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篇(1)

ThinkingandProspectforHigherEduc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heNe

wCentury

WuFudong,LiuYifan(ShandongUniversityofTCM,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 Basedon10years

investigationon81graduatesstud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pecia

lityof2grades,

thepresentpaperanalyzeschangesofemploymentstatesofthegraduatesinthe

10yearsandexploresproblemsandcurrentsitu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

ustioneducationatpresent,

prospects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andindicatesthatitisinexorabletrendof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of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oreformcoursesoffered,

increasenewspecialities,payattentiontotrainingofknowledge,

capabilityandquality,andtrainhighqualitycomplextalents,etc.

[Keywords] Education,AcupMox;Education,Medical,

Undergraduate

针灸学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保健作出巨大的贡献,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及人类回归自然观念的转变,针灸医学以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正愈来愈受到高度重视,也必将为全人类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针灸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今就针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针灸学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高等中医院校则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针灸学的高等教育则起始于当时针灸基础比较雄厚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几所中医院校,随后其他兄弟中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针灸专业教学。我校于1985年设置针灸专业,1987年建立针灸系,1998年建立针灸推拿学院。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即为我校第1、2届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5年制),采取信函跟踪调查的方式,主要调查他们目前的工作现状,所有被调查对象都给与了具体明确的回复,10年间其从业状况的变化值得认真分析与思考。

1 针灸专业本科生毕业10年跟踪调查

1985、1986年级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共81人(男51人,女30人),1990、1991年7月毕业于我校。除其中6人从事行政、管理及西医内科专业外,其余75人(92.6%)都被分配在省、市、县级中医院针灸科或西医院理疗科及中医院校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10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目前仍在从事针灸专业的人员有53人(占65.4%),从事其他医疗专业工作的人员有22人(27.2%),其余6人(7.4%)则从事医药、贸易、管理等其他职业。见表1。

从以上调查对比可以看出,10年间从事针灸专业的毕业生由92.6%下降至65.4%,毕业生从事专业的流动方向主要局限于医疗行业,如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西医内科、麻醉科、痔瘘科等。所从业单位的性质也呈多元化,除国有医院外,也有民营、个体性质的医院,就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被调查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来看,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已有5人研究生毕业(博士、硕士),12人研究生在读,共占总人数的20.9%,另外有6人次(7.4%)出国从事针灸医疗工作。

2 跟踪调查综合分析

由于10年间人员的变化比较大,给调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研究中务必做到落实至每一个被调查者,以确保获取每个人的可靠信息,采取了信函调查结合电话询问的方式,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真实可靠的。从调查资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10年间两届针灸专业本科生从事针灸专业的比例下降了27.2%。这10年间正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大学生的毕业分配体系亦由国家统一包分配变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被调查者10年间专业流动去向分析,除个别人员外,大多数毕业生仍未脱离医疗卫生界,多趋向内科、骨伤科、康复科、男性病、痔瘘科等专病专科,其中不少人还创建了个体医疗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也是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专科、专病医院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及竞争力之所在。针灸学虽然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但由于其专病特色不突出,其收费相对固定、低廉,仪器应用、药物使用相对较少,毕业生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少市、县级医院针灸科尚未建立专门的病房,而已设有针灸病房的医院则因效益不佳而撤掉,再就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病人不能系统地按时到医院就诊,对针刺治疗的畏惧心理等诸多因素皆影响了针灸事业的良性发展。

3 中国针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中国针灸高等教育历经40余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我国和世界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以上跟踪调查信息的反馈,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及不足。虽然此次调查只是我校针灸专业2个毕业班的情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医院校针灸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从反馈的信息分析,虽然针灸专业有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及特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特点是针灸手法操作的实践性较强,疗效迅捷、肯定,虽然其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多种疾病,但目前由于中医院科室划分参照西医院设置,针灸治疗疾病种类受到限制,明显萎缩,仅限于中风后遗症、腰腿痛、面瘫等有限的病种,自身特色受到抑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再者,就是毕业生反映的中、西医临床知识技能掌握的不够全面、扎实,自身有迫切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进修与提高,信息及学术动态掌握不够,外语水平受到限制,不能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从以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可以折射出目前针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针灸专业的教学不能适应已变化了的医疗市场要求,课程设置僵化、重复,知识更新不够,学生中医理论不精,西医知识面窄,针灸临床及西医临床技能掌握不够扎实,临床适应期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培养不够等。以上的反映也是目前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不过针灸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更有一定的代表性。

4 新世纪针灸高等教育展望

针灸学不仅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世纪的来临,针灸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NIH)举行了针刺疗法的听证会,会议邀请了23位专家和学者,包括我国的韩济生、曹小定、俞瑾教授,他们所作的专题报告得到了广泛好评。听证会上,专家委员会报告指出,起源于中国的针刺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实,而且副作用极小,可以广泛应用。听证会的成功举行表明我国针灸医学的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正式认可,为针灸医学的普及与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针灸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由实验医学时代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整体医学时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死亡谱、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多等诸多因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的中医针灸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世界针联名誉干事长日本的中岛宏博士也预言在21世纪针灸医学在治疗老年病、疑难病方面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在新世纪针灸医学发展的大好国际环境下,目前国内针灸存在问题只是其发展过程中暂时的低潮。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世纪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在目前专业调整、合并的情况下,改革课程设置,增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专业如运动医学康复、老年医学保健等。另外,目前国际教・465・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Aug.2002,Vol.22No.8

育界树立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念也应值得中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借鉴,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综合水平,即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高要求[1]。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宽度,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外语教学,扩大对外交流,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针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把终身教育贯穿于针灸高等教育的始终,为针灸事业的繁荣、发展和进一步走向世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国际通用型人才。

篇(2)

Abstract:From two aspects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CM,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pathogeny and pathogenesis of fatty liver of aged people deeply,expounded the ways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fatty liver of people from pathogeny aspect and latest progress in treating it with drugs.

Key words:aged people;fatty liver;basic research;preventive treatment;summarization

脂肪肝是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5%以上的肝细胞在光镜下可见脂肪小滴。目前西药治疗脂肪肝大致分为降血脂类药物和护肝去脂药两类,但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且停药后常会反弹,影响疗效。中医中药却因其多靶点和多向调节的治疗作用,受到患者的青睐。现将老年脂肪肝的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

1.1 现代医学的研究 老年脂肪肝的高发病率,多与血糖血脂升高、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紊乱有关。有报道[3]老年人发生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嗜酒、肥胖、高TG血症、2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升高。饮酒过多是肝内脂肪酸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脂肪酸酸化成TG的作用增强,合成载脂蛋白进入血液的量减少、速度减慢。但有研究认为嗜酒不是老年人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故老年人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4]。另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并不是不可缺少的原因[5]。但基本可以确定肥胖、2DM、高脂血症是老年脂肪肝的主要病因。

目前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指标,肝活检成为其确诊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创伤性,尤其是老年人耐受能力较弱,故而国内外都以B超检查作为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手段[6]。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由于不受腹部和结肠等含气脏器的干扰,且能确认局灶性脂肪肝结构,因此对脂肪肝的诊断及其程度的判断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肿瘤鉴别[7]。

1.2 中医的认识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癥瘕、积聚、肝痞、胁痛、痰浊、肥气、臌胀”等范畴,其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或素体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从而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病位在肝,与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大致有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脾虚痰阻、瘀血内结、肝肾不足等证型。认为多由酒食不节、情志内伤所致,日久导致“瘀、痰、脂、食、气”五种积滞,从而形成脂肪肝。许氏[8]认为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痰症”,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性,情志失调等。丰氏[9]认为多数患者形体肥胖,加上懈怠多卧,懒于运动,浊壅不行,使气血运行不畅,致肝郁脾虚、痰浊壅塞、气血瘀滞易形成脂肪肝。总之,老年脂肪肝病位在肝,与脾、肾、胆、胃有关,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以脾肾虚为主,标实责之以气滞、痰湿、血瘀等。老年人脏腑功能日益衰退,因此病机多以“虚”、“瘀”为主。陈氏[10]认为人到老年,肾气渐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多化为湿浊,沉积于肝,肝失疏泄,造成肝脾失和、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病理改变。裴氏[11]认为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脾胃失健肝木乘侮,运化无权聚湿生浊,正虚邪恋病程绵长,肝经受病气郁为先。

2 治疗

2.1 积极预防 从行为医学角度来对脂肪肝作探讨,则其显然属于生活习惯病[12],因此早期诊断、除去病因、调节饮食、增加运动锻炼、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实为预防和控制脂肪肝进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严格的饮食控制(戒酒,合理搭配蛋白、脂肪和糖类)成为治疗脂肪肝的良方。

2.2 西医治疗 由于脂肪肝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而据此研发的西药仅能作为辅助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1)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甜菜碱、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其前体物质、熊去氧胆酸、水飞蓟素等;(2)趋铁疗法(即通过定期静脉切开换血降低铁蛋白的浓度);(3)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等;(4)改善胰岛素抵抗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5)营养支持药物如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制剂等;(6)其他可能作用药物有乳酸杆菌、乳果糖、前列腺素E等[1314]。对于是否应用降血脂药物目前仍有争议。通常认为不伴有高脂血症的非酒精性脂肪肝[15],原则上不用降血脂药物,伴有高脂血症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降血脂药物,由于此类药物可能损害肝功能,所以必要时需联用保肝药物,密切观察肝功能。

2.3 中药治疗 现阶段中药仍然是治疗脂肪肝主要的手段。辨证分型方面,早在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就制定了脂肪肝的相应标准,即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四型,且经过临床统计发现以肝郁脾虚型患者较多,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者较少[16]。虽然有相应标准,但诸多医家在临床运用中,关于证型的相应论述中仍有出入。潘氏认为根据气顺则痰清,治血当先治气等原则,采用祛瘀化浊、消导行滞、疏理解郁之法,选用莪术、郁金、莱菔子、半夏、生山楂、厚朴、枳壳、泽泻、丹参、白蔻仁、虎杖、过路黄等药物作为基本方。气郁重者酌加柴胡、陈皮、香附;食积重者酌加陈皮、茯苓、枳实;脂积重者酌加木香槟榔丸加茵陈;痰湿重者酌加陈皮、茯苓、胆南星;瘀积重者酌加膈下逐瘀汤。陈氏[7]以降脂保肝汤治疗老年脂肪肝34例其中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76.5%。裴氏[10]以疏肝健脾法治疗老年脂肪肝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口服疏肝健脾中药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多烯康胶囊、吉非罗齐胶囊等,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愈16.07%,显效53.57%,有效21.43%,总有效率91.07%,显著优于对照组。对于单味中草药抗脂肪肝的研究,总结15年来国内有关脂肪肝的223篇报道,临床经验选药出现频率最高的4味药为:山楂、泽泻、丹参、柴胡(>75%),其次为首乌、郁金、半夏、陈皮、茯苓、白芍、草决明、虎杖、大黄、甘草(>45%),再次为白术、茵陈、赤芍、当归、枸杞子、莱菔子、荷叶(>25%)。

3 展望

综上所述,对于防治老年脂肪肝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其发病机理、治法、用药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识,治疗也趋于多样化。西药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影响其长期服用,对于老年脂肪肝在控制其发展和肝纤维化方面受到限制。中药虽然疗效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①辨证分型、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各不相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统一,且缺乏对老年脂肪肝病机特点的研究;②对于治疗机制的探讨及临床治疗多限于单纯降脂方面,抗脂肪肝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探索局部与整体、原发病与继发病以及老年脂肪肝多伴有并发症的关系等问题;③从中医发病机制角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大量的研究报道多以简单的重复验证为主,缺乏对痰湿、瘀、虚、郁主要病理因素的实质及其在脂肪肝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义扬.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3):129130.

[2] 陈海英.老年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2):11461147.

[3] 陈海英,陈其奎,李楚强,等.老年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2):11461147.

[4] 胡昌武,蒋培新,马相奇,等.老年脂肪肝的病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1999,13(1):30.

[5] 陈卫星,虞朝辉,厉有名,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2):77.

[6] 范建高.肝活检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116.

[7] 陈建国.脂肪肝的研究近况[J].中医药导报,2005,11(5):8385.

[8] 许钰波.护肝降脂胶囊治疗脂肪肝300例[J].中医研究,1998,11(5):16.

[9] 丰长江.菏叶祛脂汤治疗脂肪肝36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1):47.

[10]裴道灵.舒肝健脾法治疗老年脂肪肝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1,19(6):2829.

[11]松崎松平.脂肪肝作为生活习惯病背景的现状和问题[J].日本医学介绍,2001,22(5):226.

[12]张桂灵,石小枫,刘杞.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192521.

[13]李俊峰,杨冬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J].临床荟萃,2004,19(22):13041306.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不仅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各国留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渐变得日益多样化起来, 2008年度来华留学生人数一举超过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20万,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规模已居各专业第二位,学历留学生规模居各专业首位。以苏州大学为例,以往留学生大都分布在文学院与教育学院,而目前许多来自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欧美的留学生都选择了医学专业。这种变化给我国医学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无疑,通过发挥我国医学教育、医学科技的交流作用,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对提升中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必需面临的挑战,如果医学留学生培养工作做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如何才能在国际上树立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形象及良好的口碑,是摆在我们面前并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学教育模式一样,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几乎全部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基础、临床、实习三段1,这是一种由美国医学教育家F1exner于1920年代初总结欧洲和美国医学教育办学经验教训而倡导的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率先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使医学教育模式在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普遍改为二段式,即基础和实习两段,普遍取消临床课讲授阶段,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因为我国与美国相似规模的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需要的教学医院也多,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可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只能在最后一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但是,实行三段式教学并不意味着三段式教学不需要改革,尤其是对于留学生这样的群体,应当借鉴早期接触临床、后期临床高级选修实习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 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提示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2,笔者在给留学生带教外科学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不管以何种形式能尽早接触临床,对他们今后的实习甚至将来的临床工作都有不少裨益。

除了教学模式,医学科学的进步、流行病学发病率的变化、各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出现新的变化,如法国颁布的医学教育文件规定:鉴于老年人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特殊性,必须在通科或专科医学教育中,增加老年医学方面的内容,把最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归纳起来集中讲授。而英德两国都结合本国的社会问题,开设了一些社会医学、心理学的课程3。此外,应该及时将一些新兴学科的边缘学科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引入医学课程设置中,对传统学科开设新课程,从分子到器官水平,反映国际上的最新进展以培养留学生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并在课程设置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尽快接轨4。

其次,一般说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过硬的医学技能,主要缺乏的可能是给外国人全英语上课的经验,与基础医学的教师不同,由于临床教师平时主要担负着医生的工作职责,因此容易有“重临床,轻教学”的倾向,即使有交流进修的机会也是侧重临床技能的提高,往往忽略了英语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校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映较多的就是不容易分辨出留学生带口音的语句(部分学生还带有本国地域方言口音),因此虽然在教学中大家都说英语,可在实际沟通上仍有不小的障碍。总之,有效地提高临床教师英语口语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加以解决,例如:①鼓励临床教师自己利用业余时间,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例如带教老师可自愿到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学习并购买学习资料,费用单位报销。②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合理安排各种学习机会,分批派送临床医生去国外学习进修,聘请外教对本院的临床教师进行英语培训等,帮助临床医师尽快适应全英语的教学环境。③科内采用英语交接班制度,规定每天早晨用英语汇报病史及读片交流,建立临床专业用语使用环境。④定期进行英语小讲座和病例讨论,科内每周四上午查房结束后,由英语口语非常好的老专家主持,一位带教老师做一个病种的英语幻灯讲座,并就此进行讨论。同时,由于医学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接触临床,接触病人,因此汉语作为留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医学留学生培养显得极为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 了临床课程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往往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较为薄弱,汉语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这也是需要我们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

此外,我国尚缺乏留学生专用的临床医学各科的英文原版教材,除了常用的中文版教材外,其它院校大多选用国内出版的一些双语教材,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教学教材«外科学»,这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使用起来并不是得心应手的,此外,与国外医学院同期使用的教材相比,从教材内容的涵盖面以及新颖性、时代性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并且要下工夫解决的问题,除了引进国外优秀的英文版医学教材外,最好能组织国内的医学专家在借鉴国外先进内容的前提下,编写同时也能反映国内医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的全英文教材,并且能够及时更新内容,长期坚持下去,这也是提高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理解与记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5,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同步讲解,强调重点,以骨科教学为例,在教授骨科外科清创术时,应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和视频可以将清创术的每一个步骤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在教授骨折总论与各论时,多应用图片并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资料,掌握重点突出、教与学互动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同时注意合理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尺度,多媒体画面的设计和动画的选取切忌繁琐。另外,对于一些典型手术也可以直接播放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成功。此外,还可以应用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系统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逻辑思维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以临床病例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病、查体、设定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的工作“现场”,运用以往所学知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主动地将收集到的病例资料加以分析、推理、判断,明确疾病诊断的可能性,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过程,有效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采用临床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广泛收集各种复杂疑难病例,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医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和诊疗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临床病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作为教学媒介进入教学,被用于教学和考核查体及采集病史,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6,得到广泛应用,美、日、德、法等国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的采用此法,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院校的认可机构即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要求医学院建立评估体系以保证医学生获得必需的临床技能,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增加SP在评估中的应用,尤其是建立学生毕业前的临床技能的考核。在我国,90年代开始应用SP进行教学,最早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等第进行教改试点,但从整个高等医学教育界来看,SP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亟待推广。

总之,生命科学和医学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信息交流频繁的当今世界,留学生教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实施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中早已成为共识,如今,留学生临床医学教育与管理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快进行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来华留学生的独特需求7。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加强国际交流,把我们的医师送到国外的医院里学习,积极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作用,也会事半功倍,获益颇丰,定期请外国专家来华举办学术讲座,引进或自编优秀的英文教材与英文课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且以教学项目立项的形式,投入专项经费,促进留学生医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临床教学这一关键环节中,采取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8,临床必修课程全部采取床旁教学,使留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及早接触临床,应注重加强对留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建立先进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包括内、外、妇、儿科技能实验室、综合技能实验室、急危重症实验室、计算机模拟病例实验室等,为留学生提供了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平台,可以安排七年制学生和留学生结成“一对一”学习伙伴,一起采集病史、进行临床操作,提高了留学生见、实习效果。 在留学生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数码互动教学和模拟诊疗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在手术室、示教室安装了摄、录像直播系统,增加留学生观摩手术和查体等临床操作的机会。将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全英文教学大纲和课件上网,为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网络平台。 此外,在对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树立中国特色,例如可以在医学生中适当进行高等中医教育,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和优势8,要认真继承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从而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提升高等医学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使得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为全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莹,汪青,鲁映青.我国医学教育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基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检索的探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6-18.

[2] Margery H Davis, Indika Karunathilake, Ronald M Harden. AMEE Education Guide no. 28: The development and role of departments of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Teacher, 2005, 27(8): 665-675.

[3] 孙宝志.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及其借鉴.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1-4.

[4] 梅人朗.中外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比较和调整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国外医学 医教分册,2000;(1):1.

[5] 南克勉.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的应用特性的探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4):226-228.

上一篇: 空气环境监测分析 下一篇: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