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艺术审美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力量所谓的书法力量,在书法当中指的是巧力,也就是掌心和手指以及腕部和臂部通过人们的意识协调以及大脑控制下,形成了写作人的审美观点以及写作的经验以及规律的运动。我国书法重点强调的是笔力,通常来讲,写作人下笔的力度决定着线条是否优美,并且笔力业决定了是否具备丰富的肌肤内涵。同时在使用用力技巧方面还分为明和暗的比较关系。一般线条的前面和后面以及顿挫转折为明,而线条的中部的平稳运动为所谓的暗。以上说明真的存在线条力度的美,而拥有力度美的抒发作品为什么觉得它美,就是在通过观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书法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生命色彩以及心灵的律动。若笔力较弱,那么将无法将书法美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1.2书法的立体感书法属于平面艺术表现的方法,想要谈及其立体感十分矛盾,线条自身属于平面化的形式,无法满足三维空间的标准。但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立体感,如果缺少立体感,将会使书法作品显得单调乏味。而书法作品中拥有立体感,给人一种沉着浑厚的感觉,使观察者能够领会到书法作品当中包含的信息。简单的将书法中要表现出的立体感从抽象中提炼出来的空间。在实际创作的过程当中,因书体和作者审美观念的不同,形成各种形态。重点强调的是书写的线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立体感,这也和我国传统思想精神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不管是哪种审美意识,都无法脱衣社会内容的约束,当然也包括书法。站在书法的角度去看,中锋技巧属于重点内容而侧锋技巧则相对较弱。因为其没有办法单独应用,仅可以起到补充中锋的作用,不可以占有主要的地位。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由于书法注重笔法目的在于线条的美,而想要写出优美的线条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立体感,可以通过改造笔这一办法,但是没有办法越过最后的书法美,这种美并不是简单技巧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本质上美的问题。
1.3节奏感通常节奏指的是音乐当中字符的长短和强弱等有规律的变化,在创作书法的过程当中,因为作者用笔的用力程度和写作速度的快慢,进而创造了粗细以及轻重等多种形态,并且进行着规律的变化和替换。这样就使书法中点画线条都具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同时,所写字的长度以及笔画还有大小和结构的不同,对于书法当中点画线条其节奏感起到的加强的作用。
2意境之美
2.1富有诗意观赏优秀的书法作品就相当于是阅读了一首美好的诗歌,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能够使观赏作品的人无限回味。另外,书法和诗歌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均追求韵律感,并且大部分书法作品都是将诗词当作是所要表达的内容,书法作者有时选用自己创作的诗词作为书写的内容,有时还会引用著名的作品。这也证明了诗歌和书法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常那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大部分都包含着一定的诗意,这样就给书法增添了些许诗词当中的意境美。
2.2人格中的美性格存在一定差距的作者,通常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内容和气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书法的书体能够将作者的人格以及形象特点反映出来。书法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把人格的美表现出来,即使是经过历史推移也能够将作者的品格表现出来。
3章法的美
书法在表现方面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模式,章法方面也是这样。金文和楷书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作品要做到错落有致,并且能够前后呼应,保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因为每个汉字有独特的结构,大小也不尽相同,作者必须采用合适的墨香以及线条进行搭配,所以说书法艺术当中的章法方面的学问极为高深。书法必须要拥有章法之美。第一,必须要保证书法内容的和谐感,也就是确保作品中印记和款式以及正文的和谐程度,必须要安排好三者位置以及表现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实现整体协调,这样书法作品不仅存在着一定的顺序,同时还富有节奏感。第二,作品中行文部分必须要做到一气呵成,在其字里行间中,语句之间必须要保证连通性。切记不可以出现便宜或者是短篇的形式。但是如果想要将静态已经和动态笔之间进行巧妙的连接,这样能够将作品整体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同时,要求行文分布均匀性,所以,章法的空间的布局都十分灵活并且具备多种形式。因此,作者们在章法方面分布的规律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或者完全不同,作者们对于疏密程度的理解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另外,因为书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章法,通常动态的书体其章法相对较密,而静态的书法相对比较疏,想要掌握好章法可以通过疏密相结合的方式,替换着使用,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表现方法出来。
中学语文课本选进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创造了许多鲜明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源自现实生活,但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具有典型性和审美特性,同时,艺术形象又典型体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人格期待,它们的理想化特点比较符合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纯真,善良,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渴望远行,渴望走入成人世界,对世界还保持着一种特别清明的看法,但在这次远行中,却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自我与他人的困境。而这些都和我们学生身上的某些特点不谋而合,一样的渴望长大,一样的遭遇困惑和尴尬。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本、课堂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对这个艺术形象进行鉴赏时,会对这个人物的遭遇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他们会不自觉的在“我”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并把自己的喜好、思想感情投射到“我”身上,在“我”的身上寻找自己内心同样蕴涵的某些美的品质。也就是说,他们在体验人物美的同时,也发现了美的自我。
文学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问,人们在阅读文本鉴赏文学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情节等,对文学形象进行反复地观照,然后对其做出评价。当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文学形象身上,比如余华笔下的“我”身上,发现了自我美的品质后,他们会对人物(形象)美反复进行品鉴、观照,并与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然后在强烈的审美愉悦中对某些美的品质产生温暖的认同,因而对具有这些品质的自我产生认同。这是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还存在着审美范畴的另一类人物:“丑”的人物。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孤单的“我”相对峙的是一群人,司机,骑自行车的人,开拖拉机的大汉等等,他们的暴力,残酷,冷漠,与我的任侠仗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丑”的形象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细部上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炎与丑进行全方位的对比、观照,把情感认同上升为在理性认同,从而在实践上自觉的去追求美,抵制丑。这是对自我的理性认同。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学生的自我创造最终要通过写作来完成的。在审美体验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学生被带入想像世界中,使想像力空前丰富和活跃起来,思维追溯过去,展望未来,调动表象储存,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全新意象。通过对意象快速转换和组合,就有可能获得令人向往的灵感或顿悟。当学生的个体体验、切身感受,独特的以至创造性的解读,得到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就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就会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认同诉诸文字,在创作中完成对自我的审美期待,在创造美的形象过程中实现美的自我。
由于各种原因,当代中学生是非观念淡薄,美丑界限模糊,特别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自私心态膨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席。语文美育在培养社会人方面有何特殊的作用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美育是侧重予情感的教育,语文美育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课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其中既有人类本能的情感:喜、怒、哀、乐、惧、恶、欲,又有基础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理性情感:爱国情、事业情等等。在整个中学阶段,审美主体(学生)不断的进入审美客体(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沉浸在这些丰富的情感中,反复的体验这些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他们会学会尊重、理解、善待他人,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表现社会美的名篇。它们中有表现毁灭之美的悲剧,也有寓庄于谐的喜剧。它们或揭示国人的劣根性、民族的苦难;或表现人的异化、社会的病态;有的作品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有的则描写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读这些作品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合格的社会人。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87-01
舞蹈是人们采用音乐韵律和肢体语音来展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它是一种人类展现身体造型、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的综合体,并将艺术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的不断发展将舞蹈审美艺术逐渐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可以说舞蹈艺术具有着显著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概况
舞蹈艺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种载体,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而迅速发展。舞蹈艺术是从戏曲艺术中发展而来的,并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艺术。我国现代的舞蹈艺术作品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国内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形势,还将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我国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舞蹈艺术也经历了历史性的演变。并且舞蹈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种载体,它的展现形式也被不断地丰富和创新。舞蹈与其它形式的艺术相比,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它是采用肢体语言的方式为人们呈现各种听觉和视觉的享受[1]。它也是一种非常复杂、丰富的艺术,它具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例如,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舞者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为人们展现丰富的情感,是一种展现空间美感和身体造型的综合性艺术。该种艺术采用舞台、音乐以及人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将肢体语言转变为一种文化和情感,从而为观众带来震慑人心的感受。对舞蹈艺术基本审美特点进行了解,对于提升我们的舞蹈欣赏水平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我们学会鉴赏和欣赏舞蹈的基本前提。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
(一)舞蹈是依托人体的姿态和动作来展现艺术形象的。普遍将有变化的、有组织的、有韵律的、有节奏的姿态和动作,称为舞蹈语汇和舞蹈语言。首先,舞蹈语言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舞蹈是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来展现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所以这些形态动作也是在流动中完成的。其次,舞蹈语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每个舞蹈作品都是采用具有连续性的有关的肢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第三,舞蹈语言是具有情感表现力和节奏感的。它是对生活事物不断提炼的结果,但也只有那些具有节奏、规律的运动才能够成为舞蹈化的动作。
(二)舞蹈是以动作抒情。从某种角度来讲,舞蹈也属于一种表情艺术,它掌握了现实的审美特点,展现了生活中的点滴。它将艺术美与生活中线条优美、热情奔放的动作相融合,展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感,达到拙出于事、长漱于情的效果。在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从各种舞姿中流露出来。
(三)舞蹈与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每个舞蹈都拥有一定的音乐性。音乐的形象和舞蹈是紧密联系的。舞蹈的灵魂是音乐,同时舞蹈又是音乐形象的具体表现[2]。音乐运用乐声来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舞蹈运用人体的改变来展现情感,它们都擅长拙于叙事、长于抒情。恰到好处的音乐旋律,不只可以将舞台气氛烘托出来,还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亩能够提高舞蹈形象情感表达的效果。
三、舞蹈艺术的欣赏
舞蹈艺术欣赏指的是人在欣赏表演时形成的一种精神感受,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理解与感受、认识与情感高度统一的精神活动。欣赏舞蹈艺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的艺术素养,同时能够激发人们情感与艺术的共鸣,进而将舞蹈艺术内在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欣赏者应当对舞蹈艺术的风格进行初步的了解,风格了解得越多就会获得越多的乐趣;其次,要对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做到有感情、有思想、有角度地欣赏舞蹈艺术;第三,应当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对于一个舞蹈作品的欣赏不只是在于视觉上舞姿的美丽,更要领悟到舞蹈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第四,在欣赏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将自己置身于舞蹈表演中,才能够感受到来自舞蹈艺术的美。
舞蹈艺术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识完美地融入到了舞姿当中,运用完美的动作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进而激发人们产生的情感共鸣[3]。学会舞蹈艺术的欣赏技巧和审美特点,能够提升人们的内涵,丰富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领略舞蹈的意境和氛围,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欣赏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徐艳.论舞蹈艺术对人的本质生成功能――兼析舞蹈艺术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10):21-23.
[2]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
彭桂萼(1908-1952)是出生在临沧的云南著名诗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献身边疆教育”和“唤醒边疆民众”为己任,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滇西南乡土气息和突出的艺术造诣,在云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阅读他的儿歌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让我们感受着临沧的边土风情,感受着临沧儿童童年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他的儿歌像风暴中的小号角发出的高亢而激越的声音,久久回荡在临沧澜沧江畔;阅读他的儿歌如同品尝边疆临沧阿佤人民的米酒,醇香而耐人回味;也如同身居在临沧傣家的阁楼中,呼吸着从凤尾竹中飘来的清新空气。
一、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点
(一)极富表现力和乡土气息的语言特点
彭桂萼的儿歌语言生动幽默,极富表现力,并且带有浓厚的民间风俗的乡土气息。从语言上讲,一是运用云南本土方言口语,二是运用具有具象性和生活化的语言,并且篇幅短小,很适合儿童吟唱。如《小金星》:
小金星,/你太阳不落就睁眼睛!/睁得那么大,/望着我挤眨。/月亮粑粑给是你大姐?/青天怕就是你爹爹?/你跟着他们走夜路,/走到天亮还不兴睡,/小金星啊,/你真勤苦,/你很劳累,/我要和你做姊妹!
这首儿歌语言生动幽默,极富表现力,将星星塑造成顽皮贪玩不睡觉的小孩,形象特征具体而鲜明,这首歌谣中“给是”是“是不是”、“怕就是”是“好像是”、“不兴睡”是“不想睡”的意思,这些带有云南乡土气息的方言增加了儿歌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二)情感丰富和朴素真实的语言色彩
彭桂萼的儿歌有充沛的感情和强烈的语言节奏,歌词朴素真实,能激起听众的感情共鸣,如《牵牛花》:
孩唱:牵牛花,/小喇叭,/一支支,/向天发,/你挣红了脸吹什么?/你的妈妈打你吗?/你不得吃粑粑吗?/快告诉我吧!
花唱:小娃娃,/小冬瓜,/你真是个脓包呀!/我不是为妈妈打,/也不是为不得吃粑粑!/我是为日本小鬼欺辱爸妈!/我要吹醒大家,/起来和他们打拼命架!
合唱:是呀是呀,/快起来打日本小鬼吧!/抢我们牵牛花,/他吃我们小冬瓜,/再不把他打门外去,/我们要着不得喊爹妈,/我们要着不得吃粑粑!/打呀打呀,/快拔出小刀杀!
这首问答歌语言直白而简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达孩子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整首诗歌洋溢着孩子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和痛恨之情。
二、主题审美的艺术特点
在20世纪30-40年代,彭桂萼投身于滇西南教育时一方面开拓边地人民的教育,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在从教和任校长时,诗人用自己的学识和爱给孩子们“施以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使他们随时随地都受到教育和熏陶”,[1]使孩子们知道和懂得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亲人,爱朋友,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以此来唤起孩子们心灵上的爱,这种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的未来明确联系在一切的责任感,使得彭桂萼的儿歌主题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和抗战的激彩。从诗人创作儿歌的主题角度来看,彭桂萼的儿歌大致可分为教育性儿歌、知识性儿歌及游戏性儿歌三类。
(一) 寓教于乐的教育性
公鸡叫,/喔喔喔,/叫破老天太阳出,/像个大皮球,/遍脸搽得红溜溜,/晒出绣花针,/来到床上找小朋友。“好宝宝,/赶快起来了,/你看太阳烧着你眉毛,/他笑你是黄肿包,/这趟趟还睡懒觉!”妈妈拍拍床边轻轻叫,/宝宝动手把眼睛揉,/一骨碌贴在妈胸口。/嘴里哼个好歌曲:/“吃饭减三口,/吃了百步走,/天亮看日出,/睡觉不蒙头,/年纪活到九十九!
《太阳出》这首儿歌形象地将太阳的圆比喻成皮球,色彩的鲜艳比拟成搽着红红胭脂的小孩的脸,阳光比拟成小朋友来找小朋友玩,勾勒出栩栩如生极富美感的太阳出来的画面,且临沧方言的运用,让其朗朗上口轻松有趣。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教育幼儿,这样不但有利于幼儿接受教育,而且给孩子以美的感受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儿歌的情趣。
《牵牛花》这首唱诵问答儿歌以”牵牛花”和”冬瓜”作比,形象而生动,儿歌句句押韵,吟唱起来悦耳动听。幼儿吟唱这首韵律优美、节奏和谐的儿歌,让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同时又能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得到了“修品励志”的启迪和爱国的教育。
(二)丰富生动的知识性
诗人彭桂萼的儿歌除了具有教育性内容的儿歌外,知识性的儿歌在他的儿歌中也是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如《鸡毛帚》:
鸡毛帚,/捏在手,/像条狗尾巴,/又像一枝芦蒿花。/摇一摇,/卷起大风暴,/扫一扫,/灰尘白土赛飞跑,/飞到顶棚上,/桌几亮堂堂;/飞到大门外,/清光遍地来,/来来来,/兄弟姊妹一齐来!/你一支鸡毛帚,/我一支鸡毛帚,/支支毛帚变铁矛,/扫除汉奸贼,/刺穿日本寇,/中华民国千秋,/人人得自由。
这首儿歌抓住“鸡毛掸”的突出特征和功用,用最简明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鸡毛掸“像条狗尾巴,又像一枝芦蒿花”,形象具体而生动,易为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儿歌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摇”、“ 卷”、“ 扫”、“ 飞跑”、”飞到“、”变“、”刺“等来增加儿歌的活泼性和生动性。这些动作感强的文学语言还能够唤起儿童对认识鸡毛帚的注意力和增强对认识鸡毛帚功用的理解力。所以孩子们在快乐地诵读这首儿歌时就不知不觉地了解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三)童趣盎然的游戏性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他们往往通过游戏来了解、熟悉和认识周围事物。“[2]儿歌将游戏和诵唱内容相结合,实现歌与戏的互补。《牵牛花》是女孩子们可以用来玩拍花巴掌游戏的儿歌,女孩子们一边有节奏地拍巴掌,一边互相念唱,使孩子们在和谐的音节和欢快的拍打游戏中受到了爱国教育,又获得了唱诵的。而《炮仗筒》是一首写给男孩子们玩游戏的儿歌,如下:
炮仗筒,/小拉枪,/枪筒长五寸,/捏在手中央,/口袋里,/草纸团,/吐泡唾沫,/造成子弹;/子弹上膛,/打向前方,/前方枪响,/打倒东洋。
炮仗筒是云南边地男孩子最爱玩的一种打仗小游戏活动,用竹筒当枪管,用棉纸蘸口水捏成纸团当子弹,再用细竹棍捅射纸团。幼儿在游戏的愉悦和乐趣中得到了爱国教育,又体验了游戏中的生活。歌戏互补的特性有着增强作品趣味性和幽默感的作用,所以诗人在他的严肃题材作品――抗日内容的儿歌中就融进了很多这方面的童趣,如《三媳妇》:
大媳妇,/呆又呆,/煮出饭来没有菜,/喂个小猪着锚抬。/二媳妇不成才!/衣裳穿得紧绷绷,/生下小娃没有奶。/三媳妇乖又乖,/参加妇女服务团,/穿起军衣要开差。/开到那里去?/开到南京和上海,/开去做什么?/去打日本老妖怪。/日本鬼,/烂妖怪,/看我抽出小刀来,/割你的脑袋!
这首儿歌把大媳妇如何呆,二媳妇如何不成才,三媳妇如何乖,作品都做了一一形象的描述,孩子们可以用这首儿歌来玩打花巴掌,在念唱和拍打巴掌的同时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欢乐游戏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激情。
作为一种极具童趣和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彭桂萼的童谣是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教育素材,云南边疆人民的刻苦勤俭的生活作风和不屈不挠、坚贞刚强、团结奋斗抗日的美德在彭桂萼的儿歌中都充分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彭桂萼的儿歌对儿童语言、艺术、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激发和促进的重要价值。尽管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滚滚红尘,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作者的这些儿歌,依然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可见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玲.沧江号角――彭桂萼抗战诗歌集[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2] 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风在华语流行乐坛劲吹,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传播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促进传统民族音乐走向了世界乐坛,使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大放异彩,产生久远的影响力。
一、中国风流行音乐
中国风就是中国乐风,以中国文化为创作背景,歌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编曲技巧新颖时尚,曲调是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合中国古典文化元素,配器是民族乐器融合西洋乐器。歌曲以经典怀旧为背景,使用现代节奏烘托歌曲的艺术氛围,使用新派唱法,形成了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和中国特色,使民族音乐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充满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点
(一)中国风流行音乐歌词包含古典性和文化性
中国风流行音乐是带有中国文化的流行音乐,是将中国各个传统文化加入到流行歌曲中,在歌词创造上大量使用古典意象,营造古典文化氛围。中国台湾歌手周杰伦作为中国风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他演唱的中国风歌曲中,大量采用了古典诗词。如代表作《东风破》,歌名就是词牌名,歌词中运用了落花、流水、琵琶、枫叶、离愁、烛火、圆月和古道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为整首歌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其他还有如谢津演唱的《说唱脸谱》,借鉴了“京剧”艺术,曹颖演唱的《天净沙》运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就是一段经典历史故事,讲述了项羽战败后与宠妃虞姬诀别。中国台湾女子组合SHE演唱的《中国话》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绕口令”。
(二)中国风流行音乐编曲体现现代性和民族性
中国戏曲和民族器乐声乐都极具中国特色元素。中国风流行音乐在编曲上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体现出流行歌曲的现代性。从节奏上看,中国风流行音乐融入现代流行节奏,使歌曲更加富有张力,使古老旋律更加现代。从使用乐器上看,在运用西方乐器和现代电子音乐的同时运用传统乐器,使歌曲富有中国韵味。如王力宏在演唱《在梅边》这首歌时,加入了我国昆曲的经典旋律,在配器方面,加入了单皮鼓、板、堂鼓、锣、钹等中国民间乐器,使歌曲更加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乐曲带有京剧的旋律,唱法融合花脸唱腔。周杰伦在演唱《霍元甲》时,运用了京剧花旦唱腔,带有鲜明的民族戏剧艺术特色。阿里郎组合将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经典民歌《阿里郎》加入新鲜流行元素,进行现代编曲,使其具有现代性和流行性。江凯文编曲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根据越剧《红楼梦》中的著名选段进行改编的,具有流行风格特点,很受听众们的喜爱。
(三)中国风流行音乐唱法体现融合性和时尚性
中国风流行音乐在唱法上借用R&B唱法,融合多种音乐元素,有当今国内的流行唱法,也有国外的传统唱法;有我国曲艺形式,也有传统文化元素。R&B音乐轻松、跳跃,转音方式新颖顺畅,有亲和力,容易被大众接受。中国风流行歌曲中,戏曲中的长转音与R&B转音唱法得到最佳结合,使流行歌曲开拓了新的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羽・泉组合所演唱的《辛弃疾》,就融合了中国的各类文化元素,歌词选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青玉案・元夕》等作品中的一些词,伴奏是古代旋律与现代摇滚结合,朗朗上口,是一首极具中国特色的经典歌曲。黄梅戏青年演员吴琼是国家一级演员,演唱功底扎实,表演技巧丰富,她演唱的《对花》就是黄梅戏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表现。她在传统的黄梅戏中运用流行音乐元素,把《对花》演绎得完美无缺,将中国传统戏曲演绎成一种独具中国化风格的流行音乐。
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一)意境美
中国风歌曲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能够展现出东方古典意境。音乐大多数以古典诗词为题材,使歌词文字具有图画感,常用雨、风、水、花、月等景物词创造唯美意境,表达各种细腻情感。曲调悠扬和谐、韵味独特,让人在不知不中沉浸在时空背景中,享受有声之中的无声之美,表现含蓄凝重、悲沧幽怨,内蕴中和之美,体现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如周杰伦演唱的《发如雪》《台》《红尘客栈》等。
(二)阴柔美
中国风歌曲在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速度等方面,渗透着阴阳调和之道,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文化气质总体偏向阴柔,音乐风格总体多幽柔婉转之音,少刚劲昂扬之调。当今流行乐坛,很多“大腕级”男歌手都是声线柔美,甚至有女性化倾向,在风格上都极尽阴柔,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倾向,如毛宁、费玉清、张信哲等。
(三)柔和美
中国风流行音乐在配器上,既运用古筝、二胡、竹笛等传统民族乐器,也运用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方乐器和现代电子音乐。在旋律上,民族调式融合R&B、爵士等音乐唱腔风格,使歌曲呈现出浓郁的柔和美。如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中就是琵琶、二胡融合电子音乐,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错》中运用了二胡婉转的音色,陶囱莩的《Susan说》把中国的京剧和R&B风格巧妙融合,使用琵琶、竹笛中国传统乐器配器,使整首歌曲韵味十足。
总之,中国风流行歌曲,意境典雅诗意,旋律婉转感伤,嗓音忧愁阴柔,韵味柔和现代,满足人们怀旧、宁静、舒适的心理追求,艺术魅力充满无限,必然受到国人的喜爱和追捧。
参考文献:
[1]徐亮.对流行音乐中国风的界定[J].文学界,2010(6).
[2]梅雨恬.“中国风”歌曲.传统的现代奇观[J].大众文艺,2008(11).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园林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供人游憩、休闲、观赏、审美等功能。因此,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一样,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中西园林艺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园林类型。但由于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在造园思想、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近年来,对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对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本质特征如何加以准确概括和深入认识,仍然有待探讨。同时,在当代生态美学建设中,如何从中国园林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是一个有待进一研究的问题。
一
关于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于西方园林艺术较重视人工美,而中国园林艺术则较重视自然美,但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园林更重自然,而中国园林更重人为”①。产生这种不同看法,可能是研究者观察角度不一样。但我认为,如果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说西方园林更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更崇尚自然美,还是较为恰切的。因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如果从造园指导思想、园林布局和构图以及造园要素的利用和处理等综合来看,那么,西方园林的典型形态整体上呈现为人为状态的建筑风景园林,而中国园林的典型状态整体上则呈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山水园林。
首先,从造园指导思想上看,西方园林强调的是自然的人工化,使自然服从人为的规则、秩序和安排,看重的是由人工雕琢的美。17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园林艺术家布阿依索所写的《论造园艺术》是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它强调:“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②所谓“条理化”就是人工化。之后,法国古典主义著名园林艺术家勒诺特尔更明确指出,在造园中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③。其将人工美凌驾于自然美之上的倾向十分明显。
一、雕塑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一)雕塑建筑特点
雕塑建筑的特点一般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外形;二是内在含义。首先外形受材料质感影响,更多的是受到设计师的建筑理念影响,从根本上影响了外部的建筑特点,建筑材质的不同只是一种外在表达,对雕塑建筑的整体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影响不大。
(二)雕塑艺术的历史演进过程
城市环境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的雕塑主要服务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比如敦煌莫高窟以及大足石刻等等,是古代的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产生的一种艺术追求。而现代建筑艺术则是一种公共性的艺术形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这也决定了现代城市建筑在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三十余年来,国家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给雕塑创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空间,从而导致了雕塑的数量、质量、形式语言、艺术观念以及材质的运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确实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现代时期的突出表现特点是雕塑建筑的表达主题走向更丰富的领域、设计题材更加广泛、同时也更加强调个性语言的探索和研究,换句话来说就是更加突出这一雕塑的设计师的个人情感感情表达与探索,更容易使人与之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比古代建筑更具有普遍性,更深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也是一个雕塑艺术的长期变化史。
二、雕像艺术在城市的重要性
(一)符合大众审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以人民的基本生活为根基进而进行发展与改变的,所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以人民的审美情趣改变为基础而进行改变,脱离了群众的艺术创造是不完整的、不符合主流审美观念的、是不能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并发展下去的。所以我们能知道,雕塑艺术也应该符合一个城市中市民目前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水平。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在农村,我们就不应该摆放现代抽象感的或者泛金属感的雕塑。一来审美水平没有到达这个高度;二来四周环境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金属感反而破坏了原始的美感,破坏了四周的环境美感。而在一线城市,就尽量不要放置太过乡村气息的雕塑,这样也破坏了金属美感的四周环境。总之,美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独立于整体环境之外的。这属于视觉艺术的材料美感。城市雕塑艺术具有实用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他的材质、纹理、光泽呈现出不同的材质美。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称。
(二)调节居民心理
雕塑艺术的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现代建筑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为了居民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文化产品的实体表达。优质的雕塑建筑放置在城市居民中出门上下班必经的途中,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出彩的点缀。而现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更能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被居民认可接受。
三、城市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
城市雕塑艺术属于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公共社会环境建设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和研究方向。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我们能发现,城市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的公共性。城市公共艺术产生于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艺术审美需求,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或雕塑建筑是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下诞生的艺术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雕塑艺术不仅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个性的作用,更突出的贡献是点缀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生态、社会、人文环境更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2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引言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更能让人赏心悦目的大众化、实用性艺术,它在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的同时还要满足其审美需求,现今社会的多样化、多元化,价值观的差异直接引导了不同了审美观。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设计理念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引导性的作用,良好的理念可有效地促使设计师改进环境艺术设计的观念,在提升人们审美水平陶冶情操的同时还能增强其环保意识,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审美是环境艺术设计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审美特征的生命力在依靠科技手段的同时还应紧贴文化的背景,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还应注重审美的品质水平。本文主要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与其审美特征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参考。
1影响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的主要原因
1.1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都决定了中国人的审美特点,中国人习惯把环境设计理念与大自然相结合。在布局设计中追求自然美,把建筑和大自然中的山水和植物巧妙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根据自然因素设计出大自然中的景色,再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把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艺术体。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温和,更容易贴近大自然。
1.2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
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一也对环境设计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农民希望大自然风调雨顺满足人们的愿望,来收获更多的生产。在环境观念中,人们更多的希望将自己和大自然理想地结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一切。当人们以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的时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在工业先进的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开始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消极慢慢地转向创造自然。
1.3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是受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的,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制度和文化对其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去创造,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美。中国园林的美一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复制大自然的美,而是将自然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2.1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环境设计要么为神效力,要么为君权服务。工业时代,人们围绕着机器生活,城市公园也成为收费场所,市民难以享受自然美。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也随之变革,互联网使家庭办公成为现实,人口老龄化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居住环境,进入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时代。因此,对于人性化设计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过去简单的城市绿化或人机工程的功能性上,而应认识人本身的社会需求、生理需求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尊重人的生活习俗,尊重地方文化和历史,尊重土地与自然的历史,而不仅仅是设计师个人的“审美理想”。
2.2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届会议上通过了第2313号决议“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五项原则:制定生态保护战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重建居民生活标准、把自然融入城市并且保护历史文化。 1999年北京召开了UIA大会,通过《北京宣言》 ,明确提出了“人类生存质量及自然的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的科学观念。环境设计生态理念,其内涵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是整体多样、有机结合的环境观。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并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气候、阳光、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人与自然协调、舒适、良好的物质环境,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社会活动,需要建筑、雕塑、规划、环境设计各行业人员共同完成。如何组织多学科的协作,成为环境设计实际操作的难点。不久前日本水户艺术馆采用一人主持多方参与的方式,其间涉及的业主意向和财力,使用者的意愿等诸多因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尽管不够完善,但这种做法的进步性表现在:改变了过去那种建筑师、规划师各行其是,留下的地方就由环境设计师来装点的做法。
3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思考
3.1风格美
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之中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审美思想与审美观念,因此每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富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个性化的审美特征要求设计师们重视人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针对不同的环境背景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环境艺术作品。例如,在城市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北京、青岛、西安等城市是我国境内富有典型特色的城市代表,而巴黎、威尼斯、罗马、雅典等则是欧美城市之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代表,其各自的风格都以浓厚的自然风情与人文内涵作为铺垫,从此可看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主要建立于人类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的基础之上。
3.2动态美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来源于人类日常的生活环境,因此环境艺术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而并非孤立静止的,设计师则需要根据特定环境与人群的生活特征、审美心理来进行符合动态审美的艺术设计。由于受到审美角度与审美观念的制约,环境艺术设计动态美的审美特征在主观以及客观之中都会有着不同的表现:首先,随着空间与时间的逐渐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看法;其次,即便处于相同的空间、时间与地点之中,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艺术作品也会有着一定程度上差异的审美观念;再者,同一个人若通过不同角度来观赏同一件艺术作品也会有着不同的审美效果。
3.3和谐美
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无法脱离整体的意识,设计素材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艺术设计表现力的重要保证之一。无论是一个大城市还是一个小型的艺术馆,其环境术的设计都需要建立在实现整体和谐美的基础之上,尽量避免混乱无章、差异冲突艺术设计作品的出现。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现方式并非从形式上过多借鉴国际流行风格或是运用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而是从根本上考虑在特定时代的条件下,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及其审美特征的相互补充与相互融合。因此,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将自身观念与大众的立场、时代的特色相互结合,尽量以大众的审美观念来界定自身的设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设计与润色,如此才能进一步地促进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周长亮.环境艺术设计之审美取向―以建筑科技为设计基础,以艺术创意为表现形式[J].
关于体育的本质归属问题,历来是我国体育界辩论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流派,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家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正逐步趋于统一。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界定已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体育的本质特点规定着体育美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也决定着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方向。由于体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健身教育过程,那么,体育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体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同时具有丰富可感的形式。它是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体运动,体育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融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
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和统一的产物,是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的结果,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从主观上看,艺术美是按照本人的审美理想,对已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筛选和加工,再把个人的情感融人进去,从而使艺术美带主观性和表现性的特点。从客观上看,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在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反映着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因此,艺术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态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的感性体现.也是人的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
2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特征体现
事物的本质必然会由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审美属性,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就明显反映出了各自本质现象的特征。
创造性是体育美与艺术美所共有的一种特征,但它与体育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的创造是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带有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体育美一旦创造出来,就能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一种积极、进步和肯定的趋势。另外,体育的创造主体即是创造者,又是审美对象;即主体、客体都是运动者本人。这与艺术美的创造特征有明显区别。
形象性是体育美的又一特征。虽然艺术美也讲究形象性,但体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体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实践中,人体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肌肉,正确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体育美深厚的内涵。如:一套刚劲有力的健美操;一套优美双逸的自由体操;足球守门员一次飞身跃起扑球的空间造型;跳高运动员腾身过杆的英姿,这些具体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体育美具有变易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它受时空的局限,它始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可能被人们自由地观赏。如跳水运动员一连串高难动作转眼即逝,留给人们的是瞬间之美和极大的振奋。艺术美则能把现实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凝固在艺术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欣赏它。如:许多古代的优秀绘画和音乐及雕刻艺术作品,至今仍能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审美价值,这反映出了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艺术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虽来源于现实美,但高于现实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现实美,从而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美,并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艺术美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与体育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3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确认
3.1同出一源,相互联系
无论体育美或艺术美,探索其根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古代宗教礼仪中形成的原始艺术和体育萌芽,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分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与体育、舞蹈、音乐之间没有界限。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才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纵观历史,体育与艺术有过密切的联系和结合。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场,为艺术家的创美活动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珍品,如:《掷铁饼者》、(短跑者》等力与美、雄与健、韵与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技巧、风格的演变,又为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体育审美的价值。今天,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技巧、武术等。所以,正确地借鉴艺术,深人了解艺术,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对现代体育创美活动意义重大。
3.2本质迥然,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