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科学认知
供应链采购模式下企业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与科学化,这样的管理模式主要从下面的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措施的重要前提和工作开展的着手点,供应链上一般会以零售商或者生产商作为核心的企业,因此,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供应链的完整性充分考虑进去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另外,企业应该结合所生产的产品的使用期限以及所处的生产阶段进行相应的监督,将供应商质量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网络质量管理系统来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
其次,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以供应商作为中心,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所依据的主要内容是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不是对生产的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而是选择几个关键的节点进行重点的控制,以保证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
1.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流程
很多的企业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生产质量上,而忽略了供应商质量的管理,供应商是为企业提供原材料以及其他服务的供应链上游的主体,如果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很多的企业缺乏规范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很多的检验程序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2.供应商质量管理环节缺乏准确性
对于以生产产品作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来说,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能长久在行业中立足的根本保证[1]。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落实到每个环节,现代很多的企业都片面理解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概念,在实际的工作中仅仅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检查和评估,忽略了对供应商的经营资质的评估环节,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够完善的,无法达到正确评估供应商质量的理想目标。
3.对供应商质量管理效果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与改善措施
尽管很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性,也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系,但是,还缺乏对质量管理效果的评价机制与改善的措施。很多企业在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发现一些实际问题,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效果评价机制,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是通过私人关系或者凭借采购部门的工作经验草率解决了,缺乏相应的效果评价机制的管理机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此以往下去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威胁。
三、供应链采购中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1.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对供应商质量的管理体系包括两个主要的内容:管理流程和机制[2]。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和机制,但是还是存在不全面的地方。比如,发现产品问题后的处理方式、反馈意见的主体不明确等。对于这些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企业应该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例如,生产手机的企业在对相关配件的质量检查中发现了问题之后,应该立即向质量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汇报,请相关检测部门进一步评审,落实问题后,应该及时与供应商取得联系,查找原因,并且不能将这批材料投入生产。如果问题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应该及时向经理报告,请经理负责解决。
2.对关键的环节与供应商形成双向质量控制的机制
企业应该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并形成质量的双向管理机制[3]。双向管理机制要求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之中,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加专业的材料使用规则。例如,生产手机的企业在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手机,可以在投入市场之前邀请供应商一起加入新产品的研究,比如,针对手机的功能是否需要更换某些配件的材料,供应商根据企业的产品定位以及生产目标给出一些更加合理的建议。这样的质量方式不仅能加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能得到更加专业的材料知识指导。
3.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效果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只是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的一个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应该仅仅有管理的措施,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效果评价机制,这样的方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该与技术部门合作开发质量管理效果的网络评估平台,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录入到平台之中,包括提供的材料名称、数量以及供应商的生产地等,通过这样的平台时时记录质量的评估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经营方式的背景下,企业要实现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想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保证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采购中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研究,希望能为企业在行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康浩.供应链管理中的全面供应商管理[J].江苏科技信息,2016(29):19-21.
[2]张丽霞.供应链大采购中供应商关系管理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17):81-83+96.
中图分类号 TM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221-01
电力设备的质量管理是电力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力设备质量管理的好与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但在电力设备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很多的电力设备运行安全事故。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电力设备质量管理的研究并找出新的发展思路,将有助于降低电力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实现电力设备的优化管理。
1 针对电力设备质量管理的概述
电力设备的质量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其内容包括设备的选型、设备的采购招投标、设备的质量控制、设备运行数据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以及设备故障的技术修订等,同时也包括工程施工单位与设备生产企业之间的协调、设备资料的归集等。
2 针对电力设备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2.1 电力设备选型方面存在的问题
电力设备在选型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是企业制定的设备采购标准较低与企业的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甚至是其他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水平较低;二是电力配电网的技术标准、运行方式以及自动化的规划、信息产品等一些配套设施的标准不清晰;三是现有电力设备的设计与生产标准较为落后,热电网生产技术的水平也较低。
2.2 电力设备招投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电力设备招投标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是电力设备的招投标工作缺少对评标人员的问责与专业操守的相关程序,或者评标人员不太重视招投标电力设备的技术条件与参数之间的差异,使得评标过程中主观判断较多,给电网的运行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二是电力设备的评标模式存在问题,即有些设备供应商为了获得中标资格,采取低价投标的方式进行恶意投标,进而导致设备生产制造的技术水平下降、设备的质量降低;三是很多电力设备的生产制造企业为了获取中标资格,故意夸大自身电力设备的质量与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误导评标人员对产品质量的判断力。
2.3 物资管理机构在参与事故分析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物资管理机构在参与事故分析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物资管理机构在剖析事故原因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阻碍,比如说受到当地供电企业经济利益与用电企业技术方面存在问题以及没有接收到检测部门、生产技术机构以及设备的生产制造企业的支持,很难获得有效地事故数据;二是误诊管理机构在收集事故成因数据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即在设备安全操作事故发生之后,物资管理机构没有在第一时间收集到事故成因信息,只是在月度或者季度的施工定性探讨会议中获得一部分被过滤的事故成因数据;三是当前的物质管理机构对非电力性质的物资管控工作不到位,没有进行事故成因与事故问责的分析。
3 针对电力设备质量管理新思路的研究
3.1 采取措施做好电力设备的监造验收工作
要做好电力设备的建造验收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统一设备采购标准模式之下,对设备的生产流程、原材料采购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监管验收,以保障电力设备的运行质量;二是要采取措施做好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检修、预试管理工作,以达到充分预防设备外表与内部构造的缺陷;三是要采取措施对设备生产制造企业、选型标准以及相关的设备技术协议进行设备生产工艺与原材料质量的把关工作。
3.2 采取措施做好电力设备招投标的优化工作
要做好电力设备招投标的优化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对电力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的成品与原材料存放的场地与设备生产场地进行考核,初步了解并掌握电力设备的品质情况与生产流程;二是要将产品供应企业的准入与评价管理制度纳入到招投标优化程序中,以达到有效择优选良目标企业与改进招投标的评分方法等目标。
3.3 采取措施构建电力设备质量问题分析档案库
要构建电力设备质量问题的分析档案库,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设备质量问题的档案库,对电力设备生产、采购、运行等多个环节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进行跟踪调查与剖析;二是要要采取措施将电力设备的竣工投产之前的安装调试与验收的信息记录与预防性试验的信息记录输入档案库中;三是要采取措施针对电力设备的家族性问题进行有效性监督管理,即在结束人员利用磁变分析方式对电力设备的设计方案进行模拟数据的试验并验证无误之后,要对同类产品进行家族性缺陷的跟踪监督管理。
3.4 采取措施做好电力设备运行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工作
要做好电力设备运行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将资产全寿命的周期管理模式引入到运设备运行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工作中,以提升电力设备选型规范与选型标准的质量;二是要采取对设备运行各个环节的数据与运行功率以及运行环境进行有效性监测;三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聘请电力设备设计、生产、维修保养各个环节的专业人员对电力设备的生产质量与运行质量进行有效性探讨,并针对对如何预防设备运行事故与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 结束语
电力设备的质量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长期的管理工作,其需要与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行管理以及标准化建设管理等多门学科进行合作。但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电力设备的质量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转。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电力设备质量管理新思路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伟坚,熊焰雄,廖红.电力设备质量管理的思路[J].广东电力,2011,24.
[2]朱斌,郑庆平.电力设备全过程管理[J].小水电,2011,04.
二、移动通信企业采购质量管理背景及意义
随着移动通信运营商业务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企业采购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集中采购是目前移动通信企业大规模采购的发展趋势。随着通信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降低采购成本、提升采购效率已经成为移动通信企业控制成本提升效益、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争夺企业优势的重要手段。采购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和供应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之一。各移动通信企业逐步把采购质量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进行考虑,建立健全高效合理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成为移动通信企业共同的目标。
三、采购质量管理举措
通过制度与流程梳理夯实质量管理基础;通过加强产品检测力度,重视自检能力提升、优化监督管理体系,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等管理举措的落地提升了质量管理整体水平;兼顾产品质量管理的前中后阶段,打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
1.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完善细化流程制度
制定质量管理办法,明确质量管理各阶段(采购阶段、交付阶段、建设阶段、使用维护阶段)的具体职责分工、各环节实施流程、规范化要求、标准化表单等内容。细化质量问题等级的判定和各等级质量问题处理流程——对质量专项整治内容、产品质量的后向管理、质量联席会议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对一定时间内质量投诉频发或是稳定性较差的产品进行专项整治,由点带面,促进整个序列产品质量提升;增加产品质量的后向管理,启动质量联席会议,通报质量管理情况,优化改进质量标准;在产品质量问题处理过程中,形成《产品质量改善建议书》反馈至采购前端,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
2.加强产品检测力度,重视检测能力提升
采购产品质量检测是采购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采取细化检测标准、优化检测流程、控制检测过程、改进检测方法等措施,把控到货产品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公司配备专业质量管理人员和常规检测设备用于日常到货检测。另外,定期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到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实地学习,邀请专业检测机构人员进行现场教学,教授质量管理人员检测原理、检测步骤及操作方法。为了提升检测效果,将驻厂检测、飞行检测和到货检测等多种检测方式相结合,将质量检测工作前移,在采购产品尚未发货时进行质量检测,提早发现并改善质量问题。在检测机构管理方面,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和沟通,实施三方检测进度考核管理,依靠其能力加强自身队伍专业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分析产品质量问题,参加产品采购技术标准制定,提醒督促需求单位完善优化采购标准,持续优化产品技术及检测标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3.优化监督管理体系,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优化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入网产品质量管理。针对其投诉较多的入网产品质量问题,增加入网产品质量问题判定标准,将产品故障率等因素纳入质量管理范畴,同时规范质保期内产品售后质量问题处理流程及各关键点时限,明确处罚方案。定期通报到货产品质量检测情况、产品质量问题和延迟到货投诉及处理情况等,结合近期发现的采购产品质量问题,要求公司内部对近期内需协查的产品加强关注。对于一段时间内质量问题(投诉)多发或稳定性较差的产品,组织使用单位、供应商和三方检测机构到产品使用现场进行抽查,对产品进行专项整治。
4.内外部协同,提出质量改进建议,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1)采购部门内部闭环: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需求、采购、合同、调度、报账等环节,将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起来,形成闭环。(2)与外部供应商闭环:质量问题发现、反馈、问题解决、质量提升的闭环管理。采购部门通过实时和定期通报的方式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包括供应商质量问题分析,提出《产品质量改善建议书》,定期进行质量会议和专项整治几个环节。(3)企业内部各单位闭环:采购部门作为企业的质量管理牵头单位,牵头组织质量问题联席会议及时收集问题、反馈问题处理进度,支撑公司各项工作,满足公司市场运营的各项要求。
中图分类号:F715.1; F7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1-0035-03
药品质量风险存在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1]。虽然药品生产环节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核心,但在药品流通领域,同样会由于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存在产品质量风险。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药品经营企业的一些管理现象,在分析药品流通环节质量风险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控制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建议。
1 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形成
1.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经营质量风险
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对药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药品流通购销诸环节的制度、文件管理等已经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有些企业一旦通过GSP认证之后,之前所制定的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却执行不力,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运转和持续改进,由此,可能产生的药品质量隐患导致了质量风险骤增。
1.2 企业内部主要经营环节的经营质量风险
从药品经营质量体系的过程性要素来看,药品购进、验收、入库储存和养护、药品出库、销售、运输等环节均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例如采购环节的不严谨,采购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药品购进时对供货企业的合法性、质量管理体系审查不严,对购进药品合法性审查不严,合同中的质量条款没有明确注明或不清晰等直接蕴含巨大的质量风险。如某药品经营公司的某个首营品种,虽然供应商提供了必需的一套资料,包括当地省级药监部门备案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等材料,但实物说明书标注的用法用量与国家标准不同,该公司并未有合理解释,所以被当地的药监部门立案查处予以处罚[2]。
其他诸如药品验收时未按照规定抽样,验收程序不当,对质量有疑问的药品没有及时送检分析,导致后续质量风险;药品在库养护管理缺失,拼箱发货和拆零销售管理不严;药品冷藏车在运输途中的温度失控造成药品失效、变质风险等。
1.3 其他质量链环节传递的风险
药品生产企业、其经营者和用户都具有将质量风险传递给本企业的可能。这些风险可以沿着供应链传递,有时风险会出现叠加,即药品所携带的上游企业的风险因子与下游企业的风险因子重叠加大了原有的质量风险因素;有时风险会被抑制,即下游企业的风险控制得力,消除了药品所携带的上游企业的风险因子[3]。
现实中生产企业传递的风险导致的后果有时令经营企业甚至被动受罚。比如经营企业对购入的药品严格依照GSP的流程操作,向供货方索要了证照资质、核对销售人员身份证,审查药品生产厂家、批准文号、药品注册批件、药品质量标准等内容,并上国家药监局网核对,但产品是厂方使用了未经批准的原料药生产的,最后依然被定性为假药[2]。这种情况经营企业就较难防范,因为对药品的内在检验和法律属性的认定,超出了药品经营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审核范畴。
作为下游客户的医疗机构,由于药品储存、管理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经营方。据文献报道,在下游客户处抽检药品不合格引发经营企业被连带处罚的占到一定的比例,其实质量责任却并未区分明确。
2 形成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管理者质量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如果经营企业没有真正健全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机构缺乏权威地位和有效的职权,企业的质量责任制、质量否决制、质量方面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文件的制定和执行等诸多关键要素不完善或缺失,从而使组织内部权责不清晰,执行者无章可循,经营流程出现疏漏。这一层面的风险有时隐藏得很深,不易察觉,一旦发生药品质量事故,对企业的危害就很大。
2.2 人员素质与硬件配备不完善
导致这些质量风险的原因既有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欠缺、操作技能不足、操作方法有误等“人”为因素,也有仓储、验收检验的设施设备陈旧或不完善等“物”的因素[4]。此外,还有处置不当造成的风险,比如对质量查询、投诉、抽查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或采取有效措施,在遇到异常状况时缺乏应急处理对策或处理不当等。
2.3 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易中缺乏主动防御
供应链的风险传导主要发生在药品采购、入库验收、销售环节,如果药品经营企业在这些环节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没有有效的质量责任约定,或未对供货企业和客户的资质及质量信誉严格审查把关,将无法有效抑制上下游质量风险的传导,甚至造成风险的叠加。
3 对防范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建议
自从国际上提出“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概念以来,我国已将质量风险管理引入新版GMP中。作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延伸,药品经营领域也应当积极采用和实践质量风险管理,针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有效防范。
3.1 企业可将质量风险管理纳入质量管理制度
GSP为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质量管理提供了需要遵照的工作质量标准,但企业只能以此为起点,还需要在实际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建议药品经营企业可在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框架内纳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或者基于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作为质量链的重要环节,药品经营企业应树立对质量风险的管理意识、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这既是保证人体用药安全的根本需要,也有利于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愈加重视的大环境下提高药品经营行业的业务素质和树立市场信誉。
药品经营企业可建立一个包括法规事务、质量管理、采购销售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在内的评估团队[5],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于本企业可能面临的质量风险分级分类、并对管理部门职责、相关岗位的风险责任、处置形式和方法、防范措施等加以说明,并且和其他质量管理制度如质量否决的规定、用户质量查询和投诉管理制度、首营品种质量审核制度等相互衔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外审,提高企业内部全员的质量风险意识,通过采取适当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3.2 用制度化保证各管理层次的质量风险责任
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各经营环节出现疏漏造成的质量风险,是企业内部不同管理层直接面临的问题,因此,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始,各管理层面应重视承担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并有对应的制度保证。
管理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包括要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药品流通领域的各种规章对质量管理的要求,随时关注、掌握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变化,使本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与最新法律法规相适应,同时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尤其应避免在质量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上出现盲区。依据政策和法律法规变化及企业内审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执行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就是要对本部门所有活动分类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风险控制措施、应急预案,与活动相关的人员、设施设备、文件的管理要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确保流程顺畅、程序周密不漏项,尤其是对上级的工作安排和人员培训要及时传达落实,配合质量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质量措施落实到位。
操作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就是要对本岗位(如药品验收入库、保管养护、出库销售等)活动存在的各种质量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熟悉正确地运用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3.3 在流通质量链管理中主动抑制风险传递
药品流通的相应质量链包括:药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质量链管理要求经营企业联合所有的相关方,围绕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管理和控制。药品经营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在质量链管理中努力抑制风险传递,尤其应避免质量风险的叠加。如果是生产方直接供货,经营企业除对购货单位资质审核外,还可以与供货方签定质量保证协议,如果是有其它中间环节,可签订几方质量保证协议,目的是明确在流通过程中各自的质量责任。并在购销协议或合同中详细约定质量要求、验收方式、质量负责期限、违约责任、解决质量纠纷的方式等。
3.4 对采购和销售环节严格把关
采购环节,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从外部而言,采购质量主要取决于药品供应者,因此,如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审查和评估就成了质量防范风险的重要内容,对供应商的资料需要严审并妥善保存原始凭证,高风险品种购入前质量部门应组织实地考核。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药品质量背景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即使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都是合格的,但给企业带来的质量风险程度会有不同,有时相差还很大。所以,企业在考虑购入经济成本的同时不可忽视实际存在的药品质量差异。在企业内部,通过制度和监督来规范和约束与采购有关的人员行为,是防范质量风险的基本途径。
销售环节经营企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要重视对客户的买卖资质审查和对客户质量信息查询;建立药品质量查询制度,便于操作人员在遇到售后质量投诉、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问题时能及时处理。
3.5 建立质量风险信息预警体系
GSP规定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信息管理制度,企业对于质量信息不仅是收集、汇总、整理,更应该善于利用,最好建立自己的质量风险信息预警体系。对提示质量风险的信息,比如外部的药品不良反应公告、药品质量公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案例,企业验收、内部评审和质量投诉等资料进行及时采集、分析、研究,找寻规律,提高识别能力。通过捕捉质量风险信息来警示本企业在药品购进、销售等环节需要防范之处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华, 金丹, 杨月明, 等. 我国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基本策略研究[J]. 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3): 129-133.
[2] 曹新萍.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处罚风险的探讨及防范对策[J]. 齐鲁药事, 2008, 27(7): 432-434.
[3] 程国平, 张剑光. 基于产品基因理论的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传导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9, 25(7): 145-148.
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物资的质量管理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的需要,使得物资能够及时提供给相应的生产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将物资质量管理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资的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有重要作用。
1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管理的现状
1.1管理层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
管理层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管理的认识直接关系着物资管理水平的好坏。目前,许多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对物资管理不重视,认为物资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无关紧要,没有正确认识到物资管理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物资管理时,就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规划,有的管理人员由于物资质量管理知识的缺乏,进行质量管理时会出现物资质量不过关和物资浪费的现象,影响了电力工程项目物资质量管理的水平。并且,由于相关的质量管理程序规范不完善,就容易出现物资质量管理随意性大,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物资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1.2物资质量管理过程的不科学
物资质量管理过程的不科学也是电力工程项目物资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这是由于,进行物资质量管理的人员对相关的电力工程项目不甚了解,导致在进行物资管理时,要么行事僵化,要么过于随意,导致无法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需要作出相应物资的统筹安排计划,使得在进行物资存放计划时造成材料的浪费或不足,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项目的正常展开。此外,技术部门对物资质量管理的不配合也是造成物资质量管理过程不科学的重要因素,技术部门不积极主动地向物资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物资信息资料,导致物资管理部门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展开物资的采购和存放工作。
2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管理的应用措施
2.1加强对物资管理工作的认识
加强物资质量管理水平,必须要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物资管理工作的认识,物质的质量管理关系到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控制,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管理,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企业效益,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2.2进行全面的物资管理规划
在进行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需要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和施工计划,作出详细的物资管理规划,对所需物资的质量、规格、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安排,做好物资的统筹管理,并制定相应的项目工程物资管理制度。
2.3做好物资入场计划
物资的入场需要根据施工进度规划进行,物资材料进场时,要分批分次,进场的原则是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展开且不影响施工进度,这就要求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数量,使其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不产生大量的堆积导致施工进度缓慢。
2.4加强物资的采购
采购是影响物资质量的第一步,在进行物资的采购时,要以质量为第一要务,同时,结合考虑到供应商的信誉、物资价格、运输条件、后期服务等因素,进行多方面的对比,选择最佳的采购方案。若在采购时需要重新选择供应商,需要进行相关的评估,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选择。采购人员要严格按照事先的采购计划进行,若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需要临时变更采购计划,则需及时向上级进行申请备案,否则不得变换采购方案,采购人员还要自觉遵守采购纪律,维护企业利益。采购时,要严格检查采购物资的外观质量,核对物资的型号规格与采购数量是否与采购计划相符合,同时,要保证所采购的产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等票务收据。另外,在采购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和领导可以对采购实行监督权,但物参与权,采购结果要及时公示,接受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更正。
2.5做好物资的验收工作
完成物资材料的采购后,就要进行物资的验收工作,物资的验收主要是核对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要素是否符合采购要求,在材料进场前,还要进行一定的材料检验,检验合格后方能入场。
2.6做好物资材料的储存管理工作
物资材料的储存对于物资质量也有重要影响,在进行物资材料的存放时,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性质和现场的施工布置要求,合理存放,保证物资在使用前的质量完好,减少物资材料的二次搬运,科学对物资进行管理,避免材料损坏再次物资的浪费。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物资进行一定的维护保养,方便施工。
2.7控制好材料的发放工作
材料的发放是物资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材料发放时,最重要的内容是控制好材料的发放数量。首先,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计划计算出各分项工程所需要使用到的材料的数量,根据计算所得发放材料用量,材料发放时,必须经由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的签字确认方可领料。现场的材料发放可以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施工状况进行材料的分期分批的发放,先进先出,确保材料发放顺序的合理性。另外,材料发放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材料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精确的材料计量检测、严格执行材料相关的发放制度、实行材料方法的责任制等方式做好材料的发放工作。
2.8控制好材料的损耗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导致材料无法按照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行使用,比较常见的是材料的损耗大于原定计划的情况。因此,要控制好材料的损耗度,办理好相关的领料手续。在进行材料的损耗计算时,要根据材料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清算方式,逐日、逐月进行材料的消耗记录。
2.9做好物资的监督工作
物资的使用管理需要做好物资的监督管理工作,检查物资使用过程中的消耗,节约使用材料,监督材料的合理规范的使用,避免因物资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浪费现象。
2.10做好物资的核算工作
在物资的核算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物资的消耗活动,根据所记录的结果,对物资核算进行分析控制,并做好相应的考核和比较工作,这样,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反应物资材料的消耗水平,落实工程项目的核算工作。
2.11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转移的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收尾时,由于需要即将开始下一个工程项目,对于未使用完毕的材料需要进行转移,这时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控制好物资的库存量,估算剩余材料,调整物资采购计划,平衡供需关系。在材料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进行相关的统计,对于工程项目需要所搭建的临时设施,可以提前拆除,一并统计,若某些材料由于施工情况特殊而无法进行二次使用,需要写出相应的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可以修整的材料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修保养,防止材料的浪费和遗失。
2.12做好项目的文明施工
施工现场的管理周到也会对材料物资的合理使用造成影响。若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合理整齐,能够及时处理废弃的建筑材料和损耗,能够保证材料的损耗达到最小,若施工现场混乱,材料管理不善,物资的质量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管理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要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质量管理,需要了解电力工程项目物资质量管理的现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做好物资材料的采购、验收和管理发放工作,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正常展开。
参考文献
[1]甘露.关于电力工程项目物资质量管理的运用对策分析[J].企业文化旬刊,2014(12):45~46.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进行高速公路建设由于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行驶速度快等特点,这对我国路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路桥工程在近年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如何找到这些病害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以防治,是我们公路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责任。“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作为影响路桥施工质量与施工寿命、维护费用的关键,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路桥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其还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按照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和“安全发展”、“以人为本” 的安全理念,施工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 路桥项目管理的基本现状
我国路桥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实行项目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其管理水平与现实发展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近年来,公路桥梁工程质量事故较多,施工工期拖延较普遍,施工利润普遍不高。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路桥施工项目管理敲响了警钟。这些事故无一例外都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抑或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当前,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流程存在较多的浪费、项目采购管理落后等问题在路桥施工项目过程中较为突出。
2 路桥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流程存在较多浪费
我们知道,施工流程是指施工的各个过程,即多组连续活动。根据价值流的定义,价值流是指企业运转从开始到结束的多组连续活动,这些活动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顾客可能是外部的顾客,也可能是价值流内部的最终使用者。如果流程中的某个活动没有为外部或内部顾客创造价值,则被视为浪费。而在目前的路桥施工中,施工流程存在着较多的这种浪费现象。
2.2 项目采购管理落后
项目采购管理是路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建设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采购管理涉及的物资品种极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同时对其
质量、价格和进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稍有失误,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承包单位的亏损。当前,路桥施工项目的采购管理普遍落后,制约了项目利润的提高,加之在采购中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采购的原材料质劣价高的现象频发,这都是豆腐渣工程产生的直接原因。
2.3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路桥施工现场是企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也是工程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所以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显得越来越突出重要了。2009年以来,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我国路桥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仍较为严重,距离创建文明施工现场还比较远。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多年,然而,施工现场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简单的说,脏是指建筑现场不整洁,设备面貌不美观,建筑垃圾堆积较多;乱是指材料乱堆乱放,机械不按规定停放,占用施工场地道路;差是既指现场工作人员工作精神分貌差,工作积极性不强,作业效率不高,又指施工项目给别人的视觉形象差。
3 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管理效果
3.1 企业全员质量管理教育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
做好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开展QC小组活动,明确QC 小组活动的内容、作用、方法和手段是推行TQC 的前提,使全员正确认识QC小组活动的意义、同时把开展QC小组活动作为加强施工班组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利于企业的决策及企业目标的落实同时开展QC小组活动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而是要着眼于提高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以提高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但搞好企业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必须掌握原则性、计划性。第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计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有明确的方针、目标和措施,要结合企业或工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要搞形式主义,根据开展教育的形式、对象和实际情况不同,灵活运用。第三,明确企业管理体制、质量管理教育、职工教育的三者关系。三者关系是互为制约的,深化企业改革和搞好质量管理教育、职工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完善企业管理体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nstruction market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mportance seems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including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is the core part of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key,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from the two aspects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to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enterprise and improv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ject cost;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从投标到项目的施工组织、资产结构、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工程质量管理是为实现工程建设的质量方针、目标,进行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造的工作。新形势、新发展、新问题都迫切需要项目管理工作者积极寻找新途径、新思路去较好的解决问题,作者着重从两个方面做以下探讨。
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实施、动态分析和结束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的过程,具体措施如下:
1 建立新的思想观念
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市场竞争观念。要树立以优取胜,以精品工程占领市场的观念。确实把企业的各项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用效益第一的观点来统领企业的各项工作。
2降低采购成本
项目的采购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宏观环境是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及其趋势,市场季节性的变化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项目组织的内部条件,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宏观采购环境的,科学组织物资供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3 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3.1项目全员控制
成本控制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应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要落实到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责任部门责任人的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同其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3.2 动态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3.3技术措施
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3.3.1人工费控制:人工费占全部工程费用的比例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3.3.2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先对材料用量的控制,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进度及实际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计划。材料采购部门,对照施工预算,当需求计划小于或等于预算书有关数据时,编制采购计划,开始进入采购程序。材料进场,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再就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由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
3.3.3机械费的控制:尽理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简述质量管理与控制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质量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工序质量控制―设置质量控制点―工程质量的预控―质量检查―成品保护―交工技术资料―质量事故处理等,按照PDCA的动态控制理论进行管理控制。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需要对传统成本、质量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创管理多元化格局,促进主要管理职能履行的发展形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管理已呈现多元化趋势,成本和质量管理必须提到战略高度,在传统成本和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拓宽成本管理领域。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中求得发展前进,务必在成本、质量管理上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既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又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有时还会影响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施工企业应重视施工质量,提高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
1)复杂性
建筑工程施工包括大量的施工步骤和工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工序或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产生差错。此外,施工人员繁杂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复杂性的原因之一。
2)动态性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动态进行的,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跟随施工的变动而变动,具有动态性,如果不能紧跟施工动态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就会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3)严格性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管理内容,例如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等,而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管理内容要数质量管理,不仅仅因为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灵魂,更因为其过程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严格性。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为提高建筑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必要的。大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建筑业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1)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在工程质量方面组织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产品的优劣。只有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
2)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只有工程全体参与人员提高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建设优质工程。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内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受计划经济时代管理体制的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内部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相关政府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只是走走形式,没有严格依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考察建筑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2)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为确保建筑物质量,我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明确了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具体操作规范和程序。但是国内很多施工企业领导大都法律意识较弱,没有意识到建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施工者不按照规划图进行施工,施工顺序随便更换,甚至偷工减料,最后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低劣,安全质量事故频发,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施工工人质量意识较差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工人大都是农民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弱。加之施工企业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的施工培训,导致他们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不了解,完全按照经验进行施工,违章施工现象经常出现,造成建筑物的安全质量隐患。
四、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建筑施工单位要想提高建筑物质量,就必须严格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一般而言,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健全质量管理监督机制
现阶段,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仅仅局限于工程建设的施工阶段,但是在国外,工程咨询公司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前期管理、施工管理、设计管理、生产准备管理、采购管理、公关管理等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借鉴国外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经验,健全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监督机制,确保督查人员对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严格依法办事,保证建筑物的质量符合国家建筑物标准。
2)提高施工材料的采购管理
施工材料是构成建筑物的基础,目前国内的建筑材料市场各种材料纷繁复杂,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施工材料的采购管理,确保施工材料符合国家建筑物使用材料标准。
首先,采购人员进行采购材料之前,要做好市场调查,对各种不同材料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材料进货,所进材料要有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材质证明以及较好的社会声誉。建筑物采购主管也要定期对采购材料进行审核;其次,施工单位要加强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的培训,对于应聘人员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审核;最后,施工之前,工地负责人要对施工材料进行的验收检查,做好施工材料的最后把关,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严格追究采购负责人和相关厂家。
3)提高施工单位员工的素质
人是建筑工程的参与主体,为此施工单位要注意提高员工的自身素养。对于施工人员而言,施工人员的素质与建筑物的质量直接相关,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养,对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技术要由专人负责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施工完全符合建筑标准,进而保证建筑质量。
施工单位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还应该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熟悉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政治觉悟;一方面,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并在实际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准确发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及时提交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施工企业对于施工管理人员,要制定严格的约束机制,确保将质量管理具体到人,全面负责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4)加强施工全过程的监管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容易出质量问题的环节,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加强这些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的预防方案,如施工者一定要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工作,确保混凝土表面不会出现裂痕。此外,建筑工程施工要严格依据施工方案进行,严格依据施工方案中规定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施工方法进行,保证施工的各个环节高效有序进行。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特点进行分析,适时调整施工计划,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事后分析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总结一套科学的解决方案,有效防止此类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涉及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有认真抓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才能真正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针对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相关部门要从自身找原因,认真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最终达到提高建筑物质量的目的。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建筑物质量问题的发生,维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公司声誉。为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抓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车国林. 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证券期货, 2011(04).
陆琦, 杨笑梅. 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1).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一直都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这些年国家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的管理措施,但是部分施工企业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比较低,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屡屡爆出,这给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目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突出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给建筑施工企业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根据工程项目功能定位、质量要求、技术标准等对于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贯穿了工程项目的整个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质量影响因素,这使得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自然也加大了项目质量管理的难度。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一般性流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四个环节,计划阶段主要就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使用功能、使用要求、规模、结构等,结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等确定质量目标、指标,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项目质量管理计划方案进行质量管理活动,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改进工作主要内容是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这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将这一领域比较主要的问题汇总分析如下:
2.1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工序因素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健全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很难保证质量管理效果。目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对于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足,没有在对于项目质量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对项目质量管理问题、隐患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制定完善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由此导致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下降。
2.2采购管理比较混乱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需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原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层面存在采购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这导致了采购的原材料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采购管理的混乱主要集中在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对供货商的选择方面标准不够严格,对于采购的原材料进场检查不够严格,结果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建材流入施工现场,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3施工过程不够规范
施工过程是否规范标准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从目前建筑工程一些质量问题来看,很多是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导致的。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在施工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同时项目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是否规范的要求不够严格,甚至一些时候为了赶工期、降成本而置施工规范于不顾,从而导致一些质量问题。
2.4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监督检查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监督检查有外部监督以及内部监督两大类。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的问题,外部监督检查主体监管不到位,检查不专业的情况突出,内部监督检查走过场的情况普遍。在监督检查不到位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觉以及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自律是不足以保证工程质量的。
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针对这一领域存在的典型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3.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岗位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设计中,关键是要做到问题导向,对于项目质量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全面掌握项目质量影响因素,据此来制定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需要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岗位,由质量管理员严格依据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全面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专职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对于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比较熟悉以及了解,具有良好的岗位胜任力,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质量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3.2加强采购管理,确保各类建材质量
采购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一环,考虑到建材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采购管理,严把采购关,杜绝各类不合格的建材进入施工现场。在采购管理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实施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强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收取供应商建材质量保证金,让供应商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来提供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建材。另外就是严把建材入场关口,对于进场的建材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将哪些不合格的建材拒之门外,避免出现使用不合格建材导致工程质量受损的情况。3.3熟悉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施工考虑到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的欠缺,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组织施工人员熟悉技术标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标准来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规范施工。项目管理者需要将规范施工作为一个不可跨越的红线,绝对不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来向赶工期等行为妥协,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3.4注重监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近几年以来我国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行业更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由于施工、材料等原因出现了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工程施工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时施工企业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应当给予施工质量管理充分的重视,通过提升施工质量控制水平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施工质量是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会影响到建筑房屋的使用和外观,同时企业的经营和信誉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建筑企业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施工质量。
(一)建筑施工的特殊性
随着市场的发展,当前建筑房屋在建筑样式、建筑种类、建筑规模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实际施工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建筑房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尤其是技术和工序综合应用复杂的工程,只有通过有效的施工质量管理,才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进而提升建筑房屋施工质量水平,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存亡、企业信誉度、企业经济效益,特备是施工企业的发展存亡更是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息息相关。在具体施工中,施工单位应当使用现金技术设备和技术条件,而只有在企业有效质量管理推动下这些先进技术和技术设备还能够实现在具体施工中的有效运用。
(三)新型产品的多变性
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建筑业发挥巨大作用。其中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有效运用是建筑业不断呈现出发展生机的重要原因。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会产生更加复杂的工程结构和施工过程,此时的施工质量控制难度更大,更加需要施工企业开展高效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1]。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首先,施工人员:影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施工人员因素包括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工程设计不合理和技术人员的技术运用事物都是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其次,影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建材因素:建筑一般配件、建筑材料是房屋建筑施工涉及的主要建材,施工单位在具体工程施工中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科学选用相关建材,防止因材料问题产生房屋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再次,影响房主建筑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房屋设计技术、建筑施工技术是房屋建筑施工方法的主要内容,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这些施工方法才能够保证施工质量。最后,影响房主建筑施工质量的设备:机械设备时建筑工程施工使用的主要设备,特别是近些年来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运用的更加广泛,所以控制机械设备质量也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2]。
三、强化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施工质量管理的制度
要使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首先应当对质量管理制度和体制进行完善,具体包括工程进度汇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同时为了保障这些制度能够得到充分落实,应当设置相应的保障制度。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等工程人员是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开展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时应当把握好人这一控制核心,明确工程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并且确保各项责任的充分落实。此外,由于存在人员疏忽等原因,施工中还是会出现影响施工质量的设计、材料、构件、施工方法等错误,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而为事故的后期处理、责任划分、认定提供依据[3]。
(二)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各环节工序推动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改进,进而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当积极开展施工质量宣传活动,并利用相应的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在员工行为准则中纳入体系标准。总而言之,工程管理人员应当从施工操作、采购施工原料、研究工程、接受任务等方面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三)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
建筑施工质量也施工人员素质也存在的较大关系,当前很多施工企业都存在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低的问题,很多技术人员在缺乏对工程概况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投入到工程建设工作中,这大大增加了产生施工错误的概率,进而严重的降低了工程施工质量。所以,施工单位应当强化对工程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并开展针对这些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保证相关工程人员能够有效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并且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能够正面、积极的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可见,施工企业提升施工质量、建设放心工程需要一只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队伍[4]。
(四)控制施工材料质量与安全
施工质量管理中施工材料控制是基础性环节。当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供应商采用各种违规手段向施工企业销售建筑材料,很多采购人员在不法利益的诱惑下采购不合格建材。因此,施工企业应当选任优秀的采购员,保证采购员具备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的品质。同时还应当针对采购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保证他们能够有效地判断材料的品质。另外,相关责任部门也应当对施工设备、构件、原料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建材市场中相关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最后,施工企业应当科学的使用工程材料。施工前期应当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材料保存和运输准备,保证施工材料质量不受到影响。施工中,施工人员需要依据现场情况使用建筑材料,避免材料使用不当和浪费[5]。
(五)优化施工方式
工程施工质量也与施工方式也存在一定联系,施工单位应当依据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实用性对施工方式进行优化。优化施工方式要求施工单位运用科学的操作规程、质量标准、施工方案,或者利用增加先进科技投入和项目投资实现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选择施工技术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结合自身经济情况,还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特点确定最佳施工方案,要严格避免为了实现减少成本投入目的而选用不合理施工方案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影响建筑施工质量,还对于施工单位的形象和经济利益造成严重影响[6]。
结语:
房屋建筑质量关系着施工质量和建筑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筑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具体操作中应当通过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本文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强化施工质量的措施。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不断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芝.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的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4,(04):84.
[2]王补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其控制措施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09):99+101.
[3]施招宏.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4,(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