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篇(1)

如果说国民经济是森林,那么企业就是树木。中国这一片森林在世界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度呢?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而中国占19.8%。略超保持114年之久“世界第一”的美国。从基础工业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2010年粗钢产量6.26亿吨,占世界的44%,超过第二至第二十名的总和;水泥产量18.68亿吨,占世界的60%;电解铝1565万吨,占世界的24%;精炼铜产量占世界的24%,消费量占世界的50%;煤炭产量32.4亿吨,占世界的45%,化纤产量占世界的42.6%;玻璃产量占世界的50%;除了石油和乙烯,中国的基础工业产能大多名列前茅[1]。同时:外汇储备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二,出口世界第一,汽车产销世界第一。人均国民收入426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这些数据说明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还能持续保持这样一些数据吗?我们人均国民收入还能稳定增加吗?我们会掉到“中等收入陷阱”里吗?保持这样一些产能数据对我们都合适吗?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问题怎么化解呢?

我们以为:重视技术,依靠技术进步;尊重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法则是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必由之路。

技术工作范围包括:技术人员、技术措施、技术机构和技术产业。

1.技术人员

我国拥有为数众多的技术人员队伍,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但往往所处地域分布不均,很多专业学非所用,然而很多单位特别相当一部分民企却严重缺乏技术人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六个重要因素:一是很多技术附加值较低造成企业不愿聘用和培养技术人员。二是有些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地位不如做行政和党政的领导干部高,使得技术人才转行。三是部分高级技术人才因资金支持制度不健全回国创业艰难。四是大批丰富经验的老专家缺乏发挥才干的平台。五是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因企业的关注不够而不能有效施展才干和得到继续培养。六是政策或多或少重视保护产量扩张性企业(可以实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不够重视保护技术进步。如果我们宏观上早几年限制量的增加而强调质的提高,即可发挥了技术的作用又可避免产能过剩带给今天的后果。我国钢铁行业2011年粗钢产能8亿吨,产量6.83亿吨,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不少企业因缺乏银行支持难以维持生计,但2012年产能仍将增加至8.7亿吨,产量预计7亿吨。我国2011年出口钢材约5000万吨,占总量的8%,而日本产量1亿吨,出口4000万吨,占总量的40%。我国出口大多是低技术含量的一般建筑行业用钢,而日本出口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材。

2.技术措施

在一定时期内为改进生产技术和完善生产管理而制定的方案及实施办法。它的任务是在技术进步前提下,通过更新和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推行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增加产量、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它是实现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计划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可见安排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组成一个技术机构来实施技术措施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机构设置制度。但很多企业现在没有这项设置。例如我国一家大型民企自己生产的高速线材不能用于自己后续的金属制品,所以自己的金属制品仍然用落后的复二重轧机满足原料供应,其核心问题在于没用有能力的技术人员来实施技术措施,当然就更不懂得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了。又如我国西南某省一民营技改大项目依靠技术专家建成并安全顺利投产后,由于舍不得技术机构设置的成本,自认为依葫芦画瓢可以正常运行,于是解除了技术专家的合同结果损失惨重。这里面有经营者不懂技术的问题;也有不重视和善待技术人员的问题,他们的技术措施是由不懂技术和不重视技术的人制定的,当然路子越走越窄。再如山西某民营企业,董事长带病驱车几千里亲自聘请一位技术专家制定技术措施解决了企业技术问题当月就为企业创造上千万效益。该企业董事长当月按合同支付了这位专家60万元,这些钱几乎是他公司全部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但他认为非常值得,还专门开庆功大会表彰和感谢这位专家。这家民营企业是当地最大的纳税大户,但它并不是当地同类最大企业。该企业的成功就在于尊重技术,用对了实施技术措施的技术人才。

所以,以有丰富经验技术人才为主制定的技术措施是不断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3.技术机构

我国现在主要是一些设计院和研究院,而以各学科、行业及细化了的甚至一种工艺或工序为特点的民间技术咨询机构却很少见,我国现行政策下尚不利于这些机构的成立及发挥作用。但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民间技术咨询机构都在发挥作用。我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帮助扶持这些机构的成长和发展,地方政府应转变引智比引资更重要的认识,让有水平的专家创办这样的机构,政府投入少量资金能够推动技术进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却是巨大的。我国现阶段科研经费相当一部分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技术含量不高的行政成本,划拨一些扶持有条件成立的民间技术咨询机构应该不存在财政难度。政府可以扶持养鸡养猪和种菜运菜的产业,同样可以重视技术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要听他们的意见并且为他们宣传,宣传甚至更重要。技术机构有需求就能做大做强。还会形成全社会重视技术人才的好风气,而且会给国家提供更多发展的技术信息。例如还是说钢铁企业,我国大型企业因节能几乎都将水熄焦改为投资巨大的干熄焦,但德国人正在研究上下齐喷的水熄焦来替资和运行费用很高的干熄焦[2],我国也有很多人士不赞成上干熄焦,但这种建设性意见却没有渠道传入政策制定人的耳朵。干熄焦设备属高折旧设备,按六年摊算投资,吨焦需投入55元设备费,吨焦产蒸汽410公斤折算电力82KWh,再加运行费用,还必须保留原水熄焦做备用。一算便知投资巨额装备和增加巨额运行费用换取不对称的少量节能不值得,因为前者也是靠能源获取的产品。我们的政策决策部门仅能听到几个“御用专家”的声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没有一套干熄焦装置而日本已经很普遍[3],所以我们提供这些建议的专家缺乏分析这些装置的经验。要支持民间技术机构又好又快发展会使我们国家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既能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又能给政府决策提供决策依据。还能分流成千上万人去竞争一个公务员名额,鼓励年轻人要做大事,不一定要做大官。

我国虽然制造业达到“世界第一”。但很多“核心”装备、“关键”材料、“高端”技术远远没有达到领先水平。要依靠国家和民间力量提高整个社会钻研技术、攻难克关就要制定政策支持技术机构健康发展。

4.技术产业

在我国以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实体除了一些设计院和研究院等技术机构外,远没有形成相应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完整技术产业,这里主要指:a、已给现有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的细化技术机构网络;b、不隶属政府部门的提供技术政策研究服务的技术机构;c、不隶属政府部门的各个科研团体。这些机构应该同隶属政府的各类机构共同组成技术产业。我国现在各地所称高新技术产业实际是新的产品生产企业,并不能叫什么什么技术产业。

结 语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过度期,过去先进的省份能否继续先进要看技术,现在还落后的省份是否能追上甚至超过先进的省份也要看技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仍旧要看技术。应该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技术弱国,技术不强谈何经济强国。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史在我国只有一百多年,而欧洲有五百年以上。逐步建立生机勃勃的技术产业,做好专业技术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迫切需要的,也是要持之以恒认真做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业超美跃居世界第一 众石 《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27日

[2]先进的炼焦技术 周保仓译 《太钢译文》2009年第一期

篇(2)

城镇化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要任务,这两项任务看似分别独立,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帮助经济发展进行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优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改善,全方位的提升城镇化水平,所以说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基于此,二者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协调性,这样,在具体的措施制定与落实的方面,才会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影响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协调的主要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资金的吸纳能力不足

在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当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为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增添动力,比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电力等作为主要基础设施,如果完善性较强,那么其投资的价值就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能力也强,但是目前的城镇化发展,在基础建设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所以吸收资金的能力明显不足。

2.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管理方面存在着缺陷

土地和劳动力是城镇化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而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这两个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来看,城乡出差异巨大,享受的社会福利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城乡联动式发展的障碍。再者,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强征或者是盲目征地的行为,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这种土地管理政策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简言之就是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城乡差异性造成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失衡。

3.基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基础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是影响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协调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化发展中,经济结构优化合理,其经济发展才会拥有较强的动力,但是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较为突出,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所以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与推动表现不明显。

二、促进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1.强化城镇化基础设施水平建设

为了促进城镇化水平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有两方面的突出作用:第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城镇化规划不合理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工作就是合理规划,所以通过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改变城镇化发展的格局,这样,城镇化发展的阻碍就会得到降低。第二,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实现资金的重点和有效应用。从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来看,要想提升其经济水平,基本服务能力必须要进行完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性利用效率有效提高,城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经济水平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善。

2.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变革

为了强调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必须要进行发展方式的改变。过去,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虽然也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规划都存在着缺陷。所以在现代化大环境下,要促进城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变革。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这样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第二是强化可持续发展,使得经济和环境保持协调,这样,经济和环境互为基础,不仅经济水平提升,城镇化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3.以生产要素流动进行生产体制改革的催生

在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和人口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所以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协调,这两个要素必须要进行控制。对于土地而言,要完善土地的征用制度,避免盲目的征地造成资金的浪费和土地的闲置,当然,在征地的过程中要避免强制性和随意性的出现,必须要在合理条件下进行。对于人口而言,要强化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的缩小城乡差距,这样,在人口流动的助推作用下,城市规模和水平才能发展起来。简而言之就是在土地和人口管理方面进行协调,可以促进城镇化和经济的统一发展。

三、结束语

城镇化水平提升是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则是目前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发展策略。其实,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升息息相关,所以深入的分析二者协调的因素,并做好发展探讨,必然能够实现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占斌,黄锟.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状况的测度与评价――以35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6:32-42.

篇(3)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有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完善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1]。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就将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法互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互动的重要性研究

在现代社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影响。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党的十召开以来,党的每一届重要会议和经济发展规划都在强调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对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在强化其转变方式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就是一项必须展开的措施[2]。我国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问题,一般体现为投入较多、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突出。此外,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体现出很多不平衡的缺陷,造成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平衡等,也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加剧,深化了社会矛盾。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需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有效提升[3]。为了将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就需要依靠现有法律和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个环节中,经济法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有着直接反映的作用,所以其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法的作用下,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引导其经济发展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到质量上,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结合是一项必然开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将强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从而提升经济法的优化和完善,是一项积极的发展策略[4]。

二、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第一,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消费,同时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人们不断进行消费才能进一步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动力因素,扩大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对扩大需求,进而对生产环节进行促进,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想要保证正常消费工作,我国也不断发行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诸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各个出发点保证消费的正常进行并将规模逐渐提升[5]。例如,《社会保障法》的实行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解除了人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于消费。《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实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经济法的适当完善也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将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方式逐渐过渡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第二,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其投入较高、资源消耗严重、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分不科学的,只有不断向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变,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问题。在集约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对此,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通过对能源的节约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经济法的完善,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提到过相关问题,在法律支撑的背景下,将对企业发展低碳生活和绿色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方式有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奠定稳定基础[6]。第三,经济法的完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很明显存在着经济不协调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等。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放任自流,导致现在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宏观的调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经济法的方式,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为协调的发展方向,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在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以来,主要是以产业优惠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区域优惠为其辅助作用,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此基础上能看出,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法作为现代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经济法也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也将紧密地结合,从而不断发现实际问题和工作缺陷,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经过研究,其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环节:第一,金融法。自从2008美国的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美国也对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不足就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加快经济法的优化和丰富。第二,产业法。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和手段,以此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基于现在我国的政策执行力还比较弱,因此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法,由国家进行强制监管和实行,保证其实施环节的正常开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弊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法的推进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三,企业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是其主要组成环节,因此国有企业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担任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领路人,虽然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收获利益,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企业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校正其发展方向,通过对其经济性质的确立,全面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内容设计方面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包含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现代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想真正发挥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才能对经济法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广东社会科学,2012,(5):251-256.

[2]江晓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8-29.

[3]赵兴华.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商场现代化,2015,(1):232-233.

[4]张平.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贸实践,2015,(12):69.

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084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创新进行作为农村事业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结构和规模与现代化农业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当前农村大部分种植户对于农业资源利用忽视了二次价值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搁置浪费,且农户未能够站在长远发展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农业生产层面上,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先天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发展向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过程中,以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广阔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弱的发展趋势,给后来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在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问题,主要表现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比较低下、农业经济风险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较低下,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那么整体上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将会很难抵抗风险,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而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程度上,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先天发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

12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与农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生产是否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则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式、现代化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的总体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立足于市场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我国分布在西北地区或者西南山区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依靠劳动力,而对于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的应用率还是比较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导致在适应农业经济市场大批量生产发展过程中,无法取得最优化投入产出效应,给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竞争效应的良好获得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整体创新发展。

13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农业资源存在及利用则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如果没有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充足的发展,农业经濟是否能够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资源利用而言,能够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资源浪费。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业资源上着手,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资源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在积极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创新使用,力图能够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后天农业投入不足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切实意识到,既然将农业生产发展当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那么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图能够从市场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通过投入层面为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当前农业经济投入,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使用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如果现实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将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制约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投入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使用等方面受到了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2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形势下,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向着创新化方向进行。此外,在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科研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力图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产业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力度。

22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等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积极对农民进行生产机械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应用力度,力图促进农民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工作的并驾齐驱。

23促进农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通过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不断强化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养护,积极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和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在相应机械设备使用之后,如何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优化实现。

24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业种植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对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发展优势和发展市场比较广泛的农业;另一方面要能够积极将特色农业与市场发展相结合,保证产销相互通合,力图促使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出去,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5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断去强化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通过政府等各级部门强化农业经济保险工作的进行,落实农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救助补助制度,积极给予农民发展支持和激励力度,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充足的群众动力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農业发展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在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前提下,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水平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向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48-49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林立将人们展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类社会经济也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进程,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观当下,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完全的基础设施可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奠基石,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更加丰厚的技术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感召中氤氲而生,同样亦为着城市经济的再一步腾飞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宏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根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关系的产业层面及宏观实证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具有实质性作用,且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投资,其作用更大。

1.基础设施存量和其刺激产出及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在政府公共支出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且将其划分为不用付费的生产要素投入。它主要运用其他资本及劳动力的有效率来发挥生产函数作用。西方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指出,通信和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为正相关性,但私人直接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却没有较大的联系。基础设施建设若重点在于推进私人投资本身,其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通过增加私人投资的社会报酬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总产出与总支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地弹性系数。

2.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不同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会立竿见影,迅速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看做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其主要作用是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指出[2],电信基础和交通运输的增长率是非常明显且见效最快的两大类。若将中等发达、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基础设施有着非常显而易见的差异,由此可知,基础设施对中等发达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关键,且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高的,并且经过统计发现,投资效果与收益地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大城市的距离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发展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差异。如电力、安全饮水、电信(非常关键)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可直接左右人均GDP增长速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发展资源。而面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尤其是如灌溉及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重要性远远大于运输;而针对经济发展中等的地区,那么交通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然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则更加重视电信、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3.关于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

基础设施与生产率增长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区域经济的外部主要是由基础设施创造而成的,而外部经济导致地区内规模经济和投资回报率的增长。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特别是针对重视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往往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实现工期缩短、降低成本和节省资金等目的,进而收到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更集中的地区往往是基础设施配置条件较优越的地区。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基础设施是吸收私人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较之其他条件更为投资商所重视。

(二)微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1.降低成本

就某层面而言,小型企业往往会承担非常大的基础设施成本重担,极容易给小企业的就业和增长造成限制,故小型企业在成立之初选址时,更加倾向于城市中心地段,选择这些城市中心地段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城市中心地段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非常完善,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缓解企业成立之初的基础设施成本压力。据统计,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仅凭这些小型企业就创造了60%-80%的工作岗位。根据相关部门基于企业层面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3],商业环境问题中基础设施不配套、成本高及短缺是主要问题。而给企业运营造成影响的另三大问题则主要是运输成本高、动力短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被所有企业视为问题之首的无疑是电力短缺。

2.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越来越多地企业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导致到了国际市场中,而要在出口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很大层面上,还需要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过去的20年里,世纪贸易全球化已发展到白热化阶段,这不仅归功于大多数自由贸易政策,交通运输、通信设施以及仓储技术的完善和建设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取代。这种进步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上,以调整资金流向和最大化节省库存以及紧跟消费者变化的消费需求。对于希望走向国际市场或已经进入“全球经营”(将不同国家的企业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为同一种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的地区和城市来说,提供具有现代特色的通信和交通服务能力,是吸取国外投资者眼光以及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重置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管理和保养等方面的规模。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基础设施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基础设施是更加便于管理,避免出现浪费或效率低下等情况。通常我们对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定义为基础设施的负投资,它可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降低产出传输损耗,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基础设施若出现规模不足且缺乏维修等情况时,可导致传输过程中损耗提高,进而使基础设施的传输质量和产出效率同时出现下降,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维护的过程中,极易因不合理的削减维护费用,导致传输损耗成倍增长,得不偿失。在预算较为紧张的阶段,限制资本支出是非常合理的方法,但若从维修支出中大量削减费用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日后以高额费用为代价重建或改建[4]。不仅如此,维护不善不仅会降低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服务同能,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增加投资力度,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功能。

2.减少项目配置失当,增强服务能力

配置失当极易导致基础设施浪费或标准有误的服务。针对目前能力所不及的配置应当谨慎考虑,特别是针对铁路、供水、港口及电力等基础设施,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维护费用,同时还可能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被浪费。由于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相对较为苦丁,并且主要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此,当剩余的服务能力无法被充分利用,在某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还可能由于宏大的经济项目,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副作用。

3.节约成本支出,改善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可导致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严重下滑,较差的服务质量无法获得用户的信任,还可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实际运用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基础设施重置牵涉范围非常广且问题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加之经济增长影响同样具有隐匿性,影响范围较广等特点。故不少地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和范围扩大,更加谈不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同步和滞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1.“超前”型发展模式

通常情况下,超前型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明显效果。英国在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时,就采取了非常典型的超前发展模式,为后期1850-1872年的工业发展创造非常好的条件;但这种超前发展模式,非常容易出现生产部门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基础设施当前的存在量,故导致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建设效果也低于预期。英国之所以能够使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关键在于其在工业化以前就进行了充分的资本原始积累。

2.“同步”型发展模式

说起同步型发展,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同步型发展模式是结合生产部门所需来建设基础设施。这种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不存在非正常或闲置设施,故采取这种模式相较于把握不准的超前型,其在帮助经济发展上也有较好效果。此外,同步型发展模式,能够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不仅保证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够满足生产部门的正常所需,在推动经济发展,综合经济效果甚好。

(二)“随后-同步型”发展模式:适应城市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直接生产部门投资先行,基础设施投资随后紧跟,形成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的亦步亦趋的态势。为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源,避免出现或者尽量减少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给经济增长形成的阻力,日本采取了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先生产性设施后生活性设施”的政策。即政府将集中起来的有限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经济调整与发展扫清道路;而待经济发展、政府财源扩大之后,再拿出较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发展生活性基础设施。如何使基础设施的发展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随后-同步”模式是较现实的选择。通过采取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刺激私人资本扩大设备投资的“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日本较好地解决了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以资金资源的供给程度和基础设施的满足程度为函数的情况下,将有限资金投入到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领域中,采取分阶段的集约型投资方式,无疑有助于解决资金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马璇,谈步稳. 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河南科学, 2009,10(15).

篇(6)

一、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感和获得感,使农村的环境和各方面建设都更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总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我们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实现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核心就是产业兴旺,由此可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不充足

没有充足的资金,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十分困难的。当缺乏资金时,便没有资本去研究改善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方法,也无法很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会大大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想要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农村地区针对一些投资人来说,利润转化率极其低下,投资人更加关注利益,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投资农村地区所获得的利润又不如投资企业或者城市建设高,因此农村地区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只能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想要获得社会资金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充足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农村居民缺少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居民缺少对最新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这就导致了居民不能很好采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健康有效发展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往往是第一产业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得不到政府和农民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农村经济而言,第一产业的经济支撑往往十分重要。在新时期,为了顺应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政府必须要寻求有效的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在维持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对于风景秀丽的农村来说,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政府可以投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建设一些风景优美的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由此可见,在新时期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发展[1]。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提起农村,在很多人的眼中,依旧是生活环境不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包括对农村厕所建设,还有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设施的建设,例如可以投入资金建设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以供农村居民闲暇时进行消遣。在政府投入了足够的资金之后,就是真正的落实环节。在落实建设基础设施时,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施工方等,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落实完施工建设之后,还要进行对基础设施的质量监控,要从各个方面对基础设施进行考察,发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2]。通过前期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施工过程、最后的质量检测环节,就可以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采用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居民对国家政策以及对各种技术的理解程度,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想观念,都是其素质构成要素。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免费开设一些农村小课堂,有需要的农户可以听课学习。这些农村小课堂应包括对新型技术的总体介绍已经熟练掌握新技术的方法,也可对新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洞察力和整体素质。同时,在授课人员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专业要求,了解现在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高,整体综合素质也过硬,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3]。

(四)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在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惠农政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惠农政策即要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真正从农村居民的利益出发,为农村居民谋福利。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加强对农村发展的经济投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仅仅制定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制定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从小事出发,真正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政府必须研究如何才能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金兰.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20(25):13-14.

篇(7)

1.1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环境工程的概念主要是有效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属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1.2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环境工程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在这一前提下,环境工程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使经济发展能够拥有较为可靠的自然环境基础,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1.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基础

通过加强环境工程手段,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能够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环境,使环境工程能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所以,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基础。

2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虑到环境工程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认真分析环境工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环境工程的发展水平。目前来看,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环境工程概念的提出,以及环境工程手段的采用,使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了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综合质量。所以,我们要清楚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2.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通过运用环境工程手段,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为此,对于环境工程而言,其影响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2.3环境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环境工程的发展是环保效果提高的过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足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环境工程对经济的影响在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篇(8)

1提升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高速阶段,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得到完善发展。而运输经济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式。一方面,运输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实施的必然过程,在满足当前社会生产需求的前提下,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伴随其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输经济管理也必然逐步完善与加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以运输经济发展为基础,其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运输经济本身就是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因素,同时也是为社会普遍生产力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那么可以分析出以下两点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1.1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首先就推动了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运输行业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其庞大的运输网络也实现了更为广阔的拓展。其次,在运输管理的层面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令其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迎接全新的发展模式,在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中,也面临着相应的压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运输经济管理相互促进,现代化的运输经济管理模式必然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手段。

1.2优化配置资源,产业结构促进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无论是工业经济发展,还是农耕经济的发展,乃至信息经济的发展,都能发现运输条件的基础,是对于经济产业结构中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如果运输基础条件设施完善,包括公路、铁路、机场以及相应的交通工具完备,那么必然会在生产要素中迅速采购和提供相应的生产资料,而运输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其各方面生产资料无法快速得到资源配置,那么也就影响了多行业的发展。也就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上了制约的枷锁。因而能够发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需要相应运输力的支持,而完善运输经济管理就是予以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而实现其产业机构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就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2经济发展与运输的关系

运输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运输能力为其提供的重要支持,同时在我国地域辽阔的疆土之上,不同地域之间加深联系的基础就是由运输来完成。在经济发展与运输经济的发展工程中其内在关系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方面,运输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在内陆发达地区运输条件优势明显,而不发达经济地区的运输劣势也较为突出。那么在整体运输干线中,运输基础能力体现出我国在不同经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运输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该地区整体经济能力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运输实施的发展过程中,也影响运输干线周边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仍处于尚未完全平衡的状态下,不发达经济地区在先前发展经济的趋势中,形成以完善运输能力为核心的发展规划。通过提升与不同地区间的运输能力和方式,能够提升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而运输网络的全面建设,可以将当地的优势资源与外部地区间的资源需求进行整合,从而补充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增加了当地经济发展中通过对外发展形成的经济效益增加。那么在长期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能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就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市场经济实力。最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主要体现于良好的运输体系,而全面的运输体系配套设施,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基础条件。通过带动地区间贸易往来,形成普遍经济增长的趋势,能够促进完善运输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有效推动。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也能够看到运输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那么完善其运输体系,也是根本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基础。在运输体系的全面发展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必然能够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全面形成运输往来的不同地区也能够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增强运输经济管理能力,以效益提升为发展的措施

3.1完善内部管理转变管理观念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以保持核心竞争力,而运输企业也在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以运输作为服务型企业的核心理念为基础,需要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调整内部管理模式,从而适应市场客观需求,也是同时提升内部管理中办事效率的必要方式。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也促进运输企业本身应当转变传统观念,为市场需求而做出战略发展的转换,形成适应未来发展模式需要的内部管理模式。只有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才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形成对于运输体系的全面构建,从而最终完善提升运输经济管理的效益。一方面,在运输企业的职能上进行有效划分,运输企业内部的不同管理部分,需要进行责任内化,从不同管理方向为其运输经济管理提供辅助和支持。通过调研部门对于市场需求的细分,形成运输企业发展的战略确定。而从其战略中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所在,通过各司其职完善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各部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运输企业的责任明确,能够形成对于部门职责的明确划分,而从中能够发现管理人员在业务衔接上的能力体现,那么只有配合统一发展的需求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部门间协调能力的发展。因此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为运输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资源配置和部门间协调合作,才能最终形成运输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必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稳步发展。

3.2运输合同管理方法的实行

篇(9)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农村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当前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2.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作为农村经济开发的重要物质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但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来看飞,发展仍然较为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道路交通不够完善。

交通是实现农村经济对外的基础,是农村最主要的设施之一,当前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较为落后,承载量低且宽度不足,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运行,交通网络结构单一,质量较差,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第二,水、电、通讯网络不够健全。

作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法,但从当前我国农村自来水的网络情况来看,生活用水的治疗较差,电力也无法满足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设施不够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结构不够完善,严重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信息的发展,制约农村经济的进步。

2.2 经济发展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第一,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模式发展。

第二,农业的结构较为单一。

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植业仍然是最典型的生产方式,结构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渔业一体化的农业,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第三,农村市场不够规范。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市场的健全情况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流通,同时网络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第四,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大量潜在的资源优势,但开发力度低且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大量资源闲置,无法促进资源优势的发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多数农村经济过于封闭,缺乏开放性。

2.3 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

制度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前提,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性不够,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与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也不够完善,影响农村人才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较差。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对策

3.1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需求,也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管理。

第一,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水平。

要想提高农村道路交通水平,国家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村道路交通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道路的利用率,打造现代化的乡村与城镇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第二,完善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水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保证后备力量,完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力度,完善通讯网络,实现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信息水平的提高。

3.2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推动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一,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

生产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善管理水平,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第二,加大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改造力度。

这是解决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的主要方法,实行立体化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渔一体化农业方式,建立独特的生产模式,科学合理的布局,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

第三,规范农村的经济市场。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并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体制,确定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完善农村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推动农村市场的繁荣,强化各村与市场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第四,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改善农村资源的利用率。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到,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资源的转变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价值,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协调。

第五,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

篇(10)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运输凭借其运输灵活、通达性好以及覆盖面广的优势,将全国各地的交通站点联成统一的整体,并由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已经由单纯的运输行业转变为新型的经济增长点,凭借其优质的运输能力,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市场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公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利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加快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在此,本文从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其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我国各地间的区域联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其次,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再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完善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公路运输能够有效的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生活中各种物质需求,同时能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为促进建立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其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完善,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整体。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预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计划成本建设的过程中,是指结合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计划期内的相关资料,由相关人员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公路项目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心的预测,并在项目开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精心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施工原料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环节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与其他工程管理不同的是,基于公路的社会性、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投资大、回收慢以及经营风险高等特点。由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并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在符合公路运营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提高公路运输质量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公路运输的经济效益。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完善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完善,在提高我国公路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颜飞.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段增英.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5(06).

上一篇: 教育技术学理论 下一篇: 高效节能环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