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工业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6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高职物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岗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及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它是实施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是工学结合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及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实际,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各专业培养操作性及应用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以具体的职业为导向,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现代物流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要求各高校必须用以实践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工学结合方式来指导这一专业教学。从教育本身来说,实践对于我们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设置,对实践操作本身的认识也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技能。坚持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共赢互利的原则
在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中企业是关键,尤其是高职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其主动权在企业而不是学校,因此,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共赢互利是校企长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和企业双方应本着共赢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及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才能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平台见实效。高职院校获得了物流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技能等硬件设施及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企业通过参与高职物流专业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从而分享一些利益,并利用高校资源来进行员工回炉再培训,还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研发。不仅如此,在实习期间还应根据学生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或成本费用来进行利益灵活分配,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避免学生泄漏商业秘密的问题。总之,应尽可能地考虑企业的利益。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面临一个需求型经济的时代,市场需求决定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和物流专业方向的选择。高职院校应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只有在调查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才能保证“零距离”就业。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的开展应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乃至变化了的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运作。教学基地的建设只靠学校单方投入远远不够,资金、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的作用,以利益为前提,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形成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保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案
(一)建立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室,完成理论及实训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建立校内技能培训实验室。即建立“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物流实验室”,购买一些关于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的虚拟仿真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认知等实训,以此来完成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还可以建立物流教育网站,通过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远程教学,以增加生源和收益。二是建立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即购置一些简单的硬件配套设施,主要目的是承担部分物流实训教学任务,增强直观生动性。
然而,考虑到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不太现实,各省市相关高校可以在省市级的物流协会或高等教育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只在一两所高校建设设备齐全的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实验室,其他高校需要时可以到这些高校借用。或者高校之间合作分别负责购买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群、不同环节、物流专业不同方向的设施或模拟软件,然后各高校之间再进行设备资源的相互使用,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再者也可以跟企业合作,学校出地,企业出钱和管理人员,按照投入多少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分配利益。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见习及实习任务
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又分为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参观的场所。通常由老师带队引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通过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或物流企业的基本面貌,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只要组织有序,见习过程对企业运转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发展见习基地的难度较小。对这类基地的规模等要求不高,但应具有广泛性,且应有足够的数量。校外物流实习基地可以弥补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不能完成全部实训项目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环境及岗位,让学生顶岗实习,实现职业人身份的完全转变,不仅对其专业技能提高有所帮助,还对其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物流实习基地的要求相比较严格一些,必须优先选择大中型物流企业以及大中型工商企业的物流职能部门,这类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稳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机会,锻炼学生的效果要比小型企业显著。
三、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支撑体系的建立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的体系来支撑,以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本文主要从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管理体制及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基地的支撑体系,以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一)优化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
教师是教学基地的核心灵魂,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可采用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即坚持学校教师“走出去”,跟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并引入课堂教学;坚持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弥补校内教师经验和实践的不足;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物流课题研究,共同研发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学基地工学结合管理体制
由于物流专业大多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利益分配及管理极其复杂和混乱,因此,应重视管理体制问题。可由校内有资格的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因素,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制度文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协调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内容作出明确的条文规定。
(三)建立多方力量的保障体系
在进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师资、技术等问题,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校友等多方力量,来寻求支持与帮助,共同推动和保障校企合作型工学结合的物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应重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出台一些措施,激励企业支援高校专业建设。地方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优惠政策时,可将企业是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附加的评估条件。企业应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承担起物流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在场所、人员、经费等方面实施配套安排。高校可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议等活动,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参加,以增进三方之间的信任;可以聘请企业领导层担任实践基地顾问、兼职教授等职位,以获取企业领导的支持;同时应尽量考虑企业的利益。学生和家长应转变观念,接受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各校友也可尽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之余投资建设教学基地或帮忙介绍实习企业。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物流岗位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教学基地建设又是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的物质准备。在现代物流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布局中,切不可忽视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应整合多方力量及资源,扩大教学基地的功能与内涵,提高教学基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于晓胜.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解决的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
[2]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教育,2010(11)
[3]刘何.面向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4]郭丽颖.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
[5]边传周.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
[6]高冰蕊.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中图分类号:F293.33-4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大学教研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李素红(1978-),女,汉族,河南汤阴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杜娟(1992-),女,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李天航(1994-),男,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1引言
房地产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行业。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对房地产的庞大需求。与当前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不适应的一个集中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整个产业的人才现状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希望得到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极强的责任心等。人才因素成为了制约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1]。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类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培养人的理念、方法和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本论文旨在在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改善房地产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强大需求的房地产行业复合型人才。
2国内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的高等教育产生较早,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政府、高校等极大的重视。对比工程管理与房地产专业,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工程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而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有时独立设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总体分析,国外的房地产类专业设置特点[2]体现在:(1)加强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2)结合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案例式、沙龙式课程、工作坊、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讲座和开展项目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课外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并提供充分的讨论和演讲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培育团队精神。(4)专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密切。比如请房地产管理人员、房地产公司的决策者以及城市规划师等行业人士授课,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
2.2 国内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对国内大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之后,我们重点分析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大学。调研结果显示,各个学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中都会包含房地产类课程。如房地产开发类,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开发概论等课程;房地产经济学类以及物业管理类的培养学时相对较多;房地产市场营销类、城市规划类和房地产相关法规、政策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较少。上述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房地产集中实践类课程也十分重要,一般是与其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等。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很少,专业核心课程仅有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房地产经营与开发,且课时较少,因此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类课程,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来满足房地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国内大部分高校房地产类相关课程欠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课程设置更不明确[3]。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现状以及调研数据资料,对房地产类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房地产类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
在城市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房地产类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针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发现房地产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设计房地产类教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3.1 房地产企业调研
为了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我们先对房地产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了访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研问卷,主要围绕房地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情况,以了解房地产企业对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需求。问卷共调研了20位资深的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调研结果发现,房地产企业认为大学生在从事房地产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欠缺,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显示,企业管理人员鼓励学生参加房地产类前言讲座,了解房地产业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建议学生多参加房地产类竞赛,如房地产策划大赛、算量大赛、房地产专业知识竞赛等,还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如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部分建议开设建设与房地产法规、房地产策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课程。
3.2 在校学生调研
学生问卷部分主要调研了学生对房地产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需求等,在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完善房地产类课程设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很有兴趣,但是比较缺乏信心。学生不太关注房地产的最新发展动态,大部分人只是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偶尔关注,因此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目前高校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满足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增加房地产类核心课程,如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策划等。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房地产类课程实践活动,例如房地产类竞赛、调研活动,尤其是实习,希望增加此类课程的开设比例。学生主要参加了房地产策划大赛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希望通过比赛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总之,在学生看来,将来从事房地产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知识不足,因此学校应当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类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
4.1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设置
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调研,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环节设计丰富多样的房地产类课程,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前沿课程(或讲座)、集中实践课、专业竞赛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设置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4.2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基础课
《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和要求,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的理论,城市规划的法规制定、城市规划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等。
《房地产制度与法规》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法律规范概述、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与制度、城乡规划法律与制度、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与制度、工程建设法律与制度、房地产开发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与制度、房地产登记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中介服务法律与制度、物业服务法律与制度等。
2.专业必修课
《房地产项目策划》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全程策划的能力。教学主要内容有: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等)、项目的推广整合策划(包括项目的VI设计,项目推广期、促销期、强销期、收盘期投放多种媒体的广告方案设计和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等)、项目的销售招商策划(分阶段销售价格的确定,项目的商业部分还要进行业态定位策划和招商策划)等。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统地介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房地产企业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房地产建设过程的管理(包括勘察设计、招标、建设等)、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后评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案例等。
《房地产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介绍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市场相关法规、房地产项目招标投标概论(招投标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等);合同管理包括监理合同、房地产项目勘察设计合同、房地产项目施工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合同管理、合同争议、总分包合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以营销过程为主线,系统介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操作思路、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及实务操作内容,并包含案例分析和对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新经验、新成果、新理念进行解读。主要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市场营销导论,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市场交易形式、房地产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房地产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产品策略,房地产价格策略,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房地产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房地产销售与管理。
《物业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物业管理性质与基本理论,业主自治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的招投标,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物业管理资金等。
3.专业选修课
《房地产经济学》通过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透视,阐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介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供求管理、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周期、房地产产权与住房制度、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是集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于一体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的基本概念以及房地产价格的特征、房地产与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估价原则与估价程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房地产估价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房地产估价报告等。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系统、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房地产项目风险估计、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决策、房地产项目风险回避、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房地产项目风险转移、房地产项目风险自留。
4.前言课程(或讲座)
《房地产政策及最新发展动态讲座》内容可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析、金融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房地产投资战略、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等。通过多内容、多层次的讲座使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初步的把握和认识,并且逐步渗透给学生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独立认识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时把握住机遇。
在TOPCARES-CDIO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深入开展的今天,我院现如今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在考虑高校的自身特色、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调整专业结构,以达到与社会就业无缝对接;第二,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对新专业的设置需求。
1 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
TOPCARES是8个一级能力指标首字母的组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充分考虑社会、产业、教师和学生等相关需求者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我校在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对CDIO教学理念进行了一定的,有建设意义的创新,创建了具有东软信息学院风格的“TOPCARES-CDIO教育教学体系”,这是运用CDIO教育理念进行的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改革[1]。
2 专业设置的环境因素
2.1驱动专业设置的因素
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其制定的驱动因素就是在于调整社会与高等院校之间关系的过程。这种关系决定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主要原则,该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主体的效益驱动和,二是服务客体的需求驱动[2]。
2.2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
在高校培养方案的建设中,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教学环境、师资水平等条件可以被称为内部因素。人才需求、资金投入、生源条件以及政策扶持等因素,可以归纳于外在因素的范畴。内在因素是决定培养方案设置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外部因素也要被充分的考虑,使其作为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3]。
3 专业设置的模型设计
我们在原有培养方案范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范式模型,最后结合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设计出具有CDIO特色的培养方案设置模型。
“二维四向评价模型”是已有的设计模型中比较常用到的。它结合了大专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和原则,以说明需求和条件对专业设置的影响,给出了一种较为直观的形象表述,“二维四向评价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功能是可以通过对培养方案做出图形描述,从而比较客观地了解各专业培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可以依据该模型对这些专业进行排序,对某些较差的专业提出调整举措,或做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4 鱼骨型培养方案模型的设计
我们在CDIO教学理念的思想基础上,充分考虑上面的环境因素的基础,针对上面的两种已存在的模型进行有效地改进,设计出符合我们学院CDIO教学理念的教学培养方案的鱼骨型培养方案模型。该模型不仅将各种环境因素和评价指标涵盖在设计模型中,更根据工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充分加入了“项目驱动教学”培养方式和评价方案。
基于以上的评价体系,在对前面范式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TOPCARES-CDIO的鱼骨型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模型,以专业设置定位作为鱼头节点;以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为培养的主干;以相应影响外在因素为右侧刺状节点;以工程与项目指标考核作为右侧的刺状节点;以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及一体化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作为鱼尾的终端节点,其结构如图2所示。上述基于TOPCARES-CDIO的鱼骨图形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模型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并可以适应多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调用专业设置预测模型推理算法是条件是模型接收到符合某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新专业预测信息,然后推理专业预测信息的实际值,参照相应的规则得到推理得分,权重乘以推理得分,终端节点的最终得分就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接下来从下至上的进行推理运算,即可得到整个鱼骨图中非终端节点的得分。
5 结语
大专院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学校的发展将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所以学校应当依靠政府政策、充分考量区域经济状况,结合自己的内外部资源,以科学、客观的方法,得出可以量化的决策支持。因此,对专业设置模型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19
一、 理论简述
智力三元理论是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对个体智力的理论界定。他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认为,个体智力表现为三种形式: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及实践性智力。
笔者试图将智力三元理论作为地理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倡培养不同思维的多样化课堂活动,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均衡发展。
二、 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 心得体会
1. 注重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演示、讲解、画图等,学生听、背、记、练是传统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思维得到一定发展,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的基础。这两种思维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合适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情境材料等。在课堂上摒弃照本宣科的一讲到底的独角戏,也要摒弃以事实为基础的低级问答,多问开放性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同时鼓励学生自发地提问、寻求答案。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问答最适合思维教学,要求或强迫学生思维,而不是允许学生思维,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巧。
2. 不同思维方式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都处于不同水平, 三元思维比例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板思维,也有自己的短板思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备三种思维模式的综合思维的人才,而不是其中一种。真实生活中的聪明意味着人能认识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思维。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掘学生各自不同的长、短板思维,有意识地在点名回答问题、演讲展示等活动中扬长避短。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课堂作业是:依据你的喜好,多形式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环。偏好理工科的学生设计水循环试验,偏好言语文科的学生撰写诗歌《我是一滴水》,偏好空间视觉艺术的学生设计《合理利用水资源》宣传画等,如果实在没有思维也不必强求。
当然选择具体哪种教学活动,设计什么问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师的个人风格、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等综合加以考虑。
3. 多途径评价学生
关键词: 航空运输地理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民航安全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航空运输地理”是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包含航空运输相关的地理环境、航空运输布局、中国航空区划、国际航空区划等内容,内容非常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综合服务能力。课程的设置对应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面向的民航安检员、隔离区监护员、飞机监护员等岗位群。
1.教学现状
高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民航知识的了解也不同,对于人文地理的认识缺失,对于基础地理知识和概念理解不透彻。而且高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相比其他大学生较为薄弱,学习的课业内容偏向于实践的操作,对于理论及系统的知识原理并不用深入掌握,所以学习态度不积极,在学习习惯上有其差异性。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充分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制订教学计划的一种工作或活动。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和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教学系统及其活动为对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制约条件,选择并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的活动和过程。教学设计能力对于教师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与民航服务企业的深入合作,收集获取企业工作现场资料实际工作任务和典型案例,制定符合岗位实际的课程内容。针对高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如下:
航空运输相关的地理环境单元:掌握民航飞机的巡航高度;掌握影响民航飞机起飞降落和巡航的天气。能计算飞行时间。学习任务:遇到影响民航飞机起飞的天气时的安检对策。请取出电脑、雨伞、充电宝、照相机单独检查。请您脱下外套配合安全检查。
航空运输布局单元:掌握机场的构成和三字代码;掌握航线的分类和网络构成;了解运力经济技术指标;了解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因素。能辨认机场重要的地面设施;能判断运力经济技术指标。学习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判断安检员可以到达机场的哪些区域。
中国航空区划单元:掌握我国各个航空区域的包括范围;掌握主要空港城市及其机场分布。能判断旅客可以随身携带的特产、必须托运的特产。学习任务:选定城市介绍城市所属的国内航空区域、机场、主要航空公司、航空发展情况、主要特产;分角色进行安检情景模拟,作为安检员,判断旅客可以随身携带的特产、必须托运的特产。
国际航空区划单元:掌握IATA一区、二区、三区的范围,包含的次区;了解区域内的主要国家及航空港城市。能判断国际航线的类别。学习任务:作为安检员,根据旅客登机牌的三字代码判断旅客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3.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航空运输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一定的授课经验,对教学模式也进行了多次更新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案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我们知识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在实践操作中可能并不实用,而且生涩难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应用。例如在介绍航空运输布局时,由于生源中湖南生源比例比较大,可引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作为教学案例,说明其机场构成,利用多媒体展示飞行区、航站区、延伸区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安检在哪个机场分区,结合安检员工作实际判断安检员可以到达机场的哪些区域。
3.2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定城市所属的国内航空区域、机场、主要航空公司、航空发展情况、主要特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资料的查找,更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分工协作,体验并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3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每一个特定主题采用表演的方式开展教学,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加强学生对航空运输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对未来安检工作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新能力。
教师讲授完中国航空区划,由于该单元涉及的七大航空区域的内容多,联系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学完此单元的内容后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消化此单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安检场景,由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创设旅客在从长沙前往北京的过程中,安检员、旅客在安检现场发生的事情。具体情节为旅客安检时随身携带很多长沙特产带给亲戚朋友,开包检查人员告知旅客有些特产能随身携带,有些必须托运,旅客着急赶飞机,大发脾气,安检员给旅客耐心讲解。在整个场景中,安检员在回答乘客问题时,包含了所学的航空运输地理知识。
为了营造特定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以字幕形式显示各场景。如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安检时,屏幕显示“长沙”,以渲染场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表演结束后,全体同学鼓掌,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教师总结。在角色扮演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提问,交流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学到的东西、获得的经验、实践中采取的行动。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将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还原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形象生动,而且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课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对平时成绩不够重视,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以闭卷笔试的总结性考核为主,平时考核以到课率为主。我们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考核为形成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40%,形成性考核为作业、课堂表现、单元测验等,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核。航空运输相关的地理环境单元,考核内容为飞行时间计算、影响民航飞机起飞降落和巡航的天气,权重为25%;航空运输布局单元,考核内容为航线的分类运力经济技术指标,权重为25%;中国航空区划单元,考核内容为国内七大航空区域、机场三字代码,权重为25%;国际航空区划单元,考核内容为IATA一区、二区、三区的范围,城市三字代码,权重为25%。
5.结语
“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教学模式要多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航空运输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航空运输地理在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岗位中的应用,使高职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造性人才。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宁红,李超.航空运输地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克服以往地理课堂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而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的,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比如:高中地理大气环流部分的教学,要理解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环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更具体,更清晰,更贴近学生实际。这样,降低了不必要的难度,而且有了示意图作为载体,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因此,首先要准确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问题设置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因此,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功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要使尽量多的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参与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以及海水运动这三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其中的Flas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给学生视、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了难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电子通信等章节,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讲授,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仅完成,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注重问题要接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所在县城为例,研究城市的功能分区。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县城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在哪里?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县城轮廓,在中间写上“开元大街”。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兴趣被完全激发了。接着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县城轮廓图中大概标出县城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结果这节课下来,学生们的涌跃程度史无前例,所有规律不用多加解释,都是他们从自己画的县城分布略图中总结出来的,下了课还纷纷到讲台上指着图研究。教师还可以把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将学生感兴趣、想了解的有关时事带进课堂,如:讲海洋权益和国际海洋法公约时,引入中国南海现状以及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岛屿争议、中国与日本有关之争以及日韩有关竹岛(独岛)之争,通过时事让学生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及意义。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
地理学科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能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及过程。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前后是否一致等。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应用到课堂,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设计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观察教师准备好的图片,谈南北方的房屋结构差异,这时学生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让各组派代表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陈述,把各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通风、利于雨水排泄;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透光保暖。让学生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南北方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特点,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南方、北方气候的不同。
四、把小实验引入课堂,在探究中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在课堂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蜡烛点燃,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燃着的蜡烛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简介:孙毅(1965-),男,山东邹平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59-02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时光的车轮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其次,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对教学方式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合理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同时,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我从上述三点谈谈自己在重庆地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材
古往今来,教师这一行业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教师必须有博学的素质,特别对所教学科一定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成为一片海。要教好重庆地理这本书,教师先要对本书的结构、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总结,做到成竹在胸、厚积薄发。
本书从重庆的地理位置入手,依次阐述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而介绍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工业中心的地位和加速发展的大农业,以及水陆交通的枢纽地位和作为外贸港口的位置优势,并从自然和历史的角度讲述它闻名中外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整个教材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组织内容,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材,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表现出很强的客观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教师只有在把握住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中对难点、重点把握适当,深入浅出,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
二、灵活应用教法
在重庆地理的教学中,如何灵活有效地应用不同的教法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运用好适当的教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学生对地理课的枯燥无味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取教法上,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用教法
在重庆地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上的特点。首先,教材有很强的客观性,直观演示法就可以经常用到。例如,在讲重庆丰富的自然资源时,我分别组织了重庆土地、动植物、矿产资源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学生们不仅争相传看,而且记忆效果比往常有较大提高。其次,教材有丰富的实践性,参观法、实践法可充分应用。如:带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地形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这样学生们对重庆的自然地理知识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根据教学对象特点选取教法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活动性和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点上,我常用到指导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看书思考。例如,在讲重庆气候时,可先提问、引导学生去找出重庆夏天闷热、秋冬雾日长的原因,鼓励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讲解。另外,还可选取讨论法,如,“重庆近几年来夏季酷暑加剧,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的现象凸显,有人说这与三峡水库蓄水有关,你怎么看?”对这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探究愿望、思辨能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增长。
3.根据学校条件和周边环境选教法
学校硬件条件有好有坏,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到重庆旅游资源时,有录像资料放给学生看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也可以收集学生旅行时拍的照片加以展示,着这样不仅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校周边环境也是运用实践法的好场所。例如,学校地处交通要道,在学习重庆交通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交通路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学到有用的地理。
总之,我们如能应用恰当的教法,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三、德育工作要常抓不懈
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人们的价值观又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行为选择功利化等明显的倾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青少年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爱国主义思想淡漠,自我意识膨胀,重索取、轻奉献,意志力薄弱,受挫能力低下等。所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地理课,除了让学生们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同时也是持久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讲解家乡的建成就时,就可以立足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解旅游资源时,就可以带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地白公馆、渣滓洞,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地理教育的工作者,以上几方面只是笔者几点粗浅的体会还不成熟,将来在工作中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提高,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本课内容属地方性校本课程,是一堂理论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域地理关于河流的研究方法,也在必修三学过《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理论知识已经具备。本课要结合本地河流(石河)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石河开发的地理背景、开发的现状(石河一期工程)、未来的远景规戈Ⅱ(石河二期工程),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设想等,以达到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又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学习规律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石河的水文特征及石河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探索地理问题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石河的水文特征;掌握石河的开发治理措施。
四、课程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的定位,开发本课程的内容如下:
美丽的蜕变
――记秦皇岛市石河生态工程
一、概述
石河,古称渝水,因临渝关而得名。位于关城西1公里处,北南走向,因河床绝大部分由卵石组成故称石河。发源于秦皇岛市北部青龙县境内马尾巴岭,经抚宁县进入境内西北山林区,至孟姜镇小陈庄入近海平原,穿京沈公路、京哈铁路到石河镇田庄以东入渤海,全长67.5公里,是秦皇岛市区内最大的河流。
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石河流域地形基本上属于浅山丘陵区。流域内除石门寨附近有煤矿、电厂、水泥厂等工业设施外,其他区域均为农田,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以沙壤土、棕壤为主,河床为沙砾石构成。石河流域气候属于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少雨且大风频繁,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气爽。
1972年在原户远寨乡小陈庄西建石河水库。石河水库坝址下游河道的过水能力相当于20年一遇的洪水防护标准,超过这个数值对沿岸农田和山海关城区即形成威胁。随着岁月的流逝,石河的防洪能力逐年减弱。河道的行洪能力已不足二十年一遇,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不仅威胁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石河水系本应给城市带来的灵气和美感正逐渐消退。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山海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石河的整治和开发迫在眉睫。
三、石河治理工程
2009年,山海关区委、区政府依照“防洪、生态、休闲、宜居”的要求,启动实施了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工程。
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工程是集水利、道路、景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实施龙海大道至西关大街段;二期实施西关大街至燕塞湖段。一期工程自2009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至2010年7月19日竣工,水利工程从龙海大道至西关大街段,建设东西两岸及河心岛堤防11.6千米,防洪能力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国家防洪标准:道路工程修建堤顶路5.4千米,建设河心岛桥梁1座;景观工程为以石河水系为中心的沿岸景观、绿化建设,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湿地恢复工程治理范围从石河河道内机场航标灯至西关大街段,恢复湿地面积70万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30万平方米。二期工程治理范围为西关大街至燕塞湖段。水利工程:按50年一遇国家防洪标准设计,治理河道全长6.3千米,建设堤防全长15.08千米:道路工程:南起西关大街,北至东干渠渡槽,全长5.25千米;景观工程:以石河水系为中心,沿线绿化50余万平方米。在东岸根据地形要求打造一条长5.25千米,宽12至20米的梯田式绿化景观带,同时石河二期的景观建设更“接地气”,大量融入山海关、大石河的文化元素。(石河一期、二期工程详细资料略)
现在,绿树成荫、碧水灵动的石河已经呈现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迷人景色,为古城群众和四海宾朋带来回归自然,感受历史文化的精神享受,真正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课堂的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法分析
采用小组课下自主收集资料、自主探究、课上合作讨论、实践研究的学习方法。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
1.石河的自然地理特征?(学生展示要求:文字配套图片形式)
2.石河的水文特征”?(学生展示要求:学生要按照高考的思路总结整理。)
3.石河的“昨天”?(学生展示要求:石河的历史和开发前的状况?)
4.石河的“今天”?(学生展示要求: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措施和成果。)
5.石河的“明天”?(学生展示要求: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二期工程规划和具体措施。)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①然而,对于许多院校而言,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极为不科学,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尴尬之处。基于这样的情况,结合云南地区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如上的尴尬现状。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定位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的意义
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②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地方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及中国的经济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本地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与民族资源,各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与“教”的探索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探索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该模块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大模块,其下配以相关的子模块予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根据每年学生的接收情况,细化每个课程的作业量以及不同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六大模块分别如下:
1.造型基础模块。其下设置子模块为:造型基础(1)与造型基础(2)。主要以“二维造型”与“三维造型”为主,在进行课程大纲设置中,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练习。
2.专业通识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1)与艺术设计理论基础(2)。主要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进行讲授,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主题讲座结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
3.设计初步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创作初步与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抄绘设计范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了解或认识三个专业的概况知识,尝试设计入门性质的作业练习。
4.设计基础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强调环境艺术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装饰,以及民族民间造型技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
5.专业设计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专业设计(1)(2)。此部分模块是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
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年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安排中突出艺术类院校特色,将一些在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不了的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美学修养、艺术品鉴赏、西方歌剧鉴赏等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突出学校专业化教学特色。
在模块化教学中,随着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模块化教学还体现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同时各个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内容虽难以消除但概率明显降低。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节省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特色建立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注释:
①②宋建明.匠心行修三十年.//宋建明,王雪青.匠心文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2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