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知识管理的概念

篇(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对流行趋势的变化,更是了如指掌。面对庞大的流行数据,设计师为了能够随之对其进行运用,建立时尚知识管理系统十分必要,以该系统为前提的服装概念设计也更加能够体现流行趋势。但是当前阶段对于该系统的创建依然存在相关不足,基于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时尚知识管理

按照相关定义可以将时尚知识管理理解为以时尚、集成等为基础的,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支持的数据集合。时尚知识管理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 主题性。这里所提到的主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所有知识与数据都是以相应主题为基础的,针对服装设计风格、颜色、面料、款式等,选择合适的服装设计元素[1];② 集成性。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数据来源十分多样化,但是原始数据格式却不相同,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集成。将知识列入管理系统中进行转换,再次格式化并排列,以此获得具有单一性的物理映像;③ 时变性。所谓时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中所包含的数据都会受时间的变化而更新,为了很好的适应这一变化,数据需要通过更高层次进行综合;④ 非易失性。时尚知识所标志的时间与地点等均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数据,并且会被长时间的保存下来,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加载、查询等。

按照时尚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的一般性,可以将其体系结构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时尚知识词典。这一环节为整个系统的数据库,主要是对时尚知识的体现形式与规则进行规范;② 时尚知识来源。这一环节是对来自于不同途径的时尚知识进行采集;③ 时尚知识整理。这一环节是对不同的时尚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储存;④ 时尚知识发掘。这一环节主要作用是发掘时尚知识;⑤ 前端决策支持。这一环节是对时尚知识决策支持交互界面进行提供。

二、时尚知识管理的服装概念设计

(一)构建时尚知识决策结构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向服装设计师提供智能化的基础知识,通过对相关信息、模型的利用,真正实现对人机交互系统的创建。为了有效构建这一系统,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① 该系统的使用对象为决策人员;② 该系统主要强调了支持这一概念,也就是能够帮助决策人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③ 该系统重点强调了交互这一处理形式,因此需要认识到与人有关因素在决策结果上的影响。

(二)形成服装概念设计

(1)决策支持

一方面,要形成服装时尚风格。时尚这一因素是通过不断的演变而进步的,每一时间段的时尚均是以之前时尚为前提,且可以将其看作之前服装风格的延伸。各种时尚潮流的兴起均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对于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不同的时尚都可以实现自由发展,进而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丰富的内容[2]。针对现如今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几乎所有的服装品牌都会在新一个季度推出多个风格的时装主题,这些主题有些是对之前的延续,而有些则是全新的设计风格。由此看来,越来越多样化的服装主题不仅创造了时尚风格多变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时尚风格的基础上推荐排序基本原则。其一是时尚的引入阶段,也就是时尚刚刚兴起的阶段,还未满足大部分人对于时尚的需求时,却可以为人们带来新鲜感的时期;其二为接受时尚阶段,即时尚已经广为人知却被接受的时期,这一阶段是时尚风格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阶段,同时也是服装产品获利最高的阶段。

因为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对于时尚的敏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系统决策所支持的时尚风格推荐排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一般会将服装品牌划分为以下几种,即时尚引领品牌、市场追随品牌两种。前者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时尚敏感度的消费群体,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紧跟潮流的消费群体。

(二)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决策支持

服装设计元素即组成服装设计风格最为基础的单位,其中主要涵盖了色彩、面料、造型以及图案等元素。而服装概念设计则具体包含了对风格主体对应的时尚色彩概念、时尚面料概念、时尚造型概念以及时尚图案概念等。

这一项工作现阶段主要是由设计师按照设计主题搜集图片,并通过图文的形式将故事进行表述,尽管这种表述形式十分直观,然而因为多数服装企业中缺乏系统的时尚知识管理观念,致使一些无效操作存在,很难对概念设计效率进行控制,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文章中所提到的时尚知识管理当中,都是在不同的渠道搜集时尚信息,另外则是依靠不断积累所得服装知识欤其中储存了诸多服装设计风格色彩、面料、图案以及款式的相关信息,以此为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一旦明确了新服装产品的时尚设计风格之后,便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快速捕捉到与之相对应的色彩、面料、图案与款式,随后再利用筛选和排序形成不同类型的服装元素设计界面。

(三)决策人机交互系统

利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对服装概念进行设计,主要是以用户与系统互动为前提,获得服装时尚风格色彩、面料、图案、款式等概念的决策支持,通常包含了以下设计流程:① 选择关键词;② 选择设计主题;③ 选择时尚数据信息;④ 概念整理;⑤ 终端形成。

在选择关键词方面,用户需要限定概念设计的年份、季节与分类等关键词,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在排列主题概念方面,则需要在系统中设置时尚风格主体信息字典,将时尚风格主题倾向与风格主体进行连接。一般一个品牌一个季度仅需要确定5个主题即可,用户便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风格主题选择设定的概念主题。随后,将系统中所有的主题概念进行整理,以此为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时尚主题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升的基础上,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服装概念设计也需要向信息数字化方向创新,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为服装概念设计方法提高智能化支持。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服装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服装设计选择当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与自我观念,从而使得服装概念设计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驱。

参考文献:

篇(2)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篇(3)

[分类号]G350

1 导言

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知识发掘(Knowledge Management,KM)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经济时代,人们为了生存,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狩猎、对农作物的栽培和对剩余猎物的饲养,包括氏族之间的战争都包含着知识发掘成分;农业经济时代,《易经》是人们对自然知识的高度概括,《孙子兵法》是对战争规律的全面剖析,《天工开物》是对民间手工技艺的详细描绘,《君王论》是对王者之道的精辟论述,《国富论》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揭示,《本草纲目》是对中药知识的系统总结,它们都是知识挖掘的结果;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管理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知识的发掘为知识社会孕育了胚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基础已从自然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发掘成为最重要的生存发展手段。人类社会中知识活动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历史进程随着知识发掘的水平而变化(见图1)。在当今“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社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一个自然人的知识发掘能力及其发挥状况直接代表着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反映着自身财富积累的状况和对人类贡献的大小,决定着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影响着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认识知识发掘的本质,提高知识发掘水平,增强知识发掘效率,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任务,重视研究知识发掘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知识发掘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开始研究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KD)。知识发现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KDD)的简称。1989年8月在美国底特律召开的第11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专题讨论会上首次出现KDD这个术语。随后在1991年、1993年和1994年都举行KDD专题讨论会,随着KDD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越来越大,KDD组委会于1995年把专题讨论会更名为国际会议,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第一次KDD国际学术会议,以后每年召开一次。

1992年,Frawley w,Piatetsky-Shapiro G和Matheusc共同提出了知识发现的定义:“Knowledge discovery isthe nontrivial extraction of implicit,previously unknown,and potentially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data.”随后,Pia―tetsky-Shapiro G等人又把KDD的概念进行了完善,至今被广泛引用:“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is thenontrlvial process identifying valid,novel,potentially usefuI,and ultimately understandable patterns in data.”即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指从数据库中获取有效、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并最终可理解的知识模式的非平凡过程。

为了解决使用率很低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围绕方法、应用等重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从经典理论、概率论、模糊理论、可能性理论和证据理论等人手探索系统模型方法,研究应用系统的流程共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虽然知识发现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其应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不仅是知识发现技术还很不成熟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技术以外的问题。对于广大的管理决策者、科学工作者和信息收集、加工、服务者来说,通过技术手段从数据库中发现的“知识”,尽管它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并能被理解,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知识,一般只是“准知识”或“过渡性知识”而已。真正能解决问题并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知识一般是数据库内与库外、隐性与显性、人脑与电脑(系统)、信息与知识的互动、协调、统一、创造的结果。限于数据库中的发现,不可能克服数据库自身存在的信息不全、信息不新、信息不准的问题,而知识挖掘要求信息源必须是真实的、大量的、适时的;不可能收集到隐性知识,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隐性知识可能比显性知识更关键;不可能有效实现千差万别的个性化服务问题,而知识服务必须个性化。当然,笔者不排除知识库中知识发现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但它不能替代其他因素的作用,不能过分强调技术的功能。

为此,笔者将采用先进的和传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数据库内外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发现和利用,称之为知识发掘,以示与仅限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之间的区别,同时试图强调其概念所包含的系统性、广泛性、连续性和积极主动性,以求得更好的实际应用效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知识发掘不是由笔者首次提出来的,如张宗橙、李宏等专家学者在自己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出过此类概念,笔者只是在这里突出其特定的内涵、特征以及重要作用而已。

总之,知识发掘是撷取隐含、有用、未被发掘、有潜在价值的知识资源的一种过程。在实际运用中,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信息组织与分析等发掘技术和传统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相关参与者的互动,来反复探索数据库及其他相关的知识源,以发现新的、有用的规律,再经过人们的解读、完善、推介和连接,使发现的规律信息变成现实可用的知识。

知识发掘概念有以下要点:①发掘目的的有用性,把撷取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发掘源头的广泛性,重视有序的资源,也要重视无序的隐性的资源;③发掘手段的综合性,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归纳推理、统计分析等现代技术和手段,同时要利用有效的传统方法;④发掘内容的知识性,有新的价值提升,与发掘源头的信息有质的区别;⑤挖掘价值的潜在性,其价值是隐含、未知的,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⑥应用方式的具体性,通过具体的人或组织实现其价值,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3 酵论(ferment theOry)――“发掘什么”的思考

笔者将信息(知识)利用按照不同的层次分为大众公益型信息利用、专门型信息利用和发掘型知识利用三个类型,各种类型的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得知,知识发掘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能应用的成果一定含有实际价值,而价值主要体现在酵化功能上,经过酵化的结果一定有新的质变,这是知识发掘与一般的信息收集加工最本质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和金生教授提出了知识发酵理论,建立了知识发酵模型等。

笔者把知识发掘出来的具有酵化功能的,能使一定对象信息(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知识资源称作“信息酵”(Information Ferment,IF);把作用于一定对象在一定时间内所固有的信息量与信息结构的组合状况称作“信息基”(Information Base,IB)。这里,对发掘出来的结果主要强调以下要点:

・前提是具有酵化功能。如同做米酒所用的酒曲,它具有让米饭发酵的功能。酵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催化、分解和合成三个方面,其过程往往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策略”、“计划”、“方案”集聚和连接。

・具有“专一性”特征。知识发掘的成果是从外界注入的,只有依托、服务于一定对象才能发挥功能,而作用于其他对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产生酵化功能是有条件的。除知识发掘的成果自身原因外,还取决于一定对象接受“信息酵”的能力,同时还受到时间和场合等因素的限制。

・发掘知识利用过程实际就是“信息酵”影响“信息基”的过程。笔者将“信息酵”与“信息基”的作用关系采用以下方程式表示:I(b)+I(f)=K(b+f)。式中I(b)为一定对象的“信息基”;I(f)为注入一定对象的“信息酵”;K(b+f)为一定对象的“信息基”经过酵化之后的新的信息(知识)体。

“信息酵”与“信息基”的作用过程如图2所示:

笔者把以上关于“信息酵”的理论简称为“酵论”(ferment theory),它试图从理论上回答知识发掘“发掘什么”的问题。

4 差论(deviatiOH theory)――“发掘范式”的思考

一般的产品和服务似乎都按照以满足社会(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运作范式展开,但对于知识发掘的工作范式,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照此行事。美国营销学者派拉索拉曼等人在评估服务质量上提出了“差距理论”(gap theory),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它为研究知识发掘范式提供了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新的思路。

人们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通过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对外部环境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消化吸收,产生新的认识,最后作出选择、实施主张、施加影响,都是以符合本人的意愿为前提的。这种“合意”(subjective recognition)是信息利用的过程与结果,是通过信息利用产生新的认识、做出抉择、实施行为的基本要件。也就是说,如果信息利用产生的结果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那么这些决策和行为就暂时或一直不可能出现。因此,它是一种“凭着感觉走”的主观过程,其工作范式笔者称之为“信息利用主观范式”(见图3)。

但“合意”不是“合适”,“合意”总存在着诸多的客观不适应,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合意差”(infonnationdeviation)。“合意差”是指特定的对象在作出选择、实施主张、施加影响之时,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量、信息结构的状况与自己所处的相关信息环境的真实状态存在的差距。而这种实际存在的差距当事人往往不能察觉,特别是在“合意”强盛时视而不见,总习惯于以失真的感觉处理问题。“合意差”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对“合意差”的自我认识总是滞后的,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有可能造成损失。

“合意差”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这是由事物认识规律的实践性所决定的。缩小“合意差”是不能依赖一般的信息加工和利用来完成的,只有通过知识发掘,提供具有“酵化”的知识资源才能使其原有的信息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缩小“合意差”为知识发掘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从本质上看,“发掘”就是寻找和解决差异,就是寻找和修补一般性环境之下的信息差异,就是寻找和缩小主观合意与客观实际不适的时空差异。

根据“合意差”定义,急切需要信息的当事人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求的信息(知识),因此不可能按照信息利用主观范式开展业务活动。要想求得实效,必须认识特定对象“信息基”,发现“合意差”,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信息),使其“信息基”活化,形成新的活化体,并影响其行为。即新的路径出发点是分析“信息基”,重点是发现“合意差”,落脚点是提供“信息酵”。笔者将以上理念以及工作重点、方式和途径称之为“发掘知识利用客观范式”,如图4所示:

笔者将上述有关“合意差”的理论简称“差论”(Deviation Theory),它对于建立知识发掘的客观范式,提高知识发掘能力和知识利用水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5 圈论(circle theory)――“发掘环境”的思考

知识发掘离不开一定的信息环境,只有发掘人与知识、信息环境在形式上达成一致,并且形成有序的循环,才能长期生存发展下去。即在特定信息空间,由人、知识(信息)、信息环境彼此之间构成一种均衡运动状态,其表现为人与信息环境之间以知识(信息)发掘和利用为纽带、以共生共进为目标形成的一种对立相容、平衡互动的关系,是循序不断、反复无穷的。笔者将这种循环格局称为信息生态循环圈(circling ring0f information zoology),将其思想称为“圈论”(circletheory)。信息圈是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联系和运动的产物,还是思辩和论证的结果。当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所有的社会组织和自然人,都有自己的信息生态循环圈,而且这个“圈”的状况决定着该社会成员的水平高低、能量大小、贡献多少,决定着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命运、前途。

信息生态循环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①循环的相关性。信息生态循环总是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之中循环,环境条件之间总是有着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它们总是处在一定的介质和界面上。②循环的互动性。信息生态循环总是处在彼此吸引、相互作用、双方有利的互动过程中。③循环的连续性。信息生态循环总是连续不断的进行,如果在某一个环节上脱节,整个循环就会受到影响。④循环的周期性。信息生态循环总是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⑤循环的封闭型。信息生态循环对社会来讲是开放的,但其实际过程总是落实在具体的个体上,由这些个体的具体循环构成整个社会有序的循环。

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信息生态循环圈必须以

业务支撑体、利益共同体、和谐关系体为基本支撑,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业务支撑体。这是信息生态循环圈的基础和主体,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业务工作系统,没有具体业务支撑的信息循环是不存在的。知识发掘需要完整的技术支撑系统,其系统的结构状况决定了其功能。一般而言,该系统包括三个层次:基于Web服务器的表示层(HTML、JSP)、服务层、数据存储层。该系统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包括移动和多本体技术,使其具备良好的语义性和智能性。要熟练地掌握、选择和运用知识发掘工具和方法,包括传统统计方法和模糊集(fuzzy 8et)方法、粗糙集(rough set)方法、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方法、最邻近技术、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等。

・利益共同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分配的问题,它是要让大家看到共同的希望,让大家为共同的目标尽到自己的职责,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利益共享运行机制。利益共同体是信息生态循环圈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是信息生态循环圈高效运行的动力,是检验运行结果的直接标准,是新一轮信息循环的起动器。共同利益必须建立在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它不是狭义的物质利益。这种利益必须明确在事前,体现在事中,落实在事后,建立在公开透明、合理合法的基础上。

篇(4)

[关键词]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群体 社会管理 公共管理

在社会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中,“非正式组织”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但人们对于这个概念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一下梳理和厘清。

一、语词“组织”一词

非正式组织不仅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具体界定上都存在争论,而且话语系统也不统一。在英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语词有:Informal Groups、Informal Organization、Small Groups、Group、Potential Organization、Potential Group、Coterie等,通常用的是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在中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语词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团体”、“小团体”、“非正式小群体”、“小集团”、“小圈子”等,通常使用的是“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可以与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分别对应。

“组织”(对应于英文organize或organization)是一个源于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中,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就称为组织。这是动词语义,组织也有名词语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细胞群称做组织。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许多器官联系起来,成为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体系,称为系统。例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以及肝、胆、胰等一系列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组成了消化系统。此外,还有运动、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神经、感觉和内分泌八个系统。这八个系统就构成了“人的生命”,使人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生物学的普及,“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应用到社会科学中或社会生活中应该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我国古代汉语中的“组织”一词完全没有生物学的含义,主要是指“织成的织物”、“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尽管后来也引申为“安排”、“整顿”、“管理”等含义。大概是在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18-19世纪,我国已经开始普及使用“组织”一词了。

“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最早可能是在社会学中被作为学术用语使用的,后来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普及使用了。

在管理学中,“组织”一词的涵义也有名称和动词两个方面。从名词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协调配合的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词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的和小集体的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1]

二、“群体”与“组织”

篇(5)

Mao Yaozhong Zhang Rui Li Mansh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Lanzhou City College,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Set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mathematics building.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do not have adequate level on the concept of se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Key words: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Set;Comprehension on concept;Investigation

职前数学教师的概念学习对于其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评价职前数学教师的学习成就不仅要关注程序性的知识更要强调概念性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职前数学教师拥有的诸多概念知识当中,有很多并没有反应出概念的本真意义,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简言之,职前数学教师的概念体系当中具有较多的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对于职前数学教师认知活动产生的危害难以估量,其会让职前数学教师的认知活动呈现出“劣币驱除良币”的状态,使认知结构产生严重偏差。集合理论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通过问卷测试职前数学教师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情况,以管窥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论文主要围绕职前数学教师关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水平是怎样的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1.2 调查对象

调查选取了甘肃省三所师范类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176名大三学生,其中男生62名,女生114名。

1.3 测试题

论文选取了7道有关集合概念的开放式问题作为测试题,依次如下:

(1)什么是集合?

(2)可以用哪些方式表征集合?

(3)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

(4)空集是有限集合吗?请说明理由。

(5)全集是永恒唯一的吗?

(6)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

(7)区间是集合吗?请说明理由。

1.4 数据分析工具

Excel2003软件被用来处理调查得来的数据。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对于“什么是集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什么是集合?”的回答,65.9%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正确,1.1%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部分正确,33.0%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错误。集合是一些明确规定且彼此不重复的对象的全体。那些回答部分正确的同学仅仅认为,“集合就是明确规定的对象的整体”,缺少了“对象不能重复”这个关键点。

学生对于集合定义的错误理解其实与平时的集合定义教学存在很大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会直接教授集合的定义、规则及运算,缺少正反例证,没有细致分析哪些对象的全体能够或者不能够形成集合。比如,互相之间不存在共同特征的对象以及彼此不能够共存的对象的全体就无法构成集合。

2.2 对于“可以用哪些方式表征集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集合有三种表征方式,分别是列举法、描述法和韦恩图法,缺少描述法是大多数部分回答正确学生的通病。总的来看,女同学的正确率(74.6%)明显高出男同学的正确率(56.5%)。

集合的不同表征往往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集合。然而从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对描述法表征集合的认识比较欠缺,这其实与描述法相对更加抽象有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集合表征方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表征方式,而且要重点训练让学生学会在各种表征方式之间进行转换。

2.3 对于“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的回答,绝大多数学生(89.2%)的回答都是错误的,认为整数集合包含奇数集合与偶数集合,偶数集合是整数集合的真子集,所以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不等价。他们的疑惑体现在:与原集合不相等的真子集怎么能和原集合等价呢?部分怎么能等价于整体呢?事实上,根据一一对应的原理偶数集合与整数集合是等价的。相对来讲,男学生(17.7%回答正确)的结果好于女学生(7.0%回答正确)。此外,很多学生的答案答非所问,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

集合中的元素如果能被数完就是有限集合,如果数不完就是无限集合。有限集合不能等价于除本身之外的任一子集,而无限集合可以等价于它的某个真子集(如通过一一对应就可以使整数集与偶数集等价)。将近九成的学生(89.2%)都对此做出了错误的回答,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少集合等价的知识,不知何为集合的等价,把集合的等价与集合的相等混为一谈。在集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补充集合等价的理论,并让学生明确区分集合的相等与等价。

2.4 对于“空集是有限集合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空集是一个有限集合,但是很多学生基于“空集中没有元素”这个事实,认为:“空集很含糊,不能讨论其有限性”;“空集中没有元素,不好做任何解释”;“空集既不是有限集合,也不是无限集合”。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太理想(62.5%的学生回答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什么是有限集合的定义理解不深。大多数学生只是感官上觉得集合中的元素如果能被数完就是有限集合,而空集中没有元素他们就主观地认为不能数数了,自然也就不属于有限集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有限与无限集合定义的本质特征,以是否可以与其真子集等价作为判断有限集合与无限集合的标准。

2.5 对于“全集是永恒唯一的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全集并不是永恒不变或者唯一存在的,它随着处理问题的差别可以取许多不同的形式,甚至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所用数学方法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都可以取不同的全集。但是,很多学生(69.9%)并没有理解全集的实质,做出了错误的回答。

对于全集的认识不能“望文生义”,很多学生的回答只是汉语意思的臆测,比如“全集是指包含所有个体及运算的集合”,“最大的集合”等。这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全集的本原意义,不知道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集合这个事实。因为如果存在最大的集合,那么将其作为新的元素,又可以生出更大的集合。事实上,全集是应用一定方法讨论问题时关于对象范围的限定,问题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所选取的全集就可能不一样。

2.6 对于“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的回答,虽然男同学的回答正确率(24.2%)高于女同学的正确率(9.6%),但是总体来看,回答正确率显著偏低(总体回答正确率为14.8%)。

补集确定的基础是全集,学生对于全集理解的偏差会导致对于补集的错误理解。数学是一门前后内容密切关联的学科,对于一些关键的核心概念一定要形成正确、牢固的认识,为后续概念的掌握提供支持,避免“错一处而乱全局”的困境出现。

2.7 对于“区间是集合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区间是一种特殊的集合,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84.1%)并不知道这个事实或者曲解了这个事实。

区间是一类特殊的集合,它的元素均是实数,之所以很多学生否定这个事实,主要在于区间的写法与集合的描述法、列举法的写法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学生们在学习集合这个概念之初就熟悉用花括号的记法,而区间用的是圆括号和方括号,这个明显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区间不是集合。因此,对于集合概念的教学应该突出概念的本质,不要拘泥于概念的形式,也就是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

3 建议

从前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职前数学教师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并不理想,与调查之初的预想存在较大的反差。职前数学教师所掌握的集合知识缺少完整度,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比较松散;对于概念的理解主观腻断,往往会“望文生义”出现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解;缺少数学探究的理性精神,学习中很少“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许多有关集合概念的知识存在学习盲区,欠缺部分必要的学科知识。基于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3.1 对高师课程改革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与之紧密联系的高师课程改革则严重滞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提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需要高师院校培养适应新课程的新教师,高师课程改革迫在眉睫。2012年,教育部组织出版了各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1]为高师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广大高师院校应该认真落实,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具体操作中,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消除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界限,并针对当前绝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整体欠缺的现状,[2]开设一些诸如《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数学史》《数学文化》等宏观理解整个数学体系的课程;同时,应该增加数学教学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够把中小学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从而体现出数学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最后,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应设置实践性及研究性的课程,增强职前数学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达到对于特定专题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3.2 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建议

作为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日常的教学,不能把教学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照本宣科,而应当想办法做实事,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效性;其次,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烧中段”式的灌输教学;再次,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把教学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应该改变当前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过于偏重科研的现状,把教学绩效与科研绩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其愿意投身教学及教学研究。

3.3 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建议

篇(6)

任何制度都必然存在一定的理念支撑,法官制度的建立无疑也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司法理念作为理性的坐标。然而,回顾我国司法制度特别是我国的法官制度,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司法改革路径之所以历经曲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理念上往往存在着准备不足。即便是在司法独立业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准则的情况下,我们的司法独立首要环节——法官独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获得真正的实现,甚至,真正实现的路途还很遥远。简单来讲,就笔者身处基层法院这样一个微小的角度,在日常的法院生活中,时时处处所能感受到的仍然是与现代法治相去甚远的司法现实,比如法官的任命和管理仍然是典型的行政体制;比如我们的法官一大部分的精力其实并没有集中到审判业务上来,而是有着大量的其他性质的事务占据着法官的日常工作时间;比如在社会及公众对法官的要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却并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来为法官的独立地位作保证等等,虽然,汉密尔顿有句名言:“就人类天性而言,对某人的生活有了控制权,等于其意志有控制权。”早已经揭示出独立的保障体系对于法官独立地位确立的重要性。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现实的存在还必然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笔者已经把理论和现实的距离是遥远的这一认识作为常识来接受,但面对现实,笔者仍然感到了沉重,据此,笔者试从理念与现实操作的角度,对现代司法理念应用于法官制度改革作出探讨,旨在进一步阐释现代司法理念特别是确立司法独立理念对于法官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内容

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认识司法客观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基本观念,是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指导,包括独立、中立、公正、民主、效率、公开等。具体说来,现代司法理念就是人类在现代社会对司法客观规律的认识与高度概括,与其他国家职能活动相比较,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其他国家权力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如公权力的强制性、确定性;另一部分是司法自身所特有的规律,如裁判权的中立性、专业性。

笔者认为,这些理念中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司法独立理念,作为一项具有广泛性的社会共识,司法独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法治原则。应该予以特别指出的是,司法独立作为一项通行的国际司法准则,不仅包括司法权的独立和司法机关的独立,还包含着行使司法权的司法机关内部工作人员——法官的独立。《司法独立世界宣言》规定:“每一法官均应自由的依据对于上述事实之判断及之了解,公平的决定所素属之事务,不受任何地方及任何理由限制、、诱导、压力、恐吓或干涉,此亦为其义务。”“法官在做成判决之过程中,应独立于其同僚及监督者,任何司法之体系或任何不同阶层之组织,均无权干涉法官自由的宣示其判决。”1982年通过的《司法独立最低标准》第一条明确规定:“法官应享有身份之独立及实质之独立。身份独立是指法官职位之条件及任期之适当保障,以确保法官不受行政干涉。实质独立是指法官执行期司法职务时,除受法律及其良知之拘束外,不受任何干涉。”

根据现代司法理论,确立司法独立理念,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外部独立。外部独立指司法系统相对于司法系统之外的权力、影响的独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司法职能的独立。司法职能属于居中裁判、适用法律的职能,而非制定规则、管理职能。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发展已经将几种国家职能完全分开,而且各国的实践基本上都达到这点。二是司法机构的独立。这一点与司法职能的独立相辅相成。我国从古代司法行政合一的模式发展为人民法院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存在、法官作为独立的一支职业化队伍,表明我国早已完成了这一发展过程。第二,内部独立。进入本世纪以来,内部独立逐渐引起普遍关注。它是指司法系统内部作出裁判的法官、法官合议体之间以及它们所属机构之间的相互独立。日本的“平贺书简事件”和我国地区的“判决书送阅风波”都是促动司法内部独立运动的重要事件。内部独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不同法院之间的独立,即同级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的相互独立。二是法官合议体之间的独立,即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之间的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独立。一些带有咨询性质的组织如审判长联席会议、庭务会等不属于法官合议体,也不得干预法官的独立裁判。 三是法官之间的独立,即法官裁判案件时不受其他法官的影响。这种情况既包括同一合议体之内的法官之间,也包括担任司法行政职务与不担任司法行政职务的法官之间、资深法官与非资深法官之间。当然,承担不同职责的法官之间可能会存在行政关系、指导关系,但这些关系最终不应当影响法官的独立决策。第三精神独立。精神独立实质上就是指法官个人人格方面的独立。法官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有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有独立和处理的能力。这一要求不容易衡量或量化,但这是法官个人魅力的核心,也应当成为司法独立理念的重要部分。

在我国,司法独立因被视为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产物而蒙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并在司法实践中遭到排斥和否定。因此,我国一般倡导审判独立,并解释为“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合议庭独立审判,更不是审判员独立审判,这是我国审判制度的特色,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法官独立审判。”因此,我国实行的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

显然,仅仅要求法院独立并不能保证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因为,法院独立只是消除了外界对法院的干预问题,而没有解决来自法院内部的对于裁判活动的不良影响。更何况,我国的法院并没有实现所谓的独立。如果审判独立仅仅停留在法院独立的层面上,那么必然为那些没有亲自参加案件审理过程的法官参与案件讨论并进而决定案件裁判结果提供了制度性机制。这就使得这些法官只能根据一般性的经验和感官知觉对案件进行裁决,从而导致了判断本身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

当然,应当清醒认知的是,司法独立并不是法官的特权,而是政治民主、社会发展、权利保障、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只不过法官有幸成为这一要求的“载体”而已。因此,对于法官来说(这也是国家、社会、公众的要求),必须培养与独立地位相适应的素质;对于政府来说,必须为法官享受独立地位提供充分的保障;对于社会来说,独立是权利与秩序的重要保障,应当自觉维护司法独立。

二、各国法官制度实践

篇(7)

生YXY:零点的含义是: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方程f(x)=0的根叫做函数y=f(x)的零点。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方程f(x)=0有实数根,等价于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等价于函数y=f(x)有零点。

师:“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这个是零点与方程之间的关系,“零点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这个是不是零点与方程的关系?

生(众):不是。

师: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零点与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板书连接语)。这两个分开,一个是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另一个是零点与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零点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YXY:函数y=f(x)在区间[a,b]内零点的图象:这个图象(手指图象)有一个零点,这个图象有两个零点,这个图象有三个零点,这个图象有无数个零点。

师:“函数y=f(x)在区间[a,b]内零点的图象”,图象是指函数图象,零点没有图象,应该是零点个数。这是(手指零点)一个零点、两个零点、三个零点、无数个零点。这里有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就是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条件: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连续,并且f(a)・f(b)

师:在第三章第一大节《函数与方程》,核心概念有两个:零点和二分法。以这两个核心概念为中心,进行联想、发散。看概念图的时候,首先看核心概念对不对。如果核心概念错,那么概念图就没办法修改。零点的实例,注意实例一定要画上,概念图评分时实例占1/3。节点大家都会,书上有,很简单,关键是连接语。二分法与零点的关系:二分法是求零点近似值的方法。注意箭头,往哪儿指?(停顿)念的时候,二分法求零点近似值,箭头指向零点。

二、规范概念图后学生的变化

自习时学生构造概念图过程中,教师对发现的问题要加以强调,及时纠正;课堂上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课后让学生对概念图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学生概念图,可以做到所有连线上都有连接语,大部分连接语正确地反映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实例。

篇(8)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组织器官衰老、多合并有其它基础疾病,发病时多急骤且危重,多伴卧床不起、口齿不清、意识模糊等症状,诊疗活动以挽救生命、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1]。舒适护理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注重满足患者对舒适度、心理支持的需要,甚至可改善治疗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我科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效用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200例(男122例,女7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2±6.9)岁;病症类型:心律失常50例、高血压心脏病41例、心力衰竭43例、冠心病心绞痛38例、心肌梗死28例。纳入标准: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症,年龄≥65岁。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舒适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据病情结合医嘱制定护理路径,给予治疗、生活、饮食等护理;患者宜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监控患者血压、心律、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危重者给予特护。

1.2.2舒适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以患者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为目标[2]。①生理舒适: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宜安静、整洁、温馨;合理设施布置,以方便为主;特殊生理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清洁、改善,等,维持患者生理卫生;抑制护理差错、意外事故,减少对患者生理伤害。②心理舒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监控患者心理状态,对于心理波动较大、抑郁患者,给予心理呵护,可通过聊天、播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缓解改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多进行鼓励与支持,缓解患者忧虑。③社会舒适:据患者认知、文化程度、性格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熟练的掌握沟通技巧,不表现出任何的歧视,给予尊重、理解与支持;据患者家庭、人际关系,促其亲友给予足够的支持、理解,多探望、关心,增强患者被关心、支持、理解感受。

1.3疗效判定 参照健康调查表(SF-3)设立指标,并观察、测评患者健康指数,指标包括生理机能、生理疾病、一般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活动等,赋予权重,满分为100分。于患者入院前与出院时进行测评,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入院时常规组与舒适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精力、社会功能差异显著(P

3 讨论

舒适护理主要目的为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强调情感、精神、身体清洁,本次研究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患者其生理机能、一般状况、情感功能、精神健康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常规护理[2-4]。

舒适组不同患者间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改善状况差异较大,标准差均在30以上,可见舒适护理其适应性有待提高,医院在开展舒适护理时除常规的舒适护理内容外,还应掌握足够的技巧,据患者临床资料、社会关系,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珂,杨柳.舒适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31(03Z):229-22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12-02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1]。它是以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的、协作式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等多个方面获得全面的训练和提高[2]。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2014年以来本文作者进行了基于CDIO理念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通过企业调研、问卷调查、实践应用等方法,对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应用。

一、目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目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处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手段深度结合期,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亟需改进的不足。

1.传统章节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使课程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单一,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导致学生或者对教师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或者对课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产生不想学的念头。

3.协作能力培养欠缺。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团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协作精神。

4.目前的考核方式单一化,无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也不符合现代工程教育的评价标准。

5.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相关的教材很多,但多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不能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些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使得教、学、做难于合一。

二、基于CDIO理念构建课程、专业、社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CDIO理念,根据园林植物造景师岗位相关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围绕就业岗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岗位技能为切入点,选取课程内容。具体内容如表1。

三、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和保障

1.教学组织设计:在教学组织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以项目导向为主,同时穿插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同时实行分组教学,推动团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项目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在项目设计、工作分工、交流汇报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考核方式设计:以往的考核以书面考核为主,强调结果的考核。以CDIO倡导的“过程评价”为基础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采取企业、教师、学生不同主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考核学生项目设计与应用能力。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的评价。从项目设计过程、项目设计效果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多元过程考核评价。课程总评成绩中项目测评占60%,职业素养占5%,课堂表现占5%,期末考核(理论和技能)占30%。

3.教学团队建设:建设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更需要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由拥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企业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服务规范,使得课程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4.实训条件建设:建设符合课程需要的实验实训条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实训室应该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融合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多重功能。我校结合上海市重点专业建设改建园林制图实训室、园林设计实训室、园林植物识别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室等实训场所。积极开展顶岗实习,与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绿化养护有限公司、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鼓励和安排学生参加相关设计单位的实习岗位,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更好的提升。

5.教学资源库建设:除学院教务处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文件、实施方案以外,随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产生了以下主要教学文件:园林专业课程的实施方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标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考试改革方案及成绩评定实施办法等。完善了满足课堂需要的包括课件、教案、案例、图片、技能竞赛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四、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1.课程实行了项目化改造,并采用“双线制”训练方式。依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需求,校、企专家共同筛选与园林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能够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内容在逐步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展开,课内课外训练并行,通过完成项目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建立了与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工作任务、训练过程和自我评价,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以真实的园林设计项目任务为载体,教、学、做相结合开展项目教学。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建设使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被评为2014年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3.出版了与项目化课程配套的特色教材。由9位来自全国高职院校的资深专业教师和3位企业设计骨干组建了具有校企合作优势的教材编写团队,出版了与项目化课程配套的特色教材。教材建设摒弃了传统教学“章、节”的架构体例,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新理念,建构了模块、项目、工作任务层层相扣的新体例。每个项目都突出工作过程,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采用了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贯穿教学始终。以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工作态度、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公开、公正、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

篇(10)

    1.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在京单位2000公积金年度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缴存比例与单位缴存比例均为8%。有条件的单位可适当提高缴存比例,但最高不能超过10%,高于规定比例8%的单位缴存部分不得列入成本或使用财政拨款。

上一篇: 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下一篇: 教育技术学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