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1: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历史提分技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047-01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压力日益增大,对于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的质量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道路桥梁工程质量问题不断出现,主观来说,建造难度不断增加、施工工艺不合理等,致使工程质量出现下滑,对人身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对道路桥梁工程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促进道路桥梁工程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1 桥梁混凝土结构施工常见病害及处理技术
桥梁混凝土结构施工常见病害如下:
(1)钻孔灌柱桩
在钻孔灌注桩中通常会出现以下质量问题:缩孔、堵管、桩头混凝土不密实、桩头与承台垫层高差不符合、钢筋间距布置不均匀、箍筋布置不紧密、桩头钢筋角度不符合、桩头钢筋受损等。
病害处理:缩孔,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时,要时刻保证孔内你僵住与桩壁围岩压力相平衡,并且保证混凝土连续的灌注,在提升导管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速度缓慢,保证导管端头埋置深度,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最后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比,严格控制其质量;堵管,在导管使用前应连续小断地灌注混凝士,对其水密、抗拉、承压性能进行检测;桩头混凝土不密实、桩头与承台垫层高差不符合、桩头钢筋受损、桩头钢筋角度不符合,在进行灌注桩之前,必须对钻孔进行彻底清理,清除沉渣,在灌注时,混凝土按照规定需超灌80-100cm,切割时切割机应该环向切割,确保其深度不破坏保护层;钢筋间距布置不均匀、箍筋布置不紧密,要求在制作钢筋笼时按照设计,对接头及主筋和箍筋的卡位点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2)承台施工
承台施工常见问题有蜂窝、麻面、孔洞、承台预留的墩柱插筋偏位、不准确及大体量砂裂缝。
病害处理:蜂窝,采用分层振捣密实、不漏振,在混凝土初凝时强化收抹工作;麻面,采用油毡纸、腻子模板等措施减少模板之间接缝缝隙,同时清理干净模板表面杂物并涂抹隔离油,混凝土浇筑时必须分层均匀浇筑并振捣密实;孔洞,均匀振捣,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承台预留的墩柱插筋偏位、不准确及大体量砂裂缝,在混凝土浇筑时做好测量工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做好养护工作,及时做好收抹工作。
(3)墩柱施工
墩柱施工经常出现烂根和混凝土表面模板接缝处出现错台。对其采用措施为在浇筑前期对模板进行彻底清洗清理并做好防漏浆工作,浇筑混凝土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制,若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大于2m,则采用串简和软管进行浇筑,振捣密实,在模板搭接处采用牢固的横杆将两个模板进行连接,将错台控制在误差范围内。
(4)支座施工
在支座施工中常出现预留孔偏移和防护罩安装脱落等问题,针对此问题,首先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测量定位工作,在安装过程中保证孔管的管径、标高、垂直度等满足设计要求。在混凝土浇筑时振捣密实并避免振捣棒对管孔的影响。在防护罩安装脱落方面,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个相关材料用具等做好质量检测工作。
2 大型桥梁钢结构箱梁制作及安装常见病害及处理技术
大型桥梁钢结构箱梁制作及安装通常会出现以下病害:板单元平整度超标、组装间隙调整不均匀及由于组对间隙过大,造成焊角尺度偏大等。
病害处理:板单元平整度超标,施工前编制变形制施控措,并在结构焊接时采用正确的焊接工艺,焊接时要在焊接点采取固定措施,防止焊接过程中结构产生变形,在对结构进行机械或火焰切割时应有专人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组装间隙调整不均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重点控制节段中心偏差;由于组对间隙过大而造成焊角尺度偏大,严禁对结构构件进行随意切割,并严格控制单元构件的结构尺寸。
3 桥梁预应力结构箱梁施工中常见病害及处理技术
桥梁预应力结构箱梁施工中常见病害有锚固端预应力筋与锚垫板末贴紧、预应力管道安装定位偏并较大及防撞墙预留筋过短、焊接质量差等。
病害处理:锚固端预应力筋与锚垫板末贴紧,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关键工序进行仔细反复检查,尽可能的避免预应力筋与锚垫板的脱离;预应力管道安装定位偏并较大,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做好测量定位工作,并采用直线间距为500 mm的水平架立钢筋来固定高度,用曲线段加密为150-300 mm的“U”形定位来固定其平弯的位置;防撞墙预留筋过短、焊接质量差,在防撞墙施工中应确保预留筋的长度,并且应将其接头互相错开。
4 沥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处理技术
沥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有裂缝、车辙、坑槽、泛油松散、传力杆不平直或活动端被浇死引发的胀缝、路面崩边掉角、脱皮及水泥棍凝土路面施工硬化后出现的裂缝等。
病害处理:严格按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在施工难度较大或后期无法修复的施工段编制相关的质量保证措施,并做好施工全过程的监督工作,保证施工质量。同时,对施工材料的配比进行严格控制,并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材料配合比必要时可做适当调整,使其满足施工要求,在路面碾压时按照规范,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后振,先低后高,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严格控制路面压实度。使路面受力均匀,确保后期沥青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3 排水管道及检查井施工常见病害及处理技术
排水管道及检查井施工常见病害包括以下几方面:检查井变形和下沉、位置偏移导致积水及倒坡、检查井收水井口砌筑不规范、管道渗漏水、排水管道理设随意等。
病害处理:技术负责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按照设计要求规范施工,同时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在施工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调查,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对工程进行验收;管道施工完毕,做好闭水试验验收工作,对发现的问题标明并及时处理或返工;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础处理工作及井口的位置,确保在施工结束后检查井不出现变形下沉等现象。
6 结语
通过上文对当前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桥梁混凝土结构施工、大型桥梁钢结构箱梁制作及安装、桥梁预应力结构箱梁施工、沥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排水管道及检查井施工中常见问题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病害处理措施,从所有的处理措施中不难发现,按照施工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贯穿于全文,同时还要求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化的管理作为支撑。将人的因素融入到施工管理当中去,首先配备专业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教育 培训提高整个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征途素质,保证各人员持证上岗,从而施工队伍的整体施工水平,确保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凭借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同样要注意,如果因为水泥水化热反应、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会影响高铁桥梁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1.高铁桥梁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
1.1水泥水化热反应导致裂缝出现
在水泥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会因为温度在短时间内骤然升高而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结构。实践证明,水泥在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产生的温度可高达70摄氏度。这在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说高铁桥梁中大型的高墩台混凝土结构,因为其结构大,导致散热效率较低。这一现象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有异,进而导致混凝土内外不同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超出其抗拉极限,导致裂缝出现。
1.2混凝土收缩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所谓混凝土收缩,指的是混凝土硬化时伴随的体积缩小。对于高铁桥梁建设来说,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会在混凝土逐步硬化的过程中缓慢缩小体积,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其内部的水分会逐步蒸发,进而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据调查发现,混凝土的硬化收缩过程会持续将近4个月。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旦受到不均衡的外力作用,则可能导致裂缝出现。
1.3其他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除上述两点原因外,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其一就是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会致使混凝土结构受到难以抗拒的拉伸破坏力,这种破坏力无疑会产生较大规模的裂缝。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裂缝会一直伴随整个沉降,直到沉降稳定后裂缝才不会继续扩大。其二是混凝土混合比搭配不合理所致,这会使得混凝土出现塑性沉降裂缝。塑性沉降裂缝不可逆性很强,一旦产生了塑性沉降裂缝,其后期的裂缝修复工作也会有很大难度。
2.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科学预防
2.1优化结构设计
首先,要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需要在结构设计时合理分布钢筋,把握好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要受力点,根据分散受力原理将结构受力合理分散,这就需要合理分布钢筋;其次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好拉应力与压应力的关系,比如合理设计膨胀加强带、后浇带、应力释放带等,从而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平衡适中,避免裂缝的出现;最后,重视地基的处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地震等地质因素对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2.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一般来说,高铁桥梁施工中应该使用低热或者中低热水泥,并尽量控制水泥和水的混合比重。骨料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结合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灵活选择适宜的水泥类型。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上,要选用水泥水化热相对较低的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并尽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低于270kJ/kg。为了避免骨料热胀冷缩现象导致的裂缝,骨料应该尽量选择不会过分热胀冷缩的材料。除此以外,粗骨料必须保证较大粒径,并降低低砂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时,还应该通过掺入一定的掺合料,从而减缓水泥水化热现象。在选择外掺剂时,要根据桥梁工程具体情况选择,例如选择缓凝高效减水剂。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综合考虑混凝土水化热、易性、稳定性三个施工目标。在确保结构强度的前提之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及水胶比,掺合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能够反复试验,以便达到最佳配合比。
2.3严控施工环节
严控施工环节就要求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保障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拌制阶段,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影响混凝土搅拌的温度因素以及配送时的时间因素。而在其浇筑阶段,必须使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浇筑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在浇筑时出现中断的情况。振捣阶段,确保振捣质量,并在振捣之后做好大结构混凝土的收光处理。而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养护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养护方法。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尽量缩短浇筑间隔时间,并保证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2.4重视骨料的选择
混凝土骨料选择不恰当,则会影响混凝土性能发挥,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所以,选择恰当的混凝土骨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石子应该使用较为坚硬、致密且没有裂缝的石料,这样才能保证耐久。而石子中的杂质含量理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鉴于碎石混凝土性能优于卵石混凝土性能,因此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应使用碎石混凝土,以确保其抗裂性达标。
3.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修复
3.1对裂缝进行温度控制并进行温度预测分析
要有效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最佳办法是采取未雨绸缪的举措,对混凝土施工结构所处的温度场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充分考虑施工地的环境和气候,结合温度监控反馈资料与施工环境和气候制定有针对性的温度控制标准和养护方案。如今,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其仿真模拟、精确分析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工程当中并取得了丰厚的实际应用经验,我们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来为施工期的混凝土质量保驾护航。
3.2采用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工程中修复裂缝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前期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对浇筑过程的分块、分层顺序、浇筑物体的流向、浇筑长度、宽度、时间进行严格而精密的计算。此外,还需要强化振捣过程,增大振捣强度,防止过振和漏振现象。要保证混凝土的持续供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浇筑过程结束之后要做好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工作,用铁滚筒进行碾压,增强混凝土表面严实性,降低裂缝发生的可能性。
3.3采用通水冷却方法
修复混凝土裂缝时,往往会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而通水冷却方法正好适合分层浇筑的需要。用带有冷却水管的薄壁钢管进行浇筑,不仅可以避免管道漏水和阻塞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通过流通的水来判定漏水和阻塞现象是否存在,并且可以实现对冷却水水温、流量、流速的实时监控,同时也有效监控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度。
3.4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
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要详细、准确监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数量和范围,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钻孔位置和灌浆用量,钻孔时要保证孔深超过裂缝面一定深度,深度大小随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第二点是灌浆之后的表面清理,按照从上倒下的顺序,用水对钻孔进行逐层清理,最后用空气压缩机吹干。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必须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这是保障高铁桥梁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施工人员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合理把握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施工环节的质量并重视混凝土骨料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严控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保障施工质量。 [科]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其中一个准则就是有效教学,大致内容为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精力以及各种资源,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初中生以正确的角度和态度分析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那么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积极为国贡献,因此,历史教师要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收获颇多。
1.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以及历史教师的不重视
历史课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也有独特的魅力之处,先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这么光辉的历史,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很好地传承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人心,依旧有部分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学,再加上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传递的信息是“应试教育”,这样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结果,那就是初中生如同一个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般,不会独立思考,机械地将历史知识传入大脑,学生根本不知道其深层含义。还有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时,他们不会真正地授学,而是展示给学生华而不实的内容,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的思想,最终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高校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责任。
1.2初中生对于历史内容不感兴趣
社会永远在进步,科技也随着不断发展,初中生被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冲昏头脑,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为博得观众的关注,篡改我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有的机构将历史的本质改变,严重与事实不属,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上错误的消息,从而不会对枯燥的历史课感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历史教师要改正这一现状,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2.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2.1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
针对初中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界提出最重要的是彻底地改变学生。我国的素质教育完全是为学生量身定做,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完善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教学。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教师;其次,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全神贯注,此时,教师采用幽默的方式教学,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课堂这个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讲中国丝绸之路这段历史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每个学生的童年里都充满卡通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动画片随时能够博得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小组讨论这段历史,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最终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保证历史课的质量。
2.2正确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局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师只有依靠多媒体技术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历史课配上多媒体的放映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并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历史课,加深历史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2.3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确保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必须牢记的是,教师必备自身的素质。而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那么就得拥有一般素养以及历史专业方面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素养,积极地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优秀的园丁。一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不管在哪里,都得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专业素养包括博学的专业知识和备课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做到熟练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并且讲课所用的课件也是别出心裁,以便学生掌握。
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几个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在黑板上,教师将大概知识结构摆出,然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他们罗列出条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及时解惑并补充。如此以来,学生在听课效率会在90%以上,那么教师就完成了高效教学。
结语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在不停变化,教育更是如此,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国家的栋梁,历史教师要高效地教学,并且能够很好地保证质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意优化学习环境,创造高效课堂,传递给学生最真实的历史,这样初中生才能理解到历史的意义,进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全面培养自己,献社会,继续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从学校的角度看,中学教师的配备,都为中考服务。历史学科多年不参加中考。历史教师中精英多被充实到语、数、英、理、化队伍中,相反把教师队伍薄弱群体移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无压力,另外多年教历史的教师,书本那点知识已烂熟于心,新教材“只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我行我素,有人听课临时作秀,这部分群体从思想底层,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老生常谈”。
二、受对新课程不重视程度的影响
从教育部开始实施新课程之时,我们在教研中就宣传、渗透新的教学理念。2004年秋,我市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开展了新教材培训、研讨课、片活动、定期深入到校调研指导等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对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困惑。经过一段时期调研我发现,新的教学理念并没引起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
三、受教师自我因素的影响
1.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许多教师长年的教学习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所以,许多教师毅然采用老方式授课。
2.对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一堂好课,在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不论什么课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没有思考,新课程教师的地位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是什么?一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化了吗?
3.缺乏主动学习、合作的精神。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新教学观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大部分教师喜欢单打独斗,对身边大量可借鉴、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视而不见。如:我在调研中发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有的教师综合能力很好,对新教材,新理念的运用驾轻就熟,而有的教师相差甚矣,问其常向别人学习、请教、讨论吗?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仅凭感觉,自己教学依据什么理论?自己教学是否适合学生需要与发展?自己教学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问题,可能想都没想过,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转贴于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是:
一、稳定队伍
各学校要稳定教师队伍,要克服师资参差不齐的困难,让历史教师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科定位,并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初一带到初三,才能使教师义无反顾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当中,才能使每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化。学校努力给历史教师创造自我学习的条件,适当订阅一些杂志、报刊,学校给教师创造集体备课,学科评优等活动。
二、提高认识
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避其参不参与中考不谈,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其它学科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学习
每位历史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与理念不断更新,科技突飞猛进,我们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更何况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如今,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在我们工作中进行,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历史的重任,逼迫我们要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学习。
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尽快从古老的教学理念的窠臼里。
2.学会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学会合作与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师在日长工作中要和同事们多合作交流,知识共享,让别人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和学生多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和领导、家长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将得到更多支持。
4.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使教学质量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同时,教学反思会促成我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订好复习计划
1.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制订好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精心编选复习题
1.明确复习对象。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多鼓励,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后进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精心编选复习题。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综合题两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等。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正确地理解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定位,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格教育理论应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价值。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即以人为中心,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吸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求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作为学校的历史教育,以人类历史文化来促进学生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不断发展。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格日臻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为育人而服务。
其次,创设活动化、生活化的历史课堂,使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从探究中感悟生存智慧,“学会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真实的体验,大大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通过历史事件的逼真演绎,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吸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追求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再次,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甚至连学生都已知道的一条原则。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注意到了课堂上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师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常常因为不信任学生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学生往往因为习惯于被动地听课而放弃自己主动活动的机会;或者是教师经常会由于教学时间、进度的限制而减少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尽量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减少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强调简单扼要、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现象、事件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的编排,使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落实历史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点,但对于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还很难把握,这就为师生互动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0
“在讲课中不时出现发人深思的问号,能够打开一扇扇闭锁着的心扉,将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这正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础”。课堂提问是中小学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发展其智能。历史学是研究人类自身活动的,它是一门跨越古今、博大精深的科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角度巧设疑问,多层次地开拓学生思维,从客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揭示教材中隐含的知识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很好地启发学生,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好的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没有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的难度
许多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因此所提出的问题,不是太简单就是太难。太简单的问题,比如照本宣科地提问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上只要通过阅读教材而不用动脑就答出来了,就像平静的水面因没有激起浪花,水面周围就不会产生涟漪一样,对学生的思维没有一点启发作用。所以,这样没有含金量的问题,可以说是无效的甚至是低效的。
(二)提问时目的性不明确
教师设计问题必定要有明_的目的性,如果目的不明确,必定会影响问题的设计,就是设计出了问题必定也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教师设计问题时就是如此的状况,那么,把这些问题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必定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东南西北。这样的没有目的、没有重点的胡乱的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提问时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不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要回答问题,必须经过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才有可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历史教学中,由于综合性的问题一般年代跨越都比较长,涉及的人物、事件庞杂,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必然是难度更大,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拦路虎”,因而思维中断,不能有效的进行思维,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这个主体地位委实不容忽视的。但是,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好,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不到位,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形象,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师的呆板而缺乏激情,必然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根本也真正成不了课堂的主体,本来学生就欠缺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的启发、引导如果再不到位,那必然是索然无味,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可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学生缺乏了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就如同缺少了思维的运滑稽和兴奋剂,就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必然是低效的课堂。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学。
二、提高提问效果的策略
(一)明确提问要达到的效果
提问是形式,是手段,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内容决定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就要选择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展示;要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内容而定,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因为形式而伤害了内容。不是形式决定内容,而是内容决定形式。教学目的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是不是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如何进行展示等等,这些都有教学目的来决定的;如果没有教学目的这个统领,一切的设计就失去了依据。甚至教师课上对什么学生进行提问、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及更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技巧等,也是由教学目的所决定的。在历史课教学中,因为年级不同,所教的内容也不同,每一个教学单元和耙豢蔚慕萄目的也均不相同,所以提问的形式、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知识性的和对于比较综合性的就可以运用不同的提问形式,知识性的就可以由教师口头提问,学生回答即可,目的是要检查学生对知识性的内容的识记情况,以便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进行教学。
(二)设计层次性的问题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也一定要遵循这一规律。对于历史学科,大多数学生由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比较陌生,又由于内容的笼统,许多东西只是在课本上提一下,不具体不生动;又因为学生的知识面还较窄,同时还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更多的是一些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知,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表现为表面化,不能对事物有比较深刻的较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实际的情况――年级越低,这种情况就越突出,就应该更加注意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把学生难倒,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合理的评价对提高问题有效性的巩固
一、加强对《考试说明》课本重要性的认识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和依据,不但老师自己要认真研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不同考点的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只有对《考试说明》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住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视课本
这几年的中考试题都是立足课本,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一些老师放弃课本,舍本求未,自己另外整理一本资料,寻找偏题、难题,进行押题、猜题,偏离了复习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的学习载体,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导致学生依赖心理,迷信老师整理的材料可以让他们考好,结果放松平时上课学习的认真和用功,或只会死记硬背老师整理的内容,面对开卷试题束手无策,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也就是说学生开始复习的方法、途径一旦错误,要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中考题许多来自课本和《指南》。如2005年中考试题第29题:回答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哪一个国家?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是谁?(2分)
(2)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三个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3分)
(3)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
说理由。(5分)
再如2006年中考试卷第20题:图5是哪个组或集团的标志………………( )
A.欧洲联盟 B.国际联盟
C.北约组织 D.华约组织
这两道在当时的得分率都较低,可都是课本和《指南》的原题,这让大家尝到了舍本求未的苦果。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包括课本中的每课一得,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图片、名人名言、地图等。根据《考试说明》对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逐个消化,夯实基础,同时对《指南》的题目进行训练和讲评,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体系。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培养
(1)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要求试题要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科能力水平。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也注意让学生从教材(包括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考察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教师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读书和阅读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应依据考试说明,根据各班级的学情,立足课本,变换角度训练学生从课本(包括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一些老师平时的教学仅停留在讲授课本或划划课本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学生忙于翻看老师整理的材料,生搬硬套,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也累,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也不理想。老师与其辛苦地整理材料,不如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能力,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这也就是“鱼”和“渔”的区别。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材料题的第(2)和(3)问题: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具体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即资本输出增加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获取了更大的利润,加强了美国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但它同时也建立在对第三世界不公正掠夺的基础上。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3分)
材抖三
――摘自人教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3分)
这道题突出学科核心知识,以提供材料考查学生提取有效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考查学生从数轴图上概括美国经济发展状态,问题设计从理解分析到方法运用,突出了开放性试题重视学以致用的特点。试题提供文字和数据材料,体现了素材的多样性,要求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学习方法纳入考查当中,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满堂灌。要依据《考试说明》,立足课本和《指南》,研究教与学的方法,关注学情,巧妙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每节课不要讲满,课前用几分钟时间小测知识点,上课“讲、评、练”相结合,每节课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一旦发现问题,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解决。那些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要帮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予其学习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学习正轨。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意进行有效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的指导。这种知识+能力十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加强审题和解题的指导
一、首先是启发与预习
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
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而且,在预习后,要求学生将课后习题完成,我在教授新课中将书本上的习题完成,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其次是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我们老说学生只会死读书或读死书,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对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十分赞赏的,如我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了功过对半、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我都进行肯定并启发,希望学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论证。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最后是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