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0: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品质管理基本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目前,我国食品连锁行业的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研究集中在供应及销售领域中,涉及到股权架构设置的隐形战略成本、日常管理成本、门店房租成本等核心模块。房租成本控制研究多发生在传统商业地产行业,而食品连锁行业相对经营模式单一,加上大多连锁行业前身多为经营个体快速复制而来,房租成本费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房租、运费等管理成本费用的不断上升,加上相对毛利空间有限,为此连锁食品行业盈利空间受到制约。食品连锁企业对成本控制多集中在日常费用控制研究上,而对基于价值链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研究相对较少。
针对上述情况,随着销售模式的转变,传统连锁食品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该行业基于整体价值链下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思想,对食品连锁企业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原则以及成本控制模型,为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一、 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在成本费用使用、资源分配上比较粗略,统筹规划和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欠缺。
(二)成本费用控制缺乏战略型、全面性,只注重单一财务活动内的成本,缺乏对整体的业务流程下成本进行系统控制的观念,费用使用、资源分配均衡性得不到保证,容易顾此失彼,造成资源浪费。
(三)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方法缺失,没有一套与业务体系、内控体系及分析预警体系相融合的控制体系做指导,完全凭借以往的经验及考核指标进行,无法及时发现、判断和处理门店房租成本控制中的问题,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效率及效能低下。
(四)没有建立成本信息效能分析及反馈机制,无法从业务前段、业务过程及业务结果中收集有效信息,也无法完成成本数据模型的搭建,并准确反馈给决策者。因此,决策者只能进行粗放型的成本预测,无法在管控过程中及时进行成本预算的调整。
二、食品连锁企业业务活动的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利润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中产生的,为此,企业要实现利润就必须通过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增加每个环节的价值来实现。
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食品连锁行业业务活动中,首先要分析出食品连锁企业业务活动中产生成本的环节,按照价值链的理论,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工作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
对食品连锁企业门店选店业务活动价值链进行分析,将业务活动工作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成本是食品连锁企业成本的主要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产生食品连锁企业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门店选址及房租评估。食品连锁企业经营本质是渠道占用,即通过渠道资源锁定市场占有率,其是后续食品连锁企业发起业务经营活动的核心推动力,因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经营业绩。后续资源配置、架构涉及都是以此为基础开展,也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基础。在此阶段,往往需要企业高层会同网点开发部、人力资源部、战略分析部及财务部统筹确定此目标,在实际执行中需要经过网点开发人员扫街选址、多层授权后方可确立门店选址。涉及门店房租转让费会提高审批层级,使用公司格式合同及补充协议,一般房租成本占收入的比率25%左右,而其中的直接房租成本在房租总成本费用的80%
(二)门店房租衍生成本。连锁企业开发门店,因涉及门店大多面积不大,以致房屋的产权归属比较复杂,不乏一些个人出租门面房的案例;为此与房租相关的衍生费用也是相当大的数据,比如房屋的转让费、开票费,这些费用约占房租总成本的15%左右。
(三)门店房租续约及解约成本。食品连锁行业的门店众多,门店的续签工作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工作,如何规划控制续签引起的成本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处理的妥当与否将大大影响企业的房租后续上涨的比例,这部分续租管理成本约占房租总成本的5%。
三、基于价值链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
在对食品连锁企业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目标、地域、效能、周期维四个维度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方法,形成基于价值链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一)目标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在食品连锁企业整个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制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总目标,并将预算具体分解到各项活动中,实施预算计划控制与财务内控制度并行的双向管控模式。目的是即使有预算,但并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做,要做尚需符合日常开支的企业制度;同样合规的事情不代表合理,制度清理范围里的事还需要有预算且在预算范围内,若没有则需进行单独核批增加预算。
(二)单店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因为食品连锁企业的核心组成体就是门店,所以每个门店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润主体,进行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时,单店维需要考虑承担直接管理费用和总部间接管理费用下的损益,递级来分析单店的盈亏状况,针对每个门店进行盈亏平衡测算;每月针对门店的房租成本费用状况进行贡献分层分析,并建立相似开店周期、开店天数下的门店横向对比分析控制。
(三)效能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效能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旨在保证费用开支效能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针对性投入的控制,需要针对企业不同区域的销售走势,进行例行费用投入和项目性费用投入,并针对费用带来的来客数、成交笔数、单笔流水额进行费用效能分析。同时,组建费用数据库,提炼数据效能分析指标,展开同环比、竞品比的房租成本分析管控模式,然后据效能状况调整配置比率。
四、基于价值链的门店开发成本控制措施
整体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内控制度与预算额度双向机制,建立询比价及预算额度台帐递减控制体系,前置内控的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度体系控制
1、 推行门店分级预算额度与内控制度相结合的控制制度:即每家门店根据级别进行预算额度设定,并执行不同审批权限及审批流程,将战略开店房租总预算落实到各级各类门店,严控个体门店的预算额度。
2、建立门店比价制度:据选址模型进行横向比较控制,每家门店费用审批时,据其面积、门店级别进行历史类似门店费用参考核对,差异超过5%以上进行警示审批,超过10%进行正常权限提升一级特批。
二、执行风险导向的成本内控制度,控制隐形成本的发生
为规避房屋租赁间的转让费及二房东房租加成,采用公司规范格式合同,并采取三方协议方可提报房租报核的制度;制定门店合同财务先行审核的前置管控制度,即财务针对房租发票开具、资金打款、有无转让费进行审核,从合同源头规避阴阳合同、资金过个人卡的风险,即对所有房屋合同如涉及二房东,需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资金打款的走向,涉及转让费的要求当事人提供身份证原件,经财务人员对比合同核实后方可执行打款;重点审核合同租金是含税还是未税金额,开票的税点何方承担,一并在合同审核内控制度及签批制度中明确。
三、 推行绩与租金成本挂钩绩效评估机制
落实费用效能与开发人员绩效考评结合的措施:每月财务预算控制部门核实网点开发人员的开发业绩,并在网点开发人员业绩表上签署意见,注明发票是否收回,实际业绩是否达到预估业绩,并进行开发费效比复核;然后在薪资奖金单上签署达标状况,预实结合后再转人事核发绩效工资。
五、结束语
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食品连锁企业运行的成本,可以从多方面揭示食品连锁企业的成本费用信息,这些信息对制定正确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计划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基于价值链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可以有效解决食品连锁企业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问题,增强房租成本费用管控实效,提升食品连锁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盈利及核心竞争能力。(作者单位: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企业管理-软件应用:[162874].陈邦虎. SAP应用实务.[M].西南财务大学出版社.引用前言至2页
(一)具有分层核算的特点
由于食品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比较大、质量要求比较高,而有些食品原材料容易变质。所以很多食品企业就近选择原材料的产地设立分公司,并且分公司采用独立核算的方法,质量成本的核算也是分公司独立进行,总公司定期进行汇总,制作质量成本报告。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分配以食品品种分类进行
食品企业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质量成本的归集分品种进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分析、核算相关的利得损失。
(三)质量成本的控制以分阶段方式开展
一种食品的生产销售分为多个阶段,既包括产品生产之前的市场调研阶段,也包括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应该对产品的每个阶段点进行质量成本控制,为后期食品企业整体的质量成本控制做好工作准备。
二、食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成本管理缺乏正确认识,部门之间不能有效配合
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一般由多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若不能共同发挥其作用,则企业无法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食品行业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不仅仅是管理部门和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也是企业各个部门共同的责任,一些食品企业忽视了其他部门的责任,使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难以开展。有些食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逃避责任,互相推卸责任,使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陷入混乱状态。在有些食品企业中,各部门收集的数据没有条理性,没有关联性,由于各个部门没有统一指导工作标准,致使其统计的数据没有相关性以及相互重复,数据的实用价值不高。
(二)没有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食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其大多数资金的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实力也不够雄厚。有些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销售额的增长,追求利润,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够严格,忽视了产品质量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还有一部分食品企业虽然开始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不了解企业在整个食品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致使这些数据难以得到合理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分析方法过于简单,对于质量成本数据的管理仅停留在收集和简单对比层面;另一方面,没有对质量成本的具体构成科目进行分析,很难判断其构成的比例是否合理。
(三)质量成本的核算不精确,与实际不符
质量成本管理由环环紧扣的各部分组成,其工作的大前提是对数据进行精准核算。据现状来看,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质量成本定义是导致企业管理层做出不正确决策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数据核算范围较窄,只把质量成本当作财务会计的一种范畴而忽略因质量问题导致的信誉损失,以及市值下降这种非显性成本。从另一方面来讲,质量成本科目并没有被准确定义,而是被分解成了其他的科目,从而加大了核算的困难程度,造成了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无法如实反映企业质量情况的状况。有些食品企业对一部分质量成本内容定义是不够清晰、明确、设置的质量成本科目不正确或不恰当,并且对数据的采集比较粗略,那么都会使得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很难真正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
(四)进行的质量成本控制是无效的
如何有效进行控制是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大多数的食品生产企业没有发现并找到其质量成本控制的薄弱点,更没有找到关键的控制点。产品的整个价值链的断裂,使企业忽视了质量成本的全局控制,把控制的重点只放在了生产阶段,没有从开始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以及开发到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一系列产品的价值链进行考虑,特别容易忽略产品的设计环节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有20%~40%的质量缺陷出现在了这个环节。大多数的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中只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其他因素对质量成本的影响,这种质量成本管理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继续维持这种成本管理,只会更加削弱企业在同行业间的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质量成本管理应全员参与,增加各部门的配合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带头加强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引导普通员工参与到其中,增强员工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把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统一起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企业应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行追究问责制,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深究原因,责任具体到个人,建立相关的奖惩责任制度,严格实施。管理层应对各个层次起到引导、指挥、协调作用,结合食品行业自身的特点,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应该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形成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此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应共同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做好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食品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必须全面开展,形成完善的核算和统计体系,在数据的统计、核算、考核等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确定以后的方向和目标,要落实到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因此,质量成本管理重要的环节是改进和控制,企业需要足够重视并落实好。
(二)应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应该立足企业本身,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高效、快速地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应将企业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成本目标相结合,确定共同的目标方向。其次,应该规范员工和部门的责任、权限,增加考核条例,体现质量经济性。最后,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置合理的质量成本构成内容及科目,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权限责任,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三)准确核算质量成本
食品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程序,使质量成本的核算工作具有标准化程序,且操作简单。企业应该归集和核算质量成本的相关数据,并且要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目标。其次,对得到的与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相关的数据进行检查,以确保正确,利用各种表格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方便核算使用。再次,应明确质量成本的项目,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忽视企业的隐性成本。最后,对质量成本进行分项统计,并分类核算。
(四)增加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食品企业应发现质量成本管理的薄弱点,找到关键控制点,从原材料采购的全过程、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生产以及销售加以考虑,不能忽略设计环节,明确降低成本并不是控制的目的。质量成本控制和核算是紧密相关的,企业应在产品质量成本的预测、核算以及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企业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各个方面总结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企业的下一步工作明确目标。企业应当立足整体,重视不同阶段的产品质量成本的控制,并且倡导和引领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控制的环节,以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
(作者单位为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在西影人卧薪尝胆,狠抓精品生产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座谈会的精神为制定和实施西影的精品发展战略注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
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所展现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三性”统一,这是抓好精品创作的根本,是精品价值的魂魄。
一直以来,西影人都在为出精品忙碌着,大家有一个共识,要靠精品项目使西影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经过09年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精心筹划,2010年我集团主业生产进入了实施阶段。综合分析形势,研判市场需求,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重点,多点开花”的基本思路。即以电影《钱学森》为重点,以电影《盲人电影院》、《建党伟业》(与中影集团联合投资拍摄)、电视剧《赶牲灵》、《信天游》等主业项目形成多点开花之势,让西影尽快在主业上突破,冲出重围,继而爆发,在全国及国际舞台上创造西影新形象。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牢地依靠和实施精品发展战略。
所谓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它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国现行的考核依据是票房收益和收视率。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对激发民族志气,鼓舞大众士气,弘扬社会正气,引领道德风尚,提高全民素质,陶冶健康情趣,丰富文化生活,认知社会人生,获取知识力量,满足精神需求,营造凝聚人心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再多的平庸之作也无法达到的。电影《钱学森》的拍摄就是要展示一位伟大科学家孜孜求学,于逆境中奋进,毅然返回祖国的爱国情怀;讴歌他投身科学,呕心沥血、报效祖国、功勋卓著的精彩人生。诠释一代科学巨匠用一生的追求所体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影片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必须形成高度的统一,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这是西影集团目前精品发展战略中精品项目的重中之重。
生动体现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本要求。追求“三性”的有机统一是影视创作的最高境界。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能量最强,民营资本进入领域最广的行业,影视生产制作传播带动了我国文艺事业整体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国有大型电影企业的西影集团,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三性”统一的原则作为集团影视创作的指导思想,将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作为我们的最高责任。
翻开西影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是公认的精品影片,都是依托在民族命运的大背景下,用朴实贴切的手法,走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创作路线,都能体现出深入生活的扎实功底,是潜心创作的结晶。在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优良传统,倡导深入生活,鼓励广大主创人员潜下心来,去掉浮躁,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提供给百姓的作品中体现出广大艺术家们的真诚和责任,展示党领导下的艺术家们的崇高境界。这一点西影要和全行业的同仁们一起共同努力。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4-02
浙江省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为代表性,走南闯北,名闻遐迩。近二三十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优势和支柱产业,其中最近十年浙江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服装产业的影响,加快了浙江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这必将对省内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及其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材料是服装的根本,服装材料学是服装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也是服装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如何在这专业第一课中,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同时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材料,是值得我们服装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的。
一 前期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跟服装行业和专业需要脱节
我国服装材料学教材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脱胎于纺织材料学。历经多次修订,许多教材已经逐步从沿袭照搬纺织材料的传统中走出来,内容上较好地处理了掌握服装材料基础知识、服装材料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的关系。我们的教学大纲也在逐步跟随教材的变化而修订。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由于受早年知识结构(纺织材料教育背景)、前期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延续的是纺织材料课程的理论授课模式,即按照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的工艺流程(见图1)逻辑顺序和工艺内容授课,不但没有将教材内容完全融入教学,更没有从教授学生面料(织物)认知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融合服装行业和专业的背景知识,使得理论教学跟行业和专业的需要脱节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当今纺织服装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材料不断涌现,服装时尚不断变幻。这也就要求我们继续修订教教材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站在服装行业的视野下将材料学基本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流行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之间耦合。
(二)实践教学跟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脱节
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的服装材料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在授课形式上是教师示范,学生验证,在内容上更多还是停留在纺织材料实验上,主要包括纤维的微观形态和性能、纱线的技术规格和性能、织物的物性测试等,而不是强调和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了解和认知,以及服装材料性能特征对服装版型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可见,前期服装材料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相脱节,这也使得服装材料学课程无法与后续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构成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之间更好地衔接。
(三)成绩评判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服装材料学课程作为考试课,其成绩评判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现象,致使学生中“高分低能”、“卷面成绩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相符合”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信心、好奇心和进取心,也与真正意义上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下,缺乏就业优势和专业竞争力。
二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旋
近年来,浙理工科艺学院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为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具体有:
(一)理顺和更新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理念
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见图2。这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表现为理论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也需要包含服装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融合最新纺织科技知识和服装时尚信息。实践教学除了常规的实验教学,还需要有材料认知的实践教学、自主实验以及校外实践,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成绩评判应该包含多元化指标内容,降低理论成绩比例,提高实践成绩比重。
(二)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围绕行业和专业需要,更新和修订理论教学内容
项目组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完善教学大纲,更新和修订教学内容,进一步将服装材料理论知识传授与服装产业链中材料应用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服装材料基础内容上坚持以服装材料构成要素以及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点为主线,力求精练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强调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征的了解和认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服装材料应用部分内容以服装材料应用为主线,将服装材料知识与服装产业链和应用(衣料市场、衣料品质管理、衣料与服装、衣料与成衣技术、衣物保管等)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材料应用过程中的知识体系,符合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和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三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主要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部分课内时间,直接去面辅料市场认知和选购衣料,去专业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衣料的品质管理,让项目组的服装设计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衣料与服装类别之间的适应性,以及让服装工程教师跟大家讲解衣料特性和成衣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组织在课堂报告和讨论。
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主要是指除实验室常规验证性实验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探索服装材料技术规格与性能之间的规律关系,设计服装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实验服装材料与服装造型、服装版型以及服装工艺之间的模型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服务。
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主要是指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契机,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服装工程学生参加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
目前行业内很多人对“培训”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培训”就是“上课”,因此需要强调一下,本文涉及的“培训”更主要是结合受训对象的实际工作开展的“培养、训练与帮助”。按入职时间,同业引进主管的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适应期”、“发展期”及“提升期”,“适应期”对应其任职的前两个月,“发展期”对应其任职的第3-6个月,“提升期”对应其任职的7-12个月。这其中“适应期”培训是同业引进团队主管所特有的,“发展期”、“提升期”培训与内部晋升主管的“任职初期培育”与“提升培育”两个阶段相类似,但因为培训对象本身已经是具备一定从业经历的有经验人士,因此在这两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应该更短,效果也应该更好。此部分内容在《寿险电销TL的培育》注2 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大家可以参考应用,这里不作赘述。本文重点讲述“适应期”的培训应如何开展。
顾名思义,“适应期”是同业引进主管到新公司任职的初期,还处于适应、磨合阶段。这一时期的培训重点是使新引进主管充分了解新公司的基本情况,带领团队快速完成与公司的衔接,顺利完成过渡。在适应期对引进主管的培训应着重于四个方面,包括知识类、技巧类、规划类、沟通类,下面分别看一下。
知识类:主要包括公司/股东基本知识、基本法、产品知识、名单背景及管理规则、营运/品质管理规则等。这些内容是新引进团队主管开展工作的理论基础,必须在任职首月彻底掌握,可以通过集中授课及讲解来完成初步培训,但要注意只进行讲授类培训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还需要结合考试、通关等形式使受训人员充分掌握。
技巧类:此处主要指上述知识类内容的有效应用,例如如何持续强化业务员对公司的认知、强化人员留存意愿并有效向客户进行介绍、如何结合团队人员情况落实产品拨打安排、如何利用基本法推动业务员业绩提升、如何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的名单并做好名单检视、如何按照公司要求的营运/品质管理规定开展业务……对同业引进的团队主管来说这些技巧需要新任职公司的“资深人士”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避免其完全按照在原公司的经验操作执行甚至乱做一气而产生冲突及不适应的情况。
规划类:一般来说,新引进的团队主管所带领的团队初期业绩平台不会太高,如何帮助其设定一个合理的成长路径及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初到新公司的团队主管往往有大量的事情要去做,这时候就需要有人(一般是其直属主管)帮助其厘清重点,明晰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协助其逐步达成团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关于成长路径及目标的设定,因同业引进团队主管大部分会享有聘才或享受基本法的打折考核,在设定目标时完成聘才目标或达成基本法考核是一个基本线,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团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制定出既符合团队实际情况又满足公司要求的发展规划及目标。时间上,建议制定6个月的发展规划及目标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享有聘才的主管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既业绩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聘才结束后,收入不下降”的原则,否则会容易出现团队主管在聘才结束后收入大幅下降从而离开的情况。在完成了6个月的整体发展规划及目标设定后还需要帮助团队主管逐月分解核心工作,并在每月实时追踪落实,视实际情况适度调整,以确保阶段目标的达成。这项工作最好在主管任职半个月之内完成,而前两个月是目标达成及该主管树立信心、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务必管理到位。
沟通类:到了一个新环境,涉及到的人、事、制度等方方面面都会与之前有所不同,而各家公司人员的沟通习惯、沟通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一句俗语说“80%的误会都是由沟通不畅产生”,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这就需要帮助新主管尽快熟悉相关人/事,了解新公司的沟通规则,尽快适应新环境。之所以将这一部分单独一提,是因为笔者见过由于沟通问题产生的误会和纠纷实在是非常之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轻则在后续工作中持续磕磕绊绊,重者情绪爆棚人员离职,而此类问题一旦发生也较难处理,当事双方都委屈,主管领导也为难。电销中心本来就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地方,员工又太过年轻,此类事情应尽可能避免。
近代企业的发展之路,质量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企业的领导者已经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了解到其与以往管理体系不同的鲜明特点。逐步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没一个步骤的实施。通过对过程的严格控制,提高了每道工序的效率并保证了质量,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随着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正在面临巨大挑战。我们是否经常会为以下问题困扰:员工的品质意识差,产品不良率高,生产返工维修多,经常被客户投诉,制造成本高,工作差错屡改屡犯,管理人员忙乱不堪,材料、备品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不理想。凡此种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即开展TQM不到位造成,品质――企业未来竞争的决战场。
一、 全面品质管理(TQM)产生的背景及简介: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Zero Defects),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Cycle)活动行,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需要,强调参与团队工作,并力争形成一种文化,以促进所有的员工设法、持续改进组织所提品/服务的质量、工作过程和顾客反应时间等。全面质量管理由结构、技术、人员和变革推动者四个要素组成,只有这四个方面全部齐备,才会有全面质量管理这场变革。
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核心的特征:即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即要求全部员工,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办公职员或一线工人,都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参与“改进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机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批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原料采购、生产、检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过程;而产品的质量最终是在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评判与认可。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行。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本课程系统讲述了制造型企业全面品质管理的实施纲要,内容包括TQM必备技能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融合品质意识、策划、管理、工具、沟通、控制、目标确立和改善等为一体,是各企业品质经理TQM职业化训练的首选课之一。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2.1是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声势浩大的质量知识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提出和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要求;到90年代初总结推广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开展全国创建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活动,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再到90年代后期以来开展的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推动现场管理评价活动等,始终都是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展开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和实施,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质量管理思想的一场革命,也是我国质量管理史上一次空前的、影响深远的质量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2.2是深入持久的开展质量管理小组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显著特征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改进的重要形式,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志。据统计,31年来全国共累计注册质量管理小组2950万个,创造可计算的经济效益达6155亿元,共培训质量管理小组诊断师近万名,质量管理小组普及率和成果率已分别达到18%和68%。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名符其实的成为我国参与员工最积极、坚持时间最久、影响最为广泛,产生成果最多的群众性质量活动。
三是坚持不懈的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全国收看电视讲座、听取巡回演讲和参加培训的总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全国累计约有近3000万名职工学习并通过了第一轮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考试并获得证书。2001年,在国家质检总局、原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的支持下,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已成为提高企业员工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的可靠途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产品、服务、工程等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可靠保证。
2、3是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质量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积极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顾客满意质量观等先进的质量理念;倡导并组织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质量月活动、用户满意工程活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宣贯国家质量标准活动等多项全国性质量宣传和推进活动;推广了卓越绩效模式、产品可靠性、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用户满意测评等多种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六西格玛黑带绿带、质量经理人、质量审核员、质量管理小组诊断师等质量管理技术人员专业资格的考试、培训和注册。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企业对质量管理理论、方法的了解和应用实践,已经跟上当今国际质量领域发展的步伐。
三、人才服务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急需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从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资本竞争逐步被科技竞争所替代。在科技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从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的加剧,是由于当代经济正在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人人都清楚,经济增长的成功者正是人才竞争的胜利者。人才争夺的“世界大战”形势,对于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特别是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一步搞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是完成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服务行业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面对当前这场没有硝烟但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战,我国人才服务行业更是肩负重任。要生存、发展并参与到这场竞争之中,就必须尽快与国际用人制度接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根本出路,更是当务之急。
机制工艺基础是机械专业学生学习各专业工艺学与生产实习课的基础课,这门课知识点多,对于没有多少机械知识及机械技能基础的学生来说,要学好确非易事。针对这种现状,必须探索有高职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院以改革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倡导新课改理念,提出并实施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机制工艺基础教学一般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根据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以“两案、两表、两圈、两手段”为基础,组织形式以“导学、自学、互学、研学、评学、赛学”为主要形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可概括为“两阶段、六环节”。
1.两案
“两案”即导学设计方案和情境(任务)初探方案。
2.两表
晚自习各学习小组填写情境探究情况检查表,也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填写;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填写表现情况评价表,可由任课教师随堂填写。
3.两圈
学生:建立学生品质管理圈,即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设组长、副组长,每个成员都有角色任务;
桌凳:摆放学生课桌座位圈,学生围坐,便于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4.两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或白板、教材。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笔者以机制工艺基础这门课中的“淬火”为例,谈一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第一个阶段:情境初探
老师提前下发学习情境初探方案,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至少提前一天利用晚自习或课外活动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小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成果,班长负责检查各小组探究情况并记录。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掌握淬火的定义、淬火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2.第二阶段:课堂导学
将国际上通用的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改造为加强学生学习管理、提高学习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环节的学习时间根据实际项目任务的大小而定,这种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引入竞赛机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学、教、赛”四位一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环节如下。
(1)确定计划。任课教师在学生提前完成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情境目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并由小组代表讲解自主学习得出的初步答案,学生补充质疑,教师指导点拨,确定探究内容。本节课以为麻花钻选择适合的淬火方法为例,学生分析其特点,并制订计划。
(2)分组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淬火方法。
(3)展示评价。学生对探究、任务完成的结果进行检查,将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互评、质疑,教师点拨。每小组派代表展示答案。
(4)总结提高。教师对各组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提炼升华,最后对各小组的表现给出成绩,评出最佳小组,布置作业和下节课的自学提纲。通过教师的总结,确定获胜的小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食品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食品加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食品生产、成品分析、质量控制、工艺设计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主修课程为畜产品加工技术、焙烤加工技术、果蔬贮藏与加工、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食品机械设备、食品工程原理、软饮料加工工艺、食品标准现法规等。本文主要探讨了我校如何进行食品加工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为了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以往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照搬普通院校的模式进行,设置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模块。这种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占主要地位,实践教学可以说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是为验证理论服务的,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很难办出职业特色。2.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课程。在设置课程时,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减少相应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不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需、够用”为原则。如可把有机化学、食品化学和食品营养学进行有机地结合,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有机地结合,把机械制图、化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有机地结合等。
二、专兼共融,校企共建,打造国家一流教学团队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结合区域经济及食品加工行业的人才需求,增强专业带头人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规划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攻坚克难的领头人、专业建设的领航人、教学团队的领军人、专业领域的领引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建成“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过硬”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三、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贴近生产、自我发展的建设思路,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同时具备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功能。校内实训室的面积及装备能基本满足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要求,实训开出率为95%以上,实训室可以向学生开放;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训的课程占有实训的课程总数比例的40%以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院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遵照校企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建成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实行仪器设备、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专业课程设置紧跟食品营养、食品加工发展的最新动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前四学期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使学生初步具有专业基本技能和食品生产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品质管理的岗位群职业能力。第五学期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使学生在学校“模拟岗位”获得订单企业就业岗位的基本工作技能;第六学期学生在订单企业“真实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教师辅助管理,采用校企共同考核制度,使学生达到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五、调整课程设置
基于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现代食品企业需要,调整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为粮油加工技术、果蔬加工技术、肉品加工技术、乳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和食品质量管理等,同时增加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为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双证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29-01
1.金工实习课程的性质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与机械 制造类课程的先修,也是学生建立机械制造生产 过程的概念,获得金工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奠基课程。“金工实习”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知识和基本工艺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工艺实践技能。
2.金工实习课程的任务
2.1使学生了解现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知识;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的主要设备和工具;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2使学生对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式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方面应能独立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制造,培养学生在规定工艺实验中的实践能力。
3.普通车床教学
普通车床操作训练在金工实习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普通车床操作训练的时间长,内容多。因此,本文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教师要用自身的行为,用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3.2创新教学方法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学生就会对他的专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态度,因而就学得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例如,讲车床加工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列举一些零部件的形状(如锥销、圆柱销,螺杆等)。再由教师归纳哪些是通过车削加工得到的。这样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迫切想学会的学习热情。
注意知识的延伸,教师在讲解每个课题的知识时,应有所延伸,可以直接讲授,也可以提出问题给学生课后去讨论,下一次上课前先提问然后再给出问题的答案,以此扩大学生对知识面的了解。例如,在讲解车刀种类时,除了讲解常用的车刀以外,还对生产中其他不同种类、结构的车刀(如金钢石车刀、立方氮化硼车刀等),布置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书籍、借助网络或到五金市场实地了解等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3提高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现代社会飞跃发展,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作为金工实习教师,不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理论,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教育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及时传递新的信息,并用新的教具和新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3.4增强对公差概念的理解,增强产品品质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对公差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在零件制造过程中体现出公差的意义,对初学者而言,常常因不太具体理解而造成所加工零件的尺寸不合格。学生测量时喜欢估读,因此往往会出现多读数或少读数的情况,而在实际生产中,只要测量的尺寸在允许的范围内,则均为合格。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多测量、多思考,进而加深对公差概念的理解。
把产品加工品质与成绩挂钩。当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教师可以把课题教学按产品生产加工要求模拟训练,限定加工时间,实行产品不合格报废制度。产品加工品质与学习成绩挂钩,同时结合企业品质管理标准,给学生讲解产品品质的要求。通过这些训练,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5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牢固树立安全文明的生产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是学生进入实训的第一课,同时也贯穿整个实训的每个环节。学生初学车削螺纹时,要求学生左右手控制退刀的动作要协调,反应敏捷,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笔者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加工前把刀移到纵向导轨中间处,反复练习两手进退刀配合的连贯动作,待动作已熟练后,方可进行螺纹切削加工,避免了因退刀不及时而撞机床的事件发生。
养成校正量具、测量时消除误差的习惯,保证零件尺寸合格。实训中我们常用的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及内径量表等,均要校对后才能使用。否则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因使用的量具与学生测量时用的不是同一把量具时,往往会出现尺寸偏差现象。
启动机床前,先检查各操作手柄是否处于非正常的位置。如检查开合螺母是否处在闭合的位置,避免启动机床后发生碰撞事故,确保安全操作。
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讨论的良好学习氛围。由于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一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以面面俱到,这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先着重地指导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能在学生当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其他学生有问题往往会先向他们请教,而同学之间讨论问题很轻松、很自信。这样就达到了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有些操作技巧,教师只能点到,而真正领会与掌握。则要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去体会,认真思考问题,学生之间再经过共同分析、讨论。因此,学生之间操作体会的相互沟通、帮助、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4.结束语
车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地位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社会对车床操作者的需求量较大。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数控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车床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但获得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作风及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车床操作技能人才以备社会之需,满足市场要求。
参考文献:
1.以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车辆改装、汽车技术管理、汽车营销、评估、保险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1.1职业素养
1.1.1能自主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对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提高的探索精神。
1.1.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1.1.3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1.4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1.1.5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不断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1.1.6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认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安全操作意识、品质管理意识。
1.1.7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将来毕业后能胜任岗位要求,又能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1.2技术能力
1.2.1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并可根据图样进行汽车零件的检验,修配,进行总成和部件的正确拆卸和装配。对绘图能力的要求可相应降低。
1.2.2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使用特性、牌号和发展趋势。能识别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初步具备分析非金属材料特性和应用状况的能力及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掌握选择、使用汽车运行材料的技能,能对在用油的质量进行监测评估。
1.2.3掌握各种机械传动,如四杆机构、螺纹连接、键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机构等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它们的运动特性、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1.2.4掌握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常用的液压回路、液压元件,初步能分析汽车液压元件常见故障。
1.2.5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维修工具、量具。
2.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2.1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是第一次真正接触汽车结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个环节。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普遍规律,确定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以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及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景,选用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典型机构或装置为载体,安排项目来组织教学过程。
2.2教学方法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差的特点。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课程组织和安排上,要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自主学习,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来解决理论问题,形成以“明确项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评估”5个环节来组织教学,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糅合到完整的汽车机械中,建立学生整体的汽车机械意识,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做到教、学、做结合,加深对专业认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2.2.1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比如汽车上有很多常用件采用键连接,曲轴与曲轴皮带轮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什么连接?在拆卸曲轴皮带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键的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有正确选用键的相关知识。
2.2.2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比如让学生查阅维修手册,按照维修手册规定准备这个项目所需的工量、制定操作工艺流程,培养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2.2.3做出决定。根据各小组确定的曲轴皮带轮拆装的计划,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由全班讨论,确定本项目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2.2.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重点考核学生对工量具的使用是否正确,操作工艺是否合理,动作是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