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0: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命科学小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优质学校发展,在于遵循教育的规律、转变发展的方式,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以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为本。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我们追求的是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我们树立生命化课堂观,改变教师包办、学生依赖的课堂教学现状。
我们的生命化课堂一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转变“见分不见人”的学生观、质量观;二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与他人对话;四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真正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幸福、成长的快乐。
二、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生命化课堂
在课改与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形成了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即课堂教学中采用“预习、定向、讨论、交流、检测、总结”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预习(设计学习卡)。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第二步,定向(明确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三步,讨论(小组讨论)。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纠错,优生帮学困生释疑解惑,确定课堂交流展示时的组内分工等。第四步,交流(汇报释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前置学习中的疑问。某小组全体同学上讲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班内其他小组同学适时质疑、补充,教师适时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拨、提炼等。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第五步,检测(反馈质疑)。教师布置有关检测题,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或学生当堂讲评(交流),学生当堂订正。第六步,总结(巩固提升)。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将本课知识系统化、突出重点、指明关键等。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与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我们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按照模式操作,教师只有经历了“临帖”的过程,才能“破帖”、“创帖”。该模式的实施与运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教师在运用“六步教学法”的同时,积极尝试将生本课堂的理念融入到“六步教学法”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表达质疑能力都有所改变,学生在尝试主动与文本对话、与同组同班的伙伴对话时,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十足魅力。
三、打造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学会自主发展,首先要学会读书、学会与别人交流,更要学会自己选择。我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成长的平台,为他们在校的一切学业活动创设情境,优化活动内容。
1.开设自由阅读课——快乐晨读
快乐晨读的课程模式是专题研修+个性欣赏,即每周二和周四早晨7:40—8:10是学生的快乐晨读时间,一年级的研修专题是以识字为主的童诗歌谣,二年级的研修专题是快乐童话,三年级的研修专题是古诗词吟诵,四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科幻世界,五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美文欣赏,六年级的研修专题是经典名著。利用周一、周三和周五的晨读时间,学生进行“个性欣赏”读书活动。
2.开设主题阅读课——读书课
主题读书课是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的读书方法指导和读书习惯培养的主题阅读课。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上可以起到互补互助、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课外阅读,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览室里寻找到自主读书的快乐,学会读书的方法,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确定了主题读书课的四种课型: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读书交流(会)课、读悟随笔课。课时安排为高年级每周两节连上,低年级每周一节,统一安排在阅览室进行。
3.读写结合,开设“随笔化”习作课
【中图分类号】G335.2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7-02
新课程视野下生命化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堂追求的是在师生双方得到完整生活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三维教学目标整合,使师生双方生命价值都得以生成。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整个课堂中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新课程中用心去感悟思品的认知,体验生命的动态生成,消除传统教学的影响,让思品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一、创设生命化的学习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
课堂中,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生命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快乐成长。生命化理念下的“和谐关系”,要求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是一条涓涓的溪水,给学生以祥和的心态;是一股美丽的喷泉,给学生以向上的勇气;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让学生领略其宽广的胸怀,乘风破浪,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承担的是“人格引领”和“学业指导”。在和谐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师生的和谐互动为课堂的生命化增添了羽翼。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例如:我经常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负责板书、提问、比赛主持;让学生出试卷考考老师 ;各组互相提问等。我们通过讨论、辨论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而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魂与创造的必要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
二、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生活化
教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充满浓浓的生命气息。生命化的教学内容,不能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政治问题的生活化和生活问题的政治化。这样的学习内容,能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现政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真正体验到政治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政治。
1、创建“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政治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复习专题“关注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用多媒体展示:现在市场上“染色馒头”,“牛肉膏”添加剂、“地沟油”现象。问学生: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练就一双慧眼?怎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场购物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与生活相关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这时,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
2、设计“生活化”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思维。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瞄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让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课文知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例如,设计这样的探究题题:
(1)2010年7月23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有屏南白水洋、福安白云山、福鼎太姥山。请同学们根据时事材料与课文相结合各组同学进行探究提问并回答。a.有的组同学问: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意义?b.有的组同学问:“宁德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评选,将让更多的中外游客走进宁德,请从礼仪角度,为当地居民提几点建议? c.有的组同学问:为发展宁德旅游业献计献策?。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激烈讨论。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敢说、敢疑、问、敢讨论,充分发挥各种智能。此时,课堂上看起来是乱哄哄的,其实正是学生自主参与过程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教师起好组织者的作用,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经讨论,得出不同答案。如:为发展宁德旅游业献计献策?学生从交通、民间文化,特色小吃、民俗习惯、生态建设、经济特色产业、文明礼仪等多角度分析。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在学习“对外开放”国策这一课时,联系到2011年太子参价格变动很大,每斤从160元降到80元左右。设计这样探究题:“怎样才能将太子参买到国外,请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建议要诚信经营,不能参假,有的同学提议要做大做好品牌,向外国开拓市场,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有的同学建议要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对太子参行业进行监督,把好质量关,有的同学建议要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适应市场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身边社会现象中蕴涵着课文知识,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3、开展“生活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生活化”活动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了解政治的价值,增强应用政治知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告诉学生父母如何辛苦,作为子女应孝敬父母等等,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为起点实行情感回应,才能实现学生从认知到内化的转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可以这样设计:
【温馨提示】400免费热线咨询方法:您好,请您先拨打前10位总机号码,根据语音提示输入后5位分机号码,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顾问老师,可以跟老师说明的您目前的外语水平,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及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咨询授课时间安排、学习周期及免费试听课预约安排等情况,欢迎您的来电!
【嘉兴市】
嘉兴市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南湖名都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99【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江门市】
江门市蓬江区美联英语出国留学语言培训江门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3993【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金华市】
金华市婺城区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金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97【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金华市义乌市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义乌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02【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金华市永康市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永康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97【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昆明市】
昆明市五华区泓钰学校昆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095【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廊坊市】
廊坊市三河市泓钰学校燕郊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115【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临沂市】
临沂市兰山区泓钰学校临沂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104【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临沂市兰山区环球雅思英语培训学校金鼎国际广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8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马鞍山市】
马鞍山市雨山区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万达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82【商务英语、职场英语、交际用语、生活口语等实用英语培训】
【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爱民区泓钰学校牡丹江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109【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南昌市】
南昌市东湖区泓钰学校南昌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96096【德语、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培训】
南昌市东湖区朗阁英语培训学校贤士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2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南昌市东湖区朗阁英语培训学校南昌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12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试类英语培训】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学生因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同。故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学生兴趣点,学校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相关的课程。之后又陆续开设了《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世纪》《营养、菌群与健康》《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人类、科技、未来》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各类科普讲座,将校本课程建设引向深入。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学校为了开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在教材的研发和学生实践活动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整编系统知识,为学生提供生命教育的学习平台。在教材编撰时,学校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研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避免与现有《自然》课本知识的重复。学校首先根据知识体系确立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然后对照现在使用的《自然》课本,删除重复的内容,使教材更加科学化。
二是关注生命成长,搭建生命科技的实践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笔者让三年级的学生亲自体验选蛋、孵化、照蛋、孵出小鸡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在学校四楼楼顶的平台,学校还开辟了一块生命科学实践基地。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蔬菜的播种、浇水、观察、收获等操作,菜的品种也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
三是为学生提供灵动的实验教育平台。在实验室,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花朵、树叶、果实等进行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实物标本。
四是以校外参观与实践,丰富学生体验。鉴于每个年级学习的主题不同,笔者根据课程安排,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参观活动(每个年级每年大约有4次参观活动)。例如,五年级的课程中有“微型自来水厂”的内容,笔者便联系闵行自来水厂,联合创立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微型自来水厂”的同时,可亲自前往“闵行自来水厂”参观,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内容。
五是组织专家学者大讲坛。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相关讲座,除了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外,还给学生提供与专家教授互动的机会,收获颇多。如四年级的校本课程,其主题围绕植物而展开,需要安排学生参观“辰山植物园”。在参观之前,学校就先邀请专家对相关植物进行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对之后的参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举两得。
六是让科学商店入驻校园。课题组在学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商店。这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践锻炼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商店的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中午时间,来到学校为小学生进行科学小知识的解答与互动,及时答疑解惑。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协助教师们开展课内小实验,使得校本实验课程的内容更加扎实有效。
七是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与竞赛。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和竞赛,如昆虫识别竞赛、校园植物识别竞赛、微型自来水厂设计比赛等。学校鼓励全员参与,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活动与竞赛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延伸学习之中。学校会从中挑选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大赛等活动。
八是认真开展小课题研究。从2014年起,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笔者每年都在学校范围内进行“预备小院士”的招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学校生命科学预备小院士立项课题。在小学和大学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完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并完成了课题小论文的撰写,解决了自己的很多疑难问题,也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三、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校本课程从无到有,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教育为主线、以“探究课程”为载体的特色课程,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提升。
一是学生层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将原本可能在大学才能接触到的生物实验、课本知识,下移到小学,使学生能了解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方面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还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暨课题答辩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取得市级以上奖励六十多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06
初中生物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 艺术提问,让学生融进课堂
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并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提问之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教师可以增加提问的难度,并做相应的引导。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2. 培养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大部分学生能与同学合作探讨、畅所欲言,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例如:在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花”的录像片段和图片,欣赏描写花的诗句,观察花的结构等,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师重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积极主动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平时参与活动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和帮助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与探索。
3. 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如,许多学生对“观察细胞的结构”这一章非常感兴趣,由于这一章的内容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未曾使用过的显微镜和其他实验工具。在部分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预备实验,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报告。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兴趣的目的,又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能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4. 课堂教学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这样,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感到收获不少。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应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时,教师可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时,可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时,可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手与脑“活”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5. 避免课堂教学的单一、枯燥
利用古诗词激发兴趣。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三种方式:(1)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千尺。”“飞流”表明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2)协助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表示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已过万重山”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3)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1. 积极收集材料,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收到许多关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例如,在讲到“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很多学生都对书本中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词的记忆印象上。于是,笔者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治疗”分组查找资料,下节课进行小组比赛。结果,每个小组都找到了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自此,部分学生开始养成自觉收集资料的习惯。如当笔者讲到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时,有的学生可以列举很多例子,并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它们的生活方式;在讲动物与仿生时,书本的例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的补充让他们大大开阔了眼界。这些新的生物成果,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2. 注重实践,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探究式教学为我们生物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究式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生物教学的本质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我们的教学应能够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生物教学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模式,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死的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缺少对知识的内化。而探究式教学正可以解决这一点,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因此,我们每一名生物教师都应努力研究探究式教学,加大探究式教学在我们教学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多年,总结了一些探究式教学的经验线总结如下。
一、教学应多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生物教学本身就是非常注重实际,有较强实践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从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教学证明,从实际生活入手开展的探究式教学,学生更乐于参与,更积极主动。
二、探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创新意识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在课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也是我们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探究时教师应多加引导
在生物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还应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开展,要防止学生走弯路,走岔路,走错路。这种引导并不是束缚。教师一定不能用自己设定好的问题或者自认为设定好的活动内容、活动时间让学生开展探究。探究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发生很多我们未想到的问题,大部分的探究过程也会超出教师预定的探究时间。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放任学生的想法不管,直接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往下进行。教师要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引导学生逐步通过探究解答出问题。时间随时有,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是很珍贵的。教师对学生问题的重视,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可以使其他的学生更大胆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或者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具体。因此,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去做实验,要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各自“玩”各自的,根本没有按照实验步骤来,当教师说实验探究结束时,他们就会把课本上现成的结论“馒头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说给教师听。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是探究教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能力、探究能力,而且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教学时间。后来,我加大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力度,在学生实验前先具体介绍了实验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给予学生正确的实验态度。然后,向学生提出几个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逐层深入,逐步解决。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步一步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时不时地加入到学生的探究小组中,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正确的想法,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不正确的想法,教师要正面加以纠正,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正确的思路。
四、探究活动要避免形式探究
根据探究教学实践来看,新课程标准下许多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中显得过分牵强,许多课堂教学只是“形式探究”而没有“实质探究”,因此影响了探究效果和课程改革的开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一定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想法有所偏颇。有的教师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就硬性规定了探究方式,事先设计好探究步骤,将概念的原理、目的、步骤和结论事先一一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开始操作。结果是学生的“探究”结果与教师预想的完全一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都一样。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乐趣。整个过程非常呆板,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散,只是机械地模仿或完成任务,使得探究教学流于形式。
“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交叉性、实践性强。我们将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应用于“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用微信引导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提供交互学习环境、评价学习效果,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引导学生讨论,初步实现微信辅助的“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免疫学;微信;混合教学
“免疫学”课程是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生物、医学和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借助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的力量,逐步构建一个便捷、轻量级的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课前知识的获取、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内化,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1“免疫学”课程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免疫学是一门多边缘、多交叉的学科,在抗体生产、检验检疫、医学检验、农业研究、微生物研究、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向中都有大量应用。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人类和动物疫苗、生物制剂、免疫细胞等免疫产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每年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免疫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在后续多门课程和生产实践中运用免疫学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缺乏实践基础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复杂、枯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思路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内化,是“免疫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免疫学技术”和“免疫学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00余名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后续多门理论、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应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学科的研究思路、应用实例和最新进展。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免疫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6理论课学时+16实验课学时(理学)或48~64理论课学时(医学)。作为地方高校,在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减少总学时、压缩理论课学时的趋势下,目前广州大学两个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各设32学时,未设置实验课时。教学学时不足、缺乏实验课设置引发了不少问题:“免疫学”的不少内容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分析和拓展,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多而分散的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容易遗忘和混淆;课堂外也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和知识内化水平低,很难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免疫学”的知识和技术。
2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价值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2015年1月,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过5亿,与QQ并驾齐驱,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社交沟通工具。据《微信2015年数据研究报告》统计,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18~26岁的青年,20%的微信用户是大学生,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高用户黏性使微信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用户在微信上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号(41.1%),80%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根据我们在广州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小范围调查,98%以上的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每日多次的使用频率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辅助移动教学的平台工具,微信特别适合免疫学这类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我们建立了“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在微信上浏览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参与度。通过微信开展移动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无需安装新软件,学生通过查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参与学习,学习和社交可以无缝对接,无疑会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触频率;教师通过微信官方网站或微信手机版便捷地管理、控制移动教学的全过程。微信的手机版、PC版和网页版界面简洁易操作,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体验和乐趣。
2.2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智能化的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教师课前用微信推送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上由课前思考题引出课堂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将课堂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用微信进行快速的实名制投票和小测验,可以代替传统的课堂点名,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课堂的凝聚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3.1使用微信的功能,让所有学生加入“免疫学”课程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让全体学生加入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微信平台中能有效地识别用户(学生)的身份信息。我们设置了“免疫学”课程的“微信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对于“微信教学班”,教师在第一次课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免疫学”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或者搜索的方式加入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同时要求学生向微信公众号发送姓名、班级、学号,在微信群中修改昵称,便于教师在微信管理后台中建立起身份识别信息。
3.2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启发性学习
我们选择紧扣“免疫学”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在本科生专业课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课程进度,通过微信平台按时间点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形成主动利用微信平台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重点、难点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我们将“疫苗接种”内容按知识体系的先后和难易程度分为相互关联的4个模块:疫苗接种原理、抗体和细胞介导的保护作用、免疫接种和疫苗制备。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在课前推送课程进度、资源列表、思考题和学习任务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疫苗接种”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明白需要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资源。有了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重温科学发现的过程、接触学科前沿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用EdwardJenner发明牛痘接种的故事和现代多种疫苗的特征引入重要概念,用感染后抗体和细胞介导免疫的时间轴动画形象地介绍抗体和细胞与感染作斗争的过程,让学生简单地讨论、总结,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历程将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此时通过微信推送小测验,引导学生总结、思考疫苗的特征。最后以当前广泛使用的Salk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例讲解疫苗制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在课堂讲授的最后,通过PPT和微信推送的形式,针对4个模块的内容给出拓展阅读的链接,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lsevier等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查阅的效果在下一节课上通过提问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对“疫苗接种”感兴趣的同学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程大作业,作业评分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3.3通过微信群提供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在“免疫学”课程微信群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与讨论,将学习与日常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从单向传授变为多向交流,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希望私下提问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留言,教师通过查询留言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比如,课堂教授和微信推送使不少学生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浓厚兴趣,超过60%的学生在微信平台、微信群中参与了讨论,近20%的学生就亲友的疫苗接种史、疫苗的生产流程撰写了课程小论文。
3.4按需推送图文、视频、语音等免疫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借助微信初步实现了“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根据教学目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其形式包括微课视频、动画、图片、语音、文字等,其内容除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理论课堂上因学时不足难以兼顾的拓展内容。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免疫学”课程的教师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了不同深度、广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有“作业”“课程资料”“拓展资料”3个栏目,每一个栏目下有若干子菜单,例如“课程资料”栏目下有“参考书”“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技术方法”子菜单,学生点击后会收到推送的图文、视频、音频等消息,再根据学习需要选择阅览或参与互动。“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栏目承载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学习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课程内容,如实验操作视频、前沿技术、学科进展等,可以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拓展资料”和“课程资料”中的“技术方法”里,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点击学习。
3.5用微信跟踪、控制和评价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用微信辅助
“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量化。我们设置了问卷、测验、作业、讨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借助微信的投票、链接外部网页、自动统计的功能,每学期收集1~2次问卷、4~6次随堂小测验结果,通过微信群的消息记录和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结合1~2次大测验和1次大作业的成绩,综合评价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用微信平台收集反馈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学习进度的限制,能降低学生参与的门槛和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内提交问卷、测验、作业,主动获取学习资料,在微信群中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生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环路”。第一堂课建立起的实名信息保证了所有学生在课程微信平台上进行的操作都是实名制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在管理后台上查到统计信息,获取学生参与交流协作、提交作业测评的数据,了解学生使用课程微信平台的频率和参与讨论、测验的结果,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对知识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这种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践的结果显示,“免疫学”课程“微信教学班”的大多数评价指标优于“传统教学班”。
4总结
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初步尝试。我们在多年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殊性,用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设计构建相应的免疫学课堂支撑系统,并结合实际课程研究该支撑系统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影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显示,微信能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微信教学班”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绩。微信也特别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全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虽然我们将微信初步应用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部分结果,但还需要优化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如何促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极少部分学生不习惯用微信辅助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微信学习的群体中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微信的力量提高“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逐步实施“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2]宁熙平,郝刚,吴鸿.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植物学课程教改结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3):13-16.
[3]林娟,周选围,吕红.翻转课堂在大学通识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6-11.
[4]陈婷,施菁,崔勤敏,等.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5,(4):13-15.
[5]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6]王晓玲.微信与QQ支持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1出题情况总体分析
03年—12年,十年高中生物竞赛遗传学的题量和分值基本保持稳定,生物竞赛全部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遗传学部分每年的出题总数目一般在15个以上,多的可以达到25个,难度基本相当,题量、分值保持相对稳定。
通过历年真题可以看出,在十年竞赛试题中遗传学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有: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定律、伴性遗传以及DNA的相关内容,这几部分内容不但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分值比例也较大,充分体现了生物竞赛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
2出题模块分析及复习策略
通过对十年生物竞赛真题的分析,已经清楚地知道了遗传学考试的重点,因此在今后的竞赛复习中要有所侧重,辅导老师也应针对出题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以下几点是针对历年真题中各个模块出题情况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复习建议:
2.1针对减数分裂模块
减数分裂模块出现在高中生物课本必修2,课本中以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讲解了减数分裂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然后简要的说明了每个时期出现的主要特征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但是就历年的减数分裂部分的出题难度来看,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来应对全国生物竞赛显然不够,还应补充一些大学遗传学所学的知识。此外,针对实例来考察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及数目变化的题目较多,复习时因有所侧重。
2.2针对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模块
从十年真题可见,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这两个模块出题最多,关于这两部分的题目每年都有,而且数目颇多,难度较大,因此掌握这部分内容十分必要。针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模块,一部分题是给出后代基因型和亲本中的一个基因型,让学生推测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还有一部分是给出基因型,让学生算出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和所占比例,这类题相对容易。较难的是关于自由组合定律相关内容的考察,这部分往往给出的题目表现型比例不是课本给出的9∶3∶3∶1,而是这4个数字的随机结合,比如9∶6∶1、9∶7等,让学生推测显隐性基因或者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伴性遗传这部分出的题一般比较难,大部分题目就是给出父母或家族中男女的患病情况,然后让学生算出后代中患病男性或患病女性的概率;还有一部分题是给出亲本和后代的患病情况,让学生推测遗传方式。
2.3针对DNA复制、结构及变性模块
对于DNA的相关考题占有不少的比例,尤其是DNA的复制,考察的较多,关于DNA的结构和变性也有考察,但是出的题目较简单而且数目不多。针对DNA的复制必修二是以实验的方法来说明的,但是就其复制过程来讲,课本讲解的过于简单,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复制需要的条件以及复制的特点。掌握这些知识来应对竞赛显然不够,需要老师按照大学课本把DNA复制的过程系统的给学生讲解一遍,让其真正了解DNA复制是如何进行的,尤其是注重其中的小知识点,如:引物的作用、复制步骤以及3’端和5’端变化。
2.4针对基因突变、重组、表达模块
基因突变内容的考察一般为突变后的特点、突变的类型以及利用突变制备筛选培养基,考察时往往和实际例子结合。基因重组考察时往往和遗传图相结合,告诉学生图距,让其算重组率。基因的表达部分一般是考察翻译所需原料、中心法则内容、给出具体例子让推测后代表现型、还有些是给出基因数目让其推测表达后蛋白质的数目。
该模块出题范围较为广泛,大部分以实例的方式考察,而且考察的内容远远超出了高中课本,所以在复习时,老师最好以例子进行讲解,学生也应自己多注意搜集这方面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复习。
2.5针对其他模块
针对遗传图谱模块,主要是计算遗传图距,或者告诉遗传图距求其他。例如:在玉米中,AB/ab与AB/ab杂交后代中双隐性类型的数目为全部子代的16%,这两个基因间的遗传图距是:A.10;B.20;C.40;D.60。这部分内容完全来自大学内容,因此需要老师进行重点讲解补充。
染色体变异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结构变异,数目变异考的较少,而且一般会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变异类型。例如:引起镰形细胞贫血症的Hbβ链突变的分子机制是:A.移码突变;B.碱基缺失;C.碱基置换;D.堿基插入。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侧重点,多看一些染色体变异的实例。
基因在染色体上这部分内容考察方式一般为告诉基因型和后代表现型,让学生推测各个基因之间的关系,或者告诉两个亲本上的复等位基因,让学生推测后代的表现型。这部分内容往往和连锁基因一起考察,因此在复习时,在学好高中课本知识的同时应该适当的补充相应的大学内容。
3总结
本人通过对十年内全国生物竞赛真题的分析,得到以上的信息,并针对各个模块的考察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复习策略,希望对今后参加生物竞赛的同学和辅导老师有所帮助。当然,生物竞赛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阶段乃至各个环节都需要缜密设计,要讲究科学、合理,做到有序、有度、有方。
毋庸置疑,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更多选择的空间,以实现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潜质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能力水平两大方面的特点,充分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寻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即“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定向、自学、讨论”和“答疑、自测、总结”这是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学法,本文在参考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尝试以“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教学,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以及易漏点等进行点拨和讲解。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其授课容量基本确定在2到3课时。这样安排,基本上可以将所教授的每个小知识系统科学合理地完成。让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整体的布局和掌控。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可以将学生分成甲组和乙组两个层次。在作业的安排上,将练习册合理地设置为“课前预习”、“基础训练”及“巩固练习”三个板块。具体的要求是,甲、乙组的学生在预习时,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相关的作业,乙组的学生尝试完成“基础训练”,将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书面形式汇集给小组长。课前,再由小组课代表将这些信息汇总给科任教师。课后,不论是甲组还是乙组的学生都必须完成“巩固练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甲组和乙组的学生,有略微不同的要求,即对于课前的“预习作业”,要求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做快一点,而学习能力稍低一些的学生可以慢一点完成。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参照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建构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接着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解决的办法。在这四个教学步骤中,重点环节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后问题的提出,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很好地提出问题,才有思考的前提和方向。“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一,是在于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课时进行,只是将极具联系的知识放在第2和第3课时里。尽管在知识容量上显得较大,但是对于知识整体性来说,是很有益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三,是长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 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和任务。每一堂课之前,预先布置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
步骤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运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和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布置自学要求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习”及“基础练习”等作业,并按时上交。这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积极地构建知识网络。当然,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学习的耐心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保证完成自学任务。
步骤三,让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平时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意在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新的信息必然会与旧的经验遭遇碰撞,有了碰撞就会产生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经历了深入地阅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否则就无法产生问题意识。故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生物课代表将同学们的问题及时收集并反馈给教师,以便在下一个环节中教师更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步骤四,课前自学效果检测。课前自学效果检测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利用10分钟,分别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接着利用5分钟,对检测结果进行代表性的点评,有误的及时给予指正,并适时加以勉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5分钟,虽然所花时间不多,但可以让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自学情况有个较为客观的了解,以便在下一个环节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即灵活处理教学问题。有了自学检测,在教师点评的环节里,教师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处理知识系统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步骤五,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问题是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有了问题,教师才能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有了思考,学生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思辨水平和探索能力。学生毕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而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状况。通过讨论和辨析,学生的观点逐步得到协调、统一,进而形成共识。案例一:请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共同进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举了狼和兔子这种种间的斗争,根瘤菌同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呼吸方式的进化过程等事例,这样便初步理解了不同物种间及生物和无机环境间的共同进化。案例二:请用自己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加拉帕格斯群岛里的那些不同种地雀的形成状况。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观点分歧的关键缘由,适时给予点拨,即首先要明确物种形成的环节和条件以及标志。其讨论的结果可能是:原始地雀,即分布于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地理隔离)――各地雀种群之间出现了不同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种群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最终产生生殖隔离,长此以往,必然就形成了新的物种。在讨论期间,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把握讨论的时间,一方面要收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教师富有针对性地解读提供依据,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
步骤六,问题的解决与成果的展示。通过讨论与点拨,学生对所学内容基本上有了整体性的把握。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位小组长就本小组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具体步骤等方面内容,轮流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和清晰表达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经久不衰的热情。教师对学生所展示的学习成果给予合理的点评。对成果比较好的小组给予积极地肯定,而对稍微欠缺的小组给予点拨指正。
步骤七,知识梳理与系统建构。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成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的有序实施,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本课时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并构建知识系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体系有了理性的感知,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地迁移运用。
步骤八,阶段检测与教学反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本阶段的学习心态,了解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促进教师对本阶段的教学进行深度地反思,促进学生对本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每一个知识板块,都有必要适时进行教学检测,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始终是“问题”,即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欲望,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利用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