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代建筑业的突飞猛进, 尤其是高层建筑的普及、建设施工的密度增大, 催生了对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更高要求,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在保障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
1.1 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由于当前经济社会更加注重效率, 由此催生了对建筑建设的盲目跟风。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 规模的扩张,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这不仅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更是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声誉和形象。因此, 联系到建筑工程的责任艰巨、使命重大, 加强建筑工程中的安全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工程管理而言, 施工组织和施工人员在安全施工中处于主体地位, 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及时整改。加强施工培训和施工监督, 保障安全生产的资金到位、充足。严格审查, 责任到人, 保证施工现场最大限度的安全性, 才能建成安全优质的建筑工程。
1.2 遵循管理科学的效益最大化原则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施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力争使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管理效益。效益的基础是安全, 整个管理的环节, 注入投资、施工进度、质量控制等, 都可以成为最大化效益的来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安全施工作为基础,合理设定投资规划, 严格控制施工进度, 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抓施工质量。从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方面, 科学规划, 严密到位, 保证在功能健全的基础上尽量减轻成本。
1.3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
工程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活动, 不应只抓表面, 在管理这一个环节上应该投入力量, 深入到建筑建设的整个过程, 合理规划、科学配置。例如材料的选用和合理分配, 要严格控制质量, 在预算范围内追求最合适的设备材料; 人员管理也十分重要, 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或者工作监督, 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建立设备器具的整理入档措施, 建立完整协调的安全控制制度, 都应该成为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出现的问题
2.1 工程管理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发展大量基础建设,从而使得建筑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然而,大多数业主的工程管理观念淡薄,尚未正确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仍然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项目管理需要支付额外的支出,并且不会看到管理实效,所以我国许多建筑工程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运作,而只能依靠行政手段管理。
2.2 工程管理水平不高
建筑工程管理稀缺高素质的人才,没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项目管理提供人力资源,而且也缺乏既懂法律、技术,又懂外语、经营的复合型、经验型的项目管理负责人。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很少会知晓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模式、标准和程序,同时也不会应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不高。部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承包单位自身管理体制不健全,核心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建筑业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2.3 施工人员素质和技能存在不到位现象
如今的建筑施工工地, 技能人员鱼龙混杂, 尤其是对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缺乏资格考核和监督培训, 使得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引人深忧。人员的素质是建筑产品成果的关键因素, 只有利用合格优质的建筑人员, 才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建筑产品。因此, 在这一方面也应该加强投入, 进一步防止施工人员意识、素质、技能的缺失现象。
2.4 施工材料和设备在工程中的问题
材料和设备是任何建筑工程的根基, 现代建筑在材料设备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然而, 随着市场中的逐利和浮躁情绪蔓延, 在一些具体工程中出现了该方面的漏洞。材料款项未全部如数地运用到使用优质材料上, 对材料的管理也出现了漏洞, 比如使用霉变腐烂材料, 以及未达到国家安全监测标准的材料。在工程中若是加以使用, 其后果是严重和不可挽回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信将进一步得到全面彻底的控制和解决。
三、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3.1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当前世界信息化的普及,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如工程管理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的影响,逐步使社会认识和认可项目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为让社会进一步的广泛了解和认可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企业就必须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意识。工程实践过程中,管理层人员要不断学习,本着科学发展观思想,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使建筑业工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2 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迅速发展,目前已开发出不少用于项目管理的软件以及专门用于成本控制及管理的软件,这不仅可大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在辅助管理人员进行设计、决策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
在目前的建筑工地中, 现场的作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务工人员。这些施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较大, 有些未受过专业的建筑培训, 施工单位也缺乏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和技能考核。多数建筑工程安全反面案例, 起因都出自施工作业人员身上。因此, 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 尤其是基层建筑职工的施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首先, 建筑从业人员要与建筑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接受入岗前的正式培训, 包括安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施工流程培训, 培训合格后方可入岗。其次, 提供给施工人员所从事的劳作内容的安全操作手册, 使其加强安全意识。
3.4 加强建筑材料的控制
施工材料的质量至关重要, 尤为突出的是材料构配件质量, 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工程实体的质量, 因此要追求建筑产品的达标创优, 必须严格保证施工材料构配件的质量。从材料配件的采购、交验、储存等环节全程监控。在采购工作方面, 施工材料采购人员应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供方, 供方需提供一个正规公司具备的相关文件: 工商营业执照、国地税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安全生产批复文件、环评文件等, 还需要提供体系认证合格证书与质量合格的认证。杜绝处于利益敷衍材料采购工作, 应把施工材料构配件的价格、质量规格、后续服务等因素纳入采购考评体系。在此过程中, 采购人员应当与设计人员和建筑人员保持沟通, 确保所选材料得到广泛的统一和认可。
结束语
建筑建设于国于民息息相关, 加强施工管理水平, 杜绝一切可能的施工隐患, 是城建人和城建部门的不懈追求。加强建筑工程管理, 应针对现实问题不断提出新的对策,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
参考文献:
至现阶段,人们一共经历了三个经济时期,分别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与前两者相比,知识经济的特殊性在于:(1)此形式的理论根基为知识和信息的形成、发展和使用;(2)此形式的依托高、静、尖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独有的特征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即:各类知识的积聚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阅读、使用和传递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输出,不断更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因此,人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是时代变革中关键、核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变革浪潮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微软公司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公司的员工数量约为几千人,经计算,其人均工作空间为5平方米左右,虽然微软公司的总资产量只是通用公司的5%,但是微软公司年均产值高达通用汽车公司年均总产值的4倍。由此可见,人才在公司的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经济下,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何选聘符合企业目标、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人才,如何设立福利待遇,保障人才的权利,如何管理人才工作,设立公平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如何开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一系列人才管理工作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知识经济下,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切实履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提升任务,从而紧跟国家、时代改革步伐。
二、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过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实行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以固定的模式和考核指标对员工实行考核,严格实行上班下班准时打卡制度,请病假调休假需经各领导、各部门层层审批签字机制等行政化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潮流的到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经济体制下,强调以人为本,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均体现人情温暖,充分考虑人的特殊需求和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维系和能力提升。企业只有营造员工一家亲的理念,切实以人为本,为人着想理念,将企业人才牢牢凝聚在公司中,形成企业的人才财富,进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进行人事管理中,企业很有必要提供岗位技能培训课、业务技能讲座等人才潜力开发课程,此培训机制,一方面减轻员工自身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增强公司专业实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公司不仅要重视人事管理体制的升级改进,还应协同企业的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物资部门等,实行公司整体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落实科学管理方式,提升公司效益。
三、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重点
新型体制下,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训以及人才的维系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还可加强员工工作满意度。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60年提出两大理论,一是人力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与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在基础基础上该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重要论点:第一,较之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第二,提升与优化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投资属于教育投资中重要内容。
较之于物质等硬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更为广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力属于一种极具潜力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与,作用是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便于企业做出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于人力资本的划分,国内外的学者各有不同的方式,其中舒尔茨以此为根据自己所著的“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文章中指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大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工作能力,三是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四创造能力,五是应对非均衡能力”。
我国的著名学者李忠民将人类能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基础能力、开展特定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1990年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致是42.2美元,而人力?Y本的占据了24.7美元左右,在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中占据高达59%的比重。而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以及日本,他们的人力资本分别是15.3美元,31.6美元,47.9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质量相比,前者的增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率更高。
然而,直到20世纪末期,以上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力资本不断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至1995年间为2.4%,而后下降至1.0%,预测今后的二十年劳动增长率依旧保持下降的趋势,然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下降,但是依旧处于较高的增长率,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力资本属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国不仅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应该加强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居民身体状况。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我国在基础教育政策推行现状下:首先,应加强中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国民整体教育层次,适应全球化战略需要,配药更多国际化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推行储备大量人才军;其次,我国应加强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针对高精尖行业,如:国防、医疗等,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研究资金,实现尖端、核心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最后,我国应加大单位员工培训力度。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杂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为了适应时代变革,一方面,企业应该提供多种渠道,为员工提供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如:将企业员工定期送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加专业知识课程学习,通过定期汲取新知识养分,以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员工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主动更新知识库,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员工应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或者虚拟课堂培训班,扩大员工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不做时代掉队人。
2.优化工作环境
知识经济下,企业有义务和责任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优质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地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状态能够很好的发挥,工作过程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可通过如下几点,实现工作环境的优化创造。(1)建立双向选择制。将人才选入企业之初,企业采取透明、公平、合理的?x拔过程,这对人才的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出啊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人为管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心意企业工作,这不仅埋没人才,也令企业丧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科学合理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令人才和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实现了双赢的局面;(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绩效的考核,通常是主观性、随意性居多,没有具体的细则框架描述,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得到奖励,削弱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离开企业。在新型模式下,企业应该融合互联网技术,设立一套智能人才管理评价系统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条款,对员工的行为逐一评分,定期考核,实现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技术技能提升意识,为企业中高层输送人才,强化企业管理实力,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现创收。
3.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
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热情。诸多实例证明,企业设立科学的竞争制度,一方面,引导员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制度可促使企业员工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力度,提升自身技能实力,从而与其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所匹配,不被淘汰;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的确立,能客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提升自身岗位责任感和归属感。
4.确立人才保障制度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校内六层大楼,建筑面积7610平方米,藏书60多万册,图书管理员11人,特色馆藏有春贵书库和校史馆,备有电子阅览室和对媒体会议室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现代化馆所。
尽管藏书丰富,但师生借阅率低。主要原因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单一、利用率低。[1]一方面手机电脑及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便捷,师生无需到图书馆就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藏书大部分老旧过时,而资金投入有限,每年购买新书较少,藏书对师生教学学习没有起到参考作用。
经过调查研究,在分析和掌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破解原图书馆发展瓶颈和困难的办法。探索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精准业务+阅读兴趣”改革模式。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推行该模式近一年来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不断深化图书馆供给侧改革
图书馆供给侧改革是指馆藏结构优化和服务水平提高。优化馆藏结构。首先,馆藏紧紧围绕“高职”这一教育层次的独有特色。围绕冶金技术专业专业等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采集文献,注重资源的专业覆盖率和特色、以实用性、新颖性、特色性为原则、更好的优化馆内资源结构。[2]其次,利用云图书馆等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的共建共享业务,丰富图书信息资源。同时,收集往届教师和学生优秀作品,打造特色馆藏,特色馆藏,吸引了广大师生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促进广大师生能把特色馆藏文化不断传承。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1、完善图书馆网页,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图书馆网页可以查询,预约图书,并通过视频和文字图片的方式介绍图书馆日常管理规定和借还图书的操作步骤。2、把图书借还登记等服务融入校园“一卡通”,满足师生方便快捷的服务需求。3、为新生开设图书馆宣传和文献检索指导课。4、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及时掌握读者对图书馆流通部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3] 5、大力宣传。在图书馆大厅展示台轮回播放图书馆业务介绍和操作步骤视频。在学生宿舍区等读者较多的场所,利用展板开展新书推荐,粘贴图书馆活动海报。
二、精准开展图书馆业务
转变图书馆被动式的服务方式。把“读者第一”作为原则。一切从方便读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读者,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做到业务精准。
1.精准指导学生成长发展。网络阅读已成为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占到了59%。[4]针对现代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及对新技术的依赖的特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和河池市民族图书馆共建共享―创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能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新闻报刊信息,师生可以自助下载,同时为师生创造WIFY和优雅时尚安静的阅读环境。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师生阅读需求规划好图书馆的业务安排,如新生借书率高,但比较随意性,盲目性高的特点,通过专题知识讲座介绍图书馆基本情况,教会他们查找图书,指导学生制定可行性的阅读计划。开学初期和放假前期是图书流通高峰期,又是图书馆业务高峰期,m当的把一些业务提前完成如图书整理工作和进修培训工作,推迟开展如分类假期图书的工作。腾出时间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除此之外,毕业班学生毕业设计时,学生非常渴望获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协调各方,多举措满足学生信息资源的需要。
2.精准辅助教师教学科研。教师们利用图书馆多是为了教学科研需要。首先,图书馆除了提供大量工具书和经典重要文献,还和校外科研院所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库,使得通过校园数据库链接,教师就可以获取其他院校图书馆和其他机构的信息资源,满足自己的教学科研需要。其次,根据学院课题组需要,主动跟踪各个级别的科研课题,特别是校内教师获得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关信息收集服务,建立科研信息库。同时,适当的组织一些具有职业特色的学术交流论坛,帮助教师了解同行业最新信息和学术前沿及重大问题的研究进展。这种思想碰撞有利于教师获得研究灵感,并能激发教师们的科研热情。
3.精准支持培训部学员技能学习。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凭借着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学术环境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完全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市委市政府也多次强调服务河池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职责所在。调查发现学院培训部的学员图书需求倾向实用性。图书馆除了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的相关图书,还特别为这些学院收集了成千上万的技能技术指导视频,把这些技能技术视频资源集中分类创建视频库。学员用手机下载这些视频,就可以到实训室,工厂,甚至田间地头,随时随地的边学边做。
4.精准开展社区市民文艺爱好活动。学院图书馆是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学院周边有7―8个居民社区和机关单位,傍晚和周末,有不少市民朋友经常来学院内散步或打球。这些市民朋友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有文化需求,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文化资源,如开放报刊室,阅览室,提供文化展厅,组织市民朋友进行书画比赛,定期举办书画展,奇石展等艺术展。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师生接触社会文化气息,提高人文素质。有的市民朋友还向图书馆报名当自愿者为学生提供书画指导。
三、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为了营造良好氛围,图书馆建立了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三大保障。每年从学院建设经费中划拨部分来购买更新设备、新图书并加强与校外合作开拓共建共享项目;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得图书馆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图书馆馆员培训,如培训馆员掌握数字资源的基本内容和使用方法,使得每一位馆员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传播者和导航者,帮读者解决疑难问题。
学院图书馆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文艺宣传,专题讲座、展览等服务。开展丰富图书文化活动,提升服务对象的阅读兴趣;开展读者研究和读者教育等活动,提高读者阅读能力;搭建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定期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校内专业专题展览”、“地方文化成果展”“专题书目或新书推荐”“读书月或服务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5]争取学院经费,为各项比赛设置图书奖品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各种活动开展工程中广告新书推荐和图书资讯,同时通过校园广播等新媒体提供图书音频信息。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精准业务+阅读兴趣”改革模式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读者图书馆利用率稳步上升。尽管如此,改革模式尚在探索过程中,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如馆藏特色不够鲜明,服务水平不高,读者阅读能力差等问题仍需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刚《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P131
[2][3]衣春霞《地方高职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职教论坛,2011(35)P16
[4]师誉《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阅读现状及阅读推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3)P75
二、广博的知识是新世纪高校科技管理人员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
1.基础知识要丰富。基础知识是从事任何领域和管理活动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它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新产生的一些边缘学科等。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从事的是管理工作,只有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认识后,才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
2.科技知识要了解。高等学校具有知识覆盖面宽的特点,各个学科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渗透。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如果没有对这些科技知识的了解,就不会有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思路,就不能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决策和管理。
3.管理知识要全面。高校科技管理人员要完成科技管理工作,要求他们不但要熟悉掌握科研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知识。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好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能达到高水平、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高校的科技人员服务,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取得理想的综合价值。
三、高校科技管理人员要真正搞好管理工作,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1.战略管理能力。虽然高校科技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经常是处理日常管理事务,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维持日常的管理事务上,而应该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内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自己能够在变幻不定的环境中拓展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2、物流管理专业。
推荐理由:物流管理专业是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开设的一门课程专业。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继续教育 管理观念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是培养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人格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图书馆科学化管理的途径和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标志。因此,公共图书馆若要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对强化专业继续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关于现代管理观念的教育
现代管理观念教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当今社会正由生产科学化向社会科学化转变,科学的理念与思维模式,正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活动规律。人们必须适应科技文明的发展,更新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传统思想定势。公共图书管理专业是一种围绕信息收集、组织、分析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管理活动。过去的传统管理观,制约着管理程序的动态性和管理结果的时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图书看成一种精神财富,一种文明的象征,而没有意识到图书是一种信息资源。因而管理的观念,就没有建立在以信息科学为逻辑起点的科学管理界面上;二是在管理目标上注重收藏,忽略动态。封闭的、狭隘的和静态的内敛型管理思维是传统管理的基础,必然影响到具体的管理行为,最终妨碍了信息的社会效用。英国著名管理学家霍金森曾说过:管理角色像罗马神话中具有两副面孔的门科一样,向外,它观察着环境,向内,它观察着内部的秩序,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消除紧张状态,从而达到目的。这就告诉我们,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到管理系统内部的动作效率,而且要注意到社会对管理系统价值的需求。图书馆管理必须是面向社会的信息管理,应重视社会的需求表现。需要形成发散型思维和倡导超前意识的管理氛围,建立动态的和创新的开放型管理模式。换句话说:每个图书馆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信息管理和利用要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要求。现代人管理观念教育需要在上述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科学管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构基础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开放意识。
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开放性与高效率是确保本行业的位置和地位所必不可少的。开放内容、范围和信息转输等具体活动的标准制订都需要以此为依据。
2.系统意识。
作为社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目标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着眼,以系统完善、功能增强为中心,组织各自的活动与管理,促进系统在服务于用户的过程中,随时产生增值效应。
3.超前意识。
当代世界的超高速发展,要求科学管理的思维基础不能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标定位,资源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都应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向,及时汲取新理论、新方法、预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以符合或领先于时代的管理水平为目标。开放与超前意识的结合就成为创新的基础,创新的思维态势,将使得管理人员具备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系统中对人的管理是关键,而人的观念转变是成功的基础。为此,专业继续教育首先应解决人员观念的转化,以现代科学管理观念武装图书馆工作者。
二、关于完整的专业继续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心。从人格建构理论看,从事一定的职业,首先必须建立能满足职业需要的人格,而职业人格来源于对本专业的理论与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或称为专业智慧。著名学者克雷奇曾说过:“智力,有人把它定义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种认为它是学习能力,还有其他人认为它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物的能力”。不论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还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物的能力”,这都与接受专业的新理论有关,都与应用专业的新知识相联。因此,专业继续教育需要建构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完整体系。强化公共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专业理论知识。
图书馆专业理论的核心知识覆盖着文献采集、资源组织、信息检索、用户服务等活动的全部。在以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为一方,以读者和用户需求为另一方的格局中,管理活动表现为知识信息与读者之间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馆员必须具有充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使静态的馆藏信息资源,迅速及时地转化为动态的用户需要服务。要实现这一点,科学的专业理论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2.专业辅助知识。
专业辅助知识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外围支撑,也是支持专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深化或提高的基础条件。补充的辅助知识主要包括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当代科学动态或最新进展。从本专业的特点考虑,辅助知识分三个板块,一是围绕文献及其载体的信息学、多媒体知识;二是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观念确立而需要的社会、人事科学知识。它是专业技术人员良好职业道德与信念的基础,也是提高服务水平的理论准备;三是以当代技术进展为中心的管理哲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理性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网络系统应用的技术知识,以及外语工具等知识。专业辅助知识是提高图书馆员有效运用专业知识水平的助理,在专业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专业辅助知识起着“催化剂”作用。这一层面知识结构的优劣,对图书馆员管理实践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按照库思科学发展的观点,我国原先图书馆专业理论处于常规科学阶段,原有的结构相对稳固,自身孕育变革和发展可能性不大。而近年来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撞击”图书馆学理论板块后,信息理论、系统工程与控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造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裂变式”发展。当前,图书馆员的现代化进程正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走向深入,而大部分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外部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极其有限的。为此,需要把这一层面的知识纳入专业继续教育的日程。
3.科学基础知识。
这一层面的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而是作为知识宝库的管理者对各种学科文献内涵要有一般的了解。在蕴藏着各门科学文献知识库中的管理人员,面对的是各类读者和多样的信息需求,必须有效地把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相互联系起来,将信息及时地提供给读者或用户。否则就不是一名称职的图书馆专业人员。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但必须从不同专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最低限度要保证每一个在岗的图书馆员,都具有与岗位有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以往偏重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而言,这无疑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领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辅助知识是应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推动图书馆员的最具有潜在力、最富动态性的知识,专业继续教育的重点应落实在专业辅助知识领域,改变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常规教育规范,建构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的新规范。
(宝鸡文理学院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宝鸡 721013)
(Key Lab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Simulating in Shaanxi Province,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理工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当前由于学生群体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需求选择存在差异,导致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成效欠佳。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具体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法及其理念、本质、内容和操作等。
Abstract: Polytechnic-practice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way for training practical skil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ity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in the current group of students on the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o select have some differences, which lead to the bad resul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issue, we proposed the method of students' differentiated cultivation and the concept, nature, content and operation.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差异化 培养方法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differentiation;cultivate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8-02
0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而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实践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要求的日趋提高,就理工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具备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未来适应社会选择的必然条件。当前,尽管高校理工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现代化水平普遍提高,高新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深入,指导教师的学识层次逐步提升,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社会选择影响下对专业技能需求选择的差异日趋加大,从而导致专业实践教学难度不断增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常规的“一刀切”式的认知型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知”、“懂”、“会”[3],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更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更高层次需求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改进高校理工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应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在保证学生“知”、“懂”、“会”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发现”、“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大需求,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差异化”培养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差异化”的概念在管理科学中是指在管理行为过程中,管理者不能过分地一味强调对员工"一视同仁",而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本研究提出的实践教学中的“差异化”培养方法是管理学思想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的产物,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对学生进行大体的群体划分,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有侧重、有目的的差异性培养的方法。与常规的“一刀切”式培养方法相比,“差异化”培养方法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特征群体划分和区别培养,因此具有培养针对性更强、培养效率更高、学生需求满足程度最大化等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优点。
2“差异化”培养方法的操作
2.1 学生群体的划分学生群体的划分主要是应用现代管理学中“情境领导管理模式”[4]的思想,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基础上,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为主要依据,将学生个体归类为基础技能培养型、综合技能培养型和创新技能培养型三类。基础技能培养型(A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够基本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更多的需要对专业实践技能全面掌握和对专业必须技能熟练掌握;综合技能培养型(B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独立进行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且熟练专业必须技能,更多需要对专业综合技能和高新技术的熟练和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培养型(C类)学生的特征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业基本技能操作且综合技能掌握较为全面,更多的需要掌握大工程知识和对专业技能的应用与创新。对三类学生的特征汇总如表1所示。
2.2 学生群体的培养从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A、B、C三类学生群体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逐次上升,对实践技能的需求层次逐次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这三类学生群体实施差异化培养,具体就要从培养方式差异化和培养内容差异化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2.2.1 培养方式差异化根据现代管理学中“情境领导管理模式”思想,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将教师对学生培养方式划分为“指导”和“支持”两个方面。其中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讲解、示范演示和协助操作等传统传教方式;支持是指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技能创新创造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帮助等,包括帮助学生搜集技术资料、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等。
培养方式的差异化强调对三类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支持程度存在差异和区别。两者间的具体关系表现为(如图1所示):从A类至C类学生群体,教师对其的指导程度逐次降低,而支持程度应逐次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三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差异造成的。比如,A类学生由于对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尚且不足,对其过度支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徒增学生学习压力,因此要加强指导力度,夯实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和必须技能的基础。相反,C类学生由于具有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高指导对其促进意义不大,而高支持会有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创新。
2.2.2 培养内容差异化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现状和改革的需要,可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验证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三大类型[5]。验证型实践是由教师提供实验题材、实验方法和必须的实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专业基础性技术能力训练,独立性相对较高;设计型实践是由教师提供基本的题材、提示性方法和必要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设计技术路线并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应用性技术能力训练,综合性相对较强;创新型实践是教师只提供有限指导和充分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构想、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的实践和训练,其内容多为更深层次的应用性技术能力训练,创新性相对较强[6]。
就本研究的培养内容差异化而言,就是讲求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更具针对性和侧重性,具体就是针对三类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通过以上三类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来杜绝学生中的“吃不饱”和“吃过饱”现象。在三类学生群体中三类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关系为(汇总如表2所示):在A类学生中以验证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设计型实践训练;在B类学生中以设计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验证型、创新型实践训练;在C类学生中以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并适当进行验证型、设计型实践训练。
总之,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培养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任务,它要求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时刻以现代大学理念为指导,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寻求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和完善工作水平。本研究针对学生的群体特征差异,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差异化培养方法,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伍均,邓仕槐等.高等农业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现状问题和对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增刊):39.
[2]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高教论坛,2011,2:50-51.
[3]王建伟.建立全方位开放型高等理工实践教学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2:82-83.
1引言
产生战争时期的运筹学如今在经济、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运筹学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产实践、管理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重要方法及工具.它是抽象的数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它既为从事应用领域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完整的数学方法,又为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人们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运筹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和方法,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必修课;同时运筹学又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生产实践等领域的问题,将系统思想、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数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化的分析结果,辅助决策.运筹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也是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运筹学教学中,应该根据管理类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的不同专业特点、学生知识基础等情况区别对待,切实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培养目标及教学目的比较
1.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般地,管理专业要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专业领域决策、管理和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政府管理、经济研究等部门工作.
应用数学专业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培养理念,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兴趣与发展方向个性化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应能在科研、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
2.运筹学教学目的的比较.
虽然很多专业都需要学习运筹学,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运筹学教学的目的必然不同.
运筹学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现代管理科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运筹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是开发和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其运用系统的思想、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生产、管理等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学生运用数学的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运筹学的学习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提高管理的质量.
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是从事生产实践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非优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因而从其任职的需要来说,运筹学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性方面.
运筹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应用数学专业,通过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有关的基本理论,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运筹学毕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还应学会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优化问题,这也是运筹学的精髓所在.
3运筹学教学内容与重点的分析
1.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应侧重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加之一般管理类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于基础理论部分感到晦涩难懂,兴趣不大.因此,这类专业的运筹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重点介绍各种类型的运筹模型和求解模型的计算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优化思想、求解(计算机求解)及对解的经济分析和评价.数学模型方法是定量化、科学化决策的重要工具.
运筹学的各个分支都是在研究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运筹学的方法几乎涵盖各个领域的管理决策问题,例如制定生产计划、规划交通网络、设计产品参数、控制工艺过程、预报经济增长、确定投资方案等都可以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表示并加以解决.因此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模型的类型、不同模型的特点与应用,以便今后将运筹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可以使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学生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管理专业运筹学课时一般都不多,因此可以选择线性规划、对偶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及动态规划等基本内容进行讲授.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如排队论、存储论等),根据课时情况可作简单介绍,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实际应用.当在实际中确实碰到这类问题时可通过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2.数学专业运筹学课程应理论、应用并重.
虽然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它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而且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理论来自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实际应用要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运筹学的理论也很重要.
数学专业的学生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数学基础较好,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强,因此理科的学生应该掌握这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可以为今后从事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理科的学生通常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或经济效益才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实上,通过实践中的应用,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又可以丰富理论、发展理论.因此学生除了学习有关的理论外,还应该注重联系实际的应用,避免眼高手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受欢迎的.应用数学专业在课时较充足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除了前面提到的管理专业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外,还可以讲授难度稍大的排队论、存储论等内容.
3.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使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解决,计算机在求解数学模型方面也有着强大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求解运筹学模型方面,除了掌握不同模型的求解思想和方法,还要结合实验教学,介绍求解运筹学模型的数学软件,如lindo,lingo,mathematica等.给学生提供上机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
关键词: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组织、技术选择、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础经济知识。因此,从市场经济学、管理学再到企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和管理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三门课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活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其落脚点是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及管理进行研究,指导管理实务,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职业教育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才培养已从封闭、单一型的教育转向开放、复合型的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职、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职业院校相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准备。
一、课程内容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以市场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应以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企业管理为重点构建这门课程。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让学生了解、理解必备的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务。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实务、企业运作过程及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及管理、企业与企业环境等内容;“经济管理基础”模块涵盖了管理组织,管理职能与管理原理,消费者、生产者与政府行为,市场供求分析,市场经济基础等内容。这样就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教材结构体系,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线,将经济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实务融为一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师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
二、课程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是中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笔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发现企业中的许多工作、问题都与管理和技术密切相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生产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经济观念,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为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许多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更能胜任管理岗位,也能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提供了保证。
三、课程教学
1.课程要求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职业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要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将本课程的要求设置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企业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学会沟通、协调与配合;树立经济观念,初步具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作者简介]赵善庆(1961- ),男,山西襄汾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教授、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46-02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高校没有统一的管理学基础教材,大多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的版本,造成了教学迥异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影响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的因素中, 虽然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考核等环节十分重要,但更需要一个好的教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
一、管理学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内学者参考国外著名管理学家撰写的管理学教材而编著的。代表有周三多主编(2005年第二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管理学》。其特点一是教材体系全面。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展开全书的讨论,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教材内容新颖。充实了管理的内外环境、绩效考评、组织行为基础、群体和团队管理、控制方法和技术以及信息化与管理等内容,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三是教材体例活泼。既有管理学理论的系统讨论,又有管理名家及其主要管理思想的介绍。四是通俗易懂。语言流畅,理论、实例相结合,充分关注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加深其对管理学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另一类是由单凤儒编著的《管理学基础》。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高职高专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先后被全国二百余所高职院校使用,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形成了以下特色:一是在内容上,探索研究重心下移。从传统的以整个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转为以中层部门或小单位为研究对象;从以高层管理者战略管理为研究重点转为以中基层管理者管理实务与技能为研究重点。二是在结构上,体现职能—技能导向。针对高职教学要求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设计了以“管理职能+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教材结构模式,即按照管理职能(管理者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功能)设计宏观结构;按照管理技能培养单元(主要包括知识研修与技能训练两大模块)设计微观结构,实现了按照管理过程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将管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置于实际管理情景中,在介绍知识前让学生先接触管理实际:每章从管理职责与实务开篇,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未来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每个单元从初露锋芒开篇,让学生先处理棘手的管理矛盾,再学习所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练,既熟悉了管理的过程与实务,又提高了管理的技能。但仔细分析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版本泛滥。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版本很多。有李英与任莉于200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张小红于2009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蒋永忠与张颖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王凯与陈超于2006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季辉与林维柏于2002年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系列教材、叶萍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单凤儒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钟金霞等于2007年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王福胜于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应用型高职高专教学的管理学教材等。从表面看 ,管理学基础教材呈百花竞放之势 ,但不能否认很多教材在内容上的空泛与肤浅。
2.框架结构雷同。许多教材都冠以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表明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规律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核心,本着适应性、实用性、前瞻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而成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适用教材。教材尽量淡化理论色彩,采用描述性的语言,以期达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目的。但教材编写框架体系基本相同:首先,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然后,按照管理的职能逐一编写, 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如蒋永忠与张颖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为主线进行阐述;李英与任莉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五大职能展开;单凤儒首先介绍了管理学基础知识与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其次重点阐述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并针对基层管理者的实际需要,分两章介绍领导职能,最后讲述供企业管理和与企业管理相关专业选修学习。可见,目前我国管理学基础课程尤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编写还处于探索中,存在相互借鉴、各立门户的重复现象。
3.教材偏重理论知识阐述。一直以来评价教材质量的准则都是理论体系是否完整,因此,编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将课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知识都涵盖其中,严格按照逻辑严谨等标准展开,不太重视管理能力的培养。如管理职能大多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部分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编排的逻辑顺序,大多是概念与理论的堆砌,缺乏实例印证,导致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4.课程内容陈旧。管理学基础教材虽然在选择与组织单元课程内容上有些改进, 如在每单元增加了案例导入,课后增加了案例阅读、实训项目,但由于案例或脱离实际、叙述累赘、缺乏创意,或过时、缺乏实际操作意义,还有部分案例和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甚至令人费解。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本科教材的框架内容,陈旧过时,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计划性,约束了教师的自主发挥,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5.教材质量把握不够。高职高专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 文化基础课底子较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但其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对概念性、理论性内容学习兴趣不大。就目前的管理学基础教材而言,虽然在总量上概念性理论有所减少, 但课程原有的复杂程度并没有降低。相反,由于部分内容的删减, 使得课本内容前后不连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
6.忽视学生参与。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往往不愿意突破传统的管理学基础教材框架体系,仅把教材的可教性放在第一位,对于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开发、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次要考虑,没有确立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管理学基础教材的主要特点
1.指导思想。管理学基础教材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时代特征。管理学基础教材不但要及时反映当代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且要不断更新与教材配套的大小案例。
3.创新特色。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特色明显。
4.理论总结。本土管理理论不但要反映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思想与理论,而且要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管理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5.突出案例。案例教学是管理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具体体现,一个仿真或真实的案例应该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领悟其中的精华。
6.学习兴趣。好的管理学基础教材更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学生阅读、理解及最终的接受放在首位。
7.编写框架。管理学流派纷呈,体系盘根错节,在一部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一味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应借鉴国内外管理学家的基本共识,在管理学基础教材框架编写上不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做到以管理职能为主线基础、有利于管理能力提高即可。
三、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的思路
1.明确理论逻辑体系。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决定了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理论逻辑体系。一是必须体现原理课程的性质。告诉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从系统运筹、以人为本、履行职能、尊重科学、权变创新等逻辑体系进行教材建设。二是培养三种技能。整个课程体系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文技能、思想技能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建立现代管理观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
2.合理的框架结构。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为逻辑线索,加入实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团队沟通、跨文化管理等内容,从实践角度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每章内容可分成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两部分:基础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度,涉及的知识点务必讲解透彻;技能拓展提高的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可归结到技能提高部分。
3.突出的案例教材。案例是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是对一个组织在某一时段上发生的事件的历史重现。在编写相关案例时,要注意搜集事件当时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和数据,并将其充分融入案例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管理智慧。案例教材的开发要自编和引进相结合,在鼓励国内教师收集资料编写案例教材的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经典的案例教材,中西交融,扬长避短。
4.显明的时代特征。要编写一本水平较高的教材,必须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并将管理领域中的新资料、新信息增补到新教材中,供师生学习、讨论。
5.科学的编写体例。教材建设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教材每一章的开始就应明确地讲清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每一章末都要附有思考题和综合练习题,有利于学生自学。对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章节,要加入典型案例及相关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学到的理论知识。
6.务实的应用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满足“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节后特别安排一些典型的管理应用分析案例,便于让学生把管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帆,康洁.浅析高职高专管理学教材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3).
[2]蔡翔.《管理学》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
[3]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罗时嘉,孙浩.论应用型大学经济管理类教材的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9(12).
[5]袁庆林.中外管理学教材建设比较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2).
[6]黄津孚.管理学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