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技术创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能源的技术创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

篇(1)

一、 创新扩散理论概述

1. 创新扩散概念。近几年,创新扩散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创新的热点,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对创新扩散进行了研究。熊彼特(1912)最早对技术创新扩散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就是技术创新扩散。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并被成员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创新、沟通渠道、社会系统和时间四部分构成”。斯通曼(1989)定义技术扩散为“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舒尔茨(1990)认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我国经济学家傅家骥(1992)认为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武春友(1997)认为技术扩散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

同时,创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扩散的速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相对优势、复杂性、可试用性、兼容性。

2. 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符合“S”形曲线,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扩散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相关群体人数的10%~25%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扩散进入所谓的“起飞期”;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如图1所示)。并将技术扩散过程随时间变迁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纵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角度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并不多,对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模式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π履茉雌车技术扩散理论与模式研究,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

二、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由2010年的8 000多辆提高了2015年的33万辆(如图2所示),同比增长3.4倍,占全球销量的60%(201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55万辆)。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1辆,销量3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其中,纯电动车型产销量分别完成25.5万辆和24.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2倍和4.5倍(如图3所示)。

根据销售数据,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占汽车销售量的比重为1.35%,说明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开始阶段,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还没有到达“起飞期”。同时,我们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扩散符合S型增长曲线(如图4所示),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初始阶段,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拐点还没到来,虽然2015年市场销售量突然很高,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受政策比较大,所以还处于扩散的开始阶段。

三、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

1. 技术要素。

(1)技术关联性。通常情况下,技术关联性越强,其扩散的速度就越快。这种以创新性为核心,加强其关联性的技术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集团产业,而创新者是这种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引导技术快速、大规模化的生产,从而与其相关的企业或技术都得以扩散与发展。

(2)时效性。基于技术创新,时效性越长,其推动力越大,技术也发展得越快,从而新能源汽车企业就会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创新者为了使自己的优势得以保持,一般不会将其创新成功向外传播,甚至会保护其创新,这种做法就会影响甚至妨碍技术的扩散。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由于基础性技术发展较快,而产品型性带来的利益更大,因而发展产品化的技术就是其首选,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的时效期较长,让技术达到稳定状态需要不短的时间,因此,时效性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原因。

(3)成本。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本是巨大的,这样一种背景下会影响到技术扩散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创新费用最低,技术发展也快,那么就需要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新能源汽车企业才能从多方面获益,有了收益,才能继续技术创新,所以成本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原因。

(4)技术的复杂程度。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技术的接受度会被用户对技术使用的难易度所影响。也就是说,技术扩散的速度是受其复杂性的影响的。一项创新技术越简单,那么其就越容易被用户接受,所以其扩散的速度也越快,越多人去学习其中的技术。

2. 市场结构。

(1)企业规模。新能源汽车业的产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主导带动生产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大企业通常是技术扩散的上游企业,由于他们对整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保证了技术扩散可以被更多企业所接受,加强了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关联密切的零配件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大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对是否要进行配套零配件创新作出决策,可以提高零配件企业技术创新的适用性。这样,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创新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促进技术扩散和进步。

(2)专业市场结构。新能源汽车业规模较大的专业化产区往往有比较发达的专业市场与之相配套,如深圳的比亚迪、硅谷的特斯拉等。专业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的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在市场中扩散、提升。若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群,就可以将大量的市场技术创新的信息有效地扩散,从而使其他产业中的企业能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对汽车技术的口碑做出评估,并做出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决策。

3. 社会结构。

(1)政府政策。新能源汽车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其创新扩散强有力的推动因素,也是创新扩散早期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二五”期间,国务院、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三十多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支持:一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和人才战略。

(2)企业自身机制因素。从新能源汽车长期稳定发展来看,企业作为主要生产者和科技创新者,是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后期持续扩散的主要驱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具有正向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质量、使用便利性和安全保护性是消费者在购买时重点考虑因素,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利用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性价比和性能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同时,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尤其是电池维修和更换服务,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扩散。

(3)采用者因素。采用者在创新扩散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用户体验者,可以反馈信息,促进企业的技术改进与营销方式;二是作为口碑扩散的主要力量,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过程中。

四、 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扩散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企业导向模式和政府导向模式。企业导向模式又可分为转移扩散模式和融合扩散模式,政府导向模式可分为政府引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1. 企业导向模式。

(1)转移扩散模式。转移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技术转移给传统汽车企业的扩散方式。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若企业依然坚持只生产传统汽车,将研发经费全部投入到传统汽车技术的升级改造中的话,企业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传统汽车企业可以对生产车间的升级改造,引进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备,对员工进行培训,使T工可以尽快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使企业可以早日将转移来的技术运用到汽车的生产当中去。

对于多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讲,可以通过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以达到过渡的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再逐渐增加纯电动汽车的生产。

(2)融合扩散模式。融合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落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将从技术先进的企业通过扩散得来的技术与自身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产能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当中来。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长,且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产业内的企业,使得产业内相关企业众多,扩散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就形成了融合扩散的基础。然后寻找与企业原有技术相适合的升级技术或配套技术,通过产、学、研的密切配合,进行技术升级,以市场在推动技术的扩散。这种融合扩散的方式风险更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从中国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来看,融合扩散型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有效的扩散技术的方式。

2. 政府导向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在技术扩散中对扩散的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供大部分或全部研发经费,将产、学、研组织起来,合力研发这种需要扩散的技术。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成熟,导致新技术的研发具有较高的风险,企业不论采用何种研发方式,这种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主导的模式主张由政府出面,凝聚社会上的顶尖科研力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由政府部门承担主要风险,对共性技术进行研发。帮助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打牢产业基础,降低企业风险,增加国家整体在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国家品牌,避免激烈的国内竞争,替企业分担经济压力。

(2)政府引导模式。政府引导型是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产、学、研的研发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部分经济补偿,研发成果可以为参与研发的组织共同使用。

政府引导型平台的在扩散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因为针对企业需要的研发都是有较高适用性的,通过了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然后组织研发,提供一定的研究资金,鼓励研发机构攻坚克难,在研发成功后供企业有偿使用,这样不仅科研院所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并为企业提供与科研院所的对接渠道,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企业也会更积极的参与到技术的扩散中来。

五、 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结合本文的分析结果,为新能源汽车相关生产企业和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 进行合理战略定位,引领技术发展方向。首先,进行合理的整体战略定位,明确重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确立重点技术发展路线。总体上,应该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其次,政府应该在技术的研发上起到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尚需完善的技术进行研发,并通过政策引导,将已经完善后的政策合理有效的扩散出去,对提供技术者人提供一定的补贴,对购买技术者提供开放的购买使用权的渠道,引导行业走向成熟,将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做大做强。

2. 加大扩散力度,构建完整产业链。根据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应将研发的主要方向放到纯电动汽车上来,完善重点产业链,包括电池技术、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此外,实现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体系的融合,实现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交通枢纽规划、智能电网建设等互相融合。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领域,创新PPP模式,制定法规保障其权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行税收减免。

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统一规范。在标准化建设上,加强重点企业主导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协作的标准化、专业领域标准化组织。政府要尽快出台各类型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和配套设施的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促进技术扩散大规模的推广,为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确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4. 进一步推进示范运营工作。在具体示范推广的实施上,可以在一个区域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建设。对重点示范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监督,探寻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重点示范城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分享经验,为新一批的重点示范提供政策参考。鼓励个别城市群和重点示范区自行联盟,从政策、充电设施规划、协议等方面形成一个小区域,从小面渐渐扩展到大面。

5. 构建合理的平台组织,提升技术扩散效率。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鼓励以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式创新,鼓励区域性、专业化技术研发联盟。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平台降低技术研发费用,使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M].北京:企I管理出版社,1992.

[2] 武春友.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3] 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许慧敏,王琳琳.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92-294.

[5] 李平.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际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效果及对策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6):82-88.

[7] 徐建中,徐莹莹.政府环境规制下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基于前景理论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5,(2):118-125.

[8] 王珊珊,王宏起.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J].情报杂志,2012,(6):197-201.

[9] 闫振宇.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 廖志高,徐玖平.一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65-74.

篇(2)

课 题:本文为广东省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紧缺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JD201384)成果。

“低碳经济”致力于发展其他清洁能源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能源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特征显著。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现在降低40%~45%,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的基本国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重申了“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低碳经济直接带来高技术人才的缺口、专业人才的匮乏。未来几年内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电动汽车、LED节能照明灯具等为代表的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相关专业,将更加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青睐。2008年以来,笔者学校开始筹建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2010年正式开始招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经历了光伏产业发展低迷的考验,我们对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创办的一般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创建特色新专业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创建新专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需要统一规划、协调。高等职业教育新专业的设立,要依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形势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谋求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市场和就业机会。既要看好产业背景的发展,又要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和特色,把握专业设置和拓展的重点和切入点。

1.要解决新专业的定位问题

高职新专业的定位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地区产业背景、师资水平、学生与家长意愿、市场前景、技术难度与技术复杂度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由于地区产业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不同,学校的办学优势、学科基础不尽相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新能源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大类专业,目的是培养新能源与照明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新能源应用技术分为两个主题,主要研究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节能照明领域的工程问题,包括规划设计、制造施工、工程管理、产业经营、统计运筹、金融财务与售后服务等,其涉及的学科与行业之广可见一斑。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办出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独辟蹊径,确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顺德是家电之都,有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应该以节能照明与新能源产品开发为主,着力于新能源下游产业,侧重于太阳能路灯、逆变器、LED节能照明产品的开发设计、安装维护、产业运营与工程管理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电、机械、制冷、通信与电气自动化行业的优势,在太阳能路灯设计、LED照明产品设计方面形成特色,并逐步在照明系统设计、新能源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

2.就业市场分析与毕业生职业岗位定位

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市场发展变化的“函数”。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市场分析: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态势与走向,国家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相关的宏观政策导向;二是中观经济环境分析――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行业布局的组合与分解,特别是佛山市与顺德区的相关产业政策、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纲要;三是微观经济环境分析――地区企业的主流产品与技术要点、岗位供求及其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兄弟院校相关的教育市场分析等。

顺德正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谋求升级换代,而新兴产业也在加紧培育当中。目前,顺德的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部省共建OLED产业基地、彩虹集团OLED项目落户顺德;富信电子与中科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半导体发电;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落户顺德,与中山大学合建光伏研究院等。经调研,在本校学生就业的珠三角地区有新能源相关企业3000多家,节能照明相关企业近万家,其每年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在2000人以上。由此可见,本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即使在光伏电池制造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控制器、逆变器、节能照明领域也足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课程体系建设

在明确了新专业的定位和切入点以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学校采用通专结合的课程模式,包括职业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模块。

(1)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方面的课程组成。其中大多数课程是全校统一规定好的,一般不可调整和改变。本专业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C语言编程、单片机技术初步、电子线路CAD、PLC编程基础等主干课程)。

(3)专业技术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专业核心,体现专业定位、专业特色与学科发展建设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与风光发电子模块(课程主要有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设计、先进能源技术与风力发电原理)、节能照明子模块(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现代平面显示技术、LED照明工程与施工)两大必修子模块。选修课设置主要体现专业前沿与行业发展方向,课程主要有:前沿知识讲座、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动机与控制原理、ERP软件应用、创新方法概论等。

(4)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平台,是理论学习和创造性研究、开发、设计的结合点。因此,实践教学成为三年教学进程的主线之一,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培养,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行业企业参观调研和现场工作实践,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技能。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电子线路CAD实训、社会实践、开关电源与LED驱动课程产品设计、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新能源应用技术作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边缘性专业。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抓住重点核心课程,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对教学计划、大纲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正。

4.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专业创办的重点,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照明工程与施工等方面的师资缺乏;在施工、统计、营运、维护等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弱;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生产运营管理、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等方面有较强的基础。我们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调配全校的师资力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将新专业的师资增加了8人,老中青结合,高中初级职称搭配,改善师资结构,形成师资梯队,为新专业建设打好了基础。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本专业实验场所面积较为充足,实验环境良好,学校为支持新专业建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新建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实验室、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训室,加上原有的PLC技术实训室、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电动机控制技术实验室等,形成了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在实验室上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这些措施为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建立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舞台。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了有效完善的管理机制。一是联络人制度。配备专任教师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联络人,负责双方沟通,同时利用学校资源,整合多学科力量帮助解决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问题,攻关各类技术难题等。二是校企合作机构设置。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实验与生产设备资源,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三是创建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实现智力因素与生产要素、教学环境与现场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密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就业市场的双向联系,发挥企业顶岗实习对改善就业的促进作用。本专业先后与彩虹集团佛山平板显示有限公司、美的照明、国星光电、高迅电子、海信多媒体、盈科电子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了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5.科研与校企产学研合作

新专业的发展壮大,高职专业品牌的确立,培养品质的提升,取决于参与及服务于行业的程度,取决于专业在行业的科研技术实力与地位。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努力贴近行业需求,提供技术支持,营造技术优势,以此提升行业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并为自身资源扩展、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赢得生机与活力。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逐步实现三个领先――“实验条件领先,技术水平领先,教学方法领先”,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新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与行业企业的结合,积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运行和质量评估工作,反馈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情况。以逻辑线索和市场性需求线索为依据,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

新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二、创建新专业的资源整合

1.教学资源整合

新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其他相关专业的支撑。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智能家电、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这为新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部门协调

新专业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支持。以科研工作为例,可以围绕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组织协调相关学科专业,如机电工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通讯、经济管理等,以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安装,LED照明系统设计安装,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生产、管理、通信、设计、监控等为研究重点,发挥特色优势,在为新专业创建服务的同时,为学校的科技工作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对科技处的组织、协调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专业建设涉及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高职研究所、图书馆等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把握新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把新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为新专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新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工作,需要锐意进取,脚踏实地。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形成

1.课堂教学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企业中,适应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制造、管理的各类工程师(如PE产品工程师、FE设备工程师、QE品质工程师等),更进一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天下的做法,结合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思维,设计精细量化的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用类似ISO的指标体系控制教育质量,同时保持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创造性与精神性仍是评价体系追求的目标。

2.通用技能的培养

有效沟通、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有效团队工作、管理时间以及责任感、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道德等特质通常被描述为通用技能,这些技能成为工作绩效的基础,成为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前,通用技能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重视。21世纪竞争和变化的工作环境对劳动者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许多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更需要这些通用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与制造工艺。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工作和职业技能的层面上,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框架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其次是培养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取胜的通用技能(比如,礼仪、沟通、创新、团队、外语、自学能力

等等)。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笔者学校在创办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分析了新专业建设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些核心问题,对其他院校的新专业创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集合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传播等等功能;新专业的创办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建设,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支撑,以技术提升为重点,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紧密合作,从而赢得良好的就业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赞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要求高校培养互联网低碳等新兴产业人才[N].中新网,2010-03-10.

篇(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11-02

当今新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内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的相比差距比较大,而科技人员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力,探讨如何开发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由于薪酬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如果这方面的模式不尽如人意,往往会给企业运行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况且,如今的薪酬不仅意味着物质奖励,还蕴涵着精神肯定,不但被视为劳动的报酬,更被看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物化形式。同时,薪酬更成为企业引人、用人、留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薪酬体系的现状分析

1.省略)和哈萨克文搜索引擎(izdew.省略)、维文下载网站(),成为目前新疆点击量最大、下载次数最多的网站,2010年,首款贺岁版“碧利雅界面动态维文化软件”,实现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即时维吾尔文化、全维吾尔文操作平台目标。

目前,公司现有员工15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47名,协作科研机构和企业40多家,在新疆内外设有销售网点200多家。公司现有总资产200多万元,品牌无形资产70.38万元。

2.公司科技人员的薪酬现状。公司没有对科技人员设计专门的薪酬体系,而是与其他岗位一样采用的统一的薪酬体系,其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1)基本薪酬(即本薪)。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基本薪酬差异是明显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现出较强的刚性。碧利雅公司中基本薪酬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部分职位本薪大大低于市场水平,解决个人收入差异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资长者本薪过高,对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弹性。(2)奖金。薪酬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的部分为绩效奖金,薪酬反映公司的经济效益部分为效益奖金。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导致薪酬与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脱节。(3)津贴。津贴设置不合理,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同时也使薪酬失去了其灵活性。(4)福利。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体规划,经常是浪费了资金却没效果。(5)保险。保险其实也属于福利的一种,它是一种对长远利益的保证或者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预防,社会保险还有强制性的意义。

碧利雅公司的这种职位薪酬体系,在奖励上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基本上是一个定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存在着严重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不能有效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薪酬设计不足之处及所造成结果分析

1.目前,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薪酬设计不足之处有:(1)对科技人员获取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大,配套政策跟不上。法律规定,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或者职务发明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贡献的人员有提取报酬的权利,有获得奖励的权利,但是没有操作性。法律也没有规定在单位不给予奖励、奖励太低、奖励分配不合理等情况下,科技人员可以获得哪些法律保护,可以通过什么法律程序寻求保护,法律也没有规定单位不按法律规定给予科技人员奖励和报酬将受到何种制裁。(2)科技人员获取利益的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目前科技奖励是一种主要激励手段,可以满足科技人员一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科技奖励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利益机制。一是奖励是非持续性的激励,科技奖励一般对同类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而技术创新成果的实施转化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二是奖励数量有严格限制,授奖条件比较严格,能够获得科技奖励的科技人员是少数的。三是奖励力度有限,奖励金一般是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获奖人员所能得到的则更少。四是奖励是一种事后决策,缺乏事前激励性。(3)思想观念落后,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严重影响,一些单位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分配政策。

2.碧利雅公司薪酬体系不合理所造成的结果。首先,企业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人员严重流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那些科技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则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其他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科技人员的加入。其结果是企业不断招聘新科技人员以满足科技创新的同时,老员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其次,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会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很有可能会消极怠工甚至人才流失的严重后果。

二、促进创新型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的薪酬设计思路

结合碧利雅公司的个别案例分析情况,我认为,在创新型企业应该采用能力薪酬体系和宽带薪酬设计相结合的薪酬体系。

1.能力薪酬体系 :把工作人员的能力分成“应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两类。应用能力包括六种,它们是:信息收集、了解客户服务需求、前瞻性、高效率、团队精神、客户服务管理。核心能力包括三项: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能力的考核都围绕这些能力项目展开。能力级别的评定不仅要有大量的书面材料,如员工获得的技能证明,主要是员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企业培训、全国的技能比赛等形式获得的技能证书等作为参考支持,还要有一组专家和组员对员工进行监督、评定、考核。

2.宽带薪酬设计:宽带薪酬较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体系有下列优势:第一,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在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结构下,科技人员的薪酬增长往往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而在宽带薪酬结构下,员工完全有可能在职务不提升的情况下薪酬有大幅的提高。第二,有利于培养科技人员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研发能力。在宽带薪酬结构下,员工的薪酬是由其技能来决定的,这就可以使科技人员愿意去学习新的东西,而积极加入研发团队,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迅速提升自身能力,这样也会进一步推动团队研发能力的提升。

科技人员宽带薪酬的设计思路具体如下:(1)市场薪资调查。为科技人员设计薪酬,首先应进行市场薪酬的调查。调查需将科技人员按照现有竞争对手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按照这种分类搜集相应的薪酬数据。假设科技人员一般分为三类,对每一类科技人员需搜集的信息包括:薪酬构成(固定部分、可变部分);市场价值(平均数、中位数等);薪酬水平范围(市场最高和市场最低)。(2)根据市场薪资调查确定宽带薪酬水平。在薪酬调查基础上,如果不考虑企业薪酬水平的特殊定位,中等竞争地位的企业,将所搜集的薪酬信息按照最低值由低到高排列。

参考文献:

[1]洪荣昌.薪酬制度改革应更多关心核心员工[J].安徽农村金融,2006,(12).

[2]程妍,刘莉.“调试” 宽带薪酬[J].人力资源,2006,(3).

[3]韩永江.高技能人才薪酬设计方略[J].中国劳动,2006,(7).

[4]张文松,田雁秋.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员工薪酬设计[J].中国劳动,2006,(3).

[5]Rainer Winkelman.How young workers get their training[J].Journal of Populati on Economics,2006.

Reaserch on the Salary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Technique Innovate Ability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Creative Type Business Enterpris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Xinjiang Bilgiyar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NURGIL・kadir

篇(4)

一、 引言

自Burns和Stalker提出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概念以来,创新能力的构建和组成要素以及创新能力对提升企业绩效的影响已被学术界和业界广泛研究。尤其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更是企业茁壮成长的重要驱动力。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中小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创新潜力、提升创新管理水平、完善创新机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和方向指导。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RBV),构建了从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外部知识源,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再到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二、 文献回顾和假设

1. 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的创新。根据RBV,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具有因果模糊属性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新品研发、流程创新和高效操作设备的能力。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众多有关创新类别的分类中,经合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创新四分法: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获得了广泛的接受。本文研究除营销创新外的其他三类创新。根据OECD的定义,流程创新是指部署一项新的或能够显著改善生产或交付的方法。产品创新是指引一项新的或对其特性、预期用途有显著改善的产品或服务。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外部获取有用的信息是一种简便而高效的途径。Souitaris将企业为建立知识流渠道和联系的努力分为两类:(1)扫描或审视外部信息;(2)与外部组织进行协作。创新源来自第一手外部知识的获取,这其中包括技术报告、使用专利数据库、参加会议和查阅科技出版物。在上述第一手外部知识中,专利被视为在技术层面对潜在创新最有用的知识源。使用专利数据库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具有潜在价值的研究领域的相关有价值知识。

第二类创新源来自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如我们常说的校企合作、研企合作等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KIBS)就是企业通过外部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获取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常用途径。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2a:外部资源与流程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2b:外部资源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3a: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流程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3b: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流程创新通过降低提前期或减少运营成本来改组织生产和交付产品的模式。流程创新通过效率内部导向,促进企业采取成本领先策略,促进生产创新提升企业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流程创新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 组织创新。Armbruster等将组织创新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组织内维度和组织间维度。组织内维度的组织创新发生在独立法人企业内部,而组织间创新则发生在相互独立的法人企业之间,包括跨越组织边界的新的结构或流程的组织创新,如签订合作协议等。

3. 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Camisón与Villar-López的研究认为组织创新对产品创新起着积极的作用。关于组织创新与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研究将技术创新作为输入或结果,研究技术创新绩效或技术创新努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另一类研究基于RBV,将创新能力作为组织技能,研究它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类,即研究流程创新能力和生产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与生产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略有不同,流程创新能力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首先,诸如物流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绩效;其次,生产工艺改进能通过诸如降低成本、提升产量等生产创新对企业绩效间接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Camisón-Zornoza等的研究表明,处于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其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提升的影响力较弱。在此,本文引入环境不确定性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a:环境不确定性在流程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H6b:环境不确定性在产品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引入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作为工具变量。

至此,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示。

三、 研究方法

1. 样本。本文的研究样本取自长三角地区,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小制造型企业。企业规模属性标准参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此次调研,共计发放2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10份,回收率为50.5%。

2. 统计分析。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作为研究方法,运用SPSS 19.0(常规统计分析)与SmartPLS 3.0(结构方程建模)作为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3. 测量变量。

(1)组织创新。本文采用OECD、Camisón与illar-López的定义对组织创新进行测量,将组织创新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业务实践中的组织创新、工作场地组织创新和与外部联系中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2)产品创新。本文采用OECD对产品创新的定义,并使用Menguc与Ozanne的量表,包含5个题项。

(3)流程创新。本文采用OECD的定义及Tuominen与Hyv?inen的量表对流程创新进行测量,共包含7个题项。

(4)企业创新绩效。任何创新的成果最终都需要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衡量。财务指标可以测量一项创新是否对市场有效或最终取得成功。销售绩效可以通过最近三年,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占企业总销售收入占比表示。这一指标被创新研究广泛采用。

(5)环境不确定性。根据Simchi-Levi等的风险定义和分类,影响企业运行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供应链风险,可测和可控程度是划分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标准。而风险的可测和可控程度与供应链运行环境密不可分。相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本文考虑两个条件变量,环境的动态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四、 研究结果

1. 内容效度和一维性。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问题在实证研究中非常重要,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多角度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表1)。

首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运用方差最大化旋转。由KMO和Bartlett检验可以看出,KMO为0.886,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显著性为0,表明检验可以接受。

其次,本文所研究的10个一阶构念,均不存在因子交叉载荷现象,即构念内的因子载荷大于0.4,且不存在交叉因子载荷现象。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327%,说明调研结果满足数据一维性要求。

最后,在信度方面,Cronbach's a为0.972,高于0.7门槛值,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即信度好,该问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2. 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从表1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汇总可以看出所有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6,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根据平均方差抽取值(AVE)的结果可以看出,各构念维度的AVE均大于0.5,聚合效度质量理想。根据构念维度的因子载荷大小,所有构念维度的测量指标在本维度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在其他维度的因子载荷均小于0.3,表明不存在因子重叠。通过检查各构念维度内的AVE是否大于各构念维度间的决定系数,可以判断构念的区别效度,从表2可以看出,本文各构念的区别效度良好。

3. 主模型分析。通过使用SmartPLS 3.0,可以得模型的路径系数和显著性(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本文的4个内生变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74、0.551、0.638、0.718,均高于临界值0.10,且达到中或强水平,表明各构念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在所有假设中,除H3a拒绝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支持。调节效应方面,环境不确定性的路径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弱。另一调节效应,组织创新的路径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组织创新越强,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强。本文的两个控制变量对研究未产生影响。

4. 异质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异质性问题源于调查数据中存在的亚群,参考Dong等的研究方法,采用分层聚类对样本按照供应链复杂度的高度程度进行分组,然后对路径系数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类调节效应的作用不尽相同,环境产生逆调节效应,即环境复杂性越高,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所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弱。组织创新则相反,即组织创新越强,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所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强。这一点可以从路基系数差异上看出。

五、 结论

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为基础,通过对1 010家中小制造型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外部知识源、企业流程创新能力、企业产品创新能、企业创新绩效以及两个调节效应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对外部知识源的获取产生正面影响。说明企业应重视借助外部科研机构获取科技情报,利用第三方组织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前言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其次,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对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外部知识源对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善于与外部机构协作,通过外部机构提供的知识源,提高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

再次,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是为众多学者研究所证明的,表明只有创新才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源泉。同时也表明,作为中小企业,不应盲目做大,而应将眼光放在做强上,只有高质量的规模才能持久保持。

最后,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调节效应说明,企业在创新和将创新转化为绩效时,应重视环境和组织创新,适时地通过组织创新对环境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 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8):58-64.

[2] Coombs J E, Bierly P E.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下转第63页)[J].R&D Management,2006,36(4):421-438.

[3] Ortega M J R.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moderating rol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12):1273-1281.

[4] Statistical O O T E.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R].Publications de l'OCDE,2005.

[5] Souitaris V.External communication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ewly industrialised country: a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and perceptual results from Greece[J].Technovation,2001,21(1):25-34.

[6] Camisón C, Villar-López A.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s an enabl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1):2891-2902.

[7] Armbruster H, Bikfalvi A, Kinkel S, et a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challenge of measuring non-technical innovation in large- scale surveys[J].Technovation,2008,28(10):644-657.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深化,职业岗位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急需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基础较差,因此,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较低。职业技术学院,要想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技能人才,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方法,建立一套创新教育管理体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在教学中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成才和服务社会至关重要。

一、明确创新能力内涵,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人多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复杂的、高水平的结合。创新能力是个人多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复杂的、高水平的结合。不同领域的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分析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等大量成功案例,可以得出其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即是创新精神(一种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地劳动,高超的技术,才能把创新的思想变为现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和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及有关能力相联系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学生一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就开始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即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职业结构也发生着相应调整,职业岗位既有分化又有复合,并涌现出许多新兴岗位。职业分工日趋综合化,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多工种复合的要求与日剧增。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其目标追求是使毕业生打下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基础,在未来的技术应用领域中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搭建校内竞技平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传统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业分数,轻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新的发展要求。近年来,许多高职技术学院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发挥专业特色,与时俱进地抓好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搭建校内竞技平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组织校内技能竞赛时,既有普及知识的比赛,又有体现专业技能的比赛,通过抓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舞台。

2010年,东营市技术学院先后组织汽车维修、工业设计、数控专业三批学生参加山东省职业技能比赛和全国汽车维修比武大赛,分别荣获全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目前,东营市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方兴未艾,并已经成为该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黄河三角洲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一个亮点。

三、深入社会科技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成才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职学院组织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各地企业开展调研、社会实践和见习活动。坚持“结对共建基地化、固定单位长期化”的原则。科技实践活动采取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多数高职学院每年都会围绕科技实践主题开展大量的调研和讨论工作。经过系部申报,确立院级重点项目,其中,汽车维修驾驶、节能环保、低碳宣传、家电维修、社会调查、专业见习等活动既提高了参与同学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科研水平,也培养了同学们感恩祖国、回报社会、发展经济、服务社区的情感,受到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好评。

在国家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以后,东营市技术学院更加重视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把实践作为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专业实习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先后与中国万达集团、华泰集团、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山东胜利工业园等近30余家企业达成共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协议,并安排了数百名学生前往参加科技实践和专业实习,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大力开展学风建设,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66-03

1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园林园艺类专业的岗位需求 园林园艺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绝大部分为植物养护、园林绿化、观赏园艺等以园林种植与养护为主的课程,使得学生就业面较窄,不能满足园林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际上园林行业需要大量从事园林设计、生产、养护管理方面的人才,园林设计包括园林景观的设计、园林花艺及植物造景设计;养护管理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护等。

1.2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偏低,不能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课程体系也总还是像老师本身读的本科大学一样,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等,即使是专业技能课,也首先是一堆的理论讲授,再按照实验步聚按部就班完成就算合格,各课程或课程的各部分都是相互割裂的,学生到了毕业还不知什么是综合的项目,也就无法完成园林生产的完整过程,不能适应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规范 园林园艺类专业从开办之初,就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推广“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到项目教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得了一定成效。但校企合作层面仅停留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没有形成有效“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在项目、环境、师资、标准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之间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正常开展。

2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2.1 基于“专业社团”三课堂联动培养人才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类专业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和校内外实训中心,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是指传统的课堂。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一个完整项目其分解为若干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利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职业技能课程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

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学生专业社团培养学生。学生在专业社团中参加讲座、校内比赛,完成教学项目,参与竞赛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

第三课堂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第三课堂上⒂肫笠嫡媸迪钅炕蜃灾鞔匆担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技能能力。

园林园艺类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于2013年成立了组培协会、花艺与盆景协会、植物标本协会和水族协会,这些专业社团一方面活跃了校园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以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专业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参与;专业社团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组织组培大赛、景观设计大赛和插花大赛等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及挑战杯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体验中获得经验,主动发现和获取专业知识。

2.2 建立“三项融汇”专业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教学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多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完成教学项目,专业社团活动瞄准竞赛项目,校内外实训承接真实项目。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校内外实训中。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建立了层次递进的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的组织框架。

“三项融汇”专业教学体系提高了实训与生产环境的一致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展,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技能竞赛把基础理论、综合实训融入在课程建设中,开设与全国性专业竞赛相关课程,如《植物组织培养》《花艺与盆景技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不断优化专业相关课程的建设,把专业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使学生在专业教学中提高实践操作和专业科研能力。

2.3 依托平台,注重特色,孵化创新创业人才 “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学生专业社团,三课堂配合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生活动收效显著、学生参与各类比赛成果斐然。

单纯的课堂教学、书本学习,难以很好地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是重实践学习而轻理论学习,因此,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专业社团能够很好地起到课堂教学延伸的作用,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这对解决现代大学生对书本知识很熟悉,但却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局面很有帮助。

3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成果

3.1 提出以“专业社团”为载体的产学结合模式 课堂学习能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学生专业社团活动能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校内外实训参与的真实项目开发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

3.2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双重导师指导体制,确保专业社团成效 园林园艺系坚持以学生为专业社团主体,专业社团覆盖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景观设计以及中草药栽培技术5个专业。目前专业社团包含:盆景社团、花艺社团、艺彩社团、组织培养社团、植物标本社团共计6个。针对现有社团,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行实训室开放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及协调能力。聘请专业教师为社团指导老师,解决专业指导问题,如论文,写作,实验,开展调查和社会服务;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专业指导中,在提高社团成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两类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团成员专业技能比赛成绩显著,不同年级社团成员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阶梯模式,由社团日常活动、院系技能比赛、省赛直至国赛,屡获佳绩,成效显著。

3.3 实施校企结合,项目推动的专业社团运行模式,实现专业成果转化 园林园艺系坚持以专业社团发展和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社团的作用发挥,把专业理论的运用和企业的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企业生产做研发,社团成员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提升社团的创新和应用价值;社团成员参与专业教师及企业的项目中去,通过社会资源的引入开阔社团成员的视野,同时给予社团成员创新能力平台,推动专业社团发展,有效锻炼了专业社团以及指导老师的综合能力,如:,专利申报,园艺产品生产,景观设计规划等,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成果转化。

3.4 精益求精,打造特色社团,学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专业社团齐头并进 园林园艺系注重培育精品社团,积极打造特色社团,每年举行大学生专业社团成果展,倡导社团成员运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社团成果一方面由传统的学术型拓展到创业类服务,可以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提高自身职业意识和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加大专业社团的号召力,更有效的为社会服务,这种将大大提高专业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学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专业社团齐头并进。

4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推广应用

(1)园林园艺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多次参加由泰州市科协主办的泰州市“科普广场”活动。活动以室内观赏植物的鉴赏和栽培养护科普为主要内容,就室内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向广大市民现场讲解,并发放家庭养花小知识宣传单。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社会服务使学生不畏艰辛,勇于挑战,大大提高了学生责任心和就业信心。

(2)园林园艺系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带领20多名社团成员和泰州市特殊学校的小朋友们开展了“艺术抒写人生,童心与我同画”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花艺协会成员携手凤凰小学的小学生开展皱纹纸花的制作活动等。通过活动的组织,社团成员始终充满热情的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关爱,并且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现场制作特色作品,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

(3)社团举行了实验室技能我是小小科学家、盆景养护活动、温室园艺带我走进生活、押花画作品创作、新生花材识别活动、药品称量比赛、“校园一景”明信片成果展示、植物水培营养液配制比赛、叶脉书签制作、环保生活之植物标本创意DIY活动、水族箱造景体验活动、“手绘牧院,筑梦青春”为主题的手绘校@大赛、“以花传情,品质生活”多肉拼盘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成果展示,锻炼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

(4)在专业社团导师的指导下,从社团活动中选拔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泰州市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

(5)2015年12月由泰州市文明办、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泰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台)新媒体发展中心・凤城泰州网主办的“交通文明之美”泰州高校墙体绘画比赛在泰州老街拉开帷幕,为迎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到来以及深化其精神,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学子积极响应号召代表学院投身到此次长达2个月的创作比赛中去。在比赛中,社团的学子们利用自己专业的手绘功底,结合老街的文化底蕴,在20m的白体墙面上以泰州古城今韵的设计概念为出发点,由泰州特色京剧脸谱展开故事,用红色绸缎将泰州凤城的古韵和交通文明主题充分融合,为泰州老街增添了一分创意灵动。经过前期的线上投票,以及决赛当天的线下现场专家评委和市民评审打分,我专业社团作品的综合得分情况远超他校,夺得“泰州首届高校墙体绘画比赛”冠军。

(6)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不断壮大,社团活动质量与层次的不断提高,扩大了专业类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同学们踊跃主持并参与各类教科研项目。近年来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项;创新创业基地3个,2014年张成霞老师指导学生“创意生活馆”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上进行了展示。我系老师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如对海陵区有害生物进行普查、麒麟湾生态果园进行葡萄搭架等。

(7)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社团品牌的打造。专业社团的建设使社团管理和相关人才培养机制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我校社团品牌建设。在社团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或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来基础。其中,张进达、吴梦影两位同学分别在2013年度、2014年度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姜宗庆,李成忠,余乐.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9:146-147.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723-02

作为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全方位积极推动高职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的地位,寻求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高职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都是势在必行。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关键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不断的接受新技术、新方法,要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的头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让高职体育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本人通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总结和制定了一整套措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体育教育方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了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向高水平迈进。

1 体育发展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这些就对体育教育发起了挑战,体育教育创新显得更为重要。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正处在一个推陈出新的新时期。同时,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和健康自然的事业,体育对于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全民健身活动,不仅让体育成为一种身体运动,更要让体育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创新在当前社会无疑是一注强心剂,国内形势对体育的新机遇,新挑战,对于处于重要地位的高职体育教育就提出了很高的挑战。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因而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以人为本,利用信息技术,以全面发展为核心,引导人人爱体育,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让高校体育更具创新性。

2 信息技术对高职体育教师的要求

体育创新是能够以不一样的方式改变当下存在于体育教育中的弊端,致力于调动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和更深的理解,而并不局限于教学。这些对高职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知识更新以及个人思维深度密切相关。

2.1 体育教师应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

高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系统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体育专业实践经验,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社会,体育教师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信息技术,更好的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这是体育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同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要善于总结,善于整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下一阶段服务。要把体育教育看成一种服务,不要当成一种纯粹的教学。另外,作为一名高职体育教师,要乐于创新,要敢于创新,不要抵制创新,不要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和权威教条的束缚。

2.2 体育教师应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

体育教学是一项长期实践活动,教师拥有众多鲜活的素材以及自身身入其中,能够知道教学对象的身心感受,能够为教学创新提供源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随时发生的事情保持警觉,一旦机遇来临,就能够身受其发,引发教学创新。

高职体育教师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以前越来越不成熟,考虑问题极端化,极容易走极端。所以,高职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不正常的现象和行为诡异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在众多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及时发现问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去发现事情本质,从中吸取和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3 信息技术以人为本的结合

体育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以人为本是高职体育教育中的核心理念。把人的作用作为高职体育教学中最中心位置,起到体育的最起码效果,而不是为了应付了事,现在高职院校中,有些体育教学只是做表面文章,并没有联系和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心里和习惯而实施教学。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高职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和社会性的特点,不断满足高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体育思想、观念和行为,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以人为本体现了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要求。

4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体育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议

现在高职学生已经进入90年代,而社会调查显示“90后”高职学生自我价值观强烈,缺乏责任感与协作意识。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的“90后”自我选择性极强,更习惯于通过自身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经验,很反感教条式的强赛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中也应该给予学生一个自说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机会,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体育教育和管理,将自己的体育教育创新分享如下。

4.1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创新型师生关系

在高职体育传统教学理念下,有的体育教师常以权威自居,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位置强加于学生,促使学生偏执的发展。这样导致,学生由于畏惧教师而不愿意去上课,更严重的是影响教学效果。在新的教学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是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开导学生的伟大群体,同时教师也应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需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高职体育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与学生有着良好的交谈意向,是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是创新性教学活动的有利武器。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师可以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我利用业余时间搭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师生互动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实现师生网上互动,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随意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易发挥和增进自学能力,避免了学生由于害怕教师或面子问题而不敢问的尴尬,同时,该平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开发能力。

4.2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评价学生体系,创新考核方式

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评价并不是针对学生设立的,并没有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而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成绩就成唯一的标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不愿意上体育课。这就需要体育教学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并要对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我在教学过来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学生考核系统,可以跟踪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可以客观公正的给出学生的成绩。

5 总结

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事业是大事,关系国家和民族明天的发展前途。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是新世纪新格局的必经之路,做好高职体育中创新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育中将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米亮.浅析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6).

[2] 王超.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10(6).

[3] 闫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篇(8)

 

可持续发展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地大物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世界下游水平的情况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需求量日益加大和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突出矛盾下,节能减排作为一项有战略意义政策的提出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为给我国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计划单位国摘要相应增加用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增加用于先进设备的投资,增加对节能减排情况较差企业的投入;2、在投资额计划中,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环境的现实情况,相应提高对国有企业的投入额;3,投资效果的追求中,努力配置好人力、物力、财力与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之间的配比关系。 积极引导与加强国有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科研技术创新风险高,投入大,政府应加大投入并对其进行指导以解决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能覆盖从资源利用到排放中所有环节的财税政策,使资源利用的所有环节都能做到节省能源和减少废物的排放。(1)从资源的开采环节来讲,在新疆试点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基础上,在全国积极扩大改革资源税的范围,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力研发激励,而且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来支持资源开采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2)在资源利用环节方面,研究和实施环境税。在我国现有的税制中,虽然已经有针对节能减排而设置的税种,但是还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的环境税更大地促进节能减排的效果。在这一环节应该着重鼓励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支持废弃物利用技术的改进,减少最终废物的排放。扩大消费税的范围,将能耗高,污染大的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以限制和减少这类产品的使用。(3)在能量的消费环节,积极支持用能技术的改进,推广节能产品的利用。针对节能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的现实情况,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力度,而且对购买这类绿色产品的民众进行价格补贴,辅之以宣传引导,鼓励民众提高节能意识,采用绿色的节能产品。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1-0ppp-0c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SHI Xian-g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can train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fully reflecting the teching idea of "teacher taking the leading part and students taking subject part". The paper explores how, in the course of "The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to organize practical teaching appropriately, in order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change their role from passive receivers to active learners,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fire up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micro-computer principle;subjective initiative;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民办高校学生要在就业的“双向选择”形势下,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良好就业前途,就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社会及市场实际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直都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人员所必须学习的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兼顾了微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两个方面,是一门发展迅速、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足够的理论深度,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合我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呼唤教学方式改革,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来谈一谈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中,如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理论教学研究

1.1 重视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兴趣是学习之母,在第一次课绪论课上,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鲜活、新颖的实例,例如:十字路通信号灯控制、霓虹灯循环控制、微机在智能玩具中的应用等,引入微型计算机的实际用途和应用场合,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接下来可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结合以上所举实例,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微机应如何才能完成整个控制过程?微机的硬件结构应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引出了关于微机接口技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等知识,并对本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做个大概介绍,使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再详细介绍本课程所要进行的实践环节,对后续专业课程的作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学生树立认真学习的决心。通过绪论课的讲授,学生知道了要学什么、如何学,学了有什么用,在有了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进行教学改革,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得法,就会事半功倍,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产生厌学的心理。

1.2.1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2]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也应该及时更新,若总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那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与时代的脱节,教出来的学生也是难以学以致用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案和讲稿的编写等方面,应密切关注国内外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动向,参考国内相关大学的最新资料,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方向。

1.2.2 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教学平台[3]

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课程学习网站,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作业习题、试卷库、教学录像及实验指导书等内容全部上网,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可构建网上答疑系统,让师生可在线交流,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教师的回答可以使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在增加知识面、提高效率、因材施教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起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3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传统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方式,这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应着重学生能力的考核,可将实验、课程设计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实验占20%,课程设计占30%,闭卷考试占50%,若课程设计成绩不合格,则最终成绩直接评为不合格。

2 实践教学研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接口芯片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加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的训练和培养,为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以,其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将学科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实践教学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释和验证,教师对实践的内容、环节及结果有非常全面的指导,只注重实验结果而不强调实践过程,学生只是实践教学中被动的操作者,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4]

现代的实践教学应该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课堂上的遗留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更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不畏挫折的精神。

怎样才能使实践教学达到上述目标,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学习中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结合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内涵要求,本课程实践性环节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可采用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演示阶段: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内容并演示实验过程,以便于学生尽快熟悉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为独立实验打下基础;

第二步,验证阶段: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内容,学生理解实验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每个验证型实验;

第三步,设计阶段:教师针对某一部分知识点,布置设计型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电路绘制、电路连接和程序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第四步,综合阶段:教师针对某几部分相关联的知识点,布置综合设计型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电路绘制、电路连接和程序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动手能力;

第五步,应用开发:布置课程设计内容,开放实验室,为其提供自由的设计空间,以系统设计为主要内容,培养其综合性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

2.2 精心准备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设计上要与理论教学环节相配套,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向难,由验证型向设计型、综合型过渡。

首先,实践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例如,在介绍I/O接口部分知识时,可安排利用简单I/O接口传送数据实验,利用74LS244作为输入数据端口,读取开关K0∽K7状态,并将此状态通过74LS273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以使学生对简单I/O接口的功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实验箱上完成相关硬件连接后,输入程序并运行,学生即可通过拨动开关而加以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的亮与灭,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I/O接口芯片的作用。

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完可编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一个霓虹灯闪烁实验。相信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都在夜晚看到过漂亮的霓虹灯闪烁的情景,可是大家是否思考过是如何控制这些灯的发光的呢?这样的设问一提出来,同学们的兴趣马上就来了,设计热情更是空前高涨。既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设计的完成更是给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实践教学的内容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设计难度。一方面可使学生戒骄戒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使其所学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例如,在介绍完可编程的定时/计数器8253及可编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利用8253和8255A控制微机中扬声器依次发出1,2,3,4,5,6,7,1(高音)八个音调的实验。同学们都感到新奇有趣,学习热情很高,由于设计难度加大,需多位同学配合共同完成,也培养了他们勇于挑战、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

2.3 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应用

有了好的实践教学内容,还要运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1 小组竞赛法

引入竞争会增加活力,分组竞赛教学法就是在实践教学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一般每组以3~4名学生为宜。在做实验前,先提出明确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完成实验的质量和完成时间长短做为评定的依据,每次实验决出三名优胜者,其平时成绩可获加分。实验结束后,获胜小组成员上台演讲做总结汇报,并接受其余同学与老师的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3.2 互动式教学法

学生为实验的主体,若教师在教学与实验中下了很大功夫,而学生却不积极参与,也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做实验前应让学生对有关实验内容做预习,做到有备而来,而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本次实验的收获,以提高实验效率及实验效果。

互动式教学法分为课前分析和课后总结两部分。课前分析是指,在本次实践课开始时,指定某一小组,让他们对本次实验的内容,做一个概括性的分析,指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重点及难点,最后由教师加以补充和完善。在规定的实验完成后,由获胜小组进行课后总结,对本次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实验巩固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等加以说明,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打分,作为该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这样做可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在教学中如果师生间只是进行一问一答的交流形式,而没有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共鸣或响应,就不算真正的互动。[5]

2.2.3 网上讨论教学法

因为教学时数毕竟有限,不可能在实践教学中让每一组都上台表述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而教师却应该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并加以正确引导与帮助。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当然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了。每一次实践教学后,都应要求每位同学通过网络交一份学习心得给教师,而教师则应认真阅读,对好的见解可挑选出来,以供所有同学共享;对于学生的疑惑要及时地给予解答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应积极采纳。通过这种方式,可建立更为平等与密切的师生交流平台。

2.2.4 加强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用于提高同学们对系统的整体认识,在课程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课程设计应单独设置,一般安排两周时间。通过课程设计,可使各零散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所学习课程的整体性了解和掌握,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5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科研活动中锤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将科研成果提炼补充为教学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即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更新。同时,科研活动也需要不同层次人员的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一方面可以加强其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一个学生若对课程本身有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去学习,而在实践教学中对一个相应领域问题的解决,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使本门课程从苦学、难学、厌学,变成了乐学、好学、愿学。

参考文献:

[1] 石晓霓.《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6):89-89.

[2] 梁志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西江教育论丛,2006(1):50-51.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Curriculum Research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Training

Pan Yong

(Hunan Information Science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00100,China)

Abstract:Private Vocational innovativ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design training mode,the core concept,form,analysis of key issues such as research,provides its own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can promote the private vocational stu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words:Innovation;Curriculum;Internships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技能课专业岗位技能课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顺序组织教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因过于注重理论而缺乏综合项目的训练,缺乏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企业的案例实训,而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定岗实习。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提出并实践“模块化递进式”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按“企业实际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岗位技能的素质要求综合项目技能的素质要求基本项目的技能素质要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具有真正的企业岗位工作能力,能实现真正的定岗实习,通过定岗实习,实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方案的核心理念

软件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大致可分为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任务设计、编程、系统测试等环节,由此确立软件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工学结合,情景教学,双证融合”,即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基本项目为中心,运用工学结合、情景教学,案例驱动、边讲边练等启发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习场所就使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的工作环境就是学习场所,让学生在企业的模拟环境中学习,慢慢习惯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软件人才。根据市场需求,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结合申本的机会,带动计算机应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动漫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游戏等整个专业群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人才的创新技能水平,把专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中高级技能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覆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领域多个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三、模块化递进式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形成

根据技术先进、市场导向原则制订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标准,形成对三年制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按基项目本素质技能(第1~4学期)、项目综合素质技能(第5学期)、综合岗位素质技能(第6学期)三大模块的培养方案。第一阶段:第1~4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项目素质技能。校企双方合作进行岗位能力分解,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在该阶段完成对学生基础项目技能、项目创新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每学期安排一个综合实训,打通该学期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本学期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运用到项目开发中,实现一个学期一个台阶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软件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经典案例实用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进销存系统开发的C/S版、JAVA程序设计、、进销存系统开发的B/S版等。

第二阶段:第5学期。着重加强学生的企业综合项目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的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实施整个学期的项目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开发项目的能力。把企业的商业项目或将企业商业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作为我们学生的综合实训项目,由具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企业员工与学校资深教师合作指导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在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上岗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JSP应用开发、实用数据库开发、真实项目案例分析等

第三阶段:第6学期。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并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为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具备企业工作的实际技能和素质。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项目化综合实训等。

四、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在设计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背景,例如软件专业,可按照理论讲解、案例驱动、项目驱动、真实项目再现、真实项目开发的顺序,逐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学生对于与个人相关性较小的项目案例兴趣不高,但是一旦项目来源自周边事物,例如班级期末成绩排名系统、学院职能部门网站、当地公司软件项目等,学生动手完成项目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强烈。因此,在设置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重视以项目为载体的同时,应该保证项目来源贴近学生实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避免重复投入和过度投入,学习场景应由教室逐渐过渡到仿真环境或真实环境中去,确保现有资源的均衡利用。软件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概念,对于初学者很难在一次课中掌握,围绕这一概念,可以尝试类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学生既要熟悉软件开发经验,还要熟悉项目实施经验、售后技术支持经验、协调沟通经验等多个业务领域,这就要求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在公司化情境下,独立完成并实施一个软件项目,体验公司运作的各个环节。

五、总结

上一篇: 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 下一篇: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