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1: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变化,会在心理上发生比较明显的异变。据资料显示,由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大学休学、退学、伤人乃至轻身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环境稳定的突出因素。因此,高校尤其是高师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据分析,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一般人群,强迫、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症状表现突出。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调节与挫折承受能力,将难以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承担教育工作任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心理素质的优劣是决定竞争胜败的重要原因。因此,高师要从新生抓起,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摆脱依赖、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有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管理自己的生活、财物和自己的时间。农村来的学生适应不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这些现实问题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烦恼。挫折和失败会击破那脆弱的心理防线,以致产生许多不良行为。对于新生来讲,从心理发展角度看,新生正处于“心理断奶”时期。人生角色的转换使其兴奋,但同时又要面对生活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及较以前复杂得多的人际关系等诸多新的问题。所以发生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交往需求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越强烈和持久,在受到刺激时,就越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尤其突出的是由应试教育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大学的学习内容增加了广度,并从常识上升到理论,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学习性质也不再是以前那样只是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探索知识的形成与获取的方法以及各学科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更加丰富多样,查阅资料、外出考察、参观实习、社会调查、听学术报告等,这是大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学习活动不再像中学那样主要靠老师的督促和指导,而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主。除参加必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大部分时间要自己安排,选修课也由自己选定,从学习时间到学习内容,都有较大的自由支配权。对于这种变化,许多新生都会感到不适应,不知从何做起,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心理问题纷至而来。另外,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失去了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和意志,不思进取,形成了自卑心理。
新生有较明显的自我意识的困惑感。经过高考的拼搏,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众多学生中极其普通的一员,在强手如云的新班级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这些学生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失落感。进入大学,每个学生都要从以前的埋头苦学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清楚地看清彼此,这时,突然发现自己和别的同学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以致身体容貌等方面不如别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穿着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于是沉默寡言、封闭内向,产生自我意识的困惑,自我价值感丧失。另一个方面的表现是自大。有些学生自尊心畸形发展,自我期望值过高,过分要求自己,造成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主观的自我与社会的自我差距过大,形成矛盾的自我意识,情绪压抑,甚至严重的神经质反应。
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各种因素造成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发生问题。中学期间的人际关系相对来讲要简单得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往往变得比较广泛,除了师生关系外,增加了异乡、社会活动团体等关系。同居一室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方言和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的问题。因为大学和社会联系比中学更多,相对单纯的学生便会产生对周围的同学无端的猜测与怀疑,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可信的、不可交往的,使得人际关系紧张,失去和谐,陷入孤独境地。有些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不敢和同学交往的心理,造成了人际范围狭窄,人际关系困难的局面。不愿与人交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不关心外界,把自己封闭在了狭小的空间;另外有些学生则只关注自己,注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忽视别人的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理解,导致人际关系中自命不凡和过分敏感挑剔。更有的学生因恐惧陌生、众多和异性而产生了人际交往的障碍。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处理异性关系,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男女交往不能自然进行。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则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也有的陷入了单相思不能自拔,由此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多会出现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以致社交恐惧等症状。人际关系体现在心理方面是一种心理关系。由于人际关系障碍的存在,使学生在与人相处中持消极态度,产生压抑、焦虑、孤独、苦闷、紧张、空虚、恐怖等不良体验,甚至厌世。
总之,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新生的心理状况普遍呈现为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多重压力下的心理超负;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表现为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我意向不稳定。对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成才定位不够正确,表现为情绪与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大,情感变化快,抑郁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坚持的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抗挫折能力弱,心理不稳定。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就会造成体内脏器功能的混乱,引起生理心理的疾病,甚至发生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问题。
由此可见,新生心理状况问题比较严重,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研究探讨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尽快帮助新生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1.为了拓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建立心理教育组织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及心理辅导队伍。形成辅导、监护、预警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学校、院系、班主任)。任课教师当然也责无旁贷,共同来关注每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要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制定教育方案。学校要对从事此项工作的专项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生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朋辈心理咨询人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和重心是预防性心理保健,其价值是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必须面对集体生活、专业学习、遵纪守法、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组织体制等方面出现的诸多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渠道、程序和方法,告知学生,为他们答疑解难,使之有心理准备。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健全成熟的心理,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围绕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帮助新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调试和排除情感困惑,从而缩短新生的心理适应期,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业、成绩、能力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要勇于面对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水平。
3.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气氛。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新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通过团组织、学生会开展内容丰富的健康向上的、形式活泼有趣的活动。提高新生心理保健意识,使学生自觉接受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校园群体意识,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情绪,积极面对人生。可以将心理健康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将心理素质因素(团队精神、人际关系、情绪健康、生活适应等)列为测评项目,引导新生积极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能重新全面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和成功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促进心理良性循环。
4.心理咨询与辅导是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新生入校时就要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尽快消除陌生和紧张心理,进入正常的大学生活。可以将有相同性质心理问题的新生集中进行辅导训练,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5.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同龄人通常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和共同关注的问题的特点。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咨询,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的作用,将心理素质好并乐于助人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心理协会。通过心理协会的活动,扩大受教育面。当然学校首先要对这批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辅导技能,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建立咨询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引导,而任其发展必将给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甚至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及智谋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教师教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存在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另一方面,它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提出可行性对策,使网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详细地探讨:一,过度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障碍;二,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缺乏现实感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三,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人格畸形发展。
1.1过度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障碍
网络在给学生提供大量地学习资源的同时,其本身具体的诸如网络游戏等娱乐功能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一个系的学生中,有将近67%的学生喜欢打网络游戏,其中每个月的上网时间可以达到将近150个小时左右,甚至有很多学生部分昼夜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进而导致精神疲惫,在上课时,常常犯困、乏累、注意力无法集中,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出现辍学和逃学的现象。
1.2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缺乏现实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曾说“: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电脑使用得越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就越强,社会交往能力亦越差”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会结实很多他们自认为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面对自己不太喜欢的人,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选择拒绝,这样一来,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有很多朋友,实际上,这些不过是他们幻想的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已,同时,他们会逐渐失去在现实中发现朋友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孤僻症和孤独症,进而丧失与人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1.3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人格畸形发展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不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产生障碍、缺乏现实感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更会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出现倾斜。例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很多道具都是数以万计的金额购买,这些金额并不是真实的现金,而是一种虚构的游戏金额,然而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心理状态也不是很纯熟,进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缺陷,很多学生在游戏中有很多的游戏金币,有的甚至是数以千万记,进而导致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然是千万富翁;还有一些同学会模仿游戏中的一些人物,想象自己是大侠、是身负绝技的高人,进而出现打架、斗殴、闹事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长期迷恋网络游戏,进而出现无法从网络中抽离,回到现实的现象,进而在上课时和生活中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人在课堂、心在网吧的现象。由此可见,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虽然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而是应该努力寻找解决该类的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策,诸如:一,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组建心理健康知识论坛;三,健全网络管理机制等。
2.1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我们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将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转变为网络教学的模式,将原来的印刷在书面上的理论知识以视频、音频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起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这一崭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考试以及竞赛,进而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选,将那些有网瘾的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拉伸到课内。
2.2组建心理健康知识论坛
除了教师以及校领导以外,相关的政府也应该参与到其中,学校可以联合政府一起创办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网站,在这个网站中,会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及咨询师,学生有任何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进行咨询,这样一来,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可以避免学生因害羞、紧张而不敢咨询的现象,可谓一举多得。
2.3健全网络管理机制
除了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该加强对于网络的管理机制,进而起到监控、严惩的目的。首先,我们可以设立电子警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控,在学生登录账号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玩游戏或者是进入不健康的网页的现象,电子警察便可以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然后学生这边可以对学生及时更正和指导,对于多次犯错误不改正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其次,政府、社会以及学校应该形成三方合作的模式,严禁学生出现上网以及宣传不健康信息的现象,并且要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员对于学生进行一定的网络知识培训,使学生明白网络的利与弊,进而正确的使用网络。
3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积极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策,进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化以及高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张忠,陈家麟.试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4).
[2]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5).
[3]肖旻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步入高中的中学生,正当青春年华,此时的他们,独立意识和逆反意识同步增强,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他们面对社会在处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由于他们进入中学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们所受的各种内外压力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动力,又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据调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的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分数成了教师、父母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尺度,不能客观实际地给他们制定目标,忽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这说明了现实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那就是教育对于爱的缺失,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而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门,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一个途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可用于进行心理教育的素材,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研究教材,挖掘生物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在通过生物学学习植物、动物、人体的生命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心理教育教学最好的媒介。例如:《必修①》中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让学生领悟科学发现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让学生体会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同样,《必修①》中的“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知识,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必修①》中的“酶的发现”中美国的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最终用丙酮提取出了刀豆种子中的脲酶,并证明了该物质是蛋白质,这些知识也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在《必修②》中,在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知识时,学生同样可以体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科学态度、勤于实践、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重要性。《必修②》中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被淘汰”的自然选择理论,体会生存斗争的残酷现实,可增强学生的斗志。通过高中教材中这些科学史的学习,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多么重要,培养学生的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正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青春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也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喜欢表现自我,但又害怕别人挖苦、打击他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与学生成为朋友,开导他们,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及逆反心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谈心,尽力排除他们的内心困惑,克服学生想向人倾诉又难以启齿的矛盾心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谈笑,在食堂就餐时间聊生活话题,在课堂提问发言时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例如多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满足其自尊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并给予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他们才能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教师通过强化和心理暗示等措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005-01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中学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长期以来,人们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强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对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心理压抑且得不到释放。繁忙学业、激烈竞争,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残酷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而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青少年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叛逆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叛逆心理,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他们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男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开始下降。尤其恋爱中受挫折,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高中生在恋爱中人为地缩小了中学生自己的社交圈子,使之囿于两人世界,不利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精神引导,加强文化投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三)从自身做起,健全心理品质
1.面对现实、适应现实。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保证速写的心理反应。
2.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这样会有更多的朋友,摆脱狐独。
3.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并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
4. 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劳逸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如何获得健康的心理 .问渠心理网
一、背景
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就目前状况而言,对中小学生提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品德教育高速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从而引导中小学生懂礼识人、爱己爱人爱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偏差的因素
1.家庭因素:如家庭残缺(即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长年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受到的父母之爱从小就不完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是一道不愿向外人诉说的裂痕,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在校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成了威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心理疾病。
3.教育因素:教师的不全面性,造成一些中小学生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教学环境的不完善,给学生带来的诸多不便,使孩子们产生心理逆反。
4.学生自身因素:很多学生看问题片面,行为偏激,不乐意与人交流,学习坐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此以往,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出现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从物质和精神上创造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时刻给孩子倾注真心真爱,感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教育模式,关心学生的家庭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们提高文化素养。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形成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从而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提升。
四、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形式多样,穿插各科相关知识术语,紧抓中小学生当下的生活态度和学习心理,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析健康知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应该注意到的一些生活学习细节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与人交流,时常开展“打开心扉”言论时刻,对问题学生积极及时引导加开导,做一些适当的心理小测试,深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结,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启明灯。
3.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和谐桥梁:老师与家长之间要经常交流与沟通,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学校建立科学文明的校讯通,时刻把孩子们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为孩子们提供各种物质便利,让家长舒心地感叹。
4.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提高:这是一个素质教育时代,我们时刻都要做好准备,经常学习,多多集体培训探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素质,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更有根基。
5.树科学、讲文明,给中小学生创造科学的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时代进步,科学发展永远需要文明的群体,给孩子们讲科学、讲文明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时常在校园里构建文化墙警醒孩子们,更时常引导孩子们创设属于自己的文化墙,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进而消除孩子们的焦虑及一些不良情绪,发挥净化心灵的作用。
6.设立积极心理小医社:请相关心理学家坐讲,不单独咨询学生不愿提及的问题,改变以往“心理咨询室”这种孩子们恐惧的名字,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讲解中寻得心理安慰,化解恐慌恐惧焦虑等,改变负面情绪带来的恶性循环。
五、问卷调查展示
1.问卷内容显示了一些客观题和更多主观题。客观题中像一些家庭背景,每个学生都无法改变,如实填写。而很多主观题,孩子们都是很任性随心所欲地填写,主观题给了孩子们更多的选择和思考空间,在做题上弥补了孩子们对主观背景下的感伤。很多人会觉得感伤不适合中小学生,其实不然,小孩子的感情世界比大人的要丰富,只是我们往往不愿利用“感伤”这个词来描述中小学生的低落情绪。
2.问卷收集情况显示更有交白卷的。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填写,只有个别生平时懒散惯的态度依然不端正。很多学生好奇心很强,好奇心往往是人们学习的起始原因,同时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是一位很好的导师。有好奇心的学生认真仔细地填写问卷,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状态是否永远优良,像平时考卷一样查漏补缺。之所以有交白卷的学生,是因为平时对学习对生活一直无视的态度所致,对生活对学习不上心,集体的一次小活动一下子是无法激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的。
3.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基本问题不明显。小部分学生是过关学生,大部分的同学问题有苗头,但是不是很明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问题相当突出,心理裂痕较明显,行为情绪都有些异样,总是提不起精神或总是不言语、孤僻、不合群。通过本次的科学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这些对我以后的教学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中小学学生,我将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战术个个突破教育,结开孩子们心中的结,成为中小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真正为每个孩子点燃心中的那盏希望的启明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