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0: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商管理的就业形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施工进度管理即由施工单位负责人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以此作为管理的目标,对施工的全过程经常进行检查,对照,分析,及时发现实施中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原施工进度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工期目标实现的全部活动的总称。
施工进度管理对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装修工程施工的作用
任何一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工程的工期。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进度管理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研究的银行营业网点装修工程与其他建设工程存在较大差异,装修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委托方的实际要求及影响装修的因素等方面综合编制进度计划,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最终实现装修工程的工期目标。
商业银行装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商业银行属于公共场所,功能明确,且要求较高,尤其重视安全设施方面,因此,要确保在较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装修首要任务就是编制一个合理的进度计划。
1. 确定装修工程总工期
2. 确定计划编制方法
常用的进度计划编制方法由关键路径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根据银行营业网点装修施工的具体要求,我们采用关键路径法。
关键路径法主要是找出各项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且每项活动只估计一个肯定的持续时间。由于银行工作的特性不能因为装修停业,只能在临时场所办公,因此对装修的工期要求较紧,因此我们根据装修中各项目的先后逻辑关系,确立关键路线,如拆除原来的框架重新铺设地面各功能分区(日常业务柜台、信贷区、理财区、vip室等)施工处理墙面配置办公及消防设施(办公桌椅、电脑、监控设备、消防器材等)清理现场收尾验收。另外,要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路线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使编制的进度计划达到最优。
3. 协调施工顺序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不允许,可以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进行赶工,比如,施工人员一边铺设线管一边铺地转,由验收人员全程旁观,边施工变验收,当然这要求施工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完全吃透图纸。
商业银行装修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1. 施工计划实施的影响因素
(1) 业主方(即商业银行)的影响
业主方对装修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的变更。商业银行装修工程相对规模较小,没有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周密的设计,在装修过程中一般没有系统的设计方案,要根据需要随时变更。第二,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要根据客户需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功能分区,因此一旦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时也会导致设计变更;另外,银行营业网点进行装修时,所需的施工材料一般由银行上级相关部门根据需要自行购买,因此,如果银行方面施工材料供应不及时,就有可能导致施工进度的延误。
(2) 施工方(即装修单位)的影响
施工方对装修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在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全面,导致进度计划出现失误,从而直接影响进度;其二,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没有合理投入并使用,,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三,由于施工方采用的装修技术不合理,导致质量不过关,导致返工,从而延误了工期;其四,施工团队规章制度不严格,随意停工,这严重影响到装修工程的施工。
(3) 第三方(即材料供应方)的影响
装修工程材料供应方的材料供应一旦不及时,就会直接影响装修工程的施工,最终影响整个工期。
2. 施工进度的动态监测
为了确定施工进度是否发生变化,要随时采集施工进度相关信息,然后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偏差,以及偏差出现的原因,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调整进度计划。进度比较的方法一般采用横道图法,此方法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偏差出现的地方及偏差的具体数据。对于装修工程来说,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一般是由于各工作的交叉作业及天气原因导致停工造成的,因此在计划控制时,要注重对各工作的协调管理,也要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
商业银行装修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投资的持续高涨,建筑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利税都有大幅增加。通过对近些年来建筑业产值与增加值幅度的比较,不难发现建筑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在下降,在建筑业中居主体地位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值利润率也是徘徊不前,有些企业甚至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落后的工艺流程制约企业发展、各方协调成本高、施工材料浪费,等等。鉴于供应链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成本高、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同时能够降低经营风险,促进多方合作,供应链管理方法日益成为建筑企业关注的焦点。有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运营管理本质上是存货资产管理,这充分说明库存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他物流活动都是围绕如何降低库存、减少成本来展开的管理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采用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战略来进行企业之间的联盟,供应商管理库存又逐渐开始在电子制造企业中应用,也在化工企业,如巴斯夫应用化工、杜邦等有所应用,那么供应商管理库存在建筑领域能否应用?如果能,需要哪些条件,又将如何应用呢?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策略,最初由宝洁公司和沃尔玛公司发起并采用,宝洁公司是生产企业、零售商的供应商,沃尔玛公司则是宝洁公司的零售商,这是建立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性战略。VMI的主要思想就是实施供应厂商一体化,供应商在零售商的允许下设立库存,零售商将商品数据的变化随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未来的货物需求数量、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供应商拥有库存控制权,即由销售资料得到消费需求信息,供货商可以更有效地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控制库存水平。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条件
1、VMI的技术支撑。实施VMI对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了要求,其运行需要众多技术的支撑,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VMI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VMI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原始数据采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以及数据存储技术等。VMI通过Internet、EDI、POS、条形码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撑,使上下游企业能够实时获取并处理各种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有效的反应能力,获取市场竞争的时间与空间优势,创造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利润。VMI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共享,因此说信息系统是整个VMI的神经系统。
(2)VMI的运行管理技术支撑体系。VMI系统中的运行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技术和补货配送技术。
a、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下游企业要协助上游企业做库存管理决策,准确的预测可以使上游企业提供明确的商品,提供给谁,以何种价格、何种方式提供,何时提供等,预测需求时的参考因素有:下游企业订货历史资料、下游企业平常的订货资料、下游企业的生产计划等可以作为未来预测的需求、外部历史资料各种市场情报和市场信息。
b、补货配送。用以指派可利用的成品库存以满足顾客需求,计算产品出货达到的成本效益,通过实际实时库存的配置,改善顾客服务,降低库存水平及最小运输成本,有效的管理库存量。它所产生的补货计划是依据需求预测得到的结果、并与下游企业约定相关的补货规则:如最小订购量、经济批量、配送前置时间、安全库存、配送规则等,在补货订单方面,系统可以自动产生最符合经济效益的建议性配送策略:如运送量、运输工具的承载量及配送时间。
需求预测和补货配送是供应商管理库存运营流程的核心,加上企业信息化中ERP系统的订单管理和生产制造功能,在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共同支撑起VMI的运作流程。在这一流程中,实现了下游企业库存状态的透明化、共享化,使得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库存状态能随时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及时制定、调整补充库存计划;在订单处理方面,由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一起确定订单业务处理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和库存控制参数,然后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功能集成到上游企业,通过建立订单处理的标准模式,使得业务处理标准化、程序化。
2、VMI的契约支撑。VMI只能以强调合作和签订契约作为实施的基础,因为在上下游企业间没有组织机构和行政隶属关系作为支撑,VMI上下游企业在平等、自愿、互利、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共同协商最低库存量、补库数量等关键性指标。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整个供应商管理库存所做出额外投资的成本,由下游企业和上游供应商按比例共同承担;(2)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所带来的供应链利益的上升,应由双方共享,特别是在双方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前期阶段,可能会使得供应链上游的利润大部分被下游买方企业所攫取,所以在短期内下游企业应该让渡部分利润给供应商来保证其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积极性和信心;(3)在整个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过程中,规定一系列的条款来规范双方企业的行为:如例外条款的拟订:一旦出现例外事件需要及时通告双方,通告的渠道和方式;付款条款的拟订:包括付款方式,付款期限的规定等;罚款条约的拟订:包括供应商如果在运输配送中出现差错,将如何对其实施罚款;下游企业如果传送错误的产品销售信息将如何对其实施罚款等;(4)关于操作层面的协议:供应商和下游企业通过协议,来确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过程中前置时间、订单处理时间、最低到货率、补货点等一系列操作层面的问题等。
3、VMI的理念支撑。VMI中除了上述的技术支撑和契约支撑之外,还存在着理念支撑,理念支撑体现了VMI的本质:如合作、共赢、联盟等,只有营造起企业间相互信任的氛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双方为了与合作伙伴协同,很多时候都能够做到自愿妥协,并帮助合作伙伴实现目标。
VMI的支撑体系中,理念支撑坚定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意愿,可以融合上下游企业的文化,并指导上下游企业的战略转变和组织转型,使供应链条上的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契约支撑保证了VMI的合作机制,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为VMI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信息与管理技术支撑可以实现VMI的运作流程与渠道,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即使建立了契约支撑,信息也无法处理和传递,上下游企业也难以进行沟通和协调。
除此之外,还包括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所必需的物流方面的配套支持:下游企业产品的仓储和上游企业运输、配送资源等。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分析
(一)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库存特点分析。现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库存主要是围绕项目施工进行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原材料库存,有少量半成品,没有成品――建筑物库存;原材料库存主要是在各施工现场,库存分散,一般如钢筋等主要材料各现场都有大量库存,重复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公司集中库存主要是工程施工中起辅助作用的周转材料、加工机具等;各项目部仓库一般设在施工现场,原材料仓库堆场要根据工程的需要进行转移,一般工地原材料堆场要进行2~3次搬运转移,从而造成人力、时间资源的浪费;各工程的原材料是由客户需求拉动,若没有重大设计变更一般变化较小,需求预测较为准确,在过程控制中为保证工程的连续性,一般有大量的原材料库存。
(二)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选择VMI的动因
1、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保证施工生产连续、降低产品消耗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和关键。而为了保证原材料的稳定,建筑企业往往加大库存的投入,这必然占有大量流动资金,降低企业效益。因此,在建筑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成为建筑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2、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同时保证物资供应可靠性的需要。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物资供应的可靠性。同时,建筑企业产品的资金含量高,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的投入较大,这也迫使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建筑企业选择VMI正是一种适应供应链管理和符合建筑企业自身特点的业务外包模式。
3、消除分散库存带来的资源积压、浪费。现有的施工项目部的分散储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与实物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企业通过集中主要原材料采购,并实施集中加工配送的新型生产供应模式,为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提供了条件,从而能减少库存储备,增加资金周转。
4、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优势。与其他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供应商管理库存能为建筑企业带来其他库存模式所没有的优势,可以实现施工项目部的及时化生产。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零库存,即企业将自己的库存转移给其上游供应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零库存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在供应链库存管理理论中可供建筑企业选择的模式有联合管理库存(JMI),这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风险分担的管理模式,它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控制成了连接供需的纽带和协调中心,若建筑供应链管理采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要涉及供应商、承包商、施工项目部、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由于设计单位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信息传递以及各方反应不及时、意见不一致时很难做到快速反应,保障供应;持续补给(CRP)是一种基于客户需求的库存补给策略,它通过加强供应链中有效的信息流通,上游企业得到下游企业的需求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在维持一定的库存水平基础上,在约定的时间间隔内准备发货,建筑企业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原材料的耗用很难仅用约定时间来保证;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是利用Internet通过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出商品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连续补货的系统。在我国,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的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空白,实施难度较大。
四、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
建筑企业如何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关键在于建筑施工企业是否能满足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条件、建材供应商方面在合作中能否得到实惠。
(一)实施条件
1、建筑企业条件
(1)库存场地。现在的建筑企业集团为了向管理要效益,开始进行业务流程的改组,实施信息化改造。在物资供应方面实施集中采购,由集团统一将集团下属施工项目部的主要材料统一采购,主要是钢材、木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大宗材料,这些材料一般是由集团物资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商根据要求按时按量送到需要的施工项目部;根据建筑施工与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逐步走向场外加工――运输配送――现场组合安装施工的模式,这为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创造了条件:诸如钢筋、木材等材料要在施工现场外加工,就要有加工场地、库存储备,有库存场地就为供应商管理库存提供了仓储条件。为此,建筑企业需要成立物流供应加工中心,加工中心的集中加工储存场地可以免费提供给供应商存储原材料,供应商根据库存信息变化及双方协议及时组织货源补充库存,保证建筑企业的正常生产。供应商也可以动用库存为其他客户提供服务,但要在库存变化信息中反映出来,不能记在建筑企业的账户上,供应商动用库存首先要保证建筑企业的生产需要。
(2)信息交换。随着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等要求对材料进行编码处理,每一种材料都有相应的编码,这使得建筑材料信息的录入、储存、传输、应用等极为方便快捷,为供应商和建筑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传递与共享等提供了条件,诸如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难以像零售商场里的商品那样都有条形码,能实现POS录入或无线射频技术进行录入,但根据产品编码人工录入是可以实现EDI在Internet上传输,能满足供应商管理库存数据信息要求。
(3)持续需求。建筑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的原材料消耗一般较稳定,需求预测较准确,施工项目生产计划一旦确定,材料需求的时间与数量就更容易确定,供应商根据项目生产计划就可以做库存补充计划,如果有多个施工项目部同时施工,供应商可根据各施工项目生产计划汇总后制定补充计划,库存信息系统中的库存数量及时反映出建筑企业的生产耗用状况。只要建筑企业存在生产活动,就会有持续的原材料需求。
2、供应商的条件。供应商“补送配货”主要是根据建筑企业项目生产计划,制定物资需求计划,根据库存数量与预计消耗数量制定补充库存计划,根据实际消耗与补充计划安排组织运输补给,保证建筑企业生产加工的需要。
3、双方的契约合作。在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中,双方的相互信任是彼此合作实现供应的基石,如果没有了诚信,双方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一切都成为空谈。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方要按照经济合作的模式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上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库存量控制、补库数量、时间以及双方结算时价格等关键性指标,此外,双方还要对运作的程序以及出现非正常情况做出预测以及补救办法等。
(二)实施流程。根据以上分析,在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
说明:①建筑企业下属施工项目部的生产计划提供到企业物流供应加工中心;②建筑企业物流供应加工中心将项目生产计划与供应商沟通,供应商制定库存补充计划保证库存数量,以保证建筑企业的生产加工;③加工中心根据项目部生产计划进行原材料加工,直接动用库存;④原材料被耗用,及时更新库存信息;⑤供应商访问库存信息;⑥供应商根据库存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补充库存;⑦供应商安排车辆组织货源补充库存;⑧加工中心定时、定量将加工好的半成品配送到指定的施工项目部;⑨供应商在保证建筑企业生产的前提下也可以动用库存;⑩建筑企业与供应商定期结算。
五、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和供应商的条件得出以下结论:建筑企业不但能满足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条件,而且有些条件更有利于双方合作:建筑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不但理论上可行,而且在实践操作上同样可行,这为建筑施工企业实现项目部及时化生产,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契机。
(作者单位:1.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2.青岛建设集团建兴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发展态势分析[R].2006.
[2]鲍新中等.物流运营管理体系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
[3]周睿.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在电子制造业原材料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4]刘尚明.化工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7.5.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迫切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实用性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问题相当突出,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繁杂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重点,对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内容又不够深入,实践性较差。
(三)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时展的需要,工商管理教学更应如此。然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涵义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①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②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③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提升其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 “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对教学实践性环节方面的建设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工商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方法及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长期的发展制定合理策略的一种过程。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而言,企业工商管理能够发挥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财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及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工作。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重视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自身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确保企业管理的质量,使企业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研究,以便可以促进企业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工商管理的职能,完善企业的管理方式。
二、工商管理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
1.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在针对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研究中,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更多的体现在根据市场调査的结果,良性的引导企业的发展。在立足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水平,确保企业可以保持良好的发展优势。在处理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引导之间关系的时候,应注意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引导所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发展。此外,还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发展饱和的产业进行分流,积极拓展外地市场。
2.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对象是正处于困境的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分析,也是相对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此环节,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相对全面的服务。因此,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其本质体现在为监督企业的经营、生产状况及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确保其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制定发展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有效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使企业更加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及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积极的探究如何加强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有效措施,成为企业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积极的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发展的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在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完善发展中,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是决定工商管理职能能否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工作。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积极的创新发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重视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研究,并积极的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才能促使企业工商管理职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2.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在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研究中,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发挥,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规范自身发展的行为,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在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使之不断的促进企业获得发展,才是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其次,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还表现在严格的监督市场行为,避免企业陷入违法经营的困境,促使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改善工商管理工作作风。在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中,改善工作作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环节,企业管理者应对一些办事流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待办事务都可以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办理。其次,通过发挥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可以将工商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措施进行公示,使工商管理部门在监督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发挥制约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重视改善工商管理工作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
4.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发挥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通常情况下,管理者的能力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都非常重要。加强企业工商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可以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因此,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快速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以确保企业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优势。其次,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包括工商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及管理执行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结语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观念上轻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二是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尚不完善;三是管理学科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比较低;四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五是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六是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工商管理学科各个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对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合理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研究,应该在理论上通过创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分解原则和检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综合测评实践教学效果,科学地评估学生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上通过创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法,为实现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和提升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的工作方法。
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管理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做到“三懂”和“四会”。“三懂”是指懂财经法规、懂商务礼仪、懂管理业务操作;“四会”是指会表达、会交际、会写作、会用电脑;二是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以及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即席发言、系统仿真和辩论等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完成管理者角色扮演的管理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特别是创新竞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独立承担各项管理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产成品”。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目的是: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高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按照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能力分解,以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单元式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互动式、体验式、模拟式、项目驱动式和自主学习式的多种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将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施上,按照实践教学单元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到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分层次逐步实现管理学实践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计划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教材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等子系统的建立,应该具有学科特点明显、科学体系完善、符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第二,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根据管理学科特点和所属专业课程性质来确定,应从动态性和相关性角度来创建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第三,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培养的主线,进而为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提供科学工作方法,突出本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研究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它实现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重大转变,将会起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把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多层次和多个模块来实现,按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竞赛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主要包含三个模块:
(1)实验教学模块。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和专业性实验教学,一般包括理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与探究创新性等实验类型。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应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来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管理实务操作能力、管理工作应变能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训教学模块。实训是指职业技能实际训练,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社会调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情景模拟实践等实训类型。这一模块由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进而在教学功能上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综合训练。
(3)实习教学模块。实习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管理业务流程和管理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训练,使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促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把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巩固和提高,获得从事管理、经济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向管理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转换。
2.实践教学计划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计划是进行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依据,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实践性教学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操作程序、实施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实践融会管理理论,并使实践教学融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3.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材是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它是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实践方法和技能要求,把一些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列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及时引进一些新的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工具。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管理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管理过程的实际要求,使管理学科实践教材涵盖所属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完整统一。同时,在专业综合实训中,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管理理论,编制专门的实训指导手册和材料,以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岗位要求,系统训练管理技能和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4.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实验、实习与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社会调研与实践及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模拟实践、ERP软件教学法等。
(1)管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案例讨论前期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第二,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学生要积极发言并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第三,案例讨论后的教师在案例讨论后作简要总结,要针对讨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第四,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1-0039-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自然垄断领域。电力行业作为网络型公用事业,成本函数具有劣可加性,因而具有自然垄断性。迄今为止,电力行业的改革大都在宏观层面展开,诸如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改革,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法律的完善、某种程度的市场化、有条件的股份制改造,等等。然而微观层面的改革尚未正式展开。中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大都由国有电力企业股份制改造而来,已经完成了其形态上的变化,但尚未达到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化公司制企业的目标,其典型特征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基于此种原因,研究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迁、中国经济结构及相关政策调整以及电力行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因素带来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就成为一个十分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对目前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本文研究对象是其主营业务为发电售电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对影响公司绩效的治理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找出对公司绩效影响较显著的治理结构因素。
一、相关文献评述
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改善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对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问题,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文献。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于公司治理某一特定方面,比如董事会的特征、股东积极性、外部董事的薪酬、反收购措施和对投资者的保护,等等。
中国学者也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一样,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公司治理的某一特定方面,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层激励和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等,尤其是股权结构的研究比较集中。股权结构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如:孙永祥和黄祖辉[1]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与托宾Q值存在显著性得出倒U型关系的结论;陈晓、江东[2]和徐向艺等[3]认为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必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竞争性强弱而做具体分析;朱武祥和[4]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的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并无显著相关性的结论;陈小悦和徐晓东[5-6]强调国有股、法人股及流通股对公司业绩及价值的不同影响。董事会结构等方面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如:李维安和牛建波[7]构建了中国公司经理层治理评价系统,并对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治理状况进行了指数化评价;潘福祥[8]构建了以审核意见、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机制、经理人员激励四个方面为主的上市治理指数;徐向艺等[9]分别从报酬形式、总经理来源形式、公司规模、行业竞争环境、地区分布、股权结构、成本等方面来对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综合考虑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白重恩等[10]编制的反映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综合指标――G指标;夏和平等[11]以竞争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从内外两种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全面考虑内外治理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还不是很多,而对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做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当少,其中冯萍和周蓉[12]对2003年度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得到的计量模型,无法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并没有得出有效的结论。本文运用2006年度的数据,拟采用实证的方法,判断并分析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弥补研究上的缺失。
二、公司治理机制及其指标设定
传统的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问题,即股东如何确保企业的管理者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非其个人利益最大化服务。但近年来, 人们开始关注另一种形式的利益冲突,即掌握控制权的大股东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己的利益,即“隧道行为”(tunneling)。这也是一种委托问题。考虑到不同形式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就不仅仅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的内部治理机制,它应包括更广泛的内容。正如Denis and McConnell所言,“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13]。笔者也认为有效的治理模式应是将内外两种治理机制结合起来,对于国家股比重大的公司而言,由于出资者虚位等原因,更应该强调外部治理的作用。
1.内部治理机制
一般而言,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管理层激励、财务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四个方面。
(1) 股权结构
合理的股权结构是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股权过于分散或集中都不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如果股权过度分散,股东对管理者实施监督的成本相对于其收益而言过大,成本外部化,股东存在严重的“搭便车”动机,从而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委托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如果股权过度集中,控股股东则可利用其控制力干预企业经营,以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从事“隧道行为”,从而产生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因此,合理的股权结构才既能避免“搭便车”行为,也能防止大股东的“隧道行为”。
对于股权结构的衡量,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①CR指数。指公司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本文中分别取前1、5与10位。②Herfindahl指数。指公司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该指标突出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比例大的平方后与比例小的平方后之间的差距拉大。 ③Z指数。指公司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指数越大,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的力量差异越大,第一大股东的优势越明显。
中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大都是从国有电力企业改制上市的,第一大股东大多是国有股东,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1994年11月5日国资企发[1994]81号)规定: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统称为国有股权。本文在第一大股东属性分类是采用此规定,将国家持股和国有法人持股统称为国有股东。其他内资法人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考虑到由于国有股东的目标和一般法人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并且由于国有股在公司经营的委托链上较长,可能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实证分析中设置虚拟变量top1-gov考虑其作用。如果公司股本结构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则top1-gov等于1,否则等于0。
(2)董事会
董事会直接对股东负责, 是确保股东利益的重要机构,其股东直接对公司管理层实施监督和做出重大决策。什么样的董事会是最有效率的,是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有关董事会的效率问题,一般主要从其构成、规模、活动、公司的领导结构四个方面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近年来, 中国引入了独立外部董事制度,目的是提高董事的独立性, 从而更好地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督。我们用独立董事占整个董事会成员数量的比例(Indir-ratio)来衡量董事会的构成。用整个董事会成员的人数(M1)来衡量董事会的规模。董事会的活动我们用年度内董事会所开会议的次数(Dirc)来衡量。公司的领导结构主要是指公司的总经理或总裁与董事长或副董事长的任职情况。两职由一人兼任可能会对董事会作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我们设置虚拟变量CEO-Dir 来表示总经理或总裁是否担任公司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如果由一人兼任,则CEO-Dir等于1,否则等于0。同时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很多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其控股的国有法人企业派出,这些董事大部分是不在公司内领取报酬,这样的状况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在实证分析中设置变量Out-dir-ratio,其定义为不在公司内领取薪酬的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重,来研究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3)管理层薪酬
合理的管理层薪酬是确保或诱导管理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效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委托问题的一种有效机制。管理层薪酬是以各种业绩指标和股票价格为基准进行评估的,主要包括货币性工资、奖金和股权激励等各种短期和长期的激励。公司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其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就具有一致性,其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其利益,从而有利于公司利润最大化。但在中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的现象很少,管理层“零持股现象”很普遍。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仅用前三位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GGBC)反映公司对高管人员的激励程度。
(4) 财务透明度和充足信息披露
信息不对称是委托问题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上市公司存在的不管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问题,还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都是基于不同参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息充分披露和财务信息的透明, 就会使股东、债权人、经理层等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 从而使人的道德风险问题降低。因此, 财务透明度越高, 信息披露越充分, 成本将越低, 公司价值将越大。但是在这个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度量指标来衡量,白重恩等[10]用上市公司是否在其他市场挂牌上市的虚拟变量,来反映财务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机制,同时也用这一虚拟变量,反映法制机制和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机制。如果我们也借用白重恩等的这一虚拟变量的话,中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仅有3家在中国深沪两市之外的其他市场挂牌,仅占整体研究样本的5.3%,因此,我们在分析中把这一变量进行忽略。
2.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产品市场竞争、外部接管市场、法制基础和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措施等方面。
(1)产品市场竞争
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关系到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压力。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一方面,公司管理者采取机会主义的动机和行为将越得到抑制;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约束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从而降低整个公司的委托成本。 但由于电力行业在广义上讲,在中国还是自然垄断行业,虽然中国经过近几年电力市场化的改革,但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电,在目前来看基本上是不存在竞争的。这可能也是以后中国想要改善或提高电力行业公司治理水平所需要努力的一个主要方面。从而本文在分析中将所有的电力上市公司统一面临的有无产品市场竞争压力这一问题忽略。
(2)公司控制权市场
一般认为,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有利于降低问题, 改善公司绩效。公司控制权的竞争市场主要是通过人竞争、善意的并购和敌意的接管三种形式运作。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竞争可以使有能力的管理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无能的或者没有尽力的管理者,从而改善公司经营,提高公司绩效,改善资源配置。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市场不是很发达,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尤其是像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这类总资产额较大,控股股东往往是国有股东,通过控制权市场善意的并购和敌意的接管这两类行为很少发生。但我们在实证分析中可以设置一个变量Masc反映公司控制权市场,其变量定义为第二位到第五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位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它反映了后四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之间的控制权对比。后四大股东的股份越集中, 那么后四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约束力就越强, 越有可能集中力量取代或限制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权,从而可以更好地限制第一大股东可能从事的“隧道行为”。
(3)法制基础和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法制基础和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是保障投资者获取合理公平投资回报的一个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La-Porta 等人[14]的一系列强调法制环境和法制基础对监管经理和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在普通法系的国家中,公司治理水平和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都比在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要好。虽然中国上市公司都受到统一的法律体系的约束,但由于部分公司在香港和境外上市。这些较成熟的市场的法律和监管体系较A股严格,认为其较A股更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但我们在叙述内部治理机制的财务透明度和充足信息披露时就说明了,中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仅有3家在中国A股之外的其他市场挂牌,仅占整体研究样本的5.3%。因此在实证分析中,我们把这一外部治理变量也进行忽略。
三、治理指标说明和计量模型
1.研究样本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止,中国电力行业(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发电、售电为主营业务的电力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共61家。考虑到新上市公司的不稳定性和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了2005年以后上市虽然华电国际(600027)A股上市是2005年,但其H股早在1999年就已经在香港上市,所以我们没有剔除华电国际。川投能源(600674)和宝新能源(000690)虽然都是2005年转为以电力行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但考虑到其公司原先都已上市,所以我们也没有剔除这两家公司。和ST公司后,剩余57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我们以2006年各公司的年度报告数据为依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主要是各公司2006年的年度报告和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数据处理使用Eviews.5.1完成。
2.指标说明
公司绩效的衡量标准最常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值两类。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来测度公司绩效。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属性和2006年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在我们研究的57家样本企业中,股权属性分为有限售条件股份和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其中有限售条件股份又可分为国家持股、国有法人持股、其他内资持股(分境内法人和境内自然人持股)和外资持股四种情况,而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分为A股、B股和H股三种情况。从表1我们统计的2006年电力上市公司各类股权构成的描述性统计可知,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有限售条件的股份占到了整个股份的54%,流通股份的比例较低,有限售条件的股份价格就相对被高估了。再加上2006年中国股市处于牛市,许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处于偏高的水平,所以,如果选用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的评价标准就不太合适。
四、治理指标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1.统计描述
从表3、表4的描述性统计可知,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如下五大特征:(1)平均而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当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37.67%,最大值超过了71%,持股比例就密集的区间是30%―40%,其中持股比例超过50%(绝对控股)的公司有14家,占整个样本的24.56%,而持股比例小于20%的公司仅有9家,仅占整个样本的15.79%。(2)绝大多数的电力上市公司都为国有股东控股。第一大股东的属性为国有股东的有52家,占整体样本企业的91%,为其他内资法人企业股东的5家,仅占9%。(3)股权相对比较集中。CR5的均值55.09%和CR10均值57.16%之间,以及H5和H10之间的均值的差距都不大,这也就意味着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基本上集中在前五大股东手中,第六位到第十位股东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并不大。Z的均值为18.18,这也意味着第一大股东相对于第二大股东而言是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反映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变量Masc的均值仅为0.61,最大的也不过2.13,这说明中国电力行业控制权市场的竞争并不激烈,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比较稳定。(4)独立董事在整个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差别不大,基本上集中在1/3左右;在公司的领导结构中,21家公司的CEO(执行总裁或总经理)同时兼任董事会的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占整体的42%,从而弱化了董事会公认的监督作用;不在公司内领取报酬的董事在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仅有9家公司其所有董事都在单位内领取报酬,而有48家公司有部分董事不在单位内领取报酬,甚至有6家公司除独立董事外的其他董事都不在单位内领取报酬。(5)前三位管理人员的报酬之和差距比较大,最少的只能拿到24万元(大地基础000426),而最多的可拿到201万元(华电国际600027)。
表5列出了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实证关系。模型I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前述治理变量的回归结果。从表5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是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在实证分析中添加了top1^2这一变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top1^2的回归系数是负的,top1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并且这一结果统计是显著的。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是负相关的,CR5的回归系数是负值,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也说明公司的股权结构不能太集中,过分集中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其他的股权集中度的指标,如Z及虚拟变量top1-gov,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上都是不显著的。
(2)反映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变量Masc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Masc的定义为第二位到第五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位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不仅是股权集中度的测量标准之一,也反映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竞争程度。Masc越大,公司除第一大股东之外的前四大股东的股权越集中,不仅能降低控股股东实行“隧道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加强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实证上证实了这一观点,Masc的系数为正,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很好地证实了一个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的理论。
(3)有关董事会的特征变量,不论是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年度内董事会活动、不在公司内领取报酬的董事的比例,还是公司的CEO或总裁是否同时兼任董事会的董事长或副董事长等方面,它们与公司绩效之间无法得出在统计上显著的关系。这可能是由于电力行业的董事会的构成所决定,中国电力行业的董事会的成员大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持股的国有法人单位所派出,而主管部门面对多个企业,有些“官员”身兼若干个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可谓“董事会公共化”。再加上电力行业的控股股东基本上都是国有股东,存在着长链条的委托关系,从而可能使得董事会的作用在公司绩效表现上不突出,实证分析中统计上不显著。
(4)高管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高管人员的报酬越高,其对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越大,从而能提高公司的绩效。
针对模型Ⅰ的Adjusted R2只有0.1072, F统计量只有1.5607,我们将模型Ⅰ中统计上很不显著的变量去掉后重新做回归得到模型Ⅱ,我们发现模型Ⅱ中的top1、top1^2、CR5、 Masc和GGBC等变量的回归系数的符号与模型Ⅰ相同,且在统计上更显著,同时经过调整后,模型Ⅱ的R2与模型Ⅰ的R2相差不大,但Adjusted R2增加到0.2060, F统计量也增加到4.0837,所以模型Ⅱ的回归效果明显比模型Ⅰ好。
五、结 论
本文通过对2006年度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对公司绩效影响在统计上显著的因素分别是: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反映控制权市场的系数Masc以及高管人员的报酬等四大因素。而对于其他反映治理结构的变量,尤其是反映董事会特征的五个变量,在实证统计分析上都是不显著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截面数据的限制,也可能是在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存在效率损失,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 (12).
[2] 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0,(8).
[3] 徐向艺,王俊.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4] 朱武祥,.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5]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 (11).
[6] 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 (2).
[7] 李维安,牛建波.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评价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8] 潘福祥.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 (4).
[9] 徐向艺,王俊,巩震.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一项基于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10] 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11] 夏和平,赵西亮,袁光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竞争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商业研究,2006,(4).
[12] 冯萍,周蓉.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2004,(10).
[13] Denis,Diane K,and McConnell John J.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3, (1).
[14] La Porta,Rafael,Flow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 W.Vishyny.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 (6).
[15] 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6] 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Listed Electric Power Companies in China
HUANG Ji-zhong1,CHEN Su-qiong2
(1.Center for 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 Research ,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China;
2.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China)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化转型 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的理论内涵
根据企业管理理论,集团管控的核心含义是指集团总部对下属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采用的管理控制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化集团的规模经济、协同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效应。
集团管控主要包括管控平台和管控模式两个方面。管控平台包括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建立管控平台是实施集团管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公司治理是企业运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相当于企业生命的DNA,企业运行所涉及到的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权利体系和利益体系全部是从公司治理这个中心延伸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搭建完整的管控平台,必须建立多个子系统进行支撑,建立与母公司管控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和矩阵制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等多种形式。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集团管控类型划分方式,是战略管理大师古尔德等人最早提出的“集团管控三分法”,即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这三种管控模式各有特点(见表1),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并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进行动态调整。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状况和未来战略定位
2007年以来,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改变原来单一的专业化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经营格局,努力拓展多种业务模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管理为主,拥有金融租赁、证券、信托、保险、基金、房地产等多个子公司平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基本摆脱了对政策性业务的依赖,为商业化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根据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现状可以判断,未来通过商业化转型和改制,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继续加强资产管理者和综合金融服务商的建设,最终向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在此战略定位下,商业化转型后的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治理结构上建立符合现代公司的治理准则和规范,在组织架构上突出主业,对办事处和子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专业化组织协调和管理,在管控模式上根据内外部具体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战略控制、运营控制和财务控制等方式。
商业化转型中资产管理公司的管控困境
(一)母子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达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单一股权问题仍未解决。其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还处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单一股权结构和行政色彩较浓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它们还不是完全商业化的经营机构,仍待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治理结构。
(二)集团主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近两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商业化转型,市场化运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业界先进水平以及国内外成熟金融控股集团相比,集团主业在相关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十年间,大多数地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降至低位,且大多数银行自身也逐步具有管理不良资产的机构和能力,不良资产的市场释放量大大减少。因此,以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为单一主业来支撑中国华融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赋予资产管理业务新内涵,不断拓展辅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手段。
(三)总部管理和服务未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拥有多家子公司平台和办事处、营业部,子公司平台涉及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明显扩大,办事处商业化发展势头迅猛,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各家公司总部的服务、管理、资源调配和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未能充分满足办事处、子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如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还未建立起系统的集团风险指标体系,在风险价值计量、风险识别、分析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在经营授权方面,办事处接受总部下达的收入、利润等自负盈亏指标,但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在经营上缺乏一定的自,各类业务均需报总部或子公司审批,降低了业务流程的效率。
(四)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金融控股集团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获得协同效应,要实现这一效应,除集团各组成部分应密切协作外,还需要母公司具有强大的横向协调能力和信息共享服务能力。而这对于拥有众多控股子公司、办事处以及管理层级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加强的能力,但当前各家公司的业务协同效应仍未充分发挥。如总部对不同业务和经营主体还缺乏有效协调,综合经营效应不明显。子公司和办事处单体经营联合的特征还比较突出,综合经营和一体化管理优势不明显,在简单的合作中还不能有效地将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延伸为产品链、价值网,实现综合化效应最大化。
改制后集团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选择路径
(一)公司管控的总体目标
综合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有效管控的总体目标应是:在组织上减少环节,实现扁平化管理;在执行上强调统一、高效,保证运作效率;在资源整合上,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在风险控制上,主动、高标准地适应监管要求,实现公司的稳健发展。
(二)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1.符合战略规划原则。集团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必须遵从以上关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各主体的功能定位,才能成为公司战略发展框架下的有机组成部分。
2.符合公司现状原则。优化集团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公司必须切实考虑转型发展目标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要求,根据内外部具体的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模式。
3.符合灵活性原则。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演进的。在向目标组织架构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有过渡期方案,保证组织架构的平稳演进。
(三)改制后公司组织架构设计
参照信达改制后的模式,改制后资产管理公司的办事处可全部转型为分公司,集团公司既包括按区域划分的分公司,也包括按不同行业划分的子公司。从组织架构服从集团战略的角度考虑,可借鉴德意志银行模式,将总部部门分为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职能部门两大部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集团业务进行梳理,对办事处业务按集团业务条线进行管理,并将子公司纳入业务条线协调管理。改制后公司的组织架构可采用图1所示模式。
(四)改制后管控模式选择与实施途径
1.总部对办事处(分公司)的管控。根据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业务发展的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在项目审批、财务资源经营、人事管理等方面分类适度放宽权限,给予办事处(分公司)一定自,与其商业化考核任务相匹配。对办事处(分公司)的考核政策更加细化且符合业务特点。总部可进一步修正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办事处(分公司)通过多做精品项目,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收入,尽快实现由处置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营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在资源配置方面,建议根据业务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办事处多元化、综合化、创新性开展业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战略管理方面。在战略制定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对战略选择进行决策,制定领导各金融平台的中长期战略,审批金融子业务的战略方向,将整体战略分解为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及将战略举措转化为金融单位的经营目标。但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应干预个体的经营策略,包括金融单位贯彻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金融单位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经营计划。对于战略实施效果定期进行测评和反馈,并根据测评结果对战略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应当建立集团总体风险管理战略,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从集团战略上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有效搭建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应包括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机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体系―包括各业务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部、审批中心、法律部、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各子公司、各岗位)。母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重点应有所区别。再次,明确主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主要以业务线为基础对公司风险分别进行度量与管理,加快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发。最后,还需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防火墙的设立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努力实现既能合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财务管理方面。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整合财务资源,对子公司和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予更多深层次的指导,从集团角度控制财务风险,达到集团利益最大化。因此,集权的财务管理是资产管理公司适合选择的模式。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效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实现对子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信息管控方面。在公司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要求下,公司信息科技部门应始终围绕公司商业化业务转型和新业务发展的需要,构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三大体系。采用相对集中的IT管控模式,在集团建立信息管理中心,作为全集团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负责全集团信息系统的规划、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新技术平台的研发、信息运营维护、基础架构服务和数据管理分析。
协调子公司与办事处(分公司)的业务合作。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从完善组织体系与管理机制入手,制定适应交叉销售需要的整体策略,从而有效实现业务协同效应。如总部相关协调部门可积极引导各子公司及办事处(分公司)之间开展合作,并引导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在集团内部及时交流金融合作经验和金融产品设计经验等。
翻转课堂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简介以及优势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近年来在各大学科领域应用广泛,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备受关注和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最初是在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Jon Bergamn和Aaron Sams基于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他们将所讲的课程录制成视频并到网上,让学生在家里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互动,解答疑惑,从而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直到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会议上发表了“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的主题演讲,从而使翻转课堂走向世界,并使其成为全球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师生交流互动增多,营造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第三,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形成。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第一,可与课程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化教学效果。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原理和方法为主,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在教学视频中增加与课程有关的案例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生动的感知识并加深印象,使授课的效果更加理想。
第二,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各高校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往往因繁重的课程而没有时间进行实践。翻转课堂的应用,可组织学生参加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公正。老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及时了解学生课前学习进度,掌握学生的情况。课后在平台上小组讨论的话题和作业题目,定期开展一些测试,学生在台上完成并提交,老师及时检查批改并公布标准答案及成绩,做到评价体系公开透明。
三、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
第一,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就是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一个运行良好稳定的学习平台就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在这种新型培养模式下,学习平台的功能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前的视频观看,可以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提高平台的利用效率。老师在上传教学视频的同时,还可以上传对课程理解有帮助的笔记等其他资料供学生使用。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平台应建立好供学生和老师交流讨论的群组,便于学生及时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或老师探讨。这么做不仅方便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更便于老师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堂上作为重点来讲解,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老师可以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定期一些测试,有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第二,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组织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亲自体会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有了实践活动的亲身体会,学生会有心得与见解,能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开展个性化教学辅导。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过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这虽解决了人才供应的数量问题,但还没有解决人才质量问题。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着重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应该实行个性化辅导,发掘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潜力,并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自主学习平台针对每一个同学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意见,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指导。
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老师教学理念的转换。新型的培养模式下,老师的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课前制作的视频要涵盖这一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对课程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并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老师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并找出共性问题作为讲解的重点,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在课前了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及时为其解答。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对于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来说,应该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需要养成课前认真观看课程视频的习惯,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真正做到学生课前学习知识,课上师生讨论沟通,课后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3XJJGYBXM12)。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从1999年以来,我国一些省区面向区域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技能教育为基础、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院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5年由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创建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经过8年的专业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现代教学管理模式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基础管理工作,或进行自主创业,具备较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学院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运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务会计模块、物流管理模块都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模块化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技能,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关课程的设置也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二)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进行了多项改革,改变以往实践教学集中在第七学期的作法,不但实行“小学期制”,即实行“2+1”学期制,每学年在完成正常两学期的基础上,增设第三个实践学期,专门开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各种课程;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设了各门课程的网络课堂,增加了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师生课下则可利用网络课堂平台进行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技能。
(三)构建全方位实践途径,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途径,也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既达到课程的技能要求,又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举两得。使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高度匹配,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助理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助理企业培训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参加各种大赛
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综合与专业知识基础,课下通过参加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未来职场108将”精英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提升领导力、创造力与执行力。近几年学生通过各种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多面广、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学生几乎要学习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所有课程,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失去了就业竞争力,2009年至今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在高危状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也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的干扰,追求的仍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仍然以点多面广为特点,且没有与区域经济及学院定位很好地相衔接,虽然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讲授仍多以理论授课为主,虽规定了相关的质量监督措施,但实施效果一般,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专业选修课数量不多,且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专业特色严重匮乏。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虽然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很好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在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提升,最终无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目前拥有 “双师”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引进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须具有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方式单调,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独特的学习能力,他们独立、自主,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实践,参加竞赛,来验证自己的能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教师基本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沿袭传统的听课加记笔记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不活跃,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养特色人才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相对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带头人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其他传统高校没有的实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新模式,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本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特色,结合院校教学特点,制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商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应明确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强化、拓展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外,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参与各种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ERP经营模拟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
(三)优化和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是应用型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是经济类学科中管理学的一条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素质,适应知识经济要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人才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而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是学习的主动者与思想的践行者,科学的课程定位和专业的就业指导不可缺少。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3.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