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2 13:3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节日本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这样有利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扬长补短。(工业分布的原因见活动p23)

4、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注意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

的国家。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上游流经山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形成重要的农业区。(图7.28p31)

第三节印度

1、印度是南亚面积的国家,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印度地形图7.34,找出印度所在经纬度、临海,地形的分布特点,主要邻国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为抵御水旱灾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

4、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对照图7.34、7.41、7.42,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和降水的关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对照俄罗斯地形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周边国家、大洋及海,各地形区的位置及分界。

篇(2)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篇(3)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面对面传授”为主的传统型课堂受到巨大冲击,只靠课本、黑板,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这给中小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研究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而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思路。

二、微课概述

微课,是一种基于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而成的,注重及时反馈的微型化在线视频课件。它是根据教学实践或教学大纲的要求以3-10分钟的小视频为主要载体,着重讲解某个知识点的微型小课程。

微课有三大主要特点:

1.短而小,针对性强。2.视频容量小,各种设备兼容性强。3.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三、微课的制作方法

了解过微课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一部好的微课不仅需要好的内容和设计,微课的制作方法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

(一)PPT录制式

PPT录制式是利用PPT自带的录制功能,将PPT演示和讲解同步录制并保存成视频的方式。

需要的工具:2010版以上的Microsoft PowerPoint、讲演用的PPT、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

(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

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相比于PPT录制式,它最大的优势是PPT之外的电脑操作和讲解是同步录制的,而且录制过程中,摄像头能够读入教师的形象。

需要的工具有:演示材料、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以及合适的录屏软件。

(三)拍摄式录制方式(手机+黑板、白板或大屏幕式)

拍摄式是利用手机或其它拍摄设备进行拍摄,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当然我们也可以独立完成。

需要的工具:手机支架、灯光、带有录制功能的手机。

(四)摄像头+手写板式

我们还可以将电脑摄像头和手写板搭配使用来录制微课,通过电脑外接摄像头能更灵活的录制教师讲解。用手写板将教师的手写操作输入到电脑中,两者结合便可生成微课。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传统历史课堂枯燥无趣,教师只是泛泛讲述课本内容,课堂上也只是以知识点背诵和习题练习为主,再加之大部分学校不太重视历史等所谓“副科”的学习,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下,历史课堂急需推陈出新,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实现“碎片化、移动学习”。作者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知识点巩固与反思三个环节阐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为学习历史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忽视历史教材的预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5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忽视教材内容的预习,觉得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者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预习制作了一个微课,微课的内容包括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完成预习任务后需要做的练习题。

(二)利用微课串起整个课堂环节

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在学生没有深入预习课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一般都会先给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历史背景,然后再花大量时间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给学生总结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最后再带领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教材内容。如果我们利用微课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重难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学起来就不会吃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少数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作者制作的第二个微课视频再次学习。第二个微视频会发在班级的学习讨论组里,课上没有听透彻的学生可以用它再次学习。

(三)利用微课复习巩固教材内容并进行拓展

温故而知新,学习了新课之后就要及时复习。虽然本节课知识点内容较简单,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如果课后不及时复习,再上下节课时就会遗忘大部分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复习。生动有趣的微课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知识,而且利用微课来复习的效果比单纯机械式记忆的效果要好。

五、反思与展望

将微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能将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势完美的发挥出来,将微课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一部优秀的微课作品,离不开精心的选题、合理的教学安排和精湛的技术处理。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教育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微课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永著.微课,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5,(12).

[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DB/OL].2013-04-23.

[3]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教育技术装备,2013,(07).

篇(4)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初三年级4—8班共5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材分析

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余下内容。

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篇(5)

关键词 教材目录;知识体系;阶段性特征;本质内容

目录是书刊中排在正文之前的文字,内容多为说明书刊的结构状态、文章标题、页码等。目录不仅仅是帮助我们翻翻页数,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每一个课题都是对该篇教材知识的浓缩;特别是在后期中考的复习中,对目录的使用玩玩比较频繁,但是很多历史绞死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笔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教材目录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目录,起到了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学习教材目录,建立历史的树形知识体系

清代王鸣盛曾说过:“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教材是历史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厚厚的一本书内容复杂,知识点千头万绪,而教材目录就像一根线,按照时间顺序、因果联系串起了千头万绪的知识点,让杂乱无章变成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所以说如果历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目录就是这棵树的筋骨,充分利用目录,建立树形历史知识体系,帮助我们减少历史学习中的负担,将知识浓缩精华,这样学习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历史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师大版《中国近代史》有五个单元,通过目录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这棵大树有五个大树枝,按时间的顺序分别为: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探索,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当我们学习了目录,通过目录建立起树形知识体系,理清相关知识点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建立起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结构,再去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给这棵大树添枝加叶,就会感觉知识脉络清晰,学起来轻松有趣得多,也会感到历史的厚重和有血有肉。每学一个知识点,在正确的位置添一个枝或加一个叶,也会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习教材目录,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教材目录还有助于我们透彻的理解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初中历史教材分为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一块,目录上清清楚楚的显示出来,每一模块就有其显著的特征和特点,每一单元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什么样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只要学习了教材目录的单元标题就明白了。

比如明清时期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翻开七年级下册目录,第三单元标题是“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明清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明清的繁荣与危机表现在哪里,产生了什么影响。联系教材分析明清时期繁荣表现:(1)封建统治进一步强化;(2)多次打败外国入侵,维护了国家统一;(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4)商品经济发达。这些表明了明清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另一方面危机表现:(1)皇权高度膨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统治;(3)出现外国入侵;(4)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5) 商品经济受到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这些危机成为我们由盛转衰的根源。

三、学习教材目录,掌握具体历史事件的本质内容

教材目录中的每课课题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课程标准在教材中的精准表达。在学习具体历史知识时,教材目录中的每课课题会告诉我们具体历史事件的本质性内容,比如名称、概念、时间、地点、人物、历史时间、重点、结果、影响等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课题的研读。

篇(6)

目录是书刊中排在正文之前的文字,内容多为说明书刊的结构状态、文章标题、页码等。目录不仅仅是帮助我们翻翻页数,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每一个课题都是对该篇教材知识的浓缩;特别是在后期中考的复习中,对目录的使用玩玩比较频繁,但是很多历史绞死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笔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教材目录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目录,起到了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学习教材目录,建立历史的树形知识体系

清代王鸣盛曾说过:“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教材是历史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厚厚的一本书内容复杂,知识点千头万绪,而教材目录就像一根线,按照时间顺序、因果联系串起了千头万绪的知识点,让杂乱无章变成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所以说如果历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目录就是这棵树的筋骨,充分利用目录,建立树形历史知识体系,帮助我们减少历史学习中的负担,将知识浓缩精华,这样学习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历史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师大版《中国近代史》有五个单元,通过目录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这棵大树有五个大树枝,按时间的顺序分别为: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探索,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当我们学习了目录,通过目录建立起树形知识体系,理清相关知识点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建立起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结构,再去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给这棵大树添枝加叶,就会感觉知识脉络清晰,学起来轻松有趣得多,也会感到历史的厚重和有血有肉。每学一个知识点,在正确的位置添一个枝或加一个叶,也会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习教材目录,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教材目录还有助于我们透彻的理解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初中历史教材分为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一块,目录上清清楚楚的显示出来,每一模块就有其显著的特征和特点,每一单元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什么样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只要学习了教材目录的单元标题就明白了。

比如明清时期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翻开七年级下册目录,第三单元标题是“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明清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明清的繁荣与危机表现在哪里,产生了什么影响。联系教材分析明清时期繁荣表现:(1)封建统治进一步强化;(2)多次打败外国入侵,维护了国家统一;(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4)商品经济发达。这些表明了明清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另一方面危机表现:(1)皇权高度膨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统治;(3)出现外国入侵;(4)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5) 商品经济受到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这些危机成为我们由盛转衰的根源。

三、学习教材目录,掌握具体历史事件的本质内容

教材目录中的每课课题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课程标准在教材中的精准表达。在学习具体历史知识时,教材目录中的每课课题会告诉我们具体历史事件的本质性内容,比如名称、概念、时间、地点、人物、历史时间、重点、结果、影响等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课题的研读。

篇(7)

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学会了怎样读图析图、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而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地理课程的项目。对于我国首都北京,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没有压力,满怀期待。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不是很多,却配有较多的地图和图片,另外需要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活动题设计的也不少。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相关图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真正让学生“手动起来、脑学起来、思维活起来”。

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2、理解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知道北京的城市职能;4、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悠久历史和城市职能

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以备课上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问学生歌曲的名字?学生回答:《北京欢迎你》

教师:没错,是《北京欢迎你》。可以说自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北京正在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这座文明古都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简单说说你心目中的北京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学生述说对北京的印象

教师:大家眼中的北京美丽而又生动,同学们对北京的了解也涉及了很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从悠久历史的角度来说的。但我们学习一个地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同时,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还有它特殊的城市职能。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走近北京,对我们的首都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展示学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说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主要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本和学案,哪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它是多朝古都,金、元、明、清先后在这里建都;一方面它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长城、明清故宫、天坛、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名胜古迹图片并让学生对其中某一两处景点作简单介绍。

教师:大家对北京的名胜了解得真不少!其实除了这些古迹名胜,北京的旧城布局也能体现出它悠久的历史。(多媒体出示北京旧城图)结合学案内容和北京旧城图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北京旧城城市布局的特点?

学生:到讲台结合图片作介绍(城内建筑排列呈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整体上呈凸字轴线型的城市格局)

教师:一回生二回熟!哪位同学愿意再来说说?(又一名同学台上展示)就刚才两位同学的表现,谁来点评一下?可以从语言、表情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评价。

学生:点评(一至两名同学)

教师:大家的点评很中肯。希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能有更多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你的风采!

刚才我们知道了北京旧城布局的特点,而我们此时看到的北京旧城,也是经过了几番朝代变更的(多媒体出示北京古代城区变迁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图中的两个问题,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意见。

注释:问题1: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2: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间交流后回答问题(向东、北扩展;与水源越来越近)

教师:北京城城址的变迁是朝代变更的结果。几百年的沧桑岁月积淀了北京城厚重的历史文明,也给北京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北京故宫参观,给故宫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结合学案和课本24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怎样缓解故宫的压力。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并发表见解

教师:了解了北京的古城文明,我想问大家,为什么北京会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学生齐答多朝古都)为什么都选择北京作都城呢(学生齐答地理位置优越)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分析北京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地理位置的图片及文字

学生:边读图边分析填写学案后台上展示。

注释: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纬度位置: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2海陆位置: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3战略位置: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西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教师:通过对北京悠久历史、地理位置和城市职能三方面的学习,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来检测(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学生:回答练习题

教师: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收获

篇(8)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画内涵的前提下,要运用生动、精炼、直观的语言对历史图画进行细腻描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笔者和学生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关于交子究竟什么样,为什么会出现,如何使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笔者充分利用课本关于交子的两张图片,和学生一道读图、看图、分析图,甚至饶有兴趣地和他们分析交子图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后,提出问题“对比北宋的交子,请你说说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民币和它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现实感很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二、简单实用,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谓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三、巧妙设问,培养能力

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让学生观察“半坡彩陶盆”时,就这样设问:①这幅图给我们哪些信息?②照图上的信息逻辑,如果彩陶盆上有多个符号,可能会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结构房屋的图案吗?这样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查找书上相关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也纷纷议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之乐,教师也从一味讲解、讲述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历史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讲述“北宋东京城”时就把《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两幅城市布局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思维分析能力,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历史自学能力。

比如,在讲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有一个“动脑筋”栏目: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而在书本第3页又展示了“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三幅插图。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再请学生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异同。这个教学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知识,如果离开插图教学,往往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不易讲清。教师运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学习元朝行省制度前,笔者先出示汉唐版图和元朝疆域图进行比较,强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中书省和其他11个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提问我们处于什么省?从而理解“我国省级政府设立始于元朝”。

如“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的本质所在。

五、资源整合,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插图作为考试内容中一个重要板块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学插图来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在复习“赤壁之战”这一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问同学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等等内容,而是从给学生看一张教学插图开始的。笔者把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104页的插图《曹操慌忙逃走》印发给学生,请学生看图思考:图中曹操为什么慌忙逃走?他当时从哪里逃走?要逃到哪里去?学生看图思考后一一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复习了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图、辨图的能力。

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多幅相关插图放在一起则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领海、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形势示意图》、《第二次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六、自己动手,以图创新

1.自制图表,体验历史

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特别提出:“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学会读懂各种历史表格,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简单历史地图,绘制表格,在体验、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时,指导学生制作《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简表》。

通过表格绘制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图,激感

每学期笔者都会利用插图进行活动课教学。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一课,学生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相关的图片,剪切、复印,自己动手归类比较,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热情,又体现了历史教学课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在动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不断迸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激发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篇(9)

一、理清线索,增强记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学生们往往对理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感到有困难,而且记忆的遗忘率高。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简化教材、对比强烈

利用表格法醒目、突显、立体的优点,在做复习课时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本教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起到一种简化教材----用简明的符号代替冗长的语言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把、、放在一起根据时间、条约、影响通过对比可归纳下列表格,通过这种表格教学法(表略),知识点简明了,对比强烈,把错综复杂的知识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而且表格法改变了单纯的语言讲述和单一的条目性板书,使学生对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一目了然,可谓一举多得。

篇(10)

《历史与社会》在课改后,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老师“传道授业”的课堂模式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农村学生,课堂是学生求知成长的地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互动中发展,在体验中认识,在探索中成长,在自主中成熟。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是很多人探讨过的问题。我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小议几点个人的看法。

1 课堂表演――给学生一方舞台,让他们能充分展现自我

课堂表演是活泼好动的初中生疏解繁重功课压力,能够一展身手的舞台。课改后的《历史与社会》很多课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以课堂表演的形式,既让学生投入了极大的表现欲望和表演热情,也在这个我提供的舞台上充分展现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如: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中的“关爱世界大家庭”,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中的“牧海耕渔”;第四单元综合探究课的“来自家乡的报告”等。

在表演课前,我先提前给学生分组,每组让学生自己分配角色,给他们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熟悉,并事先告知本课的重点和中心,然后分组表演,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组给予评分和评价,最后由老师给出综合分及总结基本知识点和主题思想。在表演时,每个小组的表现形式都不完全一样。虽然有些生涩和害羞,但他们却极其认真和投入,幼稚的表现形式和稚嫩的语言时常引起其他同学阵阵的笑声和掌声。我也常常感叹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活力。看到孩子们课堂内久违的笑脸,我也感到了一股股的温暖和欣慰。有些课我们可以以表演引入,如去年五月份天凝中学的柯海虹老师开的《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一课,就是以时装表演引入,比较古代与现代服饰的不同引出该课的课题――生活中的变化。虽然学生的猫步走得有点生硬,但还是引来听课老师的掌声。有些同学在得到表演通知后,还回家自己动手做起了道具,也有些同学急中生智,把自己身上带的日常学习用品当成道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相信,给学生们一片天空,他们可以展翅高飞。

2 求知抢答――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如《东西部差异及交流与互补》一课,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代表东部和西部,两组摆开擂台互提本部优势和对方劣势。每提一点得一分,学生发言相当踊跃,参与积极性较高。也许是人的“好胜”心理的充分体现,学生对这种抢分的方式很感兴趣。我在平时上课时经常采用了让学生抢分,但这种方法有好也有坏,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学生对每一次抢分异常认真和计较,这也影响到了课堂纪律,有时还会出现为了分数大吵起来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又采取了“回答正确加分,纪律不好小组扣分,最后评出优胜组”的方法,这样教育了学生学会团体合作,要有团体荣誉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使得课堂气氛控制在比较活跃有比较严肃的状况之下。

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如:抢答总是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虽然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但并没有真正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所以有时我就故意在最后留一些问题给没有抢答的同学来回答,这种有点强迫性质的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地完善。

3 畅想未来――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的目标

在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的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一课中有活动题:假如我是经营者,为自己设计一些名片,同时为自己生产、营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设计广告。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考虑,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每个同学都很踊跃地把自己的名片规划好并认真写下来,有要在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的,也有自己开公司做老板的。这完全是一次智慧和能力的体现,有许多很有创意和想法的名片设计和广告创意新鲜出炉,如有同学专卖新疆水果的:苹果你酸,梨子你甜,葡萄你酸又甜。也有经营石油的同学,结合了时事,把萨达姆和布什都搬了出来,为他们设计了漫画及对话。

学生的这些课堂成果我还专门在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墙上贴出来,作了展示。虽然有些言语上的稚嫩,但对于一个热情参与的初中生而言,也属不易了,充分展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想法和创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4 现身教育――以学生自己为原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审视某些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这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河湖众多,物产富饶,人口密集。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课“傍水而居”中的“水乡孕育的城镇”一课,正是介绍水乡。在这一章节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水乡城镇的一幅幅图片,详细的水乡的资料,还播放一些水乡的歌曲,学生自己也在课前收集图片、资料和介绍,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其中还有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归纳出水乡的美及不足,学生的回答非常周到,有些不太有人注意的行为也被学生说得非常透彻,这时我适时教育学生要爱我家乡,建我家乡,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中,对学生的现身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章节。如“沟通与理解”,“尊重和平等”,“友谊与诚信”等问题,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举出实例,并有很多很好的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方法出台。“学以致用”永远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累点滴的课外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现身教育的真正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尽量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案,比较活跃的,要适当控制课堂纪律,比较内向的,就多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以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还注重以理服人。开展理性化教育。

5 辩论明理――既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改后的《历史与社会》很多内容都是给一个观点,问同意不同意此观点并陈述理由。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探究课有组织辩论“青少年看电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展开较量,结果两队人马,一队说正面影响是主要的,有理有据;另一队说负面影响是主要的,针锋相对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辩论,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都说了出来,学生“动”了起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我再作正面的引导:在完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收看正面的,比较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节目,是可以而且是有必要的,既了解世界大事,开拓视野,又是健康成长中的必要娱乐。学生对这一观点

的认识也明朗了。

在辩论中,有个别学生会说着说着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但大部分完全体现出有能力学生的良好的口才和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透彻,见解独到。在唇枪舌剑中一现身手-锻炼自身素质的同时,加强了课本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6 走上讲台――让学生“学”,老师“教”的角色转变,以达到提高学生 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别看有些学生平时喳喳呼呼,讲话叽叽喳喳,可一旦真的让他们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时,他们也会怯场的。刚开始时可能会冷场,但有开始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我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会安排让一些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讲。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后,我会让一些学生准备一些演讲稿:如《妈妈我想对你说》、《爸爸我想对你说》、《理解万岁》等,虽然有些同学还放不开,但大多数同学很坦然,也敢于走上讲台,把自己想说的话和自己心里的想法勇敢地说出来,有些同学的演讲非常感人,可谓声情并茂。如果几位同学讲一个主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评比,这也是一个“互评”、“互动”的好机会。

7 走入生活――让学生把课堂搬进家庭、社会,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采用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即采用了“展示案例一呈现问题一学生探讨一寻求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该模式特别主张用情节真实的生活案例、情节来呈现问题。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事例极大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体验、参与、感悟中形成和确定起来。

上一篇: 保密自查自纠报告 下一篇: 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