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篇(1)

四、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加强科研,努力改进教法,面向全体,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优秀率和合格率。

五、按学期教学要求,制订好作文教学计划。每学期大作文应完成教材编排的篇数,并安排适量的小作文(包括小练笔)。大作文应有总批眉批,加强面批,及时进行讲评。

六、加强课外阅读及指导,努力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学生作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七、积极参加上级、学校组织的语文学科教师、学生的竞赛活动。

而按步骤又可以细化为以下几步:

(一)备课:

1.做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备课要求。

2.做到《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3.备课中要以认真备好教学语言,设计好环节过渡语言、评析语言和小结性语

言,语言规范化,导语要自然。

4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提问,注意分层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听、说、读、

思。

(二)上课:

1.做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上课要求。

2.教法要灵活,自然、重视设疑、质疑,启迪思维,激发兴趣,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3.上课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观点正确,情调健康,重点突出,充分利用40分钟到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不随意拖堂,要有机渗透德育。

(三)作业:

1.做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中作业要求。

2.要严格执行全校统一规定的作业规格和书写要求,作业封面上名章、学号等要齐全。

3.作业设计布置要有分流,课堂练习册教师要先做,作文指导前自己先写范文。

4.用好批改记录,做好批改分析。

(四)辅导:

1.做好《小学提优补差辅导工作要求》,做好个别辅导。

2.辅导要有针对性,要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3.兴趣时间要让学习困难生质疑,教师要辅导,不进行全班性的补课或上新课。

(五)考核:

1.严格控制测验次数和测验时间,由教研组长把关测试内容,校统一进行质量

监控,反馈教学情况。

2.考试前要认真备好复习课,做好复习指导工作,复习突出重点,克服难点,

指导学生复习方法。

3.试卷认真批改,严格评分。

篇(2)

语文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学没有太大意义,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把实践教学狭义的理解为理工科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而事实上,实践教学包含较为广泛的含义,除了实验教学外,其它学生参与的自主活动型的教学,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下,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的普遍要求,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更是对现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实践教学的应用在逐渐增多,但是应用形式及应用内容多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相同,在社会不断变化,创新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同样需要需要创新。

1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1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教育体制改革已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题,社会大环境在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教学活动想要发展,想要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自然也必须要不断变化。教学体制改革,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自然都需要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阶段的基础学科,自然更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1.2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其存在的时间相对较长,可以说从孔子授学活动开始,就有了字词的教学,这些都是早期语文教学活动的雏形,而到了今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比其它学科教学更为成熟,但是如今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环境,而对于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的创新,不管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本政策要求,还是创新带动生产发展的实践情况,都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必然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现状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天的小学实践教学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目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现状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不断增多,但是其创新的内容仍然比较局限。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实现了认识到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很多活动中不断寻求实践教学的创新,不断常识创新,但是由于实践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在实践教学创新过程中多是浅尝辄止,只对个别教学内容适用实践教学的创新,而在具体的创新方式上,同样也是比较单一,一般简单的课堂讨论就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了,这远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

3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的策略

笔者认为,做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创新工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3.1讲故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多生动灵活,与小学生的天真思想相吻合,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留小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一些童话故事或者其它类型的小故事,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通常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本文认为,针对这些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创新。对于小学生而言,讲故事是比较熟悉的形式,可以说从小就是在大人的故事中度过的,所以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一方面,由小学生讲故事,小学生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代入情感、表情,甚至一些简单的动作,这就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对小学生而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个人的头脑会不断的进行思索,这样其思考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也正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目标所在。所以说,利用讲故事的教学模式,可以创新小学语文实践教学。3.2户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户外教学模式也是小学语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选择。今天我们提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自主、自由的学习,所以说,户外教学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就是要通过一些实践形式,为学生创造不一样的学习环境,更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决定了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户外教学的方式,比如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单纯的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学生很难在写作中有话可说,如果采用户外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直接接触自然,接触生活,所以很多灵感自然而然的产生,写作的内容自然也就充实生动起来。此外,对于一些课文的学习,同样可以采用户外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参观一些纪念馆或者其它与课文有关的场所,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这比教师的讲授更生动更直接。所以说,户外教学模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选择。除了以上提到的亮点创新方式外,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尝试其它实践模式,比如教师组织学生编排短剧,将一些教学内容表演出来,这样的方式同样是实践教学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一、自发萌生期

从1949年到1985年,教育部颁发的1950年、1956年、1963年、1978年四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无论是“草案”,还是“试行草案”,都没有明确提出过教学评价的要求,评价处于教师自发操控状态。

二、初步形成期

从1986年到1991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步形成。这五年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列出评价的基本要求,较为简单地规定出教学评价的几方面内容。如国家教委1986年12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第七章“努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用一个自然段提出“要改进考查学生成绩的方法”,表明了教学评价问题。但它只是简要说明了考查的目的、考查的范围、考查的内容和方式。虽然该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对指导教学、推动教改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个大纲将教学评价的范围设定在“考查”上,而考查的目的主要在“检查”、“促进”和“改进”方面,表明那时对评价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三、曲折发展期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教学评价曲折发展的时期。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用专章的形式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说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考试考查的性质、规定考试考查的学科、时间与次数、方式及依据等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问题。从教育发展史角度看,这是一个进步。“考核”、“考试”、“考查”是“计划”中的高频词,但“评价”始终没有出现,更没对其提出具体的评价要求。与之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六个问题提出了“要改进成绩考查的方法”。指出“要对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考查的方式“既要用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第一次提出便要“注意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可见,这时的语文教学评价观有了一定的发展,已认识到评价是个综合、全面的问题,但尚未全面认识到教学评价的价值,只是把考试、考查作为教学评价最主要乃至于唯一的评价手段。2000年的《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又有了新发展。开辟了专章“教学评估”,从评价要求、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考试题型与范围、评价分析等五大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纠正了过去忽视教学评价的倾向,语文教学评价走上了正轨。这个时期教学评价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增强了评价观念学科意识。强调“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纠正了以往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空泛化、随意化,标准的绝对化、刚性量化等倾向。第二,评价要求日益具体。在提出具体的评价原则的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各自独立且又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评价教学过程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突破了重视评估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硬性规定而不顾实际是否可行、只重视学生评价而不顾及教师评价的传统。第三,注意评价方法多样化和科学性。要求禁用词语解释、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拓展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新见解,并第一次提出了“要重视教学评估情况的分析和反馈”,即评价的再评价问题。第四,重视评价功能全面化。提出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几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阅读量、习作量、口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纠正了以往侧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置评价的其他功能于不顾的倾向。

四、规范发展期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期。新课标很好地继承了前几部大纲的合理内核,在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专列第四项“评价建议”,首次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用超过“教材编写建议”的篇幅阐述了评价方面的问题,内容表述新意迭出,内蕴丰富,吸收借鉴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全面考察,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从中可深切感受到新课标语文评价观的显著变化,具体如下:

评价取向侧重激励。新课标把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到达度,更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优化程度的检验和改进,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改善,并明确提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观念更加开放。纠正了从前侧重于量化和客观化,单纯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对学习档案资料及考试结果缺少分析,评价欠客观科学的倾向,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个性评价。评价主体趋向多元。新课标建议从教师、学生、家长多个角度实施评价,由以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转向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维度多样而综合。超越重在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的掌握效果评价的传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评价要求具体明确。新课标打破了大纲只简单提出评价建设性意见的传统,提出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非常详尽地罗列了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评价要求。提出要求之具体,评价范围之全面前所未有。

作者单位:余干县瑞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篇(5)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动,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伊拉克战争、新农村建设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篇(6)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篇(7)

传统的课堂教学规范只单一地从教的角度切入,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身心基础,从而凸现出众多弊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正因如此,改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构建课堂教学规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由于对“自主性学习”中的“自主”把握不准,不顾客观实际,遵循“拿来主义”,简单模仿,一味追求学生自发的“生成”,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因缺乏目标导向,反而出现“放之失度”的现象。

同样,“合作性学习”也缺少有效的教学规范,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拘泥于完成学习任务中的“互帮互助”,不太深究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必需生生或师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的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体验到了什么,只是为了表现出“合作”的形式,不充分考虑合作的“有效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有些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探索的知识,老师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的老师上课时唯恐多讲,本来可以一句话点明的事情,却老是跟学生“捉迷藏”“兜圈子”,生怕自己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根本上违背了“探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精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对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方式、操作行为等都缺乏有效的教学规范。

二、把握语文教学规范建设的基本要求

1.完善备课管理

我们认为,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是:依据标准,双向设计,注重方法,突出过程。具体地讲,是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统一;课前分析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矛盾相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作业设计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统一。

2.强化课堂监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上课要全力服务于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的要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讲精练,启发思维”。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立足基础,突出双主,注重实效。”

3.严肃作业布置与批改规划

作业布置要有计划、有目的,作业的内容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或精心设计的材料。将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业批改要做到:认真及时,规范细致,记录翔实,定期讲评。

4.讲究辅导的方式和方法

辅导学生要按照“因材施教、狠抓两头,全面分析”的基本要求进行,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辅导,学习兴趣加以引导,学习习惯加以训导。

5.改革学习评价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虽然当前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为主,但新的教学常规管理,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激发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倡导教师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规范

1.教学设计对学生有效学习的针对性

2.教学过程对学生有效学习的规范性

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是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要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要恰当;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行为是以课堂对话为线索进行的多向交流、多向合作,及时反馈矫正,师生、生生互动性强,要合理安排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是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在组织教学中得以实现的。要关注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提出问题,使其有独到的见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过程。

3.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效学习的激励性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9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标准”还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的机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尝试创造性阅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趣,让创造性阅读成为需要

“读”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写”的基础。“标准”明确提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做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才能更加迅速地萌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与激情。因此,我给学生讲名人勤奋读书善于发现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最想读哪篇课文,告诉他们这些文章一定让他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请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开展名言朗诵会,品味书的无限魅力;告诉他们:“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个哈姆莱特”的道理;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和“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与学生一同阅读,畅谈读同样的课文不同的感受……这样,揭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好奇心,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让创造性阅读成为他们的需要。

接受美学家尧斯用“期待视野”指一种接受者在对文学作品体验之前就已经存在心理期待结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阅读的期待,让他们明白阅读不可通过外在的统一训练或灌输而进行,而是一项自己个性积极的活动,是一项伟大的发现活动。学生有了教师的积极期待,一定乐于阅读。

没有思辩的小语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语文学科教学模糊性的特点使思辩成为可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情境。创设思辩的情境要与学生的探究结合起来,没有经过探究的课堂思辩只能是胡思乱想或异想天开,思辩情境的创设应当在促进学生创新与哲理思索的过程中进行。当然,思辩情境要求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实现个体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思辩活动的创设一定会让学生更加喜爱创造性阅读。

二、改善行为习惯

一方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多家长反映说,自从换书读活动后,孩子回家后不再赖在电视机前不动了,而是在完成作业后,就静静地读自己换来的书。以前家长们也给孩子买过书,不喜欢读,还闹了不少矛盾。家长们都认为换书读活动非常好。

另一方面,学生们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小学生识字量较少,有些书的生字很多,许多学生经常拿书来问我。我提醒他们说:“字典可比老师认的字还多。”渐渐地,来问生字的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再一方面,学生们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无论换到了自己多么喜欢的书,都不允许上课看,这也是换书读活动的基本要求。同学们都能自觉遵守,良好的自律习惯得到了培养。

在换书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养成了爱护书的好习惯。大家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换来的书。

三、提升精神修养

通过换书读活动,同学们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孩子们在挑书的过程中,不仅要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还要想着其他同学是否喜欢自己的书。现在,班级同学都能自觉地为他人做事。比如,在休息日时,住宿的同学不用老师组织,就能自觉地互相帮着抬送大的行李。特别是那些个头大的同学,总是主动帮助个头小、力气小的同学。通过换书读活动,培养了孩子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换书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借来的东西要爱护,要按时归还,损坏要赔偿。原来借笔都不还的现象没有了,借书不还的更没有了,大家都能够自觉地守信。通过换书读活动,同学们更加团结、友爱。换书读活动增强了同学间的友好交往,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相互打骂的没有了,说脏话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我来帮你”等礼貌用语。

篇(9)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要增强“课标”意识,自觉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进行教学,减少教学随意性,克服在教学目标上“不达标”和“超标”现象。我们要认真钻研课标,从语文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力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力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要求保持一致。

2.教材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文本特点,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以下五年级上册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等方法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体会“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含义,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激起对自然、科学热爱的志趣。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初步体悟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学习作者拟题的巧妙之处。这一目标的拟定主要把握了这篇课文的课后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一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而且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要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表述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或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从六年级上册4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A\B目标的设定比较中,我们能看出B目标的设定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具有简单、实用、可操作性的特点。

A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②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③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描写的场景按顺序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②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③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懂课文,走进人物内心,感受肖邦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④在品味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场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集中表现人物精神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认知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这些目标要求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29-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写字教学提到新的高度,这是针对我国小学生写字水平目前呈现低谷而采取的导向性、政策性措施。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电脑普及写字让位”的片面思维,要想真正将小学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鉴于我县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制度制约

写字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面对当前的考试制度,社会、家庭、学校更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学生的写字问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仅靠学校、教师、学生的自觉行为显得苍白无力,必须有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制约才能实现。

(一)成立县级写字教学领导组织

为加强写字教学工作的力度,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教育局主管副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股的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规划、统筹与协调。学习国家、省、市写字教学有关政策、要求,调查研究学校、学生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写字现有水平、思想动态等,制定目标、全力实施。

(二)选好、用好写字教材

各小学应严格按照河北省教育厅颁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选用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写字(书法)教科书(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书法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精神,编订规范、科学、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练习使用的优质写字教材。教材应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程度,对汉字的理解程度,特别要结合语文教科书,编订一套系统的、与识字教材紧密联系的写字教材。教材的编排方式、内容设置要符合写字学习的规律,科学合理。同时,要注重写字技法指导。

(三)确保学生练字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这样的规定虽具有科学性,但很难掌控。为此,我县制定的《东光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教学的意见》规定:“全县1~6年级各教学班每周安排一节写字课。按照《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计入语文课节数。写字课应体现在《课程表》上,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同时,提倡语文课上随机练字。

(四)规范书写工具的使用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在全县小学中适当控制使用自动铅笔,合理限制使用圆珠笔和水笔。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提倡粗笔大字,并适当控制学生使用修正液、橡皮等涂抹工具。

(五)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作业量过大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当前,作业量过大导致学生重答案轻书写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搞好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实行不同学科家庭作业间隔布置,避免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书写压力。冀教基[2013]34号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学生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学生不超过60分钟,初中学生不超过90分钟。”“节假日(含双休日、寒暑假及国家其他法定节假日,下同)不得加大作业量,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戒学生。”

(六)加强写字教学管理

努力做到写字教师专职化。为促进写字教师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在绩效考核中,写字教师和其他主科教师一样,甚至享受更高的待遇。县乡校要加大对写字教学的管理力度,监督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开展活动等情况,并做到有记录、有反馈、有整改、有复查。鼓励教师写课后小结,使写字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七)学校、家庭、教师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仅仅是语文老师或班主任的事,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的责任,应在各科教学中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使学生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同时,教师也主动写好字,给学生提供学习效仿的机会。家长应积极监督学生的书写,配合学校教师的写字教学,去除一些错误认识:孩子只要成绩好,书写是否美观无所谓;以后的时代将是取消“笔”的时代;孩子字写得好坏与教师有关,与家长关系不大等。

二、教研引领

将写字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写字教学如何顺利实施,必须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引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写字教学新观念

教师要重新审视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写字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书法、写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小学生应“端端正正写字”,进而“认认真真做人”。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和《语文课程标准》等有关文件,转变意识,提高认识,制定加强写字教学的措施。

(二)培养写字教师队伍

写字教师是学校实施写字教学的根本保证。在短时间里对所有的中小学配备专职书法教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一是外派教师培训,通过各级书法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等途径,培养专职写字教师。二是校本培训。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利用现有师资进行整合,通过书写技能、专业理论、艺术审美等课程培训, 把现有的语文教师或者有一定书写基础的教师培训成写字教师。

(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

学校要将写字教学纳入教研计划,进行专题教研活动。加强写字教材培训和写字教学研究,提高写字教师和语文教师的写字教学水平。举行教学交流和研究,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写字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谈心得体会,交流教学的成功之处和方法,并把写字教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同时,进行个案研究,积极撰写写字教学论文,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全面提高教师的写字教学水平。

(四)发挥教研室引领作用,构建写字教学研究三级网络

鉴于我县写字教学薄弱的现状,仅靠一线教师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县教研室必须起到引领、指导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组织县域范围的教研活动,包括举办写字课教学观摩、写字教学与管理经验交流和论文评选、小学生写字比赛、开展写字教学检查等引导、调控措施,促进全县写字教学的开展与提高。构建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骨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校的能动性,实现全员培训,使各学校写字教学水平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整体提高。

(五)倡导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字积极性。随时展示学生之中写字规范、整洁、美观的小榜样的字,还可以请榜样字作者向大家介绍写好字的经验。这样,表扬写字好的同学,使之体验到写字所带来的成功愉悦,又激励了其他的学生向好的方向努力。

教师对学生要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明确写字基本要求,讲授写好字的方法;改进评价方法,采取投影仪出示、教师示范、对比观察等教学方式,细致、准确评价;及时反馈结果,及时改、准确改、当面改,学生互改。

“提笔即是练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随时随地练字的意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是天天在练字,更不必特别划出练字的时间。”引导学生养成这么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

教师要增强示范与激励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板书、批改作业、写评语时都要写得清楚端正,整齐匀称,成为学生的榜样。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写字水平。

(六)写字与育人相结合

大书法家郭沫若早在1962年给《人民教育》题词时写到:“中小学生把字写得合乎规范,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 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在指导学生写字、提高书写技能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学习的兴趣习性、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如:通过刷写标语口号、讲述书法家写字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 注意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练就正确的写字姿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学生进行写字训练时,注意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养成讲究卫生、爱惜学习用具等良好习惯。

三、评价激励

按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发师生写字教学的兴趣,期望写字教学的成功快乐,是激发写字教学实施的动力。

(一)创设氛围

要积极创造把字写好的良好氛围。学校的展示牌、值周牌、学生的奖状等书写都应工整规范,成为学生仿效的样板。学校设置教师“每日一练”练字小黑板,对学生也会起到带动、激励作用。与此同时,学校通过板报、画廊、广播台等渠道宣传写字的重要性,介绍写字有关知识,在校园、教室醒目处刷写“练好写字本领,弘扬书法艺术”、“写好汉字,终身受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写规范字,做规范生”等标语口号,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公布表扬优秀学生名单,创设浓郁的“提笔练字”、“以写好字为荣”的写字氛围。

(二)组织兴趣小组

学校可以成立提高型书法兴趣小组,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或家长任教或指导,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在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期间,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家长自愿参与,使要求逐渐完善,使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打好写字的基础,并能在写字方面有更深更广的发展。

(三)展示性活动

班级设立写字专栏,筛选学生优秀作业展示。学校定期举行写字比赛,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作业或书法展览,请家长作评委,让学生和家长在展示和评比中受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写字积极性,调动家长重视对孩子写字能力的培养。学校还可以调动师生和家长一起收集古今中外的名帖或优秀作品、学生自己写的较好作品,甚至是作品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让教师、学生、家长一起欣赏佳作,引导孩子从作品中感受美、感悟写字技法。

(四)完善考试评价标准

在语文学科考试评分标准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在低年级的汉字书写、中高年级的作文中要将学生的书写情况单列评分,以此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各学科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卷面书写得分。

(五)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要把书写水平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评议,板书的字迹要作为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内容列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和态度,基本的写字技能,应纳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建立和完善常规检查制度

规范学生各科作业书写要求,明确写字教学的规章制度和各科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板书的规范要求,学校、教研室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并纳入对学校教学评估的内容。

(七)建立并实施小学生写字等级评价考核标准

以《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写字要求作为评价依据,制定《东光县小学写字等级评价考核标准》。《标准》由等级、标准、样字、分值、权重等元素组成。评价考核每年一次,根据学段分为硬笔和毛笔两类。采取学生现场书写、写字测试员评定等级、颁发证书的方式,实行动态管理,逐级申请认定。县局将学生写字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学校教学评估中,学校将评比结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互联网促销方式 下一篇: 国际现代商业的最新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