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基本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行政管理基本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行政管理基本知识

篇(1)

一、研究背景

国内有关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工作是近几年来才兴起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一部分内容都没有引起人们过多重视。公共管理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是在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发展中演变而来,无论是其理论的发展,还是模式的发展均适应于时展特征。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在进行政治改革运动,再一次向公共事务传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现代化的公共行政而言,应当在否定自我辩证的背景之下有效继承批判性管理,只有使原有的公共管理本质涵义得到拓展,才能够在公共管理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使其所特有的时代性以及其他本质特征得到发展。

二、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分析

(一)合作共治性分析

所谓的合作共治性,其实质上是指受国内外公共管理所推崇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的影响,整个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治理工作的职责并非是单方面的,相反,是社会整体所构成的,其中包括了政府及公民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共同承担这一职责,才能够将其最根本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这样的一种特征概述,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其表现出了当代思想的先进性及创造性,因而对于整个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而言是历史性的突破,代表新时代的来临。很多人探究公共管理时,不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发人深思的便是“合作共治性”是缘何出现的?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这样特征主要是市场发展的局限性造成的。当人们发现来自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无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在人们自发调节的市场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这时政府的政策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的宏伟目标难以实现。这就需要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着手考虑,政府应该以合作共治的方式促进社会发展。换言之,在面对和解决社会及国家经济问题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不是所有的事政府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基于此,当有另外一种局面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人们就需要从其他方面的资源中提取精髓以弥补政府工作管理中的不足,而这种资源利用的形式,便视作是来自公共组织或民间的一种以权力为主体的公共管理力量。

(二)公共性分析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其主要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的参与性,众所周知,人民大众是公共管理正式实行过程中的主体,其中所包括的不仅有公民、政府,还有其他组织。从现代化的政治理念的角度来看,其想要表述的是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实现的基础,因而政府行使任何一种权利均属于公共权力的范畴。由此可以判断,公共权力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公共性。这样的一种权利,主要是将一些公共物品提供给公共服务维护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权利特征并不会成为社会群体或某一阶层制造经济利益的工具,自然政府及其相关人员也没有权利凭借这一特征去剥削或压迫人民,也没有权利凭借这一特征来覆盖自己违规犯法的证据。另一方面是利益的取向性,前文中已经有提到,现代化的公共管理并不能被当作某一阶层或特定群体实现愿望或意志的工具,其所需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性,因而其放在工作首位的是人民整体利益的实现。简言之,公共性存在于公共管理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成为一种能够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现代化管理形式。

(三)服务性分析

人们在探讨公共管理服务性时,应当结合国内市场发展行情与国外发展行情,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对这一特征进行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管理既协调,管理的作用是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等,人们需要做的是借助管理的力量对世界万物中的冲突和矛盾进行协调,而这一过程需要科学化的协调与管理,只有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才能够达到高效的管理效率。至此在遵循管理条例下完整确立一个公共事务管理目标。二是,管理既决策,公共管理既管理一切可管理事务,从最开始的目标确立到最后的评估绩效都可以统一为决策。三是,管理即服务,无论是来自政府的强制、协商、指导,还是调控、约束等行为都能够称为以政府现行目标为前提的管理措施,其能够统称为公共管理服务。

三、公共管理的时代性分析

(一)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管理范围不断扩大

自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以来,公共管理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众所周知,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科学技术与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就经济方面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状态,这对于全球经济发展总格局而言,无疑是全新的一次挑战,需要做的是资源配置的“重新洗牌”。毫无疑问,重新配置的全球经济市场格局必然会扩大国内公共管理的工作规模,从最开始的本地区发展,到最终的全球化发展,从省市延伸到全球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在稳定的步伐基础奠定下,才能够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交流网。

(二)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管理内容不断深化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数字化及智能化设备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在信息化网络的利用之下,人们所看到的是公共管理在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受到信息化网络自身传播灵活性及便捷性特质的影响,使公共管理工作开展的速度以及效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搭建快捷性及民主性信息化网络交流平台的工作当中,人们看到了公共管理在信息化技术影响下缺德了最大化效益。当公共管理信息的开放化及全面化得以实现,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在这一平台上说出自己所想。民主性信息化网络交流平台不仅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同探讨的平台,而且为公共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管理能力及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对于公共管理部门而言,其必须紧随时展的脚步,在市场经济实际发展的状况下,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管理能力,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以科学化的角度和管理手段推动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时代在飞速发展,需要改变的不仅是市场经济格局、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有公共管理内容,人们应当从新时展角度出发,对现有的公共管理特征及时代性进行审视,只有管理观念不断革新,紧随时展的步伐,才能够提炼出一个新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管理理念。

作者:韩丹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龙.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2]林葳菲.探究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与时代性特性[J].商,2015(46):63.

[3]杨文静.关于公共管理本质特征及时代性的探讨[J].商,2015(46):85.

篇(2)

出口信贷是各国促进商品出口的重要金融工具。为了争夺世界商品市场份额,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国家的出口信用机构竞相向本国出口商提供利率低、期限长、条件优惠的出口信贷。但是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特别是《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限制。为了规避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一些国家通过资金、信用和税收政策等多种途径向其出口信用机构提供财政支持,间接加大出口信贷的补贴力度。作为贯彻落实我国经济外交战略、支持我国外经贸事业发展的政策性出口信用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执行的政策性贷款也会受到世贸组织有关规定的约束,因此了解和研究外国政府对出口信用机构的财政支持模式,对于中国进出口银行今后的经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国际上70多家进出口银行当中,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和发挥政策导向等方面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比较接近,它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本文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年报,分析比较了该银行的资金来源、成本结构和贷款利率水平,探讨了日本政府对国际协力银行的财政支持模式及启示。

一、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简况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较贫乏的国家,贸易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可以说,日本离开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便不能生存。因此,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最为发达完善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为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是第一个设立进出口银行的国家,1950年成立了日本输出入银行(JEXIM),1961年成立了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OECF),199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和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合并组成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成为集出口信用和发展援助业务为一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2008年日本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将原国际协力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部(即原日本输出入银行的主要业务部分)分离出来,仍沿用国际协力银行名称,与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日本农业、林业和渔业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并组成日本金融公司(JFC),履行日本政府的政策性金融使命。2012年4月,为进一步促进日本对外经济发展,保持和提高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受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能源危机的影响,为保障日本的能源和资源进口需要,日本政府将国际协力银行从日本金融公司中分离出来,直接在日本内阁领导下经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际协力银行对日本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支持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该国出口信用机构的重视程度。

目前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业务品种包括出口信贷、进口信贷、海外投资贷款、对外国政府(或机构)的贷款和担保等,其中主要业务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利率低、期限长的优惠境外贷款,以实现日本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目的。截至2011财政年度末(2012年3月31日),国际协力银行总资产为12.69万亿日元(约合1533亿美元)①,各项贷款余额8.11万亿日元(约合980亿美元),各类贷款项目610个,其中境外贷款余额5.34万亿元,贷款项目416个,分别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5.76%和项目总数的68.20%。

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资本及准备金,二是借款,三是发行金融债券。

1.资本金及准备金

截至2011财年底,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资本及准备金总额为2.29万亿,占该银行资金总额的18.08%,资本充足率达到了23.47%。充足的资本有利于提高国际协力银行的信用等级,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国际协力银行履行职能和稳健运行。

(1)资本金。按照《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规定,国际协力银行的股份全部为日本政府所有。截至2011财年末,该行实收资本1.29万亿日元,占其资金总额的10.17%。

(2)准备金。按照《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规定,国际协力银行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是将税后利润按内阁令规定的比例提取法定准备金;二是除法定准备金外还可根据不同目的提取特别准备金。2011财政年度,国际协力银行共实现盈利525亿日元,其中提取法定准备金294亿日元,占税后利润的56%。截至2011财年末,国际协力银行累计提取各项准备金8245亿日元,占该银行资金总额的6.50%。

2.借款

除资本金外,国际协力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向政府和其它机构的借款,具体地说,是来自政府的信托基金局和邮政人寿特别帐户(负责管理邮政储蓄、职员养老基金和国家养老基金)。截至2011财年末,国际协力银行的政府借款为5.26万亿日元,占其资金总额的41.40%。这部分资金成本较低,远低于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的成本,根据国际协力银行年报数据,2011财年该行借款平均成本仅为1.07%。

3.发行金融债券

根据法律规定,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可以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以弥补资本金和借款的不足,日本政府为债券的本金与利息提供担保。到2011财年末,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发行债券余额2.38万亿日元,占资金来源的18.74%,债券平均资金成本为2.35%,比借款平均成本高1.28个百分点。

另外,日本政府还为国际协力银行的经营运行提供了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一系列财政保障机制。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规定,国际协力银行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日本政府会承担国际协力银行为国家利益而产生的亏损及经营的最终风险。

三、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贷款利率条件及与资金成本的比较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及其前身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为船舶、车辆、成套设备等出口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在80年代以前日本国内资金比较紧张的时期,日本输出入银行一直以优惠利率为船舶、车辆、成套设备的出口提供长期信贷,为支持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以后,特别在泡沫经济过后,日本产业政策的重点逐步由单纯出口导向转向海外投资,加上日元利率水平长期低迷,国际协力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已经没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综合采用出口信贷与境外投资贷款、对外发展援助贷款相协调的方式,为日本培植海外市场和资本输出服务。根据年报数据,2011财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各项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1.92%,其中贷款的平均利率为1.51%。

表1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资金结构(2012-3-31) 金额单位:万亿日元

金额 比例% 资金成本%

负债合计 10.39 81.9 1.49

借款 5.26 41.4 1.07

债券 2.38 18.7 2.35

其他负债 2.76 21.7

所有者权益合计 2.29 18.1

资本及准备金 2.12 16.7

未分配利润 0.17 1.4

合计 12.69 100

综合资金成本 0.93

贷款平均利率 1.51

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 1.92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协力银行2012年年报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1财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贷款平均利率比债券筹资成本低0.84个百分点,利率形成倒挂,而综合资金成本比贷款利率低0.58个百分点,还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究其原因,是因为该行充足的资本和准备金及大量低成本的政府借款,在很大程度上分摊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使银行的综合资金成本比债券成本降低了1.42个百分点,确保了国际协力银行的低成本运营,使其有能力以低利率的贷款条件向本国企业提供优惠信贷,而无需日本政府提供直接财政补贴。

四、启示与建议

分析表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之所以能够持续以优惠信贷条件支持本国商品出口和对外投资,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对该行提供了多方面的财政支持,主要措施有:1.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国际协力银行的资本金;2.政府向国际协力银行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低成本借款,政府借款占其资金总额的41.4%;3.政府对国际协力银行的债务提供最终担保,使其享有级信用等级,从而能够以比商业银行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4.政府给予国际协力银行免税或税收返还和提取较高比率的准备金等政策优惠,以增强其积累和抗风险能力。这些措施使国际协力银行的综合资金成本能够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这样既保证了国际协力银行以优惠的信贷条件支持出口和海外投资,又避免了政府对国际协力银行的经常性预算补贴支出,规避世贸组织规则对出口信贷条件的约束,也为国际协力银行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保本微利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产物。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十多年来,按照国家规定的经营范围,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目前已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但是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相比,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资金来源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资产总额1.56万亿元人民币,而所有者权益仅为201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29%。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发行金融债券,占资金总额的比例为73.78%。由于债券筹资成本高,所以银行的综合资金成本相对较高,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综合资金成本为3.10%,贷款平均利率为4.19%,与OECD中主要发达国家的贷款利率水平相比高很多(见表2),不利于为我国企业、产品走出去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资金支持。而通过让利于企业、降低贷款利率来帮助企业提高对外竞争力,又会使进出口银行利息收益空间缩小,难以弥补各项经营管理费用,银行将无法正常运营和自我发展。

表2 部分OECD国家2013年7月CIRR

期限 利率%

日元

5-8.5年 1.32

>8.5年 1.58

美元

5-8.5年 2.20

>8.5年 2.71

欧元

5-8.5年 1.95

>8.5年 2.42

资料来源:OECD官方网站

为了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条件下继续充分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出口商品和“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完善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机制,建议借鉴日本的一些有益做法,通过逐步加大资本金比例、提供低成本的融资便利、给予税收优惠和建立准备金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条件,使其最终步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补偿风险损失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家财政支持的效益最大化。

注释:

①采用2012年3月31日汇率计算(1美元=82.79日元),下同.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金融出版社,2003.

篇(3)

一、 引言

当前世界正快速地由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的储备和应用是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在商业竞争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只有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获取和管理,才能从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智力资本已成为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业绩和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仅意味着当前的业绩提升,甚至还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决定着公司的未来。

那些通过把知识转化为价值来获取利润的企业被称为知识型企业。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去定义的话,那些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创新进行商业化的企业是最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医疗等专业公司和IT公司是知识或智力资本作为公司主要资产的范例。

二、 智力资本及其与绩效关系的文献回顾

不同学者和实践者对智力资本有着不同的界定,但他们也有一定的共识:智力资本是能够被企业用来提高生产效率的专门的和组织的信息。一般包括能够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Edvinsson和Sullivan(1996)把智力资本定义为能够转变为价值的知识。Brooking(1996)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在给定的市场上能够让共识运营的智力财富、以人为中心和无形资产设施。Stewart(1997)认为智力资源是能够被用来创造财富的知识、信息、智力资产和经验。是一种集体的脑力和有用的知识集合。Roos(1997)把智力资本定义为企业拥有的无法完全在财务报表显示的“隐性资产”,它包括组织成员的头脑中的智慧和他们离开时留在公司的东西。Bontis(1998)认为智力资本是对作为成品的知识的有效使用的追求,而不是追求作为原始资料的信息。所有这些定义都认同知识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智力资本包含了很多所有权不属于公司的要素。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界定主要是参考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它是区分一个组织和另一个组织的资源,是公司用来增加市场利润和竞争优势的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Lu,Wang & Tung,2010)。为了研究目的我们把智力资本定义为由知识构成的,企业可以任意支配的,通过对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为公司提供持续竞争力的无形资源。

Riahi Belkaoui(2003)对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公司以净值增加为基础整体的绩效存在正向贡献;Chen等(2005)通过对台湾上市公司的研究,认为智力资本正向影响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Zéghal和Maaloul (2010)对英国300家高技术、传统和服务公司的研究报告声称智力资本对经济和财务绩效存在正向影响。Verhees和Meulenberg (2004)证明顾客市场智力成本正向影响绩效。在Bontis (2000)的研究中发现智力资本次领域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发生变化。Wang和Chang (2005)表示智力资本维度直接影响绩效。

三、 智力资本的构成维度和指标

智力资本构成要素有着明显的差别,Tovstiga和Tulugurova (2009)认为智力资本大体上由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个要素构成。人力资本包括可以在当下或将来可以为企业价值创造而使用的雇员的能力、技能、知识和技术专长等。结构资本是能够使智力资本商业化的公司行政机构(Edvinsson & Sullivan, 1996),它包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组织资本由推动企业绩效的嵌入知识构成,关系资本包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的所有关系。

人力资本的本质是组织成员全部的智力(Bontis, 1998)。Mayo (2001)认为人力资本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维度:能力和潜力、动机和承诺、创新和学习。能力和潜力包括教育水平、专业技能、经验、态度、个人网络、价值和雇员融入组织的能力。动机和承诺指员工的兴趣和组织是否一致。创新和学习显示出愿意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变化的程度。

组织能力。人力资本如果独立来看的话对组织的价值是比较小的,产生于大脑的人力资本有着波动的本质,公司为了维系其存在而开发的竞争力要超越特定的个体。这些竞争力由组织资本的概念构成,组织资本可以帮助雇员实现高水平智力绩效并从而增强组织绩效(Bontis, 1998)。组织资本包含数据库、组织章程、战略、手册等等,它可以被描述为当组织人员晚上回家时留在组织的东西(Roos & Roos,1997)。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必须是组织管理的主要目标,因为它可以维持企业长期的发展。

关系资本。关系资本代表了组织拥有的潜在外部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或相关行业协会拥有的知识。企业与顾客建立的关系是关系资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顾客资本”,它包括顾客合同、关系、忠诚、满意、市场份额、形象、声誉、品牌、分销网络和渠道(Mayo,2001)。因为其外部性所以很难被开发和整理。Skandia公司 (1996)把顾客资本定义为顾客关系的现值。顾客资本通过与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的互动被提炼和转变为财务价值。

本文的第一个目标是检验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部门中智力资本的三个次领域之间(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是否存在关系。我们用顾客资本来代替具有较广内涵的关系资本,因为顾客资本是关系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我们的第二个目的是检验智力资本对绩效的影响,我们用公司税后利润和人均销售额的数据代表绩效。

为了检验智力资本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构成他们主要指标也需要被识别和测量。这些指标的累积是建立在Konrad Group(1988),Roos和Roos(1997),Bontis(1998), Mayo(2001)和Skandia(1998)的智力资本报告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表1系统性地列出了构成每一个要素的指标来源。三个维度的测量指标见表1。

我们认为三个维度通过双向的知识流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维度的改变会对其他两个产生影响,为了探讨三个维度的关系提出以下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1: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正相关;

假设2: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正相关;

假设3: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正相关。

四、 智力资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为了评估智力资本对绩效的影响我们重构了一个智力资本的3个维度及9个指标构成的新组合。结构的发展建立在我们三个维度的关系感知及其共同的特征基础之上。我们认为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会对三个维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产生影响。我们期望智力资本可以被分割成结构性的构成要素,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维度,这样划分在它们之间会产生协同并且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影响。这三种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硬”智力资本、“软”智力资本和“功能”智力资本。

我们所界定的“硬”智力资本包括能力和技术要素、知识管理、顾客合适性、顾客满意度及市场导向,这些要素的价值能够被适当的等价物来替换和估测,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客观地衡量因而能够衍生出货币价值。因此,这些“硬”智力资产是公司日常运营所必须的,也是能够被容易量化的,我们认为这种构成要素由于其本质特征会对绩效产生之间的影响。

假设4:“硬”智力资本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软”智力资本指忠诚和承诺、雇员满意度、雇员价值和文化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这些指标共同点就是都有直觉的性质,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被观察或定义。也不可能用客观标准来测量和评价这些资本。例如,不是所有的公司文化的要素能够被直接观察到,潜在的特征,价值观和担当仅仅能够从其可视的层面被推断。因为这些特征,这类资本被认为对绩效拥有正向的但是较低分量的直接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是重要的智力资本,它们对企业的长远生产具有极度重要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企业当前地位和将来地位的纽带。

假设5:软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功能性”智力资产,它只包含组织的过程效率要素,它由组织的监督效率和交易时间构成,能够被公司交易时间和成本进一步改进来增强组织利润的程度衡量,它可以通过提供员工完成任务的效率从而改进任务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绩效。

假设6:功能性智力资产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五、 实证分析

1. 数据收集。用来检验本文假设的数据被限定于来源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更具体来讲,我们获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医疗、教育等专业企业。这些企业都可以被认定为知识密集型公司。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开发了一个调查问卷来收集被访者对于他们公司智力资本的感知,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些感知来计算每家企业的智力资本检验假设中提出的关系。本问卷包含60个代表企业智力资本的问项,受访者主要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对企业智力资本绩效情况具有良好认知的掌握,共收回有效问卷197份。

2. 实证结果。

(1)智力资本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决定三个智力资本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做Person相关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之间的线性相关是显著的(0.837 6,p

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之间也存在正向线性关系(0.715 9,p

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0.618 72, p

(2)验证性因子分析。我们使用Cronbach Alpha 检验来评估构成智力资本的9个指标是否可以构成智力资本的三个结构性组成要素。这些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的变量能够有效测量,因为9个智力资本指标和三个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Cronbach ?琢值都高于0.6(Bagozzi,1994)。

(3)智力资本对绩效的影响。我们把智力资本的9个要素归为三个构成要素:“硬”智力资本、“软”智力资本和“功能”智力资本,在我们的感知中认为它们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显示我们的假设是否能够被证实。正如表3所示,我们的假设认为把9个要素划分为3组构件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得出的因子值被保存并在下面的回归中作为变量使用。

六个单变量线性回归模型被构建出来检验三个智力资本构成要素对绩效的影响。我们构建的绩效变量能够代表客观和可靠的市场结果和运营效率。净资产收益率ROE被选择作为第一个变量,从运营中产生利润是公司的首要目标,这个变量能够代表公司在给定的时间内实现目标的能力。另一个被选择的绩效变量是每一个全职员工的平均销售额,这是相关领域通常使用的测量方式。两种财务数据的波动较大,所以使用其对数,这种变形会让我们获得因变量分别达到正态和对称的分布的满意水平。但是作为结果,亏损的公司被排除在外。

LogPi=a1+b1Hardi+ei(1)

LogSi=a2+b2Hardi+ei(2)

LogPi=a3+b3Softi+ei(3)

LogSi=a4+b4Softi+ei(4)

LogPi=a5+b5Functionali+ei(5)

LogSi=a6+b6Functionali+ei(6)

LogPi表示公司i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对数;

LogSi表示公司i的人均销售额的对数;

Hardi表示公司i的“硬”智力资产的因子值载荷;

Softi表示公司i的“软”智力资产因子值载荷;

Functionali表示公司i的“功能”智力资产因子值载荷。

回归模型的结果参加表4。

模型1揭示“硬”智力资产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正向影响样本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0.346, p

六、 结论和管理建议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使用自己的知识(智力资本),作为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Sullivan,2006),智力资本也可以被简单地认为是那些能够转化为利润的知识。智力资本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对于公司无形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智力资本的多面性和紧密相关性而不能独立地去开发。提高它们其中之一可以对其他两方面都造成影响,但是很难把它们对绩效的贡献有效地区分。回归结果显示“硬”智力资本对绩效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功能”智力资本与人均销售额相关,保护、培育和开发硬智力资产和功能性智力资产可以加强短期财务成果。虽然软智力资产与绩效的关系没有被数据支持,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它们的投资,这些资产可以从长期维持组织增长要求,因为构成它们的知识、专长和独特性可确保它们发挥超越个体总和的作用,它们的对绩效的影响是间接的。企业管理者都应该认清智力资本管理对企业绩效发挥的作用力,智力资本能够产生无穷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帮助企业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 帕特里克・沙利文著,陈劲等译.智力资本管理:企业价值萃取的核心能力,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Ahmed Riahi-Belkaoui,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US multi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stakeholder view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 4(2):215-226.

3. Bontis, 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 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 els, Management Decision,1998,36(2):63-76.

4. Chen, M., Cheng, S.& Hwang, Y., An em- 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s' market valu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Intell- ectual Capital,2005,6(2):159-176.

5. Seetharaman, A., Bin Zaini Sooria, H.H.and Saravanan, A.S.,Intellectual capit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n the knowledge ec- onom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2,(2):128-148.

篇(4)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59-02

人力资本按生产理论中要素的边际收益属性分为两类,即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是异质型人力资本(Idiosyncratic Human Capital);反之,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是同质型人力资本(Coessential Human Capital)。 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区分并不是静止不变的,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历史所处阶段均有不同。例如,在农业革命时期,异质型人力资本主要是经营资本(如劳动资本);在工业革命时期,异质型人力资本主要是技术资本。对于特定形式的人力资本而言,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属性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所以特定形式的人力资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是异质型人力资本,也可能是同质型人力资本。而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具体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同质型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主要是指智力资本或创新的技术资本,而这大大的依赖教育,所以对教育领域的投资是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本文基于古典经济理论、凯恩斯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模型,用修正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架构起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桥梁,并就山东省1989—2008年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确定了山东省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的关系式。采用的数据是用历年的教育事业费投入,因为这项数据在统计各年中均保持稳定口径,且对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有较强的说服力。由于待检验的序列都是时间序列,有必要对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基于VEC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本文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解读和原因分析,对山东省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的数据意义进行了最终总结。

1 模型的确定

修正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4 结 论

从长期来看,物质资本投资和教育投资均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式(6)显示,教育投资的产出弹性系数高达0.404277,这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的教育投资,便会促进0.404277单位的总产出;而物质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对总产出的影响系数是0.486076,物质投资的影响目前仍然占主要地位,但在长期中的演变还有待后续研究。不过本文的研究充分表明,在近20年的经济增长中,教育投资是促进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山东省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很可能会从当前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人力资本拉动特别是智力与技术创新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从客观实际上符合了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长期来看,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都是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未来,物质资本投资在长期的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弱化,从而将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从结果显示,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0.404277)相当显著,已呈现出赶超物质资本投资的趋势。

综观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山东省当前的经济增长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导致的,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2)目前的人力资本,对当前的短期经济增长而言,其作用都不是特别明显,虽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促进目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长期因素;

(3)尽管短期内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就长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都是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

(4)随着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弱,而人力资本的作用将越来越强,尤其是这意味着山东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将由投资驱动型转向人力资本拉动型;

(5)我国目前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政策,从促进教育投资是对未来经济的强劲动力这方面来说客观上是符合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的;

(6)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把教育摆在了战略地位,从本文来看,这个策略是非常实事求是,有发展意义和前景的。

参考文献:

篇(5)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至今我们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够。一些干部和群众使用土地只考虑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些单位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时,多征少用,早征迟用或征而不用。农村一些地方乱占耕地成风,有的乡镇企业用地不搞规划,不经审批,随意占用;有的干部目无法纪,随意批准用地,甚至自批自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买卖、租赁、擅自转让土地的现象。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占用土地失控的严重情况。省人民政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务必充分认识珍惜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坚决按照本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征地、用地全面试行指标控制的管理办法,要象做计划生育工作一样,依据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审批,在保证各项建设合理用地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节约用地,为子孙后代造福。

陕西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关于国家、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及家民宅基地用地实行指标控制的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制止基本建设中无计划的占有耕地的现象和农民建房中不经审批乱占滥用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基本要求,省政府决定,全省从一九八七年起,对国家、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及农民宅基地用地实行全面的指标管理办法。

第二条  国家、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用地每年的控制指标,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计划部门提出具体建设,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计划部门确定,并列入全省国民经济计划,由计划部门下达执行。

第三条  非农业用地的年度控制指标属指令性指标,由省、地(市)、县(市、区)、乡(镇)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按照下达的控制指标包干使用,不准超过。

第四条  实行按指标控制非农业用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具体负责。

第五条  国家和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及农民宅基地用地,分别下达控制指标,专项专用,不得互相调剂。

第六条  对非农业用地实行指标控制办法后,所有用地单位和个人必须履行征地、用地申请和审批制度,未获得用地指标的单位,一律不予审批,擅自占用者按非法抢占耕地处理。

第七条  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纳入全省非农业用地总指标之内统一安排,随国民经济计划一同下达。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超指标用的地,原则上在地(市)、县(市、区)的总指标内调剂解决。

第八条  乡镇企业基建和村民个人建房用地,以乡为单位,按上级下达的指标进行控制,一律纳入年度控制指标之内。这类用地要充分利用非耕地、旧庄基地和质量差的耕地,必须占用现有好耕地时一定要从严掌握。

第九条  农村专业户和个体工商户以及经济联合体需要的生产场地,应当充分使用自己的院落场地解决。确需另划场地的,必须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列入乡镇企业用地指标办理申报和审批手续。这些用地一律按临时用地对待,使用时间和使用面积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严格审查。经批准划定的生产场地内,不许建永久性建筑物,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不得私自转让。

第十条  对于主动使用非耕地、旧庄基地、质量差的耕地表现突出的,对于精打细算,节约用地指标成绩显著的,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不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和无故突破用地指标的,对于弄虚作假,欺骗管理部门,多批多占土地的,要追究主管领导者的责任,并给予经济的、行政的处罚。

第十一条  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管好土地。要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指标控制非农业用地,不准突破。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乡镇土管理员(在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专管此项工作。乡镇干部必须坚决按国家规定的征地,用地申请,审批制度办事,不准越权批准用地,更不准自批自用。考核干部时,乡镇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的好坏,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第十二条  各级计划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非农业用地情况的检查监督,每年检查一至二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解决存在问题,防止造成用地失控。

篇(6)

安徽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省财政厅、省劳动厅、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省地税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维护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利益,保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财政部、劳动部等四部委印发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财社字〔1998〕6号)和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皖政〔1997〕6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由企业和职工个人按缴费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为保障企业职工离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筹集的专项基金。

第三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逐步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在国家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以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四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包括基金征集、存储、支付、管理和监督等环节。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用帐户

第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存入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经协商后,原则上在同一国有商业银行开设以下三个专用帐户: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该帐户的主要用途是:

1、接受国库划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2、暂存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上解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或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下拨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3、暂存该帐户及支出帐户的利息收入;

4、暂存财政补贴收入;

5、暂存其它收入;

6、向“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全额划拨该帐户的所有资金。

(二)财政部门开设“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该帐户的主要用途是:

1、接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入户划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2、接受国债到期本息及该帐户资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3、划拨购买国家债券资金;

4、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用款计划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出帐户拨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帐户”,该帐户的主要用途是:

1、接受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2、暂存1至2个月的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费用;

3、暂存银行支付该帐户资金的利息收入并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划转该帐户的利息收入;

4、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

5、支付银行手续费等与基本养老保险有关的其它必要支出;

6、上解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或下拨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集

第六条  我省境内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及其职工,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中方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其雇工、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均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对象,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均由地税部门全额征收。

第七条  地税部门征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程序是: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各地(市)统一费率,向地税部门提供征集对象缴费的基本数据并报财政部门。

(二)地税部门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数据(个人部分由企业代缴),向征集对象征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三)征集对象应于每月10日前到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银行根据税务部门开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款专用票据从企业银行帐户中划缴国库;逾期未缴的,由主管地税机关向企业开户银行开具扣款通知书,银行根据税务部门的扣款通知书和缴款书从企业银行帐户中强行直接划转。对个体劳动者等征集对象用现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主管地税机关应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四)银行根据地税部门开出的缴款书将征集对象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划入国库;国库收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款书,应及时入库,并于当日将养老保险基金缴款书有关联次分别反馈给地税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一联。

(五)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征收管理法》执行。具体征收办法由省地税局另行制定。

第八条  国库要按月与地税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帐,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入库数字准确一致。地税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季与财政部门对帐。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国库提供的养老保险基金缴款书回执联,按国家有关政策登记职工个人帐户。

第九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主管地税机关要定期检查、审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情况,企业及其他征集对象不得拒绝。

第十条  各类征集对象不得拒缴、少缴或拖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确有困难的企业,经地税部门核批后,可以缓缴(但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个人缴费一律不准缓缴)。缓缴期满后,企业应如数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利息。对于未经批准逾期不缴或故意少缴、漏缴的,按日加收2‰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养老保险基金。对拒不缴纳的,地税机关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一条  缴入国库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部门定期于每周二、周五开具财政专用拨款书,国库据此及时划转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10日内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上的资金全额划转到财政专户。

第十二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中使用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款专用票据,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地税局、省劳动厅、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地税局另行下发。

第四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存储

第十三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利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境内外进行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

第十四条  存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入户、支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优惠利率计息。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资金,按照同期居民银行存款利率计息。

第五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

第十五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及时将基金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支出帐户。

第十六条  财政部门除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用款计划核拨资金外,不得自行安排和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财政部门拨款后应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金的办法。

第十八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规定应全部用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工作所需要的经费,由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安排,其中人员工资按人事部门核定的原工资标准执行(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商劳动部门另行制定)。

税务部门的征收费用,由省财政厅商省地税局另行发文。

第六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每一预算年度终了时,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编制下年度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计划,经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计划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复,并抄送地税部门。

各级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批准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计划,逐级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每一预算年度终了时,按照财政部门规定及时编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决算草案。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决算草案应在对全年收入和支出进行清理核对的基础上进行,各项数字必须以经过核实的基层单位会计数字为准,不得估列代编,更不得随意调整收支数字,转移资金。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报的决算草案,应在规定期限内经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复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复。各级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将批准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决算逐级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社会保险主管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银行、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编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计划和决算;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工作;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会计核算工作;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存期和购买国债的安排;负责个人帐户记录、管理;负责向地税部门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的基本数据等。

社会保险主管部门负责审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计划和决算草案,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负责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贯彻落实及监督检查;负责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核算工作;负责审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用款计划和结余额的安排等;负责审核、汇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计划和决算;负责拨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和地税部门代征的相关费用。

地税部门参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计划的编审;负责征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责向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情况;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催缴工作;负责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明细情况。

国库负责收纳地税部门征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责将缴入国库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划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负责与财政和地税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对帐工作。

银行负责根据税务部门开出的缴款书和扣款通知书划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责根据财政部门审核同意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用款计划及时划款,并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监督。

审计部门依法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帐户和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收支结余等情况进行审计,行使审计监督的职责。

第二十二条  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情况(包括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审计和监督。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等进行检查,自觉接受审计、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要定期核对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情况。

第七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管理费历年收支、结余的清理、审计和交接

第二十四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之前,各级政府要组织审计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及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历年提取、使用和结余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做到帐帐、帐实相符;对基金管理和资产情况进行认真审计和评估: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帐户中的银行存款余额于1998年7月31日前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原基金收支帐户全部撤销。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历年用结余基金购买的债券和定期存款,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管,到期后及时将本息缴入财政专户。同时,财政部门要建立债券和定期存款台帐,加强管理。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结余于1998年7月31日全部冻结,8月20日前划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从8月1日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改由财政供给。

(四)各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历年收支管理情况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的自查清理工作应于1998年8月20日前全部完成,8月20日以后全面进行审计。对动用养老保险基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要进行评估,并逐项登记,限期进行拍卖变现,恢复养老保险基金;对挪用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的各种投资进行清理,逐项登记,限期收回,对造成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年底前完成历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管理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财政部门的交接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篇(7)

一、自1998年起,原则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凡新建企业具备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办法,暂不具备挂钩条件的企业,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二、1997年前已实行上述办法的企业,自1998年起,除复转军人和经市政府批准占地农转工按规定核增包干工资外,原则上不再核增其它项目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三、凡1997年实发人均工资在7920元以下(不含动用工资结余)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实行上述办法。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四、根据京劳资发〔1997〕58号文件精神,1997年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批准在包干工资总额外据实列支的工资在1998年核定时,可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对成建制划出(含新办企业划出、托管试点企业托管人员)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而减少职工的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认真审核,报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后按减少的人数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数分别核减100%和50%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职工所在岗位正确进行工资核算,提取、列支工资费用。市劳动局、财政局将对企业工资核算进行抽查,凡不属于本企业成本费用中应负担的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对违反本通知有关规定超提、超发工资的企业,按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六、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篇(8)

“行政案例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是联系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理论与行政管理实践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该课程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行政案例分析”课程主要针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发展的总体态势,通过对实践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实例分析,求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深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增强其对国内外行政管理实践前沿情况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对行政管理实践有相对真实的体悟,帮助其理解行政机关是怎样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培养其在具体的实践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行政案例分析”课程在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沿用普通高校对应课程的内容,因为行政管理专业基本都是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中开设,中职、高职教育目前为止未见有开设。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生来源、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专业课程教学简单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内容显然极不符合远程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

2.课程学习者特征和需求分析

笔者对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已学习一年的216名学生进行“开放教育印刷教材现状及评价”问卷调查中,54.8%的学生希望自己使用的教材能够体现远程学习的特点,能够形象地表现学习内容,易于使用;75.2%的学生认为远程教育文字教材不应强化理论而应以应用性学习内容为主,其难度应比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生使用的教材难度小。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由于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因此,在“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材中需要给予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辅助,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3.解决课程教材适应性问题的需要

目前适合远程开放教育“行政案例分析”课程使用的教材资源极度匮乏。普通高等教育“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是近十多年才开设的,而该课程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开设则更晚(2011年开始开设),课程相对还比较新,教材建设还很不成熟,远程开放教育教材建设基本空白。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少有的几本“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材基本都是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使用,不适合成人在职教育尤其是成人在职专科教育课程使用:有的教材通篇是案例汇集,没有相关知识的辅助也没有案例分析提示,对于自主学习的成人专科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案例分析无法入手;有的教材是著作者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汇编而成,教材内容针对个别城市或省份某个方面情况的研究,对学习者来说没有共性,学习意义不大等等。这些教材不符合远程开放教育“成人在职”“自学为主”、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等方面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找不到合适资源的情况下,为了尽快给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电大只能选取普通高校教学使用的教材,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有学生和教学点反映教材难度过大而无法理解、教材对案例分析的观点和总结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教材内容学习意义不大等情况。

二、“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材开发方案

1.教材设计理念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即结合学生特点及其学习需求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活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远程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高效率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材设计紧扣“专科层次、成人、业余、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内容按照“够用、有用、实用”原则进行建设。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电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教材开发团队组建

课程教材开发团队的建设与运行是开放大学基本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点,是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材开发团队围绕该课程的教学及科研,充分考虑了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和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验两大因素,同时考虑职称、学历、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合理搭配,聘请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深厚并长期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及来自电大系统的长期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丰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教材主创团队:2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均为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其中1人为教授、博士,1人为讲师、教学能手;5名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结构合理的教材开发团队为编写符合成人特点、适合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提供坚实保障。

3.教材开发的原则

“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材开发的目标是探索建设结构、内容及形式都适应成人学习者特点的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在教材开发中遵循以下原则。(1)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突破现有同类教材中缺乏对相关知识介绍的情况,教材根据行政学一般理论框架以专题形式予以展开,较好地体现公共行政学各种基本主题及其相关理论要点。教材各章都采用“基本知识原理+主题案例”的模式来构建,不仅方便专科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2)适应成人专科学生的学习需求。专科层次的成人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本教材在介绍相关知识原理时,不苛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要点形式归纳展现,避免繁杂、晦涩深奥的理论表述。(3)突出教材的导学和支持服务功能。教材每章都给出学习目的和要求,便于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在案例分析之前提供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原理,案例材料后面附有思考题,为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时提供方向指引。(4)教材案例体现时代性。教材所选用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较好地反映了相关主题领域我国公共行政实践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通过具有时代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4.课程教材的内容设计

(1)课程教材的整体构架“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材整体构架是“导论+10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行政案例基础知识,如行政案例概念、特征、类型,行政案例学习的意义,行政案例分析基本方法等,使学习者掌握有关行政案例的基本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共分为10章,每一章的构架为“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知识原理+主题案例”,在介绍主要行政管理知识原理的基础上选取和开发与该知识主题相关的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核心知识的学习和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讨论,更好地领悟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进而提高理论联系实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2)各章内容构成及相关要求教材内容章节安排按照“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改革”的顺序展开。教材各章的内容构成是“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知识原理介绍+9个主题案例”。其中,基本知识原理介绍以要点展开,避免繁杂叙述,控制在3000—5000字;主题案例尽量选取近几年发生的能够反映该章核心知识内容的行政事件和案例,每个案例后面提供2—3个案例分析思考题;在案例的逻辑关联性方面,要求案例中反映的问题要与所介绍的基本知识内容相关联,避免在基本知识介绍中没有提及但却在案例中要求运用该知识来进行分析的情况出现。教材每章的篇幅字数控制在3万字左右,教材总篇幅不超过30万字,避免教材内容过于厚重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

三、课程印刷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组合

印刷教材中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学习内容,因此与其他媒体的配套组合是现代远程教育中印刷教材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部分。印刷教材在远程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但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关键还在于各种资源媒体的相互支撑、相互辅助,这样才能使不同的资源媒体组合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互动,同时又能让学习者享有灵活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效果。文字印刷教材是“行政案例分析”课程的主教材,在课程教材开发中注重把印刷教材编写与网络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根据各资源媒体特性的不同进行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发挥网络媒体资源丰富、表现力和交互性强的优势,弥补印刷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

1.网上教学文本资源建设

配合新建的文字印刷教材,重新构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一是提供完整的课程教学文件,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考核说明等,让学生明白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网络文本辅导资源上,突破以往“教学辅导文本资源是文字教材内容简单搬家”的建设模式,使课程教学资源与文字教材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习辅助功能;三是在网上资源建设过程中,努力减少垃圾资源,严格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要求,构建学习模块和知识点,尤其是“课程学习”栏目,其内容设计要做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发设计能为学生提供便捷、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网络课程,增强互动环节、开发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块。

2.教学视频以“微课”形式录制,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视频打破以“一节课50分钟”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实施小模块化教学视频(即时下流行的术语“微课”)录制。远程学习者由于工学矛盾突出,很少能安排长时间集中进行学习,而且长时间的教学视频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接收信息,也容易产生疲倦和压力。以“微课”方式录制教学视频,每节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进行讲授,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主要提供课程知识的理论讲解和与该理论相关的经典主题案例分析。教学视频根据专题特点聘请该专题领域的专家或普通高校名师及优秀的教学技术人员参与设计、制作,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点击率,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3.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行政案例分析课程的实践性极强,单纯由学生以自学教材为主的学习效果不大,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配合教材学习内容,本课程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活动、小组学习讨论、完成平时作业等方式开展。(1)利用网络沟通便利的优势,在课程BBS中开展非实时主题学习讨论。任课教师选取印刷教材中列出学习活动的要求,把任务发给每个学员,并给予一定时间由学员认真阅读案例,独立进行思考,准备好自己讨论的分析意见或结论,在主题讨论中进行发言。(2)通过网络实现协作学习。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或作业进行分析、讨论,完成小组分析报告,并在BBS课堂上进行演示。(3)教师在网上将印刷教材中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讲解,做到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

两者各有千秋。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一、围绕教学目的来选取教学方法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Case-teaching)、抛锚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观察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入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之中,成为学生学习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的有效工具和有效手段。这些方法的大力推广和使用也成为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向创新型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成为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但是正如任何变革都会存在风险和挑战一样,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过于注重教学方法本身的大力推广和使用,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一基本属性,忽视教学方法实效性的研究,将手段目的化、工具目的化。这一倾向往往脱离教学内容的基本需要,脱离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适用环境,将引入某一创新方法当作“时尚”,为了创新而创新,最后导致在

“摸石头”(教学方法的探索)中乐不思蜀,而忘记了“过河”(教学内容的传授)这一根本目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感到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远远大于知识性,对多种方法的适用组合“目不暇接”,却没有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与行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大相径庭。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和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行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行政管理主客体组成、行政管理环节、程序、方法等各要素的讲授,—方面使学生们牢固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熟悉行政管理过程,掌握行政管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基本理论思考、分析、解决行政实践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夯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功底,为更有效地学习、领会其它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培养实践性、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以行政管理学教学价值目标为指导、为核心、为判定标准,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探索,为培养出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能适应行政管理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特性来选取教学方法

毋庸置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是典型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围绕内容,为内容服务。因此,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和重点、难点、社会焦点问题等不同性质的内容来选取适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行政管理学发展史及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等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可以采用生动细腻的讲授法,使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了了然于胸。而在讲授行政领导艺术和方法这类理解难度小、实践操作性质强的知识点时则可以采取角色模拟教学法,即由学生扮演行政领导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行政领导情境,例如模拟布置工作、主持会议、公开演讲、同下属谈话、监督协调等工作流程,使学生在角色的模拟和扮演过程中掌握领导艺术和方法。

三、基于学生具体情况、学习背景来选取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中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转变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各种信息媒介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渠道,有时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新鲜程度甚至超过了教科书和教师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境下,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信息获取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背景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早在20年前,我国教育界诸多学者就针对传统教育中学生盲目、绝对的被动身份提出质疑,倡导教师的角色和理念进行转变,要由原来的“点菜者”(学生无自主选择权)转变为“菜单的提供者”(提高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也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在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体系中,建构主义是一种主流代表思想。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重视学生的主动建构型和社会互动性。1对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背景来选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或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00例如,针对行政管理体制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学生在政治学、管理学等前期所开课程中都已学习过,但这一问题又是重点问题,必须再次强调。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所讲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自主学习法。教师提出问题,并布置“集权”与“分权”问题的相关阅读书目,由学生自己根据学习背景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阅读,然后提交读书报告。二是由教师提出一个“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衍生问题,例如我国建国以来集权与分权的发展历程考察等,按时间阶段分成几个小题目,由学生组织成对应的备课和讲课小组,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充分讨论、具体讲授以及教师点评来整合学生已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

四、根据各种方法的特性来选取教学方法

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渠道,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适用环境、特点、优势与劣势等。因此,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特性,根据其适用环境和特点来进行选择,同时还要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注意发挥不同教学方法之间优势互补的功能,使各种教学方法都能有效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体系中,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是知识传授的直接性、明确性和易掌控性。行政管理学内容体系等基本知识点应该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例如行政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五大部分,即主体论、客体论、过程论、保障论、目的论。每一部分又派生出基本章节,即主体论包括行政组织、人事行政和行政领导;客体论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过程论包括行政决策、行政实施等;保障论包括行政伦理、依法行政、行政方法、公共财政、机关后勤管理等;目的论包括行政绩效、行政改革等。这是行政管理学的基本逻辑框架,也是学生宏观把握行政管理学的入门钥匙。尤其是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后期所开设的专业课从某种程度上是行政管理学课程某一章节内容的细化(例如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人事行政章节的细化;行政领导学是行政领导章节的细化等)。掌握好行政管理学的逻辑框架,有助于学生把握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更有助于学生把握行政管理专业各门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为学好行政管理专业乃至公共管理学科奠定基础。因此,类似于这种性质的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应该采取讲授法,使学生直接、明确掌握基本知识点,夯实行政管理学基本功。目前讲授法的运用过程中,出现了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等异化的表现形式,这并不是讲授式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关键是运用方法的主体是否认真地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充分地发挥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在行政管理学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不断完善讲授法。一是讲正确,内容不能出现谬误。二是要讲清楚,内容不能模棱两可。讲清楚的前提是想清楚、思路清晰。教师对讲授内容不熟悉、自己没有完全理解内化,也就不可能给学生传达出清晰的思想。三是讲生动,内容形象自然。语言是教师履行职责和使命的主要媒介,语言能够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讲授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需要每一个教师长期锤炼的基本功。

专题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抛锚式教学法等在使用时也都有应注意的问题。专题教学法灵活性强,主题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效果突出。例如在行政组织改革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2008年大部制改革为专题,2梳理建国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使学生在对改革实践的归纳思考中总结出行政组织改革的基本原则。但专题教学法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尤其不适合内部逻辑结构缜密、需要严格逻辑推理过程的教学内容。另外,专题教学法对受众体也有严格要求,对具备一定相关基础理论、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学生较为适合。案例分析法、抛锚式教学法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主动性强,内容也有针对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实施有效的掌控、监督和评价,则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上一篇: 生物科学成就 下一篇: 股票投资的分析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