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0 18:3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

篇(1)

一、农业生产工作

2008年我县农业生产计划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6.81万亩。其中:粮豆计划种植75.2万亩,总产量计划完成18130万公斤,比2007年实绩17601.2万公斤增528.8万公斤,增长3%(其中小春粮豆计划25万亩,产量计划1960万公斤,大春计划50.2万亩,总产16170万公斤),经济作物计划种植42.15万亩(其中:辣椒计划25万亩,产量2750万公斤。花生计划5.5万亩,产量565万公斤。蔬菜计划10万亩,产量15000万公斤),其它经济作物计划种植0.45万亩。为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我县一是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进品质的前提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积极推广间、套、混种等粮食熟制制度改革技术,加大小春粮食生产和冬农开发力度;三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品种档次,增加优质粮食比例;四是加强油料和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五是组织实施好3个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即:1.大力实施好5000亩辣椒优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涉及维摩、江那、干河3个乡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0万元,已全部到位。财政需扶持种苗补助费15万元,水利设施补助90万元,科技培训5万元。项目完成后,可在3个乡镇发展种植辣椒5000亩,带动种植辣椒农户1600户5400人。2.大力组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项目:该项目主要是计划在全县11个乡(镇)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16万亩,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大类进行申报认定。其中: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认定面积52.8万亩,作物包括水果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类;畜牧业(各类草饲料场)认定面积61.6万亩,产品包括牛、羊、猪等;渔业认定水面1.6万亩。项目资金30万元,其中环境评价18万元(省级收费)。项目建成后,可使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3.认真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该项目涉及全县11个乡镇,实施推广面积42万亩,最终达到使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使施用配方肥料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并通过建立核心样板1.53万亩,使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项目区总节本增效达1050万元以上。同时,计划在每个乡(镇)建立3个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其中:确定5个国家级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并计划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00万元。

二、畜牧兽医工作

2008年的畜牧兽医工作一是抓好畜禽计划防疫工作。通过实施计划使全县畜禽免疫密度:“w”、“d”病防疫注射密度达到100%,猪瘟防疫密度达到100%,鸡新城疫免疫密度达到95%,猪蓝耳病防疫注射密度达到100%,猪耳标佩戴率达到100%,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3%、1.5%、2%、6%以内。二是抓好肉食品检疫工作,全年肉食品检疫猪计划达到7.5万头。三是抓好良种推广工作。重点抓好牛冻精改良8200头(其中:黄牛冻精改良5300头,水牛冻精改良2900头)和猪人工授精配种3.79万(窝)。四是抓好饲草饲料技术推广工作。计划推广农田地种草19500亩,推广青贮饲料5万吨,推广氨化饲料3.4万吨和浓缩料4500吨。五是抓好“技术、资金、物资配套承包服务”扶持重点户、专业户11200户畜禽生产工作,并计划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投入生产扶持资金1000万元。六是计划实施厩舍改造项目农户6000户(其中:猪舍3000户、牛舍2000户、羊舍1000户)。七是组织开展畜禽疾病药敏试验、将军、天香牧草引种种植、杂交牛短期育肥、三元杂商品猪生产性能测定、阉鸡饲养等试验工作。八是抓好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政策的落实和铳卡、民康、稼依生猪产业协会、宏民、阿猛新桥、大克底、吉岗、砚山饲料站规模养殖场(小区)扶持项目的实施建设工作。九是支持和协调天圣牧业公司做好黑巴草场的开发与利用,完成种草10000亩,新建牛羊舍1000平方米,养牛400头、养羊700只的工作计划

三、水务管理工作

2008年我县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包括红舍克水库除险加固及干支渠防渗工程,2006年、2007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远大型灌区2007年项目和丰收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尼龙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平远小舍姑现代烟草农业水源工程,土锅寨小型农田水利示范工程项目共九个项目,全部工程计划总投资4571.02万元,实际到位2904.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322.7万元,省级525万元,县级57万元),缺口资金1666.32万元,需县级配套资金1666.32万元。下一步我县一是抓好红舍克水库除险加固及干支渠防渗工程。该工程批准概算投资119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96万元,省级配套199万元,州县配套19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995万元。工程已于2007年12月17日开工,目前完成开挖土石方6000m3,c20砼180m3,灌浆钻孔进尺600m,坝体灌浆400m,完成投资50万元。红舍克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内容为7km渠道衬砌,批准概算投资25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10万元。工程于2007年12月17日开工,目前完成土方开挖4008m3,浇筑砼1594.4m3,钢筋0.7t,防渗长度2km,完成投资60万元。二是抓好砚山县2006年第二批、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该项目工程总投资294.89万元(其中:中央国债193.58万元,省级配套29.85万元,地方配套71.46万元),现已到位208.64万元(其中:中央国债192.64万元,省级16万元)。工程已于2007年3月动工,目前共建成提水工程1件,自流引水工程1件,小水窖477口,完成投资194万元,解决0.4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第二批饮水安全项目涉及者腊、干河两个乡政府所在地饮水安全问题,计划新建提水工程和自流引水工程各1件,工程概算投资161.44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103.88万元,省级配套16.05万元,州县及群众自筹41.51万元)。现已到位资金119万元(其中:中央113万元,省级16万元)。工程已于2007年3月12日完成施工招标,3月19日开工建设,目前干河饮水安全工程已完工,完成饮水水源小坝修复1座,新增蓄水能力4万m3,完成投资52万元,解决1400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者腊饮水安全工程完成主管道安装2.8km,新建400m3蓄水池1个及抽水机房建设,完成投资60万元。第三批农村饮水项目计划解决江那、干河、八嘎、阿舍、盘龙、阿基六个乡镇24个村小组3450人1400头大牲畜饮水不安全问题,设计新建迤勒提水工程一处,小水窖537口,工程总投资133.4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补助89.7万元,省级配套13.8万元,地方配套29.95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89.64万元(中央资金)。共动工538件,完工478件(其中:提水工程1件,小水窖477件,解决3177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三是抓好平远大型灌区2007年度建设项目及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项目。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以(发改投资〔2007〕1291号)文件下达平远大型灌区2007年度资金750万元(其中:中央500万元,地方配套250万元)。计划完成浪木桥水库、尼龙拱水库、渔泽坡水库共3条渠道17.64km渠道配套,目前正在做施工招标准备工作。项目计划对丰收水库中干渠12.5km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其中:改造渠道8.84km,新建延长3.66km)。工程概算总投资459.9万元,投资资金为申请省级补助180万元,地方配套279.9万元,目前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工作。四是做好尼龙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该工程计划总投资513.74万元。目前中央和省已一次性补助400万元,工程计划于2008年2月25日进行公开招标。五是做好平远小舍姑现代烟草农业水源工程项目。该项目工程预算总投资241万元(其中:州级借款133万元,州水务局51万元,县级57万元,到位57万元为县级资金)。项目已于2008年2月3日完成招投标工作,目前正在建设当中。六是土锅寨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项目。该项目工程预算总投资371.1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0万元,省级财政20万元)。工程于2007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渠道防渗处理4.8km,土锅寨自来水改造完成水池浇筑,完成投资90万元。

二、扶贫开发工作

篇(2)

(一)金融扶贫的概念

金融扶贫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方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强的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达到其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支持。(3)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4)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界定,依据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从而实现当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贫困地区人口的彻底脱贫致富。其特点是精确界定、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

二、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

(一)推行联动机制,加强扶贫合力

一方面,专门成立了自治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区市县三级金融扶贫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指定主办行,开展金融扶贫县试点工作,实现集中地方资源与金融扶贫工作方式的创新。

(二)出台金融扶贫的具体政策

新疆出台了《金融支持新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新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金融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细则,扩大信贷对南疆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行差别化授信评级,保证贫困地区贷款的正常投放。

(三)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

推出一批符合新疆实际的具有地域特色金融模式,国家开发银行主导的巴里坤县金融扶贫模式、农信社吉木乃县金融扶贫模式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都取得了好评。

(四)“访惠聚”平台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凸显

利用驻村工作组优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进村、精准扶贫。各金融机构积极与驻村工作组进行对接,推出符合农牧民需求的“访惠聚”专项优惠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响应。

三、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贫困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

新疆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南疆连片特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加大了南疆三地州金融机构运营、开发和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比平原地区高,但利润率却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使金融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二)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单一

大部分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的占比不高,而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有限,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贷款主要以短期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政策红利释放不到位

短期的扶贫贴息贷款与种养殖业生产周期极不匹配,贫困农牧户持续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导致扶贫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地区地区人口金融知识匮乏,对政府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率不高,大部分贫困户尚无主动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资金发展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依赖村干部推广宣传。

(四)脱贫人口的退出与返贫之间矛盾的协调困难

精准扶贫不仅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有效监测与考核,还要重点注意的是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让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人口及时进入得到扶助,但目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尽管脱贫人口的再返贫可被二次界定为新的扶贫对象,但由于退出造成的扶贫帮困的中断,存在时空差使得再次被认定为扶贫对象难度加大。返贫人口的出现,一方面造成前期的帮扶成效的消失,另一方面也使精准扶贫的总体进程减速。因此,及时合理解决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与返贫再生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难点。

四、加强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

一是增加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特别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必须优先扩充。二是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的实施,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与转账不方便的问题。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

一是依托访惠聚平台的优势,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运用金融信贷的意识,提高运用信贷工具的能力;二是通过建设农民培训学校,使贫困群体加强金融教育的学习,最终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三)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程

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继续发挥好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和示范县的模范带头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依据不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专门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量,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四)推动产业化金融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

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金融对农业生产、初加工、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创建农业生产新模式。积极改善商贸物流金融体系,风险投资机构要进入贫困地区,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技术革新,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改造。构建金融自助组织,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产业链贷款模式,建立产、工、销一体化机制,实现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协调发展。构建新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靠金融扶贫专家团的力量指导产业扶贫项目主体制作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以此来提升融资的成功率。

(五)构建金融扶贫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发挥一行三局、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积极作用,达到政策协调,信息分享,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以及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政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各个金融机构要积极制定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计划。各地、州、市也要结合实际,制定有效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来助力金融的精准扶贫。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构建金融支持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目标与责任分工,奖罚分明,严格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下达金融信贷任务,督促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莲.新疆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16(4).

[2]李寿龙.新疆连片贫困区的金融扶贫[J].中国金融,2017(4).

[3]董翠英.金融精准扶贫瓶颈[J].中国金融,2016(23).

[4]张怡.对新疆南疆三地州金融扶贫开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6(11).

[5]潘功胜.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引领创新服务助推脱贫攻坚[N].金融时报,2015-12-25.

篇(3)

一、认真组织实施,按期完成重点扶贫项目

1.在省国土厅的帮助下,筹资158万元,全面完成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任务,目前全乡32个村均拥有活动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规范化办公场所,实施了宽带村村通工程,搭建了农村远程教育平,推进了农村信息扶贫。其中,省国土厅帮助解决33万元。

2.在省国土厅的帮助下,积极实施了百村饮水工程,共筹资75万元,完成了东溪、田洋、四岙湾等11个村的饮水工程建设。其中省国土厅帮助解决11万元。

3.在省国土厅的帮助下,大力发展高山蔬菜2700亩,省国土厅补助27万元。

4.在省国土厅的帮助下,完成了生态乡规划编制,省国土厅帮助解决4万元。

5.在省国土厅的大力扶持下,总投资62万元,在全国乡镇级第一个完成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查明矿泉水水源地3处、可开发利用页岩和玄武岩储量180万立方、富硒富锗山地36000亩。

6.完成了31户、91人的梯度移民。

7.全面实施了等村的千亩耕地垦造项目,启动了等村的900亩标准农田建设和等村的50亩农居点整治。

8.推进了12个村、总长40多公里、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康庄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路基路面24多公里。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在省国土厅的大力扶持下,我们重点抓好1000亩红茄、1000亩稻田养鱼、1000亩高山西瓜、1000亩景观林为重点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抚育管理好5000亩高山杨梅、3000亩高山蜜梨、1500亩有机茶、1000亩高山板栗,引导冬枣、牛蛙、日本藤稔二代葡萄等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打响上张绿色农产品的品牌。目前,全乡已初步形成了高山蔬菜、高山水果、竹笋两用林、有机茶、稻田养鱼等8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总面积超过20000亩。

2.鼓励、引导、扶持农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前全乡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0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主要从事高山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等贩销,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力素质培训,拓宽农民就业致富门路

抓好6个村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期350人,其中高山蔬菜3期190人;技能培训2期160人(洗衣师1期49人,工艺品加工1期111人),不断增强农民综合素质,拓宽了就业门路,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四、严格管理使用好扶贫资金

省国土厅共下拨扶贫资金230万元(其中2005年资金155万元,到位75万元),以及电脑、办公桌等物资共30多万元。扶贫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如下:2005年的155万元,主要用于村级办公场所建设(42万元)、旱地垦造(7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0.4万元)、开发农业(21.6万元);的75万元,主要用于村级办公场所建设(33万元)、开发农业(27万元)、自来水改造(11万元)、生态乡规划编制(4万元)。

扶贫工作计划

是贯彻县党代会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的第一年,我们将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山区乡镇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势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突出规划好、引导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和谐乡村,全面推进全乡两个社会建设。

一、立足山区实际,强势发展生态农业

1.继续抓好1000亩高山蔬菜、1000亩稻田养鱼、1000亩高山西瓜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在1000亩高山蔬菜基地建设中,一是在全乡不同海拔高度试种西兰花,二是全力抓好米坑村、田洋村、坦头村200亩生态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在苗辽建设留种马铃薯基地。

2.强化立体生态农业发展。以等村立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发动家家户户进行“种植水果、养猪、养鸡、养鱼”和“优质米种植+养鱼”等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每户养鸡(全放养)不超过30只、肉猪不超过3头(禁止用饲料),并把它培育成我乡特色优势产业带。

3.进一步做好林业开发工作。重点做好现有13000亩竹笋两用林和5000亩杨梅的抚育管理工作,新增、改造竹笋两用林1000亩,试种香榧100亩。

4.注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在现有10家合作社的基础上,争取培育1至2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挖掘资源优势,突出规划好、引导好“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

一是加快制订出“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县里有关优惠政策相配套,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重点抓好以六亩田为中心的农家乐旅游业发展,计划新增经营户5户、床铺50张。三是积极实施观光型、农事实践型、休闲避暑型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旅游,努力把六亩田村建设成省级认定的农家乐特色村。四是强化农家乐旅游资源的整合,完善服务功能,把上张农家乐建设成吃、住、玩、乐都能体现“三农”特色、并为农民带来增收的特色服务项目。

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新农村

1.在巩固等9个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落实好等11个村环境保洁机制,配齐保洁员,实行门前四包和垃圾袋装化。继续加大公厕建设力度,力争二年内消灭露粪坑。

2.继续实施重点工程,改善生活环境。投资100万元,实施集镇街道拓宽、亮化、绿化工程;继续开展百村饮水工程,完成4个村建设任务;加强交通建设,完成12个村、路基20多公里、路面29公里康庄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实施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3.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抓好41省道沿线生态景观林的抚育与管理,着力做美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和谐乡村

一是切实加强乡党委的自身建设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二是切实加强依法治理和公民道德教育;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四是统筹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扶贫开发项目

1.计划投资150万元,抓好3000亩高山蔬菜基地建设。其中自筹资金120万元,资金缺口30万元。

2.计划投资30万元,试种香榧100亩。其中自筹资金20万元,资金缺口10万元。

3.计划投资50万元,新增、改造竹笋两用林1000亩。其中自筹资金35万元,资金缺口15万元。

篇(4)

一、基本情况

五峰是第三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自2016年9月正式启动项目建设。截止2018年12月底,已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个、乡镇电商示范服务站7个、村级服务站100个,电商市场主体主要有本土电商平台公司6家、电商企业89家、跨境电商企业6家、各类网店1198家、微店1402家,专职电商从业人员750人、兼职电商从业人员超过4500人。2018年全县电商线上销售总额达3.02亿元,同比增长54.55%。2018年全县快递收件量282.5877万件,快递发件量3149.317万件,合计597.5194万件,同比增长65.21%。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商发展工作,成立由书记、县长任组长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县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电商工作推进会。各乡镇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分管副乡(镇)长具体负责,定期召开电商专题办公会。在五峰政府门户网站开通《电子商务进农村》专区,公开实施方案、资金与项目管理制度,设立征求意见窗口,定期工作动态信息。同时,县电商办创新示范项目管理方式,邀请第三方权威监理机构对示范项目进度、资金拨付等进行审计监理,有效的防范了风险,加快了推进速度。

(二)园区建设

1、依托五峰民贸电商创业园,打造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截止到2018年年底,园区电商企业聚集数量54家,成功孵化电商企业16家,孵化创业项目8个;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3000余人。打造成地方名片,成功认定为省、市级众创空间,成功申报湖北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2018年累计接待超过5000人次。

2、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并稳步推进。三峡博艺珠宝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主体工程已全面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3、茶旅电商产业园已纳入我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项目,已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三)农村物流体系

按照“两中心三专线”的五峰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思路,截止2018年年底,两个县级分拣中心、覆盖全县八个乡镇的三条物流专线均已全部开通并正常运营,自开通运营以来,全县运输时效得到了有力保障,平均缩短10小时以上,且电商件价格降低了40%。同时着力解决物流快递到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8年11月开始已在25个行政村开展物流快递到村试点行动,目前效果较好,准备在2019年对各乡镇主干道沿线行政村进行全面推广。

(四)供应链体系

1、加强市场监管。依托“两个系统一个中心”,即可视化实时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和快速检测检验中心的网货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网销农产品安全;持续完善五峰电商产品数据库,服务中心安排专人,根据网销政策规定和产品特性,对全县产品进行筛选,目前入库产品711种;设立电商交易管理中心,对五峰主要电商交易平台、电商企业、网商(微商)进行监管,由电商协会安排专人进行电商交易统计工作。

2、持续打造网货品牌。已完成网货品牌“茶韵”“花颜荞语”“五峰印象竹艺”“五峰印象腊肉”“慢土豆”“五峰香葱”“五峰土姜”等50个网货品牌、“五峰毛尖”“清凉湾潭”“土家山蜜”三个公共品牌的注册和设计工作。

3、制定网货标准并严格对照实施。目前已拥有1套省级流通标准(茶叶),已完成7套网货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包含我县主要农特产品蜂蜜、中药材、蔬菜、腊制品。

(五)公共服务体系

1、出台干货政策。已制定《关于鼓励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扶持农村物流、电商培训、电商扶贫、农产品网货化、人才培养等。

2、持续建设五峰民贸电商创业园和三峡博艺珠宝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两个县级运营中心,以两大中心为依托,实现六大功能,即公共服务、电商运营、网商创业孵化、电子商务培训、特色产品展示、网货仓储配送。

3、发挥五峰电子商务协会作用,积极开展各类电商助销活动。2018年,由协会主办或协办1次电商年货节活动、5次电商助销活动,前后共与20余家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帮扶协议,带动1500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4、电商培训。2018年,依托县人社局、县电商办、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电商协会共开展20期电商培训(电商培训乡村讲堂15期、电商增值培训班1期、电商创业培训班3期、残疾人专题培训班1期),参训2202人次,其中贫困户398人次。

5、宣传营销。全方位开展五峰发展电子商务工作宣传,积极组织活动和参展,大力宣传电子商务优秀企业,推介我县优质产品,全力打造“互联网+五峰”,提升五峰知名度。

(1)2月初,举办“2018五峰首届电商年货节”,活动持续12天,吸引近60家商家入驻,同步实现了五峰网货、电商扶贫农特产品、其他年货土特产品线上线下展示与销售。

(2)3月中旬,积极响应“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与邮乐联袂打造“2018邮乐春茶节”活动。

(3)3月中旬,参与宜昌市商务局组织的“宜昌茶,香天下”2018线上春茶节活动,各企业销售“五峰绿茶”20000余单,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4)“五峰蓝”平台赵鹏荣获2018年“创青春”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农村电子商务组的金奖。

6、2018年3月,成功通过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绩效评价。

7、2018年4月-10月,安排专人对口支援西藏加查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同时五峰印象、五峰万绿公司向加查县捐赠2万元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另县公共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对加查县网店建设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及后续跟踪服务。

(六)电商扶贫

1、2018年4月底启动电子商务乡村讲堂活动,计划在2年内实现108个行政村(居)全覆盖,其中贫困户占比不低于20%。截止2018年年底,预计完成40个行政村的培训工作,累计参训3000人次以上。

2、7月9日至13日,组织8个乡镇共计72名职业农民工、电商创业青年等参加“湖北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领头人培养计划”送课下乡培训活动。

3、2018年,由协会主办或协办1次电商年货节活动、5次电商助销活动,前后共与20余家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帮扶协议,带动1500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4、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3000余人,其中全方位、多角度帮助1000名以上的贫困人口在电子商务产业链中就业。

5、5月中旬,五峰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鹏应市商务局邀请,对市直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进行了题为“发展农村电商,助力扶贫攻坚”的农村电商专题培训。

6、8月中旬,五峰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鹏作为我县电商扶贫带头人在全市脱贫攻坚会上作典型代表发言。

7、8月中旬,“五峰蓝”电商平台成功举办傅家堰受灾玉米义卖活动,活动总共收购销售玉米52000斤,销售额102960元,帮助受灾地区农户增收总额26000元,覆盖受灾地区农户50多户,其中在册贫困户24户。

8、按照“一乡一品”发展思路,今年重点针对傅家堰乡柑橘产业进行了线上包装、策划及推广活动。自2017年11月底县电商协会与傅家堰乡签订200万的柑橘帮扶购销协议以来,截止11月底,各大电商企业总计收购销售傅家堰乡柑橘126252斤,销售总额38.5万元,帮助傅家堰乡鸭儿坪村、白庙村等125户种植户户平增收2200余元。

9、12月上旬,参加市商务局在我县九里坪村、长茂司村开展的“电商扶贫·党员先行”帮扶活动,除对每村使用电商扶贫专项资金5万元帮扶外,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到村签订帮扶协议,同时由县电商协会现场收购当地土农特产。

三、2019年工作计划

(一)做好示范县项目收尾工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做好后示范时代平稳过渡工作。

(二)跨境电商项目持续推进。

(三)筹备茶旅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

(四)电商扶贫

1、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依托五峰民贸电商创业园入驻企业和县电商协会会员单位,成立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在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设立党员示范岗,积极参与电商扶贫,发挥党员示范作用。聘请党员律师担任顾问,举办电商扶贫专题法律讲座,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组织党员企业家参与电商扶贫工作,定期开展“电商扶贫,党员先行”等主题活动。

2、发展网货供应基地。通过“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建设网货供应基地6000亩,电商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下订单并指导合作社进行包装、分拣,合作社负责进行生产、品控和日常管理,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生产等方式参与。

3、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电商物流信息系统”和“两中心三专线物流网络”日常管理,优化各站点便民服务职能。2019年通过开设物流支线,配备机动运输车辆,整合农村客运、社会物流等方式解决交通相对便利的28个村“最后一公里”难题。

4、构建电商市场体系。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指导、远程辅导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开设网店(微店),指导贫困村合作社建设网络销售渠道,2019年培育不少于200家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5、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电商企业优先销售贫困户农产品,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和县电商服务中心的沟通机制。争取商务部及省市电商扶贫政府资源,引导国内知名平台及省市电商企业与本土电商企业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知名展会,举办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促进贫困户农产品销售。2019年计划带动贫困户增收2000万元。

篇(5)

关键词:

饲料;公司;市场营销管理;社会实践

一、企业基本现状

(一)基本情况怀化地区位于湖南西部,国家武陵山片区中心地带,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区之一。产业基础较好,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怀化市工业园)1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省级工业集中区5家,农业规模企业32家,产值达30亿元以上。境内有正大、湘珠、骆驼、九鼎、和美、双胞胎、海大等饲料企业入驻,共有投产企业9家,在建企业3家,产值将达到150万吨。

(二)怀化饲料企业现状随着饲料行业竞争加剧、更趋微利,饲料企业的重复建设,导致开工率严重不足,进一步加剧。饲料业和养殖业将呈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差异化、品牌化、终端化等特点。怀化地区的饲料企业以怀化区域为核心,产品辐射湘西和贵州以北地区(铜仁、黔东南),目前怀化市(地区)是一个以猪料、禽料为主,鱼料为辅的市场结构,其中猪料以全价料为主的市场,市场空间大,年需求量在30万吨以上,禽料市场年需求量在40万吨以上,饲料企业将怀化市场重为中心市场,与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战略的深度推进、国家产业扶贫的实施、养殖习惯良好等因素密切相关,怀化及周边市场蕴藏着较大的市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影响力不强。现有企业开发产品,还没有密切联系当地的养殖特点,禽料开发不足,猪料开发为主,品牌构建能力不足。2.分销渠道太长、网络品牌建设不足。饲料公司现行的大部分渠道模式是厂家-零售商-养殖户,部分区域还存在着厂家-批发商-零售商-养殖户的渠道模式,针对专业养殖户的直销模式较少。3.促销策略手段少,经销商利润偏低。公司的管理层没有很好地重视促销活动,特别是针对性营销措施不足,比较看重短期利益,在促销理念和手段上不足,希望通过投资促销必须短期内得到回报。4.营销人才梯队建设不足。营销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综合业务能力不强,特别是服务养殖户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有差距。

三、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重视市场调研,提升市场应变能力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运营的出发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流通策略构成了市场营销活动的四大支柱。市场调研有助于企业营销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抓住切入点,发现消费者的需求,捕捉市场机会,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和计划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开发、设计、改进时,能充分考虑用户意见,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制订市场营销策略。

(二)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品牌优势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重点考虑用户需要什么,把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饲料企业要利用武陵山片区唯一优势维系品牌地位,打造品牌,结合但怀化及周边地区以山区为主,对产品组合策略进行细分,根据养殖特点,开发整合资源,在产品档次、饲料种类等方面着手,重点开发猪料和禽料,并质量上找突破。特别是产业扶贫的不断推进,鸡鸭养殖见效快、抗风险能力强,山区适合鸡鸭养殖,禽料产品的开发将成为市场的重点,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增长极。

(三)强化渠道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在做好县级渠道的基础上,对重点中心镇进行拉网式的摸底,确定渠道,积极开展直销渠道建设,对养殖户集中的区域建立综合服务站,确保养殖“一体龙”跟踪服务。对现有渠道进行规范管理,从产品到价格到服务,围绕养殖户的需求,采用“一场一案的服务模式”,全程帮扶,可以通过疾病防疫现场会等形式,增强养殖户对渠道的信任、产品的认识,又有利于公司品牌的宣传和产品推广。

篇(6)

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实施社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坚持示范引领、政策推动,突破传统农村地区新型社区建设,择优培育10个市级示范社区、100个区市级示范社区,完成1000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年内基本实现“服务下沉、干部进驻、挂牌运营”。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新开工建设100个集聚类社区,培育6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对达到“八有十进”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继续实施奖补。

(二)突破社区建设资金和土地瓶颈。加快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推动区、镇级社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组织百家开发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新型农村社区建房贷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整合社区建设资金。协调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四规统一,破解土地瓶颈。

(三)完善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镇区划调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修编。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导则,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原则,提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标准。编制完成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风貌规划。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年内规划和扶持建设3个全国一流的高标准农业园区、30个市级农业园区和1000个农村社区产业园。加快推进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产业带和平度、莱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部园艺示范园,鼓励发展规模化设施蔬菜小区。培育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提升10个“一镇一业”专业镇。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重点支持20家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品牌,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和上市融资,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90家,打造一批产值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组建联合社,新培育20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新培育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土地合作社100家。

(三)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行政执法、质量检测和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制修订12个地方农业标准和简明技术规程,认定40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市级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建设,新建二维QR码农产品身份识别系统示范基地30处。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县(市)。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开展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评选活动,培育40个市级名牌农产品。鼓励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

(四)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编制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规划,推动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和部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业会展经济,争取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农业展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出口持续增长。建立市场信息价格预警分析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培训。

(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作用,加快市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以种养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以及有一定资本技术专长的返乡农民为重点,加快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力争全年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和创业型现代职业农民3万人。

(六)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积极推广农业节约型、循环型技术,争取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推广“种-养-沼”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全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00万亩、绿色防控10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300万亩,新建大型沼气工程3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3处。

(七)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区(市)农业科技110分控中心,发展村级信息服务员3000名。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继续落实好农业部“双覆盖”项目。深入开展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培育1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

(八)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加大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引进力度,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作物、果茶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引进繁育步伐,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力争引进1家大型种子企业,重点建设4个良种繁育基地,引进新品种300个以上。

(九)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进粮油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扩大粮油高产创建规模,推进市、镇整建制创建,加快农艺、农机、信息等技术集成,形成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力争实施100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打造平度市“吨粮市”,带动粮油全面均衡增产。

(十)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以经济作物、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为重点,推动农机装备优化升级,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6%,六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3%以上。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篇(7)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做好顶层设计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区域,蕴含着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筹建以来,英山县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区档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示范区筹建地方性法规。先后研究出台《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个意见四个办法”,为示范区筹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建立了与省知识产权局、国家地标保护中心衔接相联动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合作机制;建立了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执法信息定期统计报送制度。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英山茶文化、茶品牌建设方案>的通知》和英山云雾茶产业发展奖补细则、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二)组织保障有力

2016年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筹建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为了保质保量做好这项工程,5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20个部门和11个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2个协会、7家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领导机构。县政府于2019年又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制定示范区筹建工作方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总体工作规划。三是注重学习交流。邀请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标处姚泽华处长一行来我县督导检查;争取省市质监局带队赶赴东北三省和福建学习考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组团参加第23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地标展,学习交流各地建设成果。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在我县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户外广告牌2块,制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基地展牌和厂区展牌各20块,积极组织英山云雾茶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展览交易博览会共计20多场次,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全方位宣传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创办“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建设“英山地标优品馆”地理标志多功能展示厅等,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知地标、创地标、护地标”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保护组织

建立并健全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作为英山云雾茶生产者保护合作组织。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按照示范区筹建的计划和方案要求,完善工作章程,统一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包装标识,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6年第10号公告);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7年第50号公告)。2020年7月,省知识产权局重新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英山云雾茶企业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按照规定,经企业申请、县地标办备案、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立台帐,我县累计审核发放二维码防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5万枚,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四)企业示范引领

注册资金1100万、2016年4月份成立,代表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的湖北大别茶访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 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加贴地标标志、统一宣传保护)制度,全面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声誉,2016年至2020年,地标产品产品价格从120元/公斤增长到40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长到4500亩。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湖北名牌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万枚,组织培训1550人次,2016年至2019年,地标产品价格从320元/公斤增长到56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800亩增长到4200亩,实现出口产值达到5012.6万元。以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10多家茶企相继参加了第十届武汉春季茶叶博览会、2017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和茶叶博览会、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性会展, 开展了茶艺表演和现场展示推介,扩大了英山云雾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全县通过同步创建国家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湖北万益、绿羽茶业、团黄贡茶、湖北皋陶等12家茶叶企业办理了出口对外贸易备案登记。其中湖北万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两家企业已经实现自营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全县茶业企业供货出口达到2800万美元。

(五)强标重检抓监管

筹建好示范区,关键是围绕保护和开发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加大《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年来,全县已有32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7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9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高陶九品”2个茶叶产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重点策划包装英山云雾茶的“云系列”,制定英山云绿、英山云白、英山云红标准,重新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二是大力开展茶叶检验检测工作,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我县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平台优势,检验英山云雾茶产品769个批次,检定茶叶企业计量器具1253个台次,抽检茶叶定量包装106个批次,保证了示范区产品检验合格和计量准确,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5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来我县抽取13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质量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按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DB42/T 210-2014)判定,均为合格产品。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建立了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主体、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等单位以及相关乡镇配合的茶叶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通告》,保证了示范区创建按照市场化法、法制化渠道有序开展。四是加大示范区质量宣传和培训力度。我县先后召开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暨农资经营管理培训会、英山县茶园低毒生物农药推广示范培训会、茶叶减肥减药示范培训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茶艺师培训、精准扶贫产业对接培训会等多达600多场次;英山云雾茶公司培训工作有实效,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费用明细、聘请专家讲课补助表、培训照片都一应齐全;乌山春茶业公司培训活动有特色,会议记录、学员签到册、培训发放肥料清单祥实。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皋陶贡茶品牌茶叶系列产品,在全国环保检验调研推选活动中,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品牌认证发展工作委员会评选为:(2019.5-2021.5)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这些为示范区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产业大融合

以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筹建核心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了以红山镇国家级茶叶公园为中心,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英山云雾茶”茶文化观光园区;以金家铺镇为中心的西河十八湾“英山云雾茶”生态农业观光带;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创业园对接苏宁、京东、淘宝黄冈馆等平台开展英山云雾茶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使茶叶产业与电商、旅游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推进了大别山茶产业城、大别山茶叶谷、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大别茶访创意茶旅产业园、大广茶业产业园、茶乡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我县荣获2016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2016年度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分别为14.62亿元、16.38亿元、18.2亿元、19.9亿元,21.99亿元,已位居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40位,经申报评选,英山云雾茶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英山云雾茶”名列“湖北十大名茶”,成为湖北重点推介的茶叶“三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赤壁青砖茶)五大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七)效益大提升

2019年英山全县茶园面积近26.2万亩、茶叶产量2.97万吨,系列产值22.31亿元,均价75.1元/公斤,与2015年度同期相比(注:2015年我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产量2540万公斤,产值14.5亿元,均价57.1元/公斤)分别扩大4.8%、增产16.9%,增收53.9%,均价增长31.5%。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为茶叶专业乡镇,杨柳湾镇被誉为“大别山区茶叶第一镇”,红山镇被评为“全省十强茶叶乡镇”。全县已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加工厂房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形成了健全完善富有实力的茶业产业体系。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有1家企业被评为“湖北茶业十强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在《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中,批复我县生态农业(茶叶)标准化试点为2019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农业),是黄冈市五个项目之一。2017年英山云雾茶入选原国家商标局“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英山云雾茶”被列为2019年湖北省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2020年,欧盟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英山云雾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录。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英山云雾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县“英山云雾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下步工作计划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是促进茶业增效、茶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突出品牌意识、高质量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推动不懈怠,持之以恒抓好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巩固保成果。进一步统一思想,首先将“英山云雾茶”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用好用活,它既是政府公共资源和政府公共品牌,又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只有将“英山云雾茶”这一公权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将“英山云雾茶”做大做强,其次,就是必须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按照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审核申请人资格;同时又要广泛宣传发动、多方帮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以及既有企业垄断,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专用标志使用者多起来,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保障和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是抓协会促带动。要抓好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产业机构、合作组织(协会)、企业等参与的示范区建设组织体系。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的统计上报,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抓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定期英山云雾茶定期监督检验和风险监测计划;严格管理英山云雾茶主要原辅材料验收标准或质量要求;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视和抽查并落实检验检测计划;进一步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篇(8)

马铃薯属粮菜兼用作物,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武山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贮藏管理不当,产品单一,加工手段落后,阻碍了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目前我县马铃薯生产现状,提出几点发展途径。

1武山县马铃薯生产现状

1.1种植区域武山县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15个乡镇的370个行政村都适宜马铃薯种植,根据地域特点可分为三个种植区。

一是河谷川区春夏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县内海拔1 800m以下的渭河及其支流流域的川台地,一年两熟或三熟,复种指数高,马铃薯既可春播,又可在油菜或小麦收后夏播复种。近年地膜马铃薯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15%。

二是南北浅中山区春夏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渭河南北海拔1 800m以下所有干旱山区,气候干旱,土质较薄,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春播为主,多雨年份有少量夏季复种,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29%。

三是南北二阴高山区春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海拔1 800m以上的所有山区,气候属阴湿冷凉,降雨较多,一年一熟,是种植马铃薯的最适宜区,也是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56%。

1.2品种结构我县马铃薯种植品种有38个,其中天薯系列7个,陇薯系列4个,青薯系列7个,渭薯系列4个,其它来源16个。最大的渭薯1号种植面积有6万亩左右,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30%,其次为渭薯8号2万亩左右,“216-10”1万亩左右,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30%,其余面积较大的有天薯4号、天薯5号、“大白花”、“小白花”、青薯168、高原4号、高原7号、高原8号、白粉芋、陇薯1号、陇薯3号,天引薯3号等。其中川区和浅中山区主要种植中早熟品种克新2号和渭薯1号,高山区以种植晚熟品种为主,近年试验示范中表现抗病、高产、优质的“216-10”,天引薯3号发展较快。

1.3产量水平2006年全县马铃薯平均产量950kg/亩,其中河谷区平均产量900kg/亩,浅中山区平均产量650kg/亩,二阴高山区平均产量1 250kg/亩,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明显。

1.4产品用途全县年产马铃薯1.40亿kg,其中30%留作种子或食用,10%用于粗加工或淀粉,60%作出售,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经纪人销往东南沿海,其次是交售给县内淀粉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

2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品种老化、退化严重,优质新品种缺乏多数品种老化如渭薯1号、高原7号等,还是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推广的,已经种植了近半个世纪,使用年限过长,品种老化、退化严重,环腐病、晚疫病、病毒病等病害交叉感染,致使马铃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劣,销路不畅,直接影响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多年来,我们虽然坚持不懈的进行马铃薯品种的区域试验和引种试验,但综合性状超过渭薯一号的很少,即使个别品种表现抗病高产,但往往几年之内就丧失抗病性,表现出退化症状,尤其容易感染晚疫病。适应市场需求而薯形好、商品率高、抗病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很少。

2.2栽培技术落后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的限制,我县群众种植马铃薯还是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新技术、新品种应用较少,影响了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

2.3农业基础条件差,群众经济困难,制约种植规模扩大马铃薯忌重茬,要轮换种植地块,同时用种量大,土粪施用量大,整地质量要求高,田间运输劳力消耗比较大,而我县洋芋主产区都在中、高山区,沟壑纵横,山高路远,农田交通条件差,农户都尽量把马铃薯种在离村庄较近,交通方便的地块,运输困难的偏远地块尽量不种或少种;另一方面,山区群众经济都普遍困难,马铃薯播种时肥料、种子、用工等一次性投入大,种植面积扩大投资也增大,多数群众有困难。这些是制约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因素之一。

2.4气候干旱,造成马铃薯适宜种植区海拔升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干旱,我县以前适宜种植马铃薯的浅中山区有相当面积变成退耕还林区,最适宜种植区海拔由以前的1 800m左右上升到2 000m左右。以前阴湿冷凉无霜期不适宜马铃薯生长的二阴高山区现在成了主产区。

2.5专用型品种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过去由于缺乏种源,农民种植的马铃薯种薯主要靠互相串换商品薯解决,致使品种多、乱、杂的现象相当严重,造成马铃薯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严重。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一些优质专用型新品种如陇薯 3号、大西洋等,但种植规模小、产量少,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6种薯及商品薯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够完善,品牌优势弱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种植时要做好产地认定、环境认定、产品认定等检测工作,市场及龙头加工企业在收购优质专用原料品种时要根据各方面的检测依据来确定,而目前我县虽然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但由于设备落后及技术体系不完善,致使已注册的 “焉支玉” 牌脱毒马铃薯品牌还没有打响。

2.7种植基地分散,影响规模化、区域化优势的发挥我县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马铃薯种植面积也比较大,但大都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因而形不成规模,影响了区域化及规模化优势的发挥。

2.8缺乏专业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目前除一些个体商贩从事马铃薯营销外,我县还没有真正组建起马铃薯产品营销协会,加之缺乏专业批发市场,产品流通不畅,信息闭塞,仅靠农民自行廉价销售,致使效益不高,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和体现优质产品的价值。

2.9精深加工规模小,能力弱我县马铃薯产业效益没有从深层次得到挖掘的根本原因是基础比较脆弱,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仅有几个加工粉条小作坊,由于规模小、消化能力弱而带动力不强,距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3马铃薯今后的发展趋势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乡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马铃薯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放到和蔬菜、养殖等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作支柱产业来抓;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作考核指标等工作计划时,把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扶贫开发、财政扶持项目中作为重点投资项目。要组织农业技术部门制定好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抓好马铃薯产业化工作。

3.2加强科技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引进设备和技术,建立马铃薯脱毒苗繁育中心,生产脱毒种薯,积极推广,填补我县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二是积极引进菜用型、淀粉加工型、薯(条)加工型等不同用途的专用型优良品种,按品种特性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在川区、浅山区、二阴高山区进行品种试验和区域试验,选择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新品种。

三是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科研部门引进栽培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加以吸收和借鉴。如延长或打破休眠的技术,间(套)作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

3.3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普及步伐在海拔较高的山区,选择交通方便,土质肥沃, 集中连片、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生产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良种繁育基地,由技术人员承包负责,引进经过试验表现优良的新品种原种或脱毒微型薯,按良种繁育操作规程严格把关,签定产销合同,优惠价收购,收获后以补贴价向适宜区推广,更新更换生产上已经退化的品种。

3.4改善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各乡(镇)要积极组织群众修建田间农机路和水利灌溉渠道,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鼓励扶持机动农用车的推广,为扩大种植规模解除后顾之忧。工商部门对县内各农贸市场的马铃薯交易要实行扶持鼓励的办法,打击欺行霸市瞒哄客商的行为,吸引外地客商,农机、交警部门对运输马铃薯的车辆不得乱罚款、乱查扣,建立县内绿色通道。县乡农业技术部门要搞技术咨询和物资供应及信息服务,要建立乡村服务网点,方便群众。

3.5健全繁种制度,提高种薯质量种薯质量是脱毒种薯生产的生命线,提高和保证种薯质量是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繁种制度和种薯质量保障制度,特别是我县脱毒薯中心应尽快完善病毒检测体系和建立种薯质量监控体系,对茎尖组培苗和引进的试管苗必须先进行病毒检测,合格后再投入大量快繁生产,以实现脱毒种薯生产与供应的制度化、标准化与专业化。

3.6办好丰产示范点,搞好技术推广要在各乡镇选1~2个交通方便的村进行丰产示范,由农业推广部门派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关键时期组织群众参观介绍,起到辐射宣传带动作用。农业部门要制定好全县的马铃薯生产布局规划和栽培技术规程,搞好逐村的技术培训和良种供应,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整体的产量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篇(9)

二、工作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重点围绕有色冶金、特色农产品、水电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与省内东部3市组团发展,与关中地区城市对接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对接、招商引资等领域的协作、交流,努力打造有色冶金基地、优质农林产品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全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连接西南、西北重要通道,共同推进经济区建设。

(一)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力做好兰渝铁路按年度投资计划建设、至平凉铁路延伸段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协调服务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成州民用机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积极争取、论证做好直升机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积极配合,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确保武罐高速、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按照年度投资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开工建设至二级公路、至公路;抓好至高速公路段、渭源至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与加强对接,合作打通断头路,建设联网路;推进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站覆盖率;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及旅游景区之间连接道路建设。

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

由市工信委负责,在抓紧编制我市建设有色冶金工业基地专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依托阳山金矿和西成铅锌矿带,借助关天经济核心区相对集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提升冶炼、精炼生产技术,加快阳山金矿日采选冶5000—10000吨矿石生产线、大桥金矿1500吨黄金浮选、十里后川坝1500吨黄金浮选、亚特金矿6000吨尾渣回收浮选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度,提升黄金产业采选能力。推进公司20万吨锌冶炼系统技术提升、10万吨铅冶炼、临江10万吨特种硅铁基地建设进度、不断提高铅锌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硅铁产业技术升级。抓好建材生产、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加工制造等产业,建材方面重点抓好1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和祁连山集团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扩建等项目建设进度;绿色食品加工方面支持中寨代元纹党、恒源香料和扶正等一批龙头企业和华美、绿之源、鸿徽、核桃乳、茗芝茶等方便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快金徽酒业扩建及红川酒业、滕昌酒业、果老仙酒厂技术改造;医药化工方面加快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独一味系列产品新药研究和石坊钡盐厂原矿处理1000吨/日钡盐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工制造业方面重点抓好万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00吨铸件厂建设、东港公司5000座大棚温室骨架(塑钢基质管专利技术)生产线建设、天合山山核桃工艺品厂年加工山核桃工艺品3万件生产线项目、华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效矿冶振动筛、金属加工和机械零部件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三)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发展

由市旅游局负责,抓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五大精品景区、四大名牌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市级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和大河坝、瑶池天堂、白马河休闲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论证立项重点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主干线的连接线路,开通全部精品景区、名牌景区和已开展旅游活动景区移动电话,在市内主要干线公路和城区设置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交通标牌标识,争创旅游星级饭店6家,提高接待能力。加强与省及我省东部3市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寻根祭祖、红色旅游、山水旅游、先秦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精品线路,争取开通延安—六盘山—华池—界石铺—哈达铺—红色旅游线路。

市文化出版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由市规划局负责,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完善报批,加快各县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县城和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集镇及村庄规划编制和供排水、供电、供热、交通、防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具有特色的规划体系。

由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加快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分别向汉王、两水延伸7.5公里和13.5公里,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发展空间。加快各县县城路网、管网、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及城南堤防、城防、城防等城市防汛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21个示范小城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改善村镇风貌,提升聚集辐射能力,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保质保量完成灾后重建的城市建设项目。

由市农牧局负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加强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扶持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改造和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提高供电质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城乡统筹重点示范点项目。

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五)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由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负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扩大特色产品基地规模。加强农超对接,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区发展订单农业、精细农业和冷链物流,新发展特色产业面积43.2万亩,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户,认定市级龙头企业5户以上,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个,完成订单农业40万亩。抓住布局优化、龙头企业、市场体系、科技支撑、新品种引进等环节,扩大基地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市场体系、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全国开通的“邮邮乐购”平台将我市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加快产业对接,通过与省联合申报秦巴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开发利用、建设市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油橄榄等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和畜牧、蔬菜、茶叶、马铃薯、苹果等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以及水产养殖、蚕桑、黑木耳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发银杏、烤烟、蜂蜜、花卉、柑桔、香料、苦荞麦等地方性特色产品。

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六)加强生态环境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由市林业局负责,加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启动“三江一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生态修复、长防林三期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工程;实施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重点推进白龙江湿地保护工程、康南太平河、八马湿地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等市联合申报项目,加快推进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由市工信委负责,科学编制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论证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淘汰小采选、小冶炼、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抓好工业“三废”污染防治、矿区重金属污染和尾矿库治理。

由市水务局负责,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加快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将我市等县区列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县区。完成10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抓好苗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集雨补灌4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

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安监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七)加快能源开发利用

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充分利用国家建设能源通道、推进煤炭和煤炭向西南输出的机遇,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能源集团企业,超前论证火电项目。加快临江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设进度,加快330千伏至西和至750千伏变线路、等110千伏及以上输变工程前期工作。加快110千伏及以下配网完善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强以330千伏线路为骨干网架、110千伏线路为主供网架的多电源互供式供电网络。推进太阳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

供电公司及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八)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

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中、集约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和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构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完成全市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争取哈达铺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省上尽快批复,重点抓好西成经济开发区的新址规划和扩区及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力争在引进项目、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工信委,西成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九)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由市商务局负责,积极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以建设大型、高水平批发市场为龙头,推进市场建设,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集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废旧收购市场管理,新建续建城乡市场37个、农家店和村级综合服务社200个,完善花椒、油橄榄、核桃、木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及中药材集散交易市场。

由市邮政局负责,加大公路、铁路站点、物流工业园区修建邮政局所和速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邮政网络和邮政服务“三农”平台,鼓励支持邮政加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邮政便民服务站。

由市招商局负责,充分利用“西洽会”和“兰洽会”两个平台,加大与经济区各市之间的对接交流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大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重点把国内500强企业、经济区内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定期、不定期邀请企业家到考察,采取灵活有效的办法,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到发展。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地区及关中、等核心区城市在我市共建产业园和设立综合性物流园区。

人行中心支行,市供销社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由市文化出版局负责,积极开展特色民俗文化等方面合作交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实施陕甘川茶马古道遗址保护和开发、陕甘栖风坡黑马羌族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线、陕甘川卧龙岗白马氐族文化渡假村等文化长廊工程、知识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程;加快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度。

由市教育局负责,扎实开展“万名教师培训”工程,落实名教师、名校长岗位津贴,改善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师周转住房建设。充分借助关中地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雄厚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我市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紧密结合关中一经济区用人需求,加快发展初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由市卫生局负责,积极鼓励我市医疗机构与核心区开展医疗卫生合作交流,完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我市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医学教育基地,完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

由市人口委负责,加快推进计生服务基础设施的配备,完善县乡村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

由市体育局负责,加快市县区体育场馆及各乡镇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

由市科技局负责,加快市县区科技培训基地建设,推进科技馆建设,争取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与核心区企业、院校等开展科技合作,重点实施农林特色产业、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并通过产业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优势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人社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十一)加强扶贫开发建设

由市扶贫办负责,加大扶持贫困片带扶贫政策项目的争取力度,与等省市共同争取国家尽快实施秦巴山区集殊困难地区片区开发建设。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劳务合作等多方面,积极与经济区相关市县加强联系和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政策,有力促进我市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五大工程实施。建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和再就业培训基地,争取尽快实施市贫困乡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培训输转工程。

由市劳务办负责,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争取把我市、、等县区纳入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区。

由市人社局负责,学习和吸纳经济区发达城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验和人才培训等优势,完善市县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由市民政局负责,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划建设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构。

市发展改革委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十二)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

由市工信委负责,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道、省道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加快信息网络安全和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省驻有关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领导小组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重点解决实施《规划》和《意见》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问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问题,商讨措施,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日常协调联络工作,加强市县区之间、市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衔接配合。各县区政府要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靠实责任,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篇(10)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

*年小麦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增幅为*.*%。全县生猪存栏*万头,出栏生猪*万头,同比分别增加*.*%和*.*%。*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已完成,瓜菜育苗基地已建设完成*%。选育、引进、筛选出适应我县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优质高效西瓜品种*个,甜瓜品种*个。推广引进秋月、翠玉、苏翠一号梨新品种*个,高接梨园*亩,改造老果园面积*亩。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学习贯彻*思想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党史教育,组织各类党史教育专项活动,不断把党史教育引向深入。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落实集中制原则,坚持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责”责任制,加强廉政风险点防控,把问题解决在初始,把苗头消灭在萌芽,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新一轮“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意识,大力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三)打好种业翻身仗。

扎实做好农作物种子备案工作,备案种子经营网点*家、品种*个。强化种子生产基地监管,确保从源头上控制种子质量。积极开展新品种保护工作,申报*个蔬菜新品种保护,已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辣椒品种*个,已申请公示品种*多个,获蔬菜新品种登记证书*个。

(四)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年*.*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已完成*%。*年*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年*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

(五)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完成小麦绿色防控面积*万亩,绿色防控覆盖面积*.*%,果树绿色防控面积*万亩,绿色防控覆盖面积*.*%。建设*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区,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万亩,辐射带动*多万亩。全面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投资财政资金*万元,完成畜禽废弃物资源化项目,*余家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级资源化利用得到全面提升。认真做好有机肥推广项目,发放奖补资金*万元,推广使用畜禽粪污加工而成的有机肥*万吨。推广应用全降解生态地膜新技术、新产品,全县已完成春季可降解生态地膜推广应用*万亩,建立*个农膜回收网(站)。

(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大秸秆离田和农机购置补贴推广,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调度,提高应急情况下小麦抢收能力,完成“三夏”和午季秸秆综禁工作,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

*-*月份绿色食品续展*家,新认证绿色食品*家。建立种植养殖生产者监管名录,及时更新完善生产主体数据库,为全县*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发放合格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范围内的主体全覆盖。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完成农产品安全快检设备上传省级检测平台数据*组,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出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报告*份,检测合格率*.*%;定量检测完成*组,合格*组,检测合格率*.*%。

(八)全面实施黄河鲤保护区“十年禁渔”。

组织渔政执法人员通过沿黄河鲤保护区通过张贴禁捕标语横幅、设立禁捕宣传标识牌等方式,强化宣传,营造禁捕氛围。共出动执法车*辆次、执法艇*次、执法人员*人次,清理违规渔具地笼、花篮等网具*张套。教育驱退垂钓人员*人次,查处生产性垂钓案件*起,司法移送案件*起。大力推进县渔政信息中心建设,目前正在安装调试阶段。

(九)实施“四带一自”产业巩固提升工程。

督促各镇园区完善历年扶贫资产到村项目的产权移交手续,规范扶贫资产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金项目效益,目前各镇(园区)已经对*年以来的项目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完成整改。*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到村项目已开工建设。*个“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已完成验收。

(十)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项目,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通过省级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家,示范创建*家,储备建设*家。圣沣食品有限公司被列入*年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重点调度企业。截止*年*月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实现加工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圣沣食品有限公司完成加工产值*.*亿元。加快推进酥梨产业集群项目,已完成项目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任务的*.*%,*年产业集群项目实施方案已报农业农村部批复。

(十一)协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宅基地的管理与改革工作。

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组织对截至*年的村集体资产开展年度清查,全县*个村资产总额累计达到*.*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累计达到*.*万元。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开展土地确权成果应用,强化服务指导,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计*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召开宅基地管理服务专题工作调度会议*次,办理农村宅基地审批*宗,审批面积*平方米。查处违法宅基地*件,目前均已整改完毕。

(十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印发《县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户厕问题排查,摸排共发现*户问题,现已整改完成*户。印发《县*年农村改厕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装配式三格化粪池采购采购项目已招标,用户自建部分镇(园区)已动工。设立*个公益性岗位,成立农村厕所管理服务队,建立农村厕所“管养护”机制。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个省级中心村各项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全力准备市级考核验收,*年度*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十三)大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落实扶持资金*万元,支持*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示范家庭农场发展。组织推荐*家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家农民合作社申报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引领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实施树干涂白(果园耕作)*.*万亩,瓜菜工厂化育苗*.*万亩,服务农户*.*万户;正在组织实施玉米全程托管*.*万亩,任务已分到粮食主产镇(园区),按照托管系数计算为*.*万亩,涉及农户*.*万户。

(十四)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补助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维修养护水处理设施,为水厂正常运行及水质安全打好基础。组织第三方水质监测单位每月一次对全县规模水厂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率为*%。督导规范水厂各项管理工作,加快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完成《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信息化系统初步设计报告》,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水厂管理水平。

(十五)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县复新河治理工程与利民河二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批工作。完成县废黄河治理工程(高寨潭-林屯枢纽)补充工程与林屯水库翻水站工程水下工程验收工作。完成西湖水库项目设计招标工作。

(十六)强化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

完成县北郊水厂节水型教育基地建设。督促水业公司完成超许可取水整改工作,目前已进行水资源论证省级技术评审。开展了全县用水统计调查,将*家单位纳入系统统计用水量,并完成了第一季度用水量填报和审核工作。完成*个用水统计系统名录库取用水户取水许可证信息更新工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减少城市地下水开采,封闭*眼自备井。完成*个取水户取水许可证延续工作,审批*个水土保持方案,下达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通知*份,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份,收缴水土保持补偿费*.*万元。

(十七)全力防范水旱灾害风险。

县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验收通过。在汛期之前对水库、涵闸进行多次排查,维护保养涵闸*座、水库*座;开展防洪应急知识培训*次,参与全县防汛应急演练*次。落实水库、水闸“三个责任人”,并确保汛期*小时值班制。

(*)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组织人员对全县范围内县级河道进行排查,共出动水政监察大队人员*余人次、执法车辆*辆次。发现河道问题*处,向各镇(园区)下达交办单*余件,督促相关镇(园区)及时整改,现已基本整改结束。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强化政治意识,认真做好秋粮种收工作,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努力稳家禽、增牛羊,多渠道增加畜产品供给,促进养殖业平稳发展。推进酥梨和新品种梨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一号梨园”,打造万亩精品梨园。加大新品种选育推广。支持辣椒、西甜瓜良种繁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业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及设施农业延伸。全面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加快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建设。

做好数字农业省级试点建设,加强数字果园建设。继续实施绿色防控提标扩面升级行动,引导恢复绿色种植。抓好黄河鲤保护区“十年禁渔”工作。持续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完成全县样品抽检工作。完成*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继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新增示范主体*家以上。争取开工建设固口闸、周庄闸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力推水费收缴。完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做好汛期值班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平方公里,重点预防保护面积*平方公里。

上一篇: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 会议情况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