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7: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十一五期间,榕江县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1]。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小香鸡、笋竹等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加以科学规划,着力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并积极稳步推进,使该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目前榕江县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产增收难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榕江县仍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切实解决诸多制约因素,成为榕江县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蔬菜产业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 886.67 hm2,产量9.7万t,总产值2.2亿元,其中以早熟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 293.33 hm2,产量3.167万t,产值5 320万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诚等沿河乡镇。在巩固、扩大、提升古州、忠诚等河谷区乡镇为主的各类蔬菜基地的同时,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规模生产化也开始起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种植业收入达729元,纯收入达39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3%,蔬菜产业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产业
榕江是贵州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沿江低热河谷地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自然生态完好,是优质脐橙的最适生态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将榕江确定为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五榕”牌脐橙先后获得了“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
2009年全县已建成以纽荷尔脐橙为主导拳头产品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4 200 hm2,总产量1.3万t,产值3 500万元。其中“五榕”牌脐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8个,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60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 000余户2.4万余人,解决8 000余名劳动力。2009年全县脐橙总产量8 000 t,总产值2 200万元。果品产业以榕江县优质脐橙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果品产业合作社(协会),推动果品产业化进程。
1.3特色优质稻米产业
榕江县“锡利”牌贡米已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黔东南州农产品金奖”、“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为主的特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7 533.33 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2亿元。其中锡利贡米种植面积1 533.33 hm2,总产量1万t,总产值5 200万元。收购和加工锡利贡米500 t,企业生产加工锡利贡米产值达21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每年能为广州市场承接200 t产品订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以榕江县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方式。
1.4小香鸡产业
榕江小香鸡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榕江山农发展有限公司为小香鸡产业龙头企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香鸡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香鸡原种场,种群从原有的100多套发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笼达20余万只,产值660万元,其中千只以上规模120余户,建立了车江断颈龙水库和忠诚镇果树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小香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小香鸡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笋竹产业
榕江县竹林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广泛,竹种也十分丰富,竹林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竹种以楠竹为主。2009年全县笋竹面积已达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杂竹333.33 hm2。人工营造的笋竹两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个笋竹面积的61%。目前榕江县尚无笋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经纪人收购鲜笋外销。2009年笋竹总产值达6 600万元,笋竹农户收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交通不便
榕江属典型的农业山区,“地无三日平”的现实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当前,榕江县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内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道路崎岖狭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贵阳367 km,距州府凯里173 km,距广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车艰难,事故多发,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这一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且远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如榕江县蔬菜产业建设,从示范数百亩早菜到1998年开始规模化产业建设,当年种植逾400 hm2畅销周边市场,价格好,种菜收入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早菜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早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条件限制不能远距离运输,县内及周边市场接近饱和,当年大量集中上市时销售价格猛跌,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大,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是贵州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远远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着榕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如榕江县2008年1—2月遭受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和2009—2010年发生秋冬连春的特大干旱,使全县种养殖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3农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
榕江县有16个乡镇处在“两山”贫困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从榕江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尚无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只有 5家,且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上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就现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情况来看,加工产品方式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脐橙果品加工只进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简单粗加工,蔬菜加工只进行分级、冷藏保鲜、包装等粗加工,则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榕江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的提升。
2.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传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和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量的农产品外销靠一批农民经纪人,这是榕江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在榕江县产业化建设初期、农产品规模较小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农民合作组织初级形式,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规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到总农户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覆盖面太小。龙头企业与农户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获得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好处,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出现脱节。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如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009年与1 890户农户签订了1 890份锡利贡米收购订单,订购量达1万t,而农民按订单交售的数量只有5 000 t,履约率仅50%。
2.6农业产业基地少
龙头企业普遍缺少紧密型的生产基地,企业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原材料生产保证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产品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少数龙头企业经营观念不正确,忽视“第一车间”的建设,一些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生产发展“坐失良机”,规模效益没有达到早应有的水平。
2.7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毋庸置疑,种养殖业产品效益比较低,必须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搞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因此,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必须注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榕江县是贫困县,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建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8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倒包或返包等状况,农民大规模、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较高的土地成本和紧张的农业用地使榕江县农业产业经营的土地成本逐渐提高,致使同类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较其他地区相比而逐年丧失。
3发展对策
3.1组建产业实施队伍,强化推进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榕江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有一个规划、有一套人马和一套保障政策。对重点调整和近期规划实施的主导产业,要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为成员,明确责任,联席会议调度,合力实施产业建设[2]。
3.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产业基地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在农业产
(下转第392页)
(上接第374页)
业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榕江县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排灌沟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的早日建成投产。
3.3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榕江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和产品外销,以拉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农民增收,也必须要形成全县上下特别是四大班子的共识。为此,要进一步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分别引进丰源公司、山农公司开发蔬菜、小香鸡,培育盛泰公司、县脐橙公司、盛源公司等开发特色优质稻米、果品、山野系列农特产品等,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企业兴旺,产业繁荣,取得明显效果。
3.4着力产业合作社建设,强化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下分散、规模小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带来的是高风险,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小生产与大市场”、“卖难”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榕江县一方面着力产业合作社(协会)的建设和农民经纪人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宣传及报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为从终端拉动榕江县农产品的销售拓展更宽更广的空间。
4参考文献
[1] 赵东龙.临沂市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设想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8-220.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3-03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莘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聊城市辐射中原经济区“桥头堡”的前沿阵地。莘县农业人口88.8万,耕地面积128.5万亩,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莘县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契机,狠抓农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粮食总产20.2亿斤,蔬菜总产320万吨,小肉食鸡出栏6亿只,生猪出栏110万头。全县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农业产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县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
(一)农业产业规模偏小
目前莘县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等多个行业,产业涵盖面较广,但都规模较小,产业链短,手工作坊式的产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产品少,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效益不明显。从全县农业发展整体来看,莘县的主导产业近十几年来还保持原有的几个,并未增加,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莘县目前的主导产业及围绕主导产业的衍生产业还太少,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也太小。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首先,企业规模偏小。与发达县市相比,莘县龙头企业的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有41.3%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最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有100亿元左右。而莘县龙头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过2亿元的只有12家,连接基地800万亩,辐射连农户100万户,辐射、带动率只有37%。
其次,质量品牌建设落后。目前有些企业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没有对产品的原料和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造成农产品残留农药、兽药超标。莘县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较为普遍,还没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样超大型的、足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大量农产品仍以初级原料销售,并且农产品还未真正做出品质和环保品牌。
再次,营运资金不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逐渐转化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导致龙头企业运作资金不足,龙头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无力更新厂房、设备等,从而制约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自身竞争力。
(三)“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县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首先,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农村,由于农民缺乏联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单个农户很难与龙头企业抗衡,在利益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龙头企业往往凭借自身的主导地位和自身优势,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占位了己有,龙头企业总是尽可能的压低农产品价格,甚至个别企业拖欠农户资金。
(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产前服务满足不了。比如,农民对当前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进蔬菜瓜果品种的趋势找不到方向;对农药和化肥的选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确选择适合的农药和化肥。二是产后服务跟不上。目前莘县某些农产品还存在卖难的问题。三是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也存在严重不足。如在二三产业的投资效益和投资机会激增的情况下,农用资金被大量挪用挤占,收购农产品不能兑现,出现拖欠现象。四是农民进入市场后,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生产干预减少,农民对“种什么”“怎么种”等相关信息的需求增大,而农业产业化服务在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农民在调整种植结构时的无措。
二、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
做大产业基地,构建规模优势。充分利用莘县农业基础良好、农业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通过指导规划、配套技术、资金扶持、基地龙头带动、奖励先进企业等手段,形成莘县自己的乡镇区域布局、打造绿色生态、集中规模的发展结构。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集中精力做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规划,建基地,助推莘县主导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积极自筹资金、多方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及时对路、渠、电等设施进行规划和修整。大力发展园区。着力做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大棚种植区、露天种植区,明确各产区功能,细化育苗区、种植区、储藏保鲜区和销售运输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莘县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推广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和多元立体高效种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创品牌,努力提高主导产业品质。不断改良作物品种。通过技术传播,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摒弃产量低、效益差的品种,引进优良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为主要品种,打破了过去地方品种为主的格局。加强技术培训。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
再次,建网络,优环境,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建设经纪人队伍,莘县各乡镇专业合作社应大力组织村组干部和经纪人先到广州、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为农户跑信息、找市场、引客商,解决“卖难”的问题。同时,应多召开农村经纪人座谈会,了解市场信息,并对贡献突出的给予奖励。鼓励莘县广大农户参加与企业或农作物市场的对接活动,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户与莘县本县及莘县周围城市企业或超市达成农作物供应协议。
最后,提升莘县现有的农业等级,提高莘县农业档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目前莘县蔬菜瓜果基地大棚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农户自身要求,新上设施农作物,增加亩产收益,大力发展钢架大棚等设施蔬菜。改良种植品种,真正提升莘县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档次,增加农民收益。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首先,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加工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加工转化优势。要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扩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风味食品有限公司、龙威肉鸽厂等重点龙头企业的改造和扩建,真正做到规模化生产,增加企业效益。在原有企业基础上,还要鼓励兴建新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以肉食加工业为重点,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或兴办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龙头企业。原料基地要和兴办企业同步进行,为新建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证其后期发展。
其次,做优名牌产品,并建立质量上的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重点应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产品的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一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器材装备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生产高科技含量、长保值、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二是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帮助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机构以及推广机构合作,吸引科技人员以自己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到企业入股。三是积极开发高品质的产品,并将其发展为国内甚至国际品牌。莘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并积极支持企业将标准化的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高品质新产品。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大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网络,采用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将莘县的农业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五是根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确定重点企业,优先扶持。
(三)以市场化管理为标准,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首先,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组织模式。总结各地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龙头企业群,使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企业成片发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明确权利责任,规范合同内容,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再次,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扩大品种和范围,重点支持企业的原料产地基地,帮助农民很好的参加和利用农业保险,使农民在灾情发生时能得到保险赔偿。引导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降低龙头企业破产风险。引导出口型龙头企业使用信用保险,在国(下转176页)(上接34页)际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给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减少的同时缩减龙头企业参保费用。同时,给予龙头企业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监督约束机制。要加强对莘县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了解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带动农户的等情况,在政策依据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还要加强监测力度,保障及时发现生产不合格的企业,并坚决取缔不合格企业,以保障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高、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优秀企业的发展。可以设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自觉提社会责任意识。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要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务职能,要按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一、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继之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创举。近年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甘肃省坚持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发展农业科技的关键措施来抓,围绕“草畜、瓜菜、粮食”三大主导产业,全力抓好农牧业新技术推广,重点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牛羊品种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畜牧标准化养殖、秸秆青贮氨化、保护性耕作、循环农业生产、设施蔬菜生产、麦后复种移栽十大新技术,各项技术都要确定推广面积,制订实施方案和示范点,采取部门抓点示范、乡镇全力推广,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在此同时,集中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
二、现阶段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甘肃农产品市场仍以初级集贸市场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市场机制的整体功能发挥较差。一是农产品产业批发市场发展较慢,必要的期货市场尚未形成,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交易。二是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多是马路市场,交易场所的信息网络、通讯手段、中介服务、运输仓储等服务,即简陋又不配套,影响着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对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2.经营主体分散化与经营规模的细小化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甘肃农村区域专业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农户经营分散化、细小化的格局未变,从而使农户经营规模和生产集中度都很低,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统一作业,更不利于综合性强、系列配套、须连片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和引用。此外,由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而实行的小规模经营,造成农业收入的低水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农户趋向于较小风险和较稳定收入,专业化经营本身意味着风险损失与风险期望之间的货币权衡,那么,兼业经营就成为农户的一种合理的选择,这必然与区域产业化的商品生产构成矛盾,在兼业经营条件下,相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也必然是零散的。
3.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甘肃省小麦、洋芋、布尔山羊等初步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区域化布局,但产品系列化加工还未提到议事日程,或者还未延伸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缺乏科学而竞争性的中长期区域产业化发展规划。农产品种植、销售、加工、科研等环节联系松散,农户与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协作关系发育不成熟,既没有事前的契约收购关系,更没有形成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或各类中介组织紧密联接的组织形式,农产品收购多少、价格高低只有靠当时的市场行情的“事后决定”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的盲目性,影响了农村区域产业化的发展。
三、完善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户规模经营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区域产业化,走区域规模化道路,有两条路径,一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二是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走规模化的路子。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建立社区性的合作服务组织,对小规模农户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栽培、统一病虫害防治,连片种植,逐渐形成区域化经营或基地化生产的格局。在非农产业发达的城郊,县城周围农村,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转出土地,鼓励种田能手多承包土地,改变小农分散的传统作业方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其次,大力培育农工商经济联合体,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综合经营,直接形成新的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方可向农业园区、大农场过渡,提高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达到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准。
2.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化服务
农村分工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农村产业化商品发展,必然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发展农村服务体系的重点应强化县和乡镇级经济技术部门,开展综合服务;鼓励支持产业服务大户、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的产业服务;引导和扶持农民之间的联合,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农村产业全过程的服务网络。应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基本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区域性的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采集和信息系统,力争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区域专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过程,实际就是农业分工不断细化、结构不断优化、由兼业向专业化、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且前者是后者的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带动力量,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搞得好的地方,区域专业化水平也较高。因此,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产业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生长区为基础,选择开发潜力大、后续产业链长的产品为重点,确立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经营过渡。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在新品种选用、订单种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三是以乡镇区域为单元,实现农村区域产业化,在农村区域专业化推进过程中,一个村不足以形成产业规模,而在县域经济范围内选择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又规模过大,会掩盖县域资源多样化的特点,也会因过度专业化而增加自然和市场风险。因此,应以乡镇为农村区域专业化单元,以乡镇企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实现一乡一业专业化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层次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进行了概括,大体如下:
陈吉元(1996)认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原则, 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 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牛若峰(1998)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蔺丽莉(2006)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的各经营主体,在市场导向和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 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 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实现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 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 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并让农民参与。
在蔡荣(2007)的观点中,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从定义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三是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产业,而是涉及整个经济的各行各业。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兴起开始,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田永强等(2006)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够;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企业法人代表整体素质偏低。
庄严(2006)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有:1.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2.相关政策不完善, 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大问题;3.资金支持不足, 融资环境亟待改善;4.总体上农业产业化起点低、层次低、效益低, 产业组织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弱。
李话语等(2007)认为农业产业化存在以下问题: 1.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2.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3.行业协会合作社发展不充分;4.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不足;5.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陈春(2008)在研究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时认为,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存以下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欠佳, 阻滞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3.产业组织形式单一, 缺乏竞争力;4.利益调节机制不规范, 违约问题严重;5.区域发展失衡,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
由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组织单一,缺乏竞争力;3.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4.资金不足,缺乏融资渠道;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三、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田永强等(2006)认为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取有效措施, 抓紧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4.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方式。
李话语等(2007)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1.提高认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培育骨干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5.加强基地建设, 为加工业提供原料支持。
陈春(2008)认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为: 1.确立主导产业, 发展优势资源作用;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实现其主体作用;3.协调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4.创新组织形式, 加快产业集群建设;5.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王凤(2010)对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措施:1.引进龙头企业,形成经济产业链条,助力市场经济;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3.加大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4.加大并完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体系。
四、小结
农业产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但总体来看,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 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体系, 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多, 理论研究和创新性的文章少。研究的面较狭窄,研究思路不够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多, 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少。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和研究体系的构建 ,应该是下一步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蔺丽莉. 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蔡荣. 农业产业化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纵横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3).
[3]黄卫红. "共生型"农产品价值链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关系研究--- 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经营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 2007(12).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 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 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 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 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 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扶助,农户的努力,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建立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它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显著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
1淮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一是农业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淮北市成功引进江苏雨润、天津宝迪、山东六和、鲁王、湖南正虹、唐人神等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新加坡幸运方便面、香港锦泰饼干、台湾望味谷脘粉、上海普豪生物科技、大润发、沃尔玛超市、南京润恒、浙江赛尔物流等一批技术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项目。二是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16家,过10亿元企业3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家。2009年,安徽宝迪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口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三是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市已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6个,标准化种植基地8万hm2,标准化养殖小区403个;已通过无公害种植基地认定面积2.67万hm2、无公害养殖规模303万头(只);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3万hm2。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化链条式发展。全市已初步建成濉溪县百善粮油食品工业园、淮北市口子工业园、相山区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烈山区宝迪食品工业园、杜集区六和肉鸭加工5大食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产业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认证安全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1个,11种农产品成为安徽省名牌,15种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已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560多家,带动农户23万户,龙头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在粮食和畜禽的初级加工上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已形成年加工粮食500万t、生猪300万头、禽类1.3亿只的能力,但产业链条仍不完善。2009年全市食品制造业的比重不足7%。二是社会化服务与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食品加工业配套成本过高,产业配套、产业聚集等现代加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水平不高,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传统粮食和猪禽的生产占主导,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8.9%,猪禽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3%。规模高效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淮北市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四是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完善。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要求,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五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发展较为落后,贷款条件要求苛刻,数额较小,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求,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3-4]。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转变政府角色,从自我完善、市场分析、组织建设、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3.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农产品市场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际市场;既有大中城市市场,又有乡镇和农村集贸市场;既有现实的和近期的市场,又有远期的和潜在的市场,故发展农业产业化要认真研究市场,收集大量的信息,分析市场需求与价格动态,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准确选择主导产业,重点开发优势产品,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2以培植主导产业为重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或特色产品,并形成相当的规模,否则难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故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围绕某一产品培植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加工、营销等)建立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农民(农业)进入市场的载体或媒介,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3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建议有关部门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在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的同时,还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以改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远远低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扶持的现状。
3.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评估,实行农户信息公开和贷款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4参考文献
[1] 熊金水.龙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57-358,360.
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1.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农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先进理念提升等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想要完美地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要时刻把农业与工业和市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品流入市场的生产线,让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产业链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定会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2.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改变城乡经济差距巨大的情况,在近几年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缩小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还是很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严重拉低省市经济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没有规模化,系统化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走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龙头企业加农户型。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与农民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共同体。这种模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向外联系市场,向内联系农产品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利用其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是非常依赖企业的,所以难以保证企业会一直站在农民的利益角度经营。第二种:市场加农户型。这种模式就是农民与市场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间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介入的机会,让农户有直接与市场主体谈判的机会,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有产品难卖的难题。第三种:企业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重要因素帮助农民生产,同时入股企业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经营的模式来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问题。这种模式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它增加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第四种:企业加中介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服务,销售各个环节与农户形成普遍联系的网状关系。帮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但是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组织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会瘫痪。2.经营业绩。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粮食产量九连增。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中,我国以实现农民提高收入为中心目标,重点发展和优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及基地建设,提升规模化发展层次及水平,农业规模经营已经初步显现,为延伸产业链经营,扩大市场延伸奠定了夯实的基础。3.主要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一直我国农业发展进步小的瓶颈问题,我国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分散,独立经营的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农业生产,所以很难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造成农户个人面对强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损失。其次,目前我国针对于农产品经营规模大,在市场影响力大,对于农户生产效应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对于产品的加工也大多数都是粗加工,精细加工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对与国外的农产品大企业来讲,不仅数目不占优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会逐渐跟不上海外市场的需求,逐渐与世界市场产生差距。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创新举措
1.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无论什么产业想要健康成长,都需要科技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不例外。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逐渐把这种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农民的思想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这个词也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包括旅游业,再加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态观光的地区游玩。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利用上当地发展农业形成的自然景观,以及该地区农业发展所应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动吸引游客先来观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产业带动型产业中,主要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农户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建立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龙头企业的科技一般较为发达,资金雄厚,对于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基本的保障,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龙头产业的壮大发展,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的探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这些模式的不断创新,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也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而农村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开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也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输出提供了方向,因此,两者之间属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更好地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应以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核心,丰富农村金融机构资本注入渠道,规范农村金融行业服务秩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特征
农业属第一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
1.1农业产业化定义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存在些许差异,农业产业化概念是美国著名学者高德博格教授于20世纪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他将农产品的形成过程和初加工、深加工、宣传、销售等环节进行区分,并使用“链”一词来比喻农业产业化的各环节。我国将农业产业化上升至农业发展战略层面,对农业产业化有着如下定义: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向,以地区主导产业为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农作物产品的集中存放、科学生产、全面推广,建立起以农村居民为共同利益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2农业产业化特征
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农业现代化体系中的农业产业化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2.1以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向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在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后,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通过灵活的市场运营体制,完成农业产业化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1.2.2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农业产业化来说,地域性特点较为明显,这主要是由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产品体系差异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地域性能够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地区农业经济特点,一改传统农业生产星罗棋布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效率的显著提高。1.2.3农业产业化具备规模化发展特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我国几千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并且,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制订了一系列保证农业产业化顺利实施的标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特性,能够带动地区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村金融的服务内容与特点
作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农村金融的服务内容及对象
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资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流动,其中包括资金的输入与输出,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金融机构的盈利,当前我国主要的农业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基层银行等。在服务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信用贷款、理财等形式,服务对象为信用良好,且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然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农民这一群体,还包括在农村地区投资建厂的企业。
2.2农村金融的特点
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金融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2.2.1受季节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与季节有着直接关系,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活动受季节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但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依然需要按照时令进行。例如,恶劣天气导致农作物受损,区域农民经济收入明显降低,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净收入将呈现出负增长,甚至会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2.2.2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在农业金融行业中,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国农业产品依然停留在直接产品阶段,经深加工再销售的农产品少之又少,因此,农产品所创造的直接效益并不高,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并且,基础农业对市场波动的自我适应能力较差,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破坏性的,使农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面临困难。2.2.3金融服务的差异性特点即使是农村,由于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水平都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区别导致地区金融服务也具有差异。我国各地区政府为实现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地区农业经济生产需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2.4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特点相比城镇金融服务来讲,尽管农村金融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资金问题,然而,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可选择的金融服务内容有局限性,在获取金融服务时,往往需要获得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来讲,农民缺乏具有等同价值属性的抵押物,在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出现违约等情况,金融机构的损失较大,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增加。
3我国农业产业化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成为改善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内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与之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也日趋完善。然而,研究发现,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发展依然存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1我国农业产业化下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基于对党的十四大精神的领会,全面落实我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超38万个,创造经济价值约4258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约1.26亿个,农民人均收益达3380元。我国农村金融是农业产业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农村金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农村民生等提供资金支持、理财等多种服务。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逐渐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各大银行进驻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更加实惠的服务,并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其次,农村金融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提供的各项服务也在随之增加。在最初的农业贷款业务上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例如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小额抵押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民生工程贷款等,并且,在开展贷款类业务的同时,也将最基本的理财业务纳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2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农村金融凸显出的改革乏力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不良贷款比例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所涉及贷款额度较小,然而,庞大的贷款人群使得这一贷款规模不容忽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基层,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不足,业务熟练程度较低,素质较差,为完成业务而简化信用审核流程,为不良贷款的形成埋下了隐患。3.2.2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由于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与其进行了更加深度的融合,然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却在此过程中忽略了相关风险的存在。在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未对意外情况下导致客户还贷能力下降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资产抵押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科学的资产价格审核制度,相关资产审核标准体系也未建立,一旦发生客户无法及时还清贷款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所收回的抵押物也无法弥补其损失。3.2.3农村金融机构鱼龙混杂随着我国逐渐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除正规银行参与农业产业化外,一些私人银行也开始涉足该领域,大多数银行都是在银监部门的管理框架内开展相关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然而,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收益,提供自营范围外的服务内容,采用不正当手段与正规银行进行竞争,损害了正规银行的利益,也扰乱了原本正常的农村金融体系。
4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改革重点
通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运营情况分析,生产周期长、利润低、资本来源有限、风险大等问题成为该类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保证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开展,农村金融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1制定稳健的信用贷款政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在制定农村金融信用贷款政策时,应当在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问题的同时,兼顾小额贷款的风险防范。通过制定稳健的信用贷款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金融风险,进而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性
为保证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农村金融不仅需要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更应当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针对重点企业的金融服务来说,应当提供上门服务,并且,对业务对象的经营情况需要持续跟踪,降低农村金融所承担的风险。
4.3丰富农业金融服务内容
从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在不断调整服务内容,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然而,信用贷款为银行提供的收益较低,为保证银行最低资本需求,降低银行运营风险,除提供基本储蓄服务外,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开拓理财、信用评级等多种业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
4.4加强以政府引导为核心的融资环境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承担起引导责任,与农村金融机构结合,建立地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并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公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的信贷审核主要以信用等级为依据,这就从根本上对企业诚信经营行为进行鼓励。与此同时,政府的介入,能够在政策上稳定农村金融体系,将非正规金融机构排除在农村金融体系之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健康的融资环境。
5结语
通过不断的改革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与承担的责任同步增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农业产业化也将成为此次调整的重点,因此,通过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化所面临一系列问题,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