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基础理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学的基础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篇(1)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6

1 引言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或编写案例,提供具体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并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通过自主积极思考,讨论或者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目前,案例教学在临床、法学、管理等课程的应用,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应用数学的一门分支,在生产、科研、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具有强烈实际背景的数学课程,为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通常,案例教学分为几个阶段:教师编写案例――分发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案例――小结。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研究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或编写、设计又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案例编写目标――选取素材――编写设计案例。其中,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案例则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如何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特点,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难理解、缺乏兴趣等问题,目前尚在探索之中。下面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探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案例选取与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2 案例素材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积极的讨论,达到学习相关的理论、定理、法则、方法与思想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引入的案例,应能引起学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案例的素材选取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2.1 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案例教学中,选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上有趣的典型案例,将课程的学习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数学期望这个概念时,可选取合理赌金分配案例。本案例源于1652年前后,贵族梅累向帕斯卡请教的关于合理分配赌金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们展开了对概率论及组合数学的研究。费马利用组合学方法,帕斯卡利用算术方法都得到这一问题的正确结果;随后,1657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引进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赌金分配问题[2]。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在浓厚兴致的情绪中了解概率论的起源和发展,数学期望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数学期望概念意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赌金合理分配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随机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了概率学的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抽象出概念或归纳出命题―证明命题。

2.2 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认识理解随机世界的一把钥匙。概率论是揭示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数理统计是概率论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做出决策与判断的学科。其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法则 等理论,大部分来源于实践并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

如公平抽签问题:抽签是一种博弈,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申购新股摇号抽签,公务员面试考官、考生的双抽签、实验课考查抽签,那么抽签的结果与抽签顺序是否有关?

如概率与彩票、保险精算、 癌症检验呈阳性时癌病的发病概率等等,这些案例素材都为学生或熟悉或关心的事件。

诸如此类的案例素材反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在不同领域应用。因此,在教学案例中尽可能选取贴近社会热点及日常生活案例素材,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欲望,克服对本课程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体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严谨推理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3 案例编写与设计

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载体,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的。而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本课程的特点,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承前启后;必须考虑课程的学习进度及可操作性。因此,在案例设计时,注意以下三点。

3.1 明确案例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

教学案例可分为简单案例与综合案例。在编写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案例编写的目标,使之变成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即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课程学习的内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案例编写的目标和类型。再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素材,通过设置的问题,控制案例的难易度,使之成为符合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案例。

如在编写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教学案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相关概念及其应用。二是评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培训对象为刚刚开始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他们掌握的概率知识相对较少,运用概率随机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确定案例编写目标是:让学生置身于该案例场景,通过自行准备阶段的预习与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的相互学习,达到设置的教学目的,同时对事件的独立性、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的关系有个初步的认识。

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选用和设计下面相对较为简单的教学案例:

案例1抽签的公平性。

班里有50名同学,仅有一张参加《快乐大本营》节目的票,现在决定用抽签决定机会归谁。问中签概率与抽的顺序是否有关。

该教学案例设计时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弱化复杂的概率计算,仅对一张票的中签概率进行讨论。但作为本次学习内容的拓展,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有2张票以及更一般地,有k(1

又如在编写参数假设检验案例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各种检验法、特别是总体均值差T检验法与配对数据T检验法适用条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掌握了正态总体均值及方差假设检验方法,掌握MATLAB简单编程及各种参数检验函数、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基本使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设计下面的案例作为参数检验的综合教学案例。

案例2 确定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改编于201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

确定葡萄酒质量时一般是通过聘请一批有资质的评酒员进行品评。每个评酒员在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对其分类指标打分,然后求和得到其总分,从而确定葡萄酒的质量。根据附件给出的数据,分析两组评酒员对白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3.2 案例的编写要循序渐进,难点分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数学课程,各部分的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内容及知识点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对运用案例教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的原则,同时,案例的编写尽可能注意其延续性[3]。

下面3个教学案例均改编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每个案例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案例的知识点又相互联系,逐个递进,由浅入深。

案例3-1判断及验证眼科门诊人数、各种眼疾病门诊人数概率分布,术后住院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常用概率分布性质及特征,并能运用MATLAB软件对结论给出验证。

案例3-2 研究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及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中心极限定理,并为后续的置信区间估计案例学习做准备。

案例3-3 讨论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95%的置信区间。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掌握置信区间估计概念与方法及如何估计来自非正态总体样本的置信区间。

3.3 案例编写设计与数学实验课有效结合,使案例教学能顺利实施

目前,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必须正视的困难。

第一,数理统计是一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推断随机现象的学科。这决定了本课程部分的教学案例将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没有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软件的支持,案例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案例教学所涉及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教学大纲及授课安排不匹配,存在滞后现象。

其三,案例教学,不但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的时间准备,仅课堂讨论,尤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说,其所耗时间将可能影响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因此要顺利开展案例教学,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整合,还需要调整数学实验课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进度匹配。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案例编写设计时,协商统筹考虑实验课的匹配设计。精心设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使其能配合、辅助理论课程的教学。

如案例3-1中给出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不能直接运用。我们把读入数据,建立每天门诊人数、各种眼病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矩阵作为MATLAB的基本应用的实验题;这样,同时兼顾数学实验教学及案例教学,解决数据量基本处理工作的难题。

在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涉及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概率分布拟合检验问题,但根据大纲,分布拟合检验是本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其列为自学内容,不能满足案例教学需要。解决方案之一,是在学习随机变量分布之后,数学实验课介绍MATLAB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应用,并把对案例3相关数据分布拟合检验包括正态分布检验作为实验内容。

又如在学习中心极限定理时,数学实验课同步让学生依据定理,并运用案例3中给出的数据,自行设计一个验证中心极限定理实验。如此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中心极限定理的理解,减少理论课授课时间,同时更有效地对案例3-2展开讨论。

总之,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充分与数学实验课整合,解决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处理、课时限制、知识结构问题,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选取与设计合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案例,是本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选取与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使教学案例成为各重点相关概念的结合点,成为引导学生探讨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定理、公式的平台,成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的着力点。

而选取与设计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课程特点,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必须统筹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进度,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案例素材选取要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设计要明确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原则;统筹数学实验设计,保障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案例选取及编写设计尚在探索中。广泛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选取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应是当前推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深入发展的重点工作。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粱宗巨,王青建,孙宏安.世界数学通史(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1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实验技术和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个人电脑和全球化通讯及多媒体网络,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时,由于各门学科本身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分化愈来愈细,学科愈来愈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日益深刻地认识了物质世界和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丰富内容,传统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性学科等交叉学科大量兴起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综合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不同学科虽然发展各不相同,或单学科向多学科转变,或多学科向综合学科转变,但都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特定模式,并作为衡量水平的标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促使人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学科体系结构。民族传统体育学在这一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转换,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和休闲时代的到来,民族传统体育将面临着生活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学科建设的作用将更加彰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东方文化优秀遗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体系的一部分,理应生动活泼地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庞大机体中去。而寻找有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中华文明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发挥崭新的作用,既是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需要。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引导的。因为,来自现实的许多困惑要求得到理论的清晰解析,许多新创造要求得到理论的有力证明,整个运动趋向也要求有比较正确的理论领引着走上开阔、通畅的轨道。没有理论的支撑,站不到制高点;视界窄狭,也就不可能放射出巨大的创造性的功能。何况,理论本身在史、论两个方向上所做的开掘和建树,对提高整个体育界的境界也是至关重要的

 

2学科建立的基础

 

1992年11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给学科下的定义是:“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收录学科的条件是“应具备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团体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问世,,等。

 

评价角度不同,学科标准也有几许差异。有人认为,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最后都能发展成为新学科。其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还有人认为,学科的标准“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有相对独立的范畴、原理或定律,有正在形成或己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发展中学科具有独创性、超前性……,’因此,确立学科的标准必须具备3个条件:1)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有正在形成或己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2)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3)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己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形成中的新学科,需要按照学科标准尽快建立和完善其学科体系,并赋予其创新的功能然而,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也决定了它具有不成熟的性质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界和学术界承认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学科,但是,按照以上的几条准则来衡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学科的生长期来看,其尚处于童年时期

 

3.1理论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理论研究

 

概念体系是一门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承认的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迄今未形成明确的学科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体系,如对“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这些概念的把握还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难以进行统一话语的讨论。

 

由于我国体育学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在我国体育界,一些人存有“民族体育封建糟粕多,欠科学难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就是民俗体育或乡土游戏,不需要科学,’等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其研究出发点多局限于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替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如对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多是为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区域内的优势,仅单纯从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性,缺少文化学上的观点论证;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出现重实用价值开发的急功近利现象,受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制约,注意力集中在对现代奥林匹克项目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规则、竞赛等技术方面的比较,忽视对传统体育项目内在价值的研究,忽视对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及其文化底蕴的拓展性开发,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导致欠缺理论基础积累的深层次创新。

 

多年来,因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学科建设问题几经波折后始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学科建设中以偏概全

 

3.3缺乏研究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二是,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尽管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建设者们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由于研究仅局限在少数学者中开展,没有使其研究成果产生学术影响和广泛的传播,因而了解本学科的人甚少。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某些具体问题的局部研究、能够带来某种利益的研究,而忽视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应该说,这种拆东补西“应急式”研究,终究是难以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的。因此,需要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战略意识,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性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文化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3.4忽视研究队伍建设和群体优势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人员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研究队伍中有的缺乏实际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缺乏了解;有的缺乏理论修养,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不甚了解,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知之不多,知识补充更新缓慢;有的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全靠报刊文献,亲自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甚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解不透,运用不熟;缺乏一批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年轻理论人木由于研究人员少,群众基础差,学科群体优势不能体现,使得学科建设仍然是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单打一”的水平上,出现缺乏相关优势学科支撑的“势单力薄”学科形成的现象因此,加强研究队伍建设,集中和发挥学科群体优势,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关键。

 

4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特质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担负着在成为体育学之下二级学科之后重建学科体系的迫切使命。从学科性质看,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来源于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它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反映,是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专业性基本理论,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与本民族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迀的关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等。其学科的目的任务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结构、内容、变革、分类、发展等,总结、挖掘各民族体育项目,探讨体育项目内容及其规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范围内所起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展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趋向。然而,在当前我国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自身尚未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的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学与其他学科在研究领域上也就难免出现重叠的现象

 

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到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民族文化、体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既包含社会科学知识,又包含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当代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被引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于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等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学上的依据,大大强化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能力,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改善了体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起点和研究水平,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民族传统体育学既区别于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科,又有别于以实践为主的技术学科,两者的长处都被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中。如果说,没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做支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会是无从谈起,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随时都会倒塌^当然,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又要注意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有类型、有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所面对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不同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关注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时,必须从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等出发,探寻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高度理性地把握和超越所面对的实践

 

5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体育现象,无论是从体育学角度进行探索,还是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综合性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考察,都应加强体育学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只有以多学科角度透视为基础,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的理性探索,才能获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较为准确和客观的认识识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和完善,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板块。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体系、特征、文化价值以及它与民族文化、民俗、宗教、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即它的流行、传播、变异和继承的理论;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进入全民健身机制,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得更合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体发展规划,如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等等,这些都是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体系,然而,任何学科的方法的选择都不是任意和无限的。作为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合目的性的方法来支持,就有可能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学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而其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方法上的多样性。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抽象法、综合归纳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更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哲学思想,如利用现代哲学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成果,拓展我们的思维,进行深层次探索,以求更深层、更准确地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人文科学,也是交叉性、边缘性科学。对于人文科学来讲,它所面对的是包括主体在内的作为自然的与社会的人的总体。因为,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性,所以,在方法上主体便可以直接融入对象中去体验,而不必也不可能置身于对象之外,做纯粹客观的观察或调查。对于自然科学来讲,它面对的是各种外在于主体的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证明的;对于社会科学来讲,需要的是调查、统计、综合分析,因为,它面对的是外在于主体的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虽然也有规律,但这些规律是通过人类的长久的生活实践来体现的,难以用直接的观察去把握,在一般情况下,也无法从实验中获得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人文科学同样需要观察、实验、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但所有这些都需返回到主体自身,经过主体的体验去验证。当然,在方法上的这种简略区分是相对的,更何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分类形成时间不久,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这本来不够严格的界限日渐淡化

 

今天,文化人类学把目光投向体育,正好担当了在体育学下属的学科建设最为薄弱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体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从体质和文化诸方面来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的学科[61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和处理不同种族、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的观点,为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研究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仅学科、学科群具有一定体系,而且学科建设的过程和内容同样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科建设的整体与局部、规划与实施都有一个特定的关系,应该按层次分解,分阶段落实。

 

由于与人、社会和自然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放眼当代人类科学文化的有机整体,广采博收,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克服就民族传统体育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狭隘思维模式,要把学科建设置于广阔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全新的思路去建设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动力,加强各门学科研究组织、研究人员之间的通力协作,共同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运作方式。

 

篇(3)

一、 常用的统计术语

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有总体与样本、随机化与概率、计量与计数、等级资料及正态与偏态分布资料、标准差与标准误等。如某研究采用经会阴途径测定宫颈长度,以探讨不同宫颈长度与临产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5例宫颈长度为25~34mm者与32例宫颈长为15~24mm者临产时间的均值±标准差(x±s)各为57.6±58.1与47.3±49.1小时。该计量资料,经t检验显示t=0.780,P>0.05,并未提示不同宫颈长度的临产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从标准差大于均值,显示各变量值离散程度大,呈偏态分布,故不能采用x±s这一算术均数法计算均数。经偏态转换成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后结果是:35例与32例的临产时间各为34.5±4.1与26.7±4.1小时,(t=7.778,P

二、 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确定

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至少需多少例,正确统计处理和参考一定数量的病例数据,是确定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四个重要因素。

1.研究对象:应为“完全健康者”,可包括患有不影响待测指标疾病的患者。如“正常妊娠”的条件:孕前月经周期规则、单胎、妊娠过程顺利、无产科并发症及其它有关合并症,分娩孕周为37~41周+6,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和Apgar评分≥7分。

2.观察数量:观察数量应尽可能多于100例;需分组者,各组人数也是如此(标本来源困难时酌情减少)。有些指标值如雌三醇(E3)、甲胎蛋白(AFP)、胎盘泌乳素(HPL)等随孕周进展而变化,应按孕周分组;邻近孕周均数相近者,可合并几周计算。若为偏态分布,应以百分位数计算,则例数应≥120例。取各孕周对象时,应考虑到所取各孕周中的例数分布大致均衡。显然,文稿中往往以少量例数求得正常值是欠可靠的。

3.统计处理:应根据所得数据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统计处理方法。属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据,可采用x±s法计算;这也适用于以一定方法能将非正态分布转换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对无法转换的偏态资料,应采用百分位数计算法。具体计算(包括上下限初步制定)见文献。

4.对照数量:相应观察的病例数(包括分组)应不少于30例,这对制定某指标有临床意义的异常阈值尤其重要,这一点往往易被忽视。如在参考较多病例数据后,唾液游离E3的下限异常阈值应为第2.5百分位数,而非通常采用的5百分位数。否则,将会导致该指标产前监护的假阳性率增加。

三、 t检验与校正t检验(t′检验)

这是文稿中极易混淆的一类计量资料统计问题。

(一)检验的注意事项

1.t检验的意义:t检验与所有统计分析相同,其结果提示现有差别不仅仅是抽样误差所致,且提示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大小,即t0.05与t0.01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各为5%与1%。

2.统计意义与临床意义的关系: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而在临床上可能是无意义的,提示该研究应继续深入,以明确该差异是否真有显著意义;相反,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上却是有意义的,不能贸然轻易地下结论。应复查实验设计、方法、试剂及仪器性能、质控措施和实验数据等是否有问题,或尚需再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复测等。

3.t检验适用范围:t检验仅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包括偏态转换)和其方差是齐性资料的检验;t检验适用于可比性资料,即除了欲比较的因素外,其它所有可影响的因素应相似。

4.t检验的结果判断:判断结果不应绝对化,P0.05,分别表示可拒绝或接受原定的假设,但两者都有5%的可能性犯第一类错误;而P值越小,只能是更有理由拒绝原定的假设。

5.单侧与双侧检验:应预先制定本研究的结果是需行双侧还是单侧检验。对有把握确知某治疗措施或某指标是不会劣于现有的,才作单侧检验;若不知何者为优,应行双侧检验。因为在同一t值的界限上,单侧检验的概率(P)仅为后者的一半,也就是说单侧检验较双侧检验更易得出差别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不可随意制定。一般讲,绝大多数研究以采用双侧检验为妥。

(二)t′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

当两样本均数的方差非齐性时,应以t′替代t检验。例如:甲组32例血清某指标值为53.9±49.6(μmol/L);乙组6例的结果为26.6±7.2(μmol/L),若不考虑两样本方差大小,t检验示t=1.331,P>0.05,提示两组血清该指标的平均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先作方差齐性检验,F=47.4,Pt′0.012.875,P

四、 卡方(χ2)、校正χ2与直接概率法(或精确法)检验

这三种检验方法为一类用途较广、但也易混淆的、适用于计数资料检验的方法。应注意,鉴于总数与理论值的不同,应采用相适合的检验方法。

例1.192例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51例与22例;3475例出生体重≥3500~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85与265例;2451例出生体重≥2500~35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22与169例。3组的构成比:难产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78.6%、5.3%、5.0%与11.4%、7.6%、6.9%。据此贸然认为出生体重≥2500~3500g为最佳新生儿分娩体重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经χ2分析,后两组的难产与窒息率间和前两组窒息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故可认为,单据本研究结果是难以得出上述临床上认可的结论的。这涉及到上述“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却是有意义”的问题,应进一步复查或增加样本测试。杜绝单纯根据百分率的大小贸然下结论。

例2.某药治疗感染衣原体(CT)的中、晚期孕妇各11例和36例,她们的新生儿感染CT数各为3例和23例。χ2检验得χ2=4.570,P

例3.以精确法替代χ2检验。某新技术测试8例卵巢内胚窦瘤患者,5例呈阳性反应;测试25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中6例阳性。χ2检验得χ2=4.042,P

五、 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只是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面的统计指标。无论是正相关(r为正值)或负相关(r为负值),只是经相关系数的统计意义检验(如t检验)后,当P

“相关”是表示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提示两个变量间的从属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由X变量值推算Y,与以Y变量值推算X的回归线是不一样的;直线回归方程的适用范围,一般仅适合于自变量X原测数据的范围,故绘制回归线时,X值切不能超越实测值的范围而任意延长。

可见,这两种分析,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但相互又有联系。在作回归分析时,一般先作相关分析,只有在相关分析有统计意义(即回归有统计意义)的前提下,求回归方程和回归线才有实际意义。决不能把毫无实际意义的两个事物或两种现象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六、 数据的正确书写

1.文稿内各数据的书写必须前后一致;总数应等于各分组的数据之和。

2.对不同指标,有其不同数据精度的要求,这应结合专业知识加以判断。如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以公斤为单位,记录测定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字即可。

3.测定数据的书写,不能超越其测量仪器测试的精确度范围。

4.同一指标的前后数据应保持同一精确度。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2

1 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一定的活力和情感

音乐是一门集情感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要重视情感的融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干涉,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只重视学生的死记硬背,没有加强与艺术性的结合,忽视了音乐知识的艺术活力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将其当成是理论科目进行讲解,更加重视知识内容的灌输,机械地强调学生进行记忆。进而失去了一些情感因素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建立相应的情感,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和评价缺少新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老师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老师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方向与方式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在学习中却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处在被动的局面。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均不喜欢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无味。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经常以分数判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评价太过片面,缺少相应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2 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方向

2.1 融入新音乐理论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音乐理念也在逐渐更新,更加与时俱进。要想使基础理论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一定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新音乐理论的融入,使音乐名词、概念更加科学、规范,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色彩,对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与补充,完善了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强新音乐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强化课堂的动态与活力

在开展音乐理论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课程当成是单纯的学科,提前制定教学规划。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活力,自然也就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加强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其更加具有活力。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3 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依靠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环境、工具、体制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也越来越科技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先进科技的应用,进而全面增强其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基础理论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4 强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一定要增加评价内容,不要只是依靠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应加强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的应用,在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而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并且相应的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科学。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一定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而言,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进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东.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

篇(5)

让・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观点,但是他的理论中凸显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现代教育学中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根源之一便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如发现学习论、准备性原则、个别差异论、认知冲突协调论、同伴交往法等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主动学习观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的、自发的过程,这就是说,家庭或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和加速这种发展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产生于教育,相反,它们乃是任何形式的教学产生效果的先在的和必要的条件。”②由此,皮亚杰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学习机会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的上述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较大。美国密执安州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进行了一种把皮亚杰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认知发展课程实验,研究者们很重视儿童自我发动的主动学习,认为年幼儿童是通过自我发动的活动而学习概念、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的。通过10年的追踪比较研究,实验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三四岁时参加了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研究项目的儿童,在后来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中,在毕业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以及在社会方面,其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当年未参加过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的儿童。”③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一书记载了30年来认知发展课程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注意品质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兼有叛逆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学习风格的可塑性强。受皮亚杰主动学习观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设计课程,多设置一些课堂主动探索和体验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动学习观。

二、通过动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他还认为,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观察教师的活动在内,儿童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他指出,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只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的活动。他十分强调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动作,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二者均起源于动作。物理经验是个体作用于物体,得到所观察物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总之,二者都是个体在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中收集的信息。因此,皮亚杰认为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和直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施教学,二是因材施教。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儿童还不具备应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如果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了儿童,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只能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他们没有认识的材料,否则将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别差异。尽管皮亚杰强调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但他不否认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他的阶段理论指出,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个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因此,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而且要面对认知发展上的先后差异,不能只考虑全班学生所处的共同发展阶段和集体需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育的阶段,年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举例来说,11岁的儿童和13岁的儿童虽然只相差2岁,但是身心特征却可能相去甚远。而这样的两个儿童却极有可能在同一个班。按皮亚杰的理论,教师不能不重视这一差异,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小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班内分组辅导、个别帮扶、成立互助组等方法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另外,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对学生的充分发展是不利的。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辅导。

注释:

①[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43.

②[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38.

③曹能秀.试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与学前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0).

参考文献:

[1][瑞士]让・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6.12,第2版.

[2][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

[3]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第1版.

[4]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6,第1版.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46-002

所谓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由若干学校组成专业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在专家与骨干的引领下,开展系列的合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时被称为“校际合作联盟”,它基于校本研修,也具有“专家引领”、“同侪互助”、“自我反思”的特点,同时又超越了校本研修因学习资源同质化而造成的效益减少缺陷,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现实诉求

1.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受质疑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的、指令性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二是指教师参加由大学提供的研修发展模式。究其实质,都是技术性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过程中,作为自我理解的教师发展进入学者视野。这是把教师“提升为自主和反思的人”,强调教师在实践中探究与反思,在交流与合作中建构知识。这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思想不谋而合:通过集体学习、共同质疑、协同探究的方式来建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改善学校教育品质。[1]可以预见,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教师专业的重要形式。

2.校本研修出现制度性困惑

课程改革以来,基于学校构建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即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有研究表明,校本研修出现了制度性困惑,出现了效益减少现象,制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1]其主要原因在于以“行动研究”、“同侪协作”、“专业引领”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是依托学校自身的有限资源,在一所学校内部进行持续深入的互动交流,互动人员相对固定,交往范围相对狭窄,特别是校本研修已实行了十多年,学习资源与信息差异逐渐减少,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均质化趋势,教师对其已逐渐丧失热情,其成效逐步降低。要突破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性困惑,需要引入新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与经验的来源,构建区域内教师校际专业学习社群成为一种可能。

3.网络技术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网络平台来发展专业。不同区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以QQ、微信、博客、微博等方式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有研究发现,不少民间专业学习共同体以自发、自愿的形式存在,成员间既有现实互动,也有虚拟交流,因地域造成的信息差异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们在研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思维碰撞,触发深层的反思与纠正行为,实现专业素质的逐步提升。[2]民间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自发存在,他们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互动,就差异引起的不同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实现着自我专业的发展。这表明构建跨区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有着强烈的现实诉求,借助行政力量推动的规范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既有面对面的互动,也有网络虚拟探讨,这会使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充满动力与温情,能更有力地带动教师专业素质与情感友谊的发展。

二、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基于差异的相互启发原理是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所谓相互启发学习原理,是指在启发对方的同时,也自我启发,即自己既是启发者,也是受启发者。“受启发”有两层含义,一是得到他人的提示而受到启发,这是主体间发生融入或接纳对方观点的启发。二是自己在启发他人的同时,受到他人强化而重新认识自我,启发自我。这是指对方的观点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个体实现的自我启发。主体间的启发和自我启发是在互动交流中交织进行的,它能引发个体深层次的学习。

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基于不同学校与教师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组成学习共同体,资源差异能够激发成员在合作互动过程中通过说服、主张、辩论等方式,将个体的立场、观点、价值观融入团体,引发成员之间的互相启发,进行深度的思维,由此形成启发与补充、和而不同、学习与尊重差异的专业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提升改善实践能力,促成专业成长之目标。

三、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基于资源整合思想与相互启发学习原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认同,广州市荔湾区的芳村小学、林凤娥小学、鸿图苑小学、葵蓬小学、海北小学和南小学于2010年到2013年间构建起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带动教师专业的发展。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表明,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实践策略可归结如下。

1.做好规划工作

合作前规划工作的质量,决定着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效果。以芳村小学为首,林凤娥小学、鸿图苑小学、葵蓬小学、海北小学和南小学,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也各有不同,他们6所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目的是探索如何进行校际合作,优化教师专业学习的资源,推动教师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就合作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评价以及合作的规章制度、导师组的构成,各部门与各科组的计划,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划等等,都做了充分的研讨,达成了校际合作共同体制度文件。各科组与团队成员也相应地做了长计划、短安排,创建合作条件如建立QQ群及网页等。具体详细的合作计划,为共同体顺利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奠定了基础。

2.精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直接决定了共同体成员专业水平提升的时间与空间。精致且实用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也有助于教育智慧的提升。以芳村小学为首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各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讨,精选研修课题,确保合作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引领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面对小一新生差异极大的基础,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校际间教师流动轮训的策略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实践,经共同体协商确定成为研修课程。这激发了教师探索的热情,在面对面交流时,大家都热情抛出困惑,说出理解,讲出做法,在同侪语话的启发下,共同体成员有更多的自我启发与反思,这不但拓展了思维,而且引出了更有价值的思考与实践。

3.强调任务驱动

强调任务驱动是指专业学习共同体每次的合作活动都基于明确的目的,围绕目标,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研修任务,并有具体的实施安排,以任务驱动实践中的学习活动。同时,共同体领导组还须加强管理,督促任务的落实,对研修效果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芳村小学等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每次合作时,领导组都会指导、督促与检查,每一任务要落实到具体科组与个人,同时协调专家与骨干教师积极引领,指导教师落实研究任务,保留过程性资料,提醒教师撰写研修日记,培养反思习惯与优化实践的能力。

4.注重过程优化

校本研究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强调教师个体对研修任务的积极投入、尽力行动、及时分享、深度反思,专业发展蕴藏在精细化的研修过程中。基于校本研修基础之上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也要注重对研修过程的优化,对研修的任务、过程、结果等环节均要进行精致的管理,力求发挥所有资源的优势,使研修共同体内的各成员在发展愿景的引领下,积极行动,各有所得。对研修过程进行优化,是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取得良好专业发展效益的必要工作。芳村小学等六所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本,在合作的起始阶段,非常注重发挥科研骨干的力量,通过对高效课堂的分析,提出了“二元五次”常态课模式:课前会议――“一元”课例――课后会议――“二元”课例――课后反思。这一模式带动了教师们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反思,撰写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升。由此可见,注重对研修过程的优化,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范式进行扎实、具体细致的实践研讨,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化模式与流程,有助于教师快速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引导,引导教师专业向朝着高效、多样的发展轨道上进行。

5.强调专业提升

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无论合理的规划、适切的内容,还是明确的任务、精致的过程,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因此,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要时刻强调团队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时要提醒成员反思与记录:每次的研修得益在哪?这种得益从哪方面助力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共同体的专业引领者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引导教师在师德情意、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智慧等方面更多地自我反思,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促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时刻关注专业素质的提升,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才能目标明确地前行。

如上所述,区域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升级版,它把差异作为学习资源,基于相互启发学习原理,把原本基于某所学校的知识与经验,整合到多所学校中,拓展了区域内学校校本教研的协同,增加实践性知识与智慧,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校本研修的制度性困惑。以芳村小学为首的六所学校创建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规划作先导、以内容为载体、以任务作驱动、以过程为抓手,以目标为导向”策略,有力地推动校际专业研修制度的深入发展。可预见,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子建,宋萑.专业学习共同体与课程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24-28

篇(7)

1998年-2003年,

3.1.2.美国桑蒂利教授的magnegas燃气技术

对多年支持蒋春暄的这位桑蒂利教授国外权威人士有何评价?桑蒂利教授有何特别有意义的 科技 研究 成果?对

篇(8)

一、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对立,和合于“提高语文素养”之中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大部分教师紧随潮流,不假思索,大有“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语文课”之态,认为课堂中不见合作学习、不见探究性学习就定然不是好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新课程理念,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实在憋不住想说的东西,也要想方设法绕着各种圈子(认为是引导)引诱学生说出来,才突感喜悦,顿觉轻松。有些课堂情景,细细一品,实感啼笑皆非。

殊不知,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取代或否定接受性学习,只是过去我们国家的教育太不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精神,所以在新课程中予以提倡。其实,在芬兰一所全球最早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中,真正运用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也仅占10%左右。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语法讲究,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有较强的实践性,这都说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尤显重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举足轻重。更何况,语文教学的根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即教师训,学生练。

在2004年全国小语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修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滥用合作学习”。的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后者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内学习:前者是在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外学习,适合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不宜将它们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转变学习方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和合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去,相得益彰。

二、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阅读教学的多元感悟。显然,这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的教学往往会矫枉过正,老师们打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旗帜,对学生的所有文本解读都予以肯定甚至赞扬。课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价值导向,学生在多元感悟上无视课文的时代背景、体裁特点、话语主题,如说《南辕北辙》违反了科学,否定了地球是圆的;说《景阳冈》中武松“滥杀珍稀动物”;说《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有参与意识,善于把握机遇,能灵活应付,有胆有识……甚至当学生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大呼“‘报仇’‘要消灭英国,让英国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还要斩草除根’‘一定要让法国人下油锅,进地狱’”,教师居然还大加赞赏。试问:文章作者若听到学生这些充满血腥昧的文本感悟,会是什么感受?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这般,那与罪恶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这样的多元解读岂不令人担忧!学生是稚嫩的幼苗,他们的思想受到侵蚀、动摇,都是难以避免的,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没有教师的悉心呵护!

纵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林黛玉”或其他什么人。我们要善于使“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和谐统一。如一位优秀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学生喜欢谁,竟然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说她勇敢,百折不挠;说她孝顺老母亲,吃唐僧肉时不忘把母亲接来。这位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白骨精的勇敢孝顺带来什么后果。如果她越勇敢越孝顺,结果将会怎样……在讨论中,在师生“价值探究”中,学生自然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与孝顺,绝对不行!

回归“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不能成为重走“以本为本”老路的理由,关键是如何应对、调节。笔者认为,须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使两者同构同生,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或将学生多元解读中不违背文本价值的“节外生枝”联系到文本中,巧妙“嫁接”;或尽可能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并纠正不确切的感悟;或细心关注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两者是否还有“异中之同”可以包含学生的独特体验;或善于把握学生散乱的自由感悟,作因势利导的梳理概括,及时地依归于课文的价值取向……

三、克服“训练”与“感悟”的对立,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

新课程实施后,“感悟”一词如雨后春笋般从语文教学领域冒出来,语文课堂、报刊、讲座中无一不在。“训练”一词则从新大纲颁布开始,它就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臭名昭著”。我们不禁困惑:注重感悟与情感体验,摒弃烦琐分析,以读代讲,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活跃课堂氛围,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常常是浅尝辄止。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这样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本: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接着说:“如果再读一遍,边读边想象、体验、感悟,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然后请学生个别读,在读时教师未作任何指导,只问“有感情吗”,之后让学生再读。发现学生读得不好,就引导:“你没有感情,再体验感悟一下,定能读好。”……教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强调“感悟…体验”,但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浮于表面,不显进步,感悟成了高屋建瓴、虚无缥缈、毫无目的的行为。

周一贯老师在专著中提出了“训练”这一古老概念与时展的统一观,即“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技能的操练,科学的时代语文训练也必然具有综合性特点,即也包含了智力的开发、情意的熏陶、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等等。为应试而进行的机械化训练固然不可取,但纯粹的感悟之路也行不通,将两者有机地和合在一起,使“训练”包容“感悟”,促进“感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体现“训练”,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一课中的朗读引导,就使“感悟”与“训练”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刚上课,孙老师就让学生带着感悟朗读训练三组好词,通过体验感悟、指导朗读加以积累;为使学生感悟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孙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写“卖艺度日”的苦难生活,练说阿炳如何战胜坎坷的生活及如何以音乐抗击不幸的命运,从而使学生明白阿炳为什么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使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感悟层层加深,再加以孙老师恰如其分的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课末,学生动情的朗读令听课老师叫绝!

总之,感悟与训练决不可偏废一方,不可割裂开来,必须使两者融为一体,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不可做出“买椟还珠”之事。

四、消解“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和合于教学的“现场”之中

在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开展的“语文公开周”活动中,有位教师教学《春》一文,正当大家美美地读着“春雨”这部分时,一学生高举小手说:“我觉得朱自清写的这篇文章有个地方抄袭了古诗的内容!”

霎时,大家面面相觑,教师为之一震,稍一沉思后,随即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生:文章中的“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个句子不是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一样吗?

师:是吗?你真厉害,学过的古诗掌握得那么好,另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生:我觉得这应该不算抄袭,朱自清和诗人一样,都发现了这些春天的景物,只是写法不同。

生:我也觉得,而且朱自清的句子也写得很美,读起来亲切顺口,很有味道。(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们说得真好!对于这些春天的特征性景物,朱自清和诗人张志和都有共同的体验,古人用诗词来讴歌,朱自清用散文来传情,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将春描绘得生动优美。难怪有人评价本文写得如诗如画,能与诗媲美。你们再仔细读一读,文中还有这种类似写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班学生课外好学古诗,许多描绘春天的诗句一下子涌入了他们的脑中,纷纷说道: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和古诗“千里莺啼绿映红”相似;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和《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情景一样;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同一幅画面。

教师也补了一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与前几天背的‘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师生共同将文中句子与对应的诗句对比着读)

(注:以上诗句均为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课外古诗)

该教师没有死搬“课前预设”,对学生的“胡说”轻易阻止,而是结合文本,珍视“意外”,顺水推舟,巧妙引导。于是亮丽的课堂风景产生了:文如诗,诗诵文,学生不但在美文与古诗的对比中,发现了美,领略了美,而且在拥抱文本、超越文本中,感悟了美,创造了美!

不知该如何去掂量“生成”在教学中的分量,但相信没有生成就意味着没有创造和发现,没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也有教师不注重预设,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哪,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的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中悄然流逝,这怎么行?其实,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生成”,而所有的“生成”,其实都是有意无意的“预设”带来的。生成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缘之木。即使是教师以教学机智所作的临场应变,也是教师的学识见闻、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的融合。前面案例中,教师若无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及古诗运用能力,何来这临场信手拈来的“偶然得之”?所以,一个优秀教师总是会非常注重平日的勤奋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这样的“远预设”,更会十分看重课前有针对性的“近预设”。

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应当统一于教学的“现场”之中。“现场”就意味着你非得在那里。这样,才能成就师生情感共振的绿洲。

篇(9)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是为后续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护理专业的学员来说,已经通过了本专业中专层次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有了一定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又有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历。对于这样的学员群体,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本研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研究对象均为普通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通过成人大专统一考试而被正式录取的09级成教学员,共计121人。其中,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4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7人。对照组学员60人,实验组学员61人。其中,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照组20人,实验组24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照组40人,实验组37人。

1.2 方法。

1.2.1 授课形式与学时。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分班上课,但两校两组学员分别由各校的同一位教师授课,总课时数均为32学时。

1.2.2 教材。对照组与实验组统一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潘文干主编《生物化学》(2006年5月第5版第50次印刷),实验组以讲义形式补充血浆蛋白、临床案例等应用性教学内容。

1.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照组与常规专科层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相同,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80%,应用理论占20%;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体。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则进行了调整,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50%,应用理论占50%,教学方法以临床案例、问题讨论为主体。

1.2.4 评价。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平时形成性评价与课程结束时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平时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与每次被学员人数的不统一性,其评价结果不具可比性。因此,本研究只对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终结性评价采用标准考场、同一试卷、统一时间、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各占50%。任课教师不参加监考和阅卷。考试结束由监考教师和成教部(或继续教育部)考务人员进行无标记式封闭装订,由非研究组、非任课教师按照标准答案分题、流水式阅卷和统分。统分时分为基础理论、应用能力和总分三项进行逐一登录每位学员成绩。

1.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学生成绩秩次表见表1,学生成绩经SW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P

3 讨论

3.1 成人高等教育的生物化学教学探讨和研究方面,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信息,在国内外报道甚少。有的教师提出要重组教材内容[2];有的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3];有的提出课程改革[4];还有许多教师从教学方法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5-9]。但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只是教学体会。因此对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缺乏科学研究的依据,难于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

3.2 对照组基础理论成绩(平均39.28)略高于实验组(平均38.41),是因为对照组照生物化学的系统理论进行讲授,相对基础理论成绩好些,而实验组虽说淡化了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但在中专学习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应基础理论,在专科学习阶段,只是对中专学习内容的复习和适当提升,尽管基础理论略低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

3.3 对照组应用能力成绩(平均34.28)明显低于实验组(平均46.16),是因为对照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80%,应用理论只占20%,所以应能力成绩较低。实验组强调应用知识的学习,结合临床案例、临床护理中遇到的生物化学问题进行教学,其应用能力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有显著意义。

3.4 本研究表明,成人专科层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应该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改革,才能真正突出成人教育特点,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湘梅,常秋文.护理专业生化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山西护理杂志.1993,7(4):28-29

[2] 王生隆.生化教学改革与研究[J].山西医学教育.2005,1:18-19

[3] 冯领娣.生化教学如何为整体护理服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2):235-236

[4] 朱志良,王妮.高级护理专业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101-1102

[5] 罗永富.以概念为核心的“整-分-整”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9):88

[6] 宋亚男.医学职业教育中生物化学的教学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173

[7] 黄小平.高职护理大专生物化学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学教育.2005,1(总第82期):6-7

[8] 程玉宏,文程.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8,1:38

篇(10)

统计学是一门基于试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对研究目标的统计性质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工具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早期的统计学设置比较狭隘,多作为数学学科的概率统计和经济学科的经济统计等子学科。直到 1998年,国家教育部设立了统计学专业[1],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把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统计学的专业地位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之相反,关于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其他大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关于统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语言设计的研究还未得到深入发展。

 

教学语言是一类广义的语言,是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多种感官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示。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是通过调动教学对象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主要包括:口语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和肢体语言,本文将从上述五个方面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设计展开讨论与研究。

 

一、充分运用口语语言阐述教学内容

 

口语语言,是教学内容阐述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统计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统计学专业教学的口语语言与一般教学的口语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口语语言要准确、规范

 

由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基于各种模型,通过逻辑推导来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以高等数学形式来描述,因此相关教学的口语语言应以标准的数学口语语言来准确、规范地阐述相应的数学理论,特别要注意相应的模型理论的提出和逻辑关系的表述、推导等,依此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同时,对复杂的逻辑关系及符号含义,要做出准确的表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了解、体会相应的含义,并能进行熟练、独立的运用。

 

2.对于后续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口语语言要亲切、生动

 

在针对特定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口语设计,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感觉,并结合适当的现实案例加以说明。特别是抽象的概念,比如随机过程中“下鞅”、“上鞅”、“鞅”以及“遍历性”等概念,要努力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进行授课,而是把该概念与日常实例相结合。

 

该定理是其后重要结论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证明太过数学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进行证明,而采用简明的语言来进行说明。对第一个不等式,可以强调为“在每个样本点上,取所有随机变量的最小值,做成一个新的随机变量,它的均值不会大于所有随机变量先做平均再取最小的那个值”,即“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从而整个定理叙述为“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大值的期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结合语音、语调、语速等变化来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控制教学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教学内容。

 

二、准确运用文字语言刻画基本内容

 

文字语言,是教学内容可视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学生明确认知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统计学专业教学的文字语言的“准确性”,应具有如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注重文字语言的“数学性”

 

由于统计学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文字语言要符合数学描述的一般要求;同时,也要注重结合教学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强调重点。

 

比如,统计量的定义:“设x1,x2,…,xn为取自某总体的样本,若样本函数T=Tx1,x2,…,xn中不含有任何未知参数,则称T为统计量”。在该定义中,应当注意三个非常重要的细节:“x1,x2,…,xn”、“任何”和“未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强调这几个细节,就可能忽略了小标“n”这个已知参数,从而产生对统计量概念的混淆,影响对统计量“样本均值”的认识。

 

2.对于后续课程的案例教学,强调文字语言的“概括性”

 

统计学处理的是实际的、非数学的对象,特别是一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物理环境的或现实遗传学科的具体实例。此时的文字语言,不仅要具有抽象性,抛弃不必要、不相关的、过多的背景描述,还要朴实易懂,最大限度地概括试验的理论背景、数据的研究意义。其意义在于,既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同时也为学生的思考留出相应的空间。

 

三、简明地运用符号语言,压缩复杂意义

 

符号,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的缩写;符号语言,就是利用基本符号,以简单、明确和形式化的方式来简化复杂关系及大量文字性描述。在形式上,符号语言可以简化计算和推理过程,明确其中的逻辑过程,展现其抽象性;在意义上,通过结合具体试验背景,符号语言精练了相关信息的描述,体现其简洁性。由此可见,符号语言对相应学科的发展、传播和普及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统计学专业而言,其基础理论部分的符号语言基本与高等数学的符号语言是相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符号的灵活运用,并提及相应符号的意义。

 

对统计专业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通过符号语言的设计,消除学生对符号的陌生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类符号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各类符号描述相对复杂的含义,并将复杂的文字性描述利用符号来进行简化描述,进而培养学生利用符号语言来压缩复杂意义的能力。

 

例如,在概率统计中,随机变量的期望EX是一个重要概念,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符号描述。在符号语言下,概率空间记为Ω,F,P,随机变量记为X,对应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分别记为px和Fx,从而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EX有如下表述记为

 

其中,EX是数学期望(expectation)的符号,第一个等式为实空间R中的数学期望描述,这是一般概率论中的结论;第二个等式为实空间中的一般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表达式;第三个等式则为在概率空间Ω,F,P中的描述形式,是Riemann-Stieltjes积分,这是在随机分析范围下常用的描述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上述关系式的意义及使用范围。

 

再如Lindeberg-Levy中心极限定理:设{Xi}∞i=1是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且EXi=μ,VarXi=σ2& gt;0都存在;若记Y*n = X1 + X2 + 上述定理中的符号沿袭了高等数学的符号方式,同时,将σn改写为nσ2,其目的在于强调正态分布关于参数μ和σ2的依赖关系。强调这种依赖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正态分布的掌握,进一步明确随机变量与其特征参数的关系,也为后续其他重要分布和统计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统计学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基于基本符号,在特定的实际问题中,创造性地定义一些新符号,并赋予明确的含义,从而把特定问题进行符号化描述,简化统计分析、推断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定义的新符号首先要遵循一般的符号原理与意义,不只是符号的数学意义,还有在特定问题下的符号意义;其次,满足问题分析的需要,充分利用特有名词的缩写、符号的上、下标等。

 

比如,在回归分析中,基于多变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中,因变量y关于自变量x1,x2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为:y = β0 + β1 x1 + β2 x2 + β11 x21 + β22 x22 + β12 x1 x2 + ε。在该表达式中,β的小标1、2分别代表与变量x1,x2有关,而重复出现的次数则表征了相应变量的阶数。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对该类下表可以进行改进,比如将β12改记为β1,2,即下标中的“12”改为“1,2”,通过添加“,”进一步明晰变量的交互关系。

 

四、合理运用图表语言,明晰基本关系

 

图表语言,是利用图像、表格等直观的形象来描述复杂的概念、关系以及抽象数据所具有的含义。与符号语言的简洁和抽象相比,图表语言更具形象、直观的特性,能记录数量变化趋势、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图表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数据图表,记录数量变化趋势

 

数据图表,主要是对试验结果所获得的数据的形象表达,比如某地区的生产总值、居民消费额、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等具体数据的excel表格或柱状图,以及对抽象数据处理之后所形成的频数直方图、频率直方图、盒子图等。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数据图表来说明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并掌握进行统计推断的方向。

 

2.分析图表,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表,主要是指基于概率论与统计分析所得到的分析结论的图表,目的在于展示分析结论,进而解释变量关系。主要包括:(1)教材所附的典型分布的分布表,如正态分布表、F分布表、t分布表等;(2)数据分析表,如回归分析中所得到的Model Summery、ANVOA、Coefficients等;(3)结论预测表,如变量拟合图、时间序列分析表等。

 

3.关系图表,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系图表,主要是指为了那些抽象描述多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对各种概念、方法、思想等的总体描述。从大的角度上讲,借助于关系图表,学生对统计学的发展、不同统计思想与方法间的异同等方面,会形成整体认识,常见于导论一类课程。从小的角度上讲,通过建立关系图表,学生可以进一步区分具体的概念,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巧妙运用肢体语言,深化教学效果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作、姿势、表情等肢体的动作和变化来传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首先,肢体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操作性强;其次,易于学生的模仿与体会,以形成对抽象概念的形象认识;再次,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程,如加速新课程的引入、教学内容的转换等。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总之,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学习原理和教学理论,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计划,进而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能力将会得以丰富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 产品结构设计思路 下一篇: 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