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

篇(1)

关联交易是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联交易不可避免。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关联交易本身是一种中性的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信息共享,节约交易成本,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但是,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时,关联交易又非常容易成为关联方攫取私利、损害其他利益方的手段,成为非公平的关联交易。

在我国国有银行纷纷股改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增资扩股、逐步发展民营银行的银行体系改革过程中,更多的社会资本将入股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将趋于多元化。商业银行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大量的非公平的关联交易,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损失。非公平的关联交易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形成原因之一,而且造成了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社的倒闭清算,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对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实施有效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对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监管的主体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商业银行内的监管,包括商业银行的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另一个主体则来自外部监管力量,主要指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

一、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内部监管供给的不足

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主要是指来自银行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监管。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实际上是指广大的存款人。对于他们来说,要对商业银行从事的非公平关联交易进行监管,无论是监管动机还是监管能力都是非常微弱的。一般来说只有在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下,存款人的利益才有可能被损害。因此,只要存款人对商业银行是信任的,他们就没有必要去监督商业银行的行为。在坚持“大而不倒”的原则下,即使存款人对某家商业银行的信誉产生怀疑,他会选择把资金存入另一家他所信任的银行,而不是去监督商业银行的非公平交易行为。而且,就现实情况来说,目前并不存在存款人监督商业银行行为的通道和机制,缺乏获取商业银行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信息渠道以及实施监督的有效方式。因此,可以说债权人对商业银行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监督供给几乎为零。

商业银行中小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银行内部机构,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来对控制方股东实施的非公平关联交易加以监督。但是,“搭便车” 行为和监督成本的存在抑制了中小股东进行监管的动机和积极性。中小股东提供的监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只要有一个股东实施了有效的监管,阻止了控制方股东从事的非公平关联交易行为,那么监管的收益将为所有的中小股东共享,并不为实施监管的股东独自占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自然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况且,实施监督是要付出成本的。监督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行为的成本主要来自信息的搜集、分析与识别所产生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在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小股东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准确而真实的信息,因此为了实施监管,中小股东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来搜集相关交易信息,并加以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不公允的交易条件或交易方式。其次,即使中小股东获知控制方股东在从事非公平的关联交易行为,在多数表决权原则下,由于中小股东股份比例较少,投票权有限,也有可能无法有效组织非公平交易的发生。因此,鉴于监管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等和搭便车心理的存在,中小股东来说往往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表现出“理性的冷漠”,而不是去积极监督。所以,中小股东对于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行为的监督供给也是不足的。

二、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外部监管的博弈分析

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内部监督的不足,必然要求外部监管力量的介入。外部监管机构在对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进行监管,同样需要考虑监管的成本和收益,追求监管效率,并不一定要求对商业银行从事的关联交易进行全天候的监管。在本节,笔者试图构造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分析影响外部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因素以及商业银行控制方股东在存在监管威胁下的行为选择。

我们用π表示商业银行控制方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所获得超额的收益,ω表示其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所造成的外部影响的绝对值,一般来讲,ω>π,即商业银行的控制方进行非公平关联交易造成的外部影响要大于控制方从中所获取的利益。с表示外部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进行监管所付出的成本,而且一旦监管机构发现商业银行控制方从事了非公平关联交易,将勒令其恢复至没有非公平关联交易时的水平,即此时的π=0,并对其处以р的惩罚。

再假设商业银行控制方以λ的概率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而监管机构的监管概率为θ。

给定λ,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收益为:

U=λ(р-с)+(1-λ)(-с)=λр-λс-с+λс=λр-с(1)

不实施监管的收益:

U=λ(-ω+π)+(1-λ)0=-λω+λπ (2)

令U= U,得到:

λ=с/(р+ω-π)(3)

上式表明,当商业银行控制方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λ>λ时,监管机构将会实施监管,否则不实施监管。因此,λ就成为商业银行控制方在预见到来自监管机构的监管威胁之后,所选择的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最佳概率。从(3)式我们可以分析出影响λ大小的主要的因素:

1.с越大,则λ越大,即外部监管成本越大,则商业银行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越高。这是因为,监管成本越大,商业银行控制方预见到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难度越大,从而更有动机去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获取私利。

2.р越小,则λ越大,即监管机构对其惩罚越小,则控制方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越高。当控制方因为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而受到的惩罚很小,不足以构成强有力的威慑,则侥幸心理的存在将促使控制方加大进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

3.ω越大,则λ 越小,即控制方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造成的外部影响越大,则其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越小。外部影响越大,则控制方将预见到监管机构必然会介入进行监管,因而会自动缩小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

4.π越大,则λ 越大,即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所获得的利益越多,则控制方更有动机去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

现在给定θ,则商业银行控制方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收益可以表示为:

V=θ(0-р)+(1-θ)π=-θр-θπ+π (4)

不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收益:

V=θ×0+(1-θ)×0=0(5)

同样,令V =V,得到:

θ=π/(π+р)=1/(1+р/π) (6)

由上式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只要р为正数,则监管机构的最佳监管概率θ(0,1),即只要对商业银行控制方从事的非公平关联交易施以惩罚,则监管机构就没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情况进行全天候的监管。

(2)р越大,则θ越小。这是因为监管机构加大对商业银行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处罚力度,商业银行的控制方会因为害怕受到处罚而减少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从而相应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管频率。

(3)π越大,则θ越大。π越大,会促使商业银行控制方加大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概率,监管机构也就相应地要增加监管的概率。

三、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监管的模式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外部力量对商业银行非公平关联交易行为加以监管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外部机构无法直接参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在监管方式上一般只能采取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和办法来对商业银行的行为加以指引和规范。在这一方面,银监会已于2004年颁布了《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提高关联交易管理水平,控制关联交易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管理和风险监控的有效制度保障。但是,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近几年的实践,该办法明显存在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关联交易行为主体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且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导致责任追究不到位,违规成本较低。外部监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系列规章制度等外部约束形成商业银行内在的自律行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处罚力度越大,商业银行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可能性就越低,外部监管成本也越低。但目前该办法虽然制定了相关法律责任,但是很明显不足以对欲从事非公平关联交易的相关方形成有力的威慑。例如,按照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商业银行控股股东迫使银行违规从事关联交易,情节严重可以被责令转让股权。这样的规定只是让其失去了从该银行通过非公平关联交易攫取私利的机会,相对于其获得的利益而言,根本算不上处罚。在这方面,美国的处罚力度明显大得多。根据《联邦储备法》,对于过失引起的损害银行安全和稳健的关联交易行为,美联储可以对银行和违反诚信义务的官员处以最高每天2.5万美元的罚款。如果是蓄意的或者行为人从关联交易中获得了较大的不正当利益,则可以对银行和违反诚信义务的官员处以最高每天100万美元的罚款。

因此,建议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一方面加重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还须确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最终形成商业银行的自律行为。

参考文献:

[1]David Stemler, “Fed Adoption of Reg W Implements Sections 23A and 23B of Federal Reserve Act”, April 2003

[2]Vittoria Cerasi and Sonja Daltung ,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nks and Firms: Is it Good or Bad?”, Research in Economics, 1998

篇(2)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with energy saving,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theme, the use of all natural resources to a minimum degree. Based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 the theme of today,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mmercial building for the mainstream mode today, will be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of implant. This article take the green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quo, with green energy-saving buil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the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alue, and found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building.

Keywords:green building; Commercial buildings;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多和交换的频繁发展,商品建筑的类别也不断增加。商业建筑是社会文化媒介传递的一种形式,是商业文化的一种特别意义上的表征,是以实现商业文化的强势传播途径。绿色节能建筑是遵循气候设计和多种能源节约的基本演绎法,其中包括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建筑规划的分区,平面布局要利于自然通风等。绿色节能建筑是以人文、自然、建筑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天然条件的利用上施以适当的人工手段,创造良好舒适环境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平衡人类向大自然索取以及回报。

一、绿色商业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商业建筑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而早期的绿色建筑只是一味单纯追求建筑的自然特征或是以“绿化”来代替“绿色”这一建筑特性。仅仅是低层次的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绿色”的根本意义。

而近年来的商业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大范畴的将“绿色建筑”标注成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商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上,往往将商业建筑挂上“低碳环保”、“绿色无污染”的牌子。有关部门对于“绿色建筑”的制定标准和评估尚未有明确的量化规范,加之建筑行业的业内发展日新月异,绿色商业建筑是否是成为通往低碳环保生活的康庄大道。我公司设计主要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理念思想,将商业建筑、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再次提高。绿色商业建筑的合理布局,对居民生活与城市环境的设计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绿色商业建筑的优势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综合型与专业的具备、空间秩序的把控、商业模式的布局模式都是绿色商业建筑的优势。

以人为本的商业建筑及其环境创造是将从建筑物的设计构思出发,这也是目前为止检验商业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商业兼职的设计以积极主动的发挥其更多的功能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需求为面对,受众群体可从设计者提供的结构设计中发现更多的需求,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真正需求。商业建筑的便利之处在于成熟商业环境带来的长远发展前景,情景主体体验的营销模式应用,经营特色的鲜明比对,商圈模式互补与项目的定位,在科学合理的铺位划分人流动线的设计。商业建筑群的建设中,大多综合与专业相结合,尤其是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开拓会对商业建筑锦上添花。

在我国传统的空间意识中,对称没、有层次感、发展部分的手法都喜欢赋予戏剧。建筑设计想要拥有强烈的空间秩序,在以人员大量流动为主的商业建筑中,节奏感与街道所保持的统一性会使建筑熠熠生辉。对于传统的陈列布局,哪怕是程式化的经营流程提高,都有利于对受众群体言明。本文中的商业建筑布局点是将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落实到设计本身,在建筑样式上既有机相连,又富于变化,形成建筑景观。

重点利用商业建筑的原有优势,在建筑设计本身加以“绿色”概念,让商业气息与“绿色”概念相互萦绕,按照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将绿色技术用于商业建筑中,从根本上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三、商业建筑中的低碳环保价值

商业建筑中需要向大自然获取和开发巨大的自然资源,而绿色建筑是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如果建筑能够有效的利用自然风险,比如写字楼具有白天集中办公的使用特点,可根据这一特点引进新型冷暖气系统,制冰时间与冰块融化吸热的时间可有序分开,通过管道输送冷暖气体,大大降低了空调的使用频率从而节约用电。在新型商业建筑中,太阳能能够代替部分电能和煤炭为商业建筑供给热水,在采暖、除湿、供电方面都有一定作用。目前因房地产开发占用土地,土地滥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多数优质土地资源被占用。绿色建筑技术中提倡节约土地资源,优质的粮田更加不能占用。在建筑的设计、创造、施工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杜绝盲目开发,合理的规划建筑用地早已成为绿色建筑的必经之路。

绿色商业建筑的新价值在于脱离传统建筑行业竞争的群体,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进入了行业中的一片新天地。我省多数建筑公司在以绿色经济为前提的背景下将绿色建筑技术融入商业建筑中,对传统的建筑元素进行筛选,缔造出绿色思维,从绿色商业建筑的需求出发,满足社会及广大群众的绿化需求,将低碳环保引入所创造的价值中,树立公司良好的品牌与信誉度,实现价值飞跃。

四、绿色商业建筑的重要性分析

1、绿色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宾馆、饭店、写字楼、大中型商城等大量兴建起来,绿色节能技术在商业建筑中推广、使用。目前,我省建筑普遍存在高能耗的问题,例如工业建筑所推广的绿色节能技术是刻不容缓的,尤其是在商业建筑行业,绿色节能技术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是直接影响到民众安全的问题。减少损耗才能迎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措施,推行绿色技术。

绿色节能技术是追求卓越,以最小的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高校舒适的建筑环境。绿色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现象,将绿色节能技术应用于建筑行业体现出资源、环境的集成思想。在能源节约,有效利用等方面均有所帮助,在营造一个安全、健康、高效的舒适商业空间。绿色建筑技术为基础,达到琢磨建筑、人、城市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目标。

2、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设计在我省乃至我国都发展的越来越多,慢慢的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真正理解绿色节能设计技术,而不是简单的将低碳、节能、环保描绘成城堡。绿色建筑技术可在商业建筑中实践到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商业模式下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变,减少建筑施工中的资源消耗与物质排放。

绿色建筑技术需要充分的阳光以及大自然的资源所协作,为受众群体营造一种清新自然舒适环境。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也会因绿色建筑技术有所改善。商业建筑技能经济发挥出良好的局面,对循环经济理论来讲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了投资成本,这便是以科学的手段达到理想的效果。设计在商业建筑当中的实现与应用要把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建筑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建筑经济模式,选择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的方式,注重以开发新的建设资源来促进建设工程的经济增长。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能源技术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还处于年轻的起步阶段,在商业建筑中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绿色商业建筑中不断完善、更新。绿色节能技术融入商业建筑的思想已经成为一个较好途径,既能够实现与应对社会环境的日趋严重负面影响,还可以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得到一定的维系。总之,绿色建筑技术植入商业建筑还在摸索与实践中,绿色节能技术的在商业建筑中都的实施与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宋建明.探讨绿色节能设计在商业建筑当中的应用[J].文摘周报,2007.(8)

[2]唐卫华,基于“十二五”规划的建筑施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初探[J].建筑经济.2011.(4)

篇(3)

调整战略体系。对所属子企业发展战略逐一评审,引导子企业以增强行业控制力和话语权、提高盈利能力、顺应发展环境等为核心进行战略规划,构建了层次分明、上下协同的战略体系。

{整组织结构。按照“高端、高效、勤廉、务实”的原则,调整了总部机关的机构和职能。总部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提高管控水平,优化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方法,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将公司所属单位由37家减少为23家(包括根据业务需要新设立的2家),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符合战略实施的要求。

调整业务结构。对建筑企业进行主营业务定位,为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加快由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由低端业务向高端业务转型的步伐,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污染治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轨道交通和房屋建筑等业务。非建筑板块营业收入占比上升到28%,利润占比超过50%;实施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国际业务营业收入、利润、合同签约贡献率分别达到20%、30%、40%。

篇(4)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瓶颈

1.政策方面。第一,国企与民企合作受传统模式影响面临困难。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但在装配式集成建筑这一领域,国企技术工艺远远落后于民企。民企不仅拥有这项技术的发明专利,而且具有一定的市场订单。当前这些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愿望非常强烈,但面临控股权的问题,国企往往以财务并表等理由提出控股权要求,而民企或专利持有人却不愿意让出控股权,从而使二者合资合作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第二,土地指标供给受各种因素限制。装配式集成建筑要想实现产业集群,按照生产能力与300公里运输半径的城市或区域测算,每个区域需要配套建设至少一个年产量达1000万平方米的制造基地,规模小了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企业自身盈利。一般来说,不包括仓储物流园、生活配套区、行政办公区域等在内,仅用于生产、加工、装配厂房的净地面积大约需要2000亩以上,因此需要更多的土地及指标的供给。而这项规划暂时没有纳入各地方政府与土地部门的统筹安排,这也是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发展迟缓的最主要障碍。另外,尽管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土地优惠政策,但在细化规则出台之前,实际项目运作很难推进。地方政府不应简单将招商引资政策套用到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集群基地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的土地供应方式。

第三,政策的具体实施受行使权利的限制。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实际项目运作中,地方监管审批部门工作人员仍对企业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是拖延、推诿。

2.金融方面。融资难仍是大问题。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大多数规模小,不具备足够的资产获得担保融资,同时也缺乏开发和生产的过往经营业绩,所以融资时面临诸多困难。应该进一步出台、完善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专属的金融扶持政策,为产业投资的安全投放和贷后回笼及资本市场运作提供融资方向和解决方案。

3.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尚未对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所以经常会遇到法律问题。比如装配式集成建筑现在仍然没有其所属的法律名词解释,给工商注册、行业规章制度制定、产业推广、融资带来不便,缺少形成相关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基础,并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名词、新商业和产业模式等同样缺少法律界定。

此外,目前装配式集成建筑的技术主体标准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配套系统如智慧化、新能源、给排水、通讯、照明、配电、预结算等标准仍不完备,抗震、防火、节能、环保、高效重复回收利用等核心指标缺乏量化标准,很容易造成一窝蜂上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乱象。

4.监管方面。装配式集成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和验收等标准体系尚未完善。作为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其技术体系标准亟待进一步精细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在统一的标准下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这直接影响着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普及及整个产业良性生态的构建。国家应对相应的标准编制给予资金支持和追加奖励鼓励。

由于装配式集成建筑从技术、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比如尽快形成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可实时追踪记录、可视可追溯的智慧化监管模式。

解决思路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装配式建筑是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装配式建筑领域首先就是要做好统筹规划。要以需求总量为依据进行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从项目申报审批源头抓起,防止产能过剩。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基地服务半径大约为300公里,应该优先选择城市密集地区、产业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地区以及交通便利地区,建议在未来PPP、城乡一体化、新城镇建设、精准扶贫、人口战略迁移、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及主要城市群的建筑方面优先考虑使用装配式集成建筑。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一个基地按照年生产3000万平方米的规模来设计,完全建成大约需要10平方公里土地,包括生产、装配、物流、生活、医疗、教育等配套,聚集各类人口约15万人左右。同时建议在一些人口密集的省会城市周边,配套规模小、投资少、低成本的装配式基地,以满足城乡结合部及农村低层建筑的需要。

2.调整监管思路,适应装配式建筑产业集成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建筑行业传统的预决算标准应该进行相应调整,重新界定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等。

3.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精神,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装配式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目前华东、华南地区已有多家小规模的装配式建筑基地,应该鼓励市场整合,从而形成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示范基地;京津冀地区因“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其行政布局和产业布局都将会有大的变化,人口将会呈现持续流入状态,且目前装配式建筑基地布局很少,建议在提升原有基地的同时加快在廊坊等地区选址,建立装配式集成建筑示范基地。重庆和成都正在推进这样的基地建设,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技术方已开始紧密合作,具备高起点、大容量、市场化、节能环保、商业模式独特的示范特征,应该加快启动建设,成为“示范基地”。国家应该对这些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的建设给予一系列的专项政策扶持。

“示范基地”建设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将规划设计、钢铁、建材、安装、物流、家装、家电、智能制造、金融以及与生活生产配套的服务业等几十个上下游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拉动内需、带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区域劳动力人口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篇(5)

工厂化生产是应对人工成本攀升的良药

那么何为治本之策呢?龙信建设集团的答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效益,以科学技术应对不断升高的劳动力成本。具体而言,龙信集团采用了代表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工厂化生产方式,这种如同生产汽车一样地将建筑产品进行工厂化的建造方式,不仅大量地减少能源损耗,而且能从根本上解除用工成本持续攀高的忧患。

所谓工厂化生产是指建筑产品的模块化和部品化,即构成建筑物的所有组成部分均可以在工厂里通过信息化、电子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按照设定的工序和流程来制作完成,随后通过运输、现场安装,最终使建筑物实现其使用功能,以人海战术搞建筑施工将逐渐走进死胡同,而那些人员配备较少,以工厂化生产配件、现场装配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建筑企业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生力军。

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工厂化模式里,如同大大小小的各种配件通过组合装配最终形成一辆完整的汽车一样,建筑物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过系统性组装而成的终端产品。建筑业工厂化生产主要是运用自动控制系统和机械化,许多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工才能完成的现场建设工作都会由更加自动化的设备依据设定的程序来完成,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这就使建筑企业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建筑产业模式下对大量人工劳动的严重依赖,让建筑工人(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也就成为根治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痼疾的一剂良药。从住宅工厂化十分发达的日本来看,其率先开展工厂化生产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的不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住宅需求急剧增加,而建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明显不足,为了使现场施工简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便对住宅实行了部件化、批量化生产。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工厂化生产也仅针对民用住宅建筑而言,龙信集团当前也只专注于住宅建筑。

龙信集团工厂化生产的路径抉择

龙信建设集团走上工厂化生产之路得益于自己所选择的“客户中心化”商业模式——“两面市场模式”。两面市场是具有龙信特色的商业模式,是指龙信集团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综合商业群的资源来满足消费者在生活中的理想,同时综合消费群的资源来实现商业界在生意上的意愿,变产品中心化为客户中心化,即了解双方面客户的能力及需求,综合资源分别为双方提供新价值。这是龙信集团应市场的需求,变传统的建筑承包商为综合服务商的智慧抉择。对于龙信集团而言,成为综合服务商的重点就是要打造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即住宅产业化基地。经过不懈努力,龙信集团终于成功申报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基地这个平台,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打破设计院只注重设计、建筑承包商仅注重施工、材料供应商仅注重材料设备和部品件供应的概念,从而架起了各产品间沟通的桥梁,增强了相互间的适应能力,突破了行业间较为明显的界限,形成了研发、设计、施工、服务的一体化经营。依托于住宅产业化,龙信集团的工厂化生产也就是在打破行业界限,协调、整合设计、物资、建筑、物业、先进技术等资源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龙信通过工厂化生产缩短了工期、减少了物资成本消耗、增加了效益,也较为轻松地化解了人工成本节节攀升的难题。

龙信的工厂化生产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龙信集团已基本上能够实现民用住宅建筑全过程的工厂化生产。龙信在江苏海门市集团总部所在的龙信大厦建立起了住宅产业化基地以满足住宅建设的工厂化生产需要。以该基地工厂化生产为依托的海门龙馨园、南通龙馨园、龙信家园三个共60多万平方米成品住宅小区的开发试点,带来了工程施工本质的变化:产品精度高、工程质量好、施工工期短、无污染、时代感强。通过部品件的工厂化生产,使单一材料的组合发展为不同材质、不同产品的复合集成,多元化组合在工厂完成,减少了现场的组合次数,增强组合体的完整性。装饰施工(龙信建设集团以全装修总承包为经营发展模式)中各种现场免漆饰面工艺从根本上改变了现场油漆作业所带来的有害污染,使工程竣工即刻能使用。不仅如此,原本预计的施工人员已有1/3因过剩被转移到集团所属的其它工地,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目前,集团正在重点进行工厂化生产模式中的PC体系和CSI体系试验。PC体系是以设计为始,从结构入手,构建新型的结构体系,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不再采用传统的砖混结构而选取预制框架结构,高层及小高层建筑的框架设计成剪力墙或钢结构。CSI体系是将住宅的结构支撑体和内填充体完全分离的一种全新的住宅建筑体系。解决了传统住宅寿命短、耗能大、质量通病严重以及二次装修严重浪费等问题。CSI住宅外部结构支撑体采用高耐久性材料以延长使用寿命,并预留空间使隔断墙与各种管线自由分布。土建施工时厨房、卫生间、内隔墙不定位,住户可根据需要随意安放。CSI住宅内部填充体主要包括内隔墙及装修、整体卫浴、整体厨房、门窗、架空层、套内设备管线等部分,具有可变性。这些部品真正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保证了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并且减少了现场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工成本。

工厂化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

工厂化生产不仅是解决人工成本不断升高的有效途径,而且代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走质量效益之路的必然选择。然而,现实中,我国建筑行业的工厂化生产推进依然艰难,一些阻碍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尤需早日解决。

标准化问题。目前,我国对住宅产品、设备和设施开发、生产和安装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尤其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建筑部品标准不一致,导致各部品件、各个建设环节的不相衔接,无法在更大规模和更广层面上推进工厂化生产。在发达国家,住宅的各个部分都有通用部品。仅就日本而言,其住宅部件标准化程度极高,有齐全、规范的住宅建筑标准,建房时从设计开始就采用标准化设计,产品生产时也使用统一的产品标准,因此建房使用部件组装应用十分普及。我国要想与这些国家尽快缩小差距,就必须把标准化问题早日解决。

生产设备落后,技术装备率低。技术装备是科学技术应用的载体,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众多的建筑企业进行工厂化生产的设备较为落后,也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寻找到先进精良的技术装备。因而,要想企业拥有重大专用技术设备、特种专用机具,就必须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借鉴和利用制造业的成果和经验,并发展自己的专有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与制造行业间的横向联系,尤其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加入到工厂化生产设备的研发中来。

篇(6)

在智委会成立大会上,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张玉中,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鸣,泛华建设集团董事长、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专委会执行主任杨天举等纷纷建言献策。

构建智慧城市2.0时代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先找到某一区域城市的比较优势,确定产业优势、战略优势,并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同时,还要发现与创造需求、价值。杨天举表示,运营智慧型城市,要从全局考虑,如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领城市智慧化。

智慧城市2.0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城经济和市经济的相互连通。城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城市开发、智慧设施、智慧建设支撑着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与人流,反之这些元素对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有提升作用。解决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应从科学的理念出发,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商业模式中,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建立智慧城市体系,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营手段将上述要素结合起来。

区域智慧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系统规划,不应急功近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要提升到50%以上。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始对大型公共建筑提出能耗限额要求。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重视建筑本身能耗的降低。因此在智慧城市2.0时代,我们要实现智慧城市的绿色低碳平衡,创造宜业、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智慧城市。

为智慧建筑搭建无缝数据平台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大旗下,大数据的生成和运用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属性。各行各业在制造大数据的同时也在使用大数据,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张鸣告诉《经济》记者,建谊集团所打造的数据平台基于建筑行业,力求实现数据无缝对接和交流。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基础数据尚未健全,因而更需要一个广阔的空间平台来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如果做不到资源共享,对于日渐发展的建筑业来说,消耗的成本也还是会逐渐增加。

目前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建筑大数据工业4.0商业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从简单的商业交换发展为产商共同协作,这是建筑行业的大变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建筑产品被淘汰,由于装配式建筑对建筑各部分的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不符合标准的设计,没有实现工业化、数据化转变的建材制造商,将会遭受致命的打击,这将是一个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程,淘汰不入流的企业是必然的,数据化将颠覆传统建筑行业。

拓宽双向投资渠道

篇(7)

借着“互联网+”的风口热潮,在资本市场上,公司股价也开始加速上扬。5月8日,除权后,公司股价迅猛展开填权行情。与此同时,公司内部也在悄然发生着一些转变。此前,极其低调的广联达在5月19日召开年度投资者见面会,众多公司高管与投资人互动交流。

至少这是一种心态上的变化。从一个细分行业领域的专业公司,到一个互联网化的公众公司,广联达已经展现出了求变的姿态。

不过,从软件公司到互联网公司之间仍然有着巨大的转型鸿沟。广联达既要在垂直的专业应用领域继续开拓蓝海市场,又要在专业应用之后横向延展行业大数据服务、征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它能获得成功吗? 不担心短期波动

市场份额超过一半多,潜心经营近20年的广联达在建筑工程软件服务领域,如今已经鲜有能够形成威胁的竞争对手,更多的挑战是来自市场的变化。

建筑行业此前的长周期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像广联达这样的企业,但现在,宏观经济减速、建筑行业增速趋缓已成新常态。

根据广联达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Q1营收同比下降16.6%,净利润虽然仍同比有4.6%的增速,但公司预告半年报,净利润有可能同比出现90%-40%的降幅。这背后是受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主动转型的双重影响。

“建筑业的重要性,不用去证明,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全球建筑业GDP2010年增长12.5%,到2020年会增长14.7%,中国每年在施工项目达到55万个,所以这个产业还很大。”广联达总裁贾晓平对《英才》记者表示,尽管短期冲击会有,但长远看市场仍然乐观。

就国内市场而言,每年仍然有30亿平方米的新增房屋面积,作为行业龙头的广联达自然不会太过担心市场的短期波动。更何况,还有一片蓝海市场尚待开发。

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会有决策、设计、采购、施工和运维五个阶段。广联达过去主要在采购环节提供工具软件和服务,基本是在新增量市场。现在已经延展到施工环节,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并存。目前国内建筑保有量约650亿平米,建成后运行维护周期为十几年,每年的能耗、空间、资产、环境等问题不断产生,运维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筑业存量市场的运维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国内市场刚刚尝试起步。 互联网聚合平台

占据市场主导的企业,总是具有优势的行业整合者。

“我们的目的是重构建筑工程领域生态,推动建设工程领域升级发展。”在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看来,重构行业生态是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重心,也是增值服务的来源。

在互联网时代,重构生态就意味着信息化。在此之前,建设工程领域各个阶段内的客户,围绕各自的阶段独立参与工程进行。而广联达想要构建一条生态链,将各类硬件服务商、软件服务商以及征信机构和金融机构整合到一个开放的平台上。

“传统的生态是孤立的、低效的、有边界的,而重构后的生态链使联系更加广泛、频繁,同时效率也更高,边界在无限扩大。”贾晓平表示,公司的盈利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提供的是软件产品和服务,现在提供的是免费+租赁+增值服务的方式。硬件是卖的,PC端是租的,移动端、大数据、征信和金融则是增值服务。”

2014年12月,广联达推出电商平台“讯采旺材”,通过互联网聚合房地产行业采购规模,从而形成电商采购优势,并利用大数据为行业提供金融征信等增值服务。而做“讯采旺材”也是公司基于在建筑信息化领域的长期积淀。

建筑行业中有6000-7000万从业人员,将这些人和工地聚集起来就会产生多种需求,例如采购需求,将需求聚合起来就是聚量,而这些量可以帮助采购方和供应商重新组合交易关系。

在此之上,以工程为核心的大数据将应运而生。大数据可以直接为行业提供服务,同时也服务于另外一个体系:征信。而征信又是广联达做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基础。基于征信的金融平台则可以提高融资便利性、资金安全性和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这就是广联达做电商、做征信、做供应链金融的逻辑。值得关注的是,广联达早早运作成立的保理公司、小贷公司,实际上都是为了在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上布局。

据统计,建筑业施工过程贷款高达2.11万亿,房地产开发贷款为4.38万亿,这其中不包括其他形式融资,可见建筑领域金融服务需求十分强烈。从开发商到总分包再到设备厂商都面临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这对广联达来说,无疑又是一块待开发的宝藏。 “冰山”之下

涉足垂直电商、切入大数据,布局供应链金融,广联达已经不是单纯的软件公司,而更像是一家互联网企业。

不过,从软件公司转型互联网企业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转变。当年以杀毒软件撬动市场的金山软件,就因为互联网转型的困扰,而淹没在了奇虎360的快速崛起中。同样的困扰会出现在广联达身上吗?

“这其实是一种基因问题,盈利模式转变是表象,决定成败的是下面的部分,别人看不见的部分。”贾晓平有一套特别的“冰山理论”――公司的盈利模式犹如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很容易为外界所认知,但支撑盈利模式的是企业的运营模式(研发、市场、销售、服务),而运营模式又受到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模式才是企业发展的基因。

篇(8)

一、低碳建筑的概念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在中国,低碳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欧洲近年流行的“被动节能建筑”可以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低碳建筑受到市场的认可是指日可待,没有绿色低碳内容的项目终要被市场淘汰,而积极筹划运营开发的低碳项目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二、为什么要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低碳建筑

伴随着城市化高峰的到来,建筑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建筑物所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包括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还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从建筑行业的产业链条来看,要实现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抓住低碳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等环节。从长远发展来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将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低碳建筑蕴藏着许多节约能源、节约资金、创造工作机会的经济效益之外,低碳建筑是构建未来低碳生活方式的必经途径。

毫无疑问,建筑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因此,推广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发展,刻不容缓。

三、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低碳建筑是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理念和象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工业的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和重污染,这种模式使我们不堪重负,同时也给全人类构成了极大的生活压力。和世界其他的国家相比,尽管我们以牺牲大量的资源为代价,那么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建筑行业在未来会超越工业、交通等部门而处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

在中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将迅速扩大。中国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为20亿平方米,高楼大厦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没有采用节能设计,现有的建筑也没有开始节能改造。比原有的建筑还复杂的设计和材料,例如不通风的房型、导热系数极大的落地窗、外飘窗等都成为了流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攀升,建筑总耗能总量大增,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房地产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今天的30%。住宅建设也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目前住宅建设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式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并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产业的集约化程度,降低能耗、物耗水平,促进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上升势头迅猛,如果不加以节制,按照目前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我们难以承受的程度。

四、发达国家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建筑业发达。目前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推行节能住宅,是欧美国家当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热点。

英国政府在推动建筑节能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公共建筑。从08年起要求将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张榜公布,以推动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促进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次,在个人家庭住宅建筑节能方面,规定新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光照、风力等各方面的节能问题,开工前必须有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建筑能耗分析报告,否则将被拒绝施工建造。同样,德国也规定,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商必须出示一份“能耗证明”,告知消费者该住宅每年的能耗。

美国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复苏方案,主要涉及六大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建筑和制造业部门的关键性领域。比如翻新建筑物,以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投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战略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同时,美国环保局也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美国采购法规定,政府必须采购有认证标志的产品。

日本的具体做法是创设住宅领跑者计划的制度。制定“低碳化住宅建设标准”并且要求开放商实施。这些标准包括采用高效率节能的住宅装修设备,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的标准和数值目标,安装可以显示并掌握电和煤气的消费量的系统设备,以及根据“人体传感器”管理并控制家庭照明系统的标准设备。修改住宅贷款减税条例,对节能型住宅实行税制上的优惠。

五、我国建筑业发展低碳建筑的方法与策略

1.建筑设计上

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上,必须树立低碳意识。在建筑施工设计图纸上、方案中,屋顶、外立面、楼内的照明、供暖、甚至楼外的绿地都要尽量考虑到低碳。必须达到我国工程建筑环保标准,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这个标准。

2.建筑企业经营上

建筑企业应当形成低碳思维,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为已经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需要用低碳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的问题,包括怎么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环保和碳排放的政策法规要求,怎么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怎样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住宅和服务的购买倾向。一旦建筑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对建筑行业企业有低碳方面的要求,那么建筑企业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其商业模式运作。

3.经济政策上

篇(9)

在不少业界专家看来,这个数字或许只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更重要的是,正在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意味着一种新的能力、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将以其巨大产业规模和强大平台功能,不断催生新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驱动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并给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带来颠覆性变化,为社会管理和舆论引导带来“双刃剑”的全新管理挑战。

建筑信息化迎来布局良机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业成为改革开放30余年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与之不相对称的,却是初级阶段的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行业分析人士预测,如国内未来10年建筑业信息化达到国际平均水准,则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化的潜在空间为现在市场空间的20-30倍,尤其是在当今的政策与环境两大利好情况下,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市场正在放量增长。

中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之路

中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十分不平衡。第一阶段,以2000年的企业上网工程起步。第二阶段主要是2004年以后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在应用层面的结合。第三阶段是2010年以来,互联网以数据核心业务的形式,从战略和模式上(而不再只是应用上)融入各行各业。

中国互联网的“江湖化”

“网络删帖”作为一个重要话题进入公共视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种现象的危害真正引起大家重视,可能是从三聚氰胺开始的。之后的网络公关公司及其非常规公关手段浮出水面,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络水军、网络公关、网络信用的话题浮出水面,跟中国互联网的一大发展趋势相关,即整个互联网在向“丛林时代”移动。所以必然会出现现实中的删帖公司,它们是这个土壤之上长出的“恶之花”。实际上,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互联网正在变成各种有目的的群体进行操作、摆弄的舆论博弈场。

篇(10)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企业成长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资源论、能力论、制度变迁论、企业家论和社会资本论等若干学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由小到大,获得了重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战略演进的视角,以天山集团为例,从其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专业化、产业多元化、地域多元化战略,力图揭示该企业的成长路径。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战略,但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发展时间脉络来看,企业战略通常是不断演化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识别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把握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利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机会,避开环境中可能的威胁,选择并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这样才能在做优做强的基础上将企业不断做大。天山集团的战略演进如图1所示。

二、 专业化战略:聚焦于建筑业,精耕细作,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和建立文化

自1980年创建石家庄开发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开始,到1997年,天山集团始终在建筑业内发展,坚持聚焦于建筑业,实施专业化战略。从时间周期来看,1980年~1997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建筑业作为传统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位于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改革开放和石家庄开发区开发和建设提供的重要机遇,乘势而为,选择专业化战略,深耕于建筑业,励精图治,不断发展壮大。在此期间,企业先后承接并建设了河北省送变电高层1#和2#住宅楼、天苑小区、西柏坡电厂7#楼和8#楼、54所信息产业楼、开发区道路等一批精品工程,逐步树立起企业品牌,将企业做优做强,成为在石家庄建筑业市场上的一家优秀企业。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以质量为生命,强力打造企业品牌。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但对于客户而言最终体现的是产品的质量。在建筑行业里,质量就是生命。“无字碑”的存在,是公司连续多年创建优良工程的见证。1997年,一建公司连续五年单位竣工工程优良率达到100%时,部分管理者和员工产生了松懈思想和畏惧情绪,为了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企业在公司大院内树立起了一座“无字碑”,规定谁负责的工程达不到优良,就将谁的名字刻在石碑上,以示耻辱,这一举动给员工带来了很大的震动。1998年2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此进行了正面报道,在全国建筑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至今,“无字碑”上仍然空无一字。正是这种对质量的深刻认识,才使得企业逐步树立起品牌,一步步做优做强。

其次,诚信经营,重视文化建设,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文化,天山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文化建设。“三心五德”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企业发展具有持久而重大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有着内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三心”:无私的心、宽广的心、全投入的心,“五德”:智、信、仁、勇、严。既反映了创业者的理念,也保证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选好人、用好人、育好人、管好人、留住人和事业发展的持续人才支撑。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开发区留村有几十家建筑队,为什么一建公司能做优做强,这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建筑业的员工队伍主要是农民工,一建公司从创办开始起,从不拖欠农民工工资。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天山建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了具有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市政工程一级、钢结构二级等资质的施工企业,成为石家庄建筑行业中一家知名企业,在建筑业内专业化经营的成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产业多元化战略:进入上下游产业建材业和地产业,从做优做强到做大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原因可从内外部环境两方面来看。从外部环境看,市场需求饱和与市场容量的有限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都会诱使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内部来看,充分利用企业的剩余资源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范围经济”,是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原动力。天山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也不例外。在建筑业做优做强的基础上,企业经营者并没有因在建筑业上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相反时刻在居安思危、居危思进。随着建筑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谋求不断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做优做强到做大,积极寻求产业多元化,那么,进入哪些产业,是相关产业还是非相关产业,是制定和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必须慎重考虑的首要问题。下面通过产业价值链体系模型来分析天山集团产业多元化的过程。典型的产业价值链、建筑业产业价值链分别如图2、图3所示。

1. 前向一体化战略。1998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企业抓住住房制度改革这一重大机遇,确立并果断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1998年投资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向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延伸,进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领域;2000年成立石家庄天山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继续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进入物业服务领域。

进入地产行业后,以住宅地产为主,天山地产积极实施同心多元化战略,业务涉及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开发和建设了天山花园、天山水榭花都系列项目(石家庄、宁晋、承德、天津、威海等)、天山新公爵等住宅项目,开发和建设了天山海世界、天山海世界?米立方、天山旺角等商业项目,开发和建设了天山科技工业园、天山国际制造产业园、天山机械制造业基地等工业地产项目。在物业服务领域,具有国家壹级资质,业务涉及写字楼、住宅项目、产业园区等多种类型物业的管理。

2. 后向一体化战略。1999年后,进入产业价值链上游建材业,确立并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组建了天山门窗工程有限公司、天山混凝土搅拌站等企业。在门窗业务领域,具有国家壹级资质、幕墙叁级资质,目前拥有塑钢、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等生产线,且能生产卷闸、无框玻璃门等产品。在商品砼领域,具备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贰级资质,可生产强度等级C70及以下等级混凝土,拥有混凝土搅拌站两座和25辆运输车、三台砼输送汽车泵,储料场常备储量30 000立方米,微机全方位控制,可产砼300立方米/小时,日产量可达5 000余立方米。

对地产业和建材业市场的长期深入洞察,以及在建筑业内形成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文化等核心能力的转移利用,进入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无论是前向还是后向一体化战略,均使天山集团攫取到价值网络中更多的利益,到目前为止,均获得了成功。前向一体化进入地产业后,到2003年地产业务的利润额占集团利润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建筑业务,成为集团的第一主业,集团的发展呈现地产业和建筑业两业联动的良好局面。由于进行了前向、后向一体化,降低了交易费用,加上品牌、质量管理等方面核心能力的巧用,与其他地产企业相比,天山地产在地产项目开发和建设上具有更大优势;与其他建筑企业相比,天山建筑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四、 地域多元化战略:从本地化区域化到全国化经营

扩展地域范围,实施地域多元化战略,和扩展企业的经营范围一样,无非也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果企业能够在一个以上的地理区域中,利用同一种资源、能力或者价值链活动,范围经济就有可能发生。天山集团在本地化经营取得较大成功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确立和实施了区域化全国化战略。

1. 本地化战略:项目的精耕细作和商业模式的建立。从1980年创建到2006年,天山集团经营区域主要在石家庄本地,路径是从石家庄市区到郊县市场。进入地产业后,坚持两业联动,并逐步将第一主业聚焦于地产业务,积极完善公司治理,重视内部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在把核心事业域建筑业做得更强的同时,在新核心事业域地产业中也逐渐培育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积极探索和学习,坚持精耕细作,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业务模式。

在住宅地产方面,在第一个项目天山花园成功建设的基础上,倾力打造了第二个项目――石家庄天山水榭花都,项目包括花园洋房、小高层、高层住宅和别墅以及幼儿园、商业会所、商业街超市等。以园林为主线,分四个不同的空间活动,建筑形式巧妙,园区天然环境与人工水域相得益彰,建筑与庭院、环形林荫道、湖景、中心绿地互相穿插、渗透,低容积率高绿化率,是河北省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并获得中国名盘50强、广厦奖、石家庄人居形象大使等荣誉或称号。

在商业地产方面,成功开发了天山海世界项目,集戏水、健身、休闲、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四季恒温大型水上娱乐活动中心。自1999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2年10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在工业地产方面,成功开发了天山科技工业园,园区内设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及传统制药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区、加工产业区和商务综合服务区,包括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创业发展基地,创业腾飞基地,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空间。项目采用了工业园区自主招商模式,是天山集团全力拓展工业地产的起点。

2. 区域化全国化战略:成功项目和商业模式的异地复制。2006年开始实施区域化经营,进入河北省内邢台、承德等地房地产市场,2007年开始进入天津市场;2009年开始进入华东地区山东威海市场,2014年进入西北地区宁夏银川市场。从天山集团的地域多元化战略来看,成功项目的异地复制和升级完善与商业模式的复制是企业实施地域多元化扩张的主要特征。

(1)水榭花都项目和模式的异地复制和升级完善。石家庄天山水榭花都是天山集团2002年开始倾力建设的住宅地产项目,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石家庄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在项目设计、建设、销售和物业管理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符合市场和企业自身情况的独特经营模式。

2004年8月31日后所有经营性用地出让全部实行招拍挂制度,为天山集团实施地域多元化战略带来了重大机遇,2005年集团成功进入石家庄地区市场,建设栾城天山水榭花都,2008年建设元氏天山水榭花都;此后进入省内邢台、承德市场,2007年开始建设邢台宁晋天山水榭花都,2008年建设承德天山水榭花都;2008年开始建设天津天山水榭花都;2010年开始建设威海天山水榭花都。在水榭花都项目异地复制的过程中,天山集团始终注重对进入地域市场的调查,根据当地的市场特点,在项目设计中力求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特点,每一个水榭花都项目的建成和交付,均为下一个项目的升级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海世界项目和模式的异地复制和升级完善。作为天山集团的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海世界项目的建成和运营,不仅扩大了天山集团的品牌知名度,也为天山集团开发和运营商业地产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2009年,在天津建设天山海世界?米立方项目,是集休闲健身、旅游度假、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室内恒温水上娱乐健身活动中心。2014年,在银川启动建设天山海世界黄河明珠项目,整个建筑由接待大厅、戏水大厅、AB座服务楼、地下更衣室等四部分组成,集温泉SPA区、人工沙滩、儿童梦幻、沉船海战等多个娱乐主题区。此外,在邢台市宁晋县建设了天山凤城国际、承德市双桥区建设了天山旺角等商业地产项目。

上一篇: 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下一篇: 税收筹划的原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