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语文导学案

篇(1)

学案教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学习理论,撬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课前,学生按照导学案设计的“路线图”自主研读文本。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主研习成果,大胆质疑,思维不再受老师的限制,常常在相互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生成新的思路,整个课堂就是一次智慧的探险。民主、和谐、宽容、“安全”的课堂文化,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阳光、欢笑与收获的喜悦洒遍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实行导学案教学后,改变了师与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立场,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改善了“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狂欢”。

那么,如何界定“导学案”的概念呢?裴亚男老师认为,“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它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学案实质上应该是一种方案”。这种观点界定了“导学案”的性质,那么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目的何在?设计的主体是谁?张海晨、李炳亭的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学生也可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这里的“导”就是指导、引导,“学”就是学生学习,“案”就是方案,就是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课堂教学方法体系,包括九个独立的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原有知识、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根据这一体系,笔者把导学案设计成八个部分,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法导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设计)、(自主)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同时根据学习活动内容的不同,把课堂分为四种课型,即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评讲课。针对四种课型,实行“四案并举”,即新授内容的“自研案”、基础达标的“训练案”、阶段总结的“复习案”、问题落实的“纠错案”,总称“导学案”。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不应将“导学案教学”(“学案导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为导学案(学案)只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走向自主学习的桥梁。为此,笔者在实践中从来不认为导学案是“编写”出来的,而是根据学情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设计”。

二、导学案的价值取向

导学案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抓手,其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促进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它要求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否则就做不成交易,即使做成了也是不公平的。把这一概念借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认真研读文本,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课堂上有备而来,导学案是促进信息对称的重要手段,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了平等对话的可能。

二是提供认知背景 教师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资料作为助读材料通过“知识链接”告知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认知背景,并把自己研读文本时查阅相关资料的目录索引提供给学生,让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自主查阅钻研。

三是引发认知冲突 一般的理解,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导学案就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学习目标”、适当的“知识链接”和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即“学习过程”的内容)等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先天趋向”,在“同化”“顺应”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平衡”。

四是重建课堂文化 导学案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更是课堂文化的重构,它需要在一个“学习团队”(即“学习共同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团队由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包括学生个体与团队、教师个体与团队和校外专家三个层面。在学习团队中,人人都是学习者,处处都是学习场,时时都有学习元。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系统结构、强化激励评价等措施建立的学习团队,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共同研讨导学案中的问题,促进学习者团队归宿意识,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角色体验,让学习者在不同角色中学会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

篇(2)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能极大地促进教学,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但是时间一长,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课改伊始,我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外引内联,全面实行导学案教学。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对教师而言,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依据,编写导学案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学生来讲,导学案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和集体合作的能力,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一、导学案能极大地促进教学

1.导学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能鼓励学生提前预习、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追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学生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掌握基础知识,为上课做必要的准备,在发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识,以便课堂上能重点把握,减轻上课压力。这样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2.导学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在导学案上,学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本课时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目了然,在学习时随时可以回顾目标,学习的指向性更加明晰。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知道自己哪里不会,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断突破重难点。在课前与课堂上留给学生时间,让其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导学”部分,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演员而是导演,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展示,教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教师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教学合一,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导学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导促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导学案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他们可以把以前需要在笔记本上记录的问题统统记录在导学案上,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还能避免因资料过多带来的丢失问题。而且,学生定期把“导学案”装订起来,就是很好的复习资料,考前能进行系统的复习。

4.导学案信息容量大

如,精彩的导语、作者作品介绍、写作背景、相关的文学常识、解题的方法及技巧等等。这就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特别是住宿生)资料来源少、时间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

1.预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值得怀疑

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导学案教学模式让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这种“教科书+教辅”的阅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直接地获得知识,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它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分。

2.预习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

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能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能否顺利进行。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会流于形式。要么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要么上成习题课,甚至上成教师的展示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就会无法发挥。

3.导学案让学困生更加沉默,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诚然,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很多发展的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效果往往不明显,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错误的想法,只能听别人说,自己当一个被动接受的听众;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往往成为他们闲聊的时间,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总结出来,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篇(3)

导学案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程序,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是导学案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导学案的运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增加了师生教和学的负担

第一,增加教师的备课负担。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水平,预测在自学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课后需要巩固的知识的综合情况的指导下来编写。通常情况下一个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耗费四个小时的时间,再加上和同事沟通探讨弥补不足的时间,大概需要六到七个小时,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第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导学案的出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到了首位,原本应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现在要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学生在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导致整体时间不容易把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浪费课堂时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达不到要求的效果,在很多时候就需要老师再讲解一次,这样本来需要20分钟就能掌握的知识,甚至会延长到40分钟才能掌握。

2.限制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

导学案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导、学、练、测、评五大功能,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去亲手设计每一个导学案,很多情况下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或者很多教师对导学案的功能产生误解,认为导学案的功能就是自学和测评,这就导致很多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失去了教学的灵活性。

3.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很多教师认为导学的功能在于学生自学,然后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测评,如果每节语文课都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4.忽视知识的连贯性

导学案要求课堂内容自成一体,从导、学到测、评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的设计让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从而忽视了整个知识系统的统一性。

二、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运用策略

导学案应该是“教”和“学”之间的一个纽带,而不是一个枷锁或者镣铐。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导学案灵活性的优点,而不是“戴着镣铐跳舞”。

1.导学案的设计要灵活

第一,形式灵活。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引导,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需要记忆的知识量很大,教师就采用纸质的学案;而有的课文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少,那就利用多媒体来生成文章的结构或者播放影音文件来教学。

第二,内容灵活。导学案的作用重在引导,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能够起到引导作用的就是老师设置的问题。对于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深入浅出,难易结合。从字词的理解到文章段落的理解,最后深入到情感价值观的层次。

第三,运用灵活。导学案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对于导学案的运用方式要灵活,需要教师自己去讲授学生才能明白的文章,教师就不要用导学案去为难学生。

2.导学案的设计重在“诱导”

导学案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认为的自学和测评,而是诱导和启发。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文章,将新学的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关于“之”的用法是重点,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之”的用法设计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之”字的含义是否相同?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理解上面四个“之”的含义。

(3)根据“之”字所处的位置总结“之”字的用法。

前面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是对于第三个问题的铺垫。三个问题的设定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之”字的用法。

3.导学案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

导学案的设置要求课堂有始有终,自成一体。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知识系统不能串联起来,过于分散。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技能非常重要。文言字词的理解、词类活用、固定句式或者句式的用法等等,都需要我们将其串联成一个知识体系。

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的最后,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

之动词,到。例如“辍耕之垄上”。代词,他们。例如“子犯请击之”。助词,的。例如“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无意义。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以这样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运用意义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导学案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提倡老师的引导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导学案的制作需要教师参考众多资料,通过集体的探讨和研究制作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吸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加以完善,使得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3.促进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篇(4)

应该说,在转变传统教与学的陈旧低效方式、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起到了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的作用,对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多实际效果。但比较而言,导学案教学的泛化对语文学科而言,却是“鸡肋”。

我们看看如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印发给学生本课的导学案,上课老师直接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一般2―3个(有时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不对等)。

检查课前预习:一般是注音、词语理解等语基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都是教师事先整理好,以静态识记性知识方式陈列。

文本学习:一般是给出教师对文本整合的3-5个思考问题,上课时以提问方式进行逐一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区域并概括整合出答案。这一过程以问题的对应理解区域和文体答案的准确与否作为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一般是一段几百字文字阅读附加几道阅读题。

作为一种语文导学案教学的范式,一节语文课如果按照上述学案来组织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也就彻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让我们有了困惑:这种机械单一的问答题式、阅读题式的导学案能够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吗?

实事求是地说,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一、简单化教学,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系统而相倚的互动。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知识经验,并将相关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文化背景之中,学习知识,习得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是否会让语文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逐渐下降?而且,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带来一个怪异现象:不是语文教师也一样可以教语文!

有一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四个问题逐一抛出,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有多少语文老师还会去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入备课?长此以往,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需要创新,但如果都去热衷炫目的教学形式,追捧时尚的理念,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那么,语文课会上得越来越好看,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二、公式化教学,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不言而喻,这种不带任何感彩的简单教学,是一种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这种课较为多见。这种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低位化教学: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没有立体感,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总不免让人担心,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复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这种教学,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语文学科,本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而导学案教学基本拒绝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心理交流,说到底,这成了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成了一种没有共鸣的教学,成了一种典型的机械化教学!

对语文而言,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个“庖丁”。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而预设的教学内容。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课,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文本的思想高度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教材解读不够,文本的阅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导学案教学,因其千人一面,机械呆板且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文本的阅读价值!

三、问题化教学,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是以写为主,也可以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注重整体感知,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又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于是出现了众多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模式,其中“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学案”及“学案导学”的概念界定

“学案”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习方案。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学法指导,学能测试,矫正反馈等环节。“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运用“学案”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一种方法系统。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1.回归学习本位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学习者在面对建构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内省,而不是接受教师给出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重视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主体为中心,遵循人本主义原则,重视学习者学习热情的调动,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以“学案导学”模式为基准,教师的责任被很好地体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讲解的主体,而是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2.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在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时候,先进行的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估,也就是对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检测,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水平的针对性。另外一点就是学习活动的选择,主要目的就是让学习任务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贴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觉得难度过大或者过于简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便是教学支持的提供,也就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通过建立学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完整的成熟发展。

三、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措施

1.精编学案,明确要点,积极参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以“学案”的形式先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学案”自学,了解新课的内容知识,学会概括、总结知识网络,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它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影响到各种考试的取向。学案导学是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其次,教师要群策群力,精编学案。学案的编写不是一件简单的思维展示,它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则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资源共享,减少了教师个体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因此,学案的编写应该是同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任务,经集体讨论、研讨,编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在课前发给学生。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学案,要做到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在内容编排上也必须要与教学进程同步。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2.布置预习,自学研讨,生生互动

课前预习是每一个学生进入新知识点学习的必须完成的步骤。做好预习工作,不仅能让学生最快地进入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文本的预习,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编写并下发本节课学案。学案的设计包括重难点、教学环节、课堂检测、课后反思。教师布置和设计的预习任务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其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情况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课文的字词到句子的理解,再到文章的篇章结构、主题把握等等。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对预设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按照学案中的预习目标课前预习,课上针对预习中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共同研讨、解决,可以组内结对,组与组之间结对。这样既能督促同组同学间的热情互助,也促进了生生互动,课下、课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全被调动起来了。

3.分层导学,通力协作,攻疑克难

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案的直接应用者。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依据学生情况设计学案,力求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使学案更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要让学案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学案问题的设计就要有艺术性。教师一方面要深入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明确教学的目标,同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了解其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成绩薄弱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研讨中。问题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不同的现状,给学生适当分组,嘱咐组长给小组内学习不佳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检测结果增减目标。为了更好的发挥组长的作用,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管理组内成员的权利:监督检测、帮助提高、强行执行。这样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动下展开了组内的竞争,全班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在学生疑难研讨的同时,对各组的疑难进行点拨,并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后的结论整理笔记,促进学生整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4.成果展示,交流点评,共同提高

在完成教学要求及既定目标后,教师应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对本节内容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应包括完成目标情况、学习能力以及学生表现等多方面。各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对于典型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点评。教师从学生展示成果中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方法概括、规律总结、重点回顾等,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教师本人、学生代表发言,共同探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使课堂效率更上一层楼。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无法否认它的优点,“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篇(6)

在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实施中,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语文素质,所以教师教学的理念中要具备包容性,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避免客观差异带来的局限性,保障每个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技能和知识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更好地把握层次性、针对性与难易程度。简单来说,教师可以在设计语文学案导学的过程中,通过基础、发展和创造的层次感层层递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基础层次中;让有更高能力的学生加入到比较困难的创造层次。吸引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得到更高的能力提升。层次化的语文学案,才能够避免学习的枯燥,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信,持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设计,以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开展,应该以科学设计为基础条件,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匹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需求,纠正以往随意性和单一性的弊病,将传统的单一和随意情况,改变为针对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强化基础、把握基础;提升技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创新、逻辑和抽象的思维”是基本原则。以此为指导,开展系统化的科学设计构建,推进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结合特定情境感知语文、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人文关怀,以学案导学促进学生个体道德修养发展

篇(7)

一、导与摸:学案导学,自主摸索

1、教师发放学案。教师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看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探与合: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设计的理解性题目有:一、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二、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王熙凤与贾宝玉的?他们有哪些性格特征?三、评价林黛玉的形象。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如问题一,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问题二、三,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展与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3-04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求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而其中导学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进一步反馈有关信息,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一、调查目的、意义及方法

为了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在一线的15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反馈及建议等。该问卷的统计和调查结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主要依据。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3份,问卷回收率87%。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从表1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不论教龄的长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基本上都在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使用年限最长达5年以上,最少则1年以上。这说明广大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是持认可态度的。表2中对于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有帮助方面,38%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54%的教师认为有较大帮助,8%的教师认为有一点帮助,认为完全没有帮助的0人。从中可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是有帮助的,也说明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计。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来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3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参考资料,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网上下载加以修改(77%)、集体备课的结晶(62%)、完全自己原创设计(31%)、编辑成书的“导学案(15%)。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编写导学案能根据学情特点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作用。但原创和编辑成书的导学案所占比例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二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表4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关注的内容,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呈现(85%),构建知识网络(62%),问题探究(54%),课外知识拓展(31%),情景创设(23%),需要重点记忆、背诵的知识(23%),检测或练习(15%),小结、总结(0)。表5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核心,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问题设计(69%)、学法指导(54%)、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设计(46%)、活动设计(23%)、巩固练习设计(23%)、情景设计(15%)。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都能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拓展训练、情景创设、达标训练等环节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让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三)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表6是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使用频率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经常”占54%,位居第一位;“偶尔(主要看是否需要)”占38%,位居第二位;“每节课都使用”占8%,在第三位;“没偶尔(主要看有没有现成的或可以借用的学案)”、“几乎不用”所占比例都为0。这说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和重视。

表7中调查显示“对导学案内容是否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删减或增加?”这一问题回答,46%的教师“偶尔会,根据学生的需要”,31%的教师“经常会,我的不同班的学生水平差距非常大,导学案只照顾到了中等学生的需要”,23%的教师“会,我会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会,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我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有任何增减”所占比例为0。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能够根据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并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取舍。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上,充分彰显教学的个性,依据学情对导学案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表8对导学案发放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课前发放,给学生足够的预习占92%;刚上课还未讲内容之前和不定期发放分别占8%;上课过程中发放和本节课结束后马上发放下一节课的学案所占比例都为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教师非常注重学生预习自学,课前发放导学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二是导学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操作平台;三是促进教师的二次备课。

从表9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以学案为依据,教师引导,学生自学”高达54%;“自由开放式课堂:围绕学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讨论,类似‘研讨会’的形式”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解答学生的疑问”,所占比例都是23%;“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案只是教师讲课借助的工具之一”,所占比例为0。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一是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新型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二是教师除了依托导学案外,还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三是课堂形式更开放,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表10调查结果来看,对“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提倡采用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上,回答“合作学习”占54%,“探究式学习”占38%,“自主学习”所占比例是15%,“研究性学习”所占比例为0。这表明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

表11是关于导学案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所占比例是92%;排在第二位的是“与学生口头交流”,所占比例是8%;排在最后的是“通过调查问卷”和“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所占比例都是0。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检测方式中,教师采用“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居多。这样的检测方式,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教师不再给予指导,以此培养学生有效、快速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双重反馈。

(四)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果反馈。从表12调查数据来看,对“你认为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多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的教师认为是“30分钟”、38%的教师认为是“20分钟”、8%的教师认为是“10分钟”、认为是“60分钟”所占比例为0。总体而言,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最佳时间是20-30分钟。

表13关于对导学案编制存在不足的调查中,54%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占用时间较多”,31%的教师认为“导学案与一般辅导书课前指导类似,重复作业缺乏新意”,23%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内容枯燥,结构死板,缺乏吸引力”。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备课组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要分工合作,编写中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性。

表14可看出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对备课投入精力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的情况,回答“备课量明显加大”的占85%、“备课量减少”的占15%、“备课量几乎不变”所占比例为0。导学案使用对备课投入的精力产生很大影响。

表15是关于“导学案对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较大”,所占比例是62%;排在第二位的是“很大”,所占比例是23%;排在第三位的是“一般”,所占比例是15%。可见,教师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是较大的。

从表16调查数据来看,对“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回答“编写导学案工作量大”和“导学案的编写缺乏指导”各占54%、回答“学生不感兴趣”和“使用导学案影响教学进度”各占23%、回答“课堂不好组织”所占比例为8%。从中可知,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导学案编写工作量大及缺乏相关的指导。

三、建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较好地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本身的价值。导学案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具有全程性、全时性、全员性特点。导学案只有合理设计和高效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针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业务水平。导学案的编写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教材和对学情熟知的能力,也需要教师付出非常艰辛的劳动。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变成学生学习的牵引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对待和正确使用导学案,发挥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导学的最佳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1.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定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案导学模式,教师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各班学生实际,把握课堂进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授予学习和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在良好、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和自我反思等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充实自我,让自己成为新理念的倡导者,以便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经常化、系统性地反思,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编写设计导学案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编写设计的导学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教材编排原则和单元教学要求,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环节。导学案在学生讨论环节应该简化问题,力争设计一两个能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和研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搜集的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初稿,进行导学案的创新设计,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或网上搜集到的导学案。二是备课组长合理分配教师编写导学案课时内容及课时数,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定稿。三是导学案编写的容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四是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既让学生得到基本能力训练,又得到深层赏析或个性阅读的探究,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欣赏者。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导学案使用中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步骤来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前由学科组长反馈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导学案。

2.课上导学。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差异,吃透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案。其次,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思维来获取知识。

篇(9)

在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很多语文教研组都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发和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也对传统教学下的教师教学与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换了教学角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把传统的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力求备透教材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它把教师由一个主讲者变成一个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课堂的自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一味立在讲台上,而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的表现,了解学情。

从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是抱接受态度的。导学案对教师的影响其一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换教学角色。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牵引者。他们依托学案,从课前预习、课堂合作交流、课后巩固训练全过程地指导学生使用学案的方法。通过这三个阶段,让学生掌握学案使用的方法,发挥学案导学的最佳效益。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的主持人。

导学案能够优化教学,其实与教师的组织是分不开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语文阅读课型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学习内容做适当的增补,从而使教材内容、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研讨交流。此外,教师还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学案内容的设计是否优化,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水平、知识结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多高,教师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这种参与中,及时调控学案内容,使学案设计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层次挖掘教材,富有启发性地理解教材;为学生量身定做,根据学情制定教学方法;集体备课讨论,积极参与制定出高质量的学案。这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使得每一位在这种模式教学下的教师都要动起来。他们要提升深入钻研教材的能力,在学案设计要完成课前预习的知识整理、合作探究的阅读思考、拓展延伸中的资料收集、反馈测评中的巩固练习等要求,在制定、编写中他们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

篇(10)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的载体。导学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直接决定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但笔者在实践和观察中发现一些导学案存在学习目标简化弱化、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容量过大加重负担、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以“案”代“本”脱离教材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导学乏力。笔者针对导学案导学乏力的现状提出矫正措施,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勉。

1.学习目标简化、弱化

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只是抄袭教案和课标中的知识目标,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变成了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认为空洞被简化了,思维训练等能力目标浅化为知识传授,对知识的生成、联系、运用认为多余给省略了。例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只有知识目标,没有“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的情感目标。

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结合学情确定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必不可少,要注重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学习和体验,如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假说―演绎”的思维推理能力。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习惯。

2.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

导学案只有知识和试题的罗列,没有补充与学习相关的铺垫的材料,缺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缺乏有效的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趣味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试题抄录或改编一些老旧题,缺少变化,没有新奇感。

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设计是这个定位的诠释。导学案要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设置合适的阶梯,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强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增添生物学科的趣味性,选取试题要新颖,学习活动方式要多样,等等。如在教学“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引导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又加深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学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

3.容量过大加重学业负担

导学案不给学生充足的预习、练习时间,题量偏多偏难,一堂课做不完,课后没时间做,导学案成为生物教师逼迫学生做题的工具,徒增学生负担,导学案成了压在学生头上的又一坐大山。

如何让学生轻松用好导学案?首先导学案要“减肥”,问题和练习要精选,习题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生物必修班的内容不留课后练习。每课时导学案内容以16K正反一张纸为宜,力争堂堂清,不留尾巴。其次导学案要提前发放,每周的学习计划要让学生明了,从而充分利用课余及早晚自习时间安排预习。

4.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

导学案设计普通班与重点班一样,成绩优劣一样,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统一“齐步走”,练习没有区分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如同样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在不同的班级就要做不同要求,普通班学生要加强直观教学,重点班学生要多辨析。

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来分配时间,这就要求导学案要根据不同班型不同学生在内容上、环节上、数量上有一个区分,要让优秀生“吃饱”,后进生“吃了”,要对整体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学生掌握程度把握准确,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成绩。生物选修班的优秀生,课内“吃不饱”的,应适当的课外拓展、探究,如让他们利用校本课程,发展特长;或开出书目,引导发展。

5.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

导学案只有知识不见学法,只有大量的试题无有效的方法指导,知识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堂堂讲学案,节节做试题,学生活动单一,没有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有“怎么学”的指导。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课中知识点繁多,学生没有头绪,这时导学案要给予学法指导: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将培养能力落到实处。

6.以“案”代“本”脱离教材

有的导学案以“案”代“本”脱离教材,有的补充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而将教材束之高阁。导学案只是学习教材的“扶手”,是为用教材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课本。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班级德育工作 下一篇: 金融监管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