用直观的方式将汉字的学习建立在声、像、形、色的基础上,方式直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2.2直^化的识字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观察以获得汉字的形象特点,产生对汉字的形象记忆。

2.2.3教师要对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深入了解,能根据汉字特点和意义将汉字和某种实物或者现象联系起来,要善于发现汉字和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为了直观化识字而牵强的使汉字和事物产生联系。

2.3趣味化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兴趣化识字是指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一些方式方法使识字过程充满趣味,趣味化识字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通过媒介、方式采用使识字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的过程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符号和汉字文化的兴趣,简单机械式的灌输是学生学习汉字上的拦路虎。趣味化的识字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对汉字素材进行加工,将单调抽象的汉字利用一些方式手段趣味化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识字的内容、方式或者媒介产生兴趣。

2.4快乐中的自然情境识字。让学生去观察自然中的万物百态,观察自然现象,学生会在慢慢感受中变得好奇,在好奇心驱使之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各种事物现象进行启发和思考。将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打破课堂常规,因地制宜,发挥地理优势和环境中潜在的识字资源和渠道,还可以由学校依据当地资源自主开发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以识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2.5自主化识字中的个性发展。

(1)在识字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汉字的自主性,还能够产生群体效应,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在同伴群体中树立榜样,以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班级自主识字的氛围,比如采用"我是识字小明星""我是识字小老师"等方式。

(3)教师揭示识字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学生只有了解了识字规律、汉字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学生的自主识字才能成为可能,这样的自主化的识字才会收到高效。

(4)提供学生展示自己识字成果的平台,课上的短短几十分钟,往往不能将学生的个人特色和想法展现出来,建立识字成果平台给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当学生的识字成果被展示被欣赏的时候,往往就产生了继续识字的动力。

(5)建立识字成果的良性发展评价体制,并根据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学生识字的态度、过程、结果,都是识字评价机制的对象,对学生的识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要素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识字,适时给学生个性化的评价,端正学生识字态度。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识字过程和成果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7)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篇(8)

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处于初中的学生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好奇,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善于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提升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预设问题情境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一、保证学生主体性,预设问题情境

教育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并引导学生解决其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上,通过预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变成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为主体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体。

例如: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学习之前,可以先用一根火柴使其在集气瓶中燃烧,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怎样通过实验室的方法得到呢?通过这样的预设问题来引出讲授的内容。教师在介绍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和白色的氯酸钾晶体时,可以带出向题,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可以生成氧气吗?再给学生布置三个实验:1.将氯酸钾放到试管里加热,直到溶化为止,在刚刚沸腾的时候,用带火星的火柴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2.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火柴进行检验,看火柴是否

可以燃烧。3.将氯酸钾方在试管里,溶化之后,放人二氧化锰粉末,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看是否可以燃烧。当学生动手将这些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再顺势提出间题:为什么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产生的氧气比加热氯酸钾得到的氧气要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对其可能性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总结经验,完善问题情境预设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没有谁是一学就懂,就算在理论上明白了,在实验时,也难免会出现失败,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可以巧妙的运用失败,然后预设问题情境,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此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能会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达到以往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关于铝的化合物知识时,当在做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时,有的学生通过氨水、氢氧化钠、氯化铝也难以做出白色沉淀,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

这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失落情绪,如果教师可以适时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做出实验的效果?学生就会回忆并分析实验的过程,通过细致、认真的思考,很容易就找出了氢氧化铝的两性问题。实验成功的同学就会很自豪,而失败的学生则会在找出问题所在之后,从新找到学习的热情。

三、联系生活.关注杜会,预设问题情境

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可能会产生化学与自身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的错误认识,教师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找到化学,从化学中体现生活。这样一来,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与化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氨气的内容学习时,可以播放录像:新华社报道2006年11月1日7时50分,位于湖北大悟县城的黄麦岭氮肥厂发生液氨泄漏事故⋯⋯学生在观看录像时,会很自然的将自己带入到事发现场中,分析事故的原因,并找出合理的处理措施。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预设问题情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去做?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并让学生以小组展开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得到很多结果,如:马上拨打110;120,将沾湿的毛巾放在口上,逃跑等等,通过列举这种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不但可以很好的树立化学就在身边的观念,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前面在氨气教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篇(9)

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下,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教育机构对英语领域的深层次、全方位改革作出一系列探讨方案,经过不断地研究,得出情感教学对英语课堂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实行英语教学,能推动学生的成长进步,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

一、情感教学的概述

所谓情感教学指的是主观上的一种体验,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反映的内容是主客观的联系,而不是客观事物。在稳定程度方面,情感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情境性;在时间长短方面,情感是社会达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产物;在需求方面,高级社会需要中,情感和人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道德和友谊。

通过自身教学经历分析,笔者认为情感教学的内容,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在审美认知和道德角度,对个体、班级和社会再次体验的过程。同时这一阶段教师能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加强情感投入,使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继而提高英语素养的过程。

二、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作用

(一)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封闭性

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依旧把老师作为公正的代表和理想中的目标,他们渴望在老师那里得到平等的关爱和理解。身为一名教师,应该能充分认识到学生自我封闭和沉重孤独感的后果,它会导致学生出现狂躁、寂寞、挫败感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厌学休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面对那些基础差、分数低的学生,老师要努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亲和力,面带笑容地对学生进行授课,鼓励学生多提问,让他们放开自我约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它在维持现有的学习模式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学习动机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和内部动机,从排序上看,可以得出从最初的关心学习成果转移到关心学习过程,学习的目的从外转向内,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鼓励,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应用

(一)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老师是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在中学阶段,学生和哪一学科老师关系融洽,其学习兴趣也会被提高。所以,英语教师在无论是在课上课下都要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学时期是学生对英语进行系统学习的开始,面对复杂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老师要耐心的进行引导教育,选择最佳的授课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理解、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受害,会导致出现偏激行为,老师要理解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劝导教育,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一门交流语言,需要记忆大量的词汇和短语,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厌烦情绪,老师要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讲述自己以前学习英语的经历,以此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典型人物学习英语的事例,如最近热映的《中国合伙人》中学习英语的经验,不但符合学生的娱乐习惯,还能从中领悟学习英语的方法,一举两得。对于正式接触学习英语者而言,口语表达方面是难点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张口能说英语,落笔能写英语的能力。

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交流环节,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出现错误时,老师要采用亲和的语气纠正,避免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打击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跨过心理障碍,打消他们放弃英语的想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的引导关心对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如果老师只是关注学习较好的学生,忽略差生的发展,对他们不予理睬,会造成学生的叛逆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会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破坏。因此,老师应该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建立学生的自信。

(三)分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要加强合作共同进步,老师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任务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这过程中,同学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合理安排分组,每组可分为6人,选出一个组长,组长采用轮流制度,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英语歌唱、对话表演。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和情感表述,加上动作表情,在课堂上展现出生动灵活的英语,表演是中学生的天性,在这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英语表演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使英语这门课能趣味丛生。

(四)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英语作为外语,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因此要不间断地进行英语学习,在交流中掌握精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堂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比如对学习用品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橡皮、铅笔等工具,辅助老师教学,当老师说“eraser、pencil”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学生可以用现实工具代为回答。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记忆力。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和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五)开展英语学习竞赛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单词拼写、课文背诵、作文评选大赛,由于中学生的好胜心强,在比赛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竞争中的学习效果通常比平时的效率大。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老师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出现偏袒个别学生的行为,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课堂采用情感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为老师,要全面地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促进中学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侯艳.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151-152.

[2]陈达,王随红,付明霞.新课标下中学英语课堂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36-42.

[3]陈淑清.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1):124-125.

篇(10)

关键词: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重要性;实施

一、引言

近几年,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和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即在模拟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融合,是一种以教师提供实践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对案例反应的问题作出判断和结果,模拟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提供一个实践案例,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整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演示法、教授法等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大学生占主导地位,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从而可以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知识要点。第二,目前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严重缺乏,“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际模拟性,用真实场景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实例,真实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也可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对突变环境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运用公共管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首先,“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程:其一,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教学中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学习模拟场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也是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在;其二筛选合适的案例。案例的筛选至关重要。就目前“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采集案例的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只能采用国内其他高校教师编写的案例,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性的教学。在筛选案例的时候,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个案例能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实施,能否通过情景模拟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就是要考虑到这个案例在最后是否容易进行评估反馈;其三编制方案。在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场景,要求模拟的情景接近现实。遵循模拟场景的基本原则,设定好时间、参与人数,角色的设计与分工,以及模拟的目的、预期效果等各个环节。在编制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也可以互换角色,锻炼学生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其四师生共同参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在情景模拟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案情,分析各个角色的作用,同时也要维护好课堂秩序。教师与学生要注重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时要遵守模拟场景应有的程序。参加案例情景模拟的学生要考虑现实众多因素,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模拟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应该立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在模拟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专业信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待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估反思,对在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

四、结束语

总结“案例+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来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更容易融入工作中打下基础。

作者:朱辉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市分校

参考文献:

[1]周琼婕.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3(16).

[2]杨彤.案例+模拟教学法在《国有资产管理》教学的应用[J].南方论刊,2009(11):104-105.

[3]彭小兵,符桂清.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基于学生决策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1):100-103.

[4]彭伟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科研,2016(3):00304-00305.

上一篇: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 下一篇: 幼儿园风险管控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