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理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技术学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技术学理论

篇(1)

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实践。为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校相继建设了数十座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技术硬件的支持下,我系领导积极提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各教学环节改革作了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承担的陕西省教改项目“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线路”、“软件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研究,从基础教学到专业实验大面积采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许多课程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广播通信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学生参与操作,发现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协商讨论,理解知识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面向全系所有专业开设对后续理论和实践课程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平台课全面展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路基础理论课。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消化大量工程实例。为了在有限学时(60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并在99级到2001级的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信号运算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以上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衣服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由于每张幻灯片安排自定义动画效果,所以授课时能够根据要求“书写”版面,完全吸收了原先课堂授课的优点,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已经使用三届。今年我们又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以前我们曾经采用过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模式固定,不能按教师模式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克服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力量自己动手设计了这套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随时修改充实。我们正在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教案开放平台”的研制,现以形成基本框架,具有进一步开发推广价值。

最近,我们组织了对该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收回70份问卷,从与多媒体相关的内容来看,97.5%的同学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媒体质量的评价是95.7%的同学认为版面设计合理美观;97.1%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对图象质量的满意度为94.3%对动画与视窗的满意度为88.6%,而100%的同学认为老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我们认为学生对多媒体质量特别是动画与视频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在媒体设计上进一步下工夫。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软件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本算法程序单一、固定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板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技术基础”课课件的制作上,在设计问题上,只设计问题的要求,而不设置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例如,在讲排序这一节时,只给了一组记录关键字序列{47336182721125475702}让同学讨论用快速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方法写出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分界值和步长进行每一趟的排序。虽然每个学生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电视接收技术”,其内容抽象,学生感性认识差。结合改进专业实验内容,我们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和采用其它一系列教育技术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视频信号的解调、调制、记录、编辑以及对网络信号进行分配设计的全过程,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卫星地面站的调试使学生亲自动手调试接收位于太空不同经度的广播通信卫星信号,既可以解调出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能调出计算机网络通过微波传递的“数据包”。再把解调出的视音频信号,自己动手调制成RF信号;为了让同学了解视频图象各种记录格式的特点,放映视频记录格式比较影视课件,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不同格式记录设备用同一摄象机进行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然后采用计算机非线形编辑对视频进行编辑。信号传输则通过CATV工程网络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对视频信号从接收、调制、记录、编辑到分配的全过程有一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训练的广阔天地。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在其它专业技术课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4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是我们系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量大,课时多,所涉及的仪器多,功能各不相同。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复杂,数量大,电路涉及面广。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的连接电子器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实验结果不正确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或是接线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故障,故障排除率低一起实验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使用WORKBENCH仿真软件,在作实验前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接好电路,调试好参数,作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熟悉了实验的电路结构、电路参数、调试要点以及测试仪器的正确使用。这样,对实验电路的搭接就比较熟悉,能正确的使用仪器,除了问题又可心中有数的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电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根据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很难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我们正在制作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交互式VCD光盘课件,也既将投入使用,这将会很好的解决新生进实验室很长时间不能正确使用众多实验仪器的难题。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教育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发展正在逐渐地形成和完善之中。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析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从领域到学科

早期的教育技术仅仅是着眼于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或称之为视听教学。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广播、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有声电影的问世加快了视听教学的发展并且把视听教学从单一的视觉领域扩展到了视听领域。程序教学创始于1925年,它是基于行为心理学原理创制的一种使用机器来控制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教学方法。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视听教学的基础上,诞生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与视听教育相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不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而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全部过程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AECT1963年以前,教育技术一直是一个实践或应用的领域。“四十多年来,教学技术领域集思广益,定期开展自我检验,终于获得了对自己的专业化描述”①,到1963年才产生了教育技术的第一个正式定义,这标志着教育技术从领域转到了学科。从此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技术界乃至整个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热点,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背景出发,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历程

(一)“媒体中心”体系

这种认识可以追踪到AECT1963年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②

这个定义说明:视听传播的学科类别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视听传播以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视听传播以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该定义还着重指出了教育技术(视听传播)的工作领域是:学习过程中信息的设计和使用,定出了教育技术的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媒体中心论”的影响是深刻而且广泛,在我国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注重媒体技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主要是提供硬件技术及软件制作技术的服务;在认识上把电化教育看作是“教学辅助手段”。

第二阶段,即注重媒体应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除了提供硬软件技术服务外,主要是探索如何应用媒体来解决教学中的局部问题,如提供感性材料、显示某个知识点、解决某个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在认识上把电化教育看作是解决教学局部问题的方式方法。但是仍然局限于媒体的范围,电化教育是关于媒体的技术以及应用方法,还没有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

第三个阶段,即注重教学整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主要探索和研究如何应用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目标、对象、内容、策略方法及评价等因素,来设计、开发和利用现代媒体;着重探索和研究电化教育对一堂课、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教学将带来什么影响,对教学模式带来什么影响,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带来什么影响,对教师的观念、知识、教学水平等带来什么影响。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逐步应用到教育中来,以上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更是朝纵深发展。与此同时,在认识上也有提高。己认识到电化教育不只是应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方法。电化教育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学的局部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从整体上改革教学。电化教育是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技术的工具手段,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媒体中心论”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关于视听设备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这种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传播理论、视知觉理论、操作强化理论、联想主义者类型的学习理论。

我国学者坚持这种观点的有萧树滋、南国农等。从萧树滋的《电化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到南国农和李运林的《电化教育学》(高教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都能看到“媒体中心论”的思想。南国农坚持“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认为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电化教育是教育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革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化教育的著名的“七论”即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二)“系统过程”体系

在确认并发表94年的教育技术新定义之前,AECT从1970年-1977年正式公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基本上都把教育技术定位在一个“系统”或“过程”中,因此相应的理论体系也是“系统过程”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77年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③

该定义认为教育技术只是一个“过程”,是处理教学问题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与人类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例如人和设备,思想和方法等);“过程”是指人们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使之优化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过程,在这里人们只是把教育技术看作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理论体系的学科;它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学习,认为教育技术是包含与人类学习诸因素有关的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方面。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认知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等。

(三)AECT94定义“五领域”体系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在这个专著里,形成了一个定义。这一定义是这样的:“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可以将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领域当作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其理论基础涉及到心理学、工程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在这些理论基础中,新的理论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心理学。

(四)张建伟之当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架构

年轻的学者张建伟在《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中指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基础性探索和应用性探索两个层次。在基础性探索层面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研究以及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文化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可以划分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在学校以外的企业培训、终身学习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建伟提出了在我国并没有引起更多关注的两个内容,一是面向教育需求的创新性技术研究,二是面向企业培训的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理论体系,各国学者对此还有不同的见解。英国学者D·米切尔1978年认为,教育技术学应包括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技术;2.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3.教育管理技术;4.教育系统技术,即教育系统工程;5.教育计划技术。日本学者坂元昂(1971年)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提高教学效率;2.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利用人类工程学的知识,开拓便于为教育现场使用的设施、设备和教材、教具等。而我国的顾明远则认为是“要素组合”体系:“传统教育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由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但是,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教育过程已经不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必须增加教育技术这个要素”。(引自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材序言)

三、发展脉络:资源-教学-学习-绩效

从这些众多的纷繁的说法中,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的线索或发展脉络呢?答案是肯定的。巴巴拉·西尔斯和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文版序言中也指出“从历史上看,教学技术领域的重点几经迁移,从强调资源,到强调教学,然后强调学习。很可能下一个定义会指向绩效,而不是学习”。这句话正指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的脉络,那就是“资源-教学-学习-绩效”(如图3所示)。

每一次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都对教育技术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教育技术工作者总是先注意到这种新的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和环境,然后考虑应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然而,媒体的广泛应用只是丰富或改变传输和呈现的方式,教育技术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严重。在AECT94定义之后,重点逐渐转向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但是以媒体为中心的这种意识的影响依然严重。于是关注教育技术的专家及时提出了教育技术的改革方向即创新性技术和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实,早在1989年5月美国教学技术与技术教授协会在印第安那大学讨论教育技术趋势时,强调教育技术学科把重点之一放在企业绩效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张祖忻也呼吁“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培养整体改革意识”,“而现代教学系统设计和绩效技术则要从社会大环境变革与转型、从学校教育改革或企业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着眼,高屋建瓴,根据上述系统要求进行整体改革,跳出现有系统的边界来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案。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开展工作,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成效会更加显著”。我们认为在当前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要以创新性技术和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教育技术学改革的突破口,继续重视资源和环境的建设,继续重视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这样才能使得教育技术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①25页、②38页、③42页、④17页).

篇(3)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篇(4)

随着心理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学的地位有了迅猛的提升。人们普遍意识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心理学信息相关,心理学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心理学的科学领域已深入到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当然在现代教育中也被广泛利用。

一、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缺乏交互式学习的传统听说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处在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接受者和知识运用者。各种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许多非语言素材,如时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动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泛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这意味着教师把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强加与学习者,使得学习者不会思考,变得懒惰。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是由学习者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习者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会积极思考,积极与环境交互,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加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5)

外科护理学具有前沿性、实践性的特点。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医疗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临床疾病的护理措施在教材上得不到及时更新,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有些疾病发病率低,平时难得一见,在课堂讲解时教师有“无从说起”之感,更谈不上让学生见习或实施护理操作了。针对这种情况,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需求,创设虚拟情景,即利用模拟系统程序创造出多种真实病例和临床急救场景,使学生能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1.2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把教学课件和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设置“在线答疑”。学生可利用班级群下载文件、交流、讨论等,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充分进行交流互动,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对教学内容、进度、方法等适时调整、改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科的最新进展信息反馈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的能力。

1.3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而是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易于学生接受,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功能,满足了思维的多元化和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我校外科护理学课程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也不够丰富,在授课时往往照本宣科,内容讲解无新意,授课无特点,久而久之教师会觉得授课枯燥乏味,逐渐降低了教学热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优势,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订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方案,从而培养青年教师勇于创新、善于求变和勤于反思的现代教学理念,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2.2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到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在讲解“泌尿系结石”时,由于知识点零乱、抽象,仅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了解它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但教师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图片、动画来展示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排出过程以及引发肾绞痛的原因,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2.3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制作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授“烧伤患者的护理”这一章时,在讲解“烧伤深度评估”这个重点内容时,可应用网络教学图库资源,通过皮肤组织结构图片清晰而直观地展示不同程度烧伤所达到的皮下组织深度;还可通过列表比较来直观展示“三度四分法”不同级别的相同点和区别,使平时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它们。

2.4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使学生在学习各种临床护理操作时,如同亲临医院真实场景,可真切感受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5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反馈,创造了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师生在积极的互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

3效果评价

3.1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

学期末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授课班级学生随机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

3.2期末理论考核及综合能力测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后,期末理论考核优秀率79.2%,综合能力测评优秀率89.9%,总体效果较好。

篇(6)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反映着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成熟度,笔者在边远山区从事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多年,充分了解该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及运用的低效现状。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所占比例是很大的,而其信息素养却是很低的。当前,在农村教育信息化要求下,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工程,促进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提高,以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均衡发展,确实是件紧迫而有效之事。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

笔者身处教师职后培训机构二十余年,出于培训需要,对本地区农村学校常有调查研究。2007年10月至12月,调查了所在县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状况,结果显示:虽然该地区,凡是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98.85%已通过信息技术初级学习,73.2%的在职教师又通过了信息技术高级学习,然而调查中,只有50%左右的在职农村教师初步具有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等;10%左右的农村在职教师基本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和编辑软件(如办公软件、演示文稿、Photoshop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Authorware、Flas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等方面的内容;3%左右的农村在职教师可初步利用信息手段在与学科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目前,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已全面开展,这正改变着教师工作、成长的方式和环境,引导着教师深远、长足地发展。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尤其是教育技术能力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其发展与预期的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现代教育虽已走进广大农村中小学,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障碍,尤其突出的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育装备不足,缺乏运用教育技术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科技信息,具备现代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不良的信息素养现状,将使新课程教学改革、校本研修、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受到很大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种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全面铺开,面对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普遍存在低效状况,如何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如何避免以往的培训效能达不到的问题,关注教师真正发展的目的性,是师训和教师发展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认识不到位

在山区农村,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师缺乏应有的上进积极性要求,对信息化认识是不到位的,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没有真正把握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教育素养的提升。

一是在培训学习中,只注重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而忽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可能造成教师在实践运用中,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缺乏真正需要的有效结合。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部分教师对新技术特别敏感,也乐于学习和运用,而且不断把所学信息技术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但由于新的教育理念的缺乏,出现就技术而用技术的现象,而很少考虑技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因此,这样的设计可能模糊学生在学习欣赏中学习的目标,偏离学生关注的方向,错解课堂的重点等,这很明显抹杀了现代教师们拥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原始初衷。

二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导向偏差,未能正确认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如在很多教学教研活动中都强调:“……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必须使用多媒体,否则扣分……”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忘记了教育技术应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手段,更可能导致竞赛课堂教学中技术泛化的倾向,而不对教学需要进行深入钻研,为得分而操作机器的本末倒置。

2. 运用环境普遍缺失,教学硬件跟不上

教师学而不用,这是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农村学校的普通课堂,教育技术运用率是很低的,如在对该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掌握及运用的调查中,运用教育技术教学,只是在有县级以上教学竞赛时用一用,做一个“花架子”,秀一秀教学而已,其他时候根本不用。对该地区片中心小学以上的农村中小学66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中10所学校教师没有配置电脑;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10%以下的有37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11%~20%的有11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21%~35%的有5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40%的有5所学校。 这种环境的惰性,引发人的惰性,这样,教师想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而又懒得去“组织”这些“人的”“物的”……在山区农村学校要真正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是艰难的。

三、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技术是一种工具,教育技术能力是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效能体现,教师只有明确认识、提升认识、加强学习与常运用,其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与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实效也才得以发挥。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中,以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薄弱具体映射了如下问题:学校提供的培训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积极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教师工作的环境条件等欠缺。

1. 培训先行,且有针对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获得与提升,大多是在职后,这就说明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一个关键环节。职后教师的培训不同于儿童的培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David Kolb)提出了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这种理论同样实用于教育技术培训。 根据该理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深刻变革与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急需教育技术具体技能,及其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经验,这些是培训的内容与目标;第二阶段,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机会在自身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观察与思考这些新经验;第三阶段,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创造性地对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重新表达与建构,形成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第四阶段,教师把上面形成的教育技术技能、设计技巧、整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具体学科任务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设计决策,使其转化成教育技术能力。

这类培训属于全员参与,不仅一线教师,各行政主管教学领导都需包括在其中。学习内容从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基本功、教育技术技能等进行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全方位培训。

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湘西州龙山县就开始组织该区域教师进行了分学科、分阶段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近千人已经获证。该县通过近一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域80%以上教师开通了个人空间,空间数4469个,班级空间1173个,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了县域优质课堂专递系统(包含:录播教室、教学资源实时录制直播点播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互动教学控制平台、网络通道、终端系统),且该系统具有精品课堂、名师课堂建设功能。实现城区优质课堂向全县73所学校的每间教室同步传递。且在师资特别薄弱的农村学校建设的第一批8个双向音视频的互动教室,可实现学生参与城区优质课堂的问答等教学活动等。整个系统现已投入运行,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成为全国率先投入。

2. 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技术能力形成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较繁重,虽然培训学习占主动地位,但学员参训大多是迎合上级或其他学校的形式检查、学分登记规定等各方面原因而学习,所以可能造成学习效率偏低,教师发展不均现象。薛梅一文所述:“……校领导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条件,教师才能不断地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学习选取适合自己提高的东西……校长要为教师起到引领作用,提供适当的学习时间,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好的学习场所,与教师互帮互学,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 深化学习,创设条件,积极运用

教师教育技术提高的过程应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这说明短少的培训时间是很难达到运用和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目标,坚持长期的实践学习和运用是关键,在农村学校,领导要重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建设符合要求的教育技术运用的环境,给教师一个自己的演练平台,组织老师相互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使培训的理论基础得以深化、教育教学基本功时时演练加深等。并且在这种好的导向中,让教师明确,只有让自己具备应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才符合时展的需要,才不“落伍”,达到自我提升的认识效果。

4. 加大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夯实教育技术能力实战基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师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的,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可强化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督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式优势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更可发挥信息化建设效益。如湘西州龙山县近一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000万元列入2014―2019年财政预算,目前对农村片小均已配备55寸交互式触摸液晶一体机(含绿板、备课仪),光纤接入互联网。教学点将在年底前全部建设到位(42寸液晶电视+电脑)。发挥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给予其良好的展示平台。

5. 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促成以点带面的全员发展

鉴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几大要素及教师队伍结构状况,要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可开展以下活动及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互助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农村,由于老教师占的比例较大,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对于教材的处理、重点难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思路的设计等相对于青年教师都很到位,在老教师的带动下,青年教师可快速成长。另外,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在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中可以帮助老教师加快利用信息资源,设计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等方式,促使其共同提高。

二是实行奖励机制。这是一种激励强化手段,学校制定相应的教育技术提高、多媒体使用制度,对教学使用频率高,课堂教学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考核评比中予以表彰奖励。使教师对教育技术有好的认同感,发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另外,奖励制度可以让教师们看到学校的导向和决心,尤其是年轻教师,可进一步强化他们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以点带面、互助互学、积极的激励,更有利于全员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春芝. 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信息

技术教育培训有效性研究. 硕士毕

业论文. 2008.6.

[2]祝春芝. 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工作与生

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R]. 湘西:湖南

省龙山县教师进修学校,2010.

[3]李建雄. 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不容

忽视[N]. 中国教师报,2007(08).

[4]符礼科. 提高教师技术能力的四种

形式[J]. 山东教育,2007(31).

[5]薛 梅. 校长带头提高教师教育技术

能力[N]. 中国教师报,2007(08).

[6]祝春芝. 边远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

术培训及运用现状调查报告[R]. 湘

西:湖南省龙山县教师进修学校,2008.

[7]毛亚庆, 鲜静林. 当前教师培训中应

篇(7)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适应能力。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今后5一l0年内,教育迅速步入信息时代,因此,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就成了当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对天津地区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进行了小样本调查,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共涉及天津地区5所高校9个专业共30名教师,年龄界于27岁至50岁之间,教龄从2年至20年不等,职称由初级、中级和副高构成,授课对象包括成教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发出问卷30份,收回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O份,有效率100%。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符合时代的新型人才,必须注重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其中注重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教育技术的基本观点。教育技术基本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与教师本身的关系,教育技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方面以及教育技术在推进教改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观点。而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持积极态度,这说明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本身对教育技术在推进教改和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予以肯定,并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方面寄予了一定的希望,认为教育技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

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对教育技术恰当、正确应用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要扎实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明确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内涵及目标。但在调查过程中,仅有37%的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概念,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他们对教育技术应用也只停留在不自觉的水平。而对于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达到掌握程度的教师仅占35%,这对教学极为不利。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有2/3的教师未能够掌握课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教师对媒体的驾驭能力不强,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教学手段落后,即使教师使用媒体教学,效果也一般,甚至因此降低了教学效果,干扰了教学秩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它也属于应知应会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得知,已有33%的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这说明在信息时代,学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教学评价与反思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能够应用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并且能够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绩效目标,这是新时期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但这项至关重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仍有63%的教师未掌握,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

3.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天津地区属于我国的发达地区,从设备、技术到人才都相对优越,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高校教师仅对一些常规媒体的基本使用与操作,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网络上的信息检索与利用、传输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比较熟悉,有88%的教师能够掌握。而对声音素材的编辑,视频、图形、图象的加工,动画、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的制作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对教学设计能力和评价方法的掌握仅达41%。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但是技能生疏使得教师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利于教育技术在高校的普及推广。

4.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调查显示,天津地区大多数高校教师仅偶尔使用媒体资源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完全不用的教师能占到30%,能主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设计的教师也仅有1/3,此结果~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不强,不能深入彻底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还有待于增强,以提高他们的应用水平。

在教学方法方面,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法和提问启发式教学法居多,占半数左右,使用活动探究式教学法的较少,仅有30%。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适用于所有教学的,他们各有优缺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与各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摒弃其缺点,发扬其优点。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对教学的评价及管理能力尤为关键,否则,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不彻底的,但调查显示仅有24%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这不符合信息化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

5.发展与创新。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发展与创新能力有利地保证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长效性,但调查显示,天津地区只有38%的高校教师经常注重这方面的积累,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思考

对于天津地区的重点高校教师,他们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环境和教学条件优异是普通地区高校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教师本身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较高,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自觉应用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应有以下方面:

1.对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认识不够。高校教育不应仅仅对教学大纲负责,更应面向社会,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他们如不能在短期内适应社会必将被淘汰。

若要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思想、敦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管理是不现实的,只有高校教育现代化,培养出的人才能现代化,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对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教学模式的改革才是关键点。多年来,在我国高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成为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学改革要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构建即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教育技术所研究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种前提下,高校学科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

2.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水平较低。从调查结果看,虽然天津地区高校教师整体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努力将它们尽量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虽然他们是小部分(约30%左右),但说明教师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缺乏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指导,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自己能直接动手制作教学媒体,同时为他们提供急需的媒体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环境、技术支持。

篇(8)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目前,我国中小学已经开始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实现历史教学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走进历史课堂,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身,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把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整合的优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支配。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用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教学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被动反应的人,把学生当作知识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观,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如果还是旧观念、旧思想,即使教学设备再先进,也算不上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提高,注重学生创造性与开放性的培养,强调对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机间的交互,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提升知识的结构和操作水平,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的课程改革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既强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真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由于时代的阻隔,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及感情,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等,往往难以理解。而信息技术则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的最好方法,它能够将各种历史资料进行有效的组合,形象地再现千百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中外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突破历史时空限制,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动画图示,指出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企图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极为不满,反抗斗争日趋激烈,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通过展示《波士顿倾茶事件》插图,指出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已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又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于慕尼黑阴谋问题时,播放“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片断,学生从中可以看到张伯伦兴高采烈、急冲冲地去见希特勒的情景。以及希特勒并不以此为满足的那种冷冰冰的态度。两者表情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张伯伦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和希特勒欲壑难填的本质特征。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事实数据和生动画面,创设情境,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只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即使再绘声绘色,也难以收到这样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了能发挥潜力的环境。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学生能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阐释历史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正确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功能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专家们讲述历史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与历史内容相关的文本资料、图片、动画、音像等资料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历史的原貌,再现了历史的过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观刺激,使人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强烈刺激,形成深刻的历史表象,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因而它在更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传统教学手段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在于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它只是教育教学中的辅助工具,是用来改善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又要注意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地发挥其教学功能。

四、延伸信息技术的继续学习功能

资源共享是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资源。网络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学习所得,整理和保存自己的学习成果。网络已成为了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息时代,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大途径。

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课堂教学一直延伸到课外。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地整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历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从深层次上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必将提高历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和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进行教与学,促进教学整体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电化教育研究.2001,(3,4).

篇(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档的加速,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半中国已经加入WTO,社会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接轨,社会将需要更多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外语素质较高的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这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肩上的责任加重了。如何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外语专业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语言使用能力,多角度、多维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外语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课文、词汇、语法,做练习,对答案,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教学环境单一、封闭,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种“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理解、消化、吸收。培养的学生既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都受到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广义地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具有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广大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外语教学。

1多媒体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把教学主要内容、材料、数据、范例等显示在屏幕上,以辅助教师的教学。

111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外语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课件库中下载,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由于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说为一体,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同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12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113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上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从而形成概念,完成记忆。

114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与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能通过有效地整合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语言输入的同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输出、交流的机会,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及时反馈,这就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素材,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

2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外语教学服务。

211网络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空间,也弥补了外语资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缺少交流对象等传统教学的缺陷。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外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通过网络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212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从而实现师生课后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之余,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外语交流,通过回复学生的邮件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指出他们在邮件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通过邮件交流,既可以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以探讨其他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的直接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纯正的外语,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提高其外语水平。

当然,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比较弱,所以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很多学校软硬设备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减慢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纪,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就必须认真研究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教无定法,勇于创新;结合理论,贵在实践。在外语教学中,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这个人舞台,结合实践人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夏顺,王建胜,程东元.迎接挑战开创教育技术的新局面[J].外语电化教学,2001,(3).

[3]赵绪清.普及新课程理念[J].湖南教育,2002.7(增刊).

[4]范晓晖.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1):8-9.

[5]章国英.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4):19-20.

篇(10)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现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建构主义理论,便有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以实验(上机操作)为主的教学形式,就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应用为教学目的,而教师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中更应注意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模式。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知识的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方法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设计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为此,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尽管这种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但是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并已开始实际应用于指导基于多媒体和Internet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网络教学设计。综观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多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将其中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包含四个因素:教师、学生、网络教学材料、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学也可以面向个体的、小组的、和班级的(甚至大群体的)三种组织形式。而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的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1)教师和学生处于网络的两端,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向教师咨询;(2)网络教学材料也不同于传统的印刷教材,一方面是来自于Internet上的浩瀚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是由教师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起来并放置在特定服务器上的网络课程等多媒体形式的交互式教材;(3)网络学习环境成为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士的帮助。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化学习,并且能自主管理其学习过程。这些特点也反映了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来对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归类。

2.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网络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与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等多种。

2.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

四、结语

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 知识管理的概念 下一篇: 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